資源簡介 2026 屆高三年級開學摸底大聯考語 文2025.9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 150 分,考試時間 150 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 0.5 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試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閱讀(72 分)(一)閱讀Ⅰ(本題共 5 小題,19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與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類似,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約 6500 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極快,能量極大,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誕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 4000 米,地殼厚度可達 80千米。其環境之獨特,可與地球南、北極并列,被稱為“第三極”。在青藏高原上,許多巨大的山脈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 14 座 8000 米級山峰、絕大多數的7000 米級山峰,以及數不勝數的 5000—6000 米級山峰。因此,這次大碰撞堪稱 5 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還沒有釋放完畢。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大碰撞的力量也開始向外圍擴散。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包括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至此,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顯著的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為第一級階梯;海拔為 1000—2000 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構成了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 500 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中國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級階梯的差異,使得地貌景觀極富變化。萬千山嶺、大美江河,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顯現。大碰撞對中國的影響不止于地貌。科學家們發現,作為大碰撞的最大產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臺超級“風機”,它將顛覆原本控制中國的行星風系。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在北緯 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溫度越來越高,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雨。受此影響,北緯 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位于北緯 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也會比現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還是降臨了。平均海拔超過 4000 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陽能不斷加熱地表上方的空氣。大氣受熱上升,地面氣壓降低,高原開始“抽吸”外圍的氣流進行補給,一個大型“抽風機”制造完成。南亞季風、東亞季風都被“抽吸”進入大陸。南亞季風裹挾著大量的水汽彌漫群山,氣流或從山間峽谷魚貫而入,形成洶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聚集,形成大量降水。東亞季風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 30°的干旱,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煙雨江南誕生的同時,青藏高原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處內陸而干旱少雨的中國西北地區變得更加干旱。不僅如此,冬季,強勁的西風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不得不改變路徑。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塵,沿著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向東推進,沙塵顆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降落,形成了黃土堆積厚度最高達 400 米的黃土高原。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就此成形。高原“抽風機”重塑了中國的氣候。一座“超級水塔”又在高原上豎立起來,中國的水系也將為之一變。隨著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氣層中的水汽凝結,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積月累,壓實形成冰川,厚度可達數百米,猶如絕境長城。其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如一條條巨龍,沿著山谷傾瀉而下,又好像樹枝一樣延伸,漫流無際。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 答案是 4 萬多條。其覆蓋面積約 4.4 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 80%以上。青藏高原還擁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眾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為一座平均海拔超過 4000 米的“超級水塔”。當水塔的閘門打開時,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勢向四周奔流,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國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則匯入塔里木盆地,它們各自滋潤出一片綠洲;在中國東部,黃河、長江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華文明;在中國西南部,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獅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國門,成為亞洲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該輪到生命登場了。可是,像青藏高原這樣的高寒之地,又將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呢 西藏阿里札達盆地,溝壑縱橫,看起來干旱荒蕪,了無生機。2010 年,科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幾塊化石,它們屬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類————布氏豹。一些科學家認為,豹亞科動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們曾走下高原,進入東亞、南亞,演化出了古中華虎、云豹;后又進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還進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獅、花豹。不僅豹亞科,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原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動物們為適應寒冷的環境,不斷演化,譬如長出厚厚的皮毛。距今 260 萬年前,大冰期降臨,原本溫暖的北極地區變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動物們早已適應寒冷的環境,包括北極狐、披毛犀在內的動物,順利從青藏高原擴散到北極,并開辟出了全新的家園。如今,在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上,在眾多的垂直山地之間,依然生活著中國 40%的維管植物、43%的陸棲脊椎動物,堪稱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且這一影響目前還在繼續。(摘編自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這里是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后產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給中國的氣候帶來的一系列影響。C.“超級水塔”的“超級”體現在水資源的數量、覆蓋面積和海拔方面。D.許多“北極動物”起源于青藏高原,遷徙至北極地區后演化出適寒能力。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位于北緯 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響,氣候變得適宜,而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其他一些地方,卻降雨驟減,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B.青藏高原冰川有 4 萬多條,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厚度可達數百米,其覆蓋面積約 4.4 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 80%以上。C.青藏高原的隆升對生物圈的演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為物種的起源、全球遷徙創造了條件,奠定了第三極和更廣闊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石。D.本文語言兼具科學性與通俗性,既使用地質、氣候等領域專業術語,準確闡釋科學概念,又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生活化的比喻。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 10 個字。(3 分)青藏高原對中國氣候的重塑作用顯著。夏季,高原表面吸收太陽能,加熱地表空氣,導致,地面氣壓降低,從而“抽吸”外圍氣流。南亞季風和東亞季風被卷入大陸,其中南亞季風攜帶大量水汽, ,或在山脈南緣形成大量降水;東亞季風則深入內陸,驅散了北緯 30°的干旱。但高原同時阻擋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得 。4.請簡要說明青藏高原的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哪些事例可以用來佐證達爾文《自然選擇的證明》中自然選擇通過保留有利變異塑造生物適應性、自然選擇推動物種因環境差異演化并拓展生存范圍以及自然選擇中“環境主導生物進化方向”的觀點。(4 分)5.如何理解文末“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這句話 請簡要分析。(6 分)(二)閱讀Ⅱ(本題共 4 小題,16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哨聲響起[美]尤多拉·韋爾蒂夜幕降臨,天似亮非亮,像穿了一冬又一冬的薄衣,總擋不住刺骨的寒氣。然后,月亮升起來了。有個坐落在葉枯色淡的大片密林中的農舍醒目可見,猶如水中的一顆白石。目光放得比月亮低近些、眼神比月光再尖銳點,或許就能看到莫頓家的一切物什了,甚至于離屋子最近的西紅柿幼苗,它們脆弱得一覽無余,讓人心驚。農舍里,杰森和薩拉·莫頓裹著被子,躺在簡陋的小床上。床支在靠近壁爐的地方,火焰還在爐內搖曳,不時發出令人昏昏欲睡的聲響,無精打采的火光忽上忽下地映在墻上,穿過橫梁,還照到這兩位老人黑黝黝的小床上,像只小鳥在為飛出屋子四處找路。除了火苗搖曳的聲音,屋里唯一的聲響就是杰森的呼吸聲:一呼一吸相隔甚遠,滿含疲憊。薩拉張著嘴仰臥著,沒有聲響,但也沒有睡著。每個夜晚,他們躺下時都冷得發抖,如同一對被暴風雨打擊的窗扇,他們在這苦楚中沒什么交流。有時,他們幾天甚至幾周也一聲不吭。他們并不是真的老了——才五十歲呢,盡管如此,他們的生活卻充滿了倦怠,極度缺少交流的需求,充斥在生活中的貧窮困住了他們。火苗越來越小,杰森的呼吸也變得越發沉重、莊嚴,他甚至游離到了夢境之外。薩拉的身體輕如藤條,雖然從頭到腳都藏在被子里,被子外面卻幾乎看不出凸出的形狀。像做一場虛幻的夢,薩拉開始懷想春日和夏天。起先,她僅僅只想到紅紅綠綠的色彩、陽光照耀大地時的熱乎味道、葉子,以及暖暖的熟西紅柿的手感。隨后,仍全身縮在被子里,她開始想象、回憶起德克斯特鎮的貨運旺季……輕若鴻毛的薩拉蓋著被子,想及德克斯特鎮的豐收慶典,看見西紅柿熟透的畫面。她僅能短時間在腦海想這些片段,就像小小火苗的驟燃。剩下的時間她想的只有寒冷,此前此后持續不斷的寒冷。她不由自主地感到當下的徹骨之冷,這根本不用過大腦就知道,但她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顫抖。她耐著性子咳嗽了兩聲,把頭轉向一側,從被子上方稍一瞟,就看見最后一絲火苗已經熄滅,剩下的只是一塊紅紅的木塊,一動不動、紅彤彤的、彎曲變形。帶著這最后一絲安慰,她閉眼、入睡。夜一小時一小時地深了,天氣愈加寒冷。在德克斯特鎮,霜凍來襲時,總會響起響亮的警哨聲,這就是人盡皆知的“珀金斯先生的哨聲”。在這個晴朗的夜里,此刻哨聲又響了起來,一聲連著一聲。整個鄉間,農場窗戶的燈光全都亮了起來,男男女女全跑進地里,把能用的東西全都拿來蓋住他們的植物,與此同時,珀金斯先生的警哨仍不停地吹啊吹,杰森·莫頓仍繼續睡著。薩拉感覺自己正在醒來。她知道珀金斯先生的警哨吹響意味著什么————她這會兒知道,下面自己該做的是叫上杰森到地里去。微微的懈怠、幻想的暖意強烈地在體內涌動,一時間她猶自躺著不動。后來,她坐起身來,一言不發地抓住丈夫的肩膀前后搖晃,費盡全力才弄醒了他。他咳了幾聲,坐了起來,低吼般的呼嚕聲停止了。他也一言不發,他們兩個就耷拉著腦袋,坐聽那警哨聲。暫歇片刻后,哨聲再起,悠長而高揚。很快,薩拉和杰森就下了床。因為怕冷,他們都全副穿戴睡的覺,現在只需套上鞋就出了門。杰森和薩拉俯下身來,摸了摸嫩苗和泥土。根據自己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手指,他們發現真是如此————寒流來了,警報及時,事不宜遲。苗間插有棍子,他們將棉被搭在棍子上,緩慢而靈活地一一展開、覆上。杰森脫下外衣,蓋在屋旁柔嫩的小苗上,隨后他瞥了瞥薩拉,她也彎腰提裙,經頭把外裙拽開脫下。所幸,裙擺又長又寬,把剩下的苗兒都蓋住了。之后,薩拉和杰森站了一小會兒,他們凝視著田野,又仰頭望了望蒼穹。接著,杰森做了件罕見的怪事。他出去了,抱回來一捆柴,不用說,那大櫻桃木本是要留到冬末才用的。屋里濃濃的暖意多少讓薩拉心神蕩漾,像回憶起德克斯特鎮的貨運旺季似的。壁爐這邊,杰森也同樣盯著燃燒的火光,呼吸變得柔和、輕快、寧靜,仿佛在這短短的一瞬間他要掩飾自己的疲憊,或者說要捍衛這疲憊。他抬起胳膊,把變形的雙手伸向火堆。最后,每一寸木頭都燃盡了。如今櫻桃木已成灰燼。突然,杰森又站起身來。他什么也沒拿,單單挑了把面上斷裂的椅子,拿到壁爐前砸爛了。……椅子很好燒,火光明亮。薩拉一言不發、一動不動……之后輪到了飯桌。想想吧,像那樣堅固、平穩的四腿桌子,居然瞬間就被火舌吞噬了!薩拉幾乎貪婪地望著跳動的火苗。然后,那也燒完了,杰森和薩拉坐在黑暗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冬天回來了,夜晚的寒冷回來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像驚恐,像依賴,像手足無措的感受,攫住了她的內心。突然,她頭也不回地說:“杰森……”“聽。”她丈夫遲疑著說。一如從前,他們低垂著頭,保持著非常安靜的樣子。這時,屋外的哨聲又嗚嗚響起。(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 分)A.開篇對夜幕和農舍環境的描寫,用詞簡潔卻極具畫面感,“天似亮非亮”“猶如水中的一顆白石”,不僅烘托出寒冷的氛圍,更點出了莫頓夫婦生活的黯淡無光。B.文章先稱莫頓夫婦為“兩位老人”,之后又說“他們并不是真的老了”,這種看似矛盾的敘述表明“老”并不是一種生理特點,更多的是二人精神狀態的外在表現。C.壁爐里的火苗逐漸變小直至熄滅,這一過程不僅反映出溫度逐漸降低,預示著即將發生霜凍,也暗示了莫頓夫婦二人的關系在愈發惡化,夫妻感情極其淡薄。D.結尾處杰森砸爛家具生火取暖的情節反映出莫頓夫婦在極端困境中的努力掙扎,將小說中的寒意與緊張氛圍都推至最高點,引發讀者對他們命運的深深擔憂。7.關于“哨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標題包含“哨聲”這一元素,表明“哨聲”與主題緊密關聯,也是讀者閱讀小說時需要重點關注的。B.珀金斯先生在霜凍即將來臨時吹響警哨,他以此來提醒鎮上的農民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自家作物。C.“哨聲”在文中多次出現并貫穿全文,既是重要物象,也是小說的敘事線索,情節均圍繞其展開。D.小說譯者在文中多處將其譯為“警哨”,從“警”這個字可以推測出自然災害對小鎮農民的巨大影響。8.在薩拉的想象與回憶中,德克斯特鎮的貨運旺季可能有著怎樣的光景 請根據上下文,將文中畫橫線部分最后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不超過 90 個字。(4 分)9.文章一直到結尾才出現莫頓夫婦的對話,這種寫法有何好處 請簡要分析。(6 分)(三)閱讀Ⅲ(本題共 5 小題,22 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材料一:桓帝延熹六年十月,丙辰,上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關、上林苑。光祿勛陳蕃上疏諫曰:“安平之時,游畋宜有節,況今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加之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豈宜揚旗曜武,騁心輿馬之觀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節選自《資治通鑒·卷五十四》)材料二:陛下所以得天下者,以仁而已,豈有仁者之君而務游畋者乎 又況陛下即政方逾年,未明求衣,日昃不食,刻意勵志,好賢樂善,聽言從諫,期底于道,尚恐負宗廟社稷之靈,無以慰天下蒼生之望,豈復有暇逐禽獸為樂乎 春搜、冬狩特重于宗廟之禮,毀卵覆巢尤戒于生誕滋育之時,豈有仁者之君不因奉先祭祀,而于生誕滋育可戒之時為毀卵覆巢之虐乎 馳騁驅逐,與禽獸爭道于萬死一生之地,豈不□哉!豈有仁者之君不自愛重,而為虞人之所為乎 得一禽則喧呼號歡,分賜金帛,不恤其費。豈有仁者之君輕百姓之膏血,以重微禽之軀乎 臣以此揆之,陛下必不然也。雖然,與其后事而引悔,孰若先事而知戒 此臣所以不惜萬死,雖得之傳聞之不審,亦為陛下道而不敢隱者。夫鳥托深林,獸育豐草,魚鱉不亂于網罟,草木不夭于斤斧,人不苦于苛政,斯乃仁者之君所以治天下之道也。昔文王有靈德,故麀鹿、白鳥在其囿,而有濯濯翯翯之態,魚在其沼,而得充牣跳躍之樂。陛下不大苑囿之奉,數畝之地蠢動飛走,恃陛下天地之仁德,依陛下日月之末光,生誕滋育得性之樂,不異于文王之囿。今反張喙橫羽,延喘假息于馳騁,啅噪之間,碎首決心,飛毛灑血于猛鷙爪翮之下。數畝之地依陛下尚不得保全其生況四海九州山林川澤之廣遠何以逃無辜夭折之禍哉 (節選自江公望《諫獵》,有改動)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 分)數畝之地 A 依陛下 B 尚不得 C 保全其生 D 況 E 四海九州 F 山林川澤之廣遠 G 何以逃 H 無辜夭折之禍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節,節制。與《蘇武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中的“節”含義不同。B.期,期望、期待。與《歸去來兮辭》“帝鄉不可期”中的“期”含義相同。C.揆,揣測、推理,與成語“揆情度理”中的“揆”的含義與用法相同。D.大,擴大,與《屈原列傳》“明道德之廣崇”中的“廣”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陳蕃以三空災難(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戰亂不息與百姓流亡等事實勸諫皇帝不要在此時狩獵。B.江公望的勸諫體現著含蓄委婉的特點,更多地體現出對皇帝的關心和期望,以及對自然和生靈的同情。C.江公望借助鹿鹿、白鳥在周文王園圃中清潔而安詳的姿態來襯托周文王的圣德之心,并以此進行勸諫。D.材料一注重結合現實與歷史來支撐觀點,材料二注重形象說理,語言生動,二者勸諫風格和策略不同。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1)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4 分)(2)陛下所以得天下者,以仁而已,豈有仁者之君而務游畋者乎 (4 分)14.有人根據“豈不痛哉”(王羲之《蘭亭集序》)判斷,“□”處的字應該是“痛”字,也有人認為應該是“殆”字。請談談你的觀點,并給出理由。(5 分)(四)閱讀Ⅳ(本題共 2 小題,9 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 15~16 題。悶歌行十二首(其一)楊萬里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近看兩日遠三月,氣力窮時會自休。水口行舟二首(其一)朱 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楊詩首句運用夸張手法,極力描繪出風勢之猛、浪頭之高,有力突出了環境的惡劣。B.楊詩中“只須”句直抒胸臆,朱詩中“試卷孤篷”通過動作描寫流露對探看的期待。C.朱詩以反問句制造懸念,引發讀者想象風浪,也為后文看到青山綠樹依舊作了鋪墊。D.兩首詩均以通俗語寫自然景,楊詩語更偏口語,幽默靈動;朱詩語則相對含蓄蘊藉。16.宋詩以理趣見長,請簡要分析這兩首詩各自蘊含著怎樣的哲理。(6 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城市是古詩詞常見的表現對象,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描繪出杭州西湖邊老少同樂的歡愉場景;姜夔《揚州慢》則通過“ ”一句,寫出原本繁華的揚州長街遭劫后的滿目荒涼。(2)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 , ”兩句生動描繪了“他植者”在種下樹木后過于關注、干涉樹木生長的情況,這會使樹木逐日背離其本性。(3)由下圖內容可以聯想到的詩句是:“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 5 小題,18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題。扇子不僅是一種實用品,更是一種藝術品,它通過形態、色彩、紋飾、形制等元素表達了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扇子也是一種表演道具,它通過動作和姿態展現了不同的性格和情緒。扇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方面。扇子,因“扇”與“善”諧音,以及“善(扇)揚仁義之風”的美好寓意,被人們視為吉祥、清正的象征。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于是(),承載著深厚的情誼與美好的期許。早在《晉書》中,就記載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時,謝安贈予他一面扇子,并說道“聊以贈行”。簡單四字,飽含無盡的關懷與祝福。扇聯,作為扇文化中一顆獨特的明珠,也有著動人的故事。宋代文瑩《玉壺清話》中記載,后唐進士范質,目睹后唐君臣腐敗無能,心中滿是憤懣與失望,毅然辭官歸鄉。回到家鄉后,他在白紙扇上揮毫寫下“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的對聯。 ,如銳利匕首般直刺腐敗心臟,以“大暑”的酷熱難耐比喻貪官污吏的橫行霸道,又以“清風”的清爽宜人象征摯友的真摯情誼,滿心期待好友如清風般吹散心中陰霾。這便是有記載的最早扇聯。自此之后,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效仿,以扇為紙,以筆為墨,在扇面上留下無數精妙絕倫的佳作。當代畫家老樹的“蒲扇”畫,對現代元素與懷舊情懷交織,恰似霍邱這座古城在時代浪潮中的堅守與蛻變。霍邱自古便是商賈云集之地,蒲扇曾作為淮河航運的“清涼禮”,隨商船遠銷四方。如今,雖然空調普及,但蒲扇依然是霍邱人心中的“夏日圖騰”。就像當地流傳的謎語:“一把青傘綠又圓,不用時兒墻上眠。夏日搖來涼風起,驅走暑熱笑開顏。”短短幾句,道出了蒲扇與霍邱人血脈相連的情感。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 分)19.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A.它便成為贈予友人的絕佳禮品 B.把它作為絕佳禮品贈予友人C.友人收到扇子后視其為絕佳贈品 D.把它作為贈予友人的絕佳禮品20.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A.只言片語 B.寥寥數語 C.短小精悍 D.言簡意賅21.小剛看了這段材料后,對扇聯產生了興趣,打算寫一篇文章介紹扇聯的特點。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扇聯,請參考給出的示例,替小剛擬寫四則提綱。(4 分)影動半輪月 香生一握風/仁風在握 披拂無私/輕搖紈扇,清風透入人懷 高捧玉環,明月飛來我手/一扇千須動 三梳萬發齊/……提綱示例:常融入自然意象,借月、風等元素展現扇之美。22.妹妹知道哥哥小剛在研究扇聯,于是準備了一把帶有竹子圖案和一把帶有梅花圖案的扇子,想請他為自己創作扇聯。請你替小剛選擇一把扇子,根據扇面內容創作一副扇聯。(4 分)三、寫作(60 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 分)有人認為作家只有突破舒適區,不斷挑戰自我、嘗試新領域,才能保持創作活力,達到更高藝術境界。就像運動員要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有人認為舒適的環境能給人安全感和穩定感,讓人在放松狀態下發揮最佳水平。就像學生在熟悉的考場環境中往往能考得更好。有人認為舒適區就像我們心靈的港灣,既不能永遠躲在里面,也不能完全拋棄它。關鍵在于找到平衡點,就像學騎自行車。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舒適區”與“成長”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語文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遷徙至北極地區后演化出適寒能力”錯誤。原文明確提到“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動物們為適應寒冷的環境,不斷演化,譬如長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萬年前,大冰期降臨…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動物們早已適應寒冷的環境…順利從青藏高原擴散到北極”。由此可知,“北極動物”的適寒能力是在遷徙至北極之前就已演化形成的,并非遷徙之后。)2.A(“卻降雨驟減”錯誤。降雨驟減的前提是先前有大量降雨,之后大幅度減少,才能稱為“驟減”。但原文指出“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難以形成降雨。受此影響,北緯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這說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原本就因行星風系彭響而干旱少雨,并非“降雨驟減”:青藏高原僅改變了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其他地區的干早是自然狀態,不存在降雨量誠少的變化。)3.①空氣受熱上升②經峽谷形成水汽通道③西北地區更加干早(每處1分,意思對即可)4.①青藏高原上的動物為適應高寒環境,演化出厚皮毛等性狀,體現自然選擇通過保留有利變異塑造生物適應性②豹亞科從高原擴散至東亞、美洲等地,分化出不同物種:冰期動物借耐寒特征遷移至北極,印證自然選擇推動物種因環境差異演化并拓展生存范圍。③高原隆升形成的塞冷環境篩選出適應性生物,生物通過演化反映環境壓力,符合自然選擇中“環境主導生物進化方向”的觀點。(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4分)5.①地理格局奠定:大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及三級階梯,塑造了中國西高東低的立休地貌空間。②自然環境分化:碰撞引發的氣候,水系、生物等連鎖反應,構建了中國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拓展了生存空間的維度。③文明孕育基礎:三級階梯的地貌差異與季風氣候配合,催生黃河、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西北綠洲等多元文明形態。(每點2分)6.B(A.“烘托出寒冷的氛圍”錯,這兩句并不具有此效果:“點出了莫頓夫婦生活的黯淡無光”錯,根據原文“有個坐落在葉枯色淡的大片密林中的農舍醒目可見,猶如水中的一顆白石”可知,“猶如水中的一顆白石”只是寫出了莫頓夫婦所住農舍的外在顏色特點,在黑夜的密林中比較醒目。C.“也暗示了莫頓夫婦二人的關系在愈發惡化,夫妻感情極其淡溥”錯誤。火苗的變化體現了時間的推移和夜色的加深,與莫頓夫婦的關系、感情變化沒有關系,文中也看不出“愈發惡化”。D.“將小說中的寒意與緊張氛圍都推至最高點”錯誤。文末“這時,屋外的哨聲又鳴鳴響起”營造出更高的寒意與緊張氛圍,因而此時“寒意與緊張氛圍”并未到達最高點。)7.C(“在文中多次出現并貴穿全文”錯誤。“哨聲”并未貫穿全文,而是到文章中間部分才出現,也不是敘事線索;小說中的情節也并非都圍繞“哨聲”展開,比如莫頓夫婦對抗寒冷的相關情節。)8.(示例)沿著各條道路,笑瞇瞇的農夫們運來整車的上好西紅柿,孩子們用掉在地上的爛西紅柿打仗來慶祝豐收,大人們在收貨棚近旁交易貨物,看著自家的西紅柿被鏟走、分類,最后裝上貨車運向遠方。(4分)9.①突出人物處境:莫頓夫婦因貧困、倦怠的生活而極度缺少交流的需求,文章直到結尾處才出現莫頓夫婦的對話,突出了其令人心酸的悲慘處境。②暗示人物心理:結尾處的對話簡潔且充滿不確定性,暗示他們依然對外部環境保持警覺,充滿對未知命運的恐懼。③深化小說主題:文章將主題聚焦于普通民眾在物質慣乏和精神壓抑下的生存狀態,強化了人在自然與經濟困境中的渺小。(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10.ADG(“數畝之地”是偏正短語,作句子的主語,故應在A處斷開:“況”作為連詞,引出后面的情況,故應在“況”前斷開,即應在D處斷開;“何以…”是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式,其前常斷開,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ADG,)11.D(A.正確。不同。節制/旄節。句意:出游打獵都應當有所節制。/拄若漢朝的旄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若B.正確。句意:期望達到道的境界。/仙境不可期待。C.正確。句意:我根據這些來推測。/按照情理來推測。D.錯誤。不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擴大/形容詞,廣大。句意:陛下您不擴大園子的規模。/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12.D(“材料一注重結合現實與歷史來支撐觀點”錯誤。材料一沒有涉及歷史材料與歷史典故,反而是材料二引用了文王的例子來加強勸諫的力度。)13.(1)如今本已耽誤了勸勉百姓耕種的時機,卻又下令讓他們承擔取趕禽獸、清掃道路的勞役,這不是賢明圣德的君主體恤百姓的心意呀。(“失”,耽誤、錯過:“勸”,勸勉:“恤”,體恤。以上三點各1分,句意1分)(2)陛下之所以能夠獲得天下,是因為仁德罷了,哪有仁德的君主會致力于出游田獵呢?(“仁”,仁德;“游政”,出游田獵:“豈有…乎”,反問句,哪有…呢?以上三點各1分,句意1分)14.觀點一:應該是“痛”字。(2分)王羲之《蘭亭集序》“豈不痛哉”中的“痛”是痛心的意思,材料二表達的是作者對君主在生誕滋育之時進行春搜冬狩、毀卵覆巢的行為的悲痛。運用“痛”字,強調了作者對這種行為的道德譴責和對生命的尊重,與前文中的“特重于宗廟之禮”和“尤戒于生誕滋育之時”相呼應。(3分)觀點二:應該是“殆”字。(2分)“殆”的意思是危險,表達了作者對君主在生誕滋育之時進行春搜冬狩,毀卵覆巢的行為可能導致的危險后果擔憂。“殆”字強調這些行為的不當和潛在的風險,含有對君主行為質疑和警告的意味。(3分)15.C(“朱詩以反問句制造懸念”錯誤。“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是對“滿江風浪夜如何?”的回答,所以應是設問,而非反問。)16.①楊詩蘊含困難終究會過去的哲理。“近看兩日遠三月,氣力窮時自會休”指風浪短則兩天,長側三個月,力量耗盡終會平總,以此表明困境是一時的,總會過去,因此應坦然接納、豁達樂觀。②朱詩蘊含美好恒在的哲理。詩中說風雨再大,但過后青山綠樹仍在,以自然景象不變,揭示出風雨過后本質未改的哲理。表明風浪終會過【高三聯考·語文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語文答案.pdf 高三語文.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