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2026屆高三學年第一學期收心考試語文試題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閱讀(72分)(一)閱讀I(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一一5題。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算起,中國人喝茶已經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了。在對茶葉利用的漫長歲月里,人們起初主要把茶當作食品、藥品來使用。國人認為“藥食同源”,有著諸多益處的茶,當仁不讓地被應用到日常飲食中。一開始,對茶多使用食物的處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覺得好吃好喝的東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終連茶葉一起吃下去。三國《廣雅》里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中唐時期,茶圣陸羽出世了。對于這種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來的茶湯“斯溝渠間棄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寫了一部書,告訴大家煮茶的正確方法。從茶的產地、加工、器具、飲用方法,一直聊到茶歷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茶中的真香被陸羽徹底發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眾飲而獨高”。陸羽還詳細列出了茶的器具和儀軌,“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陸羽倡導的飲茶方法,通常被稱為“煎茶法”,它和點茶法在飲用前,都要先將茶加工成末狀。不過,按宋人的標準,點茶可比煎茶高級多了!唐代制茶方法相對簡單,屬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藝。煎煮時茶中的苦澀物質很容易釋放到茶湯中。宋代制茶工藝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貢茶園,專門開始種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飲用的“龍團鳳餅”。后來,丁謂、蔡襄、鄭可簡等士人先后參與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也有人脈,他們一旦參與到農副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茶的標準、質量、創新、品牌、人群市場,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藝水平飛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頂峰。點茶法由此出現,,點茶的時候,通常先把粉末狀的茶放在茶盞里,然后把壺拿到高處,壺嘴一歪,微微向下傾斜進行沖點。末茶和熱水一起迎擊擊打,形成濃厚的沫餑,隨著茶湯一起吃下去。皇室的重視加上士大夫階層的參與推廣,點茶文化迅速流傳,很快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禮儀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殿堂之上,茶從一種飲品上升為皇家恩寵的代表物品,皇帝經常以賜茶作為表彰臣子榮譽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賦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宮內院舉辦私宴,還會親手給臣子點茶。,點茶是文人們休閑時的重要內容,和燒香、掛畫、插花被共稱為“四般閑事”。民間,茶已經成為每戶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