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觀滄海》同步練習題(完成時間:40 分鐘 滿分:80 分)一、基礎積累(25 分)1. 字音字形(8 分)(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 分)①碣石( ) ②澹澹( ) ③竦峙( ) ④蕭瑟( )⑤洪波( ) ⑥星漢( ) ⑦燦爛( ) ⑧詠志( )(2)根據拼音寫漢字(4 分)①jié shí( ) ②dàn dàn( ) ③sǒng zhì( ) ④xiāo sè( )⑤hóng bō( ) ⑥xīng hàn( ) ⑦càn làn( ) ⑧yǒng zhì( )2. 詞語理解(7 分)(1)下列對詩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 分)A. 東臨碣石(臨:到達,登上) 以觀滄海(觀:觀看,眺望)B. 水何澹澹(何:多么) 山島竦峙(竦峙:聳立)C. 秋風蕭瑟(蕭瑟:形容秋風輕微吹拂的聲音) 洪波涌起(洪波:巨大的波浪)D. 星漢燦爛(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幸運)(2)結合詩句語境,解釋下列詞語并造句(4 分)①澹澹:(出自 “水何澹澹”)造句:②竦峙:(出自 “山島竦峙”)造句:3. 文學常識與詩句默寫(10 分)(1)文學常識填空(3 分)①《觀滄海》的作者是______,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歌風格______(如 “豪邁雄渾”“清新婉約”),代表作有《龜雖壽》《短歌行》等。②《觀滄海》是一首______(體裁),選自《樂府詩集》,原題為《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樂府詩” 多為民間歌謠或文人仿作,句式靈活,可配樂歌唱。③這首詩創作于曹操北征______勝利后,詩人登臨碣石山,借滄海壯闊之景抒發統一天下的抱負,是 “借景抒情” 的經典之作。(2)根據課文內容默寫(7 分)①______,以觀滄海。水何澹澹,。(《觀滄海》首聯)②樹木叢生,______。秋風蕭瑟,______。(《觀滄海》頷聯、頸聯)③,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觀滄海》頸聯,虛寫之景)④幸甚至哉,______。(《觀滄海》尾聯,樂府詩套語)二、課文理解(20 分)1. 選擇題(8 分,每題 2 分)(1)下列對《觀滄海》的結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首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點明登山地點與目的,開篇點題,總領全詩。B. 頷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與頸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從近到遠、從靜到動描繪滄海景象。C. 頸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是虛寫,借助想象展現滄海的壯闊與詩人的胸襟。D. 尾聯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是全詩核心,直接抒發詩人統一天下的抱負,不可或缺。(2)下列對詩歌寫景手法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中,“澹澹” 寫海水動態,“竦峙” 寫山島靜態,動靜結合,展現滄海的整體風貌。B.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從視覺角度寫島上植被,“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從聽覺(蕭瑟)、視覺(洪波)角度寫秋景,多感官結合。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運用夸張手法,將滄海與日月、銀河相連,突出滄海的浩瀚。D. 全詩僅寫實景,未用虛寫,真實展現了碣石山附近的海景。(3)下列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詩人通過描繪滄海的壯闊景象,暗含對大自然偉力的贊嘆。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借想象中的宏大之景,抒發詩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C. 詩歌僅表達對滄海美景的喜愛,未體現詩人的政治抱負。D. 全詩情感豪邁雄渾,展現了曹操 “志在天下” 的胸襟。(4)下列對 “樂府詩套語” 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尾聯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是樂府詩的固定套語,常見于曹操《步出夏門行》其他章節及漢樂府作品中。B. 套語的作用是點明詩歌的創作目的(“詠志”),與詩歌核心內容關聯緊密,不可刪除。C. 套語并非詩人針對 “滄海之景” 的獨特抒情,更多是符合樂府詩體例的格式要求。D. 理解詩歌情感時,需區分 “套語” 與 “正文寫景抒情部分”,核心情感集中在正文。2. 閱讀理解(12 分)閱讀《觀滄海》全詩,完成題目。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2)賞析下列詩句的表達效果(6 分)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提示:從動靜結合、煉字角度分析)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提示:從虛實結合、情感角度分析)(3)詩歌中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與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是否矛盾?為什么?(4 分)三、語言賞析(15 分)1. 指出下列詩句運用的表現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9 分,每題 3 分)(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2. 結合全詩,說說《觀滄海》的語言風格有什么特點(6 分)四、拓展閱讀(10 分)閱讀下文,完成題目。龜雖壽(節選)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有刪改)1. 對比《觀滄海》與《龜雖壽》(節選),說說兩者在情感表達上的共同點(4 分)2. 兩首詩結尾都有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請分析這一 “套語” 的作用(6 分)五、微寫作(10 分)請模仿《觀滄海》“借景抒情” 的手法,寫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描寫 “校園的操場” 或 “家鄉的山河”,抒發自己的情感(如對校園的熱愛、對家鄉的自豪)。要求:①運用至少兩種表現手法(如動靜結合、虛實結合);②包含具體景物描寫(如顏色、形態、聲音);③情感真摯,貼合 “借景抒情” 的要求。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基礎積累(25 分)(1)①jié ②dàn ③sǒng zhì ④xiāo sè ⑤hóng ⑥hàn ⑦càn ⑧yǒng(每空 0.5 分,共 4 分)(2)①碣石 ②澹澹 ③竦峙 ④蕭瑟 ⑤洪波 ⑥星漢 ⑦燦爛 ⑧詠志(每空 0.5 分,共 4 分)(1)D(“幸:慶幸,幸運” 表述不完整,此處 “幸甚至哉” 意為 “慶幸得很,好極了”,“幸” 含 “慶幸、喜悅” 之意,3 分)(2)①澹澹:形容海水蕩漾的樣子 造句:湖面澹澹,倒映著岸邊的垂柳(2 分,解釋 1 分,造句 1 分,造句符合語境即可) ②竦峙:聳立 造句:青山竦峙,守護著腳下的村莊(2 分,解釋 1 分,造句 1 分,造句符合語境即可)(1)①曹操 豪邁雄渾 ②樂府詩(樂府歌辭) ③烏桓(每空 1 分,共 3 分)(2)①東臨碣石 山島竦峙 ②百草豐茂 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 星漢燦爛 ④歌以詠志(每空 1 分,錯字、漏字均不得分,共 7 分)二、課文理解(20 分)1、(1)D(尾聯是樂府詩套語,核心抒情部分在 “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2 分) (2)D(“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 是虛寫,2 分) (3)C(詩歌借滄海之景抒發統一天下的抱負,2 分) (4)B(套語與核心內容關聯較弱,更多是格式要求,可視為 “附加部分”,2 分)2、(1)詩人登臨碣石山,描繪滄海的壯闊景象(實景與虛景),借景抒發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2 分,意思對即可)(2)①“澹澹” 寫海水的動態(蕩漾),“竦峙” 寫山島的靜態(聳立),動靜結合,展現滄海 “遼闊而沉穩” 的整體風貌;“何” 字加強語氣,突出海水的浩瀚,暗含詩人對滄海的贊嘆(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對即可) ②運用虛寫,借助想象將 “日月、星漢” 與 “滄海” 相連,仿佛日月星辰都從滄海中升起、運行,夸張地展現滄海的浩瀚無邊;暗含詩人 “囊括天下” 的胸襟與統一天下的抱負,情感豪邁雄渾(3 分,答出手法及情感,意思對即可)(3)不矛盾(1 分);“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寫島上植被的繁茂,體現滄海周邊的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寫秋風吹拂、波浪翻滾,體現滄海的磅礴氣勢(2 分);兩者從 “靜態生機” 與 “動態磅礴” 兩個角度展現滄海的多面風貌,共同突出滄海的壯闊,不矛盾(1 分,意思對即可)三、語言賞析(15 分)1、(1)運用白描(簡潔勾勒),開篇點明 “登山地點(碣石)” 與 “目的(觀滄海)”,語言簡潔有力,直接切入主題,為下文寫景抒情鋪墊(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對即可)(2)運用對比(“樹木百草的靜” 與 “洪波的動”)、多感官描寫(“叢生”“豐茂” 是視覺,“蕭瑟” 是聽覺),既展現島上的生機,又突出滄海的磅礴,層次豐富,畫面感強(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對即可)(3)運用想象(虛寫)、夸張,將滄海與 “日月、星漢” 相聯系,突破實景限制,展現滄海的浩瀚與詩人的宏大胸襟,讓情感表達更有沖擊力(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對即可)2、①豪邁雄渾: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用詞宏大(“日月”“星漢”),語氣雄渾,體現詩人的豪邁氣魄;②簡潔凝練:全詩句式整齊(多為四字句),如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語言凝練,無冗余修飾,精準描繪景象;③情景交融: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如 “洪波涌起” 既寫滄海實景,又暗含詩人的激昂情感;④虛實結合:實景(水、山島、樹木)與虛景(日月、星漢)結合,拓展意境,豐富情感表達(每點 2 分,答出三點即可,需結合詩句例子,意思對即可)四、拓展閱讀(10 分)1、①均抒發詩人的雄心壯志:《觀滄海》借滄海之景抒發統一天下的抱負,《龜雖壽》(節選)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抒發晚年仍想建功立業的壯志;②均體現豪邁雄渾的情感基調:兩首詩語言豪邁,情感激昂,展現曹操 “志在天下” 的胸襟(每點 2 分,共 4 分,意思對即可)2、①格式作用:符合樂府詩的體例要求,是漢樂府及曹操《步出夏門行》系列詩歌的固定結尾,體現詩歌的體裁特征;②抒情輔助:“歌以詠志” 直接點明 “借詩歌抒發志向” 的目的,呼應全詩的抒情核心;③情感強化:“幸甚至哉” 表達慶幸、喜悅之情,雖為套語,但能強化全詩的激昂情感,讓抒情更完整(每點 2 分,共 6 分,意思對即可)五、微寫作(10 分)評分標準:內容(4 分):①緊扣 “校園操場” 或 “家鄉山河”,有具體景物描寫(如操場的跑道、籃球架,家鄉的山、河)(2 分);②體現 “借景抒情”,景物描寫與情感(熱愛、自豪)結合(2 分);語言(4 分):①運用至少兩種表現手法(如 “操場的紅旗靜止,同學們奔跑的身影是動態”—— 動靜結合;“望著遠處的山,仿佛看到家鄉未來的模樣”—— 虛實結合)(2 分);②語句通順,無明顯語病,語言生動(2 分);情感(2 分):情感真摯,不空洞(如 “看著操場上來回奔跑的同學,我為這樣充滿活力的校園感到驕傲”)。(示例:《校園的操場》 清晨的操場格外熱鬧。紅色的跑道像一條綢帶,圍繞著綠色的草坪,草坪上的露珠閃著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鉆(動靜結合)。國旗桿筆直地立在操場東側,五星紅旗靜靜飄揚;跑道上,同學們邁著整齊的步伐晨跑,腳步聲 “咚咚” 響,像輕快的鼓點(動靜結合)。望著這活力滿滿的畫面,我忽然覺得,校園的操場不僅是運動的地方,更是我們成長的舞臺 —— 在這里,我們像小樹苗一樣汲取力量,向著未來奔跑。這份蓬勃的生機,讓我深深愛著我的校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