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屆福建省漳州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參考答案一、閱讀(一)閱讀I1. A(3分)2. B(3分)3. C(3分)4. 材料一側重強調“新大眾文藝”創作者身份的泛化(人人皆可為作者)、創作門檻降低及與讀者的雙向互動帶來的集體認同;材料二側重強調創作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創作的作用,指出他們并非為寫作體驗生活,而是依托自身飽和經驗打動讀者。(4分)5. ①創作者來自平凡職業者,其作品反映自身真實的生活與情感(疼痛與堅韌、失望與希望),貼近大眾;②創作打破精英化局限,實現從個體到集體的共鳴;③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時代,滿足大眾精神需求;④依托自身飽和的生活經驗創作,具有直接、真實的力量,易引發集體認同。(6分)(二)閱讀II6. A(3分)7. B(3分)8. ①象征個人恩怨:張所最初留子彈是為向于重陽復仇,子彈承載著兩人的私仇;②象征民族大義:后期兩人對子彈的態度轉變,體現個人恩怨讓位于抗敵決心;③推動情節發展:子彈串聯起張所的復仇執念、于重陽的贖罪意愿及最終共同抗敵的情節;④凸顯人物心理變化:從執著復仇到放下恩怨、共赴國難,子彈見證人物心理的轉變。(4分)9. ①意象:“氣浪”“頂尖兒”營造壯闊而悲壯的意象,將犧牲場景詩化,賦予死亡崇高感;②情感:通過于重陽抱肩的動作回憶少年溫暖,融合個人和解與民族大義,情感深沉而真摯,充滿人性光輝;③語言:簡潔凝練,用“死死地抱著”“溫暖”等樸素詞語,將殘酷戰爭與人性溫情結合,語言富有感染力,余味悠長。(6分)(三)閱讀III10. 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以漸搖撼取之/雖小痛而能堪也(3分)11. D(3分)12. C(3分)13. (1)齊桓公想背棄與曹沫的盟約,管仲趁機使他堅守信用,諸侯因此歸順齊國。(4分)(2)管仲愛他君主的方式也太鄙陋了,不勸諫君主的過錯卻致力于分擔非議。(4分)14. 管仲主張:利用地理優勢(通貨積財),順應民心,富國強兵;蘇軾主張:治國不可急功近利,應循序漸進,且不可與民爭利。相通之處:都強調治國要遵循客觀規律,注重民生與國家長遠發展。(5分)(四)閱讀IV15. B(3分)16. ①《冬夜聞角聲》中“夜雪”營造凄冷氛圍,結合“落梅聲”“玉關”,觸發詩人對往昔邊塞生活的回憶,烘托其年老無成、壯志未酬的悲愴之情;②《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風吹雨”既是實景,又象征南宋風雨飄搖的局勢,觸發詩人“鐵馬冰河”的夢境,凸顯其雖年老體衰仍心系家國的壯志豪情。(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2分)(2)千巖萬轉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2分)(3)示例: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2分)二、語言文字運用18. ①刪去“的原因”或“因為”;④將“促進”改為“導致”(4分)19. 甲:信息過載危害大腦功能;乙:個人自我管理(4分)20. D(3分)21. 內容:漫畫中一人被海量信息(如手機、電腦信息)包圍,大腦疲憊不堪,仿佛成了“廢墟”。寓意:諷刺信息過載給人帶來的精神負擔,警示人們關注大腦健康。(4分)22. 運用比喻,將感官收集信息的速度比作“瀑布”,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比作“滴管”,生動形象地突出信息收集與處理的速度差,強調深度思考的重要性。(3分)漳州市2026屆高三畢業班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本試題卷共10頁,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題。材料一: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有過三次大眾文學運動。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其提倡的新白話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是“人的文學”,是“平民的文學”。但這場自上而下的文學運動,作者和讀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和隔閡。第二次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左聯提出的“文藝大眾化”運動。彼時民族危機嚴重,文藝大眾化擔負著拯救國家、喚醒民眾、實現民族獨立的艱巨任務。但由于時局的艱難、理論的混亂與思想的激進等原因,最終半途而廢。直到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才真正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的問題。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展了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既然是人民的文藝,就應該“以人民為中心”,貼近時代,反映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內容。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已經深入人心。“新大眾文藝”即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生動詮釋。“新大眾文藝”是一場創作者的革命。創作者無須再像紙媒時代那樣,苦心孤詣地構思寫作,等待發表。新時代的所思所想,或鍵盤輸入,或音像錄制,須臾之間,心中塊壘得以紓解,腦中所想得以傾吐。無論身份,不論階層,門檻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賣小哥在送外賣的間隙,寫下《趕時間的人》:打工小哥開起“詩歌商店”;保姆、保潔保安、木工、電工、瓦匠等平凡職業者的呼喊與呼喚,歡笑與淚水,焦慮與等待,失望與希望,匯成新時代的“新工人文學小組”,“活出了價值、尊嚴、自信,讓人感到一種既有疼痛也有堅韌,蘊含著未來和希望的感動”。與此同時,在與讀者的雙向互動中,他們超越了個體,獲得了集體認同,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徹底質變。高三語文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第1頁(共10頁)“新大眾文藝”是一場文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后形成的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劇的四大文體的規范和劃分。除了文字之外,創作者運用網絡鏈接技術,將圖像、表情包、聲音、色彩等一切覺得有關的元素插入,從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題、多蝶體的全新的大眾文藝審美特質。同時,“新大眾文藝”也打破了傳統的文學學科以及“文史哲”大類的學科限制,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動植物學,以及理、工、農、醫、牧、商等學科中的活態文化,通過大眾和網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創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藝形態,滿足了普通大眾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新大眾文藝”是一場語體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學以來形成的語體規范和修辭規范,體現出更加廣闊的張力和創造力。新詞匯、新表達、新修辭被廣泛吸納,語匯朝著更豐富、更生動、更多元、更精確的方面發展,時代性、民族性、全民性、靈活性等社會屬性和音樂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藝術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發和開掘。“新大眾文藝”是一場閱讀革命。閱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閱讀,也可以自由評論,甚至加入創作,從傳統的靜態沉浸式閱讀模式,轉變為動態交互式閱讀模式。移動化、場景化、交互化,成為“新大眾文藝”最為顯著的閱讀特征。“新大眾文藝”開啟了全新的“全民文學”模式,實現了“人人皆可當作家”的文學夢,拓展了傳統文學的邊際,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為文學最為本質的“虛構性”“想象性”“創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摘編自《延河》編輯部《新傳媒時代與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材料二:就文藝創作而言,“怎么寫”固然重要,但“寫什么”“誰在寫”也同樣重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文學寫作越來越純化為一個“怎么寫”的藝術問題,作家們熱衷于各種語言變革、形式實驗、敘事探索,寫作上花樣翻新,那時的口號是,重要的不是寫什么,而是怎么寫。不可否認,對“怎么寫”的重視,確實為中國文學補上了關于藝術本體的重要一課,但過度偏重技巧和修辭的后果,也容易使文學流于紙上的游戲,而缺一些來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那種直接、粗糲、蒼茫的力量。新大眾文藝的出現,可以解讀為是一種由經驗出發的、自下而上的寫作變革,是一次從“怎么寫”到“寫什么”,以及“誰在寫”的變革。這些新的寫作者,并非為了寫作而去體驗生活的,他們本身就是這種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種周而復始的生活中摸爬滾打了多年,一個動作、一種場景、一次內心活動、高三語文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第2頁(共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屆福建省漳州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pdf 2026屆福建省漳州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