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呂峰散文1.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題。搟面杖呂峰①母親是北方人,善做面食,如面條、餃子、包子、烙饃等,最拿手的是搟面條。我對母親做的面食由衷喜愛,百吃不厭,每一次都讓我胃口大開。在我看來,沒有比守著母親吃碗面更溫馨的生活了。母親的搟面杖自然成了家里的寶,而且是可以不時發揮作用的寶。②母親的搟面杖是那種又粗又長、等直徑的大搟面杖,用自家的香椿木做成,光滑直順,而且有一股子香椿的味道,最重要的是用了十年、二十年,也不生蟲子。母親搟面條,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一旁看呆了,覺得母親同那根搟面杖都有一種神力。③母親的手搟面美味可口。小的時候,每逢過節、接親待客,母親總會搟面條,再用豆芽或大白菜作鹵,最后磕上兩個荷包蛋,味道好極了。有時母親將玉米面或豆面和白面和在一起,搟雜糧面條,熱氣騰騰地配上炸醬或其他蔬菜,那味道讓我現在想起還直流口水。正是因為母親的手搟面,我童年的餐桌才有了色彩,有了幸福的回憶。④光陰流逝,我開始離開家,外出求學,母親的手搟面也就很難吃到了。每次回家,母親總會不厭其煩地給我搟面條。再后來,隨著母親年齡的增長,搟面杖也被束之高閣了。除了我和女兒過生日,母親很少甚至不再搟面條了。⑤有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的低谷,天天悶悶不樂,陷入了從未有過的低沉,弄得整個家里也很壓抑。愛人、女兒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留神就讓我“火山爆發”,現在想來那真是一段令我無比慚愧的日子。看到我這個牙好胃口也好的人竟連續兩天不思茶飯,母親什么也沒說,但她的眼中充滿了憐惜和心疼。⑥有一天中午,我下班之后,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家中,發現母親正在揮動那根搟面杖,對著我的是彎下的脊背和一頭花白的頭發。那一團揉得光滑的面,被母親用家中久已不用的大搟面杖鋪成了薄薄的圓圓的一片,然后輕輕地卷起,再然后是刀切過面和案板接觸的很有節奏的聲音。那聲音一聲跟著一聲地傳到耳邊,雖然單調枯燥,卻讓我的心里潮漲潮落地滿是情緒。⑦我知道,這是年邁的母親在為我搟面條。我也發現母親的體力已大不如前,她的額上布滿了一層層的細汗。等到豆芽爆鍋的香味四處彌漫時,等到年邁的母親為我端上那碗香噴噴的手搟面時,我一時無語,不爭氣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母親用慈愛中略帶責備的目光望了我許久才說:“吃吧,活著就要知足,比起以前,不是強多了嗎?人這一輩子只要知足就夠啦。”⑧望著母親的白發,望著母親愛憐的目光,望著眼前這碗香氣四溢的手搟面,我忽然感到,在人生這條路上,我一直是個孩子,在母親面前,我永遠都沒有長大。我曾讀了許多書,取得了一些成績,不免有些得意,其實就生活這本大書而言,我并未讀懂多少。那個中午,在慚愧無言中,我連吃了兩大碗面,這兩大碗面如兩碗酒,痛飲之后,我的心情如撥云見日般豁然開朗。⑨后來,每隔一段時間,母親就不辭辛勞地搟上一頓面條。端上桌的面條還是從前的模樣,可是那切面聲聽起來卻微弱了許多,沒有從前剁起來的板眼了。我忽然傷心地想起來:我吃了三十多年母親搟的面條,母親卻在為我搟面條的匆忙中衰老了。每每端起那碗熱氣騰騰的手搟面,我越發感到這是讓我的生活有滋有味的面,也會平添這樣一種自信:在人生的路上,我會知足地工作著、生活著、熱愛著,不會再有饑餓感,讓一切都簡單、平和而從容。⑩如今,在家的廚房里,除了搟面條的大搟面杖,還有搟餃子皮的小搟面杖,以及烙烙饃的細搟面杖。每一根搟面杖,都有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都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收獲滿滿的幸福與溫馨。班級開展“散文大家賞”活動,同學們對《搟面杖》這篇文章進行了品讀。(1)生動傳神的細節往往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情感,使讀者與文本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請運用細節描寫,為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母親做手搟面的情景。(不少于50字)(2)下面三句話從不同角度對《搟面杖》這篇散文作了點評。請你任選其中一句作為開頭,寫一段賞析性文字,和同學們分享交流。(不少于120字)◆本文形散意連,“散”而不亂,一線貫串。◆文中的母親于生活、于人生都閃閃發光。◆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表達了深刻的內涵。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粗瓷碗呂峰①碗是盛放食品的器具。吃飯時我們經常用碗,可是,很少有人留意到它們。其實,碗里大有乾坤,它可盛歲月,可盛歷史,可盛生活。碗里有情、有世界。我家廚柜里有四個外形粗獷的粗瓷硫,是當年爺爺因為家里添丁而購置的。如今它們盛著滿滿的光陰,無語也無聲,固守著家的溫度。②粗瓷碗是那種最普通的白瓷碗,碗邊有兩圈藍色的軸紋,口大肚淺,一副大腹便便的樣子。自從我有記憶開始,飯桌上就有它們的身影。每到吃飯時,我就喜歡幫忙擺放碗筷,一邊擺著,一邊念叨著:“這是爺爺的,這是奶奶的,這是我的……”眼前的碗,對應著一個個正急著往家走的親人。有時,遇到我喜歡吃的東西,奶奶會捏起一塊,放進我的嘴里,母親則佯裝慍怒,瞪我一眼,那種感覺溫暖、祥和。③家里有一條規矩,飯做好后,第一碗要盛給爺爺。奶奶給爺爺盛飯時總是說:“你爺爺是家里的大勞力,家里的活兒全指望他干呢,飯做好啊就得先給他吃。”奶奶去世時,面對鬼子的刺刀也面不改色,號稱“鐵打漢子”的爺爺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用手拍打著奶奶的棺木念叨:“你走了,誰給我盛第一碗飯啊!”那副悲慟欲絕的神情,讓前來吊唁的人無不動容。④粗瓷硫也見證了父母親幾十年的相濡以沫。他們之間沒有浪漫的事,有的只是每日三餐、添飯央菜,雖樸實平淡,卻無限溫暖。每天早晨,母親會雷打不動地給父親沖雞蛋茶。在粗洗碗里,打上兩枚雞蛋,滴上幾滴香油,再加一勺白砂糖,用筷子攪和均勻,將剛燒開的水慢慢地沖到碗里,邊沖邊用筷子攪動,那碗里就慢慢形成了一梭又一梭的雞蛋穗,略微沉淀后,上面變成稀清的蛋湯,下面是稠狀的蛋花。這是母親最熟練也最拿手的活兒,原因很簡單:父親最好這一口!⑤當時,我對母親的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后來看到作家張曉風寫道:“看見有人當街親熱,竟也熟視無睹,但每看到一對人手牽手提著一把青菜、一條魚從菜場走出來,一顆心就忍不住惻惻地痛了起來,一蔬一飯里的天長地久原是如此味永難言啊!”原來,碗可盛愛啊!所謂的白頭到老的愛情,所謂的天長地久,就蘊藏在尋常的一日三餐中,蘊藏在精心盛好的一碗飯里。那一刻,我才明白,粗瓷碗中的愛情,因為有日日的惦念,才有天長地久的豐盈。⑥粗瓷碗里除了有愛情,還有滿滿的親情。有一次,我生病了,一直高燒不退。母親覺得服用湯劑比打針副作用小,就開了一大包中草藥回家煎。她守在廚房的煤爐前,嚴格按照老中醫的要求去煎藥,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細細地熬。隨著母親的辛勞,那帶點兒苦澀味兒的藥香彌漫了整個房間。⑦近兩個小時的工夫,那碗黑褐色泛著泡沫的湯藥被端到了床前,我只呷了一口,便受不了那份沁入心脾的苦,不由得嘔吐起來。母親慌忙為我捶背,清掃穢物,焦急萬分。望著她忙碌而辛勞的身影,我內疚極了,真白費了她煎中草藥的苦心。⑧粗瓷碗原本有十個,后來只剩下了四個。再后來這四個碗也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又一套精美的細瓷碗。有一次,朋友來家里做客,碰巧前段時間碗被女兒打碎了幾個,我一直沒去購買。這時,我突然想起了廚柜里的粗瓷碗,便把它們拿出來用以解燃眉之急。端著那早已退出了生活圈子的粗瓷碗,朋友頓時樂了。那天晚上我和朋友之間的話題沒有離開過粗瓷碗。再后來,朋友去了日本留學,每次回國,捎來的禮物都是圖案各異的碗碟。看著那飽含心意的禮物,我知道碗里還藏著友情。⑨粗瓷碗里有美好的回憶,那是逝去的懵懂歲月,那是千金不換的溫情與美好。因為它,家的概念更加清晰,家也在無情的光陰里側影翩躚。每逢節假日,我便拖家帶口去田間鄉野,過幾天農家生活,用粗瓷大碗吃飯、喝粥。夜晚坐在農家小院里,天上一輪明月,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蕩漾,讓人心醉。⑩人生很復雜,又何其簡單,簡單到只是由兩個動作組成的一條線。一個動作是捧起碗,另一個動作是放下碗。在捧起與放下的過程中,生命一點一點變得絢爛,又一點一點走向枯萎、終結,直到那個碗最后一次被放下,永不被捧起。2.文章敘寫了粗瓷碗與我家的四件事情,請根據提示內容完成表格。時間 人物 事件在我童年時 爺爺和奶奶 奶奶會把用粗瓷碗盛好的第一碗飯給爺爺。每天早晨 父親和母親 (1)(2) 母親和我 (3)朋友到我家做客 朋友和我 我拿出好久不用的粗瓷碗,引發了大家的感慨。3.根據語境,賞析⑥段加點詞“彌漫”的表達效果。4.請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⑦段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母親慌忙為我捶背,清掃穢物,焦急萬分。5.選文⑨段寫道:“夜晚坐在農家小院里,天上一輪明月,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蕩漾,讓人心醉。”這句話有豐富的內涵,請談談你的理解。6.選出下列對選文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題目“粗瓷碗”既是本文的行文線索,同時也有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B.選文①段開篇點題,交代了我家粗瓷碗的來歷,同時也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C.奶奶去世時,爺爺痛哭流涕只是因為他再也吃不到奶奶給他盛的第一碗飯了。D.⑥段“粗瓷碗里除了有愛情,還有滿滿的親情。”一句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閱讀《世上最溫暖的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題。世上最溫暖的花呂峰①兒時的家鄉,到處種的都是棉花,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它們開出一地的明朗,溫馨著大地和農人的心。②春天,剛聽到布谷鳥的鳴叫,人們就開始不停地忙碌了。記憶中,母親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雙手染滿了棉葉的顏色,衣褲鞋子沾滿泥水,全身上下都帶著棉田里特有的氣息。在盛夏的熱風中,棉花很快就長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開花時,棉田里則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兒美如蝶翅,顏色不一,紅的,白的,嬌艷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著一個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漸長,直至變成一個碩大的桃子形狀,那花兒才黯然謝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綻開,白色的橘瓣一樣的果肉呈現眼前時,那才是真正的開花了,是它一生豐厚的積蓄在展示。③最喜歡那滿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進棉花地。等大多數花朵全白了,母親帶著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就將一朵棉花收進棉兜里。母親的神情專注,動作嫻熟,腰間的布兜也越來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婦,通體洋溢著母性的光輝。④剛摘的棉花是潮濕的,還要在燦爛的晴天暴曬兩日。它們薄薄地攤開來,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門前。有時候我也會幫忙翻曬,讓每一點棉絮都盡情吸收陽光的味道和溫暖,棉花的清香也會混合著一股濕漉漉的水汽時不時地撩著鼻翼。⑤等忙完一陣后,母親會瞅個時間,忙著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柔韌的棉裹起秋陽的味道,母親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著平坦溫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著落。⑥母親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實的墻,擋住了寒冷,留下了溫暖。穿著母親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溫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兒后,每到冬天女兒都會穿著母親做的小碎花棉褲棉襖,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襖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嬌好,一張小臉反而生動起來。⑦棉花,世上最溫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棉不斷,母愛不斷,溫暖不止。特別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溫暖,就有了熱度。(選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7.作者圍繞棉花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請結合文章②~⑤段的內容概括。(1)整理棉田 (2) (3) (4)8.請結合語境,品析第③段畫線句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棉田里,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就將一朵棉花收進棉兜里。9.作者為什么說“棉花,世上最溫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請結合原文分析。10.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第①段是環境描寫,渲染一種溫馨的氣氛,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B.第②段從聽覺、視覺等角度寫出棉田花美人忙的場景,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C.第⑤段中加點詞語“有了著落”是因為母親為她自己準備好了過冬的衣物。D.第⑥段寫小女孩清秀、嬌好而生動的樣子,目的是為了表現兒童的天真爛漫。E.文章語言清新自然,富有詩意,作者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抒發了豐富細膩的情感。答案1.(1)示例:極具節奏感,纖細卻有力的雙手緊緊抓住搟面杖,面餅繞著搟面杖,似蝴蝶一般蹁躚起舞。母親不時地手抓面粉撒到面板上,云霧繚繞間,面皮已如薄紙一般緩緩躺在面板上。(2)本文形散意連,“散”而不亂,一線貫串。文章開篇指出母親的搟面杖是“家里的寶”,而且是“不時發揮作用的寶”;接著敘述搟面杖的形狀材質、手搟面的美味可口、求學時母親不厭其煩搟面以及后來的束之高閣;而后“我”遇到人生低谷,母親又揮動那根搟面杖,用暖暖的面條撫慰了“我”的胃口和心緒。作者縱意而談,卻始終不離“搟面杖”這一線索。文中的母親于生活、于人生都閃閃發光。母親于生活心靈手巧。小時候母親用充滿“神力”的搟面杖張羅著全家的吃食,因為母親的手搟面,“我”童年的餐桌才有了色彩,有了幸福的回憶。母親于人生有清晰的認知。當“我”處于人生低谷時,年邁的母親用“活著就要知足”的樸實話語將“我”從低迷中喚起,讓“我”在往后的人生路上,知足地工作著、生活著、熱愛著,讓一切都變得簡單、平和而從容。樸實無華的母親深諳人生之道。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表達了深刻的內涵。母親用了二十年的搟面杖,靜靜地承載著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一日三餐、日常生活;它見證著那份獨屬于“我”家的溫暖,獨屬于我們這片土地的慈母、游子間的脈脈溫情。搟面杖飽含著無數情感和記憶,它支撐起了一個個或物資匱乏、或風雨如晦的日子,更見證了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搟面杖里蘊藏著最樸素、最純粹的幸福。【詳解】(1)本題考查對細節描寫的運用。空處前文介紹了母親使用了很久的搟面杖,光滑直順,使用嶄新;后文描寫“我”的感受,對母親崇拜。由此可知,空處應該補寫母親搟面的過程。由此結合“細節描寫”的關鍵信息補寫即可。示例:母親搟面條,極具節奏感,一會兒撒面粉,一會兒用搟面杖把面皮卷住搟、再攤開。那根搟面杖在母親的手里異常地靈活自如,只見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像變魔法一般。(2)本題考查文章的賞析。由“本文形散意連,‘散’而不亂,一線貫串”可知,我們需要挖掘文章的寫作線索。由①段“母親的搟面杖自然成了家里的寶,而且是可以不時發揮作用的寶”,③段“正是因為母親的手搟面,我童年的餐桌才有了色彩,有了幸福的回憶”,④段“光陰流逝,我開始離開家,外出求學,母親的手搟面也就很難吃到了。每次回家,母親總會不厭其煩地給我搟面條。再后來,隨著母親年齡的增長,搟面杖也被束之高閣了”,⑥段“有一天中午,我下班之后,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家中,發現母親正在揮動那根搟面杖”,⑨段“每隔一段時間,母親就不辭辛勞地搟上一頓面條”,⑩段“在家的廚房里,除了搟面條的大搟面杖,還有搟餃子皮的小搟面杖,以及烙烙饃的細搟面杖。每一根搟面杖,都有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都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收獲滿滿的幸福與溫馨”可知,母親的搟面杖伴隨“我”的成長,幫我渡過最難過的日子,同是也在最后借搟面杖寄托了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由“文中的母親于生活、于人生都閃閃發光”可知,這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據①段“我對母親做的面食由衷喜愛,百吃不厭,每一次都讓我胃口大開。在我看來,沒有比守著母親吃碗面更溫馨的生活了。母親的搟面杖自然成了家里的寶,而且是可以不時發揮作用的寶”,③段“正是因為母親的手搟面,我童年的餐桌才有了色彩,有了幸福的回憶”可知,母親心靈手巧,勤勞持家,帶給了我童年無限歡樂;由“看到我這個牙好胃口也好的人竟連續兩天不思茶飯,母親什么也沒說,但她的眼中充滿了憐惜和心疼”“吃吧,活著就要知足,比起以前,不是強多了嗎?人這一輩子只要知足就夠啦”“那個中午,在慚愧無言中,我連吃了兩大碗面,這兩大碗面如兩碗酒,痛飲之后,我的心情如撥云見日般豁然開朗”可知,母親對子女無限關愛,母親讓“我”在往后的人生路上,知足地工作著、生活著、熱愛著,讓一切都變得簡單、平和而從容。由“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表達了深刻的內涵”,可知本題考查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由①段“母親的搟面杖自然成了家里的寶,而且是可以不時發揮作用的寶”,③段“正是因為母親的手搟面,我童年的餐桌才有了色彩,有了幸福的回憶”可知,母親用一根小小的搟面杖,承載了一個家庭的一日三餐,見證了“我”的成長;由⑥段“有一天中午,我下班之后,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家中,發現母親正在揮動那根搟面杖”,⑨段“每隔一段時間,母親就不辭辛勞地搟上一頓面條”,⑩段“在家的廚房里,除了搟面條的大搟面杖,還有搟餃子皮的小搟面杖,以及烙烙饃的細搟面杖。每一根搟面杖,都有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都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收獲滿滿的幸福與溫馨”可知,小小的搟面杖見證著那份獨屬于“我”家的溫暖,獨屬于我們這片土地的慈母、游子間的脈脈溫情,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母親給予我幫助的,寄托了母親無限的愛。據此回答即可。2.①母親都會用粗瓷碗給父親沖雞蛋茶 ②我生病發高燒時 ③母親用粗瓷碗給我端來她辛苦熬的中藥。 3.“彌漫”是“充滿”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屋子里充滿了藥香,表現出母親不辭辛勞為我熬藥帶給我的溫暖、感動,突出了母親對我的關愛。 4.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母親看到我嘔吐之后的慌張、擔憂、焦急和對我的關愛。 5.粗瓷碗里盛滿了我兒時的溫暖回憶,盛滿了愛情、親情和友情,盛滿了我對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的懷戀,也盛滿了現在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溫馨的時光。 6.C【解析】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據題干信息“每天早晨”“父親和母親”可定位到第④段;根據“他們之間沒有浪漫的事,有的只是每日三餐、添飯央菜,雖樸實平淡,卻無限溫暖。每天早晨,母親會雷打不動地給父親沖雞蛋茶”可歸納:母親都會用粗瓷碗給父親沖雞蛋茶;由“朋友到我家做客”“朋友和我”“我拿出好久不用的粗瓷碗,引發了大家的感慨”可定位到第⑧段;故其余內容應在⑥⑦段;⑥段由“有一次,我生病了,一直高燒不退”可歸納:我生病發高燒時。⑦段“那碗黑褐色泛著泡沫的湯藥被端到了床前,我只呷了一口,便受不了那份沁入心脾的苦”可歸納:母親用粗瓷碗給我端來她辛苦熬的中藥。據此完成表格即可。3.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閱讀詞語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本義,其次要語境理解文中意思嗎,體會其表達效果。“彌漫”是“充滿”的意思,由“那帶點兒苦澀味兒的藥香彌漫了整個房間”可知,文中指中藥味充滿了整個房間,由“她守在廚房的煤爐前,嚴格按照老中醫的要求去煎藥,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細細地熬。隨著母親的辛勞……”可知,這里表現母親不辭辛勞為我熬藥,突出了母親對我的關愛。據此回答即可。4.本題考查人物描寫。由“捶背”“清掃”可知,這里是動作描寫;由“慌忙”“焦急萬分”,這里是神態描寫;聯系語境,由“粗瓷碗里除了有愛情,還有滿滿的親情”“望著她忙碌而辛勞的身影”可知,這里寫出列我生病后,母親為了盡快醫治我的行為,表現嘔吐之后的慌張、擔憂、焦急,也反映出瓷碗承載母親對我的關愛。據此回答即可。5.本題考查句子理解。要理解其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天上一輪明月,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蕩漾,讓人心醉”表面上寫作者看著碗中的月光,感到心醉,結合⑨段“粗瓷碗里有美好的回憶,那是逝去的懵懂歲月,那是千金不換的溫情與美好。因為它,家的概念更加清晰,家也在無情的光陰里側影翩躚”可知,實際上是碗中承載著的家庭氛圍,濃濃的親情讓作者心醉。據此回答即可。6.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C.有誤,聯系語境可知,上文“面不改色”是對爺爺的修飾限定,強調了爺爺性情剛強,英勇無懼,結合“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用手拍打著奶奶的棺木念叨:‘你走了,誰給我盛第一碗飯啊!’那副悲慟欲絕的神情,讓前來吊唁的人無不動容”可知,與下文痛哭流涕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爺爺對奶奶去世的傷痛之深。本項“他再也吃不到奶奶給他盛的第一碗飯了”表述錯誤。故選C。7. 摘棉花 曬棉花 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 8.作者運用一系列動詞,寫出了母親采摘棉花時動作的嫻熟、利落,表現了母親在收獲時的喜悅,贊揚了母親的勤勞能干。 9.棉花吸收了陽光的味道和溫暖,母親用棉花做的衣物能給人帶來溫暖;棉花凝聚著濃濃的母愛,棉不斷,母愛不斷,溫暖不止。 10.CD【解析】7.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根據第③段“母親帶著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就將一朵棉花收進棉兜里”可概括為:摘棉花;根據第④段“剛摘的棉花是潮濕的,還要在燦爛的晴天暴曬兩日。它們薄薄地攤開來,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門前”可概括為:曬棉花;根據第⑤段“等忙完一陣后,母親會瞅個時間,忙著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可知,有彈棉花、套棉被、縫棉衣、做棉鞋。8.本題考查語句賞析。第③段畫線句“棉田里,母親頭裹方巾腰系棉兜,一會兒側身,一會兒彎腰,五根手指同時伸向盛開的花瓣,一捏,就將一朵棉花收進棉兜里”中運用了一系列動詞“系、側身、彎腰、伸向、一捏、收進”,運用了動作描寫,展現的是母親采摘棉花的場景,體現了母親摘棉花的動作熟練、利落;聯系后文“母親的神情專注,動作嫻熟,腰間的布兜也越來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婦,通體洋溢著母性的光輝”可知,表現了母親在收獲時的喜悅,贊揚了母親的勤勞能干。9.本題考查語句理解。根據“棉花,世上最溫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擁有陽光氣質的花朵”,聯系第④段“有時候我也會幫忙翻曬,讓每一點棉絮都盡情吸收陽光的味道和溫暖”,第⑥段“母親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實的墻,擋住了寒冷,留下了溫暖。穿著母親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溫暖而又幸福”可知,棉花吸收了陽光的味道和溫暖,母親用棉花做的衣物能給人帶來溫暖;再聯系第⑦段“棉不斷,母愛不斷,溫暖不止。特別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溫暖,就有了熱度”可知,棉花凝聚著濃濃的母愛,棉不斷,母愛不斷,溫暖不止。1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C.根據第⑤段“柔初的棉裹起秋陽的味道,母親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著平坦溫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著落”,聯系第⑥段“母親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實的墻,擋住了寒冷,留下了溫暖。穿著母親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溫暖而又幸福”可知,“有了著落”是因為母親為孩子準備好了過冬的衣物;“母親為她自己準備好了過冬的衣物”有誤;D.第⑥段“等我有了女兒后,每到冬天,女兒都會穿著母親做的小碎花棉褲棉襖,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襖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嬌好,一張小臉反而生動起來”,寫“我”的女兒穿著“我”母親做的棉襖顯得清秀、嬌好而生動,表現了母親制作的棉襖舒適、好看,表現了母親的關心、愛護;故選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