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xué)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閱讀
1.(2025 貴港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shù)。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風(fēng)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guān)吏》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fā),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仆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xiāng)賦。既第之后,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仆當(dāng)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聞《秦中吟》,則權(quán)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游園》寄足下詩,則執(zhí)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逼碗m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fēng)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
(節(jié)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
材料二:唐興,官學(xué)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①,況堂奧②乎!
(節(jié)選自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注]①(藩翰)籬笆圍墻,比喻邊緣的地方。②(堂奧)廳堂深處,比喻深入的地方。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輒詠歌之A欲B稍稍遞進C聞于上D豈圖志未就E而悔已生F言未聞G而謗已成矣
(2)下列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雖,指雖然,與《勸學(xué)》中“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的“雖”意思不同。
B.始,才,與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始”意思相同。
C.子美,是杜甫的字,古人取字常與名的意義相近,如蘇軾的字“子瞻”。
D.或,指有的,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或得日或否”的“或”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盡管李白才華出群,他的作品不同凡響,但是一般的詩人也不愿意去學(xué)習(xí)他的詩作!
B.白居易擔(dān)任諫官時,把那些對民生疾苦、時政缺失有益而又難以明說的事情寫成詩歌。
C.唐朝因大力推行學(xué)校教育而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詩人,并且使詩歌的體裁發(fā)展更加完備。
D.元稹認(rèn)為杜甫的詩作在鋪陳、聲韻、詞氣、風(fēng)調(diào)、聲律等方面摒棄了詩歌的淺近凡俗。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
②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對李杜詩作的評價,其目的不同,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2.(2025 仁壽縣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xué),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氯它S皓專弄威權(quán),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xiāng)黨以為貶議。及蜀平,坐是沉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lǐng)本郡中正。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已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dāng)以《晉書》相付耳?!逼錇闀r所重如此。或云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dāng)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注,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勛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笔拐叩闷溥z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案: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fēng)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庇谑窃t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
(節(jié)選自《晉書 列傳第五十二》)
材料二:
肇有人倫,是稱家國。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yù)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己仇。若王沈《魏錄》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 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zāi)祥靡聞?!卑更S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 內(nèi)篇 曲筆》)
注:髡,古代剃去男子頭發(fā)的刑罰。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張華將舉A壽為中書郎B荀勖忌華C而疾壽D遂諷吏部E遷壽為長廣太守F辭母G老不就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為,因此的意思。與《種樹郭橐駝傳》中“傳其事以為官戒也”和《答司馬諫議書》中“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的“以為”意思都不同。
B.善,認(rèn)為……好,意動用法,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的“善”用法不同。
C.乎,相當(dāng)于“于”,與《赤壁賦》“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的“乎”用法相同。
D.肇,開始、起初的意思,與《離騷》“肇錫余以嘉名”中的“肇”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宦官黃皓獨攬權(quán)柄,大臣多攀附逢迎,只有陳壽不屈從。為父守喪期間,陳壽生病,使婢女伺侯服藥引發(fā)非議。這些都影響了他的仕途升遷。
B.時人稱贊陳壽善于敘寫史事,夏侯湛、范頵等人也都認(rèn)可陳壽有記述歷史的才能,連天子也驚異于他的才華,于是派人到他家抄寫他的著作。
C.劉知幾認(rèn)為記述歷史因為涉及君主、父親而用詞多有隱諱,雖然不夠直白,但卻維護了名教。但玩弄文詞、詆毀侮辱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晉書》客觀記述了陳壽不秉筆實錄而受非議的事實;而《史通》在闡述作者史學(xué)觀點的同時,則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史時的曲筆行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
②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5)史官由于某種原因,不據(jù)事直書,有意掩蓋事情真相,謂之曲筆,據(jù)材料看,陳壽在創(chuàng)作史書時亦有曲筆,體現(xiàn)在哪些事例上?請簡要概括。
3.(2025 惠農(nóng)區(qū)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范文正公文集敘①
蘇軾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xí)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完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沒。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其后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之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畝中,非仕而后學(xué)者也?;搓幒钜姼呋实塾跐h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策曹操、孫權(quán),規(guī)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憂,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zhí)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今其集二十卷,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鬃釉唬骸坝械抡弑赜醒??!狈怯醒砸?,德之發(fā)于口者也。又曰:“我戰(zhàn)則克,祭則受福?!狈悄軕?zhàn)也,德之見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龍圖閣學(xué)士朝奉郎新知杭州軍州事蘇軾敘。
【注】①敘,同“序”,蘇軾因避諱祖父蘇序而改“序”為“敘”。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淮陰侯見A高皇帝B于漢中C論劉項D短長E畫取F三秦G如H指諸掌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通過,與《鴻門宴》中“因擊沛公于坐”的“因”意義不相同。
B.克,能夠,與《論語》中“克己復(fù)禮為仁”的“克”意義不相同。
C.文中的“考”與《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中的“考”意義相同。
D.文末蘇軾的頭銜依次為榮譽職銜、品階、差遣,“朝奉郎”為其品階。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幼年因追問詩中贊頌的十一人而被鄉(xiāng)校先生斥責(zé),后經(jīng)其告知而初聞韓琦、范仲淹等四人乃當(dāng)世人杰。
B.蘇軾進士及第以后被歐陽修賞識,并在歐陽修的引薦下結(jié)識了韓琦、富弼,三人都對蘇軾器重有加。
C.蘇軾仰慕范公多年而無緣面見,后來與范公三個兒子有交往,都一見如故,并被囑托為范公的遺稿作序。
D.文中通過伊尹、管仲等事例,類比范仲淹的政治主張并非來于仕途歷練,而是源于未仕時的積淀。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②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
(5)文本從哪些角度體現(xiàn)出蘇軾對范仲淹的敬仰之情?請簡要概括。
4.(2025 沭陽縣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xué),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氯它S皓專弄威權(quán),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會失怙,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xiāng)黨以為貶議。后,坐是沉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lǐng)本郡中正。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dāng)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蛟贫x、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dāng)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案: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fēng)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庇谑窃t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
(節(jié)選自《晉書 列傳第五十二》)
材料二:
肇有人倫,是稱家國。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yù)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已仇。若王沈《魏錄》濫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裁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 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zāi)祥靡聞?!卑更S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
(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 內(nèi)篇 曲筆》)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張華將舉A壽為中書郎B荀勖忌華C而疾D壽E遂諷吏部F遷壽為長廣太守G辭母H老不就。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意動用法,可譯為“認(rèn)為……好”,與《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的“善”意思不同。
B.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與《孔雀東南飛》中“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中的“相”意思不同。
C.見,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冀君實或見恕也”的“見”用法相同。
D.謝,文中可譯為“認(rèn)錯”“道歉”,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謝”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宦官黃皓獨攬權(quán)柄,大臣多違心討好,只有陳壽不屈從。為父守喪期間,陳壽生病,派婢女伺侯服藥,引發(fā)鄉(xiāng)黨非議。這都影響了他仕途的升遷。
B.時人稱贊陳壽善于敘寫史事,范頹、張華等人也都認(rèn)可陳壽記述歷史的才能,夏侯湛看見他的作品后,甚至毀掉了自己已經(jīng)編撰完的《魏書》。
C.劉知幾抨擊了若干史學(xué)家為了博取官位榮利玩弄文詞、詆毀侮辱他人的史書記事行為,但同時他又站在君臣父子的立場上認(rèn)可了某些避諱之言。
D.《晉書》記述了陳壽不秉筆實錄而受非議之事,《史通》在表明作者史學(xué)觀點的同時也態(tài)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史時的不當(dāng)行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
②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
(5)曲筆,指古時史官不據(jù)事直書,有意隱瞞、掩蓋事實真相的記載。陳壽在編寫史書時有哪些曲筆?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5.(2025 張家口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骸拔崧勚芪耐醵钾S,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fù)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①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②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fā)北山石槨,乃寫③蜀、荊地材皆至。關(guān)中計宮三百,關(guān)外四百余。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
材料二:
杜牧賦阿房,其意遠,其辭麗。吳武陵至以王佐譽之。今用秦事參考,則其所賦可疑者多。其敘宮宇之盛曰“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按《始皇紀(jì)》作阿房在三十五年,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據(jù)地里而約計之,自渭水而南直抵南山,僅可百許里。若從東西橫計之,則自戶杜以至滬水亦無百里,安得蓋覆三百余里也?及其敘妃嬪之盛,則曰:“王子皇孫,輦來于秦,為秦宮人,有不可得見者三十六年?!贝擞终`也。始皇立二十六年初并六國,則二十五年前未能盡致侯國子女也。安得三十六年不見御幸也耶?按《本紀(jì)》曰,秦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則宮室嬪御之盛,如《賦》所言,乃渭北宮宇中事,非阿房也。阿房終始皇之世,未嘗訖役。工徒之多至數(shù)萬人,二世取之以供驪山。未幾,周章軍至戲,則又取此役徒以充戰(zhàn)士。則是歌臺舞榭元未落成,宮人未嘗得居也。安得有脂水可棄而漲渭以膩也?其曰“上可坐萬人,下可建立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而始皇未嘗于此受朝也,則可以知其初托未究也。而牧皆援渭北所載以實渭南,豈非誤歟?
(節(jié)選自程大昌《雍錄》)
【注】①閣道:與本句的“營室”都是古星名。②隱宮:即宮刑。③寫:通“卸”,運送。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除A道B道C九原D抵云陽E塹山F堙谷G直H通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與《石鐘山記》“而此獨以鐘名,何哉”中的“名”用法不相同。
B.參考,參照考查,與現(xiàn)代漢語“參考意見”中的“參考”意思大致相同。
C.屬,連接,與《屈原列傳》“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中的“屬”意思相同。
D.以,連詞,來,與《過秦論》“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中的“以”用法不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定都于豐、鎬,秦始皇便認(rèn)為豐、鎬一帶有帝王之氣,于是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作為上朝之用的宮殿。
B.秦始皇先在阿房興建前殿,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殿上可坐一萬人,程大昌認(rèn)為這是預(yù)計的規(guī)模,其實并未達到這個規(guī)模。
C.前殿四周環(huán)繞的閣道從殿下一直通到南山,程大昌粗略估計南北縱向和東西橫向的距離,遠達不到杜牧描寫的“覆壓三百余里”的規(guī)模。
D.程大昌認(rèn)為,秦始皇擄掠諸侯子女是其在位二十六年之后的事,擄掠的也談不上多,且安置在渭北宮中,杜牧所述,純屬張冠李戴。
(4)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杜牧賦阿房,其意遠,其辭麗。吳武陵至以王佐譽之。
②而牧皆援渭北所載以實渭南,豈非誤歟?
(5)程大昌認(rèn)為杜牧《阿房宮賦》描述的阿房宮及宮女生活等有些地方失實,是敗筆,你的看法呢?
6.(2025 日照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fēng)俗。
(節(jié)選自《毛詩序》注)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fēng)撓之鳴。水之無聲,風(fēng)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fēng)鳴冬。四時之相推奪,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逼涓バ乓雍?!
(節(jié)選自韓愈《送孟東野序》)
材料三:
曰:“然則《國風(fēng)》《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聞風(fēng)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fā)于言者,樂而不過于淫,哀而不及于傷,是以二篇獨為《風(fēng)》詩之正經(jīng)。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fā)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fēng)者,于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猶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jīng)所以人事決于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br/>(節(jié)選自朱熹《詩集序》)
注:《毛詩序》據(jù)傳是漢代毛萇為《詩經(jīng)》撰寫的序。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每寫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
此《詩》之為經(jīng)①所②以人事③決于下④天道備⑤于上⑥而無一理之⑦不具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厚,使……寬厚,與《燭之武退秦師》中“若不闕秦”的“闕”用法相同。
B.“是故以鳥鳴春”與《論語。先進》中“為國以禮”的“以”用法不相同。
C.奪,改變、變化,與《齊桓晉文之事》“勿奪其時”的“奪”字意思不同。
D.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已失傳。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毛詩序》認(rèn)為人的志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歌,情感在心里被觸動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就會吁嗟嘆息。
B.韓愈以自然現(xiàn)象類比,認(rèn)為人的言辭跟自然界的草木、水、金石等一樣,皆因“不平”而生,從而提出“不平則鳴”的觀點。
C.朱熹認(rèn)為《周南》《召南》之所以成為《國風(fēng)》中的經(jīng)典,是因為受到文王的教化影響,所感發(fā)的情懷有邪正是非的差別。
D.朱熹指出,《雅》《頌》大多是圣人之徒所作,其語言和諧而莊重,意蘊寬厚而縝密,這些作品成為不可更易的萬世典范。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②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5)三則材料對《詩經(jīng)》社會功用的認(rèn)識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
7.(2025 武進區(qū)校級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尹源,字子漸,少博學(xué)強記,以文學(xué)知名。源自晦,不矜飾,有所發(fā)即過人。初以祖蔭補三班借職,稍遷殿直。舉進士,為奉禮郎,累遷太常博士,歷知芮城、河陽、新鄭三縣,通判涇州。時知滄州劉渙坐專斬部卒,降知密州。源上書言:“渙為主將部卒有罪不伏笞輒呼萬歲渙斬之不為過。以此謫渙,臣恐邊兵愈驕,輕視主將,所系非輕也?!睖o遂獲免。
嘗作《敘兵》上之,曰:
唐自中世以來,諸侯皆自募兵訓(xùn)練,出攻入守,上下一志,故討淮西、青、冀、滄德、澤潞之叛,以至四征夷狄,大率假外兵以集事,朝廷所出神策禁軍,不過為聲援而已,故所至多有功。
今則不然,國家患前世藩鎮(zhèn)之強,凡天下所募驍勇,一萃于京師。雖濱塞諸郡,大者籍兵不逾數(shù)千,每歲防秋,則戍以禁兵,將帥任輕而勢分,軍事往往中御。愚謂此可以施于無事時,鎮(zhèn)中國,服豪杰心,茍戎夷侵軼,未必能取勝也。何則?兵主于外則勇,主于內(nèi)則驕,勇生于勞,驕生于逸。夫外兵所習(xí)皆疆場戰(zhàn)斗勞苦之事,死生之命制之于將,故勇,勇而使之戰(zhàn)則多利;內(nèi)兵居京師,日享安逸,加之以賞賚,未嘗服甲胄、荷戈戟,不知將帥號令之嚴(yán),故驕,驕而勞之則怨,以之戰(zhàn)則多鈍。
若唐之失,失于諸侯之不制,非失于外兵之強,故有驕將,罕聞有驕兵。今之失,失于將太輕,而外兵不足以應(yīng)敵,內(nèi)兵鮮得其用,故有驕兵,不聞有驕將。且唐之所失者勢也,今之所失者制也。勢也者,不得已也,制也者,可為而不為也。
然則為今之計當(dāng)如何?曰:“稍革舊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足以戰(zhàn)敵。以內(nèi)兵為聲勢,重邊將之任,使專一軍之事,而不得連州郡之勢,斯可以獲近利而亡后害也?!?br/>趙元昊寇定川堡,葛懷敏發(fā)涇原兵救之,源是時通判慶州,遺懷敏書曰:“賊舉國而來,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宜駐兵瓦亭,擇利而后動?!睉衙舨宦?,以敗。范仲淹、韓琦薦其才,召試學(xué)士院。源素不喜賦,請以論易賦。主試者方以賦進,不悅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懷州。
(節(jié)選自《宋史 列傳》)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渙為主A將B部卒C有罪D不伏E笞F輒呼萬歲G渙斬之H不為過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易,換、替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中的“易”意思相同。
B.服,使……信服,與《赤壁賦》中的“泣孤舟之嫠婦”中的“泣”用法相同。
C.以,用,與《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中的“以”的意思與用法相同。
D.籍,登記造冊,與《鴻門宴》“籍吏民,封府庫”中的“籍”的意思與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尹源認(rèn)為當(dāng)朝兵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太平時期可以鎮(zhèn)守中原,控制各地,但如果外敵進犯,恐怕未必能夠取勝。
B.葛懷敏調(diào)兵前去救援趙元昊時,尹源寫信建議他不要輕舉妄動,要選擇好時機,可惜懷敏沒有聽從,最終戰(zhàn)敗。
C.尹源年少時博學(xué)強記,憑借文學(xué)才華而聞名,雖然為人謙虛低調(diào),不愛自夸,但也難掩其光芒,為官經(jīng)歷豐富。
D.滄州知州劉渙因擅自斬殺部卒而獲罪被貶,尹源為其說情,并指出軍中弊端,《敘兵》中也體現(xiàn)了類似的看法。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稍革舊制,大募豪勇,益外兵之籍,俾足以戰(zhàn)敵。
②主試者方以賦進,不悅其言,第其文下,除知懷州。
(5)尹源在《敘兵》中通過對比唐、宋兵制闡述觀點“勢也者,不得已也,制也者,可為而不為也”,請簡要分析。
8.(2025 武進區(qū)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秦始皇東并,子魚謂其徒叔孫通曰:“子之學(xué)可矣,盍仕乎?”對曰:“臣所學(xué)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弊郁~曰:“子之材能見時變,今為不用之學(xué),殆非子情也?!笔鍖O通遂辭去,以法仕秦。
子魚居魏,與張耳、陳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滅魏,求耳、馀,懼走。會陳勝、吳廣起兵于陳,欲以誅秦。馀謂陳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師賢而友智。孔子之孫今在魏,居亂世能正其行,修其祖業(yè)不為時變。其父相魏,以圣道輔戰(zhàn)國,見利不易操,名稱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慮未形。必宗此人,天下無敵矣?!标愅醮髳?,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車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謂子魚曰:“天下之事已可見矣。今陳王興義兵討不義,子宜速來以集其事。王又聞子賢,欲諮良謀,虛意相望也。”子魚遂往。陳王郊迎,而執(zhí)其手議世務(wù)。子魚以霸王之業(yè)勸之,王悅其言,遂尊以博士,為太師諮度焉。
(節(jié)選自《孔叢子 獨治》)
材料二:
陳王問太師(子魚)曰:“寡人不得為諸侯群賢所推,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規(guī)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也,敢稱古以對。
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法之,則六國定不攜①,抑久長之本。”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陳王涉使周章為將,西入關(guān),將以誅秦,秦使將章邯距之。陳王以秦國之亂也,有輕之之意,勢若有余而不設(shè)敵備。博士太師諫曰:“章邯,秦之名將,周章非其敵也。今王使章,霈(pèi)然自得,而不設(shè)備,臣竊惑焉。夫雖天之所命,其禍福吉兇,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應(yīng)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無及也。”王曰:“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也?!彼?,又諫曰:“臣聞兵法: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敵而不自恃,非良計也。故區(qū)區(qū)之心,欲王備慮之也?!蓖踉唬骸跋壬?,計策深妙,予不識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可與守成難與進取信哉王弗聽。周章果敗,而無后救。邯遂進兵擊陳王,師大敗。
(節(jié)選自《孔叢子 答問》,有刪改)
【注】①攜:叛離,有二心。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已而A告人B曰C儒者可與守成D難E與進取F信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盍,何不,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中的“蓋”意思相同。
B.赍,懷抱、攜帶,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中的“赍”意思不相同。
C.“無恃敵之不我攻”與《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中的“之”用法相同。
D.距,通假“拒”,與《鴻門宴》“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中的“距”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魚與張耳、陳馀等名士交好,在陳勝、吳廣起兵伐秦之際,陳馀向陳王推薦子魚,說:子魚雖身處亂世仍端正品行,繼承祖業(yè)不改其志,是助君王平天下的賢才。
B.子魚認(rèn)為叔孫通明達于儒學(xué),建議他出仕,叔孫通卻認(rèn)為儒道并不適用于當(dāng)世;子魚以“見時變”勸勉,叔孫通不聽,辭別而去,以法家之術(shù)效力于秦國。
C.陳勝派人以“千金、束帛、車乘”等厚禮去聘請子魚,又親自到郊外迎接子魚,子魚以“霸王之業(yè)”勸勉陳王,陳王很高興,授予子魚博士、太師的官職。
D.陳王任用周章西入函谷關(guān)攻打秦國,認(rèn)為秦國已亂,自恃占據(jù)大勢而不設(shè)軍備,一再拒絕子魚的諫言,還批評子魚,最終沒有后援的周章果然不敵章邯,陳王大軍也大敗。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慮未形。必宗此人,天下無敵矣。
②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5)陳馀勸諫陳勝“師賢而友智”,任用子魚。子魚的“賢”“智”,在材料二中體現(xiàn)在哪些事實上?請簡要概括。
9.(2025 大鵬新區(qū)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zhàn)。晉人已環(huán)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杸②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wù)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仲秋紀(jì)第八 愛士》)
材料二:齊有北郭騷者,結(jié)罘罔③,捆蒲葦,織葩屨④,以養(yǎng)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愿乞所以養(yǎng)母。”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今乞所以養(yǎng)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于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标套由宪嚕⒍鴩@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yǎng)母焉。吾聞之曰:‘養(yǎng)及親者,身伉⑤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于君庭,求復(fù)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于笥中,奉以托?!蓖硕载匾?。
齊君聞之,大駭,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br/>(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季冬紀(jì)第十二 士節(jié)》)
【注】①服: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稱“服”,兩邊的稱“驂(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獸的網(wǎng)。罔:同“網(wǎng)”。④葩屨(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當(dāng),承擔(dān)。⑥驲(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有間A晏子B見疑C于齊D君E出F奔G過北H郭騷之門而辭。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子將焉適”的“適”與《孔雀東南飛 并序》中的“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不相同。
B.“今晏子見疑”的“見”與《孔雀東南飛 并序》中的“君若既見錄”的“見”意思相同。
C.“吾將以身死白之”的“白”與《離騷》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白”用法不相同。
D.“請而反之”的“反”的用法與《氓》中的“不思其反”的“反”用法不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穆公的馬被山野農(nóng)夫吃掉,他不但沒有責(zé)怪,還給了他們酒喝,顯示出秦穆公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后來在秦穆公遭受危難之際正是這一群山野農(nóng)夫救了他。
B.北郭騷生活貧困,不足以奉養(yǎng)母親,他上門求助晏子。晏子聽從了仆人的建議,贈與北郭騷糧食與金錢,但北郭騷只取了糧食,謝絕了金錢,表現(xiàn)了他不貪圖錢財?shù)拿赖隆?br/>C.當(dāng)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國外時,北郭騷跟晏子說“奉養(yǎng)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dān)他的危難”,于是,他就挺身而出,決心以死為晏子洗清冤誣。
D.這兩則材料都有受恩、報恩之意,前者是山野農(nóng)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騷受晏子之恩。但兩則材料的側(cè)重點不一樣,前者重在講施恩者,后者重在講報恩者。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
②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
(5)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說了一句“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齊君追回之后,又說了一句“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這兩句話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10.(2025 昌黎縣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大夫(桑弘羊)曰:“昔商君相秦也,內(nèi)立法度,嚴(yán)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shè)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余。是以征敵伐國,攘地斥境,不賦百姓而師以贍。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民不苦。鹽、鐵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軍旅之費,務(wù)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于國,無害于人。百姓何苦爾,而文學(xué)何憂也?”
文學(xué)曰:“昔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且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之民間,謂之百倍,此計之失者也。無異于愚人反裘而負(fù)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夫李梅實多者,來年為之衰;新谷熟而舊谷為之虧。自天地不能兩盈,而況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猶陰陽之不并曜,晝夜之有長短也。商鞅峭法長利,秦人不聊生,相與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積,地廣而禍構(gòu),惡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盡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冊任于內(nèi),行者勤于路,居者匱于室,老母號泣,怨女嘆息;文學(xué)雖欲無憂,其可得也?”
大夫曰:“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后卒并六國而成帝業(yè)。及二世之時,邪臣擅斷,公道不行,諸侯叛弛,宗廟隳亡。今以趙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猶以崇虎亂殷而非伊尹也?!?br/>文學(xué)曰:“善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堯、舜之道為殷國基,子孫紹位,百代不絕。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刑既嚴(yán)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shè)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非不廣壤進地也,然猶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為秦開帝業(yè),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狐刺之鑿,雖公輸子不能善其枘。畚土之基,雖良匠不能成其高。譬若秋蓬被霜,遭風(fēng)則零落,雖有十子產(chǎn),如之何?故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也?!?br/>(節(jié)選自《鹽鐵論非鞅》)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節(jié)選自《史記 商君列傳》)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昔A文帝之時B無鹽鐵之利C而民富D今有之E而百姓困乏F未見利之G所利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攘,這里是侵略的意思,與《離騷》“忍尤而攘詬”的“攘”意思不同。
B.行者,文中指服勞役的人,與《醉翁亭記》“行者休于樹”的“行者”所指不同。
C.宗廟,代指國家,與《過秦論》“七廟隳”的“七廟”用法相同。
D.肉,使動用法,使……長肉,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夫桑弘羊以商鞅佐秦變法國富民強為例,論證當(dāng)朝實施鹽鐵之策利國利民,既能幫助解決百姓的急需,又可滿足軍隊的費用,有利于積蓄物資財富防備匱乏。
B.文學(xué)們認(rèn)為實施鹽鐵之策只看到了害處,沒有看到好處,物資財富都來自民間,并沒有增加。商鞅嚴(yán)厲刑法生財謀利,使秦國民不聊生、老母痛哭、妻子傷嘆。
C.大夫桑弘羊認(rèn)為導(dǎo)致秦朝亡國的是趙高這些奸臣獨斷專行。而文學(xué)們認(rèn)為他只看到了商鞅為秦國開創(chuàng)了帝業(yè),沒看出“商鞅變法”也給秦朝招致了亡國禍患!
D.司馬遷認(rèn)為從商鞅如何在秦國得到任用,及其被任用后的作為可以看出他是個殘忍少恩的人;商鞅著作內(nèi)容與其行事風(fēng)格類似,其在秦國最終落得惡名是有原因的。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后卒并六國而成帝業(yè)。
②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
(5)材料一中的“文學(xué)”與材料二中的“太史公”對“商君”的評斷有何異同?請簡要概括。
11.(2025 白銀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文王將田①,史編布卜②曰:“田于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螭,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得皋陶③,兆比于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太公曰:“釣有三權(quán):祿等以權(quán),死等以權(quán),官等以權(quán)。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br/>文王曰:“愿聞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yīng)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唯仁人能受至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diào)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④焉?!?br/>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選自《六韜 文韜 文師》,有刪改)
材料二:或曰:呂尚⑤隱海濱,周西伯拘羨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三人者求美女奇物獻之于紂,以出西伯。西伯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業(yè)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fēng)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師尚父于齊。
(選自《十七史百將傳》,有刪改)
[注]①文王:姓姬名昌,商時為西北侯。田:通“畋”,打獵。②史編布卜:史,官職名,先秦時主要掌管記事、祭祀及占卜諸項事務(wù);編,人名,其太祖疇曾是大禹的史官;布卜,占卜。③皋陶:傳說中東夷族的領(lǐng)袖,舜時曾主管刑獄,后又輔佐禹。④樹斂:使人心凝聚。⑤呂尚:姜尚。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武王欲修A文王B業(yè)C將伐紂D卜龜兆E不吉F風(fēng)雨G暴H至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比,相似,相同,與“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比”意思不同。
B.畢,古時打獵時用的網(wǎng),這里指取得,與“靡不畢見”(《屈原列傳》)中的“畢”意思不同。
C.歸,使……歸,使動用法,與“哀民生之多艱”(《離騷(節(jié)選)》)中的“哀”用法相同。
D.陰,暗地里,與“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蘇武傳》)中的“陰”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記述周文王遇姜太公并最終立其為師的故事,材料二突出了呂尚以謀略相佐的事實,相對來說材料一的君臣相遇更有戲劇性。
B.材料一中,君臣初次見面,姜太公以君子樂于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為話頭,暗示自己有君子之志來進行試探。
C.材料一中,姜太公以釣絲、魚餌與魚的關(guān)系為喻,巧妙地闡述了國君與人才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得出君王要考慮使人才各得其所并建立凝聚力的結(jié)論。
D.材料一中,文王提出何以取天下的問題,姜太公提出解決方案,文王很滿意,這與材料二中文王將齊地封給姜太公的史實有關(guān)聯(lián)。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②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5)材料一第五段中姜太公的回答很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12.(2025 泰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于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wèi)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wèi)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wèi),幕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斗,士吏治軍薄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笔菚r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有刪改)
材料二:
臣光曰:《易》曰:“師出以律,否臧兇。”言治眾而不用法,無不兇也。李廣之將,使人人自便。以廣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為法。何則?其繼者難也,況與之并時而為將乎!夫小人之情,樂于安肆而昧于近禍,彼既以程不識為煩擾而樂于從廣,且將仇其上而不服。然則簡易之害,非徒廣軍無以禁虜之倉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嚴(yán)終”,為將者,亦嚴(yán)而已矣。然則效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效李廣,鮮不覆亡哉!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材料三:
太史公與司馬溫公所言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擊刁斗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yán)整,斥候詳密,將眾之道也。刁斗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yán)謹(jǐn)以攻,則敵窺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隙而相薄。將眾以簡易,則指臂不相使而易潰。將寡以嚴(yán)謹(jǐn),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shù),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人主,將將者也。大將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斷句處的字母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
不識之正A行伍B擊刁C斗D治軍E簿F守G兵之H將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亦遠斥候”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遠”意思不同。
B.“且將仇其上而不服”與“因人之力而蔽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C.鮮,少、很少,與“鮮為人知”“鮮廉寡恥”中的“鮮”意思相同。
D.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與“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的“相”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通過程不識自謙的話語和士兵對程不識的挖苦,側(cè)面肯定了李廣是一個頗有謀略的將領(lǐng)。
B.司馬光認(rèn)為,普通人喜歡安逸恣樂而看不清楚身邊的災(zāi)禍,統(tǒng)領(lǐng)大軍如果不嚴(yán)明法紀(jì),是很危險的。
C.王夫之認(rèn)為,無論是隊伍整齊嚴(yán)謹(jǐn)?shù)厝ミM攻還是簡易地防守,都可能會讓敵人尋到戰(zhàn)機,導(dǎo)致戰(zhàn)事不利。
D.對李、程二將,司馬遷多陳述史實,司馬光和王夫之則對史實進行評論,王夫之的觀點更加辯證。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以廣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為法。
②將兵者不一術(shù),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
(5)請分別概括司馬光、王夫之對“李廣和程不識統(tǒng)兵方式”的評價。
13.(2025 聊城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陶潛字淵明,名元亮。潯陽柴桑人,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少有高趣。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で捕洁]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以遂其志。
——節(jié)選自《南史 卷七十五》
材料二
陶靖節(jié)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試于彭澤,以世家而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終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終不可形之言,故多詭其辭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詭詞者,非畏禍也。晉未亡,劉裕未篡,而先發(fā)其未然之隱,固不可也。萬一裕死于三年之前,義符輩不足以篡,一如桓溫死而謝安可保晉以復(fù)興,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諸再造晉室之元勛,而為已甚之辭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歸也,但曰“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如是而已矣。
雖然,此言出而長無禮者之傲,不揣而樂稱之,則斯言過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義也;其交上下必遵時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禮也??h令之束帶以見督郵時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繇之禮也。知其為督郵而已矣,豈擇人哉?少長也,賢不肖也,皆非所問也??鬃又陉栘?,往拜其門,非屈于貨,屈于大夫也;屈于大夫者,屈于禮也。賢人在下位而亢,雖龍猶悔,靖節(jié)斯言,悔道也。莊周曰:“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本营q非之。君臣之義,上下之禮,性也,非但不可逃也,亢而悔,則蔑禮失義而不盡其性,過豈小哉?非有靖節(jié)不能言之隱,而信斯言以長傲,則下可以陵上;下可以陵上,則臣可以侮君;臣可以侮君,則子可以抗父。言不可不慎,誦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詞,有如是夫!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卷十五》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在答題卡上寫出斷句處的字母。
縣令之束帶A以見督郵B時C王之制D郡守之命E居是官者F必繇之禮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苦,使動用法,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栗深林兮驚層巔”的“栗”用法相同。
B.聊,姑且,與《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的“聊”意思相同。
C.白,告訴,與《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的“白”意思不同。
D.發(fā),打開,與《促織》“窺父不在,竊發(fā)盆”的“發(fā)”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寫陶淵明開始做州祭酒,不能忍受,辭官;然后州里聘他做主簿,不去;后來做彭澤令,因為“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
B.材料一寫陶淵明為了生計去做官,但是又不想因為生計而喪失尊嚴(yán),最終在寫了《歸去來兮辭》后辭去官職去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
C.材料二寫陶淵明出仕彭澤是因其世家身份需踐行仕道,其托辭“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為避免過早苛責(zé)劉裕,體現(xiàn)君子待人之寬厚。
D.材料二批評后人不加揣度地稱引陶淵明的言論,認(rèn)為此舉助長了無禮者的傲慢之氣,強調(diào)君子出仕不僅是為了推行大道,更是堅守道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②言不可不慎,誦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詞,有如是夫!
(5)分析王夫之引用莊周“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用意。
14.(2025 東坡區(qū)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王莽末,青、徐賊起,太師王匡請融①為助軍,與共東征,拜為波水將軍。莽敗,融以軍降更始②,乃得為張掖郡屬國都尉。河西民俗質(zhì)樸,融亦政寬和,晏然富殖。修兵馬,習(xí)戰(zhàn)射,明烽燧之警。其后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等地流人避兇饑者,歸之不絕。融等遙聞光武即位,而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
時隗囂③先稱建武年號,囂外順人望,內(nèi)懷異心,使辯士張玄說融曰:“今豪杰競逐,雌雄未決,當(dāng)各據(jù)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④?!比谡俸澜苡嬜h,智者皆曰:“漢承堯運,歷數(shù)延長。今帝姓號見于圖書,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比谒鞗Q策東向。帝聞河西完富,發(fā)使遺融書曰:“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dāng)勉卒功業(yè);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之議者,必有任囂⑤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比谝姇@懼,即遣使上書陳誠。帝復(fù)賜書慰藉甚備,融乃與隗囂絕。八年帝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步騎數(shù)萬與大軍會高平。囂眾大潰,城邑皆降。帝高融功,封為安豐侯。
(節(jié)選自范曄《后漢書 竇憲傳》)
材料二:
疑信相參之際,人有隱情而我亦與之隱,則疑終不釋,竇融在河西,懷疑不決。好事者以尉佗之說進,此融所秘而不敢以告者也。光武賜書,開兩端以擿發(fā)之,而河西震服。凡光世之詘群雄者,胥此道也。此非權(quán)術(shù)之為也,恃在己而不拒人之害,洞然知合離得失之?dāng)?shù),仰聽之天,俯任之人,術(shù)也而道在其中。此光武之奇而不詭于正者與!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卷六》)
【注】①融:竇融。②更始: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為更始。③隗囂:東漢初年地方割據(jù)軍閥。④尉佗:趙佗,曾任秦南??の?,秦末大亂時,割據(jù)嶺南,建立南越國。⑤任囂:尉佗的下屬。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八年A帝西征B隗囂C融率五郡太守D及羌虜步騎E數(shù)萬F與大軍G會高平。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向,向東去,與《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的“東向”意思不同。
B.見,出現(xiàn),與《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的“見”意思不同。
C.詘,使……屈服,與《過秦論》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D.胥,都,與《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封狼居胥”的“胥”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莽敗亡后,竇融率軍歸附更始帝,以寬厚的政策治理河西,整修兵馬,積極備戰(zhàn)。
B.竇融聽了張玄的游說,想與隴西、蜀郡合縱,成就一番霸業(yè),于是召集手下從長計議。
C.光武帝收到竇融表忠心的信后,在回信中安撫他,使竇融堅定立場,決心與隗囂決裂。
D.王夫之認(rèn)為當(dāng)彼此心存猜疑之時,如果雙方都選擇隱瞞,那么疑慮最終也無法消除。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后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等地流人避兇饑者,歸之不絕。
②好事者以尉佗之說進,此融所秘而不敢以告者也。
(5)材料二中王夫之評價光武帝“奇而不詭于正”,請結(jié)合材料一具體分析。
15.(2025 湖北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秀才張生足下:仆之登第也,與子之兄為同恩生,故仆兄事子之兄,父事子之父。子之于仆亦弟也。子又以攜文致書問道于我,他人宜有答也,況子之于我哉?然仆頃嘗為長洲令,因病起抄書,得目疾,不喜視書,書不讀久矣。雖強之,少頃必息其目,不數(shù)日不能竟一卷,用是見仆道益荒而文益衰也。又四年之中,再為謫吏,頓挫摧辱,殆無生意。以私家衣食之累未即引去黽勉于簿書間以度朝夕尚有意講道而評文乎?為子力讀十?dāng)?shù)章,茫然難得其句,昧然難見其義,可謂好大而不同俗矣。夫文,傳道而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已而為之也。既不得已而為之,又欲乎句之難道耶?又欲乎義之難曉耶?必不然矣。請以六經(jīng)明之。今為文而舍六經(jīng),又何法焉?若第取其《書》之所謂“吊由靈”,《易》之所謂“朋盍簪”者,模其語而謂之古,亦文之弊也。近世為古文之主者,韓吏部①而已。吾觀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難道也,未始義之難曉也。今子年少志專,雅識古道,又其文不背經(jīng)旨,甚可嘉也。姑能遠師六經(jīng),近師吏部,使句之易道,義之易曉,又輔之以學(xué),助之以氣,吾將見子以文顯于時也。某頓首。
——選自王禹偁《答張扶書》有刪改
材料二:
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xiāng)賦。既第之后,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與元九書》
材料三:
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自恃很用之病多:孔子所以“無固”“無我”也。作詩,不可以無我;無我,則剿襲敷衍之弊大:韓昌黎所以“惟古于詞必己出”也。北魏祖瑩云:“文章當(dāng)自出機杼,成一家風(fēng)骨,不可寄人籬下。”
——選自袁枚《隨園詩話》
【注】①韓吏部,即韓愈。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以私家A衣食之累B未即C引去D黽勉于簿E書間以度F朝夕G尚有意H講道而評文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闡明,與《大學(xué)之道》“明明德”中的第二個“明”意思不相同。
B.“法”,效法,與《歸去來兮辭》“或棹孤舟”中的“棹”字用法相同。
C.“齒”,人的年齡,與《師說》“君子不齒”的“齒”意思不同。
D.“機杼”,織布,與《木蘭詩》“不聞機杼聲”的“機杼”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禹偁把張生當(dāng)成自己的兄弟,雖然得了眼疾不能長時間看書,但還是認(rèn)真地閱讀他的文章,并給出建議。
B.王禹偁仕途失意命運多舛,才四年的時間又一次被貶官,屢受挫折屈辱,都不想活了。
C.王禹偶告誡張生不要為了讓文章顯得古雅而模仿《尚書》《周易》的生僻語句,這是寫文章的大忌。
D.白居易在為考試做準(zhǔn)備時,仍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等到擔(dān)任校書郎時,已經(jīng)寫出三四百首詩歌。
(4)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仆之登第也,與子之兄為同恩生,故仆兄事子之兄,父事子之父。
②雖強之,少頃必息其目,不數(shù)日不能竟一卷。
(5)好的文章有哪些標(biāo)準(zhǔn)?請根據(jù)以上材料簡要概括。
16.(2025 昌黎縣校級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魚無水,則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給民衣食。
雕文刻鏤傷于農(nóng)事,錦繢綦組害于女工。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并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jié)?!惫式▏弑貏?wù)田蠶之實而棄美麗之華。以谷帛為珍寶,比珠玉于糞土。何者?珠玉止于虛玩,而谷帛有實用也。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yōu)樗逯?,如值水旱之歲,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饑也。雖有奪日之鑒,代月之光,歸于無用也。何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
先王治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災(zāi)厄也。堯、湯之時,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饉相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積者,在于游食者多而農(nóng)人少故也。夫螟媵【注】秋生而秋死,一時為災(zāi)而數(shù)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nóng)桑,省游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廩充實,頌聲作矣。
(節(jié)選自《劉子 貴農(nóng)》,有刪改)
【注】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蟲。
材料二:
農(nóng)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nóng)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wù)農(nóng)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wù)農(nóng)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nóng),是未盡務(wù)農(nóng)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jié)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fù)督其力;用者,不復(fù)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選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有刪改)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一夫之A力B督之C必盡其所D任E一日之F用G節(jié)之H必量其所I入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指等同,與《過秦論》“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中的“比”的詞義不相同。
B.值,指遇到,與《出師表》“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中的“值”的詞義相同。
C.非常,指意外的情況,與《鴻門宴》“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非?!钡暮x相同。
D.方,指方略,與《五代史 伶官傳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的“方”詞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子認(rèn)為雕琢刻鏤妨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事受損會使糧食歉收;繡彩織錦影響紡紗織布,紡織業(yè)受害會使百姓受凍。
B.劉子認(rèn)為不可御寒的和氏璧、不能充饑的隋珠,正如畫中西施和雕刻的桃李一樣,只能用來把玩卻無實際用途。
C.歐陽修認(rèn)為如今的為官者鄙夷談?wù)撧r(nóng)業(yè),忽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卻把征收賦稅當(dāng)成重要的事,這是錯誤的做法。
D.材料二從“民無遺力”至“使不相困”一連五句,反復(fù)強調(diào)了“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礎(chǔ)”這一觀點。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勸課農(nóng)桑,省游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廩充實,頌聲作矣。
②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5)關(guān)于造成糧食短缺的原因,兩則材料的認(rèn)識有何不同?
17.(2025 秦淮區(qū)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
(節(jié)選自《左傳 隱公元年》)
材料二:
物之逆其天者,其終必還。凡出于自然,而莫知其所以然者,天也。羽之浮,石之沉,土之止,水之動,自古固然,而不可加損,庸非天乎?茍以人力勝之,則羽可積而沉也,石可載而浮也,土可墾而動也,水可壅而止也。人力既窮,則未有不復(fù)其初者焉。不積之,則羽還其天而浮矣;不載之,則石還其天而沉矣。止者土之天也,墾者窮,則土之止固自若也。動者水之天也,壅者窮,則水之動固自若也。有限之力,豈能勝無窮之天也耶!子之于父母,天也。雖天下之大惡,其天未嘗不存也。莊公怒其弟,而上及其母,囚之城潁,絕滅天理,居之不疑。觀其黃泉之盟,終其身而無可移之理矣。居無幾何而遽悔焉。是悔也,果安從而生哉?蓋莊公自絕天理,天理不絕莊公。一朝之忿,赫然勃然,若可以勝天。然忿戾之時,天理初無一毫之損也,特暫為血氣所蔽耳。血氣之忿猶溝澮焉朝而盈夕而涸而天理則與乾坤周流而不息也忿心稍衰,愛親之念,油然自還,而不能已。彼潁考叔特迎其欲還之端而發(fā)之耳,其于莊公之天理初無一毫之增也。考叔之見莊公,不感之以言,而感之以物;不感之以物,而感之以天。愛其母者,莊公之與考叔同一心也。同一心是同一天也。其啜羹,其舍肉,其遺母,皆天理之發(fā)見者也??际逡蕴焓局?,莊公以天受之,故不下席之間,回滔天之惡,為蓋世之善。是豈聲音笑貌能為哉?惜夫考叔得其體而不得其用,故亦不能無遺憾焉。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博議》,有刪改)
[注]①鄭莊公之弟共叔段受母親姜氏喜愛,謀劃奪取君位,鄭莊公發(fā)現(xiàn)后故意放縱他,使其愈加驕橫,雙方后在鄢地交戰(zhàn),鄭莊公獲勝。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血氣之忿A猶溝澮B焉C朝而盈D夕而涸E而天理則與F乾坤G周流H而不息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段不弟”中的“弟”同“悌”,指順敬兄長,與“故不言弟”的“弟”意思不同。
B.黃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與《勸學(xué)》“下飲黃泉”的“黃泉”意思不同。
C.“茍以人力勝之”與《項脊軒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的“以”用法不同。
D.絕,棄絕,與《屈原列傳》“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的“絕”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微言大義,用“鄭伯克段”概述共叔段為爭奪鄭莊公的君主之位而兄弟失和,隱含批判之意。
B.事物的狀態(tài)可以被人力改變,但一旦人力用盡,事物必定會恢復(fù)原本的天性,人的天性也是如此。
C.鄭莊公將對共叔段的怒氣牽連到母親身上,并將之囚禁在城穎,呂祖謙認(rèn)為他被一時的憤怒蒙蔽了。
D.穎考叔領(lǐng)會了子女敬愛父母的倫理天性的功用,因此他把肉留給自己母親,以此來觸動鄭莊公。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②居無幾何而遽悔焉。是悔也,果安從而生哉?
(5)《左傳》和呂祖謙對潁考叔感發(fā)鄭莊公的評價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18.(2025 清遠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昔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泵袼字茞海M不由于積習(xí)使然哉!往者新民蓋常棄其宗族,畔其鄉(xiāng)里,四出而為暴,豈獨其性之異,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
爾父老子弟所以訓(xùn)誨戒飭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漸染于里閈者無素,誘掖獎勸之不行,連屬葉和之無具,又或憤怒相激,狡偽相殘,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惡,則我有司與爾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責(zé)。
嗚呼!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故今特為鄉(xiāng)約,以協(xié)和爾民,自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xùn)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wù)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節(jié)選自王陽明《南賴鄉(xiāng)約》)
材料二:
一曰水火:小則遣人救之,甚則親往,多率人救,且吊之。
二曰盜賊: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為告之官司,其家貧則為之助出募賞。
三曰疾?。盒t遣人問之,甚則為訪醫(yī)藥,貧則助其養(yǎng)疾之資。
四曰死喪:闕人則助其干辦,乏財則贈賻借貸。
五曰孤弱:孤遺無依者,若能自贍,則為之區(qū)處,稽其出內(nèi)?;蚵動诠偎荆驌袢私讨?,及為求婚姻。貧者,協(xié)力濟之,無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眾人力為之辦理。若稍長而放逸不檢,亦防察約束之,無令陷于不義。
六曰誣枉:有為人誣枉過惡不能自仲者,勢可以聞于官府,則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則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眾共以財濟之。
七曰貧乏: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眾以財濟之,或為之假貸置產(chǎn),以歲月償之。
右患難相恤之事,凡有當(dāng)救恤者,其家告于約正[注],急則同約之近者為之告。約正命值月遍告之,且為之糾集而繩督之。凡同約者;財物、器用、車馬、人仆皆有,無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則不必借??山瓒唤?,及逾期不還,及損壞借物者,論如犯約之過,書于籍。鄰里或有緩急,雖非同約而先聞知者,亦當(dāng)救助?;虿荒芫戎?,則為之告于同約而謀之。有能如此,則亦書其善于籍,以告鄉(xiāng)人。
(節(jié)選自朱熹《增損呂氏鄉(xiāng)約》)
【注】約正:指當(dāng)時地方基層組織的首領(lǐng)。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有方略A可以救解B則為C解之D或其家E因而失所者F眾共G以財濟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畔,通“叛”,背叛,與《蘇武傳》中“畔主背親”的“畔”意思相同。
B.特,特別、特地,與《陳情表》中“詔書特下”的“特”意思不同。
C.“眾以財濟之”與《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不同。
D.“鄰里或有緩急”的“緩急”是偏義復(fù)詞,意思更側(cè)重于“急”。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引用昔人之言旨在表明人的成長會受到環(huán)境影響,好的原生環(huán)境極其重要,為下文主張建設(shè)一個和諧社會做鋪墊。
B.材料二指出要預(yù)防孤兒群體可能出現(xiàn)的失范行為,若年齡稍大的孤兒有行為不檢的問題,須對其嚴(yán)加監(jiān)管。
C.材料二認(rèn)為,對于那些貧困戶,在生產(chǎn)資料嚴(yán)重匱乏、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可以眾籌財物,但要確保受助者是本分的人。
D.材料二側(cè)重遇到特殊情況時,民間先展開互助自救,不得已再訴諸官府;而材料一官方主導(dǎo)意味明顯。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教之無方。
②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為告之官司,其家貧則為之助出募賞。
(5)材料一強調(diào)在民俗整頓方面,官方和民間“宜分受其責(zé)”,材料二有哪些條款可以佐證?請簡要概括。
19.(2025 武進區(qū)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圣人稱大夫佐霸之功,被天下而及后世也。甚矣,春秋不可無管仲也,匡一時而后之人且利賴焉,得非仁者之功乎?此夫子所以錄其功也。想其曉子貢之意,蓋曰:死天下之事易,成天下之事難。子疑仲之相桓為未仁也,抑孰知管仲以其君霸,而其所成者大乎?
管仲之于齊也,被鮑叔之薦,而膺仲父之寵,夫固桓公之相也。齊居?xùn)|海之國,未嘗主盟于中夏,桓公得其國而君之,亦未敢必其稱雄于列辟也;惟得管仲以為之相,招攜以禮,懷遠以德,而人心景從,遂為諸侯之宗長焉。一舉葵丘,而臣不敢奸君,當(dāng)其時知有共主,而天下之大綱不至于陵夷者,仲任之也。再盟召陵,而夷不敢謀夏,當(dāng)其時知有上國,而天下之大防不至于顛越者,仲匡之也。
然豈特終于仲之身而已哉?蓋自其身沒以來,勛名垂于奕世,于今尊獎之。而冠履之嚴(yán),猶昭然耳目之公焉,其雄風(fēng)之所貽者,誠未易斬矣。聲施沿于列國,于今翊戴之。而兵車之強,猶赫然會盟之間焉,其余威之所振者,誠未易熄矣。
夫以仲之功而人受其賜于不窮。迄今江漢之上,慨最盛之遺事,而頌管仲之功不衰。吾方幸齊桓,得一相而天下定焉,后世賴焉,又安得以其相為疑也哉?信乎,管仲雖無仁人之德,而實有仁人之功。賜也,何可以過訾之也?
(節(jié)選自李夢陽《管仲相桓公四句》)
材料二:
夫子之于管仲,大其功而小其器。邵康節(jié)亦謂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知此者,可與論桓公、管仲之事矣。夫子言“如其仁”者,以當(dāng)時王者不作,中國衰,夷狄橫,諸侯之功未有如管仲者,故許其有仁者之功。亦彼善于此而已。至于語學(xué)者立心致道之際則其規(guī)模宏遠自有定論豈曰若管仲而休邪?曾皙之恥而不為,蓋亦有說矣。愚以為桓公、管仲救父祖之斗而私其財,以為子舍之藏者也。故周雖小振,而齊亦寢強矣,夫豈誠心惻怛而敦之哉!孟子不與管仲,或以是爾。
(節(jié)選自朱熹《朱子全書》卷二十)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至于語學(xué)者A立心致道之際B則其規(guī)模C宏遠D自E有定論F豈曰G若管仲H而休邪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死,為……而死,與《陳涉世家》中“死國可乎”的“死”用法不同。
B.再,兩次,與《六國論》中“后秦?fù)糈w者再”的“再”意思不同。
C.施,延續(xù),與《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意思相同。
D.與,贊同,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吾與點也”的“與”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管仲通過鮑叔的推薦得到齊桓公的重用,在任期間推崇文德,極大提升了齊國的國力和影響力。
B.李夢陽認(rèn)為,管仲在葵丘之盟中維護了君臣的綱紀(jì),在召陵之盟中則令夷夏的地位不被顛倒。
C.孔子和邵康節(jié)都認(rèn)為要把管仲的功績放在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評價,兩者對管仲也都有批評。
D.孟子批評管仲匡扶周王室時懷有私心,雖然一定程度上振興了周室,但他的目的是讓齊國強大。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惟得管仲以為之相,招攜以禮,懷遠以德,而人心景從。
②愚以為桓公、管仲救父祖之斗而私其財,以為子舍之藏者也。
(5)李夢陽和朱熹在評價管仲的“仁者之功”時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請根據(jù)材料簡要概括。
20.(2025 許昌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荀況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前。趙王曰:“請問兵要?!避髑湓唬骸胺灿帽?zhàn)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利也,行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從出?!避髑湓唬骸安蝗?。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quán)謀勢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以桀詐堯譬之以指橈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dāng)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而退耳?!对姟吩唬骸渫踺d發(fā),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此之謂也?!?br/>(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秦紀(jì)一》)
材料二:
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fā)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dāng)?shù)。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謬。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yīng)。當(dāng)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伐棘棗而為矜,周錐鑿而為刃,剡撕荼,奮儋 ,以當(dāng)修戟強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糜沸蟻動,云徹席卷,方數(shù)千里。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應(yīng)之者,積怨在于民也。
(節(jié)選自《淮南子 兵略訓(xùn)》)
材料三:
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对姟吩疲骸罢l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
(節(jié)選自《孟子 離婁上》)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以桀詐A堯B譬之C以指D橈沸E若赴F水火G入H焉焦沒耳。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要,要旨的意思,與《鴻門宴》中“張良出,要項伯”的“要”意思不同。
B.嬰,接觸的意思,與《陳情表》中“而劉夙嬰疾病”的“嬰”意思不同。
C.窮,窮盡的意思,與《桃花源記》中“欲窮其林”的“窮”意思相同。
D.席,名詞作狀語,與《勸學(xué)》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況曾經(jīng)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論辯用兵之道,荀況認(rèn)為用兵要看重的是形勢有利,行動上要講究詭詐多變。
B.荀況在反駁臨武君時談到,君王往往看重權(quán)術(shù)、謀略、形勢、利害,這并非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tǒng)治天下的志向。
C.秦二世皇帝,擁有天子的權(quán)勢,放縱耳目的奢欲,窮盡的奢侈糜爛生活,完全不顧百姓的饑寒和財物的匱乏。
D.材料二中有關(guān)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場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關(guān)觀點可以與賈誼《過秦論》中所舉用史料和觀點互為印證。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從出。
②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
(5)材料三中說:“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辈牧弦缓筒牧隙謩e從哪方面印證該觀點。
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閱讀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1.(2025 貴港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shù)。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風(fēng)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guān)吏》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fā),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仆家貧多故,二十七方從鄉(xiāng)賦。既第之后,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wù);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仆當(dāng)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于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于上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聞《秦中吟》,則權(quán)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游園》寄足下詩,則執(zhí)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逼碗m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fēng)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
(節(jié)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
材料二:唐興,官學(xué)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①,況堂奧②乎!
(節(jié)選自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注]①(藩翰)籬笆圍墻,比喻邊緣的地方。②(堂奧)廳堂深處,比喻深入的地方。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輒詠歌之A欲B稍稍遞進C聞于上D豈圖志未就E而悔已生F言未聞G而謗已成矣
(2)下列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雖,指雖然,與《勸學(xué)》中“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的“雖”意思不同。
B.始,才,與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始”意思相同。
C.子美,是杜甫的字,古人取字常與名的意義相近,如蘇軾的字“子瞻”。
D.或,指有的,與姚鼐《登泰山記》中“或得日或否”的“或”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盡管李白才華出群,他的作品不同凡響,但是一般的詩人也不愿意去學(xué)習(xí)他的詩作!
B.白居易擔(dān)任諫官時,把那些對民生疾苦、時政缺失有益而又難以明說的事情寫成詩歌。
C.唐朝因大力推行學(xué)校教育而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詩人,并且使詩歌的體裁發(fā)展更加完備。
D.元稹認(rèn)為杜甫的詩作在鋪陳、聲韻、詞氣、風(fēng)調(diào)、聲律等方面摒棄了詩歌的淺近凡俗。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遍舉。
②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對李杜詩作的評價,其目的不同,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1)ADF
(2)D
(3)A
(4)①聽到我的《宿紫閣村詩》,掌握軍權(quán)的人就切齒痛恨。大都這樣,不能全都舉出了。
②假如讓孔子來考究杜詩的主要意蘊,還不知道要怎樣推崇他的博采眾長!
(5)①白居易評價李杜是為了引出表達自己對當(dāng)時詩壇風(fēng)氣的痛心與不滿,從而引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②元稹評價李杜是為了突出杜甫的成就,贊美杜甫。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句意、虛詞和結(jié)構(gòu)判斷。
(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guān)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jié)合語境,認(rèn)真分析,確認(rèn)詞義。
(3)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
【解答】(1)“輒詠歌之”是動賓結(jié)構(gòu),“詠歌”為動詞,“之”作賓語,語義表達完整,其后斷句;“欲稍稍遞進聞于上”為狀語后置結(jié)構(gòu),“于上”表對象,補充說明“聞”的對象,語義連貫,“上”后斷句;“志未就而悔已生”和“言未聞而謗已成”結(jié)構(gòu)一致,中間斷開。故在ADF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我就通過詩歌詠唱,希望皇帝能慢慢地知道。哪能想到我的志向還沒有實現(xiàn),卻產(chǎn)生了令人悔恨的事,皇帝還沒有知道我的詩歌,對我的誹謗卻已產(chǎn)生。
故選:ADF。
(2)D.“意思不同”錯誤。那些長的有的千余言?;颍河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被照著?;颍河械摹?br/>故選:D。
(3)A.“但是一般的詩人也不愿意去學(xué)習(xí)他的詩作”錯誤,材料一原文為“人不追矣”,意思是人們難以企及,并不是說一般的詩人不愿意去學(xué)習(xí)他的詩作。
故選:A。
(4)①切齒:咬牙切齒,形容非常痛恨;大率:大致,大多;遍舉:全部列舉。句子翻譯為:聽到我的《宿紫閣村詩》,掌握軍權(quán)的人就切齒痛恨。大都這樣,不能全都舉出了。
②使:假使,如果;考鍛:研究提煉;旨要:主旨要點;貴:以……為貴,看重。句子翻譯為:假如讓孔子來考究杜詩的主要意蘊,還不知道要怎樣推崇他的博采眾長!
(5)材料一:
根據(jù)原文“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風(fēng)雅比興,十無一焉”可知,白居易首先肯定了李白的才華和詩作的奇特,但隨即指出李白詩作中缺乏風(fēng)雅比興的傳統(tǒng),意味著李白的詩歌在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寄托深遠意義方面有所不足。
根據(jù)原文“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guān)吏》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可知,白居易承認(rèn)杜甫詩作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但也指出其中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并不多。通過這些評價,白居易引出了自己的詩歌理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材料二:
根據(jù)原文“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騷,下該沈、宋,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可知,元稹高度贊揚了杜甫詩歌的全面性和深度,認(rèn)為杜甫的詩作融合了古代的風(fēng)騷和沈宋的律詩,達到了古今詩體的極致。
根據(jù)原文“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詞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可知,元稹通過對比,指出杜甫在詩歌的鋪陳、聲韻、詞氣等方面都超越了李白,達到了更高的藝術(shù)境界。
答案:
(1)ADF
(2)D
(3)A
(4)①聽到我的《宿紫閣村詩》,掌握軍權(quán)的人就切齒痛恨。大都這樣,不能全都舉出了。
②假如讓孔子來考究杜詩的主要意蘊,還不知道要怎樣推崇他的博采眾長!
(5)①白居易評價李杜是為了引出表達自己對當(dāng)時詩壇風(fēng)氣的痛心與不滿,從而引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栾城县| 乌拉特后旗| 宿州市| 嘉禾县| 于田县| 南召县| 曲麻莱县| 和政县| 溆浦县| 鄂托克前旗| 宝应县| 千阳县| 莎车县| 闻喜县| 扶余县| 河津市| 临泉县| 乾安县| 榆社县| 金平| 揭阳市| 辽中县| 通州区| 林州市| 抚宁县| 凤庆县| 昆山市| 左贡县| 汉川市| 广平县| 巢湖市| 汶上县| 海兴县| 遂溪县| 德阳市| 邹城市| 随州市| 项城市| 黑山县|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