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古詩詞賞析1.(2025 朝陽區二模)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梅花絕句二首陸游其一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注:本詩創作于陸游罷官十二年后的故鄉山陰。(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的首句,“聞”寫“花之香”,“坼”寫“花之態”,“曉”寫“風之冷”,多感官進行描寫,用詞凝練,畫面感強。B.“其一”最后兩句與柳宗元的名句“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都屬于虛寫,前者可見喜愛之深,后者更顯思念之濃。C.“其二”的首句,寫梅生在深幽山谷里本已艱難,更兼枝條向北,難獲光照,這與陸游因政治主張不同而被邊緣化的處境暗合。D.“其二”的第二句寓含詩人復雜的心緒,“自分”一詞暗示著詩人對自己遭際的預判,“著花遲”則于遺憾中仍存有些許期待。(2)兩首詩都寫到“雪”,用意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2.(2025 岳陽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細雨李商隱蕭灑傍回汀,依微過短亭。氣涼先動竹,點細未開萍。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螢。故園煙草色,仍近五門[注]青。【注】五門:借指京城,作者當時客居長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蕭灑”“依微”寫細雨初起,在水邊和短亭間輕輕地飄灑,若隱若現。B.頸聯從側面表現細雨,通過雨對燕子和流螢并未產生影響,凸顯雨之小。C.詩人看到京城的青青草色,聯想到故園的草也應如此,引發了思鄉之情。D.全詩由實及虛,由景入情,這種寫法與周邦彥的《蘇幕遮 燎沉香》相同。(2)古人贊“義山之詩妙于纖細”,即細節處理精致,情感表達細膩。請結合頷聯加以賞析。3.(2025 仁壽縣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贈徐安宜(節選)李白白田見楚老,歌詠徐安宜。清風動百里,惠化聞京師。浮人若云歸,耕種滿郊岐。川光凈麥隴,日色明桑枝。大車揚飛塵(節選)李白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職縣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風徐徐,吹拂百里?!顿浶彀惨恕啡?、四句寫安宜自然環境怡人,為后文寫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鋪墊。B.浮人若云,返鄉耕耘。《贈徐安宜》五、六句描寫的情境氛圍與張若虛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異。C.大車經行,飛塵蔽空,道路晦暗?!洞筌嚀P飛塵》起筆雖不直接寫人,但已渲染出車中人的聲勢。D.同樣是刻畫宦官的權勢,“行人皆怵惕”與《朝天子 詠喇叭》“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手法相同。(2)孔子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部編本教材解釋“觀”為“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怨”為諷刺時政,請結合這兩首詩談談你對詩歌“觀”“怨”功能的理解。4.(2025 貴港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利州南渡溫庭筠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以“空水”“斜暉”“曲島”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深遠的意境。B.頷聯緊承上聯,通過“馬嘶”與“人歇”的描寫,展現黃昏時分渡口的情形。C.尾聯用“五湖煙水”來象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的思考與選擇。D.詩歌描寫利州南渡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江中,岸上交遞著墨,層次分明。(2)詩歌頸聯中所缺之處應填“一”字,還是“眾”字,請結合全詩簡述理由。5.(2025 湖北模擬)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示逢子曾幾清臞①骨相類諸生,黽勉②寒窗守一經。用賦要窺司馬室,學詩頻過伯魚庭③。可憐親發鏡中白,莫負子衿身上青。五桂蔭門家世事,寂寥天畔幾回星。【注】①清臞:清瘦。②黽勉:努力,勉力。③過伯魚庭:伯魚,孔子之子孔鯉,字伯魚。《論語 季氏》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后用“過庭之訓”指父親的教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清臞骨相”“黽勉寒窗”刻畫學子形象,體現孜孜苦讀的勤勉之態。B.頷聯連用司馬相如作賦和孔鯉過庭的典故,強調詩賦學習需登名家門庭并親領教誨。C.頸聯中的“子衿”出自《詩經》,強調后輩的學子身份,與“親發”形成情感呼應。D.尾聯“五桂蔭門”喻指家族累世功名,寄托對后輩繼承家學、重振門風的期許。(2)本詩蘊含深刻的勸學之意,請結合詩句談談本詩對我們治學的啟示。6.(2025 清遠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晚眺羅隱憑古城邊眺晚晴,遠村高樹轉分明。天如鏡面都來靜,地似人心總不平。云向嶺頭閑不徹,水流溪里太忙生。誰人得及莊居老,免被榮枯寵辱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點題,選取遠村、高樹等意象,用寥寥數語勾勒出古城開闊的黃昏圖景。B.詩歌語言質樸自然,直白曉暢,冷峻犀利,營造了天地沉郁蒼涼的深遠意境。C.尾聯是全詩精神歸宿,唯有回歸自然本真,方能在動蕩時局中保持心境的澄明。D.全詩借景抒懷,洞察世事,超脫之思,反映出詩人的哲理思考,給讀者以啟示。(2)有人說羅詩“以自然諷人世”,請結合詩句賞析。7.(2025 昌黎縣校級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晚范成大荒園蕭瑟懶追隨,舞燕啼鶯各自私。窗下日長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詩。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注】此詩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擔任參知政事僅兩個月,便因與孝宗政見不合而落職,回到故鄉吳縣寫下了這首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懶”字概括了全詩中詩人的情緒,詩人因為春至暮時而毫無游興。B.本詩第五句和唐代詩人杜甫《春望》中“白頭搔更短”寄寓的情感相似。C.詩人想要歸隱江湖,以釣魚為生,但是又擔心無朋友相伴,孤獨寂寞。D.本詩中這幾處景物“日長”“花老”“春漲”都是圍繞“春晚”來寫的。(2)本詩“舞燕啼鶯”運用了反襯手法來表達詩人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8.(2025 新余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游西湖(其二)①[宋]朱熹越王城下水融融,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與少傅國公唱酬西湖佳句,謹次高韻,聊發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為趙汝愚主持開浚,用以灌溉農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湖開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蕩漾,既有風景之美,又帶來民生之利。B.放眼望去,詩人將寬廣的湖面、盛開的荷花、豐收的稻谷盡收眼底。C.湖光盡頭,天地一片遼闊,讓人聯想到湖水隨江潮漲落,與大海氣息相通。D.全詩寫景富有層次,詩人由近及遠,通過不同景物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2)有人說,朱熹這首詩體現了儒家“仁以為己任”的思想。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9.(2025 福田區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村 橋羅隱村橋酒旆月明樓,偶逐漁舟系葉舟。莫學魯人疑海鳥①,須知莊叟惡犧牛②。心寒已分灰無焰,事往曾將水共流。除卻思量太平在,肯拋疏散換公侯?【注】①魯人疑海鳥:《莊子 至樂》中有“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后以此典故形容違背本情,無所適從,適得其反;或形容山野之士不耐世俗煩囂。②莊叟惡犧牛:莊子主張放任自適,而將金錢與高官視為束縛他的東西,比之為養以待宰殺的以享太廟的犧牛。后以此典故表示輕視功名富貴的志趣。(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呈現了明月當空,酒旗招展,湖里偶見漁舟相互追逐的圖景,營造了悠閑的氛圍。B.頷聯中的“莫學”“須知”“惡”等詞語情感熱烈,態度鮮明地表達了對仕宦束縛的反感。C.詩人用比喻的修辭寫自己心如死灰,表明自己對仕宦的熱情已燃盡,往事如水遠去。D.本詩語言淺切、明暢、平易,夾敘夾議,呈現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蒼涼的風格。(2)詩歌的尾聯與李白《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表情達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分析。10.(2025 東坡區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壺中天 月涌大江張炎①長流萬里。與沉沉滄海,平分一水。孤白爭流蟾不沒,影落潛蛟驚起?,撚駪仪铮G房迎曉,樓觀光疑洗。紫簫聲裊,四檐吹下清氣。遙睇浪擊空明,古愁休問,消長盈虛理。風入蘆花歌忽斷,知有漁舟閑艤②。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一片瀟湘意。人方酣夢,長翁③元自如此。【注】①張炎:南宋遺民,南宋覆滅后,居于浙東、西之間,此詞大概作于此間。②閑艤:附船靠岸。③長翁:蘇軾。(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看到江水奔流,月光皎潔,聽到蟾蜍聲聲,想象蛟龍驚起,不禁沉醉其中。B.詞人以“瑩玉”喻秋月,兼以“樓觀光疑洗”的獨特景致,凸顯月色的清亮澄澈。C.“風入蘆花”賦予風動態感,生動描繪出風穿行于蘆花叢中的情狀,別具情韻。D.下闋化用了“擊空明兮溯流光”,還關聯蘇軾對自然的哲思,體現景理的渾融。(2)本詞抒發了詞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11.(2025 秦淮區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晨起陸游孤夢忽自驚,小窗初送明。珍禽語庭樹,可愛不知名。向者事宦游,塵土過半生;傳呼束帶出,冬冬尚殘更①。山居雖自由,晨起亦有程。洗硯拂書幾,一笑愜幽情。[注]①冬冬:咚咚敲打更鼓的聲音。殘更:即五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詩人用細膩筆觸描繪出清晨從夢中醒來,以“忽自驚”極言夢境之驚悚。B.“傳呼束帶出”這一動作細節描寫,真實再現了詩人昔日官場生活的身不由己。C.“晨起亦有程”是說自己現在并非生活懶散、無所事事,而是有自己的安排規定。D.詩人將如今的山居生活與過去在官場的奔波勞碌對比,突出對當下生活的滿足。(2)詩人的“愜幽情”源于哪些因素?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12.(2025 聊城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沁園春 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①未成宋 辛棄疾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閑②,天教多事,檢校③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時未竣工。②投閑:指離開官場,過閑散的生活。③檢校:巡查,管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開篇以“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的動態描寫展現群山奔涌之勢,又以“驚湍”“跳珠”“小橋”“缺月”的動靜交織,勾勒出山水相映的奇偉畫面。B.上片“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三句,寫詞人面對十萬松樹浮想聯翩,這松樹多像魁梧勇猛的戰士,是自我解嘲。C.下片“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巧用典故,以貴族子弟的俊逸與文臣車騎的雍容,喻指群峰重疊競秀、儀態萬千的風貌。D.結尾“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以問句收束,既呼應前文對自然之美的描繪,又暗含詞人退隱后對閑居生活孤寂無奈的感慨,意味深長。(2)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闭埥Y合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13.(2025 武進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題禪院杜牧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①。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漁家傲 寄仲高②陸游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注】①公,酒神。②這首詞是陸游宦游西蜀時所作,仲高是其堂兄。詞中的山陰是他的家鄉,紅橋在其近郊。(1)下列對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詩前兩句寫自己年輕時乘扁舟,飲美酒,忘憂忘返、落拓不羈的生活狀態。B.陸詞起句運用設問與夸張,寫詞人所居之地與故鄉距離之遠,為后文抒情發端。C.“空滿紙”,情難盡,待回信,竟來年。詞人滿腹話語無寫處,悲情難抑垂清淚。D.詞人輾轉漂泊,與親人相見遙遙無期,只能“寄語”流水,內心酸楚更進一層。(2)陸詞結尾援引杜詩《題禪院》的典故,既“師其意”,又“于故中求新”,請從情感表達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14.(2025 武進區校級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觀棋韋驤不卜天時不背山,枯棋遇敵戰談間。藏機暗伏三千楯,侵道雄窺百二關。群語雖咻難改聽,一先偶失若無顏。人心勇善能如此,誰謂淵騫①未易攀。【注】①淵騫:分別指顏淵、閔子騫,這里指的是品行高尚之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描寫了在棋局對戰中,下棋人既戰且談,頗有公瑾“談笑間”的風度。B.頷聯“三千楯”“百二關”,形象地表現了棋局的復雜與激烈。C.觀棋之人議論紛紛,從而造成下棋人“一先偶失”,好像無顏見人的樣子。D.本詩通過描繪下棋的場景,借戰爭比喻棋局,展現了棋手的智慧與勇氣。(2)南宋姜夔《白石詩說》有“一篇全在尾句”的說法,本詩尾聯是如何體現這一說法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5.(2025 日照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滿庭芳 次舊韻,答蔡州王道濟大夫見寄葉夢得一曲離歌,煙村人去,馬頭微雪新晴。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斷送殘花又老,春波凈、湖水初平。誰重到,雕闌盡日,遙想畫橋橫。高城。凝望久,何人為我,重唱余聲。問桃李如今,幾處陰成。老去從游似夢,尊前事、空有經行。猶能記,殷勤寄語,多謝故人情。(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頭微雪新晴”以簡練的筆觸勾勒送別友人時的場景,營造出離別的清冷氛圍。B.又近清明,殘花再次凋零,春水漲平,詞人以自然景物的變化寫出時光流逝之感。C.詞人夢想自己老去時,依然還可以和朋友結伴同游,共飲美酒,暢聊當年往事。D.“多謝故人情”以懇切的語言收束全詞,呼應標題,表達了對深情厚誼的珍視。(2)詞中空間場景不斷變換,對表達情感有何作用?請談談你的理解。16.(2025 德陽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延安龐龍圖寄岳陽滕同年①范仲淹優游滕太守,郡枕洞庭邊。幾處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旋撥醅頭酒,新炮縮項鳊。宦情須淡薄,詩意定連綿。迥是偷安地,仍當飽事年。只應天下樂,無出日高眠。豈信憂邊處,干戈隔一川。【注】①慶歷四年,滕子京因被彈劾在西北靡費公錢而貶知岳州(古屬巴陵郡)。范仲淹也因此受攻擊而自請離朝宣撫陜西河東,因擔心滕子京怨憤消極怠慢政事而作此詩以寄。(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以“優游”起筆,想象滕子京被貶岳陽后的生活狀態,以朋友間的戲謔之語淡化對方仕途受挫的失意。B.三四句“云藏寺”的禪意與“月在船”的煙火氣相映成趣;五六句視聽結合,營造出一種孤寂但寧靜的氛圍。C.七八句以“旋撥”“新炮”的動作描寫,想象出滕子京雖然身處貶謫地,仍可飲酒烹魚的閑適狀態。D.“迥是偷安地,仍當飽事年”兩句,勸勉友人即便身處看似可“偷安”之地,仍須勤勉政事、盡責有為。(2)蘇軾認為范仲淹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請分析這一評價在詩中的體現。17.(2025 張家口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南歌子 四月二十六日集客臨芳觀葉夢得麥隴①深初轉,桃溪曲漸成。綠槐重疊午陰清。更有榴花一朵、照人明。畫棟清微暑,疏簾入晚晴。請君坐待縠紋②平??慈〖t幢翠蓋③、引前旌。【注】①隴:同“壟”。②縠紋:水的波紋。③紅幢翠蓋:比喻荷花、荷葉。(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句句有景,其中鮮艷奪目的榴花顯得格外突出,是諸多景物的重點。B.下片開始兩句先寫觸覺,再寫視覺,寫景角度的變化豐富了景物的呈現方式。C.“麥隴”“榴花”“微暑”“縠紋”等體現出季節特點,“君”指題目中的“客”。D.從修辭手法看,本詞運用了對偶、比喻;從表達特點看,本詞語言清新、流麗。(2)本詞在寫景層次的安排上比較講究,請簡要賞析。18.(2025 商城縣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次韻幼安留別①唐庚白頭重踏軟紅塵,獨立鹓行覺異倫。往事已空錐敘舊,好詩乍見且嘗新。細思寂寂門羅雀,猶勝累累冢臥麟。力請宮祠②知意否,漸謀歸老錦江濱。【注】①詩人因蔡京指斥其為元祐黨人,被貶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復官。②請宮祠:請求辭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軟紅塵”在此處指都城的繁華景象,“鹓行”,以鶴群的飛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隊列。B.頷聯“乍”字寫出詩人讀到友人詩后的興奮,但從“且”字可看出詩人讀詩而心不在詩。C.頸聯運用“寂寂”“累累”兩個疊詞,使詩句更富于音樂美,也強化了兩種人生的比照。D.尾聯“知意否”是在問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嗎”,“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堅決。(2)詩人返京復官不久,便“漸謀歸老”,請結合詩歌分析其原因。19.(2025 張家界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秋懷邵雍寒露綴衰草,凄風搖晚林。鳥聲上復下,天氣晴還陰。節改一時事,人懷千古心。誰云子期死,舉世無知音。(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的結構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寫秋天景色,后四句則是展開議論。B.詩歌從寒露、凄風、鳥聲、晴陰等多個角度落筆,使秋日景色立體可感。C.詩人了解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許會在一念之間改變自己的氣節。D.詩的尾聯使用了“伯牙絕弦”的典故,以此展現出詩人寬廣自信的胸襟。(2)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闭埥Y合這句話,談一談你對本詩主旨的理解。20.(2025 滄州二模)閱讀下面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龍吟 壽辛侍郎①韓元吉南風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瀘聲在,宸衷②懷舊。臥占湖山,樓橫百尺,詩成千首。正菖蒲葉老,芙蕖香嫩,高門瑞,人知否?涼夜光躔③牛斗,夢初回長庚如晝。明年看取,纛旗④南下,六騾西走。功畫凌煙⑤,萬釘寶帶⑥,百壺清酒。便留下剩馥,蟠桃分我,作歸來壽。[注]①此詞為辛棄疾生日所作。辛棄疾生于五月十一日。②宸衷:帝王的心意。③躔(chán):日月星辰經過某一區域。④纛(dāo)旗:軍隊大旗。⑤功畫凌煙:歷史典故,源自唐代長安太極宮凌煙閣的功臣畫像。⑥萬釘寶帶:形容顯貴的服飾或象征高官厚祿。(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君莫袖平戎手”意思是:老朋友有平定外族的絕學,可不能袖手旁觀、聽之任之。B.“臥占湖山,樓橫百尺,詩成千首”三句寫友人的退隱生活,旨在表達詞人對歸隱的渴望。C.“渡瀘聲在”典出《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以諸葛亮南征之事鼓勵稼軒。D.“菖蒲葉老,芙蕖香嫩”遙接首句,“高門瑞”暗點題中“壽”字,“人知否”語含惋惜。(2)本詞下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古詩詞賞析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1.(2025 朝陽區二模)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梅花絕句二首陸游其一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注:本詩創作于陸游罷官十二年后的故鄉山陰。(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其一”的首句,“聞”寫“花之香”,“坼”寫“花之態”,“曉”寫“風之冷”,多感官進行描寫,用詞凝練,畫面感強。B.“其一”最后兩句與柳宗元的名句“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都屬于虛寫,前者可見喜愛之深,后者更顯思念之濃。C.“其二”的首句,寫梅生在深幽山谷里本已艱難,更兼枝條向北,難獲光照,這與陸游因政治主張不同而被邊緣化的處境暗合。D.“其二”的第二句寓含詩人復雜的心緒,“自分”一詞暗示著詩人對自己遭際的預判,“著花遲”則于遺憾中仍存有些許期待。(2)兩首詩都寫到“雪”,用意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A(2)①第一首中的“雪堆”是比喻(借喻兼夸張),將盛放的一樹樹梅花比作遍滿四山的“雪堆”,意在突出梅花之白與多,為后面的“身化千億”的想象蓄勢(鋪墊)。②第二首以“層冰積雪”之環境描寫表現天氣酷寒,以反襯梅(和詩人/詩人)的“高標逸韻”。【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A.“‘聞’寫‘花之香’”錯,“聞道梅花坼曉風”中的“聞”是“聽說”的意思,不是“聞到、嗅到”的意思,與嗅覺無關。“聞”說明詩人得知梅花已經盛開,但并未親眼見到,而是聽說,引出后文的內容。故選A。(2)①第一首詩,“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詩人抓住梅花的白色花瓣與雪的顏色極為相似,將梅花比作“雪堆”,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梅花盛開時的潔白無瑕,讓讀者感受到梅花的淡雅美。這里的“雪堆”,不僅是比喻,還有夸張?!把┒驯闈M四山中”,意為梅花開得如此之多,仿佛整個山都被梅花覆蓋,如同被白雪堆滿了。夸張手法突出了梅花盛開的繁茂程度,為“身化千億”的想象蓄勢(鋪墊)。②第二首詩的“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詩人通過“層冰積雪”四字,生動地描繪出一種寒冷的環境,直接表現天氣的酷寒。詩人用“層冰積雪”來形容天氣的寒冷程度,“高標逸韻”概括梅花的品質。梅花在寒冷的環境中依然能夠綻放,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征著高潔的品格和超凡的氣質。所以,詩人用“層冰積雪”反襯梅花的高潔和堅韌,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贊美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潔品質的心境。答案:(1)A(2)①第一首中的“雪堆”是比喻(借喻兼夸張),將盛放的一樹樹梅花比作遍滿四山的“雪堆”,意在突出梅花之白與多,為后面的“身化千億”的想象蓄勢(鋪墊)。②第二首以“層冰積雪”之環境描寫表現天氣酷寒,以反襯梅(和詩人/詩人)的“高標逸韻”。譯文:其一: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其二: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嚴酷的寒冬時節啊!賞析:兩首詠梅絕句展現了陸游晚年罷官后的精神世界。其一以浪漫想象表達對梅的癡愛,“化身千億”的奇想凸顯物我交融;其二借幽谷寒梅自況,以“層冰積雪”烘托孤高氣節。兩詩均托物言志,前者熱烈,后者沉郁,共同構成詩人堅貞人格。2.(2025 岳陽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細雨李商隱蕭灑傍回汀,依微過短亭。氣涼先動竹,點細未開萍。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螢。故園煙草色,仍近五門[注]青。【注】五門:借指京城,作者當時客居長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蕭灑”“依微”寫細雨初起,在水邊和短亭間輕輕地飄灑,若隱若現。B.頸聯從側面表現細雨,通過雨對燕子和流螢并未產生影響,凸顯雨之小。C.詩人看到京城的青青草色,聯想到故園的草也應如此,引發了思鄉之情。D.全詩由實及虛,由景入情,這種寫法與周邦彥的《蘇幕遮 燎沉香》相同。(2)古人贊“義山之詩妙于纖細”,即細節處理精致,情感表達細膩。請結合頷聯加以賞析。【答案】(1)B(2)①空氣變涼使竹枝微動,細雨飄落浮萍,浮萍沒有什么變化;②“氣涼”寫溫度的細微變化,帶來竹的細微之變;“點細”寫雨點微小,以至于浮萍未變:從觸覺和視覺的角度細膩地描繪了雨中景物的特點;③通過蒙蒙細雨,營造出朦朧迷茫的氛圍,隱含著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感,抒情含蓄隱晦。【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詩句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根據題干的提示,結合詩句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B.“通過雨對燕子和流螢并未產生影響”錯誤。頸聯“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螢”并非表現雨對燕子和流螢“未產生影響”,而是通過燕子飛得更高、螢火蟲光點變疏來側面表現細雨的影響(雨絲讓燕子飛高避雨,螢火蟲因雨而稀疏)。故選B。(2)①頷聯展現出一幅清幽、靜謐的雨中圖景:天氣漸涼,微風輕輕拂動竹枝;細雨如絲,點點飄落,卻沒有使浮萍泛起漣漪。這兩句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細雨中微妙的環境變化。②捕捉細微變化: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細雨中空氣溫度的“氣涼”這一細微變化,以及它對竹枝產生的影響,即“先動竹”,生動地展現出竹枝在微寒之氣下的輕微顫動,這是對自然現象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寫。同時,“點細”一詞精準地描繪出雨點的微小,小到落在浮萍上都“未開萍”,連浮萍都沒有因雨滴而產生明顯的變化,將細雨的特征通過這一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多感官角度描寫:從觸覺角度寫“氣涼”,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微微的涼意;從視覺角度寫“點細未開萍”以及“動竹”,使讀者能夠清晰地在腦海中勾勒出細雨中竹枝微動、浮萍平靜的畫面。通過觸覺和視覺的結合,細膩地描繪出雨中景物的特點,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體現了細節處理的精致巧妙。③情感表達細膩 氛圍營造烘托情感:詩人通過對蒙蒙細雨的描寫,營造出了一種朦朧迷茫的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它為詩人情感的抒發提供了一個恰當的背景。細雨的朦朧、環境的清幽,與詩人客居他鄉時內心的孤寂之感相契合,以景襯情,情景交融。情感含蓄隱晦:詩人并沒有直接抒發自己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而是將這種情感隱含在對細雨和景物的細膩描寫之中。讀者通過對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和氛圍的感受,能夠體會到詩人內心深處那淡淡的愁緒和孤寂,這種含蓄隱晦的情感表達,更增添了詩歌的韻味和深度,體現了義山詩情感表達細膩的特點。頷聯通過精致的細節處理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充分展現了“義山之詩妙于纖細”的特點。答案:(1)B(2)①空氣變涼使竹枝微動,細雨飄落浮萍,浮萍沒有什么變化;②“氣涼”寫溫度的細微變化,帶來竹的細微之變;“點細”寫雨點微小,以至于浮萍未變:從觸覺和視覺的角度細膩地描繪了雨中景物的特點;③通過蒙蒙細雨,營造出朦朧迷茫的氛圍,隱含著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感,抒情含蓄隱晦。譯文:細雨瀟灑地飄落,傍著曲折的水洲;迷濛隱約間,掠過短短的驛亭。涼氣襲來,先吹動了竹林;雨絲細碎,尚未點開水面的浮萍。雨勢稍急,高高飛翔的燕子匆匆掠過;微光疏淡,點點流螢閃爍不定。此時故園的煙草,應仍是一片青蔥,就像這細雨中的長安宮門,郁郁青青。賞析:李商隱的《細雨》是一首詠物抒情的詩作,通過細膩刻畫雨中之景,將客居長安的羈旅愁思與對故園的眷戀融入朦朧雨意之中。全詩以“細”字為眼,從視覺、觸覺、動態等多角度描摹雨態,在空靈意象中蘊含深沉情思,體現了“小李杜”特有的綿邈風神。首聯以空間視角切入,勾勒細雨的飄逸姿態。“蕭灑傍回汀,依微過短亭”中,“蕭灑”狀雨之輕盈,“依微”摹雨之迷蒙,一“傍”一“過”賦予細雨以動態感,仿佛它在曲折水洲與短亭間悠然游走。這兩句看似純寫雨景,卻以“回汀”“短亭”暗含漂泊意象——水洲迂回如人生輾轉,短亭自古是離別之地,為全詩埋下客愁伏筆。頷聯與頸聯從細微處著筆,盡顯“細雨”之妙?!皻鉀鱿葎又瘢c細未開萍”以觸覺與視覺的交織寫雨之“細”:涼氣先催竹動,可見雨意含蓄;雨點擊水卻未散開浮萍,足見雨絲輕軟。此聯煉字精妙,“先”字見雨之先知,“未”字見雨之輕柔,深得“細雨濕衣看不見”(劉長卿)的神韻。“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螢”則從動態中寫雨勢變化:雨稍急則燕影“促”(匆忙),雨微落則螢光“疏”(黯淡),一“促”一“疏”,在對比中展現細雨的微妙影響力,同時以燕、螢的動態,反襯詩人靜觀雨景的孤寂身影。尾聯由雨景轉入情思,以雙關收束全篇。“故園煙草色,仍近五門青”表面寫細雨中的故園煙草與長安宮門同色青青,實則以“煙草”暗喻鄉愁——草色連綿如愁緒不絕,“仍近”二字更含兩層意味:一是故園之草與京城之草同被細雨潤澤,似有空間上的“接近”;二是詩人客居長安,心向故園,故園之景??M心頭,恍若“仍近”?!拔彘T”既點出所處之地,亦暗含對仕途的復雜心情:京城雖近,歸鄉卻遠,細雨中的“青青”既是生機,亦是困守的蒼涼。藝術特色上,通篇不著“愁”字而愁思彌漫。李商隱善用“無理而妙”的筆法:細雨本無情,卻因詩人心境而“蕭灑”“依微”;故園草色本與長安無關,卻因“仍近”二字強行牽合,見出思念之癡。全詩以“細”為脈,從雨絲之細,到情思之細,再到煉字之細(如“先動竹”“未開萍”的精準),形成細膩綿密的審美體驗。結尾以景語作情語,將故園之思與京華羈旅的矛盾,融入雨幕中的青蒼之色,余韻裊裊,耐人尋味。此詩看似單純詠物,實則借細雨的“依微”形態,寫出人生輾轉漂泊的朦朧悵惘。正如詩人在《安定城樓》中所嘆“永憶江湖歸白發”,細雨中的“故園煙草”與“五門青”,正是理想與現實、歸心與滯留的微妙平衡。李商隱的獨特魅力,正在于將身世之感打并入景物之中,使尋常細雨亦具靈魂,讀之令人低回不已。3.(2025 仁壽縣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贈徐安宜(節選)李白白田見楚老,歌詠徐安宜。清風動百里,惠化聞京師。浮人若云歸,耕種滿郊岐。川光凈麥隴,日色明桑枝。大車揚飛塵(節選)李白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注】①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職縣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清風徐徐,吹拂百里。《贈徐安宜》三、四句寫安宜自然環境怡人,為后文寫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鋪墊。B.浮人若云,返鄉耕耘?!顿浶彀惨恕肺濉⒘涿鑼懙那榫撤諊c張若虛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異。C.大車經行,飛塵蔽空,道路晦暗?!洞筌嚀P飛塵》起筆雖不直接寫人,但已渲染出車中人的聲勢。D.同樣是刻畫宦官的權勢,“行人皆怵惕”與《朝天子 詠喇叭》“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手法相同。(2)孔子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部編本教材解釋“觀”為“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怨”為諷刺時政,請結合這兩首詩談談你對詩歌“觀”“怨”功能的理解。【答案】(1)A(2)《贈徐安宜》一詩可用以“觀風俗”,觀察安宜的風俗世情:官員治政清明,仁惠愛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和睦安寧。//如詩中寫楚老以歌贊詠徐令的善政,徐令治政的聲譽傳播于京城之中:流民紛紛返鄉耕種,植麥種桑,生活和睦。《大車揚飛塵》一詩可用以“怨刺”,諷刺朝中宦官勢焰熏天的時政。//如詩中寫宦官驅車奔馳,氣焰凌人;生活上廣建宅第,豪奢淫逸。【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A.對“清風”理解有誤。此句的“清風”與下句的“惠化”相照應,均是用以指清廉仁惠的風化。所以選項中的理解“清風徐徐,吹拂百里”“寫安宜自然環境怡人”“為后文寫川光、日色等自然景象作鋪墊”均有錯。故選A。(2)孔子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其中“觀”指的是觀察社會風俗的盛衰,“怨”則是表達對上政的怨刺。李白的這兩首詩正好分別體現了這兩種功能。在《贈徐安宜》一詩中,李白通過對徐安宜治下的安宜縣境的描寫,展現了一片和平繁榮的景象。他描述了清風拂面、百姓安居樂業、田野耕種繁忙、自然景色優美的畫面,這正是“觀風俗之盛衰”的體現,展現了社會風俗的興盛。而在《大車揚飛塵》一詩中,李白則通過描繪大車揚起的飛塵、道路晦暗、宦官權勢囂張等場景,表達了對當時社會黑暗面的不滿和怨刺。他用生動的筆觸揭示了宦官權勢的囂張跋扈,對百姓的欺壓和恐嚇,這正是“怨刺上政”的體現。因此,李白的這兩首詩分別對應了詩歌的“觀”和“怨”兩種功能,既展現了社會風俗的興盛,又表達了對上政的怨刺和不滿。答案:(1)A(2)《贈徐安宜》一詩可用以“觀風俗”,觀察安宜的風俗世情:官員治政清明,仁惠愛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和睦安寧。//如詩中寫楚老以歌贊詠徐令的善政,徐令治政的聲譽傳播于京城之中:流民紛紛返鄉耕種,植麥種桑,生活和睦。《大車揚飛塵》一詩可用以“怨刺”,諷刺朝中宦官勢焰熏天的時政。//如詩中寫宦官驅車奔馳,氣焰凌人;生活上廣建宅第,豪奢淫逸。第一首譯文:我在白田渡見到不少老人,他們都在歌頌你的事跡。全縣都風聞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業績。外鄉的人都來你縣安居,到處開墾耕種。小麥田壟綠油油的猶如水浪,桑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機昂然。賞析:此詩應該是李白的干揭時寫的詩,應該是30歲左右的事,節選部分是表揚徐縣令。第二首譯文:大車疾馳而過塵土揚起,正午時都能遮蔽田間小路。宦官家中有很多黃金,他們的府第高聳入云。氣焰可以沖犯天上的彩虹與云霞,行人都感到害怕。賞析:前四句寫宦官,起筆“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京城大道之上,大車疾馳而過,塵土揚起,遮蔽天日。開篇即發唱驚挺,構成懸念。第三句“中貴多黃金”,點出原來有如此氣勢與膽量肆無忌憚飛車疾馳的只不過是一群閹者宦官而已。他們驅車乘馬,如入無人之境地,正是因為他們得皇帝之寵,握重金之財。他們依仗手中的權錢財勢,敲詐勒索,魚肉人民,在京城的繁華地帶筑起豪華的宅第。第四句“連云開甲宅”,蕩開一筆,寫他們府第之豪華,更見其荒謬之處。承四句寫斗雞者。首先直接點出斗雞者的身份,用“路逢”與上節自然銜接,過渡得天衣無縫,毫不給人以突兀之感。接下來三句一句緊似一句,一步更進一步地描述其勢焰薄天的神態。“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這種不可一世的驕橫神態,任何人見之都會恐懼。所以“行人皆怵惕”。從側面繼續刻畫這幫得勢小人的丑陋嘴臉。寫“中貴”者,由環境至人物,處處烘托;寫“斗雞者”,從人物至神情,層層渲染。以傳神之筆墨,敘寫小人得意之氣勢,輕薄夸張之情狀,歷歷在目。4.(2025 貴港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利州南渡溫庭筠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詩的首聯以“空水”“斜暉”“曲島”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深遠的意境。B.頷聯緊承上聯,通過“馬嘶”與“人歇”的描寫,展現黃昏時分渡口的情形。C.尾聯用“五湖煙水”來象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的思考與選擇。D.詩歌描寫利州南渡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江中,岸上交遞著墨,層次分明。(2)詩歌頸聯中所缺之處應填“一”字,還是“眾”字,請結合全詩簡述理由。【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對詩歌語言的鑒賞能力,是煉字題。答題時要讀懂全詩,明確觀點,結合全詩尤其是詞語所在語境分析詞語的表達效果。【解答】(1)C.“尾聯用‘五湖煙水’來象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詩人的思考與選擇”錯誤?!拔搴熕痹谠娭懈嗟氖怯脕硐笳髟娙讼蛲臍w隱生活,而非直接象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詩人通過描繪“五湖煙水”中的孤鷺飛翔,表達了自己對淡泊名利、歸隱江湖生活的向往,而非對現實社會的直接批判或反思。故選C。(2)在詩歌《利州南渡》的頸聯“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鷺飛”中,究竟應填“一”字還是“眾”字,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通過細致分析全詩意境及用詞,我們可以得出,“一”字更為貼切。首先,從意境上來看,“數叢沙草群鷗散”描繪的是船過沙洲,驚散了草叢中成群的鷗鳥,呈現出一幅動中有靜的景象。而“萬頃江田一鷺飛”則通過“一”字的運用,將江田的廣闊與孤寂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里的“一鷺飛”不僅是對江田空曠寂靜環境的生動描繪,更是詩人內心孤獨與寧靜情感的象征。若填入“眾”字,則無法形成如此鮮明的對比,也無法如此深刻地表達詩人內心的感受。其次,從詩歌的格律和對仗來看,“一”字的使用也更為工整。在古詩詞中,數量詞的運用往往講究精準與美感,“一”字作為數量詞,在此處不僅與“萬頃”形成鮮明的數量對比,更使得整句詩的格律和對仗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此外,從詩歌的主題和情感表達來看,“一”字的使用也更為符合整首詩的情感基調。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淡泊名利、歸隱江湖的向往,而“一鷺飛”的形象正是這種心境的生動寫照。填入“一”字,使得整首詩的主題和情感表達更加連貫和深刻。答案:(1)D(2)詩歌頸聯中所缺之處應填“一”字。理由是:“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這兩句詩通過“一”字的運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調了江田的廣闊和孤寂,同時也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寧靜。如果填入“眾”字,則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譯文:夕陽正斜照在空闊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島連接翠綠的群山。江面上傳來馬的嘶鳴看船歸,柳蔭下的人們等待著船靠岸。廣闊沙草叢中群鷗四處飛散,萬頃江田上空孤鷺展翅飛翔。誰能像范蠡一樣乘著小木船,在遼闊的江湖上面自由飄蕩。賞析:詩人來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開闊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動,夕陽映照在水中,閃爍不定;起伏彎曲的江島和岸上青翠的山嵐在斜暉的籠罩下,一片蒼茫。這一聯寫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點和時間:日暮時江邊渡口。因為詩寫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聯從此著筆,起得非常自然。頷聯緊承上聯,寫人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馬也渡,船到江心,馬兒揚鬃長鳴,好像聲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詩人自己)歇息在岸邊的柳蔭下,等待著渡船從彼岸返回。這兩聯所寫景物都是詩人待渡時岸邊所見,由遠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靜而動,井然有序。接下來,頸聯寫渡江,船過沙灘,驚散了草叢中成群的鷗鳥;回望岸上,江田萬頃,一只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一聯巧用數量詞,不但屬對工穩,而且深化了詩境。群鷗棲息沙草之間,可見天時向晚,飛鳥歸巢,所以萬頃江田之上只有一鷺飛翔。這幅色彩鮮明的畫面強烈地渲染了江邊的清曠和寂靜。后來李清照《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中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的詞句,其境界正與此聯上句所展示的畫面相類似,而下句江田白鷺的空闊悠深和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積雨輞川莊作》)更是神韻同出。前面三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利州南渡圖,作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詩人摹然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不能不觸景生情,遐想聯翩。所以尾聯偶然興起了欲學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遺世,忘卻機心之志,也沒有人能夠理會。溫庭筠的詩中曾有“自笑謾懷經濟策,不將心事許煙霞”(《郊居秋日有懷一二知己》)的自負與自嘲,這里卻浩然有歸隱之志,實際上是失意后的無奈之語?!蔼毻鼨C”,其實并不能忘機。這一點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踐難共安樂才辭官隱遁的。所以,兩個人都可謂是極有機心的人。這首詩描寫行旅在利州南渡時的所見所感,景物描寫江中,岸上交遞著墨,層次分明,色彩清麗,靜中有動,栩栩如生,特別是頸聯,是被人們傳誦的寫景名句。最后觸景興感,自然真切。全詩八句,無不與“水”相關,但清雋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詩別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詩的一般規律,前后四聯,起承轉合,各有所歸。此詩前三聯卻遞相承接,景物描寫得很充分,意境幽遠淡雅。尾聯由寫景轉而遐思,但仍從“舟”“水”絻結,以致轉中有合,脈絡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說,溫庭筠的以山水、行旅為題材的詩多感慨深切,氣韻清澈,以這首詩來看,確實如此。5.(2025 湖北模擬)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示逢子曾幾清臞①骨相類諸生,黽勉②寒窗守一經。用賦要窺司馬室,學詩頻過伯魚庭③。可憐親發鏡中白,莫負子衿身上青。五桂蔭門家世事,寂寥天畔幾回星。【注】①清臞:清瘦。②黽勉:努力,勉力。③過伯魚庭:伯魚,孔子之子孔鯉,字伯魚?!墩撜Z 季氏》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后用“過庭之訓”指父親的教導。(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首聯以“清臞骨相”“黽勉寒窗”刻畫學子形象,體現孜孜苦讀的勤勉之態。B.頷聯連用司馬相如作賦和孔鯉過庭的典故,強調詩賦學習需登名家門庭并親領教誨。C.頸聯中的“子衿”出自《詩經》,強調后輩的學子身份,與“親發”形成情感呼應。D.尾聯“五桂蔭門”喻指家族累世功名,寄托對后輩繼承家學、重振門風的期許。(2)本詩蘊含深刻的勸學之意,請結合詩句談談本詩對我們治學的啟示。【答案】(1)B(2)①勤勉專注,扎根經典。首聯“黽勉寒窗守一經”強調治學需以勤勉為基,專注研習經典。②博采眾長,師法典范。頷聯“用賦要窺司馬室”啟示我們需廣泛學習前人精華,汲取典范智慧;“學詩頻過伯魚庭”則強調重視親長教誨,虛心求教。③珍惜時光,不負韶華。頸聯以父母白發與學子青衿對比,警示學子當珍惜韶華,以學業回報親人期許。④傳承家學,擔當使命。尾聯“五桂蔭門家世事”說明治學需延續家學精神,實現文化血脈的賡續。【分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能力。要求理解詩歌的意象、典故,把握詩歌的情感與主旨,分析詩歌語言細節。(2)本題考查對詩歌主旨的提煉與現實意義分析能力。要求把握詩歌主旨,結合詩句分析現實意義。【解答】(1)B.“登名家門庭并親領教誨”理解有誤。“用賦要窺司馬室”強調學習司馬相如賦的精髓,“窺室”比喻深入鉆研學問;“學詩頻過伯魚庭”化用“過庭之訓”,側重父親對孩子的教導,而非“登名家門庭”。頷聯連用司馬相如作賦和孔鯉過庭的典故,強調治學應取法乎上、接受長輩指導,而非必須親至名家門下。故選B。(2)①勤勉專注,扎根經典:首聯“清臞骨相類諸生,黽勉寒窗守一經”,描繪了學子清瘦的模樣,強調了要在寒窗下努力專注地研讀經典。“黽勉”一詞突出了勤勉的態度,而“守一經”則體現了專注于經典學習的重要性,這啟示我們在治學過程中,要以勤奮為基礎,深入鉆研經典著作,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②博采眾長,師法典范:頷聯“用賦要窺司馬室,學詩頻過伯魚庭”,“用賦要窺司馬室”意思是寫賦要學習司馬相如,這告訴我們在治學中要廣泛學習前人的優秀成果,汲取他們的智慧和經驗,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皩W詩頻過伯魚庭”引用了孔子教導兒子孔鯉學詩的典故,強調要重視長輩或老師的教導,虛心向他們請教,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③珍惜時光,不負韶華:頸聯“可憐親發鏡中白,莫負子衿身上青”,通過將父母鏡子中的白發與學子身上的青衿進行對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父母的白發象征著時光的流逝,而學子的青春年華則是寶貴的學習時光。這是在警示學子們要珍惜時光,不要辜負青春歲月,努力學習,以優異的學業成績來回報親人的期望。④傳承家學,擔當使命:尾聯“五桂蔭門家世事,寂寥天畔幾回星”中,“五桂蔭門”代表著家族的榮譽和家學的傳承。詩句表明治學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還關乎家族的文化傳承和聲譽。這啟示我們要有傳承家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家族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延續下去,實現文化血脈的賡續,同時也為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答案:(1)B(2)①勤勉專注,扎根經典。首聯“黽勉寒窗守一經”強調治學需以勤勉為基,專注研習經典。②博采眾長,師法典范。頷聯“用賦要窺司馬室”啟示我們需廣泛學習前人精華,汲取典范智慧;“學詩頻過伯魚庭”則強調重視親長教誨,虛心求教。③珍惜時光,不負韶華。頸聯以父母白發與學子青衿對比,警示學子當珍惜韶華,以學業回報親人期許。④傳承家學,擔當使命。尾聯“五桂蔭門家世事”說明治學需延續家學精神,實現文化血脈的賡續。譯文:你清瘦的模樣如同書生,在寒窗下勤勉地堅守一部經典。研習辭賦要探尋司馬相如的堂奧,學習詩歌需常承父輩的教誨指點。可憐父母的白發在鏡中顯現,莫辜負你身上青衿學子的衣衫。家族世代以功名光耀門庭,時光寂寥流轉,已過多少星年?賞析:全詩以長輩勸誡后輩的口吻展開,首聯刻畫學子苦讀形象,頷聯以典故指明治學路徑,頸聯以親情喚起責任,尾聯以家族傳統激勵奮進,層層遞進地傳遞“勤學、傳承、盡責”的勸學思想。“司馬室”與“伯魚庭”的典故組合,既強調學術淵源,又暗合“經世致用”的儒家教育觀,使勸學更具歷史厚重感。通過“親發鏡中白”的細節描寫,將勸學與親情倫理結合,避免說教生硬;以“五桂蔭門”的家族理想收束,將個人治學上升到社會責任,深化主題。詩中“專注經典、借鑒先賢、珍惜時光、肩負責任”的治學理念,對當代人仍具啟示,尤其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更需堅守“守一經”的定力與“承家學”的擔當。6.(2025 清遠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晚眺羅隱憑古城邊眺晚晴,遠村高樹轉分明。天如鏡面都來靜,地似人心總不平。云向嶺頭閑不徹,水流溪里太忙生。誰人得及莊居老,免被榮枯寵辱驚。(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開篇點題,選取遠村、高樹等意象,用寥寥數語勾勒出古城開闊的黃昏圖景。B.詩歌語言質樸自然,直白曉暢,冷峻犀利,營造了天地沉郁蒼涼的深遠意境。C.尾聯是全詩精神歸宿,唯有回歸自然本真,方能在動蕩時局中保持心境的澄明。D.全詩借景抒懷,洞察世事,超脫之思,反映出詩人的哲理思考,給讀者以啟示。(2)有人說羅詩“以自然諷人世”,請結合詩句賞析。【答案】(1)B(2)①以天地為喻,將“天”比作明鏡,象征理想中的安寧;而“地”卻如人心般凹凸不平,暗指現實中人心叵測、世道傾軋。天空之平靜與大地之凹凸相對比,諷刺了人世間的世態不平。②將云水人格化,云在嶺頭“閑不徹”,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公朵的悠哉閑適、超然物外的逍遙狀態;水流“太忙生”,以擬人手法寫出了水流湍急的忙碌狀態,云朵悠閑與流水奔忙的擬人化對比,諷刺了世人汲汲營營的功利之態。③運用雙關與反諷?!暗厮迫诵目偛黄健?,以自然地貌的“不平”暗刺人性之弊。表面寫地勢崎嶇,實則雙關人心險惡、世道不公?!八飨锾ι?。“太忙生”口語化的戲謔語氣,將奔流之水擬作庸碌世人,反諷其盲目追逐而不知止息的可笑。【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感情,分析使用的表現手法的能力。先要理解詞句,再分析使用了怎樣的技巧,結合詞句分析表達效果。【解答】(1)B.“冷峻犀利”“沉郁蒼涼”錯誤。從詩歌整體來看,詩中并沒有尖銳批判或犀利的表達。詩中描繪的景物如“天如鏡面都來靜,地似人心總不平”“云向嶺頭閑不徹,水流溪里太忙生”,語言質樸自然,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來表達詩人的感慨,營造出的意境并非沉郁蒼涼,更多的是在平靜的描寫中蘊含著對生活的思考,故“冷峻犀利”“沉郁蒼涼”表述不當。故選:B。(2)“天如鏡面都來靜,地似人心總不平”,詩人將“天”比作“鏡面”,鏡子般的天空給人平靜安寧之感,象征著理想中安寧和諧的狀態;而把“地”與“人心”相聯系,說“地似人心總不平”,大地的凹凸不平暗指現實世界中人心的復雜叵測、世道的傾軋。通過天空的平靜和大地的不平形成鮮明對比,巧妙地諷刺了人世間世態的不公平。“云向嶺頭閑不徹,水流溪里太忙生”,詩人賦予云與水以人的特性?!伴e不徹”生動地展現出云朵在嶺頭悠然閑適、自由自在的狀態,仿佛超脫于塵世之外;“太忙生”運用擬人手法,把溪水流動時的湍急狀態描繪成忙碌的樣子。云朵的悠閑和流水的忙碌形成對比,借此諷刺了現實中世人忙著追逐功名利祿,陷入功利的忙碌之中,卻忽略了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地似人心總不平”,“不平”一詞既形容了大地的地勢崎嶇,又雙關了人心的險惡、世道的不公,表面說的是自然地貌,實則暗中諷刺人性的弊端,這種表達含蓄而深刻;“水流溪里太忙生”中,“太忙生”采用口語化的戲謔語氣,把不停奔流的溪水比作那些盲目追逐功名利祿、不知停歇的庸碌世人,以反諷的手法突出他們的可笑之處。答案:(1)B(2)①以天地為喻,將“天”比作明鏡,象征理想中的安寧;而“地”卻如人心般凹凸不平,暗指現實中人心叵測、世道傾軋。天空之平靜與大地之凹凸相對比,諷刺了人世間的世態不平。②將云水人格化,云在嶺頭“閑不徹”,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公朵的悠哉閑適、超然物外的逍遙狀態;水流“太忙生”,以擬人手法寫出了水流湍急的忙碌狀態,云朵悠閑與流水奔忙的擬人化對比,諷刺了世人汲汲營營的功利之態。③運用雙關與反諷?!暗厮迫诵目偛黄健保宰匀坏孛驳摹安黄健卑荡倘诵灾?。表面寫地勢崎嶇,實則雙關人心險惡、世道不公?!八飨锾ι?。“太忙生”口語化的戲謔語氣,將奔流之水擬作庸碌世人,反諷其盲目追逐而不知止息的可笑。7.(2025 昌黎縣校級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晚范成大荒園蕭瑟懶追隨,舞燕啼鶯各自私。窗下日長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詩。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注】此詩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擔任參知政事僅兩個月,便因與孝宗政見不合而落職,回到故鄉吳縣寫下了這首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懶”字概括了全詩中詩人的情緒,詩人因為春至暮時而毫無游興。B.本詩第五句和唐代詩人杜甫《春望》中“白頭搔更短”寄寓的情感相似。C.詩人想要歸隱江湖,以釣魚為生,但是又擔心無朋友相伴,孤獨寂寞。D.本詩中這幾處景物“日長”“花老”“春漲”都是圍繞“春晚”來寫的。(2)本詩“舞燕啼鶯”運用了反襯手法來表達詩人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C(2)①以樂景襯哀情:“舞燕啼鶯”展現歡快春景,是樂景。但詩人因落職心情低落,借樂景反襯出內心的孤寂愁苦。②突出孤獨憤懣:“各自私”將燕鶯擬人化,其歡樂與詩人孤獨形成反差,凸顯詩人無人理解的孤獨,也暗指官場中自私自利現象,表達憤懣。③強化歸隱渴望:燕鶯的歡快與詩人處境反差大,使詩人更向往歸隱,“舞燕啼鶯”反襯出詩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自由閑適田園生活的追求。【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分析表現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題時,先要理解詞句,再結合詞句分析表達效果。【解答】(1)C.“但是又擔心無朋友相伴,孤獨寂寞”錯?!靶≈蹮o伴”指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詩人歸來作伴,是想象歸隱后獨享自然的閑適。故選:C。(2)以樂景襯哀情:“舞燕啼鶯”描繪出燕子歡快飛舞、黃鶯啼鳴的熱鬧場景,這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日之景,屬于樂景。然而詩人此時的心境卻是低落的,他因與孝宗政見不合而落職,心情郁悶。這種樂景與詩人內心的哀愁形成鮮明對比,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愁苦。反襯詩人的孤獨與憤懣:“舞燕啼鶯各自私”中“各自私”三個字,賦予了燕子和黃鶯以人的情感。在詩人看來,這些燕子和黃鶯只顧自己歡快地飛舞和啼鳴,全然不顧他的落寞與憂傷。它們的歡樂自由與詩人的孤獨處境形成強烈反差,進一步反襯出詩人在政治失意后無人理解、孤獨寂寞的心境,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這種自私自利行為的不滿和憤懣強。強化歸隱的渴望:“舞燕啼鶯”的歡快場景與詩人此時的處境和心情形成巨大反差,讓詩人更加渴望擺脫官場的束縛,回歸到寧靜的田園生活中去。“歸去來兮一釣絲”“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等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而“舞燕啼鶯”的反襯作用,使得詩人對歸隱生活的渴望更加強烈,突出了他對自由、閑適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官場生活的厭倦。答案:(1)C(2)①以樂景襯哀情:“舞燕啼鶯”展現歡快春景,是樂景。但詩人因落職心情低落,借樂景反襯出內心的孤寂愁苦。②突出孤獨憤懣:“各自私”將燕鶯擬人化,其歡樂與詩人孤獨形成反差,凸顯詩人無人理解的孤獨,也暗指官場中自私自利現象,表達憤懣。③強化歸隱渴望:燕鶯的歡快與詩人處境反差大,使詩人更向往歸隱,“舞燕啼鶯”反襯出詩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自由閑適田園生活的追求。參考譯文:荒蕪的園子冷落凄清,我懶得去尋游觀賞;燕子、黃鶯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顧自家歡樂。白天愈來愈長,正好在窗下多睡一會兒;酒樽前花兒已經凋謝,不能再激發詩情。我久已老(夢不見周公),只落得兩鬢蓬亂;棄官回鄉吧,跟一竿釣絲相伴。可以想見竹籬東面,春水已經漲滿;柳絲低垂的岸邊,小船兒正孤單地搖晃。賞析:詩以“春晚”為題,借暮春之景,抒憂憤之情。詩起筆描寫暮春園景:園中已不再是百花爭艷,而是又“荒”又“蕭瑟”,可見其春老花殘,落英狼藉?!皯凶冯S”,透露出詩人已無游賞之興。然而這“荒園”畢竟不乏“追隨”者。那些燕與鶯,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們貪戀荒園,不過是因為腐枝敗葉問小蟲多,便于捕食罷了,故日“各自私”。這里,“各自私”的燕與鶯,“蕭瑟”的“荒園”,顯然別有喻意,隱射時事,他聯想到即將崩潰的南宋小朝廷,聯想到朝廷中那班爭權奪利的小人。頷聯緊承首句?!叭臻L”“花老”,既點出暮春時令,也暗示詩人心緒。常言道:“歡愉恨夜短,愁悶覺日長?!被杌枳砻撸臻L難遣,尊前花老,詩情難覓,于是止不住把滿懷愁緒,直接抒寫出來。“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边@是全詩的轉折,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由“花老”而聯想到人老。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義,也是暗用典。詩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嘆當時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統天下的局面恢復無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術,只好“歸去來兮一釣絲”——退歸故里,隱居垂釣。“歸去來兮”也是用典。陶淵明身處東晉行將滅亡之際,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拋棄官職,賦《歸去來兮辭》,歸隱故鄉。詩人以陶淵明自況,表明了他的高潔情操。詩到此,意旨已明,似無可說,但詩人蕩開一筆,另辟新境:“想見籬東春漲動,小舟無伴柳絲垂。”好一幅江南水鄉暮春圖:春水漫漫,疏籬如屏,柳絲垂掛,小舟蕩漾,該詩句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意境。“小舟無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詩人歸來作伴哩。這里還需弄清“籬東”一詞源于陶句“采菊東籬下”,后借指故園。這一聯,不僅進一步渲染思歸之情,而且這幅美好的暮春圖,與開頭那“蕭條”的“荒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更見詩人的愛憎和歸意?!按簼q動”“柳絲垂”,還點明《春晚》詩題。這首詩頸聯所謂“吾衰久矣雙蓬鬢,歸去來兮一釣絲”,反映的就是既然難遇明主,退隱才是正路的思想。其余各聯首頷兩聯說荒園蕭瑟、花鳥不通人情,自己也毫無情緒,典型地表現了剛剛從政治核心隱退時難免出現的苦悶消極情緒。轉念一想,退隱方是上策(頸聯),于是尾聯提出:料想春水已漲,小船正停在岸邊等待我駕舟泛游呢!全詩寫心理活動,寫思想情緒的變化,真實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語言,顯得含蓄而能盡意,表現了作者很強的藝術功力。8.(2025 新余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游西湖(其二)①[宋]朱熹越王城下水融融,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與少傅國公唱酬西湖佳句,謹次高韻,聊發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為趙汝愚主持開浚,用以灌溉農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西湖開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蕩漾,既有風景之美,又帶來民生之利。B.放眼望去,詩人將寬廣的湖面、盛開的荷花、豐收的稻谷盡收眼底。C.湖光盡頭,天地一片遼闊,讓人聯想到湖水隨江潮漲落,與大海氣息相通。D.全詩寫景富有層次,詩人由近及遠,通過不同景物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2)有人說,朱熹這首詩體現了儒家“仁以為己任”的思想。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B.“將寬廣的湖面、盛開的荷花、豐收的稻谷盡收眼底”錯誤。頷聯的意思是滿眼的荷花正要永久盛開,轉眼之間,稻子就要迎來秋風,秋收季節很快就要到了。不是此時“放眼望去”都能看到這些景色,“禾黍便西風”為虛寫,是作者的想象出的圖景。故選B。(2)①題干中“仁以為己任”的含義是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其中“仁”即“愛人”,“仁以為己任”要求士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蒼生謀福利,朱熹此詩便體現出這種精神。作答時從詩文中找到能夠表現作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為蒼生謀福利的內容來分析即可。②首聯中詩人初見西湖,想到的不是獨自怡情悅性,而是“此樂從今與眾同”的與民同樂;頷聯中詩人見眼前的“芰荷”,看到了美景,也聯想到開鑿西湖為灌溉帶來便利,秋天必使百姓豐收的場景,可見,詩人心系百姓,的仁愛精神。③尾聯“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更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表達了作者雖與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樂之中,而是心憂國家百姓,關心的是百姓能否豐收,體現出其關愛蒼生,以天下為己任、以仁為己任的精神,表現出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答案:(1)B(2)①“仁”即“愛人”,“仁以為己任”要求士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朱熹此詩便體現出這種精神。②首聯中詩人初見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開浚可使官民同樂;頷聯中詩人見眼前的“芰荷”,而聯想到秋日糧食收成,均體現其心系百姓的仁愛精神。③尾聯“一心憂國愿年豐”更是直抒憂國憂民之情。詩人雖與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樂之中,而是心憂國家百姓,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9.(2025 福田區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村 橋羅隱村橋酒旆月明樓,偶逐漁舟系葉舟。莫學魯人疑海鳥①,須知莊叟惡犧牛②。心寒已分灰無焰,事往曾將水共流。除卻思量太平在,肯拋疏散換公侯?【注】①魯人疑海鳥:《莊子 至樂》中有“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后以此典故形容違背本情,無所適從,適得其反;或形容山野之士不耐世俗煩囂。②莊叟惡犧牛:莊子主張放任自適,而將金錢與高官視為束縛他的東西,比之為養以待宰殺的以享太廟的犧牛。后以此典故表示輕視功名富貴的志趣。(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首聯呈現了明月當空,酒旗招展,湖里偶見漁舟相互追逐的圖景,營造了悠閑的氛圍。B.頷聯中的“莫學”“須知”“惡”等詞語情感熱烈,態度鮮明地表達了對仕宦束縛的反感。C.詩人用比喻的修辭寫自己心如死灰,表明自己對仕宦的熱情已燃盡,往事如水遠去。D.本詩語言淺切、明暢、平易,夾敘夾議,呈現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蒼涼的風格。(2)詩歌的尾聯與李白《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表情達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分析。【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D.“呈現出和杜甫《登高》相似的沉郁蒼涼的風格”錯,此詩直抒胸臆、語言明暢,所以,談不上“沉郁蒼涼”。故選D。(2)李詩直抒胸臆,通過“必有用”“還復來”表達了無比的自信,這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豪情,雖也隱含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但那種曠達樂觀是抑制不住的;羅詩則不同,最后兩句看似在說拋棄期盼,只想過個太平日子,不想再做官了,但一看就知道,這是詩人強作解嘲的話,實則為自己抱負難施的不平而鳴。兩詩表情達意的方式雖有不同,但情感相通,且都運用了相同的抒情手法,直抒胸臆,毫不做作。答案:(1)D(2)羅詩的“除卻”“肯拋”表意看似勉強,不同于李詩的“必有用”“還復來”的自信,但都表達了一種樂觀曠達的態度,又隱藏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的不平之意,且都直抒胸臆,毫不做作。10.(2025 東坡區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壺中天 月涌大江張炎①長流萬里。與沉沉滄海,平分一水。孤白爭流蟾不沒,影落潛蛟驚起?,撚駪仪铮G房迎曉,樓觀光疑洗。紫簫聲裊,四檐吹下清氣。遙睇浪擊空明,古愁休問,消長盈虛理。風入蘆花歌忽斷,知有漁舟閑艤②。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一片瀟湘意。人方酣夢,長翁③元自如此。【注】①張炎:南宋遺民,南宋覆滅后,居于浙東、西之間,此詞大概作于此間。②閑艤:附船靠岸。③長翁:蘇軾。(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詞人看到江水奔流,月光皎潔,聽到蟾蜍聲聲,想象蛟龍驚起,不禁沉醉其中。B.詞人以“瑩玉”喻秋月,兼以“樓觀光疑洗”的獨特景致,凸顯月色的清亮澄澈。C.“風入蘆花”賦予風動態感,生動描繪出風穿行于蘆花叢中的情狀,別具情韻。D.下闋化用了“擊空明兮溯流光”,還關聯蘇軾對自然的哲思,體現景理的渾融。(2)本詞抒發了詞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A(2)①對江月之景的喜愛。詞人醉心于澄澈如洗的月夜江景和雄渾的自然之美。②內心的孤寂之感?!肮掳住奔戎冈鹿猹氄盏木跋?,又暗合詞人獨立江畔的形象。“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以細微清冷的物象,表現詞人內心的孤寂。③對故國的追思?!肮懦钚輪?,消長盈虛理”隱喻南宋覆亡的歷史興衰。④對人生如夢的感慨。尾句“人方酣夢”化用了蘇軾“人生如夢”之語,寄寓了對人生的喟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結合詞作寫作背景,在理解全詞內容的基礎上分析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解答】(1)A.“聽到蟾蜍聲聲”錯誤?!肮掳谞幜黧覆粵]”中“蟾”指月亮,這里是說月亮在江面上與江水爭流,沒有沉沒,所以這里的“蟾”并非蟾蜍。故選A。(2)①上闋描繪了長流萬里的江水、皎潔的月光、瑩玉般的秋月、綠房迎曉的景色以及紫簫聲裊的清幽之境,展現出一幅澄澈、清幽的畫面,表達了詞人對這美好自然景色的喜愛和陶醉。②“孤白爭流蟾不沒,影落潛蛟驚起”一句中,“孤白”一方面描繪出月光在江面上獨自流淌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詞人自己獨立于江畔,形單影只。而“露已沾衣,鷗猶棲草”通過描寫露水沾濕衣服、鷗鳥棲息在草叢中的細微清冷物象,進一步烘托出詞人所處環境的清幽和寂靜,以景襯情,表現出詞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③作為南宋遺民,面對如今的江山景色,詞人心中有著對南宋覆滅的沉痛,“古愁休問,消長盈虛理”,借自然的消長盈虛,委婉地表達了對歷史興亡的感慨,蘊含著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國家命運的無奈。④尾句“人方酣夢,長翁元自如此”化用了蘇軾的“人生如夢”,蘇軾在面對人生的種種境遇時,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感慨;作者這江月之下,看到世間萬物的消長盈虛,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歷,在此化用,借蘇軾暗示了詞人對人生的一種迷茫和虛幻之感,表達了他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無奈感慨。答案:(1)A(2)①對江月之景的喜愛。詞人醉心于澄澈如洗的月夜江景和雄渾的自然之美。②內心的孤寂之感?!肮掳住奔戎冈鹿猹氄盏木跋?,又暗合詞人獨立江畔的形象?!奥兑颜匆?,鷗猶棲草”以細微清冷的物象,表現詞人內心的孤寂。③對故國的追思?!肮懦钚輪枺L盈虛理”隱喻南宋覆亡的歷史興衰。④對人生如夢的感慨。尾句“人方酣夢”化用了蘇軾“人生如夢”之語,寄寓了對人生的喟嘆。譯文:大江長流千里,與浩渺無邊的滄海平分同一水域,彰顯出江河之壯麗。孤白的月亮爭相涌動,蟾蜍也因此不再隱沒;月光下的潛蛟被驚起。秋天的景色晶瑩如玉,綠色的房屋迎接清晨,樓閣的光輝仿佛被洗凈。紫色的簫聲曼妙悠揚,從四檐飄下清新的氣息。遙望浪花拍擊空明,古老的憂愁無需詢問,它們在消散和增長中呈現出虛實之理。微風吹入蘆花,歌聲突然中斷,這首詩表達了有漁舟自在閑適的意象。露水已經沾濕了衣裳,海鷗依然棲息在草地上,一片湘江的意境在其中。人們進入夢鄉,而長壽的智者自然如此自在。賞析:這首詩以壺中景象為背景,運用豐富的意象描繪了壯麗的自然景觀。通過對大江與滄海相互分割的描繪,表現了江河的壯麗和遼闊。詩中的孤白月亮和潛蛟,以及秋天的景色、簫聲和浪花,都展現出獨特的美感和氛圍。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觀,抒發了對世界的深情和對自然美的贊美。最后兩句表達了長壽智者的寧靜和自在,以及人們進入夢鄉的寧靜與安詳。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載體,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富有意境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恢弘壯麗、靜謐寧靜的意境,讓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內心的寧靜。11.(2025 秦淮區校級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晨起陸游孤夢忽自驚,小窗初送明。珍禽語庭樹,可愛不知名。向者事宦游,塵土過半生;傳呼束帶出,冬冬尚殘更①。山居雖自由,晨起亦有程。洗硯拂書幾,一笑愜幽情。[注]①冬冬:咚咚敲打更鼓的聲音。殘更:即五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首句詩人用細膩筆觸描繪出清晨從夢中醒來,以“忽自驚”極言夢境之驚悚。B.“傳呼束帶出”這一動作細節描寫,真實再現了詩人昔日官場生活的身不由己。C.“晨起亦有程”是說自己現在并非生活懶散、無所事事,而是有自己的安排規定。D.詩人將如今的山居生活與過去在官場的奔波勞碌對比,突出對當下生活的滿足。(2)詩人的“愜幽情”源于哪些因素?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A(2)①沒有公務勞煩,睡到天亮才醒;②山居環境幽靜,有珍稀鳥兒在院子樹上啼囀;③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做(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A.“以‘忽自驚’極言夢境之驚悚”分析錯誤。從“孤夢忽自驚,小窗初送明”可知,“驚”并非形容夢境驚悚,而是指詩人從孤夢中忽然驚醒,此時小窗剛剛透進晨光,這里的“驚”更側重于醒來的突然性,而非夢境本身的可怕。故選A。(2)①由“孤夢忽自驚,小窗初送明”可知,詩人在山居時能安然入睡,直到小窗送來光明才從孤夢中驚醒,沒有公務的催促,睡到自然醒,因此感到愜意。②從“珍禽語庭樹,可愛不知名”可知,山居環境中,庭院樹上有珍奇的鳥兒啼鳴,聲音悅耳,環境幽靜美好,這種自然的生機與寧靜讓詩人心生喜愛,故而“愜幽情”。③依據“洗硯拂書幾,一笑愜幽情”可知,詩人晨起后有洗硯、拂拭書幾這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感到愉悅暢快。答案:(1)A(2)①沒有公務勞煩,睡到天亮才醒;②山居環境幽靜,有珍稀鳥兒在院子樹上啼囀;③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做(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譯文:孤夢忽然被驚醒,小窗透進初曉的光明。珍奇的鳥兒在庭院樹上啼鳴,可愛的是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從前為官遠游四方,半生在塵俗中奔波;聽到傳呼聲就束緊官帶出門,五更天的更鼓還在咚咚敲響。如今山居生活雖得自由,晨起也自有一番規程:洗凈硯臺拂拭書案,微微一笑便滿足了幽居的情志。賞析:陸游的《晨起》以質樸筆墨勾勒出人生兩種狀態的對照,在日常起居中暗藏宦海沉浮與歸隱心境的哲思。詩的開篇以“孤夢”“小窗”破題,晨光微熹中的驚醒瞬間,既寫自然時序,亦暗含從仕途幻夢到山居現實的過渡。“珍禽語庭樹”一句以聽覺與視覺交織,無名鳥兒的啼鳴打破寂靜,恰如歸隱后被重新發現的自然意趣,與“塵土過半生”的官場刻板形成鮮明對比。詩的中幅通過“傳呼束帶”“冬冬殘更”的細節,重現昔日宦游的迫促——五更天便在更鼓聲中被差役傳喚,官服束身的束縛感躍然紙上。這種“塵土”奔波與“山居自由”的對照,并非簡單的今昔對比,而是借時空轉換揭示生命狀態的本質差異:仕途是被外力驅動的“程”(規程),山居則是主動選擇的“程”(節奏)。結句“洗硯拂書幾”以洗硯、拂案的動作收束,看似平淡的日常細節,實則是文人雅趣與精神自洽的外化?!耙恍苡那椤敝械摹靶Α保仁菍^往塵俗的釋然,也是對當下與自然、詩書相伴的自足。全詩語言淺近卻意境深遠,從“驚夢”到“一笑”的情緒弧線,暗合陸游從“鐵馬冰河”到“沈園春波”的生命轉向,在晨起的片刻時光里,完成了對自由與本真的永恒叩問。12.(2025 聊城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沁園春 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①未成宋 辛棄疾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閑②,天教多事,檢校③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時未竣工。②投閑:指離開官場,過閑散的生活。③檢校:巡查,管理。(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上片開篇以“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的動態描寫展現群山奔涌之勢,又以“驚湍”“跳珠”“小橋”“缺月”的動靜交織,勾勒出山水相映的奇偉畫面。B.上片“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三句,寫詞人面對十萬松樹浮想聯翩,這松樹多像魁梧勇猛的戰士,是自我解嘲。C.下片“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巧用典故,以貴族子弟的俊逸與文臣車騎的雍容,喻指群峰重疊競秀、儀態萬千的風貌。D.結尾“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以問句收束,既呼應前文對自然之美的描繪,又暗含詞人退隱后對閑居生活孤寂無奈的感慨,意味深長。(2)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闭埥Y合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D(2)①以主觀情感融入青山形態,突顯其“多嫵媚”。上片以“西馳”“回旋”“欲東”等動詞,賦予山以勁健的生命力,突出詞人對強健品格的向往:下片以“爭先見面”“爽氣”等擬人化表達,使群峰如熱情相迎的友人,充滿靈動感與親和力。②以青山形態勾連人文品格,暗合自我情志。下片以“衣冠磊落”“車騎雍容”“雄深雅健”等,喻峰巒的俊逸挺拔、雍容嚴整,將山的雄渾深邃與人文品格的剛健雅正相貫通。不僅是對山形的審美概括,更是詞人自身磊落胸懷的投射和對雄健文風的期待。③居處環境彰顯天人合一。詞人將“吾廬”置于山水的“影外”與“聲中”,既保持個體的獨立,又融入自然的節律,體現出與青山“相看兩不厭”的默契,彰顯了辛棄疾“以心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審美特質。【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在整體上理解全詞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傳情達意的關鍵詞把握詞人的思想感情。【解答】(1)D.“又暗含詞人退隱后對閑居生活孤寂無奈的感慨”錯誤,全詞主要寫靈山的奇偉秀美風光,最后以問收束,呼應前文對自然之美的描繪,表達作者對偃湖早日筑成、長居于此的期待之情,而非對退隱后閑居生活孤寂無奈的感慨。故選D。(2)①上片詞人用“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西馳”“回旋”“欲東”這些動詞,將群山寫得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像萬馬奔騰一樣充滿動感,展現出一種勁健的氣勢,這其實是詞人把自己內心對強健品格的向往之情融入到了青山的形態之中。下片“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爭先見面”運用了擬人手法,讓群峰像是熱情的友人一樣爭先與自己見面,“爽氣”賦予了山峰以人的情感和氣質,這都體現了詞人以主觀情感來描繪青山,突顯其“嫵媚”。②下片“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詞人用謝家子弟的俊逸和司馬相如車騎的雍容來比喻峰巒的俊逸挺拔、儀態萬千?!拔矣X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把山的雄渾深邃與司馬遷文章的“雄深雅健”相類比。這樣就將山的自然形態與人文品格相貫通,不僅是對山形的審美概括,更體現了詞人自身磊落的胸懷,也表達了他對雄健文風的期待,他在山的形態中找到了與自己情志的共鳴。③“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詞人把自己的小屋置于山水之間,“龍蛇影”是指松樹的影子,“風雨聲”是自然的聲音。詞人將自己的居所置于山水的“影外”與“聲中”,既表明自己在自然環境中保持著個體的獨立,又融入了自然的節律之中,體現出“相看兩不厭”的默契,這也正符合辛棄疾“以心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審美特質,他把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同時又從自然景物中獲得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共鳴。答案:(1)D(2)①以主觀情感融入青山形態,突顯其“多嫵媚”。上片以“西馳”“回旋”“欲東”等動詞,賦予山以勁健的生命力,突出詞人對強健品格的向往:下片以“爭先見面”“爽氣”等擬人化表達,使群峰如熱情相迎的友人,充滿靈動感與親和力。②以青山形態勾連人文品格,暗合自我情志。下片以“衣冠磊落”“車騎雍容”“雄深雅健”等,喻峰巒的俊逸挺拔、雍容嚴整,將山的雄渾深邃與人文品格的剛健雅正相貫通。不僅是對山形的審美概括,更是詞人自身磊落胸懷的投射和對雄健文風的期待。③居處環境彰顯天人合一。詞人將“吾廬”置于山水的“影外”與“聲中”,既保持個體的獨立,又融入自然的節律,體現出與青山“相看兩不厭”的默契,彰顯了辛棄疾“以心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審美特質。譯文:重巒疊嶂向西奔馳,像千萬匹馬回旋一般,這許多的山要掉頭向東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進跳的水珠四處濺下;小橋橫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圓的月亮和剛拉開的弓。人老了應當過閑散的日子,可老天給我多事,來掌管十萬棵高大的松樹。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樹盤曲的枝干影子的外邊,在風風雨雨的聲音中間。雨霧消散,重巒疊嶂露出面容,爭著和人見面??丛绯壳逍聸鏊目諝鈴囊蛔椒鍝涿娑鴣怼W椒搴孟裰x家子弟,衣著瀟灑,長相英??;又好像司馬相如的車騎一般雍容華貴。我感覺這其中,有的如司馬遷的文章一樣,雄渾深沉,典雅勁健。走在剛剛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想問偃湖哪一天能夠展現煙水的美好景色?賞析:頭三句寫靈山群峰,是遠景。再寫近景:“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边@里有飛瀑直瀉而下,倒濺起晶瑩的水珠,如萬斛明珠彈跳反射。還有一彎新月般的小橋,橫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這首詞通篇都是描寫靈山的雄偉景色,在寫景上頗有值得注意之處,它不同于一般描寫山水之作,它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上片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片則是詞人抒寫自己處于大自然中的感受。辛棄疾處于這占盡風光的齊庵中,舉目四望,無邊的青山千姿百態。拂曉,在清新的空氣中迎接曙光,東方的幾座山峰,像天真活潑的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從曉霧中探出頭來,爭相同他見面,向他問好。紅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氣象萬千。看那邊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瀟灑,充滿靈秀之氣。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風度,不就像芝蘭玉樹般的東晉謝家子弟嗎?再看那座巍峨壯觀的大山,蒼松掩映,奇石崢嶸,它那高貴亮麗的儀態,不就像司馬相如赴臨邛時那種車騎相隨、華貴雍容的氣派么!詞人驚嘆: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盡的,置身于這千峰競秀的大地,仿佛覺得此中給人的是雄渾、深厚、高雅、剛健等諸種美的感受,好像在讀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給人以豐富的精神享受。此中樂,樂無窮?。≡谧髡咝哪恐校`山結廬,美妙無窮,于是他關切地打聽修筑偃湖的計劃,并油然而生一種在此長居的感覺。詞通常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詞上片寫景由遠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寫足。不想轉入下片不僅仍寫景,而且仍寫山,但一反上片的寫山之“形”而轉寫山之“神”,連用三個立意新穎、構思別致的比喻:“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笨梢娂谲幍睦诼湫貞眩玫淙∈买屒沧匀?,語既超曠,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韻味無窮。最后,以景結情:“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漾漾?”似問非問,姿態、情韻已完全具備了。13.(2025 武進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題禪院杜牧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①。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漁家傲 寄仲高②陸游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注】①公,酒神。②這首詞是陸游宦游西蜀時所作,仲高是其堂兄。詞中的山陰是他的家鄉,紅橋在其近郊。(1)下列對兩首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杜詩前兩句寫自己年輕時乘扁舟,飲美酒,忘憂忘返、落拓不羈的生活狀態。B.陸詞起句運用設問與夸張,寫詞人所居之地與故鄉距離之遠,為后文抒情發端。C.“空滿紙”,情難盡,待回信,竟來年。詞人滿腹話語無寫處,悲情難抑垂清淚。D.詞人輾轉漂泊,與親人相見遙遙無期,只能“寄語”流水,內心酸楚更進一層。(2)陸詞結尾援引杜詩《題禪院》的典故,既“師其意”,又“于故中求新”,請從情感表達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答案】(1)C(2)①“鬢絲”用來形容鬢發斑白而稀疏?!安锜煛笔侵蟛钑r冒出的水氣。②陸詞借“鬢絲”和“茶煙”抒發與杜牧相似的年老之嘆與閑愁之感。③陸詞在“師其意”的基礎上,將思鄉懷人之情、羈旅漂泊之感、老大無成之愁融入“鬢絲”與“茶煙”中,可謂“求新”。【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2)本題考查對詩歌所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對詩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時,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