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多校八年級(下)期末語文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26 分)
在“‘慧’用AI,會創新”活動中,你們小組的小齊、小魯、小華和你分享了有關創新的場景。
場景:“創新擁抱文化”和文化交流會。
為了充分呈現“和”的內涵,班級開展討論交流,小齊利用 AI搜集整理了一些發言。
老師:班級要選擇一幅“和”字的書法作品來布置教室,關于選擇哪一幅,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請問小劉同學是怎樣認為的呢?(不能與已給內容重復)
我想選擇草書的和字,因為草書飄逸流暢,正如我們和同學相處一樣,要灑脫豁達、和和氣氣,不斤斤計較。
想選擇① ______
1.小齊:我覺得研究和文化,還可以創新地“漫步古詩苑”去挖寶啊。請你根據提示,幫我完成下面以“和”為主題的古詩文整理單。
天之和 折射對自然生存的需求 樹梢樹枝樹根根,② ______ 。(賀敬之《回延安》) 【探究發現】人與自然之和(上面是由AI繪制的畫,你能寫出符合圖意的詩句嗎?)
⑥______ ,⑦ ______ 。
人之和 映射對求而得之的愿望 窈窕淑女,③ ______ 。(《詩經 周南》)
世之和 反射對天下寒士的關懷 ④______ ,⑤______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運用“漫步古詩苑”“以和為貴”的相關知識,結合語境,填寫①~⑦處的內容。(8 分)
場景:“科技fù能文明”展區設計大賽。
小魯設計的“科技fù能文明”展區需展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效應。
鯊魚群在高樓大廈間游弋、猛瑪象在林海雪原上奔馳……“真假難辨”的影像并非出自攝影棚,輸入文字就能一鍵“混搭”,①_____視頻流暢、運鏡絲滑,②_____畫質逼真、細節精良。一幅圖往往勝過③_____,視頻傳遞的信息量更是呈指數級飛躍。如今“ AI”橫空出世,通過大幅度降低編輯攝制的技術門檻,使“人人都是導演”成為可能。更值得希冀的是,“AI”驚鴻一瞥,一眼越千年。試想,若翻開④_____的古籍,把古老的文字輸入指令框,歷史場景穿越時空再現,人類文明或許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2識別“科技fù能文明未來充滿希冀”這幾個字,將其用楷書工整地抄寫在田字格上,并為加點字注音。
注音: ______ (3 分)
3 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2 分)
A.①不僅 ②而且 ③千言萬語 ④浩如煙海
B.①不是 ②而是 ③千言萬語 ④罄竹難書
C.①不僅 ②而且 ③醍醐灌頂 ④浩如煙海
D.①不是 ②而是 ③醍醐灌頂 ④罄竹難書
4畫線句子有語病,請幫小魯寫出修改建議。(2 分)
場景:“原創見證未來”校園達人秀場。
5、校園達人秀中的原創設計激發了小齊的創新熱情,小齊準備寫一段文字,給還在讀小學的弟弟介紹何為創新。為了讓弟弟理解到位,請選擇排序最恰當的一項( )(2 分)
弟弟,你好!泰戈爾曾說:“神從創新中找到他自己。”______這樣一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做到創新,收獲更美好的生活。
①比如,25歲的愛因斯坦敢于沖破權威圣圈,大膽突進,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
②但很多人認為創新很難,有時候靈感轉瞬即逝,有時候根本沒有創新思路。
③創新是時代進步發展的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動力。
④中國有一句古話,“常有所疑,是創新的開端”。就是說我們要用疑惑的眼光觀察周圍的現象,發現創新的角度。
⑤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文明,而造就這些文明的就是那些有著創新意識的人們。
⑥這句話告訴我們創新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
A. ⑥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②④⑥ C. ③⑤①②⑥④ D. ⑥①③⑤②④
場景:“智慧助力閱讀”書香文化集市。
書香文化節上,你和小華見證了科技的進步和閱讀方法的創新。
6、調查小組根據 2022-2024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的數據,繪制了下面這幅圖,請你根據圖表內容提取兩條有效信息。(不出現具體數據)(2 分)
7.書香文化節要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請你完成下列讀書任務。(3 分)
(1)下列是小華設計的閱讀摘記卡。(1 分)
日記: 1月9日
為什么正在這時候,我會感到悲痛呢?我們勝利了,但是已經有兩個人為它獻出了生命:克拉維切克和保爾 柯察金。日記中,保爾是由于 ______獻出生命的。
(2).下面是根據《經典常談》的內容制作的書簽,其表述無誤的一項是( )(2 分)
A B C D
史 子 集 經
典籍:《尚書》
描述:由卜笙官將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而成,現在是儒家經典的第一部。 典籍:《史記》
描述:作者司馬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長于描寫,據事實錄。 人物:孔子
描述: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開了講學和游說的風氣,主張人性本善。 人物:陶淵明
描述: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畫山水的人,是千古隱逸詩人之宗。
A. A B. B C. C D. D
8.你給自己的閱讀報告繪制了如下海報,空白處缺少一個人物頭像。AI助手為你提供了以下選項,你認為選哪個人物最合適?請結合名著具體分析。(4 分)
A.蘇秦
B.伏生
C.司馬遷
二、閱讀與鑒賞(44 分)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各題。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釋】楊慎:明狀元,三才子之首,因諍言得罪明世宗,被發配到云南充軍,途中見一漁夫樵夫煮酒談笑而感慨寫下這首詞。
9、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______
A.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B.“白發漁樵江渚上”借隱者形象,表達看透紛爭后歸于淡泊的人生境界。
C.“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運用擬人手法,突出自然山水亙古不變的哲理。
D.“浪花淘盡英雄”以“淘盡”二字,暗喻歷史對英雄的無情淘汰。
10、 本詞上片以“長江”“浪花”“青山”“夕陽”為意象,下片轉為“漁樵”“秋月春風”“濁酒”,這兩組意象群有何不同?它們在表達主題時起到什么作用?
語文小博士:意象群
意象群可分為自然意象群、人文意象群、復合意象群。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就是一組自然意象群,起到了暗示時光流逝、生命盛衰的作用。掌握意象群的解碼能力,可深入體會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特質。建議結合具體作品,關注意象間的關系、空間布局及情感表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
春風掛帆,西視點蒼①如蓬萊、閬苑②,雪與花爭妍,山與水競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點蒼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飛流下洱河。而西崖之上,山麓之下, 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無一垅半畝無過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識桔槔③。又四五月間,一畝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麥,名“甸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門扃④院落,捍之即為塘,甃⑤之即為井。謂之樂土,誰曰不然?
(節選自王士性《廣志繹》)
【注釋】①點蒼:點蒼山,又名蒼山、靈鷲山。②蓬萊、閬(làng)苑: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桔(jié)槔(gāo):汲水工具。④扃(jiōng):關門。⑤甃(zhòu):用磚砌。
1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2 分)
A.甲文中“黃發垂髫”和“傴僂提攜”“豆蔻”“及笄”等都是古代表年齡的詞語。
B.乙文中“大理民無一境半畝無過水者”一句雙重否定強調了大理田地都有溪水經過,不需人力的特點。
C.乙文加橫線句中的“焉”和《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意義和用法相同。
D.“既出,得其船”中“其”是代詞,與“擇其善者而從之”中的“其”用法相同。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2 分)
A.【甲】文以虛實相生、亦真亦幻回環曲折的筆墨,描繪出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圖景。
B.【乙】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一句表明了作者對點蒼山的優美風光的贊美。
C.兩文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和點蒼山都堪稱一方“樂土”,令人心馳神往。
D.兩文寫景都是由近及遠,使景物具有立體感和動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3、下面的句子有兩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2 分)
即倏雨A倏晴B雨以插禾C晴以D刈麥
1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4 分)
①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
②謂之樂土,誰曰不然?
15、【甲】【乙】兩文都描寫了自然風光,但作者表達的情感卻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4 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①今年初以來, DeepSeek以其生成的自然且極富人性化風格的文本,迅速吸引了全球用戶和資本的關注。
那么,是什么技術促成了這樣的風格?
②首先是讓模型具有輸出思維鏈的能力。思維鏈( Chain-of-Thought,簡稱CoT)是一項重要技術。一個完整的CoT往往由指令(Instruction),邏輯依據(Rationale),示例(Exemplars)三部分組成。在人工智能領域,CoT具有突破性意義。它增強了大模型在復雜任務中推理能力和可解釋性,使DeepSeek可以按照人類期望的方式推理。
③其次是通過后訓練階段的兩個強化學習步驟協同實現。
④第一個步驟是人類反饋的監督微調。在此階段,模型接觸到了大量高質量的語言表達示例,尤其是針對創意寫作等非推理任務的數據,為它后續生成華麗文風奠定了基礎。
⑤第二個步驟是基于規則的推理獎勵。在這一階段,模型利用獎勵機制進一步優化生成結果。對于諸如創意寫作這樣的開放式任務,獎勵模型會對生成的回答進行評分,不僅要求答案準確,還鼓勵模型在措辭、句式和邏輯上表現得更加精致。
⑥通過思維鏈,我們可以看到大語言模型為什么強,也為什么弱。它強在,模型規模的提高,讓語義理解、符號映射、連貫文本生成等能力躍升,從而讓多步驟推理的思維鏈成為可能,帶來“智能涌現”。它弱在,即使大語言模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但思維鏈暴露了它,依然是鸚鵡學舌,而非真的產生了意識,認知心理學教授斯坦尼斯拉斯 迪昂( Stanislas Dehaene)在《精準學習》中提出,緩慢地、理智地、符號化地運作,是人腦的特權。它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提取具有普遍性、邏輯性的、明確的原則。
(摘編自《看天下》2025.4.18期,有刪改)
材料二:
①要用好 DeepSeek,首先,你得了解它并非只有一個模式。
②它主要有兩大模型: a.基礎模型(V3):像個“聰明且聽話”的助手,效率高,適合處理規范性強、操作路徑明確的任務,比如按要求寫周報、總結會議紀要等。b.深度思考(R1):則像個“很聰明但沒那么聽話”的專家,擅長復雜推理和深度分析,適合開放性,需要創造力的任務,比如策劃方案、文本創作、邏輯推理等。
③其次,要用好 DeepSeek,你得精通提問的藝術:讓AI秒懂你的需求。很多人抱怨AI不夠“聰明”,其實往往是我們沒問對。有效的提問是釋放AI潛能的關鍵。這里介紹一個實用的提示語框:
核心技巧:提問關鍵在于清晰、具體。避免模糊指令,多給背景信息和明確要求,AI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執行。
材料三:
推崇宋詩的人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變是創新,是增擴,也就是進步。若不容許變,那就只有模擬,甚至只有抄襲;那種“優孟衣冠”,甚至是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義可言!即如模擬所謂盛唐詩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聲調;要是再不變,詩道豈不真窮了?
——《經典常談 詩第十二》
現代詩歌讀法指導
一 注意詩歌的表現形式:
分行書寫,強化節奏。
押韻:和諧呼應具有音韻美。
句式:規律的排比復沓或長短結合,錯落有致。
二 品味詩歌的語言:
詩歌語言與日常相比,便為精練優美,加以陌生化處理,更顯新穎別致。
三 把握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用來傳達作者獨特的情感。
四 體味詩歌情感:
如果逐一去掉詩歌的要素,那么剩下的、不能去掉的一定是情感。
五 體會詩歌的理性美:
詩歌情感美背后往往蘊藏理性美,表達作者的態度和哲思。
16、根據上述材料,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2分)
A.在后訓練階段的兩個強化學習步驟中,監督微調使表達更精致,推理獎勵奠定華麗文風。
B.大語言模型強在模型規模的提高,讓語義理解、符號映射、連貫文本生成等能力躍升,歸功于多步驟推理的思維鏈,帶來“智能涌現”。
C.大語言模型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提取具有普遍性、邏輯性的、明確的原則。
D.有效的提問是釋放AI潛能的關鍵,而提問的核心技巧在于清晰、具體,避免模糊指令,多給背景信息和明確要求。
17、請根據材料對“思維鏈”下定義。(3分)
18、 小華想要借助AI以“自由”為話題寫一首現代詩,請根據材料完成下列流程圖。(3分)
19、 請結合材料談談:下面這首DeepSeek創作的詩歌是一首好詩嗎? (3分)
野馬鬃毛里抖落整片銀河/蹄鐵和柏油路碰撞出硫黃的氣味/翻開手里的課本并打開/第十五頁公式開始叛逃/在墻垣裂縫開出霓虹的菌類/月光在傷口結晶成指南針/指向所有未經翻譯的遠方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開河了!
劉江
①二月二,天響雷,龍抬頭,黃河開!
②然而,當我來到壺口岸邊時,眼前竟然是一片靜默,兩岸滿是擱淺的流凌①。往日排山倒海的壺口瀑布,遠遠望去居然是一座冰山,看不見水底冒煙,也看不見彩虹飛舞,只有不時傳來的一聲聲悶雷一樣的轟鳴。順著大河的走向望去,十里龍槽酷似一條玉龍靜臥在這晉陜峽谷之中,厚厚的冰層在水下流凌巨大的作用下緩緩隆起,節節抬高,已經遠遠高出了河岸,似乎那蟄伏的巨龍正在厚厚的冰層之下緩緩蘇醒,蓄勢待發。沒有吶喊,沒有喧囂,這靜默比那喧囂怒吼更加攝人魂魄!
③此刻,要接近瀑布必須穿過河岸上那一百多米寬的冰陣。巨大的冰塊,有的泥沙彌漫像古城堡的斷垣殘壁,有的卻晶瑩剔透像是從極地走來的白熊,有的則像巨獸一般張牙舞爪。壺口景區的朋友給我們每人手里塞了一條扁擔,說放精明些,爬高援低能借力,跨越冰裂時要讓扁擔和裂紋走向交叉,一旦腳下落空興許能救你一命,聽得人直起雞皮疙瘩。
④老話說“小雪流凌,大雪插橋”,但隨著氣候變暖,現在每年入冬后的插橋一般都要等到冬至前后。那奇跡一般都出現在深夜。隨著氣溫的降低,流凌的密度和體積會越來越大,據管委會的可靠數據,凌汛期一個晝夜,從上游涌入壺口的流凌可達 2500萬立方米,真可以說是山飛海立、地動山搖。大大小小的流凌一旦傾入十里龍槽更是百舸爭流,前方若有一塊受阻,后面的便會飛立而上,霎時間就會形成堰塞湖的效果, 滔滔河水便會涌著流凌向兩岸奪路而去。就這樣水涌冰阻,冰堵水,水結冰,層層疊加,勢不可擋。許多年流凌都涌上了壺口兩岸的公路,但流凌封河的現象只發生在瀑布下方狹窄的龍槽之內,而且時斷時續,冰封其上,水流其下,形成了非常好看的冰橋奇觀。不過,這冰橋雖然看上去是天塹變通途,但萬萬不可貿然涉足,它隨時有冰裂的可能。民間有個講究,只有火狐走過的冰橋,人才可放心通過。
⑤我們上下攀緣,一會兒在冰蓋下貓腰穿行,犬牙交錯的冰縫里消融的冰水淙淙作響;一會兒又不得不爬上冰峰,借助手中的扁擔才能躍上另一道冰坎。冷風中出了一身熱汗,終于可以望見瀑布了。朋友說,無論如何再也不能前進一步了。他說,大地回春,冰塊都開始發酥了,我們現在站的冰塊下方還是石岸,再往前下面就是龍槽,萬一有個閃失可是什么也找不回來了。
⑥站在這里看壺口,就像一個活火山口,只不過它升騰的不是巖漿而是水霧,整整一個冬季那水霧一層一層落在四周的冰面上便結成了冰,日積月累、層層疊加,就形成了一座冰山。正對著壺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懸崖,遠遠望去酷似一尊金須飄飄的龍頭。注目中忽聽“轟隆”一聲巨響,兩岸的冰地崩山裂,冰塊砸下去,水浪沖天而起,這龍頭猛然向上翹起,不知誰喊了一聲:龍抬頭!這才是真正的龍抬頭!
⑦啊!這是天與地的呼應!二月二,驚蟄過,天響雷,地回春,龍抬頭,河開了!你看那流凌、冰岸如刀如石,如懸崖,如斷壁!你看那彩虹如紗如綢,如幻如夢,像是為那騰飛的巨龍搭起了一道高高的彩門!再看那巨大的冰塊,只在水里打了一個轉,就哼的一聲被吸進了十里龍槽厚厚的冰橋之下,腳下的冰層似乎也發出了隱隱的悸動,人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
⑧此時,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龍槽望去,順著大河的流向正中間卻裂有一條三四米寬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條巨龍從這里告別了地母,順天意應時勢,騰空而去,這一川的冰凌不過是它抖落的一身鱗片。而那冰隙的深處卻是黑水幽幽,縱使下方有雷霆萬鈞之力翻滾,這里卻是波瀾不興,動與靜僅有一冰之隔。
⑨順流向前,孟門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沖開一條生路,激流涌著大大小小的冰塊打著旋兒不斷地削砍著夾道的冰岸。 而那數丈高的冰岸沒有了凜冽寒風助虐再難保持威嚴,不時地發出一聲聲長嘆,一劈劈傾塌,撲入大河的懷抱,反而壯大了這開河的生力軍。
⑩這黃河,以隱忍的姿態,蓄積著磅礴的力量,挾而不服,在最后一刻重生,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勢奔出晉陜峽谷!
啊!龍抬頭,河開了!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注釋】①流凌:流動的冰稱為凌,冰在水面或水體中隨水流動稱為流凌。
2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2分)
A.文中“冰橋奇觀”的形成是由于流凌在龍槽內層層疊加,冰封其上、水流其下,體現了自然現象的獨特與危險。
B.沒有吶喊,沒有喧囂,這靜默比那喧囂怒吼更加攝人魂魄!”朗讀時,語調低沉緩慢,強調靜默中的力量。
C.本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按照先贊美黃河精神,再描述開河場景的順序,使讀者印象深刻,有生命力。
D.結尾“龍抬頭,河開了”以簡練的短句收束全文,強化了自然與傳統文化交融的激昂情感。
21、第⑥段說“這才是真正的龍抬頭”,請結合該段內容說說什么是“龍抬頭”。(3分)
22、小齊、小魯、小華、你對本文開展研討,請你補全研討記錄單。 (4分)
時間: 2025年6月16日地點:小閱覽室
小華:請你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滔滔河水便會涌著流凌向兩岸奪路而去。就這樣水涌冰阻,冰堵水,水結冰,層層疊加,勢不可擋。)
你: ______
小齊:小魯啊,從修辭的角度看,選文第⑨段畫線的句子有什么好處嗎?
(而那數丈高的冰岸沒有了凜冽寒風助虐再難保持威嚴,不時地發出一聲聲長嘆,一劈劈傾塌,撲入大河的懷抱,反而壯大了這開河的生力軍。)
小魯: ______
23、游記以“所感”為靈魂。我們在學習《壺口瀑布》一文時認識到,游記所感有三種類型:一是觀景時的直接體驗,二是由景物引發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進行的帶有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下面句子中哪一句更具有理性的思考?請談談你的理解。 (4分)
A.沒有吶喊,沒有喧囂,這靜默比那喧囂怒吼更加攝人魂魄!
B.再看那巨大的冰塊,只在水里打了一個轉,就哼的一聲被吸進了十里龍槽厚厚的冰橋之下,腳下的冰層似乎也發出了隱隱的悸動,人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
C.這黃河,以隱忍的姿態,蓄積著磅礴的力量,挾而不服,在最后一刻重生,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勢奔出晉陜峽谷!
24.時光如玉,需細細雕刻,慢慢欣賞。用墨香雕刻時光,會讓文字在歲月里沉淀成詩行;用腳步雕刻時光,會讓旅途在光陰中延伸成向往;用思念雕刻時光,會讓深情在晨昏間凝結成琥珀的光;用愛心雕刻時光,會讓溫暖在流年中譜寫成樂章;用奮斗雕刻時光,會讓未來在時光里燦爛成夢想……
請以“用_____雕刻時光”為題目,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
②字跡工整,書寫清楚,卷面整潔。
③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套寫、抄襲,不得透露個人信息。
答案和解析
【答案】
①楷書的“和”字,因為楷書字體方正、規矩整齊,正如我們對待同學一樣,要秉持君子之風,正直和善。
②親山親水有親人
③君子好逑(注意“逑”的書寫)
④安得廣廈千萬間(注意“廈”的書寫)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⑥獨坐幽篁里
⑦彈琴復長嘯
本題考查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根據提示和語境寫出相應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其中⑤⑥兩句,根據圖中的“松林”“小溪”等,寫出表現環境幽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意境的相關詩句即可。
為了保證在默寫名句時不出錯,關鍵還是平時要加強背誦和記憶,準確書寫。下面幾種方法可供借鑒:
1.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識記興趣。
2.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識記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鞏固識記成果。
4.留心特別詞句,規避識記誤區。
2.【答案】 賦 jì
科技賦能文明未來充滿希冀
3、【答案】A
4.【答案】示例:大幅度降低編輯攝制的技術門檻,使“人人都是導演”成為可能
【解析】答案:
5.【答案】A
【解析】開頭引用泰戈爾的話,⑥中“這句話”緊承前文,指代泰戈爾的話,說明創新的重要意義,故⑥應為首句。③進一步闡述創新對時代和人類進步的動力作用,⑤承接③,說明有創新意識的人造就了時代文明,①則以愛因斯坦為例,具體印證有創新意識的人帶來的成果,這三句邏輯連貫,順序為③⑤①。②轉折指出很多人覺得創新難,④隨后引用古話給出解決辦法——用疑惑眼光觀察、發現創新角度,與結尾“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到創新”銜接自然,故②④順序合理。綜上,正確排序為⑥③⑤①②④。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達順序主要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多種,其中邏輯順序最為復雜,有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
做題時要仔細閱讀句子,抓住每一句的關鍵字,如開頭詞語:首先,其次;表時間的詞語;表方位的詞語等,就能順利解答此題。
6.【答案】①2022-2024年,報紙閱讀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圖書閱讀率相對平穩,變化幅度小;數字化閱讀率逐年上升。
②2022-2024年,數字化閱讀率始終最高,報紙閱讀率始終最低。
【解析】解題時,首先聚焦圖表的核心要素,即媒介類型(報紙、圖書、數字化閱讀)與對應年份( 2022-2024年)的閱讀率數據。先縱向觀察每種媒介隨年份的變化,報紙閱讀率數值逐年降低,呈現下降趨勢;圖書閱讀率數值波動小,基本保持平穩;數字化閱讀率數值逐年走高,是上升態勢。再橫向對比不同媒介,能發現數字化閱讀率在各年份都明顯高于報紙和圖書,而報紙閱讀率始終處于最低位置。通過這樣先縱向追蹤單一媒介的變化趨勢,再橫向對比不同媒介間的差異,就能梳理出有效信息,像各類媒介閱讀率的發展走向、不同媒介閱讀率的高低對比等內容,從而提取出如“2022-2024年,報紙閱讀率逐年下降,圖書閱讀率相對平穩,數字化閱讀率逐年上升;且這三年間,數字化閱讀率始終最高,報紙閱讀率始終最低”這類結論。
答案:
①2022-2024年,報紙閱讀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圖書閱讀率相對平穩,變化幅度小;數字化閱讀率逐年上升。
②2022-2024年,三種媒介中數字化閱讀率始終最高,報紙閱讀率始終最低。
本題考查圖文轉換。圖文轉換需緊扣“信息對應”核心:先析圖抓要素(主體、關系、數據、細節),再依文體選表達(說明、描述、議論)。數據圖突出趨勢對比,示意圖講清邏輯流程,漫畫兼顧表象與寓意。轉換時忌遺漏關鍵信息,用簡潔語言讓圖像信息具象化,確保圖文語義一致、邏輯連貫。
圖文轉化應注意:①注重整體閱讀。對這類考題,應當先對材料或圖表資料等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把握一個大主題或方向。要通過整體閱讀,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圖的細節。圖中一些細節不能忽視,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圖畫中的字、圖下的“注”等。③把握題目要求。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時題目要求往往對內容有一定的提示性。這樣,比較分析有關內容,就可準確回答問題。
7.【答案】(1)在筑路工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不幸得了傷寒和大葉肺炎
【解析】本題考查對名著情節的把握。保爾參加修鐵路的工作。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擾和疾病的威脅。在筑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并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爾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
答案:
在筑路工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不幸得了傷寒和大葉肺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述保爾從一個不懂事的少年到成為一個忠于革命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再到雙目失明卻堅強不屈創作小說,成為一塊堅強鋼鐵(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這是一部帶有自傳味道的小說,它贊揚了在絕望的命運中仍堅強不屈,向命運挑戰的精神。鞭撻了資本主義的丑陋與只會作威作福的貴人,表現了作者對命運的抗爭。
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2)D
【解析】A.有誤,“由卜筮官將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而成”描述的是《周易》,而非《尚書》;《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匯編;
B.有誤,《史記》屬于“史部”典籍,書簽卻歸為“子部”(子部主要收錄諸子百家著作),類目劃分錯誤;
C.有誤,“主張人性本善”的是孟子,且孔子屬于“經部”相關人物(與儒家經典緊密關聯),書簽歸為“集部”(集部主要收錄詩文總集、別集),類目與思想主張均錯誤;
D.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文學名著常識。文學常識類題目一般為細節性錯誤,要注意認真回憶教材內的相關篇目,然后根據積累仔細辨析。
做名著題時,首先要仔細看題,弄清楚是選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把考查的重點比如作家、作品、時代、流派這些核心信息找出來,避免理解錯題意。接著調動自己記住的知識,先排除那些明顯不對的選項,比如把作品國籍弄錯或者時代張冠李戴的,這樣能縮小范圍。
8.【答案】選 C。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后用鋼鐵般的意志繼續文學創作,司馬遷忍宮刑之恥著《史記》,他們都打破了自身的肉體枷鎖,鑄就了頑強堅韌意志、堅定不移信念的精神豐碑。
【解析】本題考查對名著人物的把握。
保爾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核心人物。他生活于苦難的時代,早年飽嘗底層艱辛。投身革命后,在戰爭中浴血奮戰,頭部重傷、右眼失明仍不下火線;建設時期,帶領工友修筑鐵路,在嚴寒、疾病中砥礪前行。即便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也以筆為武器,在文學創作里續寫生命華章,用鋼鐵般的意志,以血肉之軀鑄就為理想頑強奮斗的崇高精神。
蘇秦,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與謀略家。他以“合縱”六國抗秦的戰略思想聞名,曾佩六國相印,促成合縱聯盟,使秦國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深刻影響了戰國格局。
伏生,名勝,字子賤,是秦漢之際著名的儒學者、經學家,世稱伏生,為孔門弟子宓子賤后裔。他出生于秦朝濟南郡鄒平(今山東章丘),自幼嗜古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研《尚書》,曾擔任秦始皇時期的博士,是朝廷70員博士之一,負責以備顧問。因其在經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伏生被后世尊為“文學派的開山祖師”,進文廟與孔子一同享受萬民祭祀,后裔世襲五經博士,歷代文人墨客如宋吳澄、明張遠登、清蒲松齡、王仕禎等均賦詩稱頌其功績。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卻忍辱負重,依《經典常談》所言,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使命,發憤著《史記》。他遍歷山河訪史跡,含冤忍恥著史書,用殘缺的血肉之軀,澆筑史學殿堂,鑄就直面苦難、堅↓的不朽精神,讓《史記》成“史家之絕唱”。
所以司馬遷與保爾有相似之處。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后以文學創作延續革命生命,用文字對抗生理局限。司馬遷忍宮刑之恥著《史記》,以“究天人之際”的史家使命超越肉體屈辱。他們都打破了自身的肉體枷鎖,鑄就了頑強堅韌意志、堅定不移信念的精神豐碑。
答案:
選 C。保爾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后用鋼鐵般的意志繼續文學創作,司馬遷忍宮刑之恥著《史記》,他們都打破了自身的肉體枷鎖,鑄就了頑強堅韌意志、堅定不移信念的精神豐碑。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閱讀名著要注意積累的廣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識,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還要知道一些細節,并且及時做筆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9.【答案】 C
10.【答案】上片意象:宏大壯闊(如長江、青山),具有歷史滄桑感;下片意象:平凡恬淡(如漁樵、濁酒),充滿生活煙火氣。作用分析:對比鮮明:通過宏大自然與微小個體的反差,突出歷史變遷與人生短暫的矛盾;深化主題:以永恒自然反襯英雄功業的虛無,以淡泊生活消解歷史悲情,最終落腳于超脫釋然的生命境界
【解析】9、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ABD.正確;C.有誤,“擬人手法”表述不當。原句“青山依舊在”是借代自然的永恒,屬于借景抒懷,并未賦予青山人格化動作或情感,故“擬人”屬于手法誤判。
故選:C。
10、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上片“長江”“浪花”“青山”“夕陽”這些意象,展現出宏大、壯闊且帶有時間流逝感的畫面。長江滾滾東流,浪花不斷,象征著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息,“青山”永恒,“夕陽”反復變化,暗示著歷史變遷中,自然的永恒與人事的無常。下片“漁樵”“秋月春風”“濁酒”營造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氛圍。“漁樵”是隱者形象,代表著遠離塵世紛爭;“秋月春風”描繪出歲月的更迭,卻有著一種平靜之感;“濁酒”則增添了生活氣息,體現出平凡中的悠然。兩組意象群共同作用于主題表達。上片宏大的自然意象引出歷史興亡之感,為下片的人生感慨作鋪墊。下片的淡泊意象表達出對功名利祿的看淡,對寧靜淡泊生活的向往,傳達出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通過兩組意象對比,強化了主題,即在歷史的興衰和人生的成敗面前,應保持淡泊從容。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之于人們的談笑中。
《臨江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詞的上闋通過歷史現象詠嘆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卻無一不是轉瞬即逝。下闋則抒寫了詞人的高潔情操和曠達胸襟,他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了其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全詞基調慷慨悲壯,讀來只覺蕩氣回腸、回味無窮,平添萬千感慨在心頭。
古典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三、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四、探究詩詞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議論的關鍵句。
11.【答案】 C
12.【答案】D
13.【答案】B C
14.【答案】①天下間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這里。
②這里被稱為樂士,誰會說不是這樣呢?
15.【答案】【甲】文表達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乙】文表達了作者對點蒼山自然風光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解析】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
ABD.正確。
C.有誤,【乙】文加橫線句中的“焉”是兼詞,意思是“于之”;《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意思是“哪里”,二者意義和用法不同。
故選:C。
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
ABC.正確。
D.有誤,兩文寫景都是由遠及近,并非由近及遠。
故選:D。
1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這句話的意思為:經常發生這邊突然下雨而那邊又突然放晴的景象。雨天,百姓們就進行插秧的勞作;晴朗的天氣就收割麥子。根據意思可斷句為: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麥。
故選:BC。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①重點詞語:莫,沒有;逾,超過;是,這。句意:天下間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這里。
②重點詞語:謂,稱作;然,這樣。句意:這里被稱為樂士,誰會說不是這樣呢?
15、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對比閱讀。【甲】文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寫景,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對這里的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再結合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桃花源沒有受到外界戰亂的干擾,這里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由此表達了作者渴望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乙】文中“春風掛帆,西視點蒼如蓬萊、閬苑、雪與花爭妍,山與水競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一句,描繪了點蒼山的自然風光,作者認為天下間再美的山水景色都不能和這里相比,由此表達了作者對這里的自然風光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據此作答,意對即可。
參考譯文:
【甲】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興愉快,自得其樂。
【乙】在春風的吹拂下,揚帆于洱海游玩,向西望去,點蒼山的景色就像蓬萊和閬苑仙境一樣,美不勝收。積雪和山花競相斗艷,山巒和河水互相爭奇,天下間再美的山水景色也不能超越這里。另外,點蒼山的十九座山峰中,每座山峰中都有一道山溪飛流而下,匯入洱河。在點蒼山的西崖上面流下,沿山坡而下,溪流之下都有一郡百姓居住。其中有四道溪流流進城市中,而其他十五道溪流則流經村落,大理的百姓每一方田地都有水經過,自古以來沒有發生過荒旱的情況,這里的人都不知道桔槔這種舀水澆田的工具。每逢四至五月期間,僅一塊田地的間隔,經常發生這邊突然下雨而那邊又突然放晴的景象。雨天,百姓們就進行插秧的勞作;晴朗的天氣就收割麥子,這種景象,被美其名曰“甸溪晴雨”。溪水流入城市中,就被每家每戶的居民在院落之前圍起來,當作塘,用磚壘起來,當作喝水用的井。這里被稱為樂士,誰會說不是這樣呢?
文言文內容理解分析題,解題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3.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16.【答案】 D
17.【答案】思維鏈(Chain-of-Thought,簡稱 CoT )是由指令、邏輯依據、示例三部分組成,能增強大模型在復雜任務中推理能力和可解釋性,使 DeepSeek 按人類期望方式推理的一項人工智能領域重要技術。
18.【答案】深度思考(R1)請你以“自由”為話題,創作一首現代詩,按照現代詩歌讀法指導,體現分行書寫、強化節奏,語言精練優美、陌生化處理,運用意象傳達獨特情感,有情感及背后理性美的要求,生成符合現代詩格式的作品。
19.【答案】是好詩。從形式看,分行書寫、節奏有變化,符合現代詩表現形式;語言上,“野馬鬃毛里抖落整片銀河”等語句精練優美、陌生化,新穎別致;意象豐富,如“野馬”“銀河”“課本”“公式”等,寄寓獨特情感;有對自由的向往等情感,也蘊含突破常規、追尋未知的理性哲思,符合現代詩創作及品鑒要點
【解析】16、A.有誤,材料一第④段說“人類反饋的監督微調階段,模型接觸大量高質量語言表達示例,為后續生成華麗文風奠定基礎”;第⑤段表明“基于規則的推理獎勵階段,獎勵模型鼓勵模型在措辭、句式和邏輯上更精致”。A選項將兩個步驟的作用弄反,所以錯誤。
B.有誤,材料一第⑥段提到“模型規模提高,讓語義理解等能力躍升,從而讓多步驟推理的思維鏈成為可能,帶來‘智能涌現’”,是模型規模提高帶來思維鏈,進而實現“智能涌現”,并非歸功于思維鏈,B選項邏輯錯誤。
C.有誤,材料一第⑥段指出“緩慢地、理智地、符號化地運作,提取具有普遍性、邏輯性、明確的原則,是人腦的特權”,并非大語言模型,C選項張冠李戴,錯誤。
D.正確。
故選:D。
17、下定義需抓住事物本質特征,按照“思維鏈是……的技術”格式。從材料一第②段可知,思維鏈(Chain-of-Thought,簡稱 CoT ),先明確其組成“由指令(Instruction),邏輯依據(Rationale),示例(Exemplars)三部分組成”,再提取作用“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能增強大模型在復雜任務中推理能力和可解釋性,使 DeepSeek 可以按照人類期望的方式推理”,整合這些本質內容,就形成思維鏈的定義。
18、選擇模型:材料二第②段表明“深度思考(R1)擅長復雜推理和深度分析,適合開放性、需要創造力的任務,比如文本創作”,寫現代詩屬于文本創作、需要創造力,所以選深度思考(R1)模型。參照框架提問:要結合材料二提示語框架(清晰具體、給背景和要求),以及材料三現代詩創作要點(表現形式、語言、意象、情感、理性美)。所以提問需包含“以‘自由’為話題”的任務,“按照現代詩歌讀法指導”的要求,涵蓋“分行書寫、強化節奏;語言精練優美、陌生化;運用意象;有情感及理性美;符合現代詩格式”等內容,這樣才能讓 AI 明確需求生成詩歌。
19、從材料三現代詩讀法指導的五個角度分析:表現形式:詩歌分行書寫,節奏上“野馬鬃毛里抖落整片銀河/蹄鐵和柏油路碰撞出硫黃的氣味”等語句長短結合,強化了節奏,符合“分行書寫,強化節奏”要求。詩歌語言:“野馬鬃毛里抖落整片銀河”等語句,精練優美且陌生化,把“銀河”與“野馬鬃毛”“公式叛逃”等奇妙組合,新穎別致,契合“語言精練優美,加以陌生化處理”。把握意象:詩中“野馬”“銀河”“課本”“公式”“墻垣裂縫”“霓虹的菌類”“月光”“傷口”“指南針”等都是意象,寄寓對自由的向往等獨特情感,符合意象要求。體味詩歌情感:字里行間能感受到對突破常規、追尋未知自由的向往,有明確情感。體會詩歌的理性美:情感背后蘊含突破常規束縛、去探索未經翻譯遠方(象征未知自由)的哲思,表達作者態度。綜上,這首詩符合現代詩創作及品鑒要點,是好詩。
材料閱讀題給出一組材料,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綜合讀寫、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靈活地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用簡潔、流暢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20、.【答案】 】C
21.【答案】“龍抬頭”指站在特定位置看壺口瀑布,冬季形成的酷似龍頭的冰的懸崖,在兩岸冰地崩山裂、冰塊砸下、水浪沖天而起時,猛然向上翹起的景象。
22.【答案】“涌”“阻”“堵”“結”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河水與流凌、冰塊相互作用,層層疊加、勢不可擋的過程。
畫線句運用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冰岸崩塌及冰塊融入河水對開河的推動作用,增添趣味性。
23.【答案】C句更具有理性思考。A、B句是觀景時的直接體驗,C句從黃河開河景象中提煉出黃河的精神品質,有較多理性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