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北京房山高三(上)開學考語 文本試卷共12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7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5題。材料一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在藝術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氣,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的境界。這個道理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楊柳本來可以引起無數的聯想,桓溫因楊柳而想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1】”,蕭道成因楊柳而想起“此柳風流可愛,似張緒【2】當年”,李白因楊柳而想象“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何以王昌齡《閨怨》中的主人公獨獨懊悔當初勸丈夫出去謀官呢?因為“夫婿”的意象對于“春日凝妝上翠樓”的閨中少婦而言是一種情感飽和的意象,而楊柳的濃綠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經它一觸動,“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頭了。王昌齡不是“閨中少婦”,何以能感受到她的情感呢?因為詩人有“設身處地”和“體物入微”的本領。他們在描寫一個人時,就要鉆進那個人的心孔,在霎時間就要變成那個人,親自享受他的生命,領略他的情感。所以我們讀他們的作品時,覺得它深中情理。在這種心靈感通中我們可以見出宇宙生命的連接貫通。一般批評家常喜歡把文藝作品分為“主觀的”和“客觀的”兩類,以為寫自己經驗的作品是主觀的,寫旁人的作品是客觀的。這種劃分其實非常膚淺。凡是主觀的作品都必同時是客觀的,凡是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比如,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拿團扇自喻,可以說是主觀的文學。但是她在作這首詩時就不能同時在怨的情感中過活,她須暫時跳開切身的情境,看看它像什么樣子,才能發現它像團扇。這就是說,她在作《怨歌行》時須退處客觀的地位,把自己的遭遇當作一幅畫來看。在這一剎那中,她就已經由棄婦變而為歌詠棄婦的詩人了,就已經在實際人生和藝術之中辟出距離來了。文藝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舊經驗的新綜合,它的精彩就全在這綜合上面得以體現。在未綜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亂的;在已綜合之后,意象是諧和整一的。這種綜合的原動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比如錢起《湘靈鼓瑟》收尾的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里的字句傳出的意象都是物景,而這首詩的其他句子都是著重人事的。我們仔細玩味這首詩時,并不覺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為不倫不類,反而覺得它們天然地聯絡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見其美。這就緣于它們在感情上是諧和的。因為有情感的綜合,原來好似散漫的意象可以變成不散漫,原來好似重復的意象也可以變成不重復。《詩經》里面大半的詩,每篇都有數章,而數章的句子往往無大差別。例如,《王風·黍離》三章詩,每章都只更換兩三個字,在意義上并不十分必要。三章詩合在一塊不過是說:“我一年四季心里都在憂愁。”詩人何必把它說一遍又說一遍呢?因為情感原是往復低回、纏綿不盡的。這三章詩在意義上確似重復,而在情感上則不重復。總之,藝術的任務是在創造意象,但這種意象必定是情感飽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詩人對于出于己者須跳出來視察,對于出于人者須鉆進去體驗。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詩可以群”。(取材于朱光潛的相關文章)注釋:【1】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桓溫見自己年青時所種柳已有十圍,撫柳而傷感,說出此言。【2】張緒:南朝人,風姿清雅。材料二發源于禮樂用詩的“以文會友”的傳統在后世成為一種交往禮俗。在“以文會友”的詩歌交往活動中,產生了許多情感真摯動人的詩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曾經感動了無數人。親人相互幫助,朋友情投意合,是士人孜孜以求的“群”的境界,它往往容易觸發文士的詩思、詩情。概而言之,即“群”而可“興”。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相契相知可以促使審美體驗產生,并激發創作動力。“群”而可“興”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審美體驗感發“必須人以成之”。詩人因友朋間志同道合、才藝均敵而激發創作欲望。元白酬唱,白居易“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元稹則“戲排舊韻,別創新詞”以相敵。可見,審美體驗的感發與交往對象有著緊密的關聯。主體的審美體驗常常容易被交往對象激活。在面對才力相敵的對手時,交往對象發出的審美信息及其具有的美感,能興發感動力量,激發審美主體調動自己的全部經驗、意志與情感去應對交往對象的挑戰,在緊張的交鋒中讓詩思興發。第二,友朋交流時產生的情感觸發了審美體驗的發生。交往宴集、詩酒酬酢、餞送贈答等,是文士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洋溢于其中的是濃濃的親情、友情、歡情等情感。這種因交往互動而產生的情感氛圍與審美主體內在的情感經驗相遇合,就會產生審美體驗。從生命本體活動的角度進行闡發,“群”而可“興”的詩學觀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重視親情、友情,重視人際交往與群體和諧,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是生命底層原始的經驗。因此,“群”而可“興”是深層審美經驗的感發,具有入人心髓的審美感染力。(取材于劉衍軍的相關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楊柳的變化引起桓溫對歲月流逝的悲慨,因此他會產生“人何以堪”之感。B.受到眼前楊柳風流可愛之姿的感發,蕭道成聯想到了當年風姿清雅的張緒。C.閨中少婦心中對夫婿的思念觸動了她對楊柳色彩的感受,使她想起了夫婿。D.柳枝未青的樣子牽動李白對離別之苦的體驗,使他想象到春風的善解人意。2.下列選項中,不能證明材料一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陶淵明創作《歸園田居》(其一)時,在客觀的田園景象中融入了喜悅的感情。B.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發了遭貶的悲情,也融入了他對自身境遇的客觀審視。C.柳永在《望海潮》中對“桂子”與“荷花”的描述,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D.李清照《聲聲慢》中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將主觀的愁情推向高潮。3.下列對材料二第二段所舉“元白酬唱”這一例子作用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表明白居易和元稹是志同道合、才藝均敵但創作特點不相同的好朋友。B.論證主體的審美體驗常常在應對才力相敵的交往對象的挑戰中被激活。C.闡述元稹和白居易的創作特點不相同,元稹比白居易更喜歡創作新詞。D.論證對友情、人際交往與群體和諧的重視能夠體現中國人的文化傳統。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觀點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詩時如果替其他人表達情感,是做不到深中情理的。B.詩歌的意象是不散漫的,因此詩歌的句子能多次重復。C.溫暖的親情,有助于詩人創作出情感真摯動人的詩歌。D.詩人只有與自己的朋友交往互動,才能產生審美體驗。5.“詩可以群”是孔子的觀點。請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對“群”的理解。(6分)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7分。司馬遷傳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其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大王、王季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予為太史而不論載,廢天下之文,予甚懼焉,爾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而明之,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于是論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1】,自黃帝始。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贊曰:“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于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2】。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而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取材于《漢書》)注釋:【1】麟止: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獵獲白麟一只;《史記》記事即止于此年。【2】牴牾:矛盾。6.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而子遷適反 適:恰好B.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次:編次C.有能紹而明之 明:使……顯明D.至于采經摭傳 傳:為……作傳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不得與其事 絕于予乎秦伯說,與鄭人盟 兒之成,則可待乎小子何敢讓焉 夫《詩》《書》隱約者吾又何能為哉 所以遣將守關者8.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司馬遷到很多地方出游,經過梁國、楚國,返回后被貶為郎中。B.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表達了讓司馬遷著史記以顯親揚名的愿望。C.司馬遷堅定地遵從去世的父親讓他以周公、孔子為榜樣的遺愿。D.司馬遷去世后,他寫的書因其外孫楊惲的宣揚而得到廣泛傳播。9.請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3分)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10.文章最后一段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司馬遷的評價,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評價的內容。(6分)11.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4分)①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論語·雍也》)②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請結合材料①,談談你對材料②中畫線句的理解。三、本大題共5小題,共29分。閱讀下面辛棄疾的兩首詞,完成12-14題。(共11分)生查子·獨游西巖【1】(一)青山招不來,偃蹇【2】誰憐汝?歲晚太寒生【3】,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青山非不佳,未解留儂【4】住。赤腳踏層冰,為愛清溪故。 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我意不關渠,自在尋詩去。注釋:【1】這兩首詞是辛棄疾于淳熙八年(1181)被誣陷罷官后閑居上饒期間所寫;西巖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2】偃蹇:驕傲。【3】生:助詞。【4】儂:我。12.下列對兩首詞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第一首詞中的“汝”指的是西巖的溪水,實際上暗喻孤獨的作者。B.從第一首詞中的“歲晚”句可知,作者不是在夏天獨自游賞西巖。C.第二首詞中的“未解”句,風趣地補充了作者對“青山”的看法。D.從第二首詞中的“赤腳”句可知,作者對清溪充滿了喜愛的情感。13.下列對兩首詞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首詞中都有“青山”的意象,都蘊含了作者對態度驕傲者的不滿。B.兩首詞中都用到了“高處”一詞,但其表現的情感是不完全相同的。C.兩首詞中描寫的溪景有所不同,但都反襯了作者對西巖的倦怠之情。D.兩首詞中都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將自然景物描繪得生動形象。14.請分別寫出兩首詞畫線句的大意,并簡析其情感。(6分)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要求:字跡清晰。(共8分)(1)潔身自好的屈原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后,在《離騷》中這樣寫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對君主誠摯的勸諫。(2)李密在《陳情表》中以祖母和自己“_________”為理由,表達了自己不能停止奉養而遠離祖母的孝心;韓愈在《師說》中以“________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達了自己學習道的堅定信念。(3)杜甫在《登高》中描繪的落葉、長江的景象,境界曠遠:“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姚鼐在《登泰山記》中描繪的日出之前的景象,非常細膩:“_________,須臾成五采”。(4)柳宗元借郭橐駝之口表述了“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種樹之道,并將其移用到做官治民上。16.按要求回答問題。(共10分)《紅樓夢》第十六回:且喜賈璉與黛玉回來,先遣人來報信,明日就可到家。寶玉聽了,方略有些喜意。細問緣由,方知賈雨村亦進京陛見,皆由王子騰累上保本,此來候補京缺,與賈璉是同宗弟兄,又與黛玉有師徒之誼,故同路作伴而來。林如海已葬入祖墳了,諸事停妥,賈璉方進京的。本該出月到家,因聞得元春喜信,遂晝夜兼程而進,一路俱各平安。寶玉只問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好容易盼至明日午錯,果報:“璉二爺和林姑娘進府了。”見面時彼此悲喜交接,未免又大哭一陣,后又致喜慶之詞。寶玉心中品度黛玉,越發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帶了許多書籍來,忙著打掃臥室,安插器具,又將些紙筆等物分送寶釵、迎春、寶玉等人。(1)請結合材料,分析寶玉對黛玉的情感。(4分)(2)請結合原著中的其他相關內容,簡要分析賈雨村的性格特點。(6分)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7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題。水車轉動的年輪①轉動的,不止是水車,還有我的記憶。靜止的,不止是時間,還有那條河流,以及擱淺在河灘上的船只。②我常于無事可做的日子,去那條河灣散心。有時兜里揣本書,只隨意翻上幾頁。有時什么也不帶,沿河漫行,看水里的魚、蝦自在游動的身姿。更多的時候,我會凝視著那架破敗的水車——懷想它曾有過的輝煌,感慨它歷經的滄桑。然后,走向那幢同樣破敗的茅舍,走入一個溫和的世界……③茅舍里有些昏暗,油燈微弱的火焰在寒風中閃爍。四周朦朧的樹影,像燈光剪出的人形。河水從茅舍前悄無聲息地流過。夜,正在沉睡。我獨自在河灘上轉悠,身上穿得很單薄。冷風從我的脖頸鉆進去,像蛇一樣咬得我的肌膚生疼。母親不知道我偷跑出來了,生活的重擔已經不允許她分出更多的精力去關心我的事情。父親呢,整天躺在病床上,意識里早已沒有了白晝與夜晚的概念……④在那些寂寥的夜晚,從那幢茅舍前經過時,如果不是它里面亮著的油燈吸引了我,我很可能會漠視它。⑤其實,我沒想要走進那幢茅舍里去。我不知道里面住著什么人。誰會在深夜里燃著燈睡覺呢?況且,一個孤獨的人有什么資格去攪擾他人的安靜?但我終究沒能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欲望——我的心被一盞油燈散發出的光源俘虜了,盡管那盞油燈的光源是那樣微弱。⑥是的,那盞微弱的油燈讓我感到溫暖。我輕輕地靠近茅舍,推開木柵欄,從那扇落滿塵埃的門的縫隙朝里瞅了一瞅。屋里很簡陋,一張桌子,墻上掛滿了農具。靠左邊的墻下是一張石頭壘砌而成的床,蚊帳是用麻袋縫制成的。床上沒有人;而那盞亮著的油燈就掛在屋中間的一根木柱上,照耀著屋內和屋外的世界。⑦我想,這間茅舍怎么可能沒有人呢?那么,那盞亮著的油燈是誰點燃的呢?我回轉身,正欲離去。這時,我突然聽到說話的聲音。聲音來自茅舍里,蒼老卻又清晰:“孩子,既然來了,為何不進來坐坐呢?我等你很久了。我知道你遲早會來的。”⑧記憶是如此混沌。我想不起自己當時是否十三歲,只記得那時的我從家里跑出來時,內心如沙灘般荒涼。父親的病情日益嚴重,母親整日以淚洗面;我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怎么走。⑨那時,河邊的那架水車每天都在轉動,像人的年輪。我最喜歡看水車轉動時輕快、水花四濺、充滿活力的樣子。我一直認為,水車是懂得生命價值的。凡是蓬勃的生命都應該是轉動的。否則,它就會腐朽。我想,要是人的命運也像水車一樣,能自由把握和轉動,該多么好啊!但后來,我就發現,水車雖然每時每刻都在轉動,卻只在原地轉圈。活著的生命怎么能這樣呆板呢?生命的意義應該在于前進吧?實在前進不了,或許只有解脫了!⑩我開始為自己的命運尋求解脫的路子。我依稀看到河流的上面飄蕩著一葉小舟,在浪尖上顛簸。它或許就是我苦苦尋找的命運之舟了,我相信,它完全可以將我帶到另一個世界去。我伸出腿,準備向那葉小舟跨去。猛然間,我發現身后有一雙眼睛正銳利地盯著我,閃電般明亮。我轉身瞥了一眼,看見的卻是一個背影,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移動。我又轉過身,再次伸出腿,向小舟跨去。卻又發現那雙目光箭一樣刺向我,使我不寒而栗。我回過頭來,看見的仍是一個背影。在我內心最彷徨的那些日子,那道目光就這樣緊隨著我,使我的解脫之夢終未完成。 那晚,我被老人領進茅舍,他居然叫了一聲我的乳名,使我十分驚詫。我努力回想在什么地方見過他,卻沒想起來。老人轉身去拿茶杯,這時,我注意到他的左腿,瘸得厲害。而他居然沒用任何輔助工具也能行走,這使我相信他一定是個特別的老人。老人將茶杯倒滿水,讓我喝。我喝茶的時候,老人一直盯著我,目光堅定。我頓時覺得這目光是如此熟悉,卻又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 “你母親姓徐吧?”老人慈愛地對我說。我說:“你怎么知道?”片刻沉默后,老人又說道:“我還知道你父親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是吧?”我被老人的問話震住了,老人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詫異。隨后,他用手指了指屋中柱子上燃著的那盞燈,說:“那盞燈是你母親叫我點燃的。她知道你經常在深夜偷偷地從家里跑出來,怕你孤獨。你母親還托我幫忙看著你,她擔心你出事。她說,你應該盡早學會獨立和堅強……” 我不由猜想,在那些寒涼的夜晚,凡我腳步走過的地方,一定也留下了母親的腳印……我一直在尋找自己內心的燈盞。沒想到,我本身也是一盞燈,被另一個深愛著我的人藏在心里;即使在最苦難的日子,也用她的生命守護著,不讓它被寒風吹滅。 “只知道耗燈而不知道點燈的人,是感受不到溫暖的。”老人說。我理解老人這句話的意思,并知道了他的故事:三歲喪父,四歲起跟隨母親輾轉南北;十歲時,母親患肺癌逝世;十一歲起寄人籬下,當過挖煤工,開過起重機;十九歲參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槍林彈雨的戰爭中九死一生,廢了一條腿;從部隊退役后,給工廠看過大門,到機關當過干事;最后選擇來這個僻靜的河灣蓋了一幢茅舍,隱居度日…… 老人說:“人要是耐不住一場大風的考驗,就會脆弱如草,被黑暗卷入更深的黑暗。”我知道,老人先后在這條河灣里拯救過好幾個生命了,在被老人拯救過的生命中,有年老的,也有年幼的。“活著是多么好啊!就像燈燃著是多么好一樣。”老人輕輕說道。 那晚,茅舍內柱子上燃著的油燈一直燃著,直至天明。就在那盞油燈快被黎明吞滅之前,我早已完成了命運的解脫,并獲得了重生。 而今在城市工作的我,已經不再恐懼和畏縮,已經學會挑戰和跨越。因為當我遇到人生的溝坎時,我總會想起那幢茅舍和茅舍里的燈光;想起那位老人,和囑托老人給我點亮一盞燈的母親;想起那架水車,和它轉動的年輪……這一切,總能激發我的內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和勇氣——那是生命的力量,更是活著的勇氣。(取材于吳佳駿的同名散文)17.下列對文章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被一盞油燈散發出的光源俘虜了 俘虜:比喻燈光的吸引B.蒼老卻又清晰 蒼老:形容面貌顯出老態C.在浪尖上顛簸 顛簸:形容上下震蕩D.當我遇到人生的溝坎時 溝坎:比喻遇到的種種困難1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在第②段描述自己在那條河灣散心的舉動,表現了自己的閑適。B.作者在第⑤段運用反問強化了孤獨的自己不愿打擾茅舍中人的心理。C.作者在第 段中對老人目光的描寫,與第⑩段寫到的目光互相照應。D.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寫的油燈,有深深的關愛、美好的生命等象征義。19.第 段有兩個比喻句,請分別指出其本體、喻體,并簡析其作用。(6分)20.請結合文章內容,分別談談文章第②段、第⑨段和結尾段寫水車的作用。(6分)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21.語言基礎運用(共6分)①城市更新的真理,不僅是推倒重來,而且是讓歷史與現代在民生細節中自然交融。②走過安定門的鐘鼓樓,穿過前門熙熙攘攘的商業街,流連于天壇公園的古樹林,休憩在永定門外新生的公共空間,會發現中軸線申遺成功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革。③從加裝電梯到增設便民菜站,從改善供暖到打造文化空間,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實則是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真正惠民的關鍵。④一條中軸,_________,_________,八方城韻,鑄就北京魂。⑤“最好的保護不是將城市變成博物館,而是讓每個居民成為城市發展的受益者。”城市規劃專家遵循的理念,正是居民的心聲。(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①句中加點的關聯詞語使用正確。B.第②句中畫線的部分是符合邏輯的。C.第③句中兩處畫線短語應互換順序。D.第⑤句中的加點詞前不能加“都”。(2)請在第④句橫線處將句子補充完整。要求:語句通順,使文段語意連貫,不超過8個字;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3分)22.微寫作(10分)請從下面的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按要求完成寫作。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1)抖音熱榜的一個視頻中呈現了對高考備考的看法:“每一天都是一次超越自我的機會。”請你對這一看法發表評論。要求:觀點明確,能引用適當的經典名言加以闡述,邏輯清晰,言之有理。(2)學校舉辦現當代作家作品展。請你從魯迅、沈從文、徐志摩、艾青、茅盾、老舍與賈平凹等作家中任選一位,從內容、主題、語言風格等三個角度介紹他的一篇文學作品。要求:準確,全面,語言簡明。(3)請以“暖”為題目,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23.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1)無論個人、集體,還是國家,都會遇到困境。在困境面前,挺起不屈的脊梁,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就能化困境為順境,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前進。請以“挺起不屈的脊梁”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2)人生路上,總會有讓我們時時憶起的地方。每每回憶起那里的風景,就會想到那里的人物,或在那里發生的往事,從而喚起我們心中美好的感受,啟迪我們做人的道理,激發我們前行的動力……請將“最憶是_________”補充完整,并將其作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參考答案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7分。1.C(2分)【解析:從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話可知,應是楊柳的濃綠觸動了閨中少婦心中“夫婿”的意象,讓這一意象浮上了她的心頭。】2.D(3分)【解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觀點是“凡是主觀的作品都必同時是客觀的,凡是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D項,對李清照《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分析,只從其“主觀的愁情”角度分析,沒有揭示其客觀性;因此不能證明材料一第四段的觀點。】3.B(3分)【解析:從材料二第二段與元白酬唱這一例子相關的分論點“審美體驗感發‘必須人以成之’”可知,B項的理解是正確的;A項、C項的分析偏離了此段的論述重點;D項表述的是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與“元白酬唱”的例子無關。】4.C(3分)【解析:A項,從材料一第二段所舉王昌齡的例子可知,詩人替其他人表達情感時,只要有“設身處地”和“體物入微”的本領,是可以做到深中情理的;B項,從材料一第五段可知,情感的綜合可以使好似重復的意象變成不重復;詩歌的意象不散漫,與“詩歌的句子能多次重復”并無因果關系;D項,從材料一第一段的“人與人之間的相契相知可以促使審美體驗產生,并激發創作動力”可知,“與自己的朋友交往互動”只是產生審美體驗的條件之一,并非唯一條件;從材料二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話可知,產生審美體驗的條件既包含與自己的朋友交往互動,還包含審美主體內在的情感經驗,也包含二者的遇合;而D項將其作為唯一條件,因此不正確。】5.(6分)答案要點:(1)材料一的作者指出,詩歌的情感緣于詩人對自身情感的理性體察,還緣于詩人對他人情感設身處地的體驗;這樣的情感最容易引發他人的感應,是“詩可以群”的原因;可見作者認為“群”的意思是使人們的情感能相互溝通。(2)材料二的作者舉“以文會友”的交往活動中產生的詩歌為例,點明“群”指人與人之間的相契相知;進而舉例闡述了“群”這一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社會環境是審美體驗感發的必要條件;并論述“群”能觸發審美體驗的發生。【評分細則:答出每1條中由分號隔開的3個要點,各得3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21分。6.D(2分)【解析:傳,注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采經摭傳”一詞中“采經”和“摭傳”結構相同,故“傳”為名詞。】7.D(3分)【解析:D項,……的原因,代詞;A項,參與,動詞/跟,介詞;B項,表疑問,語氣詞/表推測或表肯定,語氣詞;C項,怎么,疑問副詞/什么,疑問代詞。】8.A(3分)【解析:“被貶為郎中”理解有誤,“遷”在這里是指司馬遷。】9.(3分)答案要點:況且孝,從侍奉雙親開始,在投身社會的過程中要事奉君主,最終能使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的名聲能在后世被傳揚,來使父母得到榮耀,這是最大的孝。【評分細則:“且”“于事親”“揚名”“以”“顯”及判斷句翻譯適當,各得0.5分;共3分。】10.(6分)答案要點:(1)贊賞司馬遷根據史料記載的歷史十分詳盡;指出司馬遷閱讀范圍廣泛,肯定其勤勉。(2)指出歷史上有名的博覽群書者稱贊司馬遷有優秀史官的才能,善于敘說事物的道理;所記述的史事符合實際。(3)認為司馬遷記載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簡略,有的互相矛盾;批評司馬遷的是非觀和圣人的思想差別較大。【評分細則:答出1條,得2分;答出3條,得6分;共6分;意思對或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1.(4分)答案示例:(1)“依于仁”的意思是不違背人與人相處時應遵循的仁道。(2)材料①中,孔子指出,有仁德的人能使自己在世上生存的同時也使別人在世上生存,使自己有所成就的同時也使別人有所成就;凡事都能將心比心,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在實行仁道。可見能基于自身的需求為他人著想即能“依于仁”。【評分細則:答出畫線部分的意思,得2分;能結合材料①作分析,得2分;共4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三、本大題共5小題,共29分。12.A(2分)【解析:A項,第一首詞中的“汝”表面指青山,實際上喻指驕傲的高人逸士,隱含了作者的孤獨之情。】13.B(3分)【解析:B項,兩首詞的“高處”都暗含作者對自己遭誣陷而被罷官這一經歷的傷懷;而第一首詞的“高處”側重于襯托出作者對自己被罷官的隱怨,第二首詞的“高處”則側重于襯托自己對閑適生活的追求;A項,兩首詞中的“青山”意象都未蘊含作者對態度驕傲者的不滿;C項,兩首詞中描寫的溪景有所不同,但并未反襯作者對西巖的倦怠之情,均表達了對西巖的喜愛之情;D項,兩首詞中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帶有情感色彩,將自然景物描繪得很生動,但沒有運用比喻手法。】14.(6分)答案要點:(1)第一首詞畫線句的大意是,懸掛在高天中的明月,每天晚上都把影子投入西巖清澈的溪水中,聽我誦讀《離騷》。這兩句詩以月影入清溪之景蘊含了作者對高潔品性的追求;化用屈原被放逐后賦《離騷》的典故,以屈原自比,表明作者雖遭冷落但仍堅守高潔,表達了忠貞與孤憤交融的情感。(2)第二首詞畫線句的大意是,山鳥勸作者到山的高處去,但作者的心意并不在高處,而在對引發自己美好感受的西巖風景的體驗上。山鳥勸其登高,暗寓勸作者積極入仕之意,而作者以“尋詩”為由拒絕山鳥之勸,可見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仕途失望而對閑適生活充滿向往的情感。【評分細則:答出詩句大意各得1分,分析適當各得1分,情感表述適當各得1分;共6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15.(共8分)(1)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2)更相為命吾師道也(3)無邊落木蕭蕭下極天云一線異色(4)(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評分建議:每空1分,有錯字、別字等舛誤,該空不得分;括號中的字,可有,可無;字跡不清晰,該空不得分;共8分。】16.(共10分)(1)(4分)答案示例:①得知黛玉第二天要回來,因秦鐘病重而愁悶的寶玉,才略微有些喜意;可見寶玉對黛玉的喜歡之深。②和黛玉同行的有賈璉、賈雨村等人,而寶玉只關心黛玉的平安;可見寶玉的心中只有黛玉。③在寶玉眼中,黛玉的神態、意趣越發超脫而不俗;可見寶玉對黛玉極為欣賞。【評分細則:答出1條,得2分;答出任意2條,得4分;共4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6分)①堅毅。他進京求取功名的過程中,由于貧困而寄居葫蘆廟,在此期間,他堅持賣字撰文為生,從未忘記自己的志向。②自信。他寄居葫蘆廟期間曾賦詩表達自己科舉高中的志愿,并在和甄士隱的對話中,表達自己有考取功名的才能。③狡猾(虛偽、奸詐)。《紅樓夢》第二回指出,他性情狡猾,“擅纂禮儀,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結虎狼之屬”;在判薛蟠、馮淵之案時,他擺出秉公執法的姿態,卻因門子的示意與其所出攀附權貴的主意而徇私枉法;他批評門子的建議不妥,卻按門子的建議行事。④冷酷(自私)。甄士隱曾資助他趕考,他做官后斷案時卻毫不顧及恩人女兒英蓮的冤苦。他故意錯判薛蟠讓人打死馮淵的案件,草菅人命。⑤貪婪。《紅樓夢》第二回指出,他“雖才干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句中的“貪”即貪婪。他被革職后,將歷年做官積的些資本送至原籍;從“積的些資本”可以推知其貪婪。【評分細則:每一條中,準確答出性格特征,得1分;印證的內容與性格特征相符,得1分;印證的內容符合原文,得1分;答出任意2條,得6分;共6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說明:印證的內容符合原文,但與性格特征不相符,不得分。】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7分。17.B(2分)【解析:“蒼老”在語境中的意思是“形容聲音顯出老態”。】18.A(3分)【解析:從全文的語境看,作者在第②段描寫自己去到河灣散心時的動作表現的是自己的彷徨。】19.(6分)答案要點:(1)文中的老人將經受不住苦難生活考驗的人比作脆弱的草,以脆弱的草會“被黑暗卷入更深的黑暗”比喻脆弱的人會因輕生離開人世,或在人世遭受更大的苦難。這句比喻生動地表達了老人對“我”的勸誡,即暗示“我”不要輕生;要經受住當下家庭所遇苦難的考驗,堅強地面對苦難。(2)文中的老人用“燈燃著”比喻人活著,以燈燃著“多么好”,表達活著之好。這句比喻形象地表達了老人對“我”要堅強活著的勸勉,鼓勵“我”擺脫輕生的念頭,珍愛自己的生命。【評分細則:每條中,對本體、喻體的解說準確,得1分;每條中,對比喻作用的分析,得2分;答對2條,得6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20.(6分)答案要點:(1)作者在第②段回憶自己去河灣散心的經歷,描寫自己凝視破敗的水車的動作與心理;表現自己的彷徨,蘊含自己的傷感之情;襯托下文所描述燃著油燈的茅舍的溫和,以突出油燈對自己的吸引力。(2)作者在第⑨段描述自己對水車轉動的觀察與對其原地轉圈的發現;表現自己的絕望心理;引出下文自己輕生的舉動與燃著油燈的茅舍中的老人對自己的救贖。(3)最后一段,作者再次寫自己對水車及其轉動的年輪的回想;表達自己已經具有活著的勇氣,表現自己的重生;照應開頭對水車轉動的記述,使文章結構嚴謹。【評分細則:答出1條,得2分;答出3條,得6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說明:每1條中,各有3個得分點,答出任意2點,即可得2分。】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21.語言基礎運用(共6分)(1)B(3分)【解析:A項,從第②句的“申遺”可知,第①句中加點的關聯詞語“不僅是”應改為“不是”,“而且是”應改為“而是”;C項,第③句中加點的兩個短語依次是4個字和6個字,與前面的“從加裝電梯到增設便民菜站”中“加裝電梯”“增設便民菜站”的字數對應,不應互換順序;D項,第⑤句中的“成為”前用了“每個”這一詞語,因此加點的詞語前可以加“都”,表示強調。】(2)(3分)答案示例:①千年文脈四時煙火②千年古都四季花香【評分細則:共需4個雙音節詞;2個詞寫得適當,得1分;3個詞寫得適當,得2分;4個詞寫得適當,得3分;共3分。】22.(10分)(1)10分【評分維度:觀點的明確性、引用的適當性、邏輯的清晰性、理由的充分性及語言的得體性】(2)10分【評分維度:表述的準確性、角度的全面性、說明的簡要性、表達的條理性及語言的連貫性】(3)10分【評分維度:扣題的準確性、感情的真摯性、語言的生動性、內容的充實性及表達的感染性】評分參考:一類卷(8-10分),符合題意,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得體,表現力強。二類卷(5-7分),基本符合題意,內容較充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通順。三類卷(1-4分),偏離題意,內容空洞,結構不完整,語病較多。23.(50分)(1)50分【評分維度:觀點的明確性、論據的充實性、論證的合理性、語言的流暢性及書寫的清晰性】(2)50分【評分維度:思想的健康性,內容的充實、合理性,細節的表現性,表達的條理性及書寫的清晰性】不同類別賦分范圍:一類卷:42-50分二類卷:33-41分三類卷:25-32分四類卷:24-0分補充說明:(一)扣分項評定作文沒有抄寫題目,扣2分;每3個錯別字減1分,重復的不計;標點符號出現3處以上錯誤的酌情扣分;如果作文字數不足700字,每少50個字,減1分。(二)殘篇評定1.450字以上的作文,按評分標準評分;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5分。2.45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不再扣字數分。3.200字以下的作文,10分以下,不再扣字數分。4.只寫一兩句話的,給1分或2分,不評0分。如果只摘抄試題的材料,得0分。5.只寫標題的,給1分,不評0分。評分參考:1.議論文類別 評分要求 評分說明一類卷(50-42分) 符合題意,論點明確。 論據恰當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表達得體。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以46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一類卷的基本要求,有創 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類卷(41-33分) 符合題意,論點明確。 論據較恰當充實,論證合理。語言通順,表達大致得體。結構完整,條理清楚。 以37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二類卷的基本要求,其中 某一方面比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類卷(32-25分) 基本符合題意,論點基本明確。論據較恰當充實,論證基本合理。 語言基本通順,有少量語病。結構基本完整,條理基本清楚。 以29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三類文的基本要求,其中 某一方面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類卷(24-0分) 偏離題意,立意不當。論點不明確,內容空洞。語言不通順,語病多。結構不完整,條理混亂。 以20分為基準分浮動。2.記敘文類別 評分要求 評分說明一類卷(50-42分) 符合題意,主題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想象豐富合理。 語言流暢,表達得體。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以46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一類卷的基本要求,有創 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類卷(41-33分) 符合題意,主題明確。 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想象合理。 語言通順,表達大致得體。結構完整,條理清楚。 以37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二類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類卷(32-25分) 基本符合題意,主題基本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 語言基本通順,有少量語病。結構基本完整,條理基本清楚。 以29分為基準分浮動。 符合三類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類卷(24-0分) 偏離題意,立意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空洞。語言不通順,語病多。結構不完整,條理混亂。 以20分為基準分浮動。【附錄】參考譯文一、第二大題文言文參考譯文司馬遷傳司馬遷在龍門出生,在龍門山南麓耕田、放牧。年齡有十歲時,就能誦讀秦朝以前的文獻典籍;二十歲時,向南方到長江、淮河一帶出游,登上會稽山,探訪大禹的墓穴,到九嶷山考察舜的遺跡,在沅水、湘水間乘船浮行;向北渡過汶水、泗水,在齊國、魯國的城市研習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在鄒嶧學習鄉射禮;在游歷蕃、薛、彭城等地的時候遭受危困;經過梁國、楚國而回到長安。在這時司馬遷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向西到巴蜀以南的地區征稅,巡視邛、笮、昆明一帶。回到長安,向朝廷復命。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在周南一帶被留下來,不能參與這件事。他心中憤懣,將要死去。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在這時返回,在洛陽一帶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從上古時代就曾經在虞舜、夏禹之時使功名顯赫,主管天官的工作。后來衰落了,難道要在我這里被中斷嗎?你再次擔任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延續千年的大業,到泰山封禪,可是我不能跟從皇帝前往,這是命中注定的啊!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況且孝,從侍奉雙親開始,在投身社會的過程中要事奉君主,最終能使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的名聲能在后世被傳揚,來使父母得到榮耀,這是最大的孝。天下稱頌周公,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公、召公的遺風,使人通曉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來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厲王以后,王道衰落,禮樂損壞。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并振興被廢棄了的王道和禮樂,整理《詩》《書》,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學者們仍以此為法則。從魯哀公獲麟以來四百多年了,其間由于諸侯相互兼并,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對于賢明的君主、忠誠的臣子與俠義之士的事跡,我作為太史卻不能記載并論說,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擔心,你一定要記在心里啊!”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我雖然不聰明,我會全都把父親編次歷史的計劃完成,不敢有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太史公說:“我去世的父親說過:‘從周公去世五百年后孔子出現,孔子去世到現在五百年了,應該有人能夠繼承孔子的做法來使大道顯明,糾正《易傳》的錯誤,繼承《春秋》的寫法,以《詩》《書》《禮》《樂》的思想為本。’用意在這里嗎?用意在這里嗎?我怎么敢謙讓呢?”于是按次序論述和編寫其書。寫作的第十年,司馬遷受到李陵的災禍牽連,被關進了監獄。于是他在獄中長嘆,說:“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廢沒有用了!”事后仔細思量,說:“《詩》《書》的文義含蓄隱約的原因,是作者要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終于著手記述從唐堯以來的歷史,直到武帝獲麟為止,從黃帝開始。司馬遷已經死后,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開始宣揚司馬遷的著作,于是他的書被眾人知曉。到了王莽的時候,有人請求給司馬遷的后人封賜,于是封賜他的后人,讓他擔任史通子。班固評論說:“司馬遷根據《左氏春秋》《國語》,采用《世本》《戰國策》的史料,陳述《楚漢春秋》的史實,接續記載其后的史實,到天漢年間截止。他記載的秦朝、漢朝的歷史,十分詳盡。至于采錄、摘取經、傳上的文字,分別記述幾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簡略,有的互相矛盾。他閱讀的范圍廣泛,貫穿經文和傳文,瀏覽古今上下幾千年間的文獻,這表現了他的勤勉。另外,他的是非觀和圣人有很大差別,論說大道時以黃帝、老子的學說為先而以六經為后,敘述游俠的經歷時貶退處士而推舉奸雄,記述經濟活動時崇尚權勢財利而以低賤貧窮為羞,這是他的短處。然而從劉向到揚雄,這些人博覽群書,他們都稱贊司馬遷有優秀史官的才能,佩服他善于敘說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華麗,質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贊美,不掩飾丑惡的東西;所以稱作符合實際的記錄。(取材于《漢書》)二、《論語》選文參考譯文①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于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么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堯、舜大概還難以做到吧?仁德的人,自己要生存,會使別人也能生存;自己要有所成就,會使別人也有所成就。凡事都能將心比心,由近及遠,推己及人,這可以稱為是實行仁道的辦法了。”(《論語·雍也》)②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于德,行事靠仁,深入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論語·述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