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中重點專題突破練習: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姆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④之登于山。(節選自柳宗元《鈷姆潭西小丘記》)【注】①魚梁:一種捕魚設施,用石砌成的攔截水流、中開缺口以便捕魚的堰。②突怒:形容石頭突出隆起。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頭高聳的姿態。③嵚(qīn)然:山勢高峻的樣子。④沖(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樣子。⑤羆(pí):棕熊。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西山后八日 隱天蔽日《三峽》B.尋山口西北道二百 步尋病終《桃花源記》C.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十二章》D.若牛馬之飲于溪 其一犬坐于前《狼》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4.請依據選文,回答問題。(1)《答謝中書書》中“ ”這個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點,《鈷姆潭西小丘記》中“ ”這個詞簡潔概括了石頭的特點。(2)兩篇文章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寫景,【甲】文動靜結合,【乙】文妙用比喻,請分別舉一例并分析其作用。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晚游六橋待月記(明)袁宏道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①,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②數為余言:傅金吾③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④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wán)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⑤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⑥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注釋】①勒:抑制。②石簣:即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明萬歷年進士,袁宏道的朋友。③傅金吾:姓傅的宮廷宿衛,明代禁軍中有金吾衛。④玉照堂:張功甫的園林名。⑤夕舂:夕陽的代稱。⑥游客:袁宏道在本文中的自稱。5.請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1)石簣數為余言 數:( )(2)今歲春雪甚盛 歲:( )(3)安可為俗士道哉 安:( )6.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2)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7.本文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都有一個“樂”字,請比較其含義上的不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乙】成都草堂,唐杜工部舊居之地也。堂屢廢矣,輒新之者,重其人也。夫世稱子美者,概以為詩人。愚以為詩道極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獨詩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獨以其詩哉?蜀自先秦以來,數千年間,通祭祀者才數人。若秦之李冰,漢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遠。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蓋子美之為人,孝友忠信,大節俱備,讀其詩,考其素履①,一一可見。(選自楊廷和《重修杜工部草堂記》,有刪改)【注釋】①素履:比喻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態度。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子美重于人者 相與步于中庭 B.蓋子美之為人 山川之美C.是誠不獨以其詩也 實是欲界是仙都 D.相與步于中庭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9.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2)愚以為詩道極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獨詩也。10.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而 子 美 徒 以 羈 旅 困 窮 之 人 軒 然 與 之 并 是 誠 不 獨 以 其 詩 也11.按要求填空。(1)【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營造了一個 、 的美妙境界。(2)從【乙】文看,杜甫值得推崇之處是 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乙】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②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以水戰石,則汗汗田田③,滮滮涆涆④,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⑤,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齶。于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節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注】①結約:束縛、受控。②崿崿(è):銳利的樣子。③汗汗田田:水勢廣大無際的樣子。④滮滮(biāo)涆涆(hàn)水流迅疾的樣子。⑤怒獰健鷙(zhì):像兇猛的大鳥憤怒地站著。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乘奔御風 奔:飛奔的馬 B.屬引凄異 引:連接C.沿溯阻絕 沿:順流而下 D.至于夏水襄陵 襄:沖上、漫上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水戰石 以刀劈狼首 B.皆不敢與之爭 何陋之有C.自非亭午夜分 大江自三峽來 D.素湍綠潭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14.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描寫的是三峽瑰麗的風光。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B.甲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分后總的方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訖分明,各具特色。C.乙文描寫的是石首秀林山奔騰數百里的江水忽與眼前之石撞擊的奇景。D.乙文以擬人化的筆法,寫長江水出三峽之后所向披靡的浩大聲勢,以“當之輒靡”四字形容得淋漓盡致。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清榮峻茂,良多趣味。16.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17.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富貴不能淫》)(二)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節選《禮記 曲禮》)(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①豈不誠大丈夫哉②與民由之(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3)語段(一)中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用自己的話作答。(4)結合語段(一)(二)兩文,分別概括兩文的觀點。18.學校地理社團正在進行“暢游山川 悟賞勝景”活動,請你積極參加。【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乙】涂山,去懷遠東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雙峰峻聳,西峰建禹廟,山勢西蹙①于淮,而連延于東西。南麓有小涂山頗坦迤文筆峰建焉。直西隴下,山半有佟妃祖墓,面荊山,右有獅子山。獅子山之麓,即下洪也。西北麓起小山,一坡直走淮心,長可一里,俗名李家嘴。其西南麓伏而起為三山,亦謂之九岡,濱于天河,其山之引而東者,兩山如門。山半有狼洞,頗隘,北下為石門澗,境絕幽曠,澗左右有圓石二,叩之音如鑼鼓,曰鑼鼓石。注①蹙:靠近。(節選自《鳳陽府志》)(1)小語和小文不理解下面加點文言字詞的意思,請你結合相應的方法幫忙解釋。文言字詞 方法 解釋略無闕處 詞義溯源法:“門”與“歎”合起來組成“闕”,表示弱化防御功能的象征性的門。左右各一、兩兩相對,中間有通道相連 A雖乘奔御風 詞性推斷法:此處的“奔”應為名詞。 B長可一里 查找字典法:①可以。②應當。③卻。④大約。 C (填序號)頗隘 語境聯系法:聯系上下文,做出判斷。 D(2)小文在理解文意時遇到困難,請你幫他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②澗左右有圓石二,各徑三丈余,叩之音如鑼鼓。(3)小語在抄錄時漏掉了標點,請你用“/”幫他標注出兩處。南麓有小涂山頗坦迤文筆峰建焉(4)【甲】【乙】兩文都寫到了山,其中山有什么共同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從描寫方法上簡要分析。【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選自《答謝中書書》)【乙】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涂草蹙②,辭意不周。(節選自《登大雷岸與妹書》,有刪改)【注】①宋文帝元嘉十六年,鮑照由建康赴江州就職,途中經大雷岸,即景抒情,給他的妹妹寫了這封信。②草蹙(cù):倉猝,匆忙。19.解釋下列加點詞。(1)曉霧將歇 (2)夕日欲頹(3)夕景欲沉 (4)曉霧將合20.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實是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時B.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其間千二百里C.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D.勿我為念 去親為客21.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恐欲知之,聊書所睹。22.甲乙兩文在寫景時都描寫了夕陽、曉霧和鳥兒,但表達情感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作者 ;【乙】文表達作者 。宜都記(節選)【晉】袁山松銀山縣有溫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則大熱,上常有霧氣,百病久疾,入此多愈。縣東六十里有山,名下魚城,四面絕崖,唯兩道可上,皆險絕。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種于山上,昔 永 嘉 亂 土 人 登 此 避 賊 守 之 經 年 食 盡,取池魚擲下與賊,以示不窮,賊遂退散,因此名為下魚城。峽中猿鳴至清,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峽,山行回,隱映如絕,復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也。2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 (2)取池魚擲下與賊( )(3)賊遂退散( ) (4)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峽( )24.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昔 永 嘉 亂 土 人 登 此 避 賊 守 之 經 年 食 盡25.“絕”字在古代漢語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如課文《三峽》中的“絕 多生怪柏”,《與朱元思書》中的“天下獨絕”。請結合知識卡片賞析選文畫線句兩個“絕”字的表達效果。四面絕崖,唯兩道可上,皆險絕。知識卡片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絕”的義項;①橫渡;②隔絕,隔斷;③停止;④到極點的,不能超越的。26.古文中經常出現“猿鳴”,請你結合下面的材料分析,同樣是寫猿鳴,所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①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宜都記》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注釋】公元759年3月,李白獲罪流放途經巫山時接到大赦的詔書,立即掉轉船頭,途中寫下此詩。《期中重點專題突破練習: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1.D 2.(1)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2)壩頂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長著竹子和樹木。 3.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4. 奇; 奇狀 甲文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通過描繪靜態的自然美景和動態的動物活動,展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例如: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這句話,前半句“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描繪了清晨的靜謐,后半句“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則描寫了夕陽下魚兒躍出水面的動態場景,動靜相宜,富有生機。乙文妙用比喻,通過形象的比喻來描繪自然景物,使得描寫更加生動和富有想象力。例如:文中“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這句話,將向下傾斜的巖石比作牛馬在溪邊飲水,形象地描繪出巖石的奇形怪狀和動感。【導語】《答謝中書書》與《鈷姆潭西小丘記》皆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題。前者通過對山川、美景的整體贊嘆,強調風光的奇特與仙境般的氛圍,運用動靜結合,如“猿鳥亂鳴,沉鱗競躍”,展現自然的生機勃勃;后者則以具體生動的筆觸,用比喻突出石景的奇特多變,如“若牛馬之飲于溪”,使景物形象鮮明。兩文都體現出作者對自然的贊美與賞讀之意,展現古人對天地之間萬物之美的共鳴與贊嘆。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天/太陽;B.沿著/不久;C.動詞,是/介詞,替;D.都是介詞,在;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翻譯語句時應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①句中應注意的重點詞語有:歇,消。亂:此起彼伏。②句中應注意的重點詞語有:梁,壩。丘,小丘。生,生長。3.本題考查斷句。這句話意思是: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不清。“負土而出”是一個完整的動作,意為石頭破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指的是那些石頭爭相表現出奇特的形態,與“殆不可數”共同描述前面的事物。據此斷句為: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能力。(1) 第一空,甲文中“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意思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奇,指山水之奇異,這個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點; 第二空,乙文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意思是小丘上的石頭突出隆起、高然聳立,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不清。以“突怒偃蹇”和“爭為奇狀”簡潔地概括出了石頭的特點。(2)甲文中寫景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分析: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動靜結合,描繪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機的山川圖。乙文比喻句: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分析:把向下的巖石比作牛馬飲于溪,把向上的巖石比作熊羆之登于山,生動形象寫出巖石的奇形怪狀。【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走兩百步,又發現了鈷鉧潭。鈷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處是一道壩。壩頂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長著竹子和樹木。小丘上的石頭突出隆起、高然聳立,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不清。那些重疊著、相負而下的石頭,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馬;那些高聳突出、如獸角斜列往上沖的石頭,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5. 多次 年 哪里 6.(1)我當時迷戀看桃花,竟舍不得離開西湖。(2)湖光染上翠綠的工巧,山峰披上顏色的美妙。 7.相同之處:都是以賞月為樂;不同的是:《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樂”是蘇軾表達與知音同賞月色排遣苦悶之樂,本文是袁宏道游覽西湖,追求異于俗人的獨特雅趣。【導語】《晚游六橋待月記》是袁宏道筆下對西湖美景的生動描繪,突顯出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細膩的觀察力。文章描繪了春日與月夜的西湖,通過“綠煙紅霧”和“湖光染翠”等細節,展現湖光山色的旖旎多姿。作者自稱“游客”,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審美心態,與世俗無爭,醉心自然。文章語言精致,意境雋永,與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悠閑恬淡形成對比,引人入勝,富有詩意。5.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注意結合語境確定詞義。(1)句意:石簣多次跟我說。數:多次。(2)句意:今年春天的雪下得很大。歲:年。 (3)句意:哪里能對那些凡夫俗子說呢!安:哪里。 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本題重點詞:(1)余:我。時:當時。為……所……:被……所……。戀:迷戀。竟:終究、最終。去:離開。(2)湖光:湖光。染翠:染上翠綠。之:助詞,的。工:工巧,巧妙。山嵐:山峰。設色:染上色彩,披上顏色。妙:美妙。7.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晚游六橋待月記》:文章主要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時段的美景,如春日雪景、斷橋至蘇堤一帶的艷麗景象,還有朝日和夕舂時湖光山色的濃媚,以及不可言喻的月景。作者通過對這些美景的細致描寫,表達了自己對西湖美景的欣賞和陶醉。這里的“樂”主要來源于自然景色之美給作者帶來的愉悅感受,是一種沉浸在自然風光中的閑情逸致。作者在欣賞美景時,內心是悠然自得的,并且認為這種樂趣是只有像山僧、自己這樣有高雅情趣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有一種對自己能領略此等美景的自得之感。《記承天寺夜游》:蘇軾此文寫于被貶黃州時期。文章通過記錄自己和張懷民夜游承天寺的經歷,描繪了庭中如積水空明的月光美景。文中的“樂”一方面是看到月下美景的欣喜,在被貶謫的郁悶生活中,發現身邊的美景而產生的短暫的愉悅。另一方面,這種“樂”還蘊含著作者復雜的心境,他在困境中能與友人共享月色,有一種自我排遣的樂觀豁達。蘇軾雖然遭遇仕途挫折,但他沒有沉浸在悲傷中,而是通過尋找生活中的小美好來慰藉自己,這種“樂”更多的是一種超脫困境的曠達之樂。綜合以上可知,兩文都表現了作者賞月的樂趣。不同點:《晚游六橋待月記》的“樂”主要來自對西湖自然風光的純粹欣賞,是自然美景引發的審美愉悅,是一種悠然自得的閑適之樂,體現作者對高雅情趣的追求;《記承天寺夜游》的“樂”除了對月色美景的欣賞,還源于作者在困境中自我排遣、和友人同游的慰藉,是一種在逆境中豁達樂觀的精神之樂,展現了作者超脫困境的心境。【點睛】參考譯文: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景致,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山間的霧氣。今年春天的雪下得很大,梅花被寒冷抑制,(后來)和杏花、桃花依次開放,更是奇特的景觀。石簣多次跟我說:“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你)趕緊去觀賞它們吧。”我當時被桃花所吸引,終究不忍心離開西湖。西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桃花似霧,彌漫了二十多里。歌聲和樂聲像風一樣(在空中飄蕩),帶粉的汗水像雨一樣(紛紛落下),穿絲綢衣服的人很多,比堤岸上的草還多,艷麗極了。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只在午、未、申這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綠山巒的巧妙,山間霧氣染上色彩的美妙,都在太陽剛出來,夕陽還沒落下的時候,才最濃麗嫵媚。月夜的景色更是難以用言語形容,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容顏,水的心意,別有一種趣味。這種樂趣只留給山僧和(像我這樣的)游客享受,怎么能對那些凡夫俗子說呢!8.B 9.(1)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2)我認為詩道從杜甫開始達到頂峰,然而杜甫被人們敬重,不僅僅因為詩。 10.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 11. 清幽寧靜 空明澄澈(疏影搖曳) 詩歌成就 孝友忠信的高尚品格【導語】這篇閱讀文章由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楊廷和的《重修杜工部草堂記》節選組成,呈現了兩種關于文人和詩歌的獨特視角。前者通過描繪月夜景色,展現了蘇軾與友人共享自然美景的閑適心情,表達了對自然的樂趣與人際關系的感悟。后者則通過對杜甫及其草堂的贊譽,彰顯了杜甫的詩歌成就和品德人格的崇高,進一步表明真實的偉大在于其人品超然于文才的綜合體現。兩者共同表達了對自然、友情以及德行的珍視與追求。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介詞,被/介詞,在;B.兩個“之”都是助詞,“的”;C.指示代詞,這/判斷動詞,是;D.副詞,一起/動詞,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故選B。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本題重點詞:(1)庭下:庭院中。如:好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透明。藻、荇:均為水生植物名。交橫:交錯縱橫。(2)愚:是一種謙稱,我。以為:認為。詩道:詩歌的境界、水平。極:達到極點、極致。第一處“于”:從。而:連詞,表轉折,但,然而。重:敬重、看重。第二處“于”:被。獨:僅僅、只。“詩道極于子美”是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是“詩道于子美極”,“子美重于人者”是賓語前置句,正常的語序是“子美于人重者”。10.本題考查文言文停頓。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從句子結構來看,“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這部分是在描述杜甫的身份情況,是一個完整的表意部分,其后應斷開;“軒然與之并”意思是能和其他人并列,是一個動作表述,與前面杜甫的身份情況有一定區分,其后應斷開;“是誠不獨以其詩也”則是針對前面這種現象發表的觀點,“是”指代前面所說之事,因此“是”的前面應斷開。句意:杜甫僅僅作為一個漂泊在外、窮困潦倒的人,卻能與他們并列,這實在不是只因為他的詩的緣故啊。故斷句: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月光下的庭院地面比作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通過“積水空明”可以想象出月光的皎潔明亮,庭院地面如同澄澈透明的積水一般,給人一種空明澄澈的感覺;“藻、荇交橫”則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動態的美感,竹柏影子縱橫交錯,好像水中植物隨波搖曳,有一種疏影搖曳、清幽寧靜的氛圍。因此這里可填:清幽寧靜、空明澄澈(疏影搖曳)。(2)乙文中提到“蓋子美之為人,孝友忠信,大節俱備”,這是在闡述杜甫為人的品質,包括孝順、友愛、忠誠、守信等諸多高尚的品德,這是杜甫值得推崇的一個方面。又說“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獨以其詩哉?……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這里強調杜甫不僅詩寫得好,而且能和那些憑借功德被祭祀的人并列,說明他在人格魅力、文學成就等方面都有值得推崇之處,除了前面提到的為人品德高尚,還有他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所以這兩空分別填:“詩歌成就”“孝友忠信的高尚品格”。【點睛】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于是我)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呀。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乙:成都的草堂,是唐代杜甫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草堂多次破敗了,總是有人重新修葺它,是因為人們敬重杜甫這個人呀。世上稱贊杜甫的人,大都認為他是個詩人。我認為詩歌的成就到杜甫這里達到了極致,然而杜甫被人們敬重,不單單是因為他的詩啊。唐代擅長寫文章的文人有成百上千,可是在后世被立祠祭祀的,僅僅可以用手指頭數得過來。杜甫的草堂,人人都知道,這難道只是因為他的詩嗎?蜀地從先秦以來,幾千年間,能一直被祭祀的總共才幾個人。像秦朝的李冰,漢代的文翁、諸葛亮,都是憑借功績和德行流傳久遠。而杜甫僅僅作為一個漂泊在外、窮困潦倒的人,卻能與他們并列,這實在不是只因為他的詩的緣故啊。大概杜甫的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誠守信,高尚的節操全都具備,讀他的詩,考察他平常的行為,一一都可以看出來。12.B 13.A 14.B 15.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6.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導語】這篇文言文節選展示了從兩方面描繪三峽及長江水石相爭的獨特景觀。甲文通過景物描寫,生動描繪了三峽的壯美和險峻,尤其是水流急湍與兩岸高聳山峰形成的季節變化景觀,體現一種自然的險惡與壯美的和諧美感。乙文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長江水與巖石的激烈交鋒,以石經年累月默默勝利于水,形象詮釋力量和堅定的堅持不懈之意。整體上,兩篇文字對自然景觀有著細膩的描繪和深刻的隱喻。1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B.有誤,句意:(聲音)接連不斷,非常凄涼怪異。引:延長;故選B。1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都是介詞,用;B.代詞,他/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C.連詞,如果/介詞,從;D.形容詞,白色的/形容詞,樸素的,無修飾的;故選A。1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B.有誤,甲文采取先總后分的結構,先總寫三峽的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整體特點,然后按照夏、春冬、秋的順序分寫三峽不同季節的景色,并不是先大而小、先分后總的方法;故選B。15.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良:很,實在。1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把石頭沖刷得像劍戟一樣銳利,把石頭磨轉得像老虎、犀牛一樣(奇形怪狀),石頭好像不能不稍微退讓一點兒。“銳之為劍戟”描述江水之力,將石頭沖刷打磨得尖銳似劍戟,語義完整,獨立表意;“轉之為虎兕”承接前文句式,說江水把石頭轉動雕琢成虎、兕模樣,自成一意,是對江水沖蝕效果的又一展現;“石若不能無少讓者”則轉換視角,從石頭角度寫,點明石頭面對江水這般雕琢,好像也沒法不稍作退讓,與前文的江水作為形成對照,故需斷開。故斷句: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點睛】參考譯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峽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中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肅殺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乙】長江從三峽流過來,一路上所遇到的無非都是石頭,江水的水勢常常受到束縛而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峽以下的地方,兩岸大多是泥沙,(江水)碰到泥沙,泥沙總是立刻就被沖垮,江水這才能夠放縱它剽悍的性子。像這樣的情況總共有數百里,(沿途的泥沙)都不敢和江水較量。然而到了這里,江水忽然與石頭相遇,江水洶涌地徑直沖下,沖擊著拳頭般大小的石頭,石頭銳利地全力抵擋江水的鋒芒,于是江水和石頭開始好像相互對峙著戰斗一樣。 用江水來沖擊石頭,(江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水流湍急,(江水)把石頭劈開形成像樹林一樣的形狀,把石頭侵蝕出一個個孔洞,把石頭沖刷得像劍戟一樣銳利,把石頭磨轉得像老虎、犀牛一樣(奇形怪狀),石頭好像不能不稍微退讓一點兒。而用石頭來抵御江水,(石頭)像墻壁一樣聳立,雄奇地對峙著,像兇猛的大鳥憤怒地站著,任憑江水對它沖洗磨礪,(江水)洶涌激蕩地沖過來,可是浪濤又反轉回去,觸碰到石頭后只能緩慢地退去,就好像背著東西一樣(艱難)。 千百萬年以來,(江水)竭盡它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程度,也只能損傷石頭的一點兒皮毛,最終也不能啃咬到石頭的內部,搖動石頭的根基。因此,石頭常常獲勝而江水常常不能取勝,這就是(石頭)能夠成為這一方土地的中流砥柱并且讓世世代代依靠它的原因啊。17.(1) 真正,確實 遵從(2)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3)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4)甲文觀點: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乙文觀點:禮,不能不學。【導語】這兩段文字分別選自《孟子》和《禮記》,探討了關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以及禮儀的重要性。《孟子》通過批評公孫衍和張儀而強調“大丈夫”需堅守原則,面對富貴、貧賤與威武都不動搖。《禮記》則論述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的核心作用,提倡禮尚往來,強調禮儀可安定社會。兩者均提倡個人品德的修養,以禮義和道德立身,成就真正的“大丈夫”。【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①句意: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誠:真正。②句意: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由:遵從。(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重點詞:淫,使……迷惑;移;使……改變;屈,使……屈服;謂:稱作。(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結合文章可知,孟子直接正面論述大丈夫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列舉了三種外來情況,富貴、貧賤、威武對人產生影響,面對這些誘惑和威脅,做到不迷亂、不改變志向、不屈服,是大丈夫。那么如何能夠做到面對外來的誘惑、威脅不迷亂、不改變志向、不屈服呢,重要的是內心。即“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個句子中所闡述的內容: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居住在 “仁” 這個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這意味著大丈夫要以仁德為自己的精神家園,心中始終秉持著仁愛之心。無論是面對富貴的誘惑還是貧賤的困境,都不能放棄這種仁德的堅守。在生活中,要以仁愛的態度對待他人,將仁德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和道德的底線。大丈夫要站在 “禮” 這個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禮” 代表著一種社會秩序和行為規范,大丈夫需要按照禮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公序良俗,不做違背禮儀道德的事情。這樣才能在面對威武的壓力或者其他外在的干擾時,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屈服于不合理的要求。大丈夫要行走在 “義” 這個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義” 是一種公正、合理的行為準則,也是一種正義的精神追求。大丈夫的內心要有正義的信念,做事情要符合正義的要求。當遇到富貴的誘惑時,不能被利益沖昏頭腦而喪失正義;處于貧賤的境地時,也不能因為想要擺脫困境而不擇手段,違背正義;在面對威武的威脅時,更不能為了保全自己而放棄正義的立場。大丈夫如果有施展才華機會、實現理想的機會,就要和百姓一同去走這條正道,如何沒有這樣的機會,那么就要獨自去走這條道。即無論有沒有機會都要走在這條正道上。(4)本題考查對文章觀點的概括能力。文章觀點是集中表明作者主張和看法的語句,一般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甲文開頭先通過景春的話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公孫衍、張儀這樣能影響諸侯、天下的人是大丈夫,然后孟子用反問句的方式否定了景春關于大丈夫的觀點。運用丈夫加冠、女子出嫁來類比,認為公孫衍、張儀是以順為正,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不是大丈夫遵循的道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對大丈夫進行了論述,認為大丈夫要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甲文是圍繞什么事大丈夫來論述的,結尾總結了孟子對于大丈夫的認識,故甲文觀點是: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乙文主要論述“禮”,“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論述了“禮”的來源,“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論述了學習“禮”的原因,“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論述了“禮”的實質和好處。因此文章圍繞“禮”論述了學習禮的原因、好處,由此告訴人們“禮者,不可不學也”。故論點是:禮,不能不學。【點睛】參考譯文:【甲】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最大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乙】所以,圣人興起時,才制定禮教化人們,使人們有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別開來。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后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于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范,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于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么志向就不會被屈服。18.(1) 同“缺”,空隙、缺口。 飛奔的馬。 ④ 狹窄(2)①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②澗的左右兩邊有兩塊圓形的石頭,直徑各有三丈多,敲擊它們,聲音就像鑼鼓一樣。(3)南麓有小涂山/頗坦迤/文筆峰建焉(4)兩文中山的共同特點是連綿和高聳。甲文:采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山的連綿和高聳,展現出山的連綿不斷和高大險峻。通過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從側面烘托出山的高聳,遮擋了陽光和月光,更加突出了山的高大。乙文:主要運用正面描寫。直接寫出了涂山的高度、周長以及山峰的高聳形態,展現出涂山的高大;山的連綿延伸的狀態,從正面體現出山的連綿特點。【導語】這篇文章由兩段文言文片段構成,展現了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地域特征。【甲】段描繪了三峽的巍峨景象,通過環境描寫,展現了其山勢險峻、景觀獨特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視覺變化,營造出雄偉壯麗的氛圍。【乙】段則集中描寫涂山的地貌特征,通過細致描描繪其地理位置、山體形態以及附近景觀,以展現當地山勢的詩意和歷史文化背景。兩者在描寫方法上均利用了豐富的地貌特征描述及生動的語言來展現山川的美麗與壯觀。【詳解】(1)本題考查實詞含義。A.根據“詞義溯源法”,“闕”的本義是“城池建筑群落的一個缺口,缺口”,所以“闕”同“缺”,有“缺口”的意思。句意: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B.從“詞性推斷法”來看,“雖乘奔御風”中“奔”前面是動詞“乘”,“奔”在這里應為名詞,意思是即使騎上飛奔的馬。句意: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C.通過“查找字典法”,可確定選④。句意:長度大約一里。D.使用“語境聯系法”,文中提到“山半有狼洞,根據后面描述狼洞的情況,可判斷在這里是“狹窄”的意思。句意:很狹窄。(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①素湍,白色的急流;回,回旋。②徑,直徑;余,多,有余;叩,敲擊。(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山的南麓有小涂山,地勢很平坦寬闊。“南麓有小涂山”是一個完整的表述;“頗坦迤”是描述小涂山的地勢;“文筆峰建焉”是說文筆峰的位置。故斷為:南麓有小涂山/頗坦迤/文筆峰建焉。(4)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共同特點:在甲文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白地描繪出兩岸的山相互連接,沒有空缺之處,這直接體現了山的連綿特性;“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則生動地展現出山巒層層疊疊,高聳入云,以至于遮蔽了天空和太陽,強烈地表現出山的高聳。乙文中,“高二百一十三丈,雙峰峻聳”明確給出了涂山的高度數值以及山峰高聳的形態,表明其高大。描寫方法:甲文采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運用簡潔而有力的語言,直接勾勒出三峽群山的形態。“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以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描繪出山脈的連貫性,沒有絲毫斷裂,讓讀者能夠在腦海中迅速構建出連綿不絕的山景畫面。“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則進一步細化,“重”“疊”二字強調山巒的層層堆積,而“隱天蔽日”則形象地表現出山的高度足以遮擋天空和太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巧妙地借助特殊時間點才能看到日月這一現象,從側面烘托出山的高聳。乙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寫。“高二百一十三丈,雙峰峻聳”直接用具體的數字和形容詞描繪涂山的高度和山峰形態,使讀者對涂山的高大有一個直觀的量化認識。“連延于東西”則平鋪直敘地說明山的延伸方向和連綿狀態,簡單直接地呈現出山的連綿特點。此外文中對涂山周邊山脈如小涂山、三山(九岡)、石門山等的分布和走向描述,如“南麓有小涂山頗坦迤”“其西南麓伏而起為三山,亦謂之九岡,濱于天河,其山之引而東者,兩山如門。山半有狼洞,頗隘,北下為石門澗”,從整體上描繪出這一區域山脈相互關聯、連綿起伏的態勢,進一步從正面強化了山的連綿特點。【點睛】參考譯文:【甲】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乙】涂山,距離懷遠縣城東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兩座山峰高高聳立,西峰上建有禹廟。山勢向西靠近淮河,并且向東向西連綿延伸。南麓有小涂山,頗為平坦寬闊,文筆峰就建在那里。徑直向西的山隴之下,山腰有佟妃的祖墓,面向荊山,右邊有獅子山。獅子山的山麓,就是下洪。西北麓崛起一座小山,一道山坡一直延伸到淮河中心,長度大約一里,俗名李家嘴。它的西南麓低伏后又隆起成為三山,也叫做九岡,臨近天河。那山向東延伸的部分,兩座山像門一樣。山腰有狼洞,很狹窄,向北下去是石門澗,環境極為清幽空曠。澗的左右有兩塊圓形石頭,敲擊它們聲音如同鑼鼓,叫做鑼鼓石。19. 消散 墜落 將要 將要 20.A 21.示例: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況,姑且寫下所見所感。 22. 示例: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 示例:憂傷苦悶(凄涼)的心情和對妹妹的關愛【導語】這篇閱讀文章由《答謝中書書》和《登大雷岸與妹書》兩部分組成,均描繪自然景象。甲文通過描繪山川之美,表現出作者對自然風光的贊嘆與欣賞之情,語言優美富有詩意。乙文雖然同樣描寫了自然,但通過描寫夕陽、曉霧和鳥兒,表露出旅途中的孤寂與憂傷,充滿了思鄉之情。二者在景物描寫上雖有相似之處,但情感表達截然不同,一個是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一個是個人情感的抒發。1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2)句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3)句意:傍晚的景色即將沉沒。欲,將要。(4)句意:清晨的霧氣將要合攏。將,將要。2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助詞,的\助詞,的;B.代詞,指自然美景\代詞,這;C.助詞,……的人\表示停頓、判斷的語氣助詞;D.動詞,作為\動詞,成為;故選A。21.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恐,恐怕。欲,想要。之,代詞,我的情況。聊,姑且。書,寫。所睹,所看到的。22.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甲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一句,通過描寫晨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夕陽快要落山,魚兒爭相躍出水面等景象,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這些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美景的沉醉和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愉悅的心境。乙文中,“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一句,描繪了夕陽即將沉沒,清晨的霧氣將要合攏,孤鶴在寒風中悲鳴,游鴻在遠處吟唱的畫面。這些意象營造出一種蕭索、凄涼的氛圍,烘托出作者憂傷苦悶的心情。同時,作者在信中表達了對妹妹的關愛,希望她能獨自小心,保重自己。綜上所述,甲、乙兩文在寫景時所表達的情感是不相同的。甲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而乙文則主要烘托了作者憂傷苦悶的心情和對妹妹的關愛。【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我自從冒著寒雨出發,整天趕路的日子很少。離開親人成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悲傷!傍晚的景色即將沉沒,清晨的霧氣將要合攏,孤鶴在寒風中悲鳴,游鴻在遠處吟唱,樵夫一聲嘆息,船夫再次哭泣。實在是令人悲傷憂愁,難以用言語表達。冷暖難以調適,你務必獨自小心,早晚要保重,不要掛念我。恐怕你想知道我的情況,姑且寫下我所看到的景象。沿途倉促,言辭不能表達心意。23. 大約 給 于是,就 逆流而上 24.昔永嘉亂/土人登此避賊/守之經年/食盡 25.第一個“絕”為“隔絕,隔斷”之意,第二個“絕”是“到極點的,不能超越的”的意思。兩個“絕”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下魚城一帶峭壁陡立,地勢險峻至極的特點,突出山水之壯。 26.不相同。本文寫途徑三峽,聽到凄清悠長的猿鳴,內心是孤寂、悲涼的;李白是在大教時聽到猿鳴,以此襯托行舟之快,人生險阻已過,內心是愉悅、輕松的。【導語】文章簡潔生動地描繪了銀山縣的溫泉、下魚城的險峻及峽中猿鳴之清。溫泉有治病功效,下魚城的故事展現古人的智慧與堅守。猿鳴清泠,增添了山水的靈韻。全文寥寥數語,卻讓讀者領略到自然之美與歷史人文的厚重,展現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對歷史的感慨。2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句意:山上回環曲折,大約二十里。可:大約。(2)句意:就拿池中的魚扔下去給賊人。與:給。(3)句意:賊人于是撤退散去了。遂:于是,就。(4)句意:從西陵沿著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進入西陵峽。溯:逆流而上。24.本題考查斷句。句意為:從前永嘉之亂,當地的居民登上這里來躲避亂賊,守在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昔永嘉亂”是主謂短語的獨立句子,需要停頓;“十人登此避賊”主謂賓俱全,獨立成句;“守之經年”是一個動補短語;“食盡”是一個主謂短語的句子,所以可斷句為:昔永嘉亂/十人登此避賊/守之經年/食盡。25.本題考查詞語含義及表達作用。“四面絕崖,唯兩道可上,皆險絕”意思是"四面是絕壁懸崖,只有兩條道路可以上去都極險”,可知第一個“絕”為“隔絕,隔斷”之意,第二個“絕”為副詞,是“到了極點的,不能超越的”的意思。這里運用兩個“絕”字,生動傳神,寫出下魚城(三峽)一帶懸崖峭壁陡立,地勢極其險峻的特點,從而突出了三峽一帶壯麗的山水美景。據此作答即可。26.本題考查對情感的把握。本文寫作者羈旅艱辛,途徑三峽,聽到了凄清悠長的猿鳴。結合“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可知,這是漁者的歌謠,古代的漁民長期生活在這個地方,生活非常的凄苦,他們聽到猿鳴的聲音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反復回蕩,更加劇了這種凄苦,因此禁不住熱淚沾襟。此時作者內心孤寂、悲涼,猿鳴聲使這種感覺更加明顯。結合“李白獲罪流放途徑巫山時接到大赦的詔書,立即掉轉船頭,途中寫下此詩”可知,李白當時剛剛接到大赦的詔書,想到自己以后就可以自由了,不必像之前被流放一樣到遙遠而閉塞的地方了,當然格外興奮,心情愉悅,聽起來自然也覺歡快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切地傳達出其心情愉悅、輕松歡快。據此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銀山縣有溫泉,流入大溪,夏天剛剛有點熱,到了冬天就非常熱。(溫泉)上面常常有霧氣繚繞,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來到這里后大多痊愈了。 縣東六十里外有座山,名叫下魚城,四面是絕壁懸崖,只有兩條道路可以上去,都極險。山上回環曲折,大約二十里,有樹木和池水,農民的田種在山上。從前永嘉之亂,當地的居民登上這里來躲避亂賊,守在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就拿池中的魚扔下去給賊人,來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賊人于是撤退散去了。于是就把這里命名為下魚城。 峽中的猿猴鳴叫聲極其凄清,山谷傳來它們的回聲,泠泠地響個不停。趕路的人這樣唱道:“巴東三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從西陵沿著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進入西陵峽。在山間迂回前行,高山掩映,好像阻斷了通道,但是又通了。高山好像屏障一樣,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