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2《論語》十二章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雍也(yōng) 不慍(yùn) 曾子(zēng) 三省吾身(xǐng)B.好之者(hǎo) 曲纮(gōng) 逾矩(jǔ) 思而不學則殆(dài)C.論語(lùn) 篤志(dǔ) 傳不習乎(chuá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D.一單食(dān) 不舍晝夜(shě) 樂之者(yuè) 逝者如斯夫(fú)2.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D.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3.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A.蔬菜米飯冷水,彎臂枕書苦讀,讀書的快樂是人生至樂。B.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有樂趣。C.健康的飲食習慣、勞逸結合的生活狀態,是快樂的源泉。D.艱苦的物質生活,使人獲得心理的滿足,從而得到樂趣。4.閱讀下面兩則《論語》,完成下面小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與“不義而富且貴”中“貴”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達官顯貴 B.洛陽紙貴 C.物以稀為貴 D.春雨貴如油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B.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C.學而不思則罔 人不知而不慍D.學而時習之 傳不習乎6.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共二十篇,是孔子記錄他與弟子言行的一部書。B.“子”是古代對別人的尊稱,“匹夫”是指平民中的男子。C.宋代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D.“而立”指三十歲,“不惑”指四十歲,“花甲”指七十歲。7.閱讀《〈論語〉十二章》選段,回答問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學習之后按時復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B.曾子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體現了他的自省精神。C.孔子認為到了七十歲就可以隨心所欲,不受任何約束。D.“溫故而知新” 強調了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二、填空題8.填空。(1)《論語》是 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 ,與《 》《 》《 》合稱“四書”。(2)孔子名 ,字 , 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 家學派創始人。9.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不亦說乎( ) 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 不逾矩( )學而不思則罔( ) 一簞食( )曲肱而枕之( ) 博學而篤志(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人不知而不慍 (2)子在川上曰(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 (6)思而不學則殆(7)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不逾矩(9)擇其善者而從之 (10)博學而篤志11.讀下列句子,選擇歸類。A.學習方法 B.學習態度 C.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慍(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為人謀而不忠乎( )(6)學而時習之(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三、名句名篇默寫12.根據要求默寫。(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 ,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述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子罕》)(2)《論語》十二章中的“ ? ? ?”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3)闡述“學”和“思”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四、語言表達13.請你根據對《<論語>十二章》的理解,對下面的句子進行補充。君子人格是儒家人格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君子風骨,努力成為忠恕君子、寬厚君子、 、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五、綜合性學習15.學習了《論語》十二章后班級要開展關于讀書的主題班會活動,請你參與:(1)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向同學推薦三種讀書方法,并說明理由。(2)閱讀網絡作品成為時尚,請你談下利弊。六、文言文閱讀《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在闡明什么?17.文章是如何突出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七、作文18.按要求完成片段寫作。《論語》中的經典名言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請你選擇一則談談對你的影響。(200 字左右)《12《論語》十二章》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答案 A A B A A C C1.A【詳解】本題考查字音字形。B.好之者(hǎo)——hào,曲纮——曲肱;C.論語(lùn)——lún;D.一單食——一簞食,樂之者(yuè)——lè。故選A。2.A【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子在川上曰”交代背景,“逝者如斯夫”直抒對時光如流水的慨嘆,“不舍晝夜”強調流逝之不息;因此斷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故選A。3.B【詳解】本題考查對句子翻譯和理解能力。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我整天吃粗陋的飯食,著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此句說明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A.選項中“彎臂枕書苦讀”理解錯誤;C.選項中“健康的飲食習慣、勞逸結合”過度解讀;D.選項中 “艱苦的物質生活,使人獲得心理的滿足”表述有些偏離原意,這句話主要是表達孔子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重點在即便物質條件差,也能自得其樂。 故選B。4.A【導語】《論語》中的這兩則語錄體現了孔子和顏回的重德輕財生活態度。第一則中,孔子稱贊顏回即使生活清貧、身處陋巷,仍能保持精神上的快樂,表現出他對物質條件淡泊的態度。第二則,孔子則親自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在簡樸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快樂,強調道德的重要性,鄙視不義得來的財富和地位,譬如浮云。兩則語錄共同傳達了儒家對高尚道德追求及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學。【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不義而富且貴: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榮華富貴。貴:富貴,尊貴。A.達官顯貴:古代指職位高的官吏,聲名顯赫。貴:富貴,尊貴;B.紙貴洛陽:意思是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貴:貴重、珍貴;C. 物以稀為貴: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貴:貴重、珍貴;D.春雨貴如油:春天的細雨像油一樣貴重,形容春雨寶貴難得。貴:貴重、珍貴。故選A。【點睛】參考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浮云一般。”5.A【詳解】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替/做;B.均是:泛指多;C.均是:表轉折,卻;D.均是:溫習;故選A。6.C【詳解】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不是孔子記錄的;B.“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D.“‘花甲’指七十歲”的表述不正確,“古稀”指七十歲,“花甲”指六十歲;故選C。7.C【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理解。C.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但又不超出規矩,并非不受任何約束;故選C。8. 儒 言行 孟子 大學 中庸 丘 仲尼 春秋 儒【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1)《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在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采納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為歷代儒學子首要研習之書。(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為春秋末期魯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9. yuè yùn xǐng yú wǎng dān gōng dǔ【詳解】本題考查字音。不亦說乎(yuè):不也是很愉快嗎?說:通假字,通“悅”,愉快、高興。人不知而不慍(yùn):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慍:指生氣、惱怒。吾日三省吾身(xǐng):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省:反省、自我檢查。不逾矩(yú):不會越過規矩。逾:越過、超過。學而不思則罔(wǎng):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一簞食(dān):一竹籃飯。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曲肱而枕之(gōng):彎著胳膊當枕頭。肱:指胳膊,從肩到肘的部分。博學而篤志(dǔ):廣泛學習并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表示堅定。10. 生氣,惱怒 河流 誠信 新的理解和體會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疑惑 以……為快樂 越過 好的方面,優點 堅定【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慍:生氣,惱怒。(2)句意:孔子在河邊感嘆道。川:河流。(3)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信:誠信。(4)句意: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新:新的理解和體會。(5)句意: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6)句意: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殆:疑惑。(7)句意: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的人。樂:以……為快樂。(8)句意:不越過法度。逾:越過。(9)句意: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點。(10)句意:廣泛地學習并且堅定志向。篤:堅定。11. C A A B C A C C C【詳解】本題考查語句理解。(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從修身做人方面給我們以啟示,要保持君子的風度。故選C;(2)句意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從學習方法方面給我們以啟示,在學習時要學會溫習學過的知識,以求獲得新的體會。故選A;(3)句意: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從學習方法方面給我們以啟示,在學習時要學會學與思相結合。故選A;(4)句意: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從學習態度方面給我們以啟示,提醒我們要保持謙遜好學的態度,善于發現學習別人的優點與長處,從而提升自己。故選B;(5)句意: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從修身做人方面給我們以啟示,為他人做事要盡心盡力。故選C;(6)句意: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從學習方法方面給我們以啟示,學過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故選A;(7)句意: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從修身做人方面給我們以啟示,我們要堅守志向。故選C;(8)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從修身做人方面給我們以啟示,我們要善于反思自己。故選C;(9)句意: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從修身做人方面給我們以啟示,我們不能接受不義之財。故選C。12.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溫故而知新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匹夫不可奪志也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詳解】本題考查名句名篇默寫。注意易錯字詞:惑、善、謀、罔、殆。13. 誠信君子 好學君子【詳解】本題考查補寫句子。先明確《論語》中體現的君子特質,如誠信、好學、自省等,再結合新時代青年需求,補充符合君子風骨的內容,使列舉的君子類型豐富且貼合經典。《論語》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強調人際交往里誠信的重要性,君子當以誠信立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君子當好學不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彰顯弘毅擔當;“吾日三省吾身”,體現君子需時常自省;“人不知而不慍”,體現君子即使不被理解也不惱怒,有耐挫的氣度……所以,新時代青年需以誠信樹立典范,以好學充實自我,以弘毅擔責,以自省提升,要心懷豁達,方能彰顯君子風范。據此可補寫為:誠信君子、好學君子、弘毅君子、自省君子、寬厚君子等。14.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講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詳解】本題考查分析內容,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意思為:知道學習的人,不如熱愛學習的人;熱愛學習的人,又不如把學習當作樂趣的人。通過第一句作者將“知之者”與“好之者”對比,然后在第二句開始把“好之者”放到句首,形成句子的頂真修辭,再把“好之者”與“樂之者”對比,強調了不同層次的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效果的差異。這句話突出了從懂得理解、感興趣到樂在其中,層層遞進,在于勸導人們超越簡單的認知,鼓勵對事物保持熱愛和快樂追求,讓人們意識到只有真正熱愛和樂在其中,才能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15.(1)學而時習之:學習要及時回顧溫習。可以鞏固記憶,也會有新認識。學而不思則罔:讀書要善于思考,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以轉化為運用。切問而近思:要把自己想不明白求教別人,要聯系實際去思考。(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2)利:網上內容貼近現實生活,信息量大,查閱方便。弊:垃圾信息多,快餐式作品多,甚至有謬誤。(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拓展運用。本題要求根據《論語》十二章的內容,向同學推薦三種讀書方法,并說明理由。因此,我們需要從《論語》中找出與讀書方法相關的內容,然后結合這些內容來推薦讀書方法。接下來,我們需要回顧《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特別是與讀書方法相關的部分。例如,可以關注孔子對于學習的態度、方法、目的等方面的論述,以及他對于弟子的教導和勸勉。在回顧《論語》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煉出幾種讀書方法。這些讀書方法應該與《論語》中的論述相契合,同時也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提取出“勤勉好學”、“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等讀書方法,對于每種讀書方法,我們都需要闡述推薦的理由。這些理由應該基于《論語》中的論述,同時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和自身經驗進行說明。例如,可以解釋為什么勤勉好學是讀書的重要品質,為什么學思結合能夠提高閱讀效果,以及為什么學以致用能夠讓讀書更有價值。最后,我們需要組織語言將推薦的讀書方法和理由清晰地表述出來。在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言流暢,以便讓同學能夠理解和接受我們的推薦。示例:方法一:讀與思相結合。理由:《<論語〉十二章》中提到的“學而不思則罔”告訴我們,不能只讀書不思考,多思考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獲得更大的進益。方法二:培養讀書的興趣。理由:《<論語>十二章》中提到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告訴我們,學習時要對所學的知識充滿興趣,所以要培養讀書的興趣,讀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這樣讀書時才不會產生枯燥、厭倦、懈怠之感。方法三:讀書時要反復讀。理由:《<論語>十二章》中提到了“溫故而知新”,所以讀書時對于精彩的、重要的內容可以反復讀,才能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首先,我們要明確討論的主題是“閱讀網絡作品的利弊”。這是一個涉及現代科技與文化生活的話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利處:便捷性:網絡作品具有即時性和可獲得性,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閱讀,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多樣性:網絡作品涵蓋了小說、散文、詩歌、評論、新聞、博客、微博等多種形式,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互動性:網絡作品往往具有互動性,讀者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與其他讀者和作者進行交流和互動,增強了閱讀的樂趣和參與度。弊處:信息過載:網絡作品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容易導致讀者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難以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由于網絡作品的發表門檻相對較低,導致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作品可能存在抄襲、低俗、虛假等問題。深度閱讀受限:網絡作品往往以短小精悍為主,難以承載深度思考和系統知識,可能導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據此概括作答即可。16.意在闡明要加強個人修養,做一個道德高尚、心胸豁達之人 17.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將人們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與顏回在“陋巷”自得其樂進行對比,突出強調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導語】《論語》十二章通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展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學習態度、修身方法、價值追求等。文章以簡潔凝練的語言,闡明了如“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安貧樂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思想,體現了孔子對道德修養、治學態度和個體行為的高標準要求,塑造了顏回等道德楷模形象,突出儒家崇尚仁德、人和的核心精神。16.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點句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在孔子認為,雖然別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會因此而覺得惱怒,依舊和善地對待他們,這樣的人就符合君子的標準了,由此可見,作者在此強調做人要有寬闊的胸懷,加強自身的道德的修養,做一個品德高尚,心胸豁達的人。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手法。“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多么高尚啊!在此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顏回生活很簡陋,居住在陋巷里,物質簡單,別人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條件,而顏回卻不覺得這樣很苦,將別人和顏回對待“陋巷”的態度進行對比,強調顏回雖然物質生活簡陋,但精神生活豐富,表現其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點睛】參考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18.示例:《論語》十二則中,我最喜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一則。字面的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強調了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在如今的生活與學習中,應當要好好珍惜時光,把握好當下的每分每秒,好好學習,讓人生有價值有意義。【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片段寫作。注意是寫對《論語》的讀后感,“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根據題目要求,從《論語》中選擇自己最有感悟,最為感動的一面,聯系自身生活,表現自己從《論語》中得到的感悟或是體會到的美好來創作即可。示例:我喜歡《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字面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我以前學習的時候,喜歡一味地學習新知識,卻忽視了舊知識。我們應該像論語這種所說的意義,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就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