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屆安徽省亳州市高三上學期入學考試語文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小題。材料一:奧爾特曼被譽為“ChatGPT之父”。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大語言模型 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熱潮。在2024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年會上,奧爾特曼發(fā)表了一些關(guān)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觀點。人工智能會降低我們對彼此的關(guān)注嗎?1997年,當IBM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深藍”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 卡斯帕羅夫時,有評論員預測這將是國際象棋的終結(jié),此后沒有人會再費心看棋或下棋。但時至今日,“我們?nèi)詫θ祟愃龅氖虑榉浅8信d趣,幾乎沒人觀看兩個人工智能對弈。”奧爾特曼說,他在讀完自己喜歡的書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我想感受到與那個引起我共鳴的人之間的聯(lián)系”。奧爾特曼說,人類始終在獲得更好的工具,但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今天我們?nèi)匀环浅jP(guān)注彼此”。需要擔心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嗎?奧爾特曼認為,人工智能將對人類工作產(chǎn)生巨大影響,如今,人工智能已經(jīng)成為“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產(chǎn)力工具”,有些經(jīng)濟學家擔心人工智能將大規(guī)模地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但目前尚未出現(xiàn)。人類還能從事哪些工作?奧爾特曼以自己為例說:“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我的角色是弄清楚我們將做些什么,然后與其他人合作并實現(xiàn)目標。”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推動人類在更高的抽象層次工作,也將獲得更多能力。比技術(shù)更難的問題是什么呢?奧爾特曼指出,對人工智能進行“迭代部署”意味著社會可以逐漸習慣這項技術(shù),并讓“我們的機構(gòu)有時間展開討論,以弄清楚如何監(jiān)管”。奧爾特曼認為,GPT-3和GPT-4在對價值觀保持一致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他認為,比技術(shù)更難的問題是:誰來決定這些價值觀、默認價值觀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國家如何運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這是一個重大社會問題。”他說。(取材于郭爽等的相關(guān)文章)材料二:近日,“多所高校規(guī)范大學生用AI寫論文”的新聞上了熱搜。據(jù)媒體報道,2024年畢業(yè)季不少國內(nèi)高校先后發(fā)文,就“學生如何在畢業(yè)論文中使用生成式 AI”“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guī)范。湖北大學本科生院2024年4月10日發(fā)布通知,宣布在本科畢業(yè)論文審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論文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4月28日,福州大學也發(fā)布通知,決定對2024屆本科論文進行AI代寫的檢測,并以此作為評獎評優(yōu)的參考依據(jù);天津科技大學則對“生成式AI檢測結(jié)果超過40%”的學生發(fā)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糾;也有學校規(guī)定了AI的合理使用情形、超標后的復檢辦法。如果從人類知識生產(chǎn)與知識傳授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論文”可以視之為特殊的“開卷考試”,寫作者本來就應該去廣搜博采文獻、引證前人成果、提出自身新說。一個人寫出一篇論文,至少可以向外界顯示兩點:其一,此人已經(jīng)學習掌握了人類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來的公共知識;其二,此人還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知識。基于這兩點,高校才會頒發(fā)給他學位。進一步說,如果將“通過考試”定性為“掌握已有公共知識”,并將“論文寫作”拆分為“知識傳授的證明”與“知識生產(chǎn)的成果”這兩部分的話,那么AI在其中的角色就更值得辨析了,這也將影響到我們對“如何看待AI代寫論文”這一問題的認識。2023年3月15日,美國媒體報道,剛剛發(fā)布的GPT-4以高分通過了各種標準化考試。SAT拿下700分,GRE幾乎滿分,在律師模擬考試中,GPT-4也考到了前10%左右。GPT-4在標準化考試中的無往不利顯示,AI模型展現(xiàn)了自己在掌握已有公共知識上的強大威力。毫不客氣地說,AI已經(jīng)超越了絕大多數(shù)只會死記硬背、只能掌握已有公共知識的學生,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模式面臨顛覆。而從“知識生產(chǎn)”的角度來看,真正稱得上“為人類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的論文其實少之又少,類似牛頓開創(chuàng)多個學科范式、維特根斯坦難倒答辯教授的情況極為少見,絕大多數(shù)論文至多只能證明這個學生學會了已有知識、可以從事相關(guān)工作了。而如果有代寫的話,甚至連這一點都未必能夠證明:“記問之學”尚且不足以為人師,遑論連這記問之學都是抄來或是求助于AI得來的。AI大模型未必能像一些后現(xiàn)代狂想一樣“讓大部分人失業(yè)”,但在目前“迅速學會人類已有知識”的前景已經(jīng)愈來愈清晰,對人類傳統(tǒng)意義上知識傳承與知識生產(chǎn)的模式形成挑戰(zhàn)。AI已經(jīng)能夠威脅一部分職業(yè),但是也顯現(xiàn)出至少是“協(xié)助知識生產(chǎn)”的能力。寫論文與評論文的人如果不能適應這種挑戰(zhàn),恐將落入在知識傳承上“連AI都不如”的窘境。如果學生在AI的協(xié)助下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那么AI就無愧“副駕駛”之位;但若是學生使用AI只是在重復堆砌已有知識或者說“AI來傳承已有知識更快更好”的話,那么不僅“AI代寫論文”并不足取,論文背后的這門學科是否還需要設置專業(yè)、招聘教師、招收學生,本身都已經(jīng)是問題了。至此,“AI寫論文”的問題就可以引發(fā)更深層次的一個問題:舊有的知識傳承與知識生產(chǎn)模式如何適應AI模型帶來的沖擊。全球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臨“精英過剩”“博士危機”的現(xiàn)實,舊有的學科設置與教學科研體系如何不至于淪落為“還不如交給AI”,將是比“如何看待AI寫論文”更為重要的問題。美國沃頓商學院學者伊桑·莫利克就在2023年要求“我的學生必須用AI寫作業(yè)”,展現(xiàn)了主動求變的前瞻性。(取材于王競的相關(guān)文章)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對奧爾特曼觀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人類不斷獲得的更好的工具中的一項,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并不會降低人們對彼此的關(guān)注。B.人工智能雖然會影響人類工作,但不會規(guī)模化地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人們無需過多擔心。C.人工智能促使人類思考可以做哪些工作,可推動人類在更高的抽象層次工作,獲得更多能力。D.人類應思考如何有效監(jiān)管人工智能,并進一步確立使用該技術(shù)的必要價值觀,確定價值標準。2.根據(jù)材料二,下列有關(guān)AI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應從人類知識生產(chǎn)與知識傳授的高度來看待AI寫論文這一問題。B.目前AI已超越了多數(shù)只會死記硬背、只能掌握已有公共知識的學生。C.撰寫、評論論文的人要適應AI帶來的挑戰(zhàn),才能更好地傳承知識。D.美國有教授要求學生必須用AI寫作業(yè),表明中西方對AI的態(tài)度不同。3.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同學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與運用,與材料主張不相符的一項是( )A.趙同學呼吁同學們“理智并清醒地認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B.王同學在寫作畢業(yè)論文時,運用AI技術(shù)來搜集文獻、處理數(shù)據(jù)。C.李同學運用AI協(xié)助寫作,按學校規(guī)定的AI合理使用標準來自查。D.徐同學運用AI生成論文觀點,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相關(guān)論據(jù)。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奧爾特曼并不認同把AI系統(tǒng)“深藍”視為“國際象棋的終結(jié)者”。B.奧爾特曼認為社會逐漸習慣AI技術(shù)后,AI將成為社會的引領(lǐng)者。C.部分高校允許畢業(yè)生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適度使用AI技術(shù)寫畢業(yè)論文。D.AI大模型今后可能威脅甚至替代一些標準化、模式化較高的工作。5.請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人工智能的運用可能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應對?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落在生命中的雨連 亭母親哼起了鄉(xiāng)間謠曲,我想跟著哼唱,但我不會。母親的歌聲,像沙沙沙的雨聲,或者說匯入了沙沙沙的雨聲。歌聲和雨聲交織在一起,有著動人的和諧。父親從里屋出來,坐在門邊換雨鞋。“我得去看看。”父親說,“注意安全,早點回來。”母親說。說完又拾起中斷的歌謠:“伊哎呀——”在母親的歌聲中,父親把褲腿塞進雨鞋,扯了扯肩頭的衣服,這才拿著手電筒出門。他是個干凈漂亮的人,母親看著他體面的背影,露出溫情的笑意。雨絲在燈光中閃亮,看著像密密麻麻的心緒,一絲一絲,紛紛舞動。父親走遠后,母親搬出去年秋天留的花生種子,在燈光下給花生剝殼。這是個小活兒,簡單,卻也磨人。兩手同時使力,拇指和食指用勁剝開花生殼,露出粉紫色的花生米,選擇其中亮澤飽滿的,丟掉干癟難看的。忙碌一陣后,母親忍不住說:“這一批花生種子非常好。”的確好,好到讓人覺得豐收就在眼前。“開耕后把它們種到土里,小小的一籃子花生米,能變成幾畝花生苗,能收獲好幾牛車花生,能榨出幾百斤食用油。”母親的話,道出了生命的力量、土地的恩賜。燈光下,母親的手厚實,溫柔。有時候,我羨慕母親的手,雖然滿是疤痕,但很有力量。它們能承受生活的雞零狗碎,理順一地雞毛,化腐朽為神奇。我的手就做不到這些。沒剝多久,我就累了,實際上是沒耐心了,就靠在爐火邊,讓微紅的火光烤熱我的手。雨絲銀針般飛動著,屋檐有水滴落下來,地上有散開的水花。看著雨水一滴又一滴地下墜、散開,我的心開始濕潤了。母親依然在一顆接著一顆地剝花生,仿佛永遠也剝不完似的,仿佛她生來就是為了剝花生似的。除了手中的活兒,她似乎什么都不在意。她真有耐心呀,這耐心讓我驚嘆。一點一滴,埋頭于眼前,不計得失。每次我認為她永遠也干不完時,她卻出人意料地把活干完了。這就像漫天的雨絲,我以為它們下不完時,突然就天晴了。可是天晴前,我是不相信春雨會停的。活沒干完時,我是不相信活能干完的。我理解不了母親的耐心。在我眼里,她深陷于春天的雨水,被雨絲纏得緊緊的。我從沒想過她曾是陽光下怒放的花朵。我不知道她對雨水的理解遠比土地深沉。這一切,源于她不善言辭。我總以為,沒有說出的就是不存在的。實際上,她以靜默的方式釋放了生命的能量,就像眼前的雨水滋潤萬物一樣。雨下在寂靜的院子里,下在江河的微波中,下在草木萌發(fā)的山上,下在小草青青的墳堆旁,下在蓄勢待發(fā)的梨花間……遠處朦朧了,近處迷離了,再清楚的事物也分辨不明了,再簡單的心事也理不清了。漸漸地,樹消隱了,山消隱了,房屋消隱了,心事消隱了。世界仿佛只剩下雨。雨遠遠近近,紛紛揚揚,給萬物罩上面紗,像是怕它們被人看透了去。母親粗糙的手掌拂過春天的水汽,打撈起內(nèi)心的平靜。她平靜的時候,我似乎能聽到她的呼吸。這雙手剝過多少萬顆花生呢 時間是一條沙河,由沙子般的花生粒串起。花生零碎,人的生命也零碎。花生埋進土里,發(fā)芽、生長、結(jié)果,人也仿佛跟著發(fā)芽、生長、結(jié)果。花生在潮氣中散發(fā)清香,讓人忍不住把它們?nèi)M嘴里。但我沒有這樣做,在春天,花生只有一個使命:成為種子。這時,習慣早睡的婆婆,忽然弓著身子進來了。母親急忙起身,勸她回去休息。婆婆嘀嘀咕咕,說起以前,說起莊稼,說起吃過的鹽。母親知道她掛念春耕,就扶她挨著爐火坐下了。花生還有大半筐沒剝殼,今晚是干不完了,明天、后天、大后天也許都干不完了,我只要想想就覺得手指發(fā)疼。母親倒是不嫌累,趕著多干一點兒是一點兒。于是她又開始剝了。我看到她手上的繭。我好羨慕她的繭子。有它們的保護,手才不會疼咧。“傻妞,你多干點就長繭子了。”婆婆又好氣又好笑。“為什么不是生下來就有繭子呢 ”我唉聲嘆氣。“凈胡說,人剛生下來跟水豆腐似的,哪里會有繭子呢 ”母親說著,又剝了幾顆花生。“是呀,剛出世的娃都是水做的骨肉,藕做的筋骨,嬌得很。繭子都是日子一點點磨出來的。就拿你爸來說吧,你別看他現(xiàn)在粗皮厚臉的,他從奶奶肚子里出來時,比蒸蛋羹還嫩呢。人呀,進了這塵世,久了就讓風啊,霜啊磨粗了。”婆婆用過來人的口吻說。“我呢,我生下來是什么樣 ”我焦急地問。“你呀,像一碗擱了蜜的豆花,又白又滑,甜得我的心樂開花!”母親取笑我。我羞得只好低頭剝花生。過了一會兒,母親說起出門的父親。巡山的他,該走到水庫壩上了吧,每日的固定時間,他都要去查看溝渠和水位。而他所經(jīng)之處,春風喚醒了春筍、蘑菇、木耳。說起父親時,母親臉上的笑容像穿過雨幕照進夜里的陽光。離開故鄉(xiāng)后,想家時我就會想起這個笑容,帶著春夜的暖意、燕子的歌聲,以及我年輕時的心緒。我的心緒從雨中拉回燈下時,母親竟然剝完了所有的花生。這時,父親的腳步聲從屋外傳來,接著他粗大的手掌推開了潮濕的木門。吱吱呀呀,門一開一關(guān),牛棚里的牛跟著哞哞叫了幾聲,然后是鳥飛離樹梢的撲翅聲。夜未央,父親把農(nóng)具拿出來,仔仔細細地修理一遍,定螺母,銷軸,上油,套繩……隨著雨腳越來越密,春耕開始了。春雨中,父親犁地,翻起的肥土泛著濕潤的光澤,我把花生米一粒粒播撒在土中,讓雨淋濕它們,讓土掩埋它們,讓風喚醒它們。它們破土了,抽芽了,散葉了,開枝了,綻花了,結(jié)實了……幾個月后,我們贏得了豐收年。(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出門前母親注視著他,在外時母親時刻掛念他,這些溫情的細節(jié),在幼小的“我”心里埋下了美好的種子。B.母親對花生從種子變成幼苗、長成果實、榨成油的過程的描述,滿載著莊稼人對豐收的期待,也與本文結(jié)尾相照應。C.與婆婆和母親對人世艱辛的埋怨不同,天真的“我”羨慕母親手上的繭子,希望人一生下來就能有繭子保護雙手。D.雨夜里母親剝花生時的靜默與父親修理農(nóng)具的專注相呼應,共同編織出生活的質(zhì)樸韻律,蘊含著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7.下列對文章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多處將“我”與母親對比,如剝花生時“我”沒剝多久就累了,母親卻把活干完了,強調(diào)了“我”在體力上與母親的差異。B.“拾起中斷的歌謠”“打撈起內(nèi)心的平靜”,這些句于將并無實體的“歌謠”與“內(nèi)心的平靜”實體化,表達新穎靈動。C.作者在對婆婆的語言描寫中運用了“藕做的筋骨”“蒸蛋羹’等說法,既生動有趣,又符合她鄉(xiāng)下老人的身份特征。D.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雨中農(nóng)家的勞作場景,語言富有詩意,將自然意象與生命哲思交融,展示出獨特的審美意蘊。8.請結(jié)合全文,說說文中“雨”的含義。9.有人說,連亭的散文“細密地包裹著大地萬物的重量”,試結(jié)合本文談談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乾道元年,余守桂林,初識潯州守蔣君德施。是歲君趨朝,執(zhí)政三人者共稱君之賢,賜對【1】,擢守邕管。其明年,余免歸江東,君與邦人送余于興安,置酒擊鮮乳洞之下。時方六月,洞中極寒,水如冰雪,余與君褰裳脫履,篝火入之。凌兢石間,題名賦詩,火盡乃出。于是君六十有二矣,精神矍鑠未艾也。又明年,余帥長沙,桂州舊僚以書來,則云君至邕管死矣。夫以君之豈弟【2】慈祥,忠信孝友,而位與年才止于此,何耶?君諱允濟,為桂之興安人。父熙,以君贈奉直大夫,其葬也,得致堂先生胡公為之銘。致堂道學高一世,語不妄發(fā),奉直之銘可知也。奉直力貧教二子,君與其兄允升,俱中紹興二年進士第。歷柳州柳城尉,容州普寧令,改秩知邵州新化縣,賀州富川山縣,新州教授,通判賓州,知潯州、邕州,于是朝廷方知君,而上亦且試君于邕。將用君矣,而君遂死,積官朝請大夫。君在州縣凡四十年,一以恩信結(jié)民,務安便之,其出入期會,皆與民先為要約,無一切迫促之政。嶺南取民無藝,貧不堪,則黠且強者往往群為盜。君所至常平其賦,又設方略,盜畏之,多去易業(yè),間發(fā)捕必得。新化號難治,奸民猾吏與寓客之有力者,根株囊橐,令不得一搖手,即以危法中之。君至屬爾,俗為之變,積歲不輸之租,車牛系道,庫廩皆溢。會丁太夫人憂,租未至縣者,知君去,復以歸,相率數(shù)百人遮部使者,愿奪君喪。在富川,適行經(jīng)界【3】,鄙遠不素習,旁郡驚擾,有死者。君親為指畫,條疏節(jié)披,吏受其成而民聽之,從容訖事,部使者取其法下諸郡。嘗攝昭州,始官出錢二百予民,輸布一匹,既復折布為錢,十倍之。君疏以聞,竟減其半。隆興詔書第【4】良二千石,君在潯州,為廣西第一。嘗按平南巡檢祝尚賢,奪一官;及君喪過潯,尚賢哭舟中哀甚。或問之,曰:“曩我實犯法,非公之私,公賢者,我安得不哭?”邕州控蠻獠,歲買國馬,百貨所聚。君至,盡蠲異時武臣敝事,馬大入,諸蠻怗服,至不敢相讎殺。死之日,哭者罷市。(取材于張孝祥《邕帥蔣公墓志銘》)注釋:【1】賜對:指帝王召見臣子對答問題。【2】豈弟:通“愷悌”,意為和樂平易。【3】經(jīng)界:即“經(jīng)界法”,通過清丈田畝、重造地籍以整頓賦稅不均的土地改革。【4】第:評定等次。10.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擢守邕管 擢:提拔B.余與君褰裳脫履 褰:提起C.又設方略 略:簡略D.會丁太夫人憂 會:適逢1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以君贈奉直大夫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B.得致堂先生胡公為之銘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C.而上亦且試君于邕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D.奸民猾吏與寓客之有力者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1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君六十有二矣,精神矍鑠未艾也 那時蔣君六十二歲,但精神健旺,毫無衰老之態(tài)B.致堂道學高一世,語不妄發(fā) 致堂先生的道學造詣冠絕當世,說話從不輕率C.相率數(shù)百人遮部使者,愿奪君喪 (蔣君)帶著幾百人攔住轉(zhuǎn)運使,請求完成服喪D.君至,盡蠲異時武臣敝事 蔣君到任后,全部廢止以往武將當政時的弊政13.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蔣允濟與張孝祥在乳洞游賞,側(cè)面體現(xiàn)二人交往的雅趣。B.蔣父雖家貧,仍竭力教子,允濟兄弟二人先后考中進士。C.蔣允濟將要被朝廷重用時突然去世,作者對此深感遺憾。D.全文以簡勁的敘事筆法貫穿始終,贊美蔣允濟德行政績。14.蔣允濟施政貫徹“恩信結(jié)民,務安便之”的理念,即用恩惠和信義與百姓結(jié)交,致力于讓百姓生活安定便利。請結(jié)合文章第三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這一理念落實的具體措施及成效。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元曲,完成小題。(共12分)【正宮】醉太平·警世(其二)元·汪元亨憎花蠅競血,惡黑蟻爭穴。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茍且。嘆烏衣一旦非王謝,怕青山兩岸分吳越,厭紅塵萬丈混龍蛇。老先生去也。【雙調(diào)】沉醉東風·歸田(其二)元·汪元亨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鏟削去時官樣,演習會牧歌樵唱。老瓦盆邊醉幾場,不撞入天羅地網(wǎng)。【雙調(diào)】沉醉東風·歸田(其十六)元·汪元亨達時務呼為俊杰,棄功名豈是癡呆?腳不登王粲樓【1】,手莫彈馮讙鋏【2】,賦歸來竹籬茅舍。古今陶潛是一絕,為五斗腰肢倦折。注釋:【1】王粲:漢末文學家,曾作《登樓賦》抒發(fā)自己久客異鄉(xiāng)、才能不得施展的思想情緒。【2】馮讙鋏:馮讙為孟嘗君門客,沒有得到重視,于是彈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有了魚,又說“出無車”;有了車,又說“無以為家”。15.下列對這三首元曲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花蠅競血”“黑蟻爭穴”,比喻官場上爭名逐利的行為。B.“紅塵”喻指戰(zhàn)爭硝煙,“混龍蛇”比喻良將與佞臣混雜。C.“遠城市”表達了作者想要遠離熙熙攘攘城市生活的意愿。D.“天羅地網(wǎng)”一詞比喻危機四伏、充滿陷阱的名利是非場。16.下列對三首元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嘆烏衣”句化用劉禹錫《烏衣巷》典故,以王謝家族興衰隱喻人世滄桑、世事無常。B.《歸田》兩首在“警世”思想基礎上,又表達了為保全性命躲避是非的消極避世思想。C.作者以花蠅黑蟻、龍蛇等物象喻指社會現(xiàn)實,以城市、村居的空間意象寄寓價值取向。D.三首元曲都運用了比喻、用典和對比等藝術(shù)手法,展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傾向和人生選擇。17.元曲的風格特點是雅俗融合,請從語言角度,結(jié)合相關(guān)句子談談你對這一特點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寫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作者使用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描寫琵琶女一曲終了,人們久久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中的句子是“ , ”。(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形容劍閣易守難攻的句子是“ , ”。(3)“滄海”這一意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詩詞文章中,或展現(xiàn)寬闊胸襟,或寄托憂思情懷,或抒發(fā)離情別緒等,如“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經(jīng)常在門診遇到就診的患者,眼睛滿是紅血絲,問情況,都說是昨天熬夜玩手機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關(guān)燈后玩手機對眼睛不好,但具體會有哪些危害又不是很清楚,這導致很多人對危害認識不到位。那么,經(jīng)常關(guān)燈看手機( 甲 ) ①目前,一些研究表明,②很多人使用電腦超過一個多小時,③就會出現(xiàn)眼脹、眼痛等視疲勞癥狀,④這說明視疲勞的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長相關(guān)顯著。手機屏幕比電腦更小,看的距離更近, A 用眼負擔更重,更容易出現(xiàn)視疲勞。通常結(jié)膜上的血管是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我們看不見。可一旦出現(xiàn)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休眠”的血管就會擴張充血,加速新陳代謝,形成我們能看到的紅血絲。熬夜后眼睛紅,其實是( 乙 ):“我很疲勞,需要休息。”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主要是由于眼球內(nèi)壓力太高,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圍,從而導致視神經(jīng)損害。眼壓的穩(wěn)定主要依賴于眼球內(nèi)房水循環(huán)。對一些本身眼球較小、房角又窄的人來說, B 關(guān)燈玩手機,瞳孔會在暗光環(huán)境下變大,就可能影響房水循環(huán),從而( 丙 ),最終導致青光眼急性發(fā)作。發(fā)作時,不僅會眼痛頭痛,還可能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19.請在文中甲、乙、丙三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A、B兩處填入恰當?shù)年P(guān)聯(lián)詞語。22.下列句子中的“容易”與文中加點的“容易”,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鬧情緒,不理智,就容易把事情辦壞。B.同學們很辛苦,但老師們也不容易。C.這道題很容易,但是得分卻普遍不高。D.這篇議論文寫得很通俗,容易看。23.你的同桌經(jīng)常熬夜玩手機,以致次日上課時眼部不適。請你根據(jù)以上信息,直接向他指明這樣做的危害。要求語句完整流暢,不超過50個字。六、作文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彩,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喚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第1頁 共4頁 ◎ 第2頁 共4頁第1頁 共4頁 ◎ 第2頁 共4頁參考答案1.B 2.D 3.D 4.B 5.①問題: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的工作。應對:清楚自己的定位,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適應更高的抽象層次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②問題:人類運用人工智能可能會在價值觀、適用界限和運作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應對:加強監(jiān)管,為其確立合適的價值標準。③問題:人工智能代寫論文,無法檢測學生能力的真實性。應對:嚴格、反復檢測,合理使用人工智能。④問題:AI模型給舊有的知識傳承與知識生產(chǎn)模式帶來沖擊。應對:要有主動求變的前瞻性。【導語】這篇閱讀材料圍繞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展開雙視角探討:材料一以ChatGPT之父奧爾特曼的論述為核心,強調(diào)AI作為工具本質(zhì),提出技術(shù)倫理與社會價值觀調(diào)適的深層命題;材料二聚焦教育領(lǐng)域,通過高校論文規(guī)范案例,揭示AI對傳統(tǒng)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沖擊,呼吁教育體系革新。兩則材料形成遞進關(guān)系,既展現(xiàn)AI作為生產(chǎn)力工具的變革性,又尖銳指出人類需在技術(shù)迭代中重構(gòu)認知框架與管理機制,具有鮮明的時代思辨特征。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 “人工智能雖然會影響人類工作,但不會規(guī)模化地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人們無需過多擔心”錯誤。原文是“有些經(jīng)濟學家擔心人工智能將大規(guī)模地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但目前尚未出現(xiàn)”,只是說目前尚未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取代的情況,不能得出不會規(guī)模化取代以及無需過多擔心的結(jié)論。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D.“美國有教授要求學生必須用AI寫作業(yè),表明中西方對AI的態(tài)度不同”錯誤。美國有教授要求學生必須用AI寫作業(yè),只能說明該教授對AI在作業(yè)中的應用有自己的看法和嘗試,不能以偏概全地得出中西方對AI的態(tài)度不同,原文也未提及中西方對AI態(tài)度差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 “徐同學運用AI生成論文觀點,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相關(guān)論據(jù)”與材料主張不相符。材料二強調(diào)不能讓AI完全代替學生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作,論文應該體現(xiàn)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徐同學讓AI生成論文觀點,這不符合材料中對合理使用AI寫論文的要求。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原文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B. “奧爾特曼認為社會逐漸習慣AI技術(shù)后,AI將成為社會的引領(lǐng)者”錯誤。原文是“對人工智能進行‘迭代部署’意味著社會可以逐漸習慣這項技術(shù),并讓‘我們的機構(gòu)有時間展開討論,以弄清楚如何監(jiān)管’”,并沒有提到AI將成為社會的引領(lǐng)者。故選B。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問題:材料一“有些經(jīng)濟學家擔心人工智能將大規(guī)模地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可見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類的工作。應對:材料一中奧爾特曼“我的角色是弄清楚我們將做些什么,然后與其他人合作并實現(xiàn)目標”,同時提出“未來人工智能將推動人類在更高的抽象層次工作,也將獲得更多能力”。②問題:材料一“比技術(shù)更難的問題是:誰來決定這些價值觀、默認價值觀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國家如何運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人類運用人工智能可能會在價值觀、適用界限和運作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應對:材料一提到對人工智能需“迭代部署”“以弄清楚如何監(jiān)管”,同時針對價值觀問題需明確“默認價值觀”“界限”。③問題:材料二指出,AI代寫論文會導致無法證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應對:材料二列舉國內(nèi)高校的具體措施,以及部分學校“規(guī)定了AI的合理使用情形、超標后的復檢辦法”等,直接支撐“嚴格、反復檢測,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應對策略。④問題:材料二明確提到“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模式面臨顛覆”“對人類傳統(tǒng)意義上知識傳承與知識生產(chǎn)的模式形成挑戰(zhàn)”,直接闡述AI對傳統(tǒng)知識模式的沖擊。應對:材料二以伊桑·莫利克“要求‘我的學生必須用AI寫作業(yè)’”為例,說明其“展現(xiàn)了主動求變的前瞻性”,這是應對方向。6.C 7.A 8.①指作為自然現(xiàn)象的雨,即文中連綿的春雨。②象征著母親的生活智慧與性格,滋養(yǎng)了“我”的生命。 9.①“細密”是對作者散文筆法的概括:善于使用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善于利用多種感官來寫自然風物;語言意味深長,多處使用象征手法表情達意。②“大地萬物的重量”是對作者散文內(nèi)容的概括:文中描寫了剝花生、巡山等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場景,描繪了“春雨”“燕子”“花生”等農(nóng)村的自然風物,語言中透露著對土地的深厚依戀之情。【導語】這篇散文以細膩溫情的筆觸,描繪了春雨中農(nóng)家勞作的平凡場景,通過母親剝花生、父親巡山等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樸實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巧妙運用“雨”的意象,既寫實又象征,將自然界的雨水與生命的滋養(yǎng)、歲月的磨礪融為一體。文中多處對比“我”與母親的不同,凸顯了代際差異與生命成長的主題。語言質(zhì)樸而富有詩意,將日常勞作升華為對生命力量的禮贊,體現(xiàn)了散文“以小見大”的藝術(shù)魅力。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能力。C.“與婆婆和母親對人世艱辛的埋怨不同”錯誤,從婆婆和母親戲謔和輕松的語氣中,無法看出她們“埋怨”的態(tài)度,選項說法屬于臆斷。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A.“強調(diào)了‘我’在體力上與母親的差異”錯誤,由原文“我的手就做不到這些。沒剝多久,我就累了,實際上是沒耐心了,就靠在爐火邊,讓微紅的火光烤熱我的手”可知,強調(diào)的是“我”與母親心態(tài)和個性上的差異。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的能力。①文中多次描寫春雨的場景,如“雨絲銀針般飛動著,屋檐有水滴落下來,地上有散開的水花。看著雨水一滴又一滴地下墜、散開,我的心開始濕潤了”,這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客觀呈現(xiàn),渲染了靜謐的農(nóng)家氛圍。②“她以靜默的方式釋放了生命的能量,就像眼前的雨水滋潤萬物一樣”,母親如雨般靜默、堅韌,她的勞作與耐心像雨水滋潤土地一樣滋養(yǎng)家庭。雨與母親的歌聲交織,暗示母親用平凡勞動傳遞生命力量,如春雨喚醒春筍般孕育希望。9.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①作者通過母親剝花生時拇指的力度、父親修理農(nóng)具的工序等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特質(zhì);用視覺(雨絲閃亮)、聽覺(沙沙雨聲)等多感官描寫自然;花生從種子到豐收的過程,則構(gòu)成貫穿全文的成長隱喻。 ②文本以春耕為敘事支點,既寫巡山、剝種等農(nóng)事細節(jié),又描繪燕子、春筍等鄉(xiāng)土意象。母親對豐收的期待與父親修理農(nóng)具的專注,共同傳遞出對土地饋贈的敬畏與感恩。10.C 11.D 12.C 13.B 14.①賦稅方面:調(diào)整平衡賦稅。上奏揭露官府盤剝百姓的情況。成效:減輕百姓負擔。②治安方面:制定策略治理盜賊。成效:盜賊改行從事其他職業(yè),維護了地方治安。打擊豪強。成效:改變百姓、胥吏、外來寓居者互相勾結(jié)的風俗。③政法方面:提前明確約定涉及百姓事務的政令,沒有各種緊急催逼的苛政。成效:獲得百姓信任。親自指揮,周密安排推行“經(jīng)界法”。成效:在周邊郡縣混亂局面下,從容不迫地完成,侵擾百姓較少。④貿(mào)易方面:革除武將弊政,管理邊境貿(mào)易。成效: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邊疆生活安定。【導語】這篇墓志銘以洗練筆法勾勒南宋廉吏蔣允濟仕宦生涯。作者借“乳洞題詩”“邕管治績”“百姓奪喪”三場景,立體呈現(xiàn)其“愷悌慈祥”品格。文中善用對比,如六月洞寒與賦詩雅興等,凸顯形象。更以“恩信結(jié)民”理念貫穿,借平賦弭盜等細節(jié),展現(xiàn)宋代循吏“民本”思想,為南宋墓志銘佳作。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提拔為邕州知州。B.正確。句意:我和蔣君提起衣襟,脫掉鞋子。C.“簡略”錯誤。“略”,策略、謀略。句意:又制定策略。D.正確。句意:恰逢他遭遇母親喪事。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詞,因為/介詞,把。句意:因蔣君的功績被朝廷追贈為奉直大夫。/把你種樹的方法,轉(zhuǎn)用到做官治民上。B.“為”,介詞,替、給/介詞,表被動。句意:得到了致堂先生胡公給他撰寫的墓志銘。/自己卻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恥笑。C.“于”,介詞,在/介詞,對于。句意:而皇帝也打算在邕州考驗他。/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D.“之”,都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奸猾的百姓、刁鉆的胥吏以及有勢力的外來寓居者。/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請求完成服喪”錯誤。“奪君喪”,不讓蔣君離開去服喪,而不是“請求完成服喪”。句意:于是幾百人成群結(jié)隊地攔住轉(zhuǎn)運使,請求朝廷讓蔣君素服留任(不讓蔣君離職服喪)。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允濟兄弟二人先后考中進士”錯誤。文中說“奉直力貧教二子,君與其兄允升,俱中紹興二年進士第”,意思是奉直大夫蔣允濟在貧窮中盡力供養(yǎng)教育兩個兒子,蔣君和他的兄長蔣允升,都在紹興二年考中進士,并非“先后考中進士”。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君所至常平其賦”可知,在賦稅方面,蔣允濟調(diào)整平衡賦稅,上奏揭露官府盤剝百姓的情況,以此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在賦稅上得到實惠。②由原文“又設方略,盜畏之,多去易業(yè)”可知,治安上,他制定策略治理盜賊,使盜賊改行從事其他職業(yè),維護了地方治安;同時打擊豪強,改變百姓、胥吏、外來寓居者互相勾結(jié)的不良風俗。③由原文“其出入期會,皆與民先為要約,無一切迫促之政”可知,政法方面,他提前明確約定涉及百姓事務的政令,避免緊急催逼的苛政,獲得百姓信任;由“君親為指畫,條疏節(jié)披,吏受其成而民聽之”可知,他親自指揮推行“經(jīng)界法”,在周邊郡縣混亂時從容完成,侵擾百姓較少。④由原文“盡蠲異時武臣敝事”可知,貿(mào)易方面,他革除武將弊政,管理邊境貿(mào)易,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讓邊疆生活安定。參考譯文:乾道元年,我在桂林擔任知州守,初次結(jié)識潯州知州蔣德施。那年,蔣君前往朝廷奏事,三位執(zhí)政大臣都稱贊他的賢能。他被皇帝召見對答問題,被提拔為邕州知州。第二年,我卸任返回江東,蔣君和當?shù)氐娜嗽谂d安縣為我送行,并在乳洞之下設宴,宰殺新鮮的牲畜。當時正值六月,洞內(nèi)卻極其寒冷,水像冰雪一樣。我和蔣君提起衣襟,脫掉鞋子,點著火把進入洞中。我們在巖石間小心翼翼地行走,一邊題名一邊賦詩,直到火把燃盡才出來。那時蔣君六十二歲,但精神健旺,毫無衰老之態(tài)。又過了一年,我在長沙擔任知州,桂林的舊日同僚寫信給我,信中說蔣君到邕州任職后,竟去世了。蔣君和樂平易、仁慈善良、忠誠守信、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他的官位和壽命卻僅止于此,這是為什么呢?蔣德施名叫允濟,是桂林府興安縣人。他的父親蔣熙,因蔣君的功績被朝廷追贈為奉直大夫。蔣熙安葬時,得到了致堂先生胡公給他撰寫的墓志銘。胡致堂先生的道學造詣冠絕當世,說話從不輕率,他為奉直大夫?qū)懙哪怪俱憙?nèi)容之精當可想而知。奉直大夫蔣熙在貧窮中盡力供養(yǎng)教育兩個兒子,蔣君和他的兄長蔣允升,都在紹興二年考中進士。蔣君歷任柳州柳城縣縣尉、容州普寧縣縣令,考核升遷后擔任邵州新化縣知縣、賀州富川縣知縣、新州教授、賓州通判、潯州知州、邕州知州。當時朝廷才了解他,而皇帝也打算在邕州考驗他。準備重用他時蔣君去世了,最終的官職是朝請大夫。蔣君在州縣任職總共四十年,始終用恩惠和信義與百姓結(jié)交,致力于讓百姓生活安定便利。他處理事務、征收賦稅等都事先與百姓約定好,從不施行任何催促逼迫的政令。嶺南地區(qū)征收賦稅沒有限度,百姓貧困無法承受,于是狡猾兇悍的人往往聚眾為盜。蔣君所到之處,常常平衡賦稅,又制定策略,盜賊畏懼他,大多離開(盜窩)改行。偶爾(有盜賊出現(xiàn)),也必定能將其抓獲。新化縣號稱難以治理,奸猾的百姓、刁鉆的胥吏以及有勢力的外來寓居者互相勾結(jié)包庇,盤根錯節(jié),使縣令無法施展手腳,(這些人)甚至用嚴厲的法律來陷害縣令。蔣君到任后,當?shù)氐娘L俗就因此改變。多年拖欠的賦稅(開始上交官府),運送的車牛絡繹不絕,官府的倉庫都堆滿了。恰逢他遭遇母親喪事,那些還沒運到縣衙的賦稅,欠稅的人知道他要離職,又把(稅物)運回去了。于是幾百人成群結(jié)隊地攔住轉(zhuǎn)運使,請求朝廷讓蔣君素服留任(不讓蔣君離職服喪)。在富川縣任職時,正趕上推行“經(jīng)界法”。那里地處偏遠,百姓對新法不熟悉,鄰近州郡的百姓受到驚擾,甚至有人因此喪命。蔣君親自籌劃指揮,條理分明,官吏按照他的安排辦事,百姓也樂意聽從,蔣君從容不迫地完成了任務。轉(zhuǎn)運使采納了他的方法,并推廣到各個州郡。蔣君曾代理昭州知州。開始時官府付給百姓二百文錢,要求繳納一匹布。后來又把布折算成錢,價格漲了十倍。蔣君上疏報告朝廷,最終使價格減半。隆興年間,朝廷下詔評定優(yōu)秀的地方長官,蔣君在潯州任上,被評為廣西第一。他曾審理平南縣巡檢祝尚賢,免除了祝尚賢的官職。等到蔣君去世,靈柩經(jīng)過潯州時,祝尚賢在船上哭得極其哀傷。有人問他為什么哭,他說:“過去確實是我犯了法,蔣公并非出于私人恩怨。蔣公是賢德之人,我怎能不哭呢?”邕州地處蠻獠地區(qū),每年(朝廷在此)購買戰(zhàn)馬,也是各種商品匯聚之地。蔣君到任后,徹底廢除了以往武將當政時的弊政。于是購買的馬匹大量輸入,各蠻族部落歸順臣服,不敢互相仇殺。蔣君去世的那天,百姓們哭聲一片,集市都因此停業(yè)。15.B 16.B 17.“俗”指語言直白如話,情感表達直露奔放。如《警世》結(jié)尾“老先生去也”,以“老先生”這一通俗自稱,貼近日常口語,直白傳遞出歸隱的決心。又如《警世》中“憎、惡、嘆、怕、厭”一連串動詞,如同連珠炮般傾瀉對官場的不滿。“雅”是指富有文人意趣,蘊含深刻的人生體悟。通過對比(世俗與田園、功名與自由)、用典(王謝、陶潛等)等手法,表達對官場的批判、對名利的鄙夷、對歸隱的堅定等復雜情感,意蘊豐富。【導語】這三首元曲以辛辣的比喻揭露官場傾軋,用典雅的意象構(gòu)建歸隱理想。作者以“花蠅競血”諷世態(tài)炎涼,借“竹籬茅舍”抒林泉之志,在俗語“天羅地網(wǎng)”與典故“王謝烏衣”的交織中,展現(xiàn)元代文人特有的批判精神與生存智慧。語言既保留散曲的俚俗鮮活,又融匯詩詞的凝練典雅,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張力。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 “‘紅塵’喻指戰(zhàn)爭硝煙,‘混龍蛇’比喻良將與佞臣混雜”錯,原文無“戰(zhàn)爭硝煙”相關(guān)表述,“紅塵”在古典文學中多喻世俗名利場,“混龍蛇”指世俗中賢愚善惡混雜,并非特指“良將與佞臣”,選項對意象理解偏差。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B. “表達了為保全性命躲避是非的消極避世思想”錯,原文《歸田》有“達時務呼為俊杰,棄功名豈是癡呆”“為五斗腰肢倦折”(化用陶潛典故),可見作者棄功名是識時務、守尊嚴的主動選擇,非“消極避世”,可見對情感傾向判斷錯誤。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①俗:直白通俗,情感直露。如《警世》“老先生去也”,“老先生”是口語化自稱,直白表歸隱決心;“憎、惡、嘆、怕、厭”連用,直抒對官場的不滿。《歸田》“老瓦盆邊醉幾場”,“老瓦盆”是農(nóng)家器物,顯生活質(zhì)樸,貼近口語。②雅:用典蘊藉,含文人意趣。如《歸田》用“王粲樓”“馮讙鋏”“陶潛”典故,表棄功名、守尊嚴的選擇;《警世》化用“烏衣巷”典故,喻世事無常,顯學識,深化主旨,含深刻人生體悟。18.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一夫當關(guān) 萬夫莫開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舫、唯、蜉蝣、粟。19.甲:會對眼睛造成哪些危害乙:你的眼睛正在提醒你丙:導致眼壓突然增高 20.(1)語句②,修改為“很多人使用電腦超過一個小時”或“很多人使用電腦一個多小時”。(2)語句④,修改為“這說明視疲勞的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長顯著相關(guān)”。 21.A因此 B如果 22.A 23.示例:①熬夜玩手機不僅會導致眼脹、眼痛,②嚴重的話還可能誘發(fā)青光眼這種致盲性眼病,③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上文說人們對關(guān)燈后玩手機的具體危害不清楚,緊接著提出疑問,自然這里的問句應與玩手機的危害相關(guān),因此甲處可填“會對眼睛造成哪些危害”。乙處,冒號后的內(nèi)容為“我很疲勞,需要休息”,關(guān)鍵在于這個“我”指誰;從上文可知,“我”應該指眼睛,因此乙處可填“你的眼睛正在提醒你”。丙處,第四段首先介紹了青光眼的成因,即眼壓過高,而眼壓又與房水關(guān)聯(lián)。丙處前文講房水循環(huán),后文談青光眼發(fā)作,那么丙處的語句應與眼壓升高有關(guān),再結(jié)合語境, 丙處可填“導致眼壓突然增高”。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語句②,“超過”和“多”重復,可刪去任意一個。故修改為“很多人使用電腦超過一個小時”或“很多人使用電腦一個多小時”。(2)語句④,語序不當,“相關(guān)顯著”應是“顯著相關(guān)”,故修改為“這說明視疲勞的程度和電腦使用時長顯著相關(guān)”。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能力。A處,前文提到“手機屏幕比電腦更小,看的距離更近”,這是在對比手機與電腦的使用條件,指出手機在屏幕尺寸、觀看距離上的特點,這些特點會直接增加用眼負擔;后文則得出“用眼負擔更重,更容易出現(xiàn)視疲勞”的結(jié)論。前后文是因果關(guān)系,故可用“因此”。B處,前文限定了特定人群“本身眼球較小、房角又窄的人”,后文描述一種假設性的情況:“關(guān)燈玩手機,瞳孔會在暗光環(huán)境下變大,就可能影響房水循環(huán)……最終導致青光眼急性發(fā)作”。故可用表示假設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果”。2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同詞異境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點的“容易”表示導致某事發(fā)生的可能性變大。A.表示導致某事發(fā)生的可能性變大。B.表示生活或工作狀況順利。C.表示難度小。D.表示易于做某事(不費事)。故選A。2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①材料提到手機屏幕比電腦小、觀看距離更近,用眼負擔更重,更容易出現(xiàn)視疲勞,且大部分人用電腦超過一小時就會有眼脹、眼痛等視疲勞癥狀,由此可提煉出“熬夜玩手機會導致眼脹、 眼痛”這一要點。②材料指出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特定人群關(guān)燈玩手機可能影響房水循環(huán),引發(fā)青光眼急性發(fā)作,所以能得出“可能誘發(fā)青光眼這種致盲性眼病”這一要點。③材料明確說明青光眼急性發(fā)作可能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故而能得出“對視力造成不可逆 的損害”這一要點。24.例文: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jīng)驗,但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內(nèi)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并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于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fā)明和經(jīng)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xiàn)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fā)明應用到如今發(fā)達的天氣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發(fā)展,人類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shù)目茖W思維產(chǎn)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yǎng)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gòu)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tài)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過水動之美,創(chuàng)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tài),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tǒng)一與協(xié)調(diào)。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tǒng)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fā)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從兩種生活現(xiàn)象切入:一是對天氣的了解,憑借目力觀察,可以預測陰晴雨雪,但不能超越目力;透過電視等媒體,可以超越目力,但卻少了觀察的樂趣。二是對大自然的感受,直接與林間草木接觸,可以感受自然之樂,卻不盡能了解花木的名稱習性;透過網(wǎng)絡,可以輕易得到草木的知識,卻沒有了感受自然的樂趣。二者其實具有共同的特點,即材料最后的總結(jié):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作。(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感知自然,就要親近自然,只有全身心融入其間,方能感受其中之美。(2)信息時代的,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便捷,更是豐富的知識,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豐富的資源當中方便快捷的豐富自己的頭腦,武裝自己的思想,沒有事必躬親的必要,因為這種做法已經(jīng)完全背離了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我們應予以堅決擯棄。(3)讀萬卷書,可以豐富思想,行萬里路,可以開闊視野,二者可以有機結(jié)合,知行合一,方能真正了解自然,成就真正的學問。立意:1. 感知自然需躬行。2. 認識自然的遠與近。3. 接近“自然”的真相,靠什么。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