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名校協作體聯考參考答案高三年級語文學科命題:溫州中學春暉中學審核:柯橋中學1.D(A.原文提到的是“探討‘逍遙'這個術語在漢代至宋代如何在藝術視覺與政治方面呈現出來”:B.原文只提及“歐洲現代的平等觀念受到中國的啟發與影響”;C.問八并非對“西方詭辯術”的追問)2.B(“獨創性”于原文無據)3.B(其他選項僅表現了中西政治觀念的差異,無法證明中國可能對歐洲現代的“平等”觀念有啟發與影響)4.①從簡單問題入手,啟發訪談對象:如問一“如何開啟學術之路”:②對重要問題有針對性地追問:針對受訪者提出的“中國知識資源啟發了許多被視為‘西方’特色的‘現代觀念’”這一觀點,繼續追問“如何才能跳出‘西方詭辯術’帶來的陷阱”(或針對問六“如何跳脫西方詭辯術的陷阱”,繼續追問“當下時代語境下,中國藝術家該如何做”);③逐步深入地(或有邏輯性地)提問:從學術研究緣起問起,再到具體的學術觀點,最后關注當下時代的困局與做法。(每答出一點給2分,寫出兩點給滿分。意思相近即可)5.側重點差異:①魯迅強調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寫“占有”“挑選”,亦給分)②包華石強調在堅持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開啟創新,吸納文化資源(展開學習、借鑒和交流)。(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相近即可)原因差異:①魯迅的目的是針對半殖民地背景下國民黨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文化侵略,批駁當時知識分子無原則全盤西化或盲目排斥外來文化的極端態度;②包華石的目的是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想要推出具有競爭力的國際性文化產品提出建議:(解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無法用于建構“現代性”中國的困局)。(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給分)6.A(“意在贊美山鄉的詩情畫意”錯誤,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社會環境變遷對傳統文化影響等方面的深刻思考)7.B(山歌忽然斷了,成了“四舊”,年輕人情不自禁唱一兩句,是愿唱卻不敢唱的尷尬)8.①大爹無名無姓,他面對街坊的點點頭和虛虛一笑,從年輕風流變成老年的“一截樹樁”,沉默中見證歷史,盡顯滄桑和孤獨。(2分)②大爹年老體弱,但在賽歌會上再次展現出強大的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成了鄉民心中的豐碑,隱喻了文化的堅韌。(2分)(每點2分,圍繞人物形象“沉默”與“重生”的表現及內涵作答,語意對即可)9.①勾連情節:《樹樁》中賽歌會從“通宵達旦、如醉如癡”到“忽然斷了”,再到“漸漸熱烈”起來,連接了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邊城(節選)》中賽龍舟勾連情節,如翠翠與儺送相遇,天保認識翠翠,翠翠對儺送暗生情愫等。②塑造人物:《樹樁》中李二的對歌凸顯其才華和生命的光彩,婆婆群像體現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邊城(節選)》展現了儺送的勇敢善良、翠翠的純真無邪。③表現主題:《樹樁》中賽歌會象征若傳統文化斷裂后的接續:《邊城(節選)》中賽龍舟展現了湘西世界的生命力與人性美。2025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名校協作體試題高三年級語文學科考生須知:1.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學校、班級、姓名、試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問一:可否先談談您是如何被中國藝術史或漢學所吸引,最終走向這個研究領域的?望包華石(以下簡稱“包”):莊子開啟了我的漢學道路。《齊物論》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來寫過文章專門討論《齊物論》的視覺性與物體特性。因為莊子,我想做一個有關中國古代思想中的“逍遙”術語的細讀研究,探討它在漢代至宋代如何在藝術視覺與政治方面呈現出來。問二:如何從學術層面探尋中國藝術與政治之間的復雜聯系?包:這需要學者有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方法。除了藝術本身的形式與風格外,還要放在歷史文化、商業流通、言論管道、風尚習俗等領域全面考察。我認為視覺藝術具有認知維度,可以運用于追蹤抽象概念的發展進程。通過考察文本一圖像的具體構成,我們能夠透視政體、權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國與近代歐洲的演變軌跡。問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國,藝術也是“民意反饋管道”之一,這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包:藝術作為“民意反饋管道”之一,反映了一個文明的言論自由程度。在中國,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東漢的許多畫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內涵的圖像,如拓片《北風其涼》、武氏祠畫像《淮南子》等;漢代之后,中國進入了貴族統治時期,唐代的繪畫題材大多限于貴族階級…不同時期的政治風俗畫都體現了知識分子與政治制度、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復雜的政治關系。問四:包:…問五:您在近著《西中有東:前工業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覺》中提出歐洲現代的平等觀念受到中國的啟發與影響,可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觀,點?包:中國的知識資源啟發了許多被視為“西方”特色的“現代觀念”。比如18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時,歐洲人才談及“政權”概念,但用的是“貴族性”。雖然有人說西方的制度是科學民主,實際上一開始并非如此。英國人看到中國科舉制度,覺得可以學習這“舉賢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幾百年調整社會結構與文化,才施用于政。問六:在此基礎上,您還提出了“中國的八大發現”:人民與國家的關系、國家權力范圍的界定、平等的來源、法制、民意反饋、分權制衡、仁政的對象、人情。您以解構西方中心論的方式,試圖證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許多現代概念,其來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謂的“西方詭辯術”帶來的陷阱?包:“西方詭辯術”常把許多東西,包括民主、言論自由、賢能或自然等,都視為西方的專有概念。這種詭辯術有兩種邏輯弱點:一是將地方習慣視為準則,例如多數美國人甚至漢學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國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更為民主平等,這種視角的問題并不完全在于詆毀其他區域,而在于以群體身份認同取代客觀歷史事實作為學術討論的基礎:二是年代置換、反客為主,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給中國貼上“社會停滯”“東方專制主義”等負面標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名校協作體試題-高三語文 2025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名校協作體試題-高三語文試卷.docx 2025學年第一學期浙江省名校協作體試題-高三語文 301高三語文參考答案(1).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