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項麗敏散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鷺鷥田野項麗敏①小滿第四日清晨,看到一片正在翻耕的水田里,白鷺、牛背鷺、池鷺攜家帶口,歡度節日般聚在一起,圍著它們的老朋友——和耕牛差不多大小的犁田機飛起飛落,享用著老朋友從泥下翻出來的美味點②近處有條可容一人行走的田埂,踩著田埂向鷺群所在的水田走,怕驚動它們,走一段就停下,過會兒再走,慢慢靠近。③此時的鷺群對人類不像往常那樣疏遠——警覺地保持著安全距離。挽著褲腿的農夫就在它們近旁,鷺鷥安之若素。對鷺鷥來說,農夫和犁田機一樣,是值得它們信賴的老朋友。④當我走到水田邊,蹲下,鷺群有所警覺,有幾只飛到遠一些的水田里,觀望片刻,又飛回來,落在伙伴們中間。從沒有這么近距離看過鷺鷥,這讓我歡喜又忐忑,擔心稍有不慎驚擾了它們。⑤太陽出來了,田間彌漫薄白的霧氣,剛犁開的泥土黝黑油潤,有著讓人安心的皺褶,在初升的日頭下泛出陶質的光。⑥【A】鷺鷥是天生優雅的鳥,即使在一起進食也保持著優雅的風度,沒有爭搶,也不發出聲音,吃飽了就靜靜地站在一邊,梳理羽毛,做日光浴。⑦【B】一只纖細幼小的白鷺發現了我,帶著頗為好奇的神情,伸著細長的脖頸,正臉看看我,又側臉看看我,盯著我好一會兒。這大約是第一次跟隨親鳥出來覓食的幼鷺,臉上有著不諳世事的稚氣。⑧被幼鷺盯著看的感覺,與被幼兒盯著看的感覺相同。那是一雙還沒有沾染塵埃的眼睛,通透清澈,在這樣的目光面前,內心充滿柔光,又有種敬畏,仿佛面對一尊小小的神。⑨幼鷺身邊站立著兩只披掛蓑羽的白鷺,神態像是幼鷺的家長——剛剛完成哺育使命的親鳥。蓑羽是成年白鷺的裝飾羽,作為美與健康的象征,在繁殖季到來時被它們披在胸前、肩頸和后背,到了冬天,為了節省能量,就收藏起來(美麗是消耗能量的)。中醫講究“冬藏夏放”,大自然中的生靈也深諳此道。⑩【C】飽餐過一頓美食之后,鷺鷥在陽光里亮開雙翅,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另幾只白鷺開始跳“抖蓑舞”,將一身頎長潔白的蓑羽蓬松開來,有節奏地抖動、抖動,頃刻,一團銀白色的光暈將白鷺籠住,是名副其實的“自帶光環”。 鳥類都愛惜自己的羽毛,日常最重要的事除了覓食,就是羽毛的清潔與護理。白鷺的“抖蓑舞”就是它清潔羽毛的方式。在蓑羽下長著一種特殊的羽毛,當白鷺抖動時,羽毛的先端會碎成粉末,如同滑石粉,將沾附在體羽上的污物擦除干凈。 那銀色的光暈就是羽毛粉末,這特殊的羽毛,因時常破碎,也會不停生長,使得白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水田已經犁好,農夫將犁田機開到田埂上,熄了火。有幾位農夫提著秧苗走來,經過我身邊時問:“大清早的,蹲在這里干嘛?” 我舉了一下手里的相機,指了指田里的白鷺。 “她在拍鳥?!绷硪晃晦r夫說。 起身給農夫讓路,待他們走過去,再看水田,鷺鷥已經飛走了,也沒飛遠,在一片隆起的田埂上端立著。 在鷺鷥的背后站著農夫。在農夫背后,站著他們的村莊和房屋。陽光強烈起來,空氣里蕩漾著泥土和植物的香氣。天地寧靜,萬物沉浸在初夏金綠色的光芒里。班級開展“人與動物”專題讀寫活動,請你閱讀《鷺鷥田野》,完成下面任務。1.【任務一】:還原美好的畫面。作者善于用文字描摹畫面,請你閱讀全文,仿照示例,為文中的畫線的A、B、C處的文字擬寫一個畫面的名稱。示例:群鷺“聚餐”圖A: B: C:2.【任務二】:品讀感動的瞬間。(1)挽著褲腿的農夫就在它們近旁,鷺鷥安之若素。(“安之若素”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在這樣的目光面前,內心充滿柔光,又有種敬畏,仿佛面對一尊幼小的神。(作者為何有這種感受?)3.【任務三】:感悟精心的設計。作者在鷺鷥的過程中,還穿插寫了農夫,用意何在?請舉例分析。4.【任務四】:學習細致的描寫。請借鑒本文觀察和描寫的方法,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右側的畫面。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清凜之美項麗敏①昨日午后朔風大作。裹緊衣服,走在風里,想起一句古詩:“昨夜朔風能凜冽,冰花亦結硯池中?!?br/>②冰花就是霜花。朔風之后,凡有水處必結霜白。③朔風是有鋒芒的,吹在山谷有兵戈之聲,吹在田間有傾覆之勢。走在風里,似有無數把小刀子刮過臉、眼睛、鼻子、耳朵、嘴唇——吸入的每一口氣流,都是清凜的、剛硬的、冷冽的。在風里快步行走,臉頰摩擦著這冷,鼻腔呼吸著這冷,頭腦清醒得像一口深山里的井,絲絲冒著冷氣,又清澈見底。④想著次日就能見到霜,便覺得這冷也是可貴的。⑤再過兩天就是大雪節氣,今年還沒下過霜。翻開舊時寫的《臨湖》,十一月就有霜了,“連著下了幾日嚴白的霜,下霜之前已刮了兩天粗礪的風。”⑥只有下過霜,才算真正跨入冬天。⑦今晨醒來已近七點,隔著窗簾,隱隱有日光,趕緊起床,洗漱好出門。意外的是,小區的草地并沒有結霜,沒有覆上那粗鹽粒樣的霜白。紅山茶正開著花,雛菊也在開著花,自顧自地、傻傻地開著,毫無畏霜之意。⑧出小區,對面就是稻田。稻子在兩月前收割,留下半尺長的稻茬。晚秋天氣暖,稻茬上又抽出不少新穗,拈一粒在手中,殼是空的。畢竟不是它的季節了,沒有力量灌漿,長出飽滿的谷粒。⑨過馬路,走到對面,心中一喜,那裹著草葉和樹葉的,將每一枚葉子都鑲上銀邊的,不正是霜么。只是一條馬路相隔不過五十米的距離,儼然兩個世界,馬路那邊是冬天,馬路這邊還是晚秋。⑩去野外尋霜,也有著與前人相會的心情。這個前人就是德富蘆花。 總是忍不住要想起德富蘆花,也總是忍不住要說起德富蘆花,春天會想起他的“午前春陰,午后春雨,暖和悠閑,而且寧靜”。梅雨天會想起他的“雨下了停,停了下,鴉聲與蛙鳴此起彼伏,爭唱雨晴”。而霜風一刮,則會想起“我愛霜,因為它清凜潔白,給人報知響晴”。 這些句子已深深嵌入我的腦子里,不用去想,只要逢到對應的時間,場景、事物就會冒出來,仿佛德富蘆花就在我身邊,一句一句,對我說著那些話。 讀一個人的書,讀到化境,就是與作者分不出彼此了吧。作者的靈魂附著于你身體,他所經歷的、思想的、喜歡的、憎惡的都潛移默化影響著你。 德富蘆花有多篇寫霜的文章。他寫霜其實是寫冬日的田野、村莊,寫在霜天里勞作的農夫,寫浸著霜白的日出,寫霜在日出后融化時折射的光芒。都是細微之物,瞬間即逝的美。然而又是淳樸的,原始的,神性的。 “農舍、竹林,以及田地里成堆的稻草垛,甚至連那一寸高的稻茬上,也是向著陽光處閃著銀光,背著陽光處呈現紫色。一眼望去,無不是銀光紫影,紫影中隱隱可見白霜,大地仿佛成了一塊紫水晶。”在這個結霜的冬日,在黃山腳下十字畈村外的稻田,我如期遇見了德富蘆花。我在德富蘆花的聲音里蹲下來,在稻茬中間蹲下來,用手機拍攝下雖空癟卻仍然垂下腰來的稻穗,拍下稻穗和稻茬上的霜白與日影,拍攝下稻田向光的銀色、背光的紫色,也拍攝下遠處的村莊,村莊上空的山巒。 無論世界變化得如何迅疾,讓人無所適從、匪夷所思,只要有一些東西始終不變,年年得以遇見,就還是能給人心以安寧與慰藉的。比如冬雪春雨,夏天的蟬鳴蛙唱,還有秋天的藍色天際。【注】德富蘆花(1868~1927)是日本著名文學家,在他筆下,人類賴以生息的自然界,始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5.請概括文章第③段的內容,并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目的。6.結合語境,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紅山茶正開著花,雛菊也在開著花,自顧自地、傻傻地開著,毫無畏霜之意。7.文章第⑨段畫線句中“兩個世界”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兩種不同的景象?8.文章第 段為什么要引用出自德富蘆花作品中的句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掛滿屋檐的鳥鳴項麗敏①進入六月,蟲吟漸次登場。②中午和傍晚走在路上,能聽到樹梢傳來的“知——知——”聲,是夏蟬在試音,為接下來的叢林音樂會點燃引線。③大清早叫醒耳朵的依然是鳥鳴。凌晨四點,烏鶇在窗下準時開嗓,經過整個春天的演練,此時烏鶇的曲目庫已很豐富,切換自如的轉腔,行云流水的變調,一口氣唱上半個時辰,也沒有重復的旋律。④把天色叫亮后,烏鶇收嗓,停下來歇一會兒,世界恢復了黎明時分的寂靜。睡意如一團白霧襲來,還沒等我穿過夢鄉的隧道,第二波鳥鳴潮水般升起?!h處是斑鳩合唱團,近處是麻雀小樂隊,烏鶇當然不會讓出場子,它再次開嗓,把它那曲調多變無法模仿的小情歌插入其中。⑤當布谷鳥洪亮的高音響徹四野,晨間音樂會就進入了高潮。隨后,庭院歌手鵲鴝亮相,把有著很多裝飾音的花腔在綠枝上綻放開來,瞬間就把烏鶇的小情歌壓下去了。⑥怪不得烏鶇那么早——在別的鳥都還沒動靜時就開唱。它深諳“唱得好不如唱得早”,搶占了時間的先機,就能搶占獨屬于它的舞臺光芒。⑦對布谷鳥的鳴唱,英國自然寫作者西蒙·巴恩斯有這樣一段描寫:“布谷鳥的歌聲大概是最基本的。興許創作這歌曲就是方便人類去模仿,為了最遲鈍、最沒有樂感的人也能辨識,為了提醒人們去贊美春天和隨之而來的夏天。”⑧確實,布谷鳥的歌唱是簡單的,如同心臟的跳動,只是雙音節聲響的循環重復,但這簡單的重復中又有一種鎮定的節奏,安靜的力量。有詩人把布谷鳥鳴比喻為大自然的鐘聲,當它鳴響的時候,萬物生長就順從了太陽系的規律和秩序。⑨【甲】當布谷鳥的歌聲穿云破霧在天空響起,其他的鳥鳴就成了襯托這歌聲的背景。即使最復雜婉轉的鳥鳴,也無法遮掩布谷鳥歌聲的魅力。布谷鳥用簡單的歌唱征服了所有耳朵,就連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和維瓦爾第也為之動容,忍不住“抄襲”布谷鳥的聲音;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和維瓦爾第的《四季》中,就能聽見“布谷”聲,像太陽金色的雨滴在琴弦滑落,像大地心臟的律動在鍵盤敲響。⑩【乙】陰天和下雨天是聽不到布谷鳥歌聲的。在我小時候,還沒有“天氣預報”這回事的時候,鄉間有經驗的農民會以此來預知天氣,不慌不忙地安排農事,對他們來說,布谷鳥的歌聲就是最準確的天氣預報。 【丙】布谷鳥也是孤獨的,很少有人聽到過兩只布谷鳥同時鳴叫,不像斑鳩和樹鶯,一只鳴叫的時候,總有另一只會在或近或遠的地方回應。 也不止是布谷鳥,杜鵑科的鳥似乎都有“獨居”的特征,單獨飛,單獨鳴叫。你也很難看見它,即使聽見聲音,感覺那聲音就在頭頂,也還是見不著它的真面目,甚至辨不清那聲音的來處;仿佛那聲音里有個迷魂陣,讓你辨不清方向。 能見著布谷鳥的人是幸運的。即使見不著,能聽見布谷鳥的歌聲也是幸運的。如果一個人不用出門,清早起來,在自己的屋檐下待著,聽到布谷鳥的歌唱,一會兒在房子東邊的天空,一會兒在房子西邊的天空,一會兒在南邊,一會兒在北邊,就更幸運了。 此刻我就是那個幸運的人。但愿你也是。(選自《青年文學》2022年第10期,有刪改)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應該是( )早晨能聽到布谷鳥歌唱,預示著將有一個好天氣。A.【甲】處 B.【乙】處 C.【丙】處10.請結合文章內容,分別概括前三波鳥鳴的特點。波次 特點第一波 ①第二波 ②第三波 ③11.文章描寫了布谷鳥的哪些方面?12.文章標題“掛滿屋檐的鳥鳴”有什么作用?答案1. 示例:A:鷺鷥“梳羽”圖 B:幼鷺“觀人”圖 C:白鷺“抖蓑”圖 2.(1)“安之若素”在文中指鷺鷥面對近在身旁的農夫,表現得如同平常一樣安靜淡然,不感到驚慌害怕。(意近即可)(2)作者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幼鷺的目光純凈通透,讓人心生愛憐;同時,幼鷺對人的親近,也讓人心生感動,對這份和諧心生敬畏。(意近即可) 3.作者在描寫鷺鷥的過程中穿插寫農夫,用意在于通過農夫與鷺鷥之間的和諧相處,展現出人與自然的融洽關系。例如,文中提到“挽著褲腿的農夫就在它們近旁,鷺鷥安之若素”,這表明鷺鷥對農夫充滿了信任,進一步強調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友好關系。 4.示例:幾只鷺鷥如同穿著白衣的舞者,亭亭玉立于湖水中,它們或低頭專注地覓食,或優雅地拍打著翅膀。陽光照在鷺鷥的身上,為它們的白衣抹上金色。陽光、微風,它們商量好了,在湖面上,給鷺鷥們造了一個明凈溫暖的人間仙境。(或展現白鷺母子嬉戲的場景)【導語】《鷺鷥田野》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作者項麗敏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鷺鷥與農夫和諧共處的田園畫面。文章以鷺鷥為中心,展現了它們的優雅、從容與自然界的默契,同時穿插了農夫的身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賦予鷺鷥以靈性,尤其是幼鷺的純真目光,引發讀者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全文語言優美,畫面感強,既是對自然之美的禮贊,也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A處,結合“鷺鷥是天生優雅的鳥,即使在一起進食也保持著優雅的風度,沒有爭搶,也不發出聲音,吃飽了就靜靜地站在一邊,梳理羽毛,做日光浴”可知,此段文字描繪了鷺鷥在進食后的寧靜場景,它們沒有爭搶,也不發出聲音,吃飽了就靜靜地站在一邊,梳理羽毛,享受日光浴。這種寧靜、優雅的行為,宛如一幅鷺鷥在梳理羽毛的靜謐畫面,可命名為“鷺鷥‘梳羽’圖”。B處,結合“一只纖細幼小的白鷺發現了我,帶著頗為好奇的神情,伸著細長的脖頸,正臉看看我,又側臉看看我,盯著我好一會兒”可知,此段文字講述了一只纖細幼小的白鷺對作者的好奇觀察,它伸著細長的脖頸,正臉、側臉地仔細端詳作者,神情中透露出稚氣與好奇。這種幼鷺與人近距離互動的場景,宛如一幅幼鷺在觀察人類的溫馨畫面,可命名為“幼鷺‘觀人’圖”。C處,結合“飽餐過一頓美食之后,鷺鷥在陽光里亮開雙翅,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另幾只白鷺開始跳‘抖蓑舞’,將一身頎長潔白的蓑羽蓬松開來,有節奏地抖動、抖動,頃刻,一團銀白色的光暈將白鷺籠住,是名副其實的‘自帶光環’”可知,此段文字生動描繪了白鷺在飽餐后的歡快景象,它們亮開雙翅,跳起“抖蓑舞”,將一身頎長潔白的蓑羽蓬松開來,有節奏地抖動,形成一團銀白色的光暈。這種白鷺抖動蓑羽、自帶光環的歡快場景,宛如一幅白鷺在舞蹈的動人畫面,可命名為“白鷺‘抖蓑’圖”。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1)安之若素,(素:向來,平常)指遇到異常情況或遭受挫折時能泰然處之,跟平常一樣。結合“挽著褲腿的農夫就在它們近旁,鷺鷥安之若素”可知,“安之若素”在文中的意思是鷺鷥面對近在身旁的農夫時,表現得非常平靜、自然,就像平常一樣,沒有絲毫的驚慌或害怕。這個詞語形象地描繪了鷺鷥與農夫之間和諧共處的場景,體現了鷺鷥對人類的信任和親近。(2)結合“在這樣的目光面前,內心充滿柔光,又有種敬畏,仿佛面對一尊幼小的神”可知,作者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幼鷺的目光純凈通透,沒有絲毫的雜質,這種清澈的眼神讓人心生愛憐。同時,幼鷺對人的親近也讓人感到意外和感動,這種和諧共處的場景讓人心生敬畏。作者被幼鷺的純真和親近所打動,內心充滿了柔光和敬畏,仿佛面對著一尊幼小的神,這種感受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愛護之情。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句段作用。結合第③段中“挽著褲腿的農夫就在它們近旁,鷺鷥安之若素”可知,這里,“挽著褲腿的農夫”形象地描繪了農夫的質樸與自然,而“鷺鷥安之若素”則表明鷺鷥對近在咫尺的農夫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驚慌或逃避,反而顯得非常安靜、自然。這種情景的描繪,生動地展現了鷺鷥對農夫的信任和親近,同時也反映了農夫對鷺鷥的尊重和愛護。這種和諧共處的畫面,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自然美感,也深刻地傳達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的理念。據此可知,作者在描寫鷺鷥的過程中穿插寫農夫,用意在于通過農夫與鷺鷥之間的和諧相處,展現出人與自然的融洽關系,強調人與動物之間的友好與信任。4.本題考查圖文轉換和拓展運用。首先,要仔細觀察提供的畫面,明確畫面中的主體是兩只鷺鷥。 注意到鷺鷥正在水中嬉戲捕食,這是畫面中的核心動作。接著,回顧《鷺鷥田野》一文中的觀察和描寫方法。文中運用了細致的動作描寫、神態描繪以及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來展現鷺鷥的生活習性和美麗形態。根據畫面內容,確定描寫的重點應該是鷺鷥的嬉戲和捕食動作??梢悦枥L鷺鷥的羽毛光澤、體態輕盈、動作敏捷等特點。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來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生動性 例如,可以將鷺鷥的捕食動作比作舞者輕盈的舞步,或者將鷺鷥的嬉戲比作孩子們在水中玩耍。最后,結合上述要素,用流暢、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示例:畫面中,兩只鷺鷥宛如一對輕盈的舞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們身披潔白的羽毛,宛如兩朵飄動的云朵,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銀輝。其中一只鷺鷥低頭覓食,長喙如箭,迅速扎入水中,仿佛是在進行一場精準的水中狩獵。而另一只則似乎更樂于嬉戲,它時而展翅欲飛,時而用翅膀輕輕拍打著水面,濺起一串串晶瑩的水花。在這片寧靜的水域中,兩只鷺鷥的嬉戲捕食如同一場優美的表演,讓人不禁駐足欣賞。它們的動作如此協調,仿佛彼此之間有著無言的默契,共同演繹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陽光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為這幅畫面增添了幾分詩意和浪漫。5.作者描寫了朔風和行走在朔風中的感受;這樣寫突出了朔風的凜冽,襯托出了清凜中所蘊含的 美。 6.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自顧自地”“傻傻地”賦予紅山茶和雛菊人的情態,表現了它們面對即將到來的寒冷天氣依然盛開的活力;表達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敬意。 7.“兩個世界”指馬路一邊紅山茶和雛菊盛開,一派晚秋景象,另一邊卻是嚴霜覆蓋的初冬情景;兩種景象形成對比,表現了季節交替時景象的神奇,突出了作者探尋冬天之美的驚奇而又欣喜的心情。 8.德富蘆花的詩句,描寫了冬日暖陽照耀下的田野,表現了霜的清新可愛;作者引用這個語句,確切地再現了自己眼前的景象;抒發了對霜白的喜愛,對自然之趣的欣賞,對恬靜生活的贊美。【解析】5.第一問考查內容概括。本段共有三句話。第一句“朔風是有鋒芒的,吹在山谷有兵戈之聲,吹在田間有傾覆之勢”,描寫朔風的特點;第二、三句根據“走在風里”“在風里快步行走”概括為:在朔風中行走的感受。綜合分析,這段描寫了朔風和行走在朔風中的感受。第二問考查內容理解。描寫朔風,目的是突出朔風的凜冽。結合文題“清凜之美”,襯托出朔風所展現的清凜中的美。6.本題考查賞析語句。“紅山茶正開著花,雛菊也在開著花,自顧自地、傻傻地開著,毫無畏霜之意”中“自顧自地”“傻傻地”賦予紅山茶和雛菊人的情態和行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它們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天嚴寒依然頑強盛開的活力;表達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贊美之情。7.本題考查學理解句子的能力。做此題時,要把握文本內容和作者思想情感,以及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紅山茶正開著花,雛菊也在開著花,自顧自地、傻傻地開著,毫無畏霜之意。”和“那裹著草葉和樹葉的,將每一枚葉子都鑲上銀邊的,不正是霜么”可知,文章第⑨段“儼然兩個世界,馬路那邊是冬天,馬路這邊還是晚秋”中“兩個世界”指的是一邊是紅山茶和雛菊盛開,一派晚秋景象,另一邊卻是鹽霜覆蓋的初冬情景。作者將這兩種景象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探尋冬天之美的驚奇而又欣喜的心情。8.本題考查內容探究。結合上文“德富蘆花有多篇寫霜的文章”“都是細微之物,瞬間即逝的美。然而又是淳樸的,原始的,神性的”,引用德富蘆花《晨霜》中的句子,是因為德富蘆花筆下的霜淳樸、神性。“一眼望去,無不是銀光紫影,紫影中隱隱可見白霜,大地仿佛成了一塊紫水晶”,從內容上描寫了冬日暖陽照耀下的田野的美,表現了霜的清新可愛;詩句描寫的內容與作者眼前的景色相契合,詩句能確切地再現這美景,因此引用;感情相通,作者借此表達了對霜白的喜愛,對自然之趣的欣賞,對恬靜生活的贊美。9.B 10.①烏鶇開嗓,轉腔切換自如,變調行云流水。②斑鳩合唱,麻雀合唱,烏鶇再次開嗓。③布谷鳥洪亮的高音響徹四野,鵲鴝亮相,花腔壓住了烏鶇的叫聲。 11.①布谷鳥歌聲的特點和魅力;②布谷鳥歌聲預示著好天氣;③布谷鳥的孤獨。(答出兩點即可) 12.①概括了文章的寫作內容,文章所寫就是各種在屋檐就能聽到的鳥鳴。②成為文章的寫作線索,文章圍繞“掛滿屋檐的鳥鳴”展開。③表露了能在家里天天聽到鳥鳴的喜悅之情。(答出兩點即可)【解析】9.本題考查語意的銜接。結合第⑨段“當布谷鳥的歌聲穿云破霧在天空響起,其他的鳥鳴就成了襯托這歌聲的背景”可知,第⑨段寫早晨能聽到布谷鳥歌唱;結合第⑩段“陰天和下雨天是聽不到布谷鳥歌聲的”可知,下文寫布谷鳥歌唱預示著將有一個好天氣?!霸绯磕苈牭讲脊萨B歌唱,預示著將有一個好天氣”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故選B。10.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第③段“大清早叫醒耳朵的依然是鳥鳴。凌晨四點,烏鶇在窗下準時開嗓,經過整個春天的演練,此時烏鶇的曲目庫已很豐富,切換自如的轉腔,行云流水的變調,一口氣唱上半個時辰,也沒有重復的旋律”寫烏鶇開嗓,轉腔切換自如,變調行云流水。第④段“把天色叫亮后,烏鶇收嗓,停下來歇一會兒,世界恢復了黎明時分的寂靜。睡意如一團白霧襲來,還沒等我穿過夢鄉的隧道,第二波鳥鳴潮水般升起?!h處是斑鳩合唱團,近處是麻雀小樂隊,烏鶇當然不會讓出場子,它再次開嗓,把它那曲調多變無法模仿的小情歌插入其中”寫斑鳩合唱,麻雀合唱,烏鶇再次開嗓。第⑤段“當布谷鳥洪亮的高音響徹四野,晨間音樂會就進入了高潮。隨后,庭院歌手鵲鴝亮相,把有著很多裝飾音的花腔在綠枝上綻放開來,瞬間就把烏鶇的小情歌壓下去了”寫布谷鳥洪亮的高音響徹四野,鵲鴝亮相,花腔壓住了烏鶇的叫聲。1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第⑤段“當布谷鳥洪亮的高音響徹四野,晨間音樂會就進入了高潮”,第⑧段“布谷鳥的歌唱是簡單的,如同心臟的跳動,只是雙音節聲響的循環重復,但這簡單的重復中又有一種鎮定的節奏,安靜的力量。有詩人把布谷鳥鳴比喻為大自然的鐘聲,當它鳴響的時候,萬物生長就順從了太陽系的規律和秩序”,第⑨段“當布谷鳥的歌聲穿云破霧在天空響起,其他的鳥鳴就成了襯托這歌聲的背景”寫布谷鳥歌聲的特點和魅力;第⑩段“陰天和下雨天是聽不到布谷鳥歌聲的。在我小時候,還沒有‘天氣預報’這回事的時候,鄉間有經驗的農民會以此來預知天氣,不慌不忙地安排農事,對他們來說,布谷鳥的歌聲就是最準確的天氣預報”寫布谷鳥歌聲預示著好天氣;第 段“布谷鳥也是孤獨的,很少有人聽到過兩只布谷鳥同時鳴叫,不像斑鳩和樹鶯,一只鳴叫的時候,總有另一只會在或近或遠的地方回應”寫布谷鳥的孤獨。12.本題考查標題的作用。好的標題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寫作對象(人或物);點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寫作情感;新穎而獨特,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作為文章的線索?!皰鞚M屋檐的鳥鳴”這個題目,形式上,“掛滿屋檐”,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吸引讀者閱讀興趣。“鳥鳴”貫穿文章的始終,是文章的線索。內容上,交代文章寫作對象——鳥鳴,結合文末“此刻我就是那個幸運的人。但愿你也是”可知,表露了能在家里天天聽到鳥鳴的喜悅之情,點明了文章主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