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下關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本試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宇宙是什么?天與地的形狀是怎樣的?古埃及人設想宇宙像一個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蓋是天,其形狀有人說是圓的,有人說是方的。古巴比倫人認為天像個圓罩,地是個圓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圍著。天空上有一個天窗,天窗打開,就會下雨。太陽每日沿著天穹東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過地下管道再回到東邊,而天穹本身是不動的。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也對天地的形狀問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是觀測經驗的總結,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中國古代各種宇宙理論中,蓋天說最早始于周代,主張“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人們看到頭頂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遠方同大地接觸,很像一個圓蓋。為什么要設想地是方的呢?這是因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們活動的范圍,從根本上說是個二維平面,所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比上下兩個方向有更重要的意義。《尸子》說“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與上下加以區分,就是這種實際狀況的反映。蓋天說認為大地不動,天穹旋轉,日月星辰則在天穹之上,隨天穹旋轉。天穹繞本身的一個極點旋轉,就像車牯轆繞軸旋轉一樣。起初人們以為天頂就是天的中心,后來發現北斗星繞不動的北極星旋轉,就認為北極星是天的中心。實際上天穹上這個極是地球自轉軸正對的一點,所以成為天體周日視運動的不動的極。中國最早的蓋天說實質上是天拱地平說、天曲地直說。天圓地方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個宇宙模型,能對某些現象作出某種解釋,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動地靜的哲學觀念,所以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由于最初的蓋天說不能解釋實際問題,所以天圓地方說就逐步演化為“天地雙拱”的學說。新的蓋天說主張:“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猶如一個斗笠,大地像一個底朝天倒放著的盤子。《周髀算經》說天穹與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萬里,天與地相距八萬里,可見天的曲率與地的曲率相同。這種學說的實質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這在“圓則俱圓”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顯得比較和諧了。從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國人對大地形狀認識的一個重大發展,是向球形大地觀念前進的過渡形態。對拱形大地的認識,在大海中航行時比較容易獲得直觀印象。許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臘羅馬的學者都乘船到過埃及,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天文學家,卻很少能橫渡重洋,直接獲得水面彎曲的印象。從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發展,就必然會得出球形大地的結論。“方則俱方,圓則俱圓”,這既定于由和諧性的一個表現,也是宇宙理論本身的邏輯一致性的要求。廣義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廣義的圓,包含球形的形狀。天與地一圓一方,一是半個球,一是一塊平面,這無論如何是不能說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則俱方”嗎?想象方形的天,這同人的直觀完全抵觸。想象平面的天嗎?平天說證明這條道路也很難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條:沿著“圓則俱圓”的道路前進。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掃清一個思想障礙——拋棄半個天球的觀念,承認天是個完整的球,確立“球則俱球”的原則。這個工作的確有人做了。戰國時的慎到就一反半個天球的說法,明確提出”天體如彈丸”,為渾天說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來源。渾天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東漢時的張衡。他在《渾天儀》中提出了明確的渾天說觀點。他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蓋地”變成了“天包地”。這是一種地心說。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這個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橢球形。渾天說的實質是徹底貫徹了“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的原則,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簡單講來就是“球則俱球”。蓋天說是上下二維結構,渾天說則是內外三維結構。這就是渾天說的精華所在。這樣在人們看來,宇宙就完美和諧了。在這一點上,渾天說的確比蓋天說前進了一大步。但渾天說也有一些理論上的困難。第一,若大地為球形,則水面也應當是球形,可是這同水成平面的直觀印象不一致。所以許多渾天說者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還是平的。這顯然是不和諧的。第二,球形大地是個龐然大物,為何能懸在空中?渾天說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這個問題也就成了渾天說的要害。有的渾天說者就解釋說,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為天球內盛滿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滿了水,那么天體運轉到水平線以下時,就要在水中通過了。太陽是個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過?王充就曾提出這個問題:“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渾蓋二家進行了長期的爭論,總的趨勢是渾天說占優勢,因為它同天象觀測較為一致。漢代的揚雄從蓋天說轉向渾天說,并提出了“難蓋天八事”,生動體現了渾天說的生命力。綜觀渾蓋二家,各有長短。蓋天說沒有地心說的錯誤,卻否認了大地的運動;渾天說往往承認大地的運動,卻又有地心說的味道。(摘編自林德宏《科學思想史》)1.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然中國古代人們對宇宙有一定的觀測經驗,但“地是方的”這種認識,卻不是觀測的直接結果,而是含有主觀的設想。B. 地球自轉軸正對著的北極星是天體周日視運動的不動的極,這種現代科學認識卻被蓋天說描述成天穹繞北極星旋轉。C. “方則俱方”的觀點與人的直觀相抵觸,平天說又難以行得通,因此,對天地的認識也只有“圓則俱圓”一條路可走。D. 從總趨勢上看,在渾蓋二家長期的論爭中,渾天說占據了優勢,這是其闡述以地球為中心的核心理論的必然結果。2.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古埃及、古巴比倫對宇宙的認識與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認識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本質不同。B. 作為中國古代宇宙模型,天圓地方說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學觀念,具有一定的哲學思辨色彩。C. 《周髀算經》能夠計算出天與地有八萬里的距離,可見當時的數學運算已經非常發達。D. 張衡以雞蛋為喻,把天比作雞子,把地比作蛋黃,把日月星辰比作彈丸,非常形象。3. 下列各項相關描述與觀點關系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詩句,能夠說明蓋天說“天圓如張蓋”的觀點。B. 北京的天壇是圓的,而地壇則是方的。這種現象能夠證明蓋天說“天圓地方”觀念的深遠影響。C. 近代詩人華蘅芳“經過赤道知冬暖,漸露青山識地圓”的詩句,可直接印證“圓則俱圓”的原則。D. 初唐詩人楊炯在《渾天賦》中說:“天如倚蓋,地若浮舟。”這兩句詩是古代渾天說的形象寫照。4. 結合原文,下列關于渾天說與蓋天說相比前進了一大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 蓋天說是上下二維結構,渾天說是內外三維結構。B. 蓋天說認為天蓋地,天是半球;渾天說認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C. 蓋天說認為大地由直變曲,渾天說認為地球浮在水上。D. 蓋天說認為大地不動,渾天說認為大地運動。5. 請簡要概括渾天說理論中的邏輯悖論。【答案】1. D 2. B3. C 4. C5. 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水面卻是平的。因此,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不能成立。②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澆滅,要么水被火燒干。但是渾天說認為作為大火球的太陽反復穿水而過。因此,這種違背常識的說法是錯誤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復活(節選)列夫·托爾斯泰聶赫留朵夫在監獄大門口拉了拉鈴。他不知道瑪絲洛娃今天情緒怎樣,又想到她和她同監的人都對他保守著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膽,神經緊張。他向出來開門的看守說明要見瑪絲洛娃。看守回去打聽了一下,告訴他瑪絲洛娃在醫院里。聶赫留朵夫就去醫院。醫院看門的是個和善的小老頭兒,立刻放他進去,問明他要見什么人,就把他領到兒科病房。一個青年醫生,渾身散發著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見聶赫留朵夫,嚴厲地問他有什么事。這位醫生處處體恤囚犯,因此經常同監獄當局,甚至同主任醫生發生沖突。他唯恐聶赫留朵夫提出什么違章要求,就表示他對任何人一視同仁,還裝出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這里沒有女病人,這里是兒科病房。”青年醫生說。“我知道,不過這里有個女人是從監獄里調來擔任助理護士的。”“對,這樣的女人這兒有兩個。您究竟有什么事?”“其中有個叫瑪絲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聶赫留朵夫說,“我想見見她,我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訴。我想把這東西交給她。里面只有一張照片。”聶赫留朵夫邊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信封邊說。“行,這個可以。”醫生態度緩和下來說,接著吩咐一個系白圍裙的老太婆把助理護士瑪絲洛娃叫來。“您要不要在這兒坐一下?到候診室去也行。”“謝謝您。”聶赫留朵夫說。趁醫生態度好轉,就向他打聽瑪絲洛娃在醫院里工作得好不好。“還不錯,要是考慮到她過去的生活經歷,應該說很不錯了。”醫生說,“喏,她來了。”老太婆從一扇門里走出來,后面跟著瑪絲洛娃。瑪絲洛娃穿著一件條紋連衣裙,外面系著白圍裙,頭上扎著一塊三角巾,蓋住頭發。她一看見聶赫留朵夫,臉刷地紅起來,遲疑不決地站住,然后皺起眉頭,垂下眼睛,踏著走廊里的長地毯快步向他走來。她走到聶赫留朵夫跟前,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來還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臉漲得越發紅了。自從上次他們談話時她發了脾氣又道了歉以后,聶赫留朵夫還沒有見到過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樣。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臉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表情:拘謹、羞怯。而且聶赫留朵夫覺得她對他很反感。他對她說的話同剛才對醫生說的話一樣。他告訴她他將去彼得堡,并且把裝著他從巴諾伏帶來的照片的信封交給她。“這是我在巴諾伏找到的,一張很舊的照片,說不定您會喜歡的。拿去吧!”她揚起黑眉毛,用她那雙斜睨的眼睛驚奇地瞅了瞅,仿佛在問這給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過信封,把它插在圍裙里。“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媽。”聶赫留朵夫說。“看到了?”她冷冷地說。“您在這兒好嗎?”聶赫留朵夫問。“沒什么,挺好。”她說。“不太苦吧?”“不,不算什么。可我還沒有過慣。”“我很替您高興。總比那邊好一些。”“‘那邊’指什么地方?”她問,頓時臉上泛起了紅暈。“那邊就是牢里。”聶赫留朵夫趕快回答。“好什么呀?”她問。“我想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邊的人。”“那邊好人多得很。”她說。“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過了,但愿他們能得到釋放。”聶赫留朵夫說。“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說,再次表示她對那個老太婆的看法,接著微微一笑。“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會受理。我希望能撤銷原判。”“撤銷也好,不撤銷也好,如今對我都一樣。”她說。“為什么說‘如今都一樣’?”“不為什么。”她說,用詢問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臉。聶赫留朵夫把她這句話和這個眼光理解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堅持他的決定,還是接受了她的拒絕而改變了主意。“我不知道為什么對您都一樣。”他說。“不過對我來說,您無罪釋放也好,不釋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樣。不管情況怎樣,我都將照我說過的話去做。”他堅決地說。她抬起頭來。她那雙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著他的臉,又像瞅著別的地方。她整個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神采。不過她嘴里所說的同她眼睛所說的截然不同。“您何必說這種話呢!”她說。“我說這話是要讓您明白我的心意。”“這事您已經說夠了,用不著再說了。”她好不容易忍住笑說。病房里不知怎地喧鬧起來,傳來孩子的哭聲。“他們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頭望望說。“好吧,那么再見了。”他說。她假裝沒有看見他伸出手來,沒有跟他握手就轉過身,竭力掩飾她的得意神氣,沿著走廊的長地毯快步走去。“她身上起了什么變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驗我,還是真的不能原諒我?她是沒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說出來,還是不愿說?她的心腸變軟了,還是懷恨在心?”聶赫留朵夫問自己,卻怎么也無法回答。他只知道一點,那就是她變了,她的心靈里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不僅使他同她連結起來,而且使他同促成這變化的上帝連結起來。這樣的連結使他歡欣鼓舞,心里充滿溫暖。(有刪改)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青年醫生所表現出的“嚴厲”和“怒氣沖沖”,從側面表現出他對囚犯的關照與體恤,以及對聶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備。B. 醫生的態度之所以緩和下來,與聶赫留朵夫明確告訴他這次探訪的目的以及他與瑪絲洛娃關系很熟密切相關。C. “聶赫留朵夫覺得她對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見面時她對他發了脾氣,二是這次見面時她竟然表現得“皺起眉頭”。D. 聶赫留朵夫提到“那邊”時,瑪絲洛娃臉上泛起紅暈,是因為她在那邊讓人不堪的牢獄生活被自己曾經喜歡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難堪。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小說開篇設置懸念,寫聶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瑪絲洛娃的情緒怎樣、不了解她們對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膽,神經緊張,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B. 文章寫青年醫生為體恤囚犯,甚至不惜與主任醫生發生沖突,這為下文他向聶赫留朵夫介紹瑪絲洛娃并稱贊她的工作做了鋪墊。C. 文章對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都進行了肖像、心理和語言描寫,展示了他們由誤會到心意相通的過程,人物形象有發展變化。D. “那邊好人多得很”,這是瑪絲洛娃對監獄環境和獄友的認知。作者通過對聶赫留朵夫與青年醫生、瑪絲洛娃的對話,表現了監獄和醫院的不同。8. 結合課內文段并閱讀選文中聶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瑪絲洛娃的畫線部分,對比分析兩個文段在表現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點。(課內)她沒有聽他說話,卻一會兒瞧瞧他那只手,一會兒瞧瞧副典獄長。等副典獄長一轉身,她連忙把手伸過去,抓住鈔票,把它塞在腰帶里。9. 選文中哪些因素讓聶赫留朵夫認為瑪絲洛娃的心靈里發生了重大變化?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答案】6. D 7. C8. ①課內文段主要通過細節描寫,連用幾個富有動作色彩的詞“瞧”“伸”“抓”“塞”,表現出瑪絲洛娃對金錢的職業化的貪婪與靈魂的墮落;②選文部分在使用動作描寫的同時,更主要的是通過使用描摹狀態的副詞“驚奇地”“默默地”來表現她由照片引發的痛苦回憶和心靈上的觸動。9. ①她走到聶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臉漲得越發紅,出現了一種新的表情:拘謹、羞怯。由這種羞恥感可以看出她那顆禁錮得近乎麻木的心出現了新的變化。②由文中照片對“這邊”與“那邊”的誤解而引發的對過去的回憶,讓她的臉上再次泛起了紅暈。這也表現出過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的記憶已經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心靈。③對孩子哭聲的不安和關注,說明她內心深處沉睡、蓄積已久的善良與母愛已被喚醒。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生名鼐,字姬傳,一字夢谷,世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孫也。少家貧,體羸多病而嗜學。四庫館開,劉文正公、朱竹君學士成薦先生,遂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書成,當議遷官。文正以御史薦,記名矣。會文正薨,先生乃乞養歸。歸里后,主梅花、鐘山、紫陽、敬敷諸講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門為幸。與人言,終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來問,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雖學術與先生異趣者,見之皆親服。紀文達撰《四庫書目錄》,頗詆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榮利有超世之志。王蘭泉稱其藹然孝弟,有儒者氣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禮恭親王薨,遺教必得姚某為家傳。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軌,劉海峰繼之。論者謂:“望溪之文質恒以理勝,海峰以才勝,學或不及;先生則理與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稱“桐城派”。(節選自《清先正事略選·卷一》)材料二:安慶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黃勉齋先生之所營建。此府學之興,亦必始勉齋矣。恭維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學訓士,而勉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學教于一方。雖當時支撐江、淮,戎馬之間,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昔當朱子時,有象山、永嘉①之學,雜出而爭鳴。至明而陽明②之說,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絕之姿,而不免賢智者之過。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為善也。近時陽明之焰熄,而異道又興。學者稍有志于勤學法古之美,則相率而競于考證訓詁之途,自名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猥雜。其行曾不能望見象山、陽明之藩,其識解更卑于永嘉,而輒敢詆朱氏之學,庸非今日之病哉?安慶府學,歷代屢有損壞修復。今某來撫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計量,出財而修之。自嘉慶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畢工,用銀一萬幾千幾百兩。門廡階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飭。吏民請志其事,余幸當海宇清晏、庠序大興之日,臨勉齋之舊治。余仰企勉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遠循朱子勉齋之舊訓。愿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毋遷異說。至其修建興革之細碎者,則不足載云。(節選自姚鼐《安慶府重修儒學記》)【注】①象山:陸九淵,因其講學于象山書院(今江西貴溪西南),被稱為“象山先生”,創立“心學”,與朱熹“理學”相異。永嘉:即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學術思想流派。②陽明: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明代思想家。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先生A貌B清臞C神采D秀越E澹F榮利G有H超世之志。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與人言”與《〈論語〉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中的“言”含義不同。B. 桐城派,是中國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風不重堆砌辭藻,力求“清真雅正”。C. “學者稍有志于勤學法古之美”與《〈老子〉四章》“強行者有志”中的“志”詞義相同。D. “庸非今日之病哉”與《師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庸”含義不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姚鼐幼年時雖然家庭條件不好,自己也體弱多病,但十分好學;四庫館開設后,他被舉薦為編修人員。B. 當時的評論者認為,方苞的文章憑借理性取勝;劉海峰的文章則以才華見長,姚鼐則理性與文才兼有之。C. 安慶府學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黃勉齋所建。他作為郡守忙于軍政事務,最終無法實現以朱子之學教化一方的志向。D. 姚鼐認為,陸九淵、王陽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他們的學徒卻只沿襲了他們的不足之處,甚至給世間帶來禍患。13. 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王蘭泉稱其藹然孝弟,有儒者氣象,而文名尤重天下。(2)愿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毋遷異說。14. 姚鼐修繕安慶府學的背景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答案】10. CEG11. C 12. D13. (1)王蘭泉稱贊他和氣友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有儒者的氣度,其文章的名氣尤其被天下人看重。(2)希望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各位學子,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學作為學習的對象,不要學習其他學說。14. ①姚剩任安慶巡撫,正逢安慶府學年久失修,破敗不堪。②時值天下太平、學校大興。③姚剩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黃勉齋的舊訓。參考譯文:材料一:先生名鼐,字姬傳,一字夢谷,祖上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孫。姚鼐幼時家中貧困,身體瘦弱多病但愛好讀書。四庫館開設后,劉文正公、朱竹君學士都推薦先生(參與編撰),他于是擔任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書籍編成,應當評議纂修官員的升職問題。劉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薦了他,已經記下了名字。適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請求回鄉奉養老人。 回歸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書院、中山書院、紫陽書院、敬敷書院的講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處,士子們把能到先生門前拜問他作為榮幸。他與人談論,終日不煩,但不可以用淺陋庸俗的問題冒犯他。有人前來求問,他一定竭盡誠意告訴那人,提攜才俊如恐不夠。即使是學術上與先生見解不一致的人,見到先生后也都覺得他親切和藹,令人信服。紀曉嵐撰寫《四庫書目錄》,多有詆毀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責其態度輕率。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榮譽和利益,有超凡脫俗的志向。王蘭泉稱贊他和氣友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有儒者的氣度,其文章的名氣尤其被天下人看重。禮恭親王逝世,臨終教誨家人說一定要請姚先生來作家傳。自從望溪先生方苞憑借文章稱譽天下,上接歸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劉海峰又接續其后。評論者說:“望溪先生的文質常以理性取勝,劉海峰以才華取勝,學識上或許趕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則是理性與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有的稱他們為“桐城派”。材料二:安慶府治,開始于南宋嘉定年間,是黃勉齋先生管建的。這府學的興建,也是從黃勉齋先生開始的。頌揚我歷朝皇帝統治天下的功績,用朱氏之學教導士人,而勉齋先生,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擔任安慶郡的郡守,用朱氏之學教育一方之人。雖然當時他主持江、淮一帶政務,軍務繁忙,不能最終完成他的志愿,但是他的用意可以引人深思。過去和朱熹同時代的,有象山、永嘉的學說,這些學說紛紛出現,百家爭鳴。到了明朝有陽明學說,陽明學說以象山之說為本源,這些人都有超出他人的卓著的才能,但是仍然不免犯下賢明之人的過錯。等到他們的學徒們沿用這些學說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亂的行為,成為世間的大禍患,這才知道朱子學說的高明啊。近來陽明之說漸趨衰落,但異道邪說又興起。求學之人稍有志于勤學、效法古人的美德,就爭先恐后地追逐考證訓詁,自名為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繁雜。他們的行為遠遠比不上象山、陽明,他們的見解更低于永嘉學說,但他們卻總敢詆毀朱氏之學,這難道不是當今的禍患嗎?安慶府學,歷朝歷代多次損壞修復。現在我來到這兒擔任巡撫,又逢它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計議,拿出錢財修繕它。從嘉慶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完工,用銀一萬幾千幾百兩。門廡、臺階和旁邊附祠,沒有不修整的。官吏百姓請求記載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學校大興之日,未到黃勉齋先生以前的府治。我仰望黃勉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這已是邈遠不可追趕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遠遵循朱子,黃勉齋之舊訓。希望進入這所府學學習的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學作為學習的對象,不要學習其他學說。至于那些修建興革方面的瑣碎的事情,就不值得記載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材料,完成小題。有木詩八首(其八)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時香馥馥。花團夜雪明,葉剪春云綠。風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獨占小山幽,不容凡鳥宿。匠人愛芳直,裁截為廈屋。干細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雖大過,直心終不曲。縱非梁棟材,猶勝尋常木。15. 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清似水”“冷如玉”兩句,運用比喻表現了丹桂臨風身影的澄澈和帶霜枝丫的凈潔。B. “獨占”兩句贊美了丹桂的風骨格調,也是詩人在自表心跡:賢者絕不肯和小人共處。C. 結尾四句說丹桂雖勝過尋常木,但并非棟梁之材,提醒統治者使用這類人才時要慎重。D. 全詩有新樂府詩歌特色,韻律優美,描寫細致,含蓄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16. 楊載在《詩法家數》中指出“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請結合楊載之言談談你對這首詠物詩的理解。【答案】15. C 16. ①本首詩借物喻人,寫丹桂的香和形,寓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②寫丹桂不畏寒霜、不懼寂寞,不允許普通鳥兒在樹上留宿,寓指人才風骨高潔,孤傲,不隨波逐流。③寫丹桂芳香高直,可用來作椽梁建屋,寓指人才品行正直,硬直不彎。(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題,9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將進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好友相聚難得好興致,理應盡情歡飲,表現出一種“及時行樂”的思想。(2)蘇軾《江城子》中詞人夢里歸鄉,與妻子相見時與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王安石借盤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準則:三思而后行,確認正確,無怨無悔。(4)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禮”闡釋“仁”,認為“仁”就是要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5)《阿房宮賦》中以龍和虹為喻,寫長橋和復道壯美的句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______________?”(6)《桂枝香 金陵懷古》一詞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寫遠望中的江:長江清澈明凈,像一條白絹。【答案】 ①. 人生得意須盡歡 ②. 莫使金樽空對月 ③. 相顧無言 ④. 惟有淚千行 ⑤. 度義而后動 ⑥. 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⑦. 克己復禮為仁 ⑧. 不霽何虹 ⑨. 千里澄江似練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察勢者明,趨勢者智。”世界多極化趨勢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展現出新的韌性,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對公平正義的呼聲更加強烈,對合作共贏的追求更加堅定。某作者橙子認為,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 的大船上。小船經不起風浪,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江奔騰向海,總會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動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強大。盡管出現了很多逆流、險灘,但經濟全球化方向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歷史反復證明,對抗不僅 ,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搞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誰也保護不了,最終只會損人害己;搞霸權霸凌,更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以信心、勇氣、擔當回答時代課題,作出歷史抉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世界面臨的挑戰需要各國人民 、攜手應對。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始終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堅定信心、勇毅前行,我們就一定能在應對危機中獲得進步,在戰勝挑戰中走向輝煌,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 下列選項中,與原文畫波浪線的句子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B. 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C. 這次軍事行動,拔掉了陜北地主豪紳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釘子。D. 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么?【答案】18. 命運與共 于事無補 同舟共濟19. C20.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中國人認為天地自然都由一氣化生,面對氣化流蕩的世界,他們發現了虛實的奧秘。與非常重視“實”的中國農民不同, ① 。他們認為,唯有虛,才能給欣賞者提供“對物象產生距離”的載體,在賞畫、讀詩、游園中獲得空靈的美的享受。“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欣賞中國畫, ② ,而且要看不在畫面上的東西,通過畫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無形的世界。詩也如此,詩要沉著,要空靈,更要有言外之意,才能擁有韻外之致的醇美。在中國園林藝術中,虛空的世界永遠橫亙在造園和品園者心中存在著,他們得詩畫“空”之精髓,故有靈氣往來。亭在園林中有著獨有的地位。亭子是實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園林中, ③ ,松散的景物,往往通過亭子的收攝成為一個整體。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為人的心靈所特別設立的景觀,古人所說的“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是就此而言的。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答案】①中國藝術家更重視虛 ②不僅要看畫面上的東西 ③起到收攝眾景的作用(二)整本書閱讀(本題共2小題,6分)21.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中大觀園里的公子小姐們結成了詩社,并各自取了別號,請寫出下列別號對應的人物。(1)稻香老農—— ___________________(2)瀟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李紈 ②. 林黛玉 ③. 賈探春22.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劉姥姥信口開河講了一個雪地里女孩兒抽柴草的故事,沒講完,是誰尋根究底詢問( )A. 林黛玉 B. 薛寶釵 C. 賈寶玉 D. 史湘云【答案】C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高三學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無力的好友背上教學樓。同學們認為大家可以輪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個人;父母勸他做好事應該有度,因為畢竟高三了。李行說:“我們是好朋友,背得動,就我來背吧。”后來,媒體來了,榮譽來了,贊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請假不敢犯錯,不再感到快樂,同學們也覺得他不再可親。他陷入了糾結之中。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情,對李行面臨的困境,你有什么樣的體驗和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行走在荊棘之上,你我皆平凡身為一名高三學生,李行每天背好友上教學樓,這本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李行樂意,他的好友也得到了方便。可是,堆成了山的榮譽和贊美反而成了他的心理負擔。究其原因,是這些外在的嘉獎讓李行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不敢再輕易犯錯。然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圣明如孔子,也會有失意、彷徨的時候。李行的糾結源于他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堵墻,而李行正不斷將他的這一堵墻越筑越高,直到把自己的內心完全包裹起來,處于一種極端排外的狀態。而他本不必像現在這般糾結,因為我們不必去追求成為造福人類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那畢竟只占少數,我們只需要成為我們自己,一個可以犯錯、能對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的平凡人。以一顆淡然之心去面對外界的評論,不管是贊揚還是批評。李行的心受外界的影響之大,在于他還沒有能夠形成自己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因而容易被別人的話語左右。練就一顆寵辱不驚的心,正是他在今后的日子里需要學習的。同樣引起社會軒然大波的還有黃國平的博士論文,他在《致謝》部分寫道:我走了很久的路,才將這份博士論文送到你面前。他表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別人做一點事是很美好的。樸實的話語,我們看到了他一路走來的不易,也體會到了他的真情,大家都衷心祝福他的未來。然而他并沒有因外界的贊揚而迷失自我,依然潛心于他的科學研究。這種寵辱不驚的心態難道不是你我所需學習的嗎?就像同學們所認為的那樣,大家可以輪流背,不至于讓他一個人辛苦。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是平凡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點星光,也可以匯聚成燦爛的星河。雜交水稻的成功,背后是袁隆平及其團隊無數次的試驗與田間調查;青蒿素的發明,背后是屠呦呦及其同伴無數次的提取,失敗,再提取……這些造福人類的成果都不完全歸功于個人,而是集體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也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與試錯。失敗與犯錯乃人之常情,我們不必花費過多時間與精力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使自己處于精神內耗之中。在此我送你一句話:但行好事,無愧于心。行走在荊棘之路上,你我皆平凡。愿你我能像魯迅先生所追憶的劉和珍一般,常常微笑著,卻擁有為時代發出怒吼的勇氣與熱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