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語文試卷參考答案1.D(D項表述屬于主觀引申,將“玉”的審美特性與儒家“外圓內方”的人格要求直接關聯,這與原文不符。原文僅提及玉“領導玄思”并影響文人畫,未明確儒家道德標準)2.C[C項,“嚴格制約”過度解讀了原文的“傾向于對稱、比例”,表述絕對化,因此錯誤。原文僅說明中國建筑、漢賦等藝術形式以青銅器的“端莊流麗”為“理想型范”(藝術風格借鑒),強調美學傾向的關聯性,而非“嚴格制約”門3.反映了中國人“器以載道”的思想,(1分)即認為日用工具可升華至禮器,從中表現出對自然的敬愛,使物質器皿與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生命情調相連,達成靈肉不二的和諧。(2分)(意思對即可)4.①增強論證權威性,如引用《禮記》中的相關論斷界定禮樂本質,為“社會柱石”說提供經典依據;②深化文化闡釋,如《樂記》“天地同和”揭示音樂與宇宙的關聯,凸顯藝術哲學高度;③強化歷史縱深感,通過典籍串聯三代至明清的藝術實踐,體現傳統的延續性。(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分析時,例子可以是文中出現的其他典籍)5.①差異根源:中國農耕文明對自然的親和,形成天人無隔閡的宇宙觀,(1分)藝術追求與自然節奏共鳴(如禮樂反射天地秩序);(1分)西方受希臘悲劇傳統影響,強調個體與命運的對抗(或“注重人性沖突與命運抗爭”)。(1分)②評價:中國藝術強調整體和諧,利于文化延續,(1分)但可能弱化個體批判:(1分)西方藝術挖掘人性深度,卻易陷入分裂感,兩者互補更利發展。(1分)6.A[A項,符合小青發現鳥窩后小心退讓的細節,體現其懂事、細膩的性格特點。B項,“可見他對學習缺乏興趣”這一推論過于武斷;“這側面反映鄉村兒童教育觀念的淡薄”這一推論也顯得片面、偏頗。C項,小青未及時告知的真實動機是情感保護(擔心弟弟難過),而非學業考量。D項,“普遍面臨”過度推斷,僅體現個體情境]7.C[C項錯在“串聯情節”。文中“花臉子”小鳥的幾次出現主要起到渲染氛圍(如清晨歌聲烘托童趣)和襯托人物(小青對自然的珍視)的作用,但并未推動情節發展。“警覺神態”描寫確實增添了觀察的生動性,但這不是其主要藝術功能】8.①體現小龍的敏感早熟:他默默守護鳥窩,既表現其細膩敏感,又顯示其內斂克制。②暗示姐弟情感隔閡:各自隱藏秘密,缺乏溝通,映射單親家庭中兒童的孤獨。(每點2分)9.觀點一:象征純真童心。①對自然生命的珍視:小青發現鳥窩后的小心翼翼(如“對不起”“趕緊退走”),以及小龍明知鳥窩存在卻選擇沉默守護,體現了孩童對脆弱生命的本能珍視。鳥窩成為姐弟共同的情感寄托,象征未被世俗侵染的純真心靈。②困境中的美好堅守:盡管家庭破碎(母親早逝、父親再婚)、生活艱難(姐弟相依為命),但鳥窩始終未被破壞。石榴樹上的秘密空間,成為他們抵御現實困苦的精神堡壘,彰顯兒童在逆境中對美好的執著守護。(或者簡化為,觀點一:象征純真童心。①鳥窩是小青對自然生命的珍視的象征,小龍的沉默是對姐姐情感的回應;②秘密未被破壞,象征兒童在困境中仍保有對美好的堅守。)【高三語文·參考答案第1頁(共5頁)】高三語文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依于仁,游于藝。—孔子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簡括地說出了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王弼解釋得好:“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感應而動,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采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聲樂,以和其神也。”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的。《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封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從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現象的體和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最能表現出中國人“觀我生”“觀其生”的風度和境界。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但這境界,這“形而上①的道”,也同時要能貫徹到形而下②的器。器是人類生活的日用工具。人類能仰觀俯察,構成宇宙觀,會通形象物理,才能創作器皿,以為人生之用。器是離不開人生的,而人也成了離不開器皿工具的生物。而人類社會生活的高峰,禮和樂的生活,乃寄托和表現于禮器樂器。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禮好像畫上的線文,鉤出事物的形象輪廓,使萬象昭然有序。孔子曰“繪事后素”(意為“先粉地為質,后施五彩”)。“樂”涵線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中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壁等禮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治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現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渾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因為中國人由農業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高三語文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B000712241_13C_1語文答案.pdf 江西省多校聯考2026屆高三上學期9月聯考語文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