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xùn)練----曹文生散文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多聞草木少識人曹文生①夜深人靜,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多聞草木少識人”,忽然想起故鄉(xiāng)的人和事來。②這句話用在故鄉(xiāng)的木匠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故鄉(xiāng)的木匠具有雙重身份,他們農(nóng)忙時是農(nóng)人,空閑時是木匠。他們是自由主義者,從沒把木匠的名號看得很重,時刻以農(nóng)人的身份來定位自己。在田野里,他們熟識草木的習性,熟悉樹木的葉脈,懂泥土的本性,能從田間的雜草中讀出莊稼的長勢,預(yù)測一年的收成。寒冷的清晨,他們會圍繞著村莊的河流行走,有時在一片樹林中靜靜地站立,順著樹木表皮處的紋理,品讀它們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譬如槐樹的沉重、榆樹的質(zhì)樸、桐樹的狂放,這樣更易于他們解剖樹木。每到深冬農(nóng)閑時,村中有些人就外出打工,遠走黃河之北的華北平原和潼關(guān)之西的陜西,用識別草木之心的慧眼,將當?shù)乜斩吹姆课菀约揖叩娜馍硖顫M,每一次墨線,每一次鑿眼,每一次刨光,都是那么認真。③年關(guān)將近,他們踏著農(nóng)歷小年的鞭炮聲回鄉(xiāng),靜靜地聞著家鄉(xiāng)草木的氣息,站在貧寒的院落里,將家里無用的樹樁搬來,用一把閃亮的斧頭,劈開木頭沉重的肉身,精心打理著供年關(guān)使用的柴火。劈柴其實不是力氣活。父親曾對我說:“劈柴,不識草木之心能累死人。”起先我不以為然,暗笑他故弄玄虛,不就是劈個柴嗎?父親淡淡一笑,指著一個紋理很亂的槐木樹樁對我說:“你劈這個木樁試試看。”我拿起鋒利的斧頭,每一斧頭下去,都用上十分的力氣,雖然每一次都能在樹木的棱角處劈開一個小小的缺口,但是很難劈開這厚實的木頭。父親微笑著對我說:“看我的!”他先仔細地看了看這槐木的紋理,然后將木樁牢牢地踩在腳下,揮起斧頭,穩(wěn)穩(wěn)落下,木樁應(yīng)聲而開。他說:“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④有人問,草木像一群被時光丟棄的嬰兒,它們有肉體和心靈嗎?⑤我忽視草木,甚至從來沒有把草木當成生命體來看待,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當成死寂的靜物。這些木匠整天在草木身上滾爬,用斧頭、墨線、鑿子和刨子來整理樹木的肉身,將它們粗糙的肉身打磨成精致的木具,譬如工巧的木床、細雕的門窗。我在驚嘆他們手藝精湛的同時,卻忽視了他們沉默時的思考,每一個木匠都是哲人,都具有洞穿世事人情的能力,他們在觀察草木的時候,也要考慮農(nóng)家的風土人情。⑥20世紀80年代的農(nóng)村多從實用主義角度來做農(nóng)具,那些做工精良的木具,根本進不得農(nóng)家的院落。如今,審美的情趣超越實用主義,那些笨拙的木具時常被鄉(xiāng)人排斥、恥笑。我在家鄉(xiāng)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那些木匠不再固定從事木匠行業(yè),有的在草木身上學(xué)會精細地雕花,學(xué)會更為復(fù)雜的木工構(gòu)造,但更多時候只是靜靜地在院落中觀看樹木伸展的枝蔓,看它們在空中飛翔的姿態(tài)。我們這些小輩不屑思考草木,看到樹木就像看到了陌生的路人,唯有在盛夏的濃陰下,才喜歡這一抹草木的顏色。對草木質(zhì)樸的靈魂,我們是局外人。我們早已拋棄了慧眼識草木的深邃,我們的故鄉(xiāng)也在世紀狂歡的喧囂中,與草木的氣息漸行漸遠。(選自《文摘報》,有改動)(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匠是自由主義者,他們不是很看重名號,時刻以農(nóng)人來定位自己的身份。B.文章第③段畫波浪線句是心理描寫,“我”認為只要有力氣,就能劈開木樁。C.文章的語言華麗典雅,情感表達濃烈,讓故鄉(xiāng)的人與事都散發(fā)著質(zhì)樸的氣息。D.文中的“我”簡單地把草木當成死寂的靜物,早已拋棄了慧眼識草木的深邃。(2)看到“多聞草木少識人”這句話,作者想起了哪些“故鄉(xiāng)的人和事”?請簡要概括。(3)結(jié)合語境,按照要求賞析。①賞析第②段劃線句中加點的詞語。寒冷的清晨,他們會圍繞著村莊的河流行走,有時候在一片樹林中靜靜地站立,順著樹木表皮處的紋理,品讀它們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譬如槐樹的沉重、榆樹的質(zhì)樸、桐樹的狂放,這樣更易于他們解剖樹木。②從描寫手法角度賞析第③段中劃線句子。他先仔細地看了看這槐木的紋理,然后將木樁牢牢地踩在腳下,揮起斧頭,穩(wěn)穩(wěn)落下,木樁應(yīng)聲而開。(4)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聯(lián)系全文,說說你對第③段中“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這句話的理解。閱讀下文,完成小題。紅蓼記曹文生(1)你看,那是什么花?(2)母親說:“那不是花,那是平原上的一種草,叫作‘九蓮燈’。”這名字,很具有佛意,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一群鄉(xiāng)人,從沒有走出過村莊,卻給一種植物,起這么唯美的名字。(3)蓮字,在鄉(xiāng)下代表高處,唯有神靈,才能坐擁蓮字的內(nèi)涵。許多菩薩,抬頭三尺有神靈,他們于蓮座之上,審視著人間,或許,一種植物,與蓮結(jié)緣,也便擁有了神性。(4)九蓮燈在鄉(xiāng)下?lián)碛械氖且环N草木人生:安靜、樸實。日暮,牛羊歸圈,田野里仍有無數(shù)盞燈,它們是九蓮燈,用一生拔節(jié)的文字,去安慰黑夜的孤獨。(5)鄉(xiāng)下人,從來沒想著將九蓮燈和紅蓼,聯(lián)系在一起。一種自卑的念想,讓鄉(xiāng)下人覺得九蓮燈,貼著土地飛翔,它卑賤、孤獨。而紅蓼,一定是占據(jù)了古詩里的文雅。它開得熱烈、耀眼,一個紅字,帶著中國文化里的喜慶,彌漫著一種古典。(6)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我仍讀不透紅蓼的真身,總覺得是一株詩意的花,浪漫的植物。(7)直到有一天我翻書,讀到一本關(guān)于野草的書,看到關(guān)于野草的圖片,我看到一種叫作紅蓼的植物,竟然是鄉(xiāng)下的九蓮燈,這讓我大吃一驚。(8)這種植物,竟然如此富有詩意。(9)陸游有詩句:“老作漁翁猶喜事,數(shù)枝紅蓼醉清秋。” 一個人,面對一片干凈的水域,看著這一片紅蓼于水域里鋪展開來,它們是一個個個體,同時又是一個群體,抱團取暖,或抱團讓灰暗的日子,多一點渲染。(10)我最喜歡的畫,是一幅《紅蓼水禽圖》,一只水鳥,立于紅蓼之上,這鳥蹬著紅蓼,尋找水中的吃食,而這紅蓼,一枝搖叟入水,也是一種風味。這圖畫里的生機,是鄉(xiāng)村式的,也是古典式的,或許,一種草木的詩意,一定與鄉(xiāng)村有關(guān)。(11)南方的紅蓼,多于水中,北方的紅蓼,是旱生的。它們生于平原,平原是一個大詞,喂養(yǎng)著太多的事物:時間,空間。一個人,漸于腐朽;一個寺廟,漸于老去;一個故鄉(xiāng),卻越來越沉重。在故鄉(xiāng),大地是唯一的證詞,它證明紅蓼是當?shù)氐耐林?br/>(12)它們于村莊的任何角落,生長、怒放,不因村莊里的人少去而沉默,它們于野草叢生的土地上,發(fā)出一片片鮮艷奪目的光澤,隱蔽了平原泥土的灰暗。它們倔強地活著,比我們活得還要任性一些,它們的靈魂,高于村莊,高于人性。(13)這種植物,耀眼而不嫵媚。(14)它們不是圈養(yǎng)的草,它們野,它們繁茂,它們把一個鄉(xiāng)村的質(zhì)樸,轉(zhuǎn)化成紅蓼的火焰,它們舉著火把,去祭祀天地,這人間的典禮,于一片野草之內(nèi),這花,每長一節(jié),便開花一次,每開花一次,便耗去一生的心血。這紅花,能聞到草木和泥土的味道。(15)同草木一樣,能聞到草木的味道的,還有母親。一個人,不講衛(wèi)生,細菌入肚,便痢疾了,母親便將紅蓼花于鍋內(nèi)煎熬,用紅蓼的液汁,服下。(16)一個目不識丁的母親,卻對草木如此熟悉,一個人,面對草木時,如同熟悉這片土地,這片莊稼一般。母親將這些低到看不見的靈魂,一點點拔高,一直拔高到靈藥的高度。(17)一些崇高的詞,人類羞于施舍給它,我卻把一個中原的豐腴,歸結(jié)于一群毫無血緣的草,它們不記人的惡,用草木的善,去把一個個人溫暖。(18)一種善意的草,會成為一種藥。中藥的好處,是將草木的素,提高到一種高度,它和五谷走得最近。(19)人吃五谷,便有了素心。草藥也是素心,以一種素去療治另一種素,是多么好的選擇。只是許多人,不知道一株紅蓼,是一種中藥,仍在用人類的固執(zhí),去看不起它。(20)人應(yīng)該低下來,把身子放低了,人類便和諧了。許多事情的沖突,便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高,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21)它是草,而高于村莊。紅蓼從不向人索取太多,它只向人索取泥土、水和陽光,而反哺大地的,是干凈的空氣,和一片草藥的善心。(22)一種草,比人省心太多。一個人的貪念,會大于村莊、大于平原,他身上缺少約束,一轉(zhuǎn)眼就跑出了村莊;而一株紅蓼,只要有一片泥土,就夠了。(23)它的野心,在于這一片耀眼的紅。你看,它們的色澤,會淹沒村莊,除此之外,它一直安靜沉默,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住在村莊里。(24)我,心念一株紅蓼。(25)希望它今夜入夢。(選自《青島文學(xué)》2018年10月,有改動)2.紅蓼具有哪些特點?請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3.閱讀下列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1)這鳥蹬著紅蓼,尋找水中的吃食,而這紅蓼,一枝搖曳入水,也是一種風味。(“風味”的具體含義是什么?)(2)除此之外,它一直安靜沉默,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住在村莊里。(“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有什么表達效果?)4.同樣寫紅蓼可以入藥,本文作者和下面材料中“鄉(xiāng)人”的認識有什么不同?【材料】入詩也罷,入畫也罷,走入百姓生活的紅蓼更是搖曳多姿,鄉(xiāng)人不懂文人雅士的陽春白雪,只知道紅蓼對于他們生活的好。在他們眼中,紅蓼就是一種野草,一種可以養(yǎng)豬,也可以入藥的野草,在他們的眼里,大多數(shù)植物都是一味能派上用場的藥,蓼草也不例外。——選自葛取兵《紅蓼》5.本文和茅盾的《白楊禮贊》都是寫景狀物散文,比較閱讀,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哪些共同之處?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從選材、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中任選兩方面簡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與草木同安曹文生①草木,也是有靈魂的。②草木的靈魂,帶著一種素心。它不選擇土地,或許它是從遠方而來的一粒種子,帶著異域的方言,落在陜北的大地上;或許過了一個春天,它就占領(lǐng)了山頭,先于人類抵達這里。③在陜北,順著一條小路走下去,都像一次探險。路邊,草木群居在一起,擋住了去路。你看,馬茹子、狼眼刺拐還有酸棗,都具有一種尖銳的性格。一路上,若與它們較勁,這受自于父母的發(fā)膚就會被刺畫出形狀不一的天符。在這里,溫和的樹少,尖銳的樹多——或許,干旱的黃土上,只有堅韌的生命才能活下來,包括居民也一樣。④草木,比人更接近生命的本意。⑤有人問,草木像一群被時光丟棄的嬰兒,它們有精神嗎?⑥草木的精神是一種善。它們潛伏在山中,看似強勢,郁郁蔥蔥,讓一座山有了靈氣;其實,花枯葉落之后,就只剩下一地干柴,衍生出一縷縷炊煙。⑦草木的精神是一種突兀的美。正走著,一朵山丹丹花孤獨地長在黃土的斷面上,這種紅是一種昭示,也是一種草木遺落在人間的謎語,等待人去靠近它。它就這樣毫無節(jié)制、肆無忌憚地盛開,使得土黃的山溝像一個偌大的碗捧出一碗紅,令人想起“金碗盛丹”四個字。或許,山丹丹代表的是一群草木一樣的人,他們在黃土之上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偶爾怒放,也不過是人生苦短的一種方式,于簡單中釋放美好罷了。⑧古代的陜北,是一個聽后讓人顫栗的詞。如今,它和人間任何地方一樣,不再羞澀,不再低人一等。一座山,便帶來了一座山的自足和逍遙。在這里,草木葳蕤,鳥鳴清幽。山里,藏著太多的長歌短調(diào),蟲吟聲、鳥鳴聲……當一座山被這些聲音打開,它就不再懷才不遇,不再孤獨終老。⑨生活的意義,從草始,歸于草。一些草,注定一輩子無人問津,但它們?nèi)宰裱?jié)氣,遵循著風水;五谷,不過是草的一種,只是被祖先從草里鑒別出來,能填飽肚子,才以糧食的面目高于野草;還有些草,心懷高義,像珍寶一樣被人小心翼翼地挖出來、曬干,送進中藥店變成靈丹妙藥,成為治病救命的符號。⑩說來慚愧,陜北的山林里,我只認識很少的草。一同進山的伙伴引領(lǐng)我進入陜北草木的中藥世界。黃芩、遠志、柴胡,這三個名字于我而言是三種普度眾生的符號。對于黃芩,我有些敵意,父親一生見不得黃芩,因為它里面含著一種黃酮,父親對它過敏。或許血脈里的親情大于對中藥的善念,我對它有些輕視。遠志是我喜歡的,一種草具有遠大志向,或許它的志向不在深山,而是心憂天下,用草木的善心去治愈柔弱的身體。柴胡也是我喜歡的名字,凡是帶著柴的草木,我都格外親近,或許是長在鄉(xiāng)下的緣故,對于柴格外敏感。家里的柴決定著生存,決定著溫飽。炊煙裊裊,永遠是鄉(xiāng)下人理想的活法。這些草從野草中分離出來,后來的人再看見它們,都是一臉的尊重。只有在山中,它們還具有草木的原始樣子。 可見,草木精神,應(yīng)是人的精神;與草木同安,應(yīng)是人類的大同理想。6.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請簡要概括草木在生活中有哪些具體的作用。7.閱讀文章,說說第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8.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加點詞“怒放”的含義?9.結(jié)合語境,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當一座山被這些聲音打開,它就不再懷才不遇,不再孤獨終老。10.聯(lián)系全文,說說你對“草木的精神”的理解。答案1.(1)C(2)①故鄉(xiāng)木匠的身份、工作特點和他們對草木的熟悉;②父親通過劈柴教育“我”應(yīng)讀懂草木;③“我”感悟到木匠都是哲人;④家鄉(xiāng)的木具從實用到審美的變化。(3)①“品讀”本義是仔細閱讀品味,這里用來形容木匠對草木的感知,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木匠對草木感知的仔細程度和對草木十分熟識的特點。②這一句運用動作描寫,生動地寫出父親劈柴的熟練,引出父親對“我”教導(dǎo)的話。(4)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父親“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的話,引出下文“我”的反思和對木匠都是哲人的感悟。運用問句,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閱讀興趣。(5)①我們應(yīng)把草木當作生命體看待,尊重、了解它們。②每種草木各有特點,木匠只有掌握這些特點,才能做出好的家具;人們只有了解樹木的紋理,才能更好地運用它們。③蘊含著作者對往日生活的懷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詳解】(1)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C.本文語言并不華麗,情感含蓄蘊藉。“文章的語言華麗典雅,情感表達濃烈”分析有誤,故選C。(2)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nèi)容。第②段,由“故鄉(xiāng)的木匠具有雙重身份,他們農(nóng)忙時是農(nóng)人,空閑時是木匠”“在田野里,他們熟識草木的習性,熟悉樹木的葉脈,懂泥土的本性,能從田間的雜草中讀出莊稼的長勢,預(yù)測一年的收成”“每到深冬農(nóng)閑時,村中有些人就外出打工”等語句可概括為:故鄉(xiāng)木匠的身份、工作特點和他們對草木的熟悉;第③段,由“他先仔細地看了看這槐木的紋理,然后將木樁牢牢地踩在腳下,揮起斧頭,穩(wěn)穩(wěn)落下,木樁應(yīng)聲而開”“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等語句可概括為:父親通過劈柴教育“我”應(yīng)讀懂草木;第⑤段,由“我在驚嘆他們手藝精湛的同時,卻忽視了他們沉默時的思考,每一個木匠都是哲人”可概括為:“我”感悟到木匠都是哲人;第⑥段,由“20世紀80年代的農(nóng)村多從實用主義角度來做農(nóng)具,那些做工精良的木具,根本進不得農(nóng)家的院落。如今,審美的情趣超越實用主義,那些笨拙的木具時常被鄉(xiāng)人排斥、恥笑”可概括為:家鄉(xiāng)的木具從實用到審美的變化。(3)本題考查的是對句子的賞析。我們可以采用的答題模式是:此句運用了(修辭手法、人物描寫方法、詞語)+表達效果(如生動形象、生動細膩)+寫出了的內(nèi)容+表達的情感。①從詞語運用角度賞析。“品讀”本義是仔細閱讀品味,通常用來形容讀書,這里用于形容木匠對草木的感知,生動,給讀者以深刻印象;結(jié)合“在田野里,他們熟識草木的習性,熟悉樹木的葉脈”“有時在一片樹林中靜靜地站立,順著樹木表皮處的紋理”等語句可知,該詞寫出木匠對草木感受的仔細程度和對草木十分熟識的特點。②從描寫方法角度賞析。“看了看這槐木的紋理,然后將木樁牢牢地踩在腳下,揮起斧頭,穩(wěn)穩(wěn)落下”是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父親劈柴動作的熟練,從而引出父親教導(dǎo)“我”的話: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4)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④段“它們有肉體和心靈嗎”承接上文父親的話“木匠必須能讀懂草木,包括草木的肉體和心靈”,引出下文“我忽視草木,甚至從來沒有把草木當成生命體來看待,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當成死寂的靜物”等內(nèi)容,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它們有肉體和心靈嗎”運用問句,能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5)本題考查對語句的理解。①結(jié)合第②段“有時在一片樹林中靜靜地站立,順著樹木表皮處的紋理,品讀它們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譬如槐樹的沉重、榆樹的質(zhì)樸、桐樹的狂放,這樣更易于他們解剖樹木”“用識別草木之心的慧眼,將當?shù)乜斩吹姆课菀约揖叩娜馍硖顫M,每一次墨線,每一次鑿眼,每一次刨光,都是那么認真”可知,每種草木各有特點,木匠只有掌握這些特點,才能做出好的家具;②結(jié)合第③段“他先仔細地看了看這槐木的紋理,然后將木樁牢牢地踩在腳下,揮起斧頭,穩(wěn)穩(wěn)落下,木樁應(yīng)聲而開”可知,人們只有了解樹木的紋理,才能更好地運用它們;③結(jié)合第⑤段“我忽視草木,甚至從來沒有把草木當成生命體來看待,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當成死寂的靜物”可知,我們應(yīng)把草木當作生命體看待,尊重、了解它們;④結(jié)合第⑥段“對草木質(zhì)樸的靈魂,我們是局外人。我們早已拋棄了慧眼識草木的深邃,我們的故鄉(xiāng)也在世紀狂歡的喧囂中,與草木的氣息漸行漸遠”等語句及全文內(nèi)容可知,這一句還蘊含著作者對往日生活的懷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2.①安靜、樸實;②卑賤、孤獨;③熱烈、耀眼而不嫵媚;④古典、浪漫、富有詩意;⑤索取少而奉獻多;⑥生命力頑強。(答出三點即可) 3.(1)“風味”指紅蓼“一枝搖曳入水”景象體現(xiàn)出的古典美、詩意以及獨特的韻味。(2)“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紅蓼比作毫無理想的人,生動形象,突出紅蓼的普通平凡的品質(zhì)。 4.本文作者寫紅蓼可以入藥是為了襯托出人類對紅蓼的誤解、輕視,諷刺人的固執(zhí)和自視清高。材料中的鄉(xiāng)人只是把紅蓼作為一種普通的野草對待,同其他野草一樣可以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種用途。 5.示例:①從選材上看,兩篇文章都選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表現(xiàn)對象,一是紅蓼一是白楊。②從寫作手法上看,二者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分別通過紅蓼和白楊的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和平凡來烘托它們精神的高尚;二者都采用了象征手法,《白楊禮贊》用白楊樹象征北方的農(nóng)民、北方農(nóng)民中的戰(zhàn)士、中國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紅蓼》用紅蓼象征像母親一樣的普通平凡的農(nóng)民。③從表達方式上看,二者都將描寫、議論和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把作者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答出兩點即可)【解析】2.要求學(xué)生仔細閱讀文本,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找出關(guān)鍵句子概括即可。結(jié)合“九蓮燈在鄉(xiāng)下?lián)碛械氖且环N草木人生:安靜、樸實”得出:安靜、樸實;結(jié)合“一種自卑的念想,讓鄉(xiāng)下人覺得九蓮燈,貼著土地飛翔,它卑賤、孤獨”得出:卑賤、孤獨;結(jié)合“這種植物,竟然如此富有詩意”得出:富有詩意;結(jié)合“它們于村莊的任何角落,生長、怒放”得出:生命力旺盛;結(jié)合“這種植物,耀眼而不嫵媚”得出:耀眼而不嫵媚;結(jié)合“紅蓼從不向人索取太多,它只向人索取泥土、水和陽光,而反哺大地的,是干凈的空氣,和一片草藥的善心”得出:索取少而奉獻多。3.(1)要求學(xué)生首先了解詞語的本義,然后在具體語境中從表達效果方面分析其含義。“風味”指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結(jié)合“這鳥蹬著紅蓼,尋找水中的吃食,而這紅蓼,一枝搖叟入水,也是一種風味”分析,指《紅蓼水禽圖》所具有的特殊色彩中的意境或其中的韻味。(2)要求學(xué)生掌握常用的修辭方法及作用。結(jié)合語境首先寫出修辭方法,然后寫出表達效果和體現(xiàn)的情感。結(jié)合劃線句分析。“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分析作用,運用“生動形象的寫出……,表達了……情感”的模式,寫出表達效果即可。“安靜沉默,像一個毫無理想的人”表現(xiàn)的是紅蓼的普通平凡。4.要求學(xué)生仔細閱讀文本和材料。結(jié)合其中的內(nèi)容分析即可。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只是許多人,不知道一株紅蓼,是一種中藥,仍在用人類的固執(zhí),去看不起它”和材料“在他們眼中,紅蓼就是一種野草,一種可以養(yǎng)豬,也可以入藥的野草,在他們的眼里,大多數(shù)植物都是一味能派上用場的藥,蓼草也不例外”分析即可。5.要求學(xué)生仔細閱讀文本,從文章內(nèi)容,從選材、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中分析。然后結(jié)合《白楊禮贊》分析相同點。如,選材具有普遍性:《白楊禮贊》取材于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本文取材于村莊的任何角落,生長、怒放的“紅蓼”;寫作手法上,二者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和象征手法:都是通過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和平凡來烘托它們精神的高尚,都象征了生活中的某種人;表達方式上,都采用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都抒發(fā)了作者的贊美和敬佩之情。6.①草木郁郁蔥蔥時讓一座山有了靈氣,花枯葉落后的干柴則衍生出一縷縷炊煙;②五谷是草木的一種,能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③有些草木被送進中藥店中變成靈丹妙藥,治愈人們的身體。 7.內(nèi)容上:提出“草木有精神嗎”這一疑問,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結(jié)構(gòu)上: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對于陜北大地草木的描寫,引出下文對草木精神的具體解讀。 8.“怒放”一詞的意思為熱烈地綻放,在文中指(寫出了)陜北人民在這片黃土地上認真、樸實、積極昂揚的生活態(tài)度,于黃土地上展現(xiàn)自己的生命熱情,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贊頌與敬佩。 9.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不再懷才不遇”“不再孤獨終老”這些人的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山因有草木鳥鳴而且充滿生機的場景,體現(xiàn)了草木鳥鳴對于陜北大山的重要性和草木精神之美。 10.①草木精神是一種善,無論是生長還是枯萎,都為人們和大自然貢獻自己的力量;②草木精神是一種美,點綴陜北這片黃土地,使其充滿生機,象征著陜北人民;③草木精神是人的精神,人類應(yīng)與草木同安,草木身上的善、美、無私與人類身上的美好是一致的。(答出兩點即可)【導(dǎo)語】這篇文章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比喻,將草木的生活特性與人類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有機的結(jié)合和類比。在陜北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中,草木表現(xiàn)出一種堅韌、生機勃勃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文章探討了草木在生活中無聲的貢獻與精神象征,強調(diào)與草木共存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通過描寫草木的隱忍和突然的絢麗比喻人生短暫的美好,反思人類和自然的關(guān)系,倡導(dǎo)珍視和尊重自然。這種審美和哲思的濃縮,喚醒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向往。6.本題考查內(nèi)容提煉和概括。結(jié)合第⑥段“它們潛伏在山中,看似強勢,郁郁蔥蔥,讓一座山有了靈氣;其實,花枯葉落之后,就只剩下一地干柴,衍生出一縷縷炊煙”可知,草木茂盛讓山多了靈氣,草木干枯成為干柴,可以用來燃燒,用原文表達即是:草木郁郁蔥蔥時讓一座山有了靈氣,花枯葉落后的干柴則衍生出一縷縷炊煙;結(jié)合第⑨段“一些草,注定一輩子無人問津,但它們?nèi)宰裱?jié)氣,遵循著風水;五谷,不過是草的一種,只是被祖先從草里鑒別出來,能填飽肚子,才以糧食的面目高于野草”可知,人們吃的五谷也是草木中的一種,這些草木能填飽肚子,故可概括:五谷是草木的一種,能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結(jié)合第⑨段“還有些草,心懷高義,像珍寶一樣被人小心翼翼地挖出來、曬干,送進中藥店變成靈丹妙藥,成為治病救命的符號”可知,一些草木具有藥用價值,能夠通過制作成為救命的藥,故可概括:有些草木被送進中藥店中變成靈丹妙藥,治愈人們的身體。7.本題考查段落作用。從內(nèi)容看:“有人問,草木像一群被時光丟棄的嬰兒,它們有精神嗎?”是一個疑問句,通過比喻的修辭,把草木比成被時光丟棄的嬰兒,進而提出疑問:草木有精神嗎?這個疑問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進而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從結(jié)構(gòu)看:結(jié)合第①段“草木,也是有靈魂的”、第③段“在這里,溫和的樹少,尖銳的樹多——或許,干旱的黃土上,只有堅韌的生命才能活下來,包括居民也一樣”等句子可知,前四段寫草木有靈魂,在陜北的土地上,草木大部分都具有尖銳的性格,只有這樣堅韌的生命才能在此存活,故可知,第⑤段提出“草木是有精神的嗎?”這個問題,承接了前四段寫陜北土地上草木的形象是堅韌、尖銳的。結(jié)合第⑥段“草木的精神是一種善”、第⑦段“草木的精神是一種突兀的美”等句子可知,后面的段落回答了第⑤段的問題,故第⑤段引出了下文。第⑤段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8.本題考查詞語賞析。本義:“怒放”指的是(花朵) 盛開之意,突出其開放之盛。怒放的花兒總是非常美麗、動人的。語境義:結(jié)合本段“或許,山丹丹代表的是一群草木一樣的人,他們在黃土之上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偶爾怒放,也不過是人生苦短的一種方式,于簡單中釋放美好罷了”可知,這里“怒放”用來形容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如同草木一樣的人,他們大部分時候是隱忍的,只是偶爾綻放自己、展現(xiàn)自己,盡情釋放生活的美好。表現(xiàn)出這些人生活在貧瘠土地上人的熱情、樂觀,進而表達了作者對他們這樣熱情對待生活的品質(zhì)的贊美、敬佩。9.本題考查修辭賞析。“懷才不遇”指有才華卻沒有遇到賞識的人、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孤獨終老”指的人孤獨的生活到生命的盡頭。這兩個都是形容人的詞語,這里用來形容山,把山擬人化,運用了擬人修辭。結(jié)合“一座山,便帶來了一座山的自足和逍遙。在這里,草木葳蕤,鳥鳴清幽。山里,藏著太多的長歌短調(diào),蟲吟聲、鳥鳴聲……”可知,大山因為有這些聲音而打開了自己,因為這些草木、鳥鳴讓大山充滿了生機、有了精神內(nèi)核,進而讓大山有了吸引人的外露的特點,它的美好不會被錯過、埋沒,大山因為有草木、鳥鳴而吸引了更多欣賞的人,不再孤獨,反過來,這里體現(xiàn)了草木鳥鳴對于陜北大山的重要性;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有草木才有鳥鳴,這片土地的生機是草木帶來的,這份生機又反過來展現(xiàn)了的草木精神之美。10.本題考查主旨。結(jié)合第⑤段“有人問,草木像一群被時光丟棄的嬰兒,它們有精神嗎?”可知,草木的精神在此之后尋找關(guān)鍵信息。結(jié)合⑥段“草木的精神是一種善。它們潛伏在山中,看似強勢,郁郁蔥蔥,讓一座山有了靈氣;其實,花枯葉落之后,就只剩下一地干柴,衍生出一縷縷炊煙”可知,草木長在土地上讓山有靈氣,枯萎凋謝了,則剩下干柴,可以燃燒取暖,無論生長還是枯萎,草木都在為大自然、人類貢獻力量,這是一種善,也是草木的精神。結(jié)合第⑦段“草木的精神是一種突兀的美。正走著,一朵山丹丹花孤獨地長在黃土的斷面上,這種紅是一種昭示,也是一種草木遺落在人間的謎語,等待人去靠近它。它就這樣毫無節(jié)制、肆無忌憚地盛開,使得土黃的山溝像一個偌大的碗捧出一碗紅,令人想起‘金碗盛丹’四個字。或許,山丹丹代表的是一群草木一樣的人,他們在黃土之上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偶爾怒放,也不過是人生苦短的一種方式,于簡單中釋放美好罷了”可知,這里把生在在這片土地上的草木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建立聯(lián)系,草木蓬勃的生長著,綻放著,給山帶來生機、活力,這片土地上的人也如同草木一般,盡力生長,偶爾釋放出一種熱情,他們雖生長在貧瘠土地,但是卻熱情、蓬勃。這樣熱情、充滿生機的草木、人是一種美,這種精神也是草木的精神。結(jié)合第 段“可見,草木精神,應(yīng)是人的精神;與草木同安,應(yīng)是人類的大同理想”可知,草木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草木對待大地、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應(yīng)該也是人對待大地、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人類要學(xué)習草木身上的善、美、奉獻,作者在說草木的精神,也再說人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