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2026屆高三年級綜合能力測試一語文試題語文試題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發展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中國“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古代中國為何科技發展長期領先世界 中華文明具有怎樣的科技文化基因 不妨從以下維度進行探究與闡釋:一是實用性與經驗性。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首要特質是經世致用的實用導向,遵循“實用需求驅動—實踐經驗積累—技術優化迭代”的路徑。古人按月記載星象、氣象與農事,將北斗斗柄指向與二十四節氣對應,形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的物候體系和“觀天知時,因時務農”的系統認知。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摒棄玄虛之論,聚焦生產實效,強調精耕細作對土壤的保護,設計交替種植的輪作制度,利用豆類固氮特性恢復土壤肥力,皆為提升作物產量、保障人民生計。二是繼承性與連續性。中國古代建筑代代相傳、推陳出新。宋代李誠編撰的《營造法式》,記載了木作、石作等13個工種的標準化做法,這些技術并非宋代獨有,而是對秦漢以來經驗的總結與提煉。以斗拱結構為例,漢代就已出現,經魏晉南北朝發展,至唐宋達到成熟。山西佛光寺東大殿的“五鋪作雙下昂”結構兼具承重與審美功效,斗拱從“單一承重”演化到“鋪作體系”,在傳承基礎上不斷精進。官方典籍系統保存技術規范之時,民間匠人還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工藝秘訣代代相傳。三是本土性與多元性。中國古代水利文明在和而不同、多元一體中鑄就輝煌,都江堰是中原筑壩技術與蜀地治水經驗交融的代表。李冰率眾修建時,繼承中原“疏川導滯”理念,吸納古蜀“竹籠裝石筑堤分水”工藝以及當地工匠的“魚嘴分水”技術,創造性采用“無壩引水”方式,實現“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奇跡。元代大運河開鑿可謂“跨區域協作”的典型,會通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朝廷征調各地工匠參與,采用女真人的“閘壩航運”技術,實現“南北漕運暢通,商貨駢集”的景象。四是整體性與綜合性。天人合一思想塑造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整體性思維。區別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中醫將人體視為縮微宇宙,以陰陽五行構建天人相應模型。《黃帝內經》提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一理念貫穿中醫診療始終,并具象化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明確健康是外在環境與內在氣血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局部病灶的孤立表現。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構建人體健康六經辨證治療體系,提出因時制宜的診療原則,形成春季疏肝、夏季清熱、秋季潤燥、冬季溫補的動態平衡健康管理模式。五是創新性與突破性。中國古代科技亦不乏突破性創新,包括本土技術改良和外來文明吸收轉化。郭守敬編纂《授時歷》,引入“歲差”概念,精度與現代公歷僅差26秒。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傳統數學側重解決田畝計算等實際問題,“勾股定理”以“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呈現,還未上升到普遍定理高度。徐光啟、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時將西方“定義—公理—定理”邏輯體系與中國“實用算學”結合,推動“算術”向“代數”“幾何”的轉型,開啟中國近代科學“理論先行”先河。(摘編自張曉普《古代中國科技發展何以千年領先世界》)材料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國文明對科學、科學思想和技術的貢獻,還仍然為云翳所遮蔽,沒有被人們認識。雖然從耶穌會士17世紀初來到北京以后,中國的科學就已經逐步融合在近代科學的整體之中,但是,人們仍然可以問:中國的科學為什么會長期大致停留在經驗階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 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么,中國人又怎么能夠在許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前面,并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歐洲在16世紀以后就誕生出近代科學,而中國文明卻沒有能夠在亞洲產生出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又是什么 為什么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后,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 這種自然觀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三個世紀之后被迫采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這些問題是本書想討論的問題的一部分。不管怎樣,事情是已鑄定了的:世界只有一個。我們生活在一種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時期,假使人類能戰勝那些掌握著空前未有的強權而不負責任的人們所帶來的危機,那么,大同世界的觀念便能把一切國家的勞動人民團結成一個共同的、合作的社會。各個民族的成就,應該由全世界人民攜起手來共同賞識,縱情歌頌。(摘編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古人研究星象、氣象,最初或許有玄虛成分,但主旨是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繼而形成了獨特的物候體系和系統認知。B.中醫四診合參的診斷方法和六經辨證的治療體系,均體現了整體性思維,但在診療過程中缺乏對局部病灶的針對性分析。C.中國古代科技強調繼承與實用,也不乏突破性創新,包括對西方文明吸收轉化,傳統數學就由側重實例向理論先行轉型。D.中國科學并非一直領先世界,而是長期停留在經驗階段,在理論方面存在弱點,沒能在亞洲創造與歐洲相似的近代科學。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古代科技將經世致用的實用價值擺在首位,應需而生,應求而變,因而忽略發展工藝的審美功效。B.郭守敬編纂的《授時歷》精度極高,為現代公歷制定提供參考,說明中國文明對科技的貢獻享譽世界。C.天人合一思想塑造的整體性思維,使中國產生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是近代科學主動選擇的歸宿。D.中國文明自古講求兼容并蓄、合作共贏,在人類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今天,能為世界文明進步指明方向。3.下列教材中的內容,最適合作為材料一中某維度觀點論據的一項是(3分)A.《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中引述的“蓋天說”主張天地是平行的,對宇宙結構的準確描述來自生活經驗。B.《活板》中“有布衣畢異,又為活板”的記載,契合“繼承性與連續性”維度中技術傳承且精進的特點。C.《過秦論》中“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的描述,能佐證“本土性與多元性”維度中文明交融發展的觀點。D.《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的描繪,巧妙地呈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4.李約瑟花費近50年心血撰著《中國科學技術史》,1954年出版第一卷即轟動世界。請根據材料二概括作者的寫作意圖。(4分)5.學界熱議的“李約瑟難題”——為什么科學傳統曾如此發達的中國沒有發展出可與西方分庭抗禮的近代科學,包含兩個層面:中國科技因何在古代領先又為何在近代停滯。請結合材料談談“李約瑟難題”在百年變局的今天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意義。(6分)(二)閱讀I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紅駱駝王松戈壁灘上的高速公路很漂亮,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條蜿蜒的帶子。顧莎湊到芳媽身邊,問,要不要喝水 芳媽把目光從車窗外收回來,搖了搖頭。云姨對前面開車的小秦說,車開得慢一點。芳媽說,沒關系,我感覺很好。云姨說,是啊,現在有了高速公路,比過去便利多了。顧莎朝車窗外看著,說,這戈壁灘,跟我想象的不一樣,植被很好啊。云姨笑笑說,過去可不是這樣,芳媽應該還記得,那時是寸草不生啊。那時候,我們每人拿著一根1.2米長的木棍,在這戈壁灘上橫著放一下,再豎著放一下,然后挖個1.2米見方、1.2米深的坑,取出沙石,再填進黃土,這樣裁一棵樹。顧莎睜大眼問,這些樹,就是這樣栽的 云姨說,是啊,就是這樣栽的。戈壁灘已不是當年的戈壁灘了。顧芳看著窗外的景色,有些不敢相信,這就是幾十年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當年和潘大興來這里時,她做夢也想不到,這個世界竟然還有這么荒涼的地方:一眼望不到邊的荒灘上,除了碎石和黃沙,只有一種一蓬一蓬的針葉植物。她后來才知道,這種植物叫駱駝草,是荒灘上特有的也是唯一的植物。這時,芳媽感覺自己就像一只鳥,飛在這片戈壁灘的上空。這個地方,她看著有些熟悉,卻又有些陌生了。自從離開這里,她就再沒跟潘大興見過面。不光是不想見,是想見也沒機會再見——相隔太遠了!事情發生在她和潘大興結婚十幾年以后。十幾年里,礦區發生了很大變化,修了鐵路,蓋起廠房,大家也有了初步像樣的宿舍。但她和潘大興一直沒要孩子,他們并不是不想要,而是都明白,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不允許。十幾年過去,兩人都已三十大幾。她想,這件事不能再這樣拖下去。就在這時,她接到通知要去北京學習。這次學習是與核工業有關的特殊醫療職業培訓,要半年時間。由于大家都是來自環境艱苦的地方,上級領導特意把各方面條件都安排得很好,但也就是這個好,一下出了問題。她在戈壁灘十幾年,已經習慣了那邊的環境和條件,如果沒有來北京學習,本來已不覺得什么,可到北京這樣住半年,從小到大的各方面習慣一下子就又都回憶起來。于是學習結束再回到礦區,又不適應了。就在這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不想讓孩子生在戈壁灘上,更不想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這時她的母親,也就是顧莎的姥姥,堅持讓她回天津去生產。她跟潘大興很認真地談了一次,但這次的談話很不愉快。潘大興當時一心撲在工作上,聽她提出這樣的想法,感到很意外,也不理解。她這時已下定決心,于是耐著性子說,咱們來這里已經十幾年,把一生中最好也最寶貴的一段時間都給了這里,人的一輩子能有幾個十幾年 應該已經可以了,我不想讓咱們的孩子繼續在這里。她這次跟潘大興說得很堅決。其實這十幾年里,她已經很多次跟潘大興流露出這樣的想法。她當年從醫科大學畢業,本來想的是,既然學了臨床,將來就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經驗豐富的臨床專家。可自從來到這里,她知道,當初的想法已經不現實了。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再這樣。但她每次這樣說,潘大興都不接她的話茬。她知道潘大興的脾氣,潘大興年輕時是“理工男”的性格,這種性格到中年,就會變成一種固執。可是這次不一樣,這次已不是她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她和潘大興兩個人的事,還有了孩子,這就是三個人的事了。于是,雖然這次的談話沒有任何結果,她還是先回天津生孩子去了。當時她就已經對自己和潘大興的關系有了預感。但畢竟在一起這么多年,對潘大興的感情很深,所以還想給自己,也給潘大興一個機會。生了孩子之后,她就又回到了戈壁灘來。但那次回家,見自己親生的女兒竟然不認識自己,竟然叫自己“芳姨”,她的心就碎了,就明白,在這里,她再也堅持不了多久了。她臨走時對潘大興說,祝你幸福,你也祝我和孩子幸福吧。汽車下了高速公路,向西一轉,開上一條很窄的林蔭道。顧莎沒想到,在戈壁灘上竟然會有這樣一條枝葉繁茂,濃蔭郁郁的小路。兩邊的樹枝伸展著交織在一起,朝遠處看去就像一條綠茵茵的長廊。剛才下高速時,顧莎聽云姨對小秦說,先去英雄塔。這是一座灰色花崗巖的紀念塔。在紀念塔的前面,還矗立著一面巨大的國旗造型雕塑。芳媽從車上下來,坐在輪椅上,并沒過來,只是遠遠地朝這邊看著。云姨說,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這片礦區是在1958年建立的。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會兒,說,上車吧。汽車又開動了。這時顧莎終于忍不住了,問云姨,現在去見他 云姨點頭說,是。汽車又開了一會兒,來到一個公園。車停下來,顧莎下來朝四周看看,發現這不是公園,是一個陵園。她立刻睜大眼,回頭看著云姨。云姨看一眼坐在輪椅上的芳媽,轉身朝前面走去。顧莎推著輪椅,跟在后面。一條很窄的小路。路邊長滿了駱駝草。但看得出來,這些駱駝草顯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這里栽種的。顧莎知道,這種駱駝草看著不起眼,其實是一種很神奇的植物。花長在刺上,花冠深紫紅色。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卻扎得極深,而且會向四周蔓延,能有幾米甚至十幾米。來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這時,顧莎看清了,墓碑上鐫刻著幾個大字:“潘大興同志之墓”。下面還有一行豎著的小字:“1992年敬立”。芳媽回頭看看云姨,問,他是,1992年去世的 云姨點頭說,是。顧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親突然讓云姨寄來2萬元錢的前一年。接著就明白了,父親直到臨去世,心里還記著,他的女兒第二年就要高考。她終于忍不住了,眼淚流了下來。云姨說,他是個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應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維修。按規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時,可他一連待了二十幾個小時,直到排除故障,就這樣……云姨沒再說下去,此時,芳媽正把輪椅朝墓碑的跟前搖過去……(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云姨詳細講述種樹過程,側面表現了建設戈壁灘的艱難,與下文見到“枝葉繁茂,濃蔭郁郁的小路”形成呼應。B.作者兩次描寫顧莎“睜大眼”,運用白描手法精當勾勒顧莎神情的變化,直觀表現出人物幽微復雜的內心世界。C.有人在陵園特意栽種駱駝草,是因為駱駝草的特點與那些扎根戈壁,為國家核工業奉獻青春的人們有相似之處。D.文中飽含激烈掙扎卻全力克制的情感書寫,將宏大敘事、歷史印記融入當下,又大量運用留白,充滿敘事張力。7.關于小說中芳媽這個人物,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芳媽年輕時和潘大興一起到礦區參加建設,但最終因為無法適應艱苦的生活離開了礦區。B.“芳媽感覺自己像一只鳥”運用比喻手法,生動表現出芳媽回到礦區時內心難抑的喜悅。C.芳媽知道潘大興一心撲在工作上,并不很愛她和他們的孩子,所以對兩人分手已有預感。D.“他是,1992年去世的 ”句中的逗號和問號說明芳媽并不了解潘大興去世的具體情況。8.作者采用了多個敘述視角交替的方法,讓小說內容更加豐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9.小說中的“潘大興”始終沒有出場,但又出現在每個人的記憶中。請根據小說內容為他寫一則小傳,不超過100個字。(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材料二:禹傷父功不成,循江溯河,盡濟甄淮,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功未及成,愁然沉思。禹濟江,南省水理,黃龍負舟,舟中人怖駭,禹乃啞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勞萬民。生,性也;死,命也。爾何為者 ”顏色不變。謂舟人曰:“此天所以為我用。”龍曳尾舍舟而去。于是周行宇內,東造絕跡,西延積石,南逾赤岸,北過寒谷。鑿龍門,辟伊闕。平易相土,觀地分州。殊方各進,有所納貢;民去崎嶇,歸于中國。(節選自趙曄《吳越春秋》)材料三:若黃帝之時,外有赤帝、蚩尤之難,內設舟車、門衛、甲兵之備,六興大役,再行天誅。居無安處,即天下之民,亦不得不勞也。勞而不怨,用之至平也。禹鑿龍門,辟伊闕,筑九山,滌百川,過門不入,薄飲食,卑宮室,以率先天下,天下樂盡其力而不敢辭勞者,儉而有節,所趣公也。故世有事,即役煩而賦重;世無事,即役簡而賦輕。役簡賦輕則奉上之禮宜崇國家之制宜備此周公所以定六典也。役煩賦重,即上宜損制以恤其下,事宜從省以致其用,此黃帝、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后之為政,思黃帝之至平,夏禹之積儉,周制之有常,隨時益損而息耗之,庶幾雖勞而不怨矣。(節選自《群書治要》卷四十九)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役簡A賦輕B則奉C上之禮D宜崇巨國家F之制G宜備H此周公所以定I六典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咸,全,都,與《蘭亭集序》里“少長咸集”的“咸”意思相同。B.何為,“何”作“為”的前置賓語,與《短歌行》“何以解憂”的“何以”結構相同。C.顏色,色彩,色澤,與《燕歌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的“顏色”意思相同。D.益,增加,與《師說》“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神農氏無力平定互相侵伐的諸候,而黃帝則修行德業,整頓軍旅,征調諸侯的軍隊,先后戰勝了炎帝和蚩尤,取代了神農氏的地位。B.當禹視察南方水情渡江時,黃龍馱起船,船里人都害怕,而禹鎮定自若,他笑著說無需害怕的原因:這條龍是上天安排來供他使用的。C.大禹治水功績卓著,他疏鑿龍門,打通伊闕,還讓不同地域的人向天子進貢各地特產,也使民眾離開崎嶇的地方,投奔到中原。D.材料三指出,國家有事會導致勞役繁多且賦稅重,此時君主要減少政令來體恤下民,事務要精簡以求實用,這是黃帝和禹成就功業的原因。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2)于是周行宇內,東造絕跡,西延積石,南逾赤岸,北過寒谷。14.材料三借黃帝和大禹的事跡來說明什么觀點 給為政者提出了什么建議 (5分)(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詩歌,完成15~16題。殿試荔枝詩梁嵩①露濕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橘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②若得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注】①梁嵩: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廣西平南人。②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后用以代指朝廷、皇宮。此處指京城或皇家園林。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以“胭脂”喻荔枝色澤,“紅袍千裹”狀寫其外殼之形,“畫難成”極言其美艷難繪。B.第三句寫荔枝美味冠絕,第四句則暗含對荔枝生于偏遠之地、難以被京城貴人享用的惋惜。C.第五句意指橘柚因味道酸澀,不能登上貢品名錄,和荔枝相比深感慚愧,反襯荔枝的珍貴。D.作為詠物詩,本詩切合現場情境的需要,既惟妙惟肖地寫出荔枝的特點,也借此寄寓情志。16.尾聯意蘊豐富,請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小張暑假游佛山,首訪丹灶康有為故居,見庭院深深,小鳥偶至,頗有“① , ”(歸有光《項脊軒志》)的幽意。第二天,他登西樵山,見云聚深山欲雨,澗水潺潺生煙,領略到李白“② ,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意境。第三天,他泛舟千燈湖,看湖面開闊如鏡,小舟自在漂蕩,不由吟誦起古詩文中的名句:③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用泥捏成,做法十分簡單。后來加印上些繩子紋,( )開始注重造型,使它( )合用( )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 )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彩陶和黑陶。彩陶是一種_________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人民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比彩陶時代稍晚些,有一種黑陶在山東出現了。黑陶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有一片殘破的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最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觀點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認可。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最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里出土的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這是殷商時代的東西。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后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甚至 不但 而且 依然B.并且 不但 而且 竟然C.甚至 既 又 竟然D.并且 既 又 依然19.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B.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C.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樣子又大方又美觀,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D.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20.文中第三段畫波浪線的句子“十分講究造型”,有人認為存在語法問題,應該改為“造型十分講究”。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請結合文本說明理由。(4分)21.學校準備舉辦“陶器發展史”展覽,請根據文本內容為展覽擬寫四個偏正短語作為小標題,呈現出陶器發展的歷史,每個小標題不超過10個字。(4分)22.下面是陶鬲和青銅鬲的圖片,請根據文本及圖片內容寫一段解說詞,向參觀者介紹“鬲”這一器具,不超過80個字。(4分)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當今時代,我們可以追根溯源,參照古人造字本義,以更準確地理解“教”和“學”之間的關系。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一、閱讀(72分)(一)(19分)1.(3分)B2.(3分)D 3.(3分)B4.(4分)①指出世人對中國科技文明的認識不夠;②闡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大貢獻和存在問題;③強調世界只有一個,表達了贊賞不同民族文明成就的鮮明態度。評分參考: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答出三點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5.(6分)①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優秀的科技文化基因,今天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②中國近代科技出現停滯,是因為我們曾經在科學理論方面比較落后,今天要加強理論建設。③在百年變局的今天,強權帶來的危機依然存在,我們要建立一個共同的、合作的國際社會。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6.(3分)A7.(3分)D8.(4分)①借助“顧芳”的視角講述了過去以潘大興為代表的年輕人扎根戈壁,投身國家核工業的經歷;②借助“顧莎”的視角講述了今天戈壁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建設者的奉獻與犧牲。③借助“云姨”的視角,作為建設者和見證者,講述了戈壁灘的建設和潘大興的事跡。多個視角交替拓展了小說的時空,豐富了小說的內容。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6分)潘大興,大學畢業后到戈壁(礦區)從事核工業建設,與顧芳結婚,育有一女顧莎。因顧芳執意要回天津,與顧芳分開,獨自留在戈壁。1992年因維修核反應堆故障時間過長,遭遇核輻射不幸犧牲,葬于戈壁灘陵園。評分參考:小傳要求講述人物基本生平經歷。能夠體現時間順序2分,能夠概括出人生的三個重要事件:工作、婚姻、犧牲,3分,語言表達1分。10.(3分)BEH評分參考: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給分。11.(3分)C12.(3分)B13.(8分)(1)(4分)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后就離開。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從而”“去”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4分)(禹)于是跑遍天下,向東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向西到了積石山,向南越過了赤岸,向北翻過了寒谷。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2分;名詞作狀語,“造”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14.(5分)觀點:為政者使用民力公平,節儉有度,百姓就勞而無怨。建議:為政者要學習黃帝公平,禹長年節儉,周代制度穩定有常,根據時代變化調整(勞役和賦稅)政策。評分參考:觀點3分;建議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四)(9分)15.(3分)C16.(6分)①荔枝如果能夠在京城得到適宜栽培的地方,必定能成為人間果品中的第一名。②荔枝如果能克服地域限制,被移植到京城,將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和認可。③喻指來自嶺南的自己,如果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獲得賞識重用,一定成為國家棟梁。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17.(6分)①庭階寂寂 小鳥時來啄食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評分參考:每答對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③示例一: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示例二: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評分參考:每答對一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給分。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18.(3分)D19.(3分)A20.(4分)示例一:我同意這個觀點。這個句子由三個分句構成,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黑陶”,第二個分句的主語是“胎質”,而“十分講究造型”則沒有主語,所以要改為“造型十分講究”,以“造型”作為這個分句的主語。評分參考:明確觀點得1分;分析原句成分,指出錯誤得2分,分析修改后的句子成分得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示例二: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這個句子的主語是“黑陶”,“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三個描述“黑陶”特點的短語共同充當句子的謂語。所以這句話不存在語法問題,無需修改。評分參考:明確觀點得1分;分析原句的主語得1分,分析原句的謂語得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1.(4分)(1)合用且美觀的鬲(或:擁有三條胖腿的鬲)(2)大方又美觀的彩陶(3)素樸少裝飾的黑陶(或:刻著最早期文字的黑陶)(4)古代黑陶的近親(或:文字成熟時期的黑陶)評分參考:每點1分,不是偏正短語不得分。意思答對即可。22.(4分)鬲是古代用來烹煮東西的器具。它有三條胖腿。早期的鬲是用泥捏出來的,后來也有使用青銅鑄造的。陶鬲的花紋非常簡單,青銅鬲的花紋則復雜許多。評分參考:根據文本內容,應從用途、形態、用材、花紋四個角度介紹“鬲”,一個角度1分;用材和花紋應根據圖片,體現出從陶鬲到青銅鬲的變化,否則不給分。23.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