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縣中聯盟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學情檢測語文試卷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15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古籍蘊含古文奧義,加之排版、文字、語法不同于今天的白話文,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存在一定的閱讀門檻和理解難度。因此,推進古籍活化,成為新時代古籍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明確,要完善古籍工作體系、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古籍活化讓古籍走出學術“象牙塔”,走入千家萬戶,實現古籍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目標。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許多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社和古籍存藏機構等依托館藏資源,通過建設數字化平臺、舉辦展覽、開展競賽、開設課程講座等多種方式活化古籍資源。不久前,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聯合發布了第八次古籍數字資源。古籍數字資源的在線發布與共建共享,讓廣大專業研究者與歷史文化愛好者可以足不出戶閱覽古籍資料,推動古籍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與傳播。 在新媒體主導的“圖像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正經歷一場視覺轉向。《典籍里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等文化類節目的創作與播出,體現了用影像激活文化典籍、以當代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有益探索。這些蘊藏在中華古籍中豐富而深邃的思想,以影像創作的方式提煉、呈現出來,對人們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 國家圖書館推出“妙手匠心——修復互動體驗套裝”系列文創,讓大眾在修復體驗中學習除塵、補缺、溜口、折頁等古籍修復步驟,引發對古籍修復事業的關注。此外,還有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古籍記載為依據,復原傳統服飾、再現古書中的餐飲、利用古籍中的字體打造藝術字。古籍中精深微妙的思想,只有人們親身閱讀、走入古籍,方能領略其中的奧妙和真意。因此,多樣化的古籍創新表達方式是“引”,更重要的還是由此引發大眾廣泛的閱讀興趣,引導人們真正投入古籍文本的閱讀活動中。 卷帙浩繁的中華文化典籍,猶如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百川匯聚、奔涌不息。進一步推動古籍的活化利用工作,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摘編自曾宇聽《活化利用古籍重光》)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古籍數字化保護與數字文化方面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取得了豐碩成果。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持續推進古籍數字化進程,確立了古籍數字化在新時代古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生態體系。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迅猛發展,2022年國家發布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完善了古籍保護的頂層設計,明確以數字化和智能化加速推動古籍整理利用轉型升級,使古籍傳承從“紙質工程”逐步邁向“數字基建”和“數字化產業”的新階段。 古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我國已經建成了古籍影像庫、全文庫和知識庫3個層面的諸多數據庫,形成了產學研的良好生態。國內諸多館藏機構對珍本、善本古籍展開了大規模圖像采集工作,形成了包含數萬種古籍的影像庫。高校與企業合作,建設了多種高質量圖文對照的全文庫與數字化檢索平臺,大大方便了大眾閱讀古籍。 AI等先進技術驅動的“數字古文”技術大放異彩。我國在古籍的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技術開發與應用也蓬勃展開。面向影像庫建設的圖像掃描與修復技術,面向全文庫建設的文字識別技術、人機交互校勘技術、繁簡轉換、古籍自動斷句與標點技術,面向知識庫建設的古籍分詞、命名實體識別、實體鏈接、機器翻譯等技術都有眾多代表性成果。我國還有許多古籍尚未經整理和出版,目前智能輔助校勘技術取得突破,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將大量的古籍文獻以眾包的方式讓專家與古籍愛好者在線校勘,一年時間就可以完成數億字古籍的圖文校對工作,大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 AI改變著古籍出版與使用形態,讓古籍以新的形態走近年輕人,走出國門。傳統的古籍出版主要采取影印本、標點本的形式,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文學經典始終暢銷,而《十三經》《二十四史》等大部頭文獻受眾相對較小,《四庫全書》等大型類書則以館藏為主。而數字化檢索平臺的出現不僅可以解決紙質圖書出版周期長、出版費用與定價高的難題,還可以通過全文檢索和統計,讓用戶快速地獲取需要的條目,讓類書成為新技術條件下的“百科全書”。 大語言模型的蓬勃發展,也給古籍活化利用帶來了諸多新機遇。基于古籍的大模型開發,可以讓古籍文獻的內容不再生澀難讀,逐字句地解讀古籍,調取古代各種語言文化知識,翻譯為現代漢語、英語,根據讀者需求隨時解答問題,大大降低了閱讀門檻,有利于中小學古文教育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同時,集成了中國古代典籍知識文化與智慧的大模型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與使用習慣,也是國產大模型實現差異化發展的特色。 在數字中文建設的大潮中,以人工智能賦能古籍,用智能校勘技術加快龐大古籍資料的系統整理,開發高質量古代典籍知識庫,推動大模型與機器翻譯技術應用,必將讓千年文脈在智能時代煥發新生。(摘編自李斌《讓古籍在智能時代煥發新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古籍猶如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尚未被開發,亟待我們深入挖掘。B.新時代我國古籍工作重點轉向推進古籍活化,古籍活化是為了讓古籍走出學術“象牙塔”,實現古籍走近更多年輕人的目標。C.我國古籍資料卷帙浩繁,僅依靠傳統方式進行整理既耗時又費力,而運用智能校勘技術則能夠大大提高古籍整理的效率。D.面對新的時代發展特點,我國古籍工作需要與時俱進,而只有以人工智能賦能古籍,才能讓古籍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古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已建成古籍影像庫、全文庫和知識庫等層面的諸多數據庫,這得益于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B.推進新時代的古籍工作,需要發揮相關專家的專業特長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須充分調動廣大古籍愛好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C.要改變《十三經》《二十四史》等大部頭文獻受眾相對較小的局面,可以將其整合成數字資源,利用數字化檢索平臺讓大眾共享。D.現代讀者閱讀年代久遠、生澀難懂的古籍很有難度,而基于古代典籍文化知識與智慧的大語言模型可以為人們提供切實的幫助。(3)根據材料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0個字。數字化是解決古籍保護與利用矛盾的技術手段之一,但當前我國古籍數字化程度還不高。 ① ,中華文化典籍才能以另一種形態得到長期保存和傳承。加快把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數字化,要做好人機協同,挖掘這兩方面的潛力。在整理古籍方面,人工智能正變得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 ② ,準確率非常高。在此基礎上, ③ ,就能提高古籍整理的效率和質量。(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述側重點。(5)請結合兩則材料,分析推動古籍的活化利用工作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衣錦還鄉顏士富 敬財大學畢業就在外闖蕩,多年來摸爬滾打,酸甜苦辣,嘗盡人間辛酸。如今事業有成,每每回想過去,不禁感慨萬分,當初考上大學時,是左鄰右舍三毛五毛錢湊齊了上學的路費,最讓他感動的是花嬸硬把留作換鹽的五個雞蛋賣了八毛錢給了他。 臨近春節,敬財決定回老家過年,備些年貨,看望一下眾鄉親,感念他們過去對自己的關愛。 敬財細細算來,從村東到村西,也就十來戶,他叫來秘書,讓他備上十五份紅包,每份一千元,再準備三份五千元的,敬財就這樣回鄉了。 鄉親們聽說敬財回家過年的消息,早早地在家門口等候了,見了敬財都親切地上前噓寒問暖。 敬財握著鄉親的手,從秘書手里接過紅包說:“大嬸,過年了,給您拜年,一點兒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敬財啊,出息了,回來看看就好,現在的日子都好起來了。”大嬸推辭了下還是接過敬財的紅包。 敬財從東走到西,每家每戶都到了,還看望了三位小學老師。這一消息就像風一樣很快傳遍運河兩岸,記者好像蜜蜂嗅到了花香,大車小車地尾隨著來采訪。當記者采訪當地老百姓時,一位大媽說:“這孩子有良心,富了不忘家鄉。” 很快,省市縣的所有媒體都報道了這一消息。敬財在地方一下出了名。敬財感覺自己好有成就感。 很快,一年過去了。又到了一年的春節,敬財這次回鄉,他決定不像上一年挨家挨戶走訪,他要把全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集中起來,要有儀式感。 敬財還沒到家,大報小報的記者已經來到了村頭。敬財的車隊緩緩地開進了村部,此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一片喜慶的場面,村主任帶領一干人迎了上去。 敬財和村主任站在主席臺上,敬財附著村主任的耳朵嘀咕了幾句,村主任揮了揮手,示意大家安靜,說:“鄉親們好,我們的敬財啊榮歸故里、衣錦還鄉,他富了不忘鄉梓,我向大家發布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一萬元。”村主任話音剛落,下面沸騰了起來,掌聲經久不息,少頃,村主任又示意大家安靜,說:“還有一個消息,三位小學老師每人十萬元。” 村主任講話完畢,敬財就帶著一班人,挨個兒地發錢。敬財在遞錢給鄉親們時,記者爭先恐后地湊上去拍照,敬財好像懂得記者們的心思,遞錢的手緩緩地在空中停留了一下,配合得天衣無縫。 鄉親們領完了錢陸陸續續地回家了,朱老師手捧著沉甸甸的十萬元,顫顫巍巍地也回了家,到家后把十萬元原封不動地放在床頭柜上。 晚上,朱老師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老伴兒說:“得了十萬元興奮的?”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當初我就沒有看錯,這孩子有出息。”朱老師說著嘆了口氣,“你說我退休了,每月有一萬多元養老金,咱倆吃不完花不盡的,我說吧,錢花了才是自己的錢,放在那就是一堆廢紙,是吧?” 你盡說糊涂話。”老伴兒根本聽不懂他的話。 “我問你一件事,當初你賣了五個雞蛋,給敬財八毛錢時是怎么想的?” “唉,看這孩子有出息,不念書可惜了唄!” “是的,這是我們的初衷,這孩子去年回鄉每家給了一千元,我感覺孩子有情有義,值得稱道,不過今年啊……” “盡說半截話,吞吞吐吐的。”老伴兒埋怨說。 “這孩子有點兒小心思,他還沒到家,大報小報的記者就搶先到村里等著了,還把我們集中到一起。”朱老師頓了頓說,“有點兒作秀的成分。” “你還老師呢?做好事宣傳一下,是起到模范的作用。”老伴兒譏誚地說,“短視!” “我也不跟你理論了,我決定,明天把這錢捐出去。” “我反對。”老伴兒當即表態,“你當了一輩子的家,這回得聽我的。” “我若留下這錢,到死我心都不會安的!” “你想過沒有,你把錢捐出去,要得罪一大群人,首先敬財就認為你不知好歹,那些拿了錢的人又怎么看你?” “我決定的事你就不要攔了……”老兩口圍繞這筆錢嘮了大半宿的嗑。 次日天明,朱老師帶著十萬元,找到村主任說:“這錢還是給需要的人吧。” 村主任聽了朱老師的話,約半晌,說:“這樣吧朱老師,這是敬財孝敬你的,正好,他還沒走,讓他過來,你的選擇也讓他知道吧!” “好吧,你通知敬財來,正好我也有話跟他說呢。” 接了村主任的電話,敬財就來到了村委會辦公室,見了朱老師,敬財說:“朱老師……” 朱老師擺了擺手,示意敬財說:“首先感謝你的善舉,我和你花嬸商量好了,決定把十萬元捐出來,給需要的人。敬財啊,為師有話跟你說,錦上添花遠不如雪中送炭啊!企業做大做強了,要懂得是全國一個個不起眼的老百姓把你的企業支撐起來的。敬財啊,要放眼全國,去需要去的地方。” 聽了朱老師的話,敬財的臉一下紅了,沉默了好一會兒說:“老師,我尊重您的選擇,師恩浩蕩,在您面前我永遠是小學生!” 不久,西藏地震災區,朱老師在電視上看到了敬財的身影。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敬財依靠自身努力打拼多年而事業有成,他始終不忘當年鄉親們為他湊路費的恩情。B.因媒體記者們的爭相報道而突然成名,這使敬財獲得了成就感,虛榮心也被激發出來。C.敬財兩次回鄉的狀態是大相徑庭的,第一次是低調真誠的,第二次則是大張旗鼓的。D.朱老師和花嬸就是否捐出十萬元錢而爆發激烈的爭吵,這緣于他們不同的思考角度。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將記者們聞訊趕來采訪敬財比作蜜蜂嗅到了花香,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B.文中的細節描寫十分精彩,如“敬財……遞錢的手緩緩地在空中停留了一下”。C.花嬸雖是次要人物,但起到了豐富故事情節內容、從反面襯托朱老師形象的作用。D.小說以“衣錦還鄉”為題,既概括了主要故事情節,又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8.朱老師決定捐出十萬元紅包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請簡要分析小說結尾的作用。(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太史公曰: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節選自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列傳》) 材料二: 十二年十一月,上從破黥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張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乎!”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紀》) 材料三: 叔孫通之諫易太子也,曰:“臣愿伏誅以頸血污地。”烈矣哉!夫抑有以使之然者:高帝之明,可以理喻也;呂后之權足恃也;留侯、四皓之屬為之羽翼,而詭隨者憚高帝而不敢競也。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猶有功,何憚而不爭?嗚呼!以面諛事十余主之通,而犯顏骨鯁也可使如此。上有明君,下有賢士大夫,佞者可忠,柔者可強,天下豈患無人材哉!匪上知與下愚,未有不待獎而成者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材料四: 有進說于君者,因其君之資而為之說,則用力寡矣。天下既平,以愛故欲易太子,大臣叔孫通、周昌之徒力爭之,不能得,用留侯計僅得之。蓋讀其書至此,未嘗不太息以為高帝最易曉者,茍有以當其心,彼無所不從。 嗟夫!無有以奚齊、卓子之所以死為高帝言者歟?叔孫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計,獨有廢嫡立庶之說,而欲持此以卻之,此固高帝之所輕為也。如意之為王,而不免于死,則亦高帝之過矣。不少抑遠之,以泄呂后不平之氣,而又厚封焉,其為計不已疏乎?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識天下之勢者,無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無有以告之者。悲夫!(節選自蘇軾《漢高帝論》)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秦以不蚤A定扶蘇B令趙高C得以詐立D胡亥E自使F滅祀G此H陛下I所親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卒,最終,與《陳情表》中“庶劉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B.固,堅決,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的“固”意思不同。C.遠,遠離,與《燭之武退秦師》中“越國以鄙遠”的“遠”意思不同。D.原,探究,與《五代史 伶官傳序》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叔孫通列舉晉獻公立奚齊而晉國亂、秦始皇不早確定太子而使秦滅亡的事例,來勸說高帝不要改立趙王為太子。B.叔孫通認為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基一旦動搖,天下就會震蕩不安,他勸說高帝不應拿關系天下的大事來開玩笑。C.王夫之認為叔孫通一向阿諛逢迎,他在深思熟慮后確信自己不會因進諫而喪命,所以才會直言不諱地勸諫高帝。D.蘇軾認為叔孫通等人勸諫高帝不要改立趙王如意之事沒有成功,是因為他們沒有說到高帝心坎里,不能打動高帝。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匪上知與下愚,未有不待獎而成者也。②有進說于君者,因其君之資而為之說,則用力寡矣。14.司馬遷、王夫之和蘇軾對叔孫通的評價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山居自遣杜萄鶴茅屋周回松竹陰,山翁時挈酒相尋。無人開口不言利,只我白頭空愛吟。月在釣潭秋睡重,云橫樵徑野情深。此中一日過一日,有底閑愁得到心。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句描寫了居住環境,茅屋四周種植松樹和竹子,營造了清幽寧靜的氛圍。B.第二句以鄰里交往展現詩人的山居生活,讓人聯想到舉杯暢飲的和諧歡樂場景。C.第三、四句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批判了重利的社會風氣,突出詩人高潔的志趣。D.第七、八句表面上寫詩人心里沒有什么煩愁,實際卻是故作曠達、排遣愁悶之語。17.請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頸聯。(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就曾以“ , ”兩句對子路驕傲自大、不懂謙虛表明了自己的態度。(2)古人常以讀書寫字、品酒飲茶來排遣閑愁,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 , ”兩句對這種生活展開了具體描寫。(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2025年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舉辦。①即使不像奧運會已有百年的榮光,②但世界運動會也已經有了44年的歷史。③由于成為奧運項目的門檻太高的緣故,④在上世紀70年代,⑤一些國際單項體育組織決定另辟蹊徑自己“搭臺”。1981年,第一屆世運會應運而生,在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之后一年舉辦。和奧運會一樣,世運會周期也是4年,于每次奧運會一年后舉辦,截至目前共舉辦了11屆,是非奧項目最高水平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 _____。它像體育界的創新實驗室,為那些( )的小眾項目提供了舞臺。在這里,人們能看到體育舞蹈的優雅轉身、棍網球劃出的凌厲弧線,能見證桑搏比賽中的頑強拼搏、荷球場上的青春飛揚……世運會項目或許不為大眾熟知,但精彩紛呈,頗具觀賞性與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武術和龍舟這兩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項目將亮相成都世運會,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體育的魅力。簡而言之,世運會是各類非奧和小眾項目的大舞臺,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與交流的大平臺。18.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19.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如果說奧運會是“寶藏”,那么世運會就是“頂流”B.如果說世運會是“頂流”,那么奧運會就是“寶藏”C.如果說世運會是“寶藏”,那么奧運會就是“頂流”D.如果說奧運會是“頂流”,那么世運會就是“寶藏”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A.獨具特色B.無人問津C.鮮為人知D.別具一格21.下圖是2025年成都世運會吉祥物“蜀寶、錦仔”。請結合圖注,說明其設計理念。注:大熊貓的內耳采用成都芙蓉花瓣造型,服飾紋樣結合蜀錦工藝與綠水青山意象;川金絲猴耳朵靈感源自三星堆文物,太陽神鳥紋飾點綴服飾文化圖案。22.論文寫作常通過解決一個個緊密關聯的問題來完成。請寫出兩個問句,作為本文的寫作提綱。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個人如果面臨紛亂的局勢,一時難以措手,不妨先從做完一件小事開始。一個個麻煩由小及大,逐一解開,你不知不覺便進入狀態了。古人臨事釣魚,臨戰弈棋,都是這個道理。——馬伯庸《兩京十五日》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學情檢測·語文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C(A項,“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尚未被開發”無中生有,由材料一第一段“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知,原文沒有提到古籍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等還沒有被開發。B項,“實現古籍走近更多年輕人的目標”縮小范圍,由材料一第二段“古籍活化讓古籍走出學術‘象牙塔’,走入千家萬戶,實現古籍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目標”可知,應是實現古籍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目標。D項,“只有以人工智能賦能古籍,才能讓古籍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表述過于絕對。)2.B(B項,“更重要的是必須充分調動廣大古籍愛好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錯誤,由材料二第三段“我國還有許多古籍尚未經整理和出版,目前智能輔助校勘技術取得突破,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將大量的古籍文獻以眾包的方式讓專家與古籍愛好者在線校勘”可知,原文并沒有強調廣大古籍愛好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更為重要。)3.①只有持續推進數字化②識別、排序、校對等③進行人工核校(每處1分,意思對即可)4.①材料一圍繞“古籍活化”的話題,論述了新時代做好古籍工作的重要意義、新時代古籍工作的重點是推動古籍活化以及如何推動古籍活化。②材料二圍繞“古籍數字化”的話題,論述了我國在古籍數字化方面已出臺的相關政策以及已取得的豐碩成果。(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5.①政策方面:加強政策引領,為古籍保護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②技術方面: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力量,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快古籍資料的系統整理,開發高質量的古代典籍知識庫,推動大模型與機器翻譯技術應用。③人才方面:發展壯大古籍工作人才隊伍,除培養專業人才外,還可以充分發揮古籍愛好者的能動性。④形式方面:探索類型多樣、形式活潑的古籍活化方式,用影像激活文化典籍、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復原傳統服飾、再現古書中的餐飲等當代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6.D(D項,“朱老師和花嬸就是否捐出十萬元錢而爆發激烈的爭吵”錯誤,不是爭吵,而是商量。)7.C(C項,“從反面襯托朱老師形象”錯誤,應是在對比中突出朱老師的形象,而非從反面襯托。)8.①朱老師意識到敬財送紅包的行為出發點不單純,除了表達對鄉親和老師們的感謝之外,還包含著作秀的成分。②朱老師認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有保障,這十萬元錢應該給更需要的人。③朱老師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言傳身教點醒敬財,讓他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將眼光放遠,回饋社會。(答對一點給2分,兩點3分,三點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9.①小說結尾呼應前文相關情節,使結構更加完整。小說結尾照應前文朱老師告誡敬財要放眼全國,去需要去的地方。②小說結尾深化了故事主題。敬財銘記朱老師的告誡,去需要自己去的地方,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③小說結尾豐富了人物形象。小說主人公敬財知恩圖報,尊敬老師,銘記師恩,雖在虛名面前有過短暫的迷失,但能知錯就改,回報社會。(每點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0.BEG(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A(A項,“意思相同”錯誤,“庶劉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是完成、完結。)12.C(C項,“他在深思熟慮后確信自己不會因進諫而喪命”錯誤,由材料三“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猶有功,何憚而不爭”可知,叔孫通知道自己不會死,即便因勸諫而死,也是有功勞的。)13.(1)不是上等智慧的人與下等愚鈍的人,沒有不需要獎賞就能成就事業的。(“匪”“知”“待”各1分,句意1分)(2)向國君進諫的人,根據國君的天資來向他進諫,就可以省力。(“進說”“因”“資”各1分,句意1分)14.①司馬遷對叔孫通的評價相對正面,認為叔孫通能夠適應時代變化、善于權變。②王夫之對叔孫通的評價比較全面,既肯定了叔孫通犯顏直諫的行為,又指出他直言勸諫是經過多方考量的。③蘇軾對叔孫通的評價較為負面,認為叔孫通等人不懂天下大計,只有廢嫡立庶這套言論。(答對一點給2分,兩點4分,三點5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太史公說:高祖從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謀劃大計,用兵作戰,可以說極盡能事了。叔孫通迎合時代需要制定禮儀制度,他進取或退守都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最終成為了漢朝儒生的宗師。材料二:十二年十一月,高帝自從擊敗黥布歸來,病情加重,愈發想更換太子。張良勸諫未被接受,只好稱病不過問政事。叔孫通勸諫說:“從前晉獻公因寵幸驪姬而廢黜太子,改立奚齊(為嗣),致使晉國陷入數十年內亂,淪為天下笑柄。再看秦朝因遲遲不立扶蘇為儲,終讓趙高得以矯詔立胡亥為帝,致使贏氏宗廟傾覆,這些事陛下都親眼見過。如今太子仁孝雙全,舉國皆知。呂后更與陛下白手起家,同嘗粗糲之食共度時艱,豈能相負!若陛下執意廢嫡立幼,臣請先被殺,愿以頸血濺地!”高帝說:“你不要這樣,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叔孫通又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動搖,天下就會震蕩。怎么能拿天下來開玩笑呢!”當時大臣中堅決反對的人很多,高帝明白群臣的心都不向著趙王,于是放下此事不再提。材料三:叔孫通在勸諫改立太子時,說:“我愿意先被殺,用頸血污染地面。”真剛直啊!不過他這樣做也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漢高祖比較賢明,可以用道理來說通;(其次)呂后的勢力足以依賴;(再次)留侯張良和“商山四皓”等人都支持他,而不顧是非追隨趙王的人因忌憚漢高祖,沒敢出面與叔孫通相爭。叔孫通知道自己肯定不會死,即使死了也會有功,他還會顧慮什么而不抗爭呢 唉!連曾經侍奉過十幾位主人、喜歡當面阿諛奉承的叔孫通,竟然也能像這樣不顧一切地犯顏直諫。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賢能的士大夫,奸邪的人可以變得忠誠,軟弱的人可以變得剛強,像這樣,天下何愁沒有人材呢 不是上等智慧的人與下等愚鈍的人,沒有不需要獎賞就能成就事業的。材料四:向國君進諫的人,根據國君的天資來向他進諫,就可以省力。天下太平之后,(高帝)因為寵愛(咸姬)的緣故想要另立太子,大臣叔孫通、周昌這些人據理力爭,卻改變不了高帝,最后采用留侯張良的計策才勉強作罷。(蘇軾)讀書讀到這,不曾不嘆息認為高帝是最容易說通的,只要能說到他心坎里,他是沒有不聽從的。唉!沒有人把奧齊和卓子是怎樣死的說給高帝聽嗎 叔孫通這些人,是不懂天下大計的,只有廢嫡立庶這套言論,想以此來改變高帝,這就是高帝輕易想改立太子的原因啊。如意做了諸侯王,最后還是不免一死,也是高帝的過失啊。(高帝)不稍稍貶抑和疏遠如意,來發泄呂后心中的不平之氣,卻又豐厚地封賞他,對事惰的盤算安排不是有疏漏了嗎 古時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勢的,沒有誰趕得上高帝,然而在這件事上卻糊涂了,也沒有人告訴他。可悲啊!15.D(D項,“實際卻是故作曠達、排遣愁悶之語”錯誤,第七、八句詩人直抒胸臆,是情感的真實流露,并非故作曠達之語。)16.①頸聯寫景精妙,以月、潭、云、徑等意象,勾勒出秋日山間寧靜而富有生機的畫面。②頸聯情景交融,在寫景中融入了詩人對山野的深厚情感,表達了詩人對靜謐優美的山野之景的喜愛和贊美。(每點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7.(1)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2)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3)示例: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每空1分,錯字、漏字、添字該空不得分)18.①句修改為:雖然不像奧運會已有百年的榮光。(或“②句修改為:世界運動會也已經有了44年的歷史。”)(2分,酌情給分)③句修改為:由于成為奧運項目的門檻太高。(2分,酌情給分)19.D(由文段可知,奧運會項目的門檻較高,而世運會的比賽項目多元而小眾,所以說奧運會是“頂流”,世運會是“寶藏”,排除A、B兩項。從句子銜接的角度考慮,畫線處之后的“它”指的是世運會,故需填入的句子應先說奧運會,后說世運會,故排除C項。)20.B(A項,“獨具特色”指某事物或人特別具有的、其他事物或人所不具備的獨特風格或特征。B項,“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C項,“鮮為人知”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D項,“別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結合文段可知,世運會的比賽項目大多是小眾項目,且兼具觀賞性和趣味性,故A,C、D三項都恰當。世運會項目雖是小眾項目,但不是毫無人知,故B項“無人問津”不恰當。)21.示例:“蜀寶”以大熊貓為原型,體現憨厚樸實的氣質;“錦仔”以川金絲猴為原型,象征機靈勇敢的活力。吉祥物以大熊貓、川金絲猴為原型,以“雙寶”為文化載體,展現了成都生態宜居、熱情友好、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形象。(4分,酌情給分)22.①世界運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運動會 (或“世界運動會與奧運會有何不同 ”)②世界運動會有哪些比賽項目和特色 (每句2分,酌情給分)23.【參考立意】①千頭萬緒難理,嘗試從小事做起。②培養自己臨危而不亂的能力。③從小事入手,循序漸進,臻至佳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