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2026屆高三第一次學情調研語文試卷滿分:150分 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試卷共8頁。2.答題前,請將姓名、準考證號等認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請認真核對規定填寫的項目是否準確、條形碼上的信息與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選擇題用2B鉛筆填涂,主觀題答案必須用0.5毫米書寫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53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問一:我們通常認為,書房是承載文人精神活動的空間,這種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發展而來的?答:我們現在去看書房,首先還是跟藏書有關,因為書房得有書,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發生在書房里的活動,早期書房的功能就是教書、讀書、寫書,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時期,書房跟私塾緊密相關,那時候書的形式是竹簡,體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說這個書房是用來存放竹簡的,那么我想這不會是一個小空間,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當然這也沒有太多的材料去證實,只是推測。或許有沒有可能藏書跟書房是分開的,就是說要讀哪一卷書就拿哪一卷書,它會有一個功能上的空間劃分。在紙出現之前,有一種替代竹簡的讀物是帛書。馬王堆就有帛書出土,從出土物來看,帛書很薄,體量不大,比較節省空間。而且可以推斷出,在馬王堆所屬的西漢時期,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帛書了,但這些書不是一般人讀得起的,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使用。因此,可以推斷,當時可能會出現真正意義上比較精致的藏書室,專門來收藏這些帛書。《史記》中有一段記載,說劉邦去攻沛縣,當時它是叫“書帛射城上”,就是他給沛縣城里的父老寫了一封動員信,這個信就是寫在帛上的。這時若是用簡牘就不太容易射到城上去了,因為它是有重量的,用帛書綁在箭頭上就容易射得多。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在秦末的時候,帛書的形式不算少見。書的形式的變化,就關乎書房體量的變化。當紙開始普遍應用之后,最先出現的紙書是卷子書,或者叫手卷書,從漢至隋唐主流的書籍一直都是卷子書,而不是我們后來講的冊子書,也就是函裝的線裝書。卷子書的存放方式與函冊書不同,因此也決定了書房內書架、格局的不同。至于這些書籍的形式具體是在什么時間節點發生變化的,不好明確下判斷,但可以從文獻里找到一些線索,比如在杜甫的時代還在使用卷子書,因為他有一句詩叫“讀書破萬卷”,這個“卷”就是指卷子書。我們很容易去狹義地理解書房,認為它只是一個室內空間,但其實不一定,很多書房其實是在室外的,在園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盧鴻草堂、杜甫草堂;還有一方面經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廟、道觀都有藏經閣,收藏歷代佛家經典和道藏著作。所以書房只能用功能來定義,沒法用一個絕對空間去定義。問二:你提到園林中的書房,怎么理解?雅集的演變是否也與此有關?答:中國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園林文化,這些后來對歐洲都有不小影響,比如歐洲18世紀流行中國風的時期,也會模仿中國園林,甚至包括中國式書房。文征明所畫的《真賞齋圖》表現的就是蘇州的大收藏家華夏的書齋,書齋在園林之中。中國書房會有一些固定陳列,不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會有屏風、案幾、文房,還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愛投壺運動,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投壺,當然還會飲酒、焚香等等。這些活動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賞畫,通常認為是在室內進行的,其實不一定,它也可以是開放性的,在園林中進行。宋畫中經常出現一個場景,就是挑竿賞畫,這就是在室外幾人一起賞畫的情景,在畫作拖尾的部分會留出給這些人寫觀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現了很多題跋。這些其實都是雅集場景。明代的雅集已經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揚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參加,而是開始有商人加入,揚州有“二馬”,即馬曰琯、馬曰璐兩兄弟,是僑居在揚州的大鹽商,非常有錢,贊助了很多揚州畫派的畫家,也收藏古畫,因此也成為了當地很重要的文化人物,盡管身為商人,他們既藏書又出版書。他們的書房很有名,叫小玲瓏山館。葉芳林《九日行庵文宴圖》里邊就有“二馬”和文人雅集的形象。但早期政治人物是不喜歡商人的,到了宋元明時期文人也不喜歡商人,到了清中期,商人開始介入雅集,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變化。問三:故宮收藏有一類帝王讀書圖,為什么清代帝王如此熱衷于請畫師繪制自己的閱讀場景?答:雍正和乾隆這父子倆特別喜歡做“模仿秀”。這個喜好從雍正開始,你看他的畫像,一會兒把自己打扮成道士,一會兒又是喇嘛,一會兒打扮成西洋貴族,戴著假發、拿著叉子去刺老虎,一會兒又是一個漁翁在河邊釣魚。他愛扮演各種形象。他其實也扮過蘇東坡,因為畫中他戴的斗笠是東坡笠。蘇東坡有兩個標志,東坡巾和東坡笠,東坡笠通常會出現在雨中,一般情況下就會戴東坡巾。其實東坡巾是更常見的,乾隆有一張畫就是模仿蘇東坡,是在園子里賞畫鑒古,他穿著文人服飾,戴的是東坡巾。乾隆的讀書賞畫活動就是在園子里進行的。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歷史上,帝王都有兩重性,一方面是帝王,一方面想當文人,也要習畫作詩,因此乾隆留下的字畫、題跋非常多,這些行為都是在模仿中國傳統文人,他的書齋生活就顯得格外重要。基本上從宋開始,歷代帝王都有賞古書畫的習慣,宋徽宗是一個高峰,而乾隆達到了宮廷收藏的頂峰,收藏非常多,一個地方也放不下,這些寶貝都是散放在不同空間的,各處放一點。也就是說,文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對帝王產生了巨大影響,影響越大,他就越想融入到文人的世界里,這些畫像也就是他對文人世界的向往。(摘自《專訪尹吉男:文人書房的功能維度》)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先秦書房的空間形態或受竹簡體量影響,藏書與治學功能也可能存在功能性空間分化。B. 卷子書向冊子書的轉變時間難以界定,但杜甫的詩句表明這種轉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C. 清代揚州鹽商通過贊助文人雅集,參與文化活動,從而實現了階層跨越和身份轉變。D. 乾隆在園林書房中模仿文人賞畫,體現出他對文人書房空間功能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2. 下列對材料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中“書帛射城上”這一典故的運用,通過還原具體歷史場景,既表現出帛書的輕便,又豐富了談話內容。B. 材料中提及的“題跋”,其內容往往為品評、鑒賞、記事等,與我們當今所寫的觀后感有一定的相似性。C. 材料以文征明的《真賞齋圖》為例,是為了說明包括賞畫在內的很多活動具有開放性,并不是在室內進行的。D. 材料涉及的投壺、飲酒、焚香、賞花等,與《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一樣,都是文人雅集的活動形式。3. 下列對本篇訪談內容和形式的看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提問者通過使用“怎么理解”“是否有關”等問法,為受訪者提供了充分的闡釋空間,體現了良好的訪談技巧。B. 受訪者在作答時,頻繁使用“可能”“推測”等措辭,主要是因為其對書房研究領域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基礎。C. 受訪者在作答時,語言通俗生動,內容旁征博引,讓讀者既有獲得知識的滿足感,又有享受閱讀過程的愉悅性。D. 本篇訪談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深入探討書房的功能演變和文化內涵等問題,內容豐富,層次分明,互動性強。4. 請簡要梳理答復一的作答思路。5. 本文提及的清代帝王書齋與《項脊軒志》中的項脊軒承載的情感內涵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閱讀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包子和餃子余華在我小時候,包子和餃子都是屬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有希望吃到。那時候,我還年輕的父親手里捧著一袋面粉回家時,總喜歡大叫一聲:“面粉來啦!”這是我童年記憶里最為美好的聲音。然后,我父親用肥皂將臉盆洗干凈,把面粉倒入臉盆,再加上水,他就開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這時候,父親就會問我:“你猜一猜,今天我們吃的是包子呢?還是餃子?”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發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將臉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將臉盆捂起來,我就會立刻叫:“吃包子。”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沒有加發酵粉,而是將調好味的餡兒端了過來,我就知道接下來要吃到的一定是餃子了。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去他的老家山東。我記得我們先是坐船,接著坐上了汽車,然后坐的是火車,到了山東以后,我們又改坐汽車,最后我們是坐著馬車進入我父親的村莊。那是冬天的時候,田野里一片枯黃,父親帶著我走進了他姑媽的家。我父親的姑媽,當時正坐在灶前燒火,見到分別近二十年的侄兒回來了,她一下子跳了起來,“哇哇”地與我父親說了一堆我那時候聽不懂的山東話。然后揭開鍋蓋,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玉米糊。這是我到父親家鄉吃到的第一頓飯。在父親老家的一個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走紅運,張嘴飛進白饃饃。意思就是誰要是吃上了饅頭,誰就交上好運了。遇上了好運才只是吃到饅頭,如果吃到了餃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樣的好運了。所以我在父親姑媽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在我們快要離開時,我終于吃上了一次餃子。那是我父親的表弟來看我們,他來的時候手里提著一塊豬肉,一進村莊就被一群孩子圍住了。這些孩子一年里見不到幾次豬肉,他們流著口水緊跟著我父親的表弟,來到了我父親姑媽的家門口。當我父親和他的姑媽、表弟坐在炕上包餃子時,那些孩子還不時地將腦袋從門外探進來張望一下。當餃子煮熟后熱氣騰騰地端上來,我吃到了這一生最難忘的餃子。我咬了一口,那餃子和鹽一樣,即將一只餃子放進嘴里,如同抓一把鹽放進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滿頭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來消除嘴里的咸味。后來我父親告訴我,他家鄉的餃子不是作為點心來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時讓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們南方喝粥時吃的咸菜一樣。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每學期會安排一次學軍活動。學軍就是學習解放軍,讓我們一個年級的孩子排成隊行軍,走向幾十里路外的某一個目的地。我們經常是天沒亮就出發了,自帶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來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來,回家時往往已經是天黑了。這也是我除了逢年過節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親會給我一角錢,讓我自己去街上買兩個包子,用舊報紙包起來放進書包,這就是我學軍時的午餐。對我來說,這可是一年里為數不多的美味。我的哥哥這時候總能分享這一份美味。當時我是用一根繩子系褲子,我沒有皮帶,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帶,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帶,這樣我會感到自己真正像一個軍人了。于是我就用一個包子去和哥哥交換皮帶。在我學軍的這一天,我和哥哥天沒有亮就出門,我們走到街上的點心店,買下兩個包子,那是剛出籠的包子,蒸發著熱氣,帶著麥子的香味來到我的手中,我看著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帶,他先交給我皮帶,我才遞給他包子。我將剩下的一個包子放進書包,將哥哥的皮帶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學校跑去。我哥哥則在后面慢慢地走著,他一手提著快要滑下來的褲子,另一只手拿著包子邊吃邊走。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餃子,我的胃消化它們的同時,我的記憶也消化了它們,我忘記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經歷,不過有一次令我難忘。那是十年前,我們幾個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請我們去狗不理包子鋪吃飯。那一天,我們在狗不理包子鋪坐下來以后,剛好十個人。各式各樣的包子一籠一籠端了上來,每籠十個包子,剛好一人一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個品種,區別全在餡里面。剛坐下來的時候,我們雄心勃勃,準備將所有的品種全部品嘗,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籠以后,我們誰也吃不下去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胃撐得像包子皮一樣薄,誰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會將胃撐破了,而桌上包子還在增加,最后我們發現就是看著這些包子,也使我們感到害怕了,于是我們站起來,小心翼翼地站起來,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樓梯,小心翼翼地來到了街上。我們一行十個人站在街道旁,誰也不敢立刻過馬路,我們吃得太多了,使我們走路都非常困難,我們怕自己走得太慢,會被街上快速行駛的汽車撞死。那天下午,我們就這樣站在街道上,互相看著嘿嘿地笑,其實我們是想放聲大笑,可是我們不敢,我們怕大笑會將胃笑破。我們一邊嘿嘿地笑,一邊打著嗝,打出來的嗝有著五花八門的氣味,這時候我們想起了中國的那句古老的成語——百感交集。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開篇寫小時候包子和餃子是奢侈食物,父親捧回面粉時的呼喊,既奠定了溫馨的情感基調,又引起下文對童年美食的回憶。B. “人走紅運,張嘴飛進白饃饃”這句俗語,既增強了地域文化色彩,又生動表現了當時物質匱乏的社會現實和人們對食物的渴望。C. 學軍時用包子換皮帶,既體現了“我”對成為“真正軍人”的渴望,也表現出兄弟之間斤斤計較、相互妥協的情感交流方式。D. 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時,眾人從“雄心勃勃”到“不敢再吃”轉變,展現了人們面對美食從期待到力不從心的心理變化過程。7. 對文中山東老家生活相關內容的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坐船—汽車—火車—再轉汽車—馬車”的交通方式變換,通過對路途的輾轉艱辛的描寫,表現了父親家鄉的偏遠閉塞。B. “田野里一片枯黃”的環境描寫,寫實地表現了冬季鄉村的單調和蕭索,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鄉時的孤寂心境。C. 孩子們被提著的豬肉吸引,甚至跟著來到家門口,還不時探頭張望,表現出當地食物匱乏,孩子們對美食的極度渴望。D. “餃子和鹽一樣”的表述,將味覺體驗具象化,突出了餃子咸味之重,也體現了故鄉飲食文化與“我”習慣的差異。8. 文章圍繞“包子和餃子”串聯起多段經歷,請簡要概括這些經歷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9. 莫言評價余華的散文“幽默風趣”“讀來如坐春風”,本文是如何體現幽默的語言風格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黃鶴醉翁者,不知何許人。被酒,失三青鳥。西王母怒而遣之,遁于橘中。剖橘,得龐眉二叟對弈,其一即翁也。翁以世人物色己,三過岳陽,飛憩洞庭鄂渚,飲于辛嫗樓上。久之,負酒錢,戲取酒邊核黃橘,畫鶴一只遺嫗。客至拍手,鶴輒下舞,去則鶴隱壁,嫗用是獲資巨萬。一日翁來,謂嫗曰:“鶴之償酒足乎?”嫗笑謝。復呼酒既醉從壁間招鶴騎去故鄂有黃鶴樓。鶴已去千年不復返,至今鳳凰集潁之秋,翁復浪出人間。翁好酒,而意不在酒。每逍遙樓上,揮毫染翰,不下千萬言。倦則執筆而臥曰:“吾醉矣,醉矣。”諸弟子亦曰:“翁醉也。”醉翁之名,自此不能沉埋于人間。屈子謂漁父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曰:“舉世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翁曰:“吾不能為屈子之醒。且屈子惟自居于醒,而視世醉,世是以不容,竟懷沙以死。醉翁雖不容于世,而世無能以死法死之,惟視眾人醒我獨醉耳。”嘗為反《騷》之言曰:“吾寧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乎!寧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西王母聞之,憐翁之摧頹于世甚也,倚白云而招之曰:“吾青鳥已歸,而爾黃鶴猶飛冥冥也。橘中之弈不可留,壁上蹁躚可復見乎?”醉翁遽然而覺,隨王母而去。(節選自陳鑒《黃鶴醉翁傳》)材料二:漁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太康孫緬為尋陽太守,落日逍遙渚際,見一輕舟陵波隱顯。俄而,漁父至,神韻蕭灑,垂綸長嘯。緬甚異之,乃問:“有魚賣乎?”漁父笑而答曰:“其釣非釣,寧賣魚者邪?”緬益怪焉。遂褰裳涉水,謂曰:“竊觀先生有道者也,終朝鼓枻,良亦勞止。今方王道文明,隱鱗之士,靡然向風。子胡不贊緝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漁父曰:“仆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節選自《太平御覽·逸民部·卷五》)10. 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復呼A酒B既醉C從壁間D招鶴E騎去F故鄂G有黃鶴樓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即,就是,與《蘇武傳》“即謀單于”中的“即”意義不同。B. 負,虧欠,與《五代史伶官傳序》“負而前驅”中的“負”意義不同。C. 已,已經,與《氓》“亦已焉哉”中的“已”意義相同。D. 胡,何故,與《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的“胡”意義相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黃鶴醉翁因醉酒丟失西王母的青鳥而被驅趕,他畫鶴贈辛嫗使其致富后,又騎鶴離去。B. 黃鶴醉翁不贊同屈原,不愿像屈原一樣保持清醒,曾作反《騷》之言,表示愿意蒙塵。C. 醉翁不堪人間摧頹,主動祈求西王母接引,王母憐憫其境遇,顧念舊情,召其重歸天界。D. 孫緬認為如今朝廷政通人和,希望漁父出山輔佐盛世,然而漁父最終并未采納其建議。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客至拍手,鶴輒下舞,去則鶴隱壁,嫗用是獲資巨萬。(2)仆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14. 黃鶴醉翁與材料二中的漁父在處世態度上有何異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課內基礎(19分)(一)文言小題(9分)15.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臣以險釁(禍患) 門衰祚薄(福分) 逮奉圣朝(承奉)猶蒙矜育(憐憫)B. 殆有神護(恐怕) 亦遂增勝(美) 憑幾學書(寫字)讀書久不效(成效)C. 列坐其次(旁邊)其致一也(意態) 臨文嗟悼(悼念)游目騁懷(開暢、舒展)D. 生生所資(憑借) 違己交病(都) 猶望一稔(成熟)感吾生之行休(終結)16. 下列各組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①爭寵而心害其能(嫉妒)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詆毀)④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推究)B. ①蹈其背以出血(叩擊,拍打)②單于壯其節(稱贊)③天雨雪,武臥嚙雪(名詞活用為動詞,下)④信義安所見乎(同“現”,顯示)C. ①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衡量)②卻匈路七百余里(使動用法,使退卻)③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人的作為)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這里泛指繩索)D. ①女也不爽(差錯,過失)②偭規矩而改錯(過錯)③我有親父兄(偏義復詞,這里單指哥哥)④始適還家門(出嫁)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邇之事父(近)天下歸仁焉(稱贊,稱許) 請事斯語矣(侍奉)B. 靜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傷害)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重要的名譽)C. 鑿戶牖以為室(門窗) 自見者不明(顯露)其脆易泮(同“判”,分離) 常于幾成而敗之(接近)D. 其堅不能自舉也(堅固)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治療)天下之亂物(紛亂之事) 惡得不禁惡而勸愛(勸說)(二)名篇名句默寫(10分)18.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報任安書》中,作者列舉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劉克莊《賀新郎 國脈微如縷》中,“__________”一句說明世間自有英雄,“__________”一句提倡應當不拘一格任用人才。(3)當代作家賈平凹對王維《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詩的境界甚為推崇,他說“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4)在古代詩歌中,“鷓鴣”這一意象不僅在自然環境中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會在衣服圖案上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②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③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 甲 ),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禁不起三番五次的雨打風吹。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④在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 乙 ),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19. 漢字是形象的,如“山”的甲骨文是,“水”是,“云”是,請仿照文中第一段畫波浪線句子,從“山”“水”“云”三個漢字任選一個為中心,寫一個句子。20. 請簡要賞析文中第②段畫線句子。21. 填入文中第③段橫線處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A. 石破天驚 B. 波瀾壯闊 C. 排山倒海 D. 驚天動地22. 下列填入括號內甲乙兩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 或是細雨濕杏花 雨是一種復雜而多變的音樂B. 或是細雨濕杏花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C. 或是驟雨打荷葉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D. 或是驟雨打荷葉 雨是一種復雜而多變的音樂23. 第②段中“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中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請以“文化”為描寫對象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比擬;比擬貼切,表達流暢;可以脫離第②段語境。四、作文(60分)24.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往永遠靜立不動。——席勒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陶淵明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A 2. C3. B 4. 首先明確書房的主要功能,奠定討論基礎。接著結合書籍的變化,分析了書房形態與功能的演變。最后指出,書房的空間已經擴展,強調書房應以功能而非空間來界定。5. ①清代帝王書齋是帝王賞畫鑒古、習畫作詩、收藏字畫的重要場所,蘊含了帝王對文人世界的渴望和向往。②項脊軒是歸有光讀書、生活的場所,寄托其家族記憶與個人悲歡,蘊含著真實的情感體驗。【答案】6. C 7. B8.①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與眷戀;②對親情的珍視;③對物質匱乏歲月的感慨;④對生活變遷、時代發展的欣慰。9.①運用夸張,如“再吃就會將胃撐破了”,強化飽腹體驗的戲劇性;②刻畫滑稽細節,如“一手提著快要滑下來的褲子,另一只手拿著包子邊吃邊走”,增添詼諧感;③制造反差(或對比),以飯前雄心勃勃”與飯后“小心翼翼”“不敢”的對比,突出情節的趣味性;④雅詞俗用,將打嗝情景與“百感交集”相聯,打破常規用法,形成幽默效果。【答案】10. BCF11. C 12. C13. (1)客人來到酒樓一拍手,那只鶴就從墻壁上飛下來跳舞,客人走了,鶴又隱于墻壁上,老婦因此賺到了很多錢。(2)我是一個山海間的狂人,不通曉世間的事情,分不清楚低賤和貧困,更不用說榮華富貴了。14. 同:黃鶴醉翁以醉自保,漁父隱于凌波,二者都想要實現自我保全。異:①黃鶴醉翁與世周旋,而漁父隱逸超脫。②黃鶴醉翁困頓失意但有所追求,而漁父不論貧富,淡泊名利。15.【答案】C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 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 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 未必人間無好漢 ④. 誰與寬些尺度 ⑤. 明月松間照 ⑥. 清泉石上流 ⑦. 落照蒼茫秋草明 ⑧. 鷓鴣啼處遠人行(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⑨. 新帖繡羅襦 ⑩. 雙雙金鷓鴣(起城烏,畫屏金鷓鴣)【答案】19. 示例一:譬如憑空寫一個“山”字,巍巍峨峨,嶙嶙峋峋,一切峰巒險峻,就聳立其上了。示例二:譬如憑空寫一個“水”字,曲曲折折,蜿蜿蜒蜒,一切江河奔涌,就流淌其下了示例三:譬如憑空寫一個“云”字,舒舒卷卷,飄飄逸逸,一切天光變幻,就浮游其間了。20. ①長短句結合:短句開篇后轉為長句,節奏緩急有度;②整散結合,增強節奏感覺;③疊詞:“聽聽”“看看”等動詞疊詞增強韻律感。21. B 22. C23. 示例一:文化在歲月長河中梳妝,將唐宋的月光進現代的角。示例二:文化踩著年輪的臺階緩緩而下,將祖輩的火種輕輕遞到今人的掌心。示例三:文化從遠古的山澗奔涌而出,蜿蜒穿梭于歷史的每處空間。24.略第 頁,共 頁試題資源網-.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