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封…………線…………內…………不…………要…………答…………題…………○…………)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5--2026學年七上開學初語文選做題一、積累運用(24分)請你參與班級開展的“人間自有真情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完成下面小題。【活動一:集詩文懂古人情】同學們分組梳理了詩文中表達真情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組別 內容第一組 情,是羈旅之思。王灣《次北固山下》中(1)“鄉書何處達?________”寫盡漂泊愁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2)“夕陽西下,________”道出天涯孤寂。第二組 情,需借物抒懷。李白《峨眉山月歌》以(3)“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寄寓離思,李商隱《夜雨寄北》借(4)“何當共剪西窗燭,________”遙想重逢。第三組 情,含時代悲歡。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5)“________,落花時節又逢君”,以盛衰之嘆暗藏滄桑;《論語》中(6)“________,________”(《子罕》)則以流水喻時光,呼應人生聚散。【小結】人間至情,常在( )聲中愈顯深長。1. 補充表格詩文。 (10分)2. 括號內最恰當的意象是( )。(1分)A. 子規 B. 風雨 C. 蘆管 D. 秋風【活動二:__________________】閱讀體現大自然間之情感的文字,回答問題。閱讀描寫友情的古詩文,如同感受春風化雨般的溫暖。朱自清《春》中“呼朋引伴”的鳥兒,劉湛秋《雨的四季》中洗滌塵埃的雨滴,都在傳遞友情的(1)yùn niàng 之美。朋友間偶爾的爭執,恰似《春》里描述的“一點點黃暈的光”,雖模糊卻(2)léng jìng 般折射出真誠。3. 根據拼音寫詞語。(2分)(1)yùn niàng( ) (2)léng jìng( )4. 請結合文段內容,仿照“集詩文懂古人情”句式,為活動二擬寫名稱: (2分)。【活動三:寫講稿贊摯友情】5. 文段畫線句“雖模糊卻棱鏡般折射出真誠”有語病,請修改:__________(2分)6. 若以“友情需要包容”為演講主題,小廣舉了“朋友間爭執”的例子是否適用?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3分)7. 請從《朝花夕拾》中任選一個人物(如魯迅與范愛農),結合具體情節,簡述“真誠的友情需要時間沉淀”的觀點。 (4分)二、閱讀(46分)(一)(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乙】道韞風韻高邁,嘗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后適凝之,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選自《晉書·列女傳》)【丙】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節選(謝道韞《泰山吟》)8. 下列對【乙】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嘗”,曾經,與“臥薪嘗膽”的“嘗”意思不相同。B. “悅”,高興,與“賞心悅目”的“悅”意思相同。C. 【甲】中除了“大笑樂”,表示“快樂”,還有一個表示快樂的詞是“欣然”。D. “屈”有使……屈服、委屈、使彎曲等義項,據語境推測,“客不能屈”的“屈”意為“使……屈服”。9. 【乙】文畫橫線部分有三處需斷句,正確的三處是( )。(2分)乃施A青綾步鄣B自蔽C申獻之前議D客不能屈。10. 請將【甲】【乙】兩文畫折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未若柳絮因風起。(2)后適凝之。11.【甲】【乙】兩文有哪些相同之處?(4分)12.謝道韞的“才慧”在三則材料中使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內容簡析。(4分)(二)(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意義”的誕生,往往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人與事物的聯結里。就像舊書桌抽屜里的彈珠,對別人只是玻璃珠子,對你卻是童年課間的追逐、伙伴的笑聲——事物因為記憶的附著,才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②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意思是情感會因外物而觸動,文字又因情感而產生。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本是自然天體,卻因他的思鄉之情,成了牽動鄉愁的紐帶。沒有這份牽掛,月亮不過是夜空的光影;有了這份情,月亮才成了故鄉的象征,有了穿透時空的力量。③這種“物因情顯”的關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外婆織的圍巾,或許針法簡單,但因藏著冬日的暖意,便成了貼心的慰藉;老鋼筆雖已褪色,但因寫過青春的日記,便成了時光的見證。可見,事物的意義,從來由心靈的溫度決定。【材料二】①自然景物在文學中,常常是情感的“代言人”。當人有了強烈的情緒,眼前的草木山河便會染上相應的色彩。杜甫在《春望》中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是春日生機的象征,卻因他對國破家亡的悲痛,成了“濺淚”“驚心”的載體——不是花鳥真的有淚,而是詩人的淚與花鳥相融。②這種“景物喻情”的寫法,讓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朱自清在《背影》里,用“朱紅的橘子”承載父親的牽掛;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溫晴的天氣”寄托對城市的喜愛。這些景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因情感的注入,有了靈魂。13.【信息辨析】下列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材料一認為,事物的意義并非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人與事物聯結時心靈賦予的溫度。B. 材料一中李白的詩句例子,說明自然景物因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了特殊意義。C. 材料二指出,杜甫筆下的花鳥“濺淚”“驚心”,是因為花鳥本身能表達悲痛情緒。D. 材料二提到的“朱紅的橘子”,是父親的牽掛通過具體景物的外化表現。14.【思路梳理】請將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補充完整。(3分)首先提出“事物的意義來自人與事物的聯結及心靈賦予的溫度”的觀點,以_______為例闡釋;接著引用劉勰“_______”的名言,闡述情感與外物、文字的關聯,并以_______為例佐證;最后總結事物的意義由心靈的溫度決定。15.【內容理解】材料二中,杜甫筆下的“花鳥”、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分別被賦予了怎樣的情感?(4分)16.【學以致用】請結合鏈接材料,說明魯迅筆下的“何首烏”有何特點,并結合材料一、二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4分)鏈接材料: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5--2026學年七上開學初語文選做題一、積累運用(24分)請你參與班級開展的“人間自有真情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完成下面小題。【活動一:集詩文懂古人情】同學們分組梳理了詩文中表達真情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組別 內容第一組 情,是羈旅之思。王灣《次北固山下》中(1)“鄉書何處達?________”寫盡漂泊愁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2)“夕陽西下,________”道出天涯孤寂。第二組 情,需借物抒懷。李白《峨眉山月歌》以(3)“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寄寓離思,李商隱《夜雨寄北》借(4)“何當共剪西窗燭,________”遙想重逢。第三組 情,含時代悲歡。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5)“________,落花時節又逢君”,以盛衰之嘆暗藏滄桑;《論語》中(6)“________,________”(《子罕》)則以流水喻時光,呼應人生聚散。【小結】人間至情,常在( )聲中愈顯深長。1. 補充表格詩文。 (10分)(1) 歸雁洛陽邊 (2) 斷腸人在天涯 (3) 峨眉山月半輪秋 (4) 卻話巴山夜雨時(5) 正是江南好風景 (6)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 括號內最恰當的意象是( )。(1分)A. 子規 B. 風雨 C. 蘆管 D. 秋風C. 蘆管。點撥:李益借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抒發征人的思鄉之情,符合"思鄉之情"的主題。【活動二:__________________】閱讀體現大自然間之情感的文字,回答問題。閱讀描寫友情的古詩文,如同感受春風化雨般的溫暖。朱自清《春》中“呼朋引伴”的鳥兒,劉湛秋《雨的四季》中洗滌塵埃的雨滴,都在傳遞友情的(1)yùn niàng 之美。朋友間偶爾的爭執,恰似《春》里描述的“一點點黃暈的光”,雖模糊卻(2)léng jìng 般折射出真誠。3. 根據拼音寫詞語。(2分)(1)yùn niàng( ) (2)léng jìng( )(1)醞釀 (2)棱鏡4. 請結合文段內容,仿照“集詩文懂古人情”句式,為活動二擬寫名稱: (2分)。示例:品詩文悟摯友情。【活動三:寫講稿贊摯友情】5. 文段畫線句“雖模糊卻棱鏡般折射出真誠”有語病,請修改:__________(2分)改為:“雖模糊卻如棱鏡般折射出真誠”(補謂語) 。6. 若以“友情需要包容”為演講主題,小廣舉了“朋友間爭執”的例子是否適用?請判斷并說明理由。 (3分)適用。爭執案例能反面論證包容的重要性。7. 請從《朝花夕拾》中任選一個人物(如魯迅與范愛農),結合具體情節,簡述“真誠的友情需要時間沉淀”的觀點。 (4分)示例:魯迅初嫌范愛農冷漠,多年后重逢方理解其正直,時間沉淀出患難真情(《范愛農》)二、閱讀(46分)(一)(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乙】道韞風韻高邁,嘗居家遇雪。叔父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后適凝之,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選自《晉書·列女傳》)【丙】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節選(謝道韞《泰山吟》)8. 下列對【乙】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嘗”,曾經,與“臥薪嘗膽”的“嘗”意思不相同。B. “悅”,高興,與“賞心悅目”的“悅”意思相同。C. 【甲】中除了“大笑樂”,表示“快樂”,還有一個表示快樂的詞是“欣然”。D. “屈”有使……屈服、委屈、使彎曲等義項,據語境推測,“客不能屈”的“屈”意為“使……屈服”。B.。點撥:使動用法,使……感到舒適。9. 【乙】文畫橫線部分有三處需斷句,正確的三處是( )。(2分)乃施A青綾步鄣B自蔽C申獻之前議D客不能屈。B C D 。10. 請將【甲】【乙】兩文畫折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fen )(1)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飄起。(2)后適凝之。(謝道韞)剛嫁給王凝之(時)。11.【甲】【乙】兩文有哪些相同之處?(4分)(1)人物相同:謝安、謝朗(胡兒)、謝道韞(兄女)都出現。(2)事件相同:都是在下雪天,謝安問雪像什么,謝朗用撒鹽比喻,謝道韞用柳絮比喻,謝安贊賞。(3)對話相同: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4)結局相同:謝安非常高興。(一點分)12.謝道韞的“才慧”在三則材料中使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內容簡析。(4分)詩才敏捷:【甲】【乙】以柳絮喻雪,妙喻得謝安贊賞;辯才出眾:【乙】中替小叔解圍,駁倒賓客;志趣高遠:【丙】以“秀極沖青天”寫泰山,氣象宏大顯才情。(任意答出兩點,即得4分)【乙】文翻譯:謝道韞風韻高雅超群,曾經在家里時遇到天降大雪。叔父謝安說:“大雪像什么?”謝安哥哥的兒子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飛舞。”謝安非常高興。謝道韞剛嫁給王凝之時,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曾經與客人討論切磋問題,將要理屈詞窮了,謝道韞叫婢女告訴王獻之說:“想替小弟解圍。”于是放置青綾屏障把自己遮擋起來,申述王獻之前面的議論,客人不能使她理屈。(二)(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意義”的誕生,往往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人與事物的聯結里。就像舊書桌抽屜里的彈珠,對別人只是玻璃珠子,對你卻是童年課間的追逐、伙伴的笑聲——事物因為記憶的附著,才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②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意思是情感會因外物而觸動,文字又因情感而產生。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本是自然天體,卻因他的思鄉之情,成了牽動鄉愁的紐帶。沒有這份牽掛,月亮不過是夜空的光影;有了這份情,月亮才成了故鄉的象征,有了穿透時空的力量。③這種“物因情顯”的關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外婆織的圍巾,或許針法簡單,但因藏著冬日的暖意,便成了貼心的慰藉;老鋼筆雖已褪色,但因寫過青春的日記,便成了時光的見證。可見,事物的意義,從來由心靈的溫度決定。【材料二】①自然景物在文學中,常常是情感的“代言人”。當人有了強烈的情緒,眼前的草木山河便會染上相應的色彩。杜甫在《春望》中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是春日生機的象征,卻因他對國破家亡的悲痛,成了“濺淚”“驚心”的載體——不是花鳥真的有淚,而是詩人的淚與花鳥相融。②這種“景物喻情”的寫法,讓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朱自清在《背影》里,用“朱紅的橘子”承載父親的牽掛;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溫晴的天氣”寄托對城市的喜愛。這些景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因情感的注入,有了靈魂。13.【信息辨析】下列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材料一認為,事物的意義并非來自事物本身,而是人與事物聯結時心靈賦予的溫度。B. 材料一中李白的詩句例子,說明自然景物因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了特殊意義。C. 材料二指出,杜甫筆下的花鳥“濺淚”“驚心”,是因為花鳥本身能表達悲痛情緒。D. 材料二提到的“朱紅的橘子”,是父親的牽掛通過具體景物的外化表現。C 。點撥:材料二①段明確指出杜甫筆下的花鳥“濺淚”“驚心”,是因為杜甫“對國破家亡的悲痛”使景物染上情感色彩,并非花鳥本身能表達悲痛,故C項錯誤。14.【思路梳理】請將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補充完整。(3分)首先提出“事物的意義來自人與事物的聯結及心靈賦予的溫度”的觀點,以_______為例闡釋;接著引用劉勰“_______”的名言,闡述情感與外物、文字的關聯,并以_______為例佐證;最后總結事物的意義由心靈的溫度決定。(1)舊書桌抽屜里的彈珠(或:彈珠藏著童年記憶的例子)(2)情以物遷,辭以情發。(3)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李白思鄉的例子)15.【內容理解】材料二中,杜甫筆下的“花鳥”、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分別被賦予了怎樣的情感?(4分)杜甫筆下的“花鳥”:被賦予了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被賦予了對濟南這座城市的喜愛之情。16.【學以致用】請結合鏈接材料,說明魯迅筆下的“何首烏”有何特點,并結合材料一、二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4分)鏈接材料: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特點:鏈接材料中的“何首烏”不僅是一種植物,還因“吃了能成仙”的傳說和“我”拔根尋找人形根的經歷,成了百草園童年趣事的象征,帶著天真的童趣。原因:結合材料一,“何首烏”的特點源于“我”的童年體驗與想象(人與事物的聯結及心靈賦予的意義);結合材料二,景物因情感與經歷而被賦予特殊內涵,“何首烏”正是童年探索欲通過具體景物的外化。第3頁,共4頁 第4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