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準考證號姓名(在此卷上答題無效)全國名校聯盟2026屆高三聯合開學摸底考試語文試題2025.8本試卷共10頁。考試時間150分鐘,總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和本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日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71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近年來,由餃子執導的哪吒系列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讓哪吒的故事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特別是最近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后,其全球票房(含預售及海外)已破150億,暫列全球票房榜第5名,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實際上,婦孺皆知的哪吃故事,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而成的產物。進入中土之后的哪吒形象,隨歷史時代變遷而演化,不斷被賦予中土色彩。在文學領域中則化身為雜劇中的勇武神將、神魔小說中的叛逆靈珠、說唱文學中的頑劣童子:在當代各種文藝形式中,又以少年英雄等形象出現。哪吒鬧海故事的核心情節是斗龍屠龍。這個重要情節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經歷了漫長的累積,才形成系統而精彩的故事主干。作為“閑海”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析骨別肉”是哪吒形象中國本土化之后的一個重要形象轉折,物質生命已經結束的哪吒如何重生成為故事編排的要點。哪吒故事在藝術性全面提升的同時,宗教意味開始慢慢淡化,哪吒的個體性格元素開始萌發,為后來哪吒形象的進一步豐滿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寧稼雨《從文化源流看哪吒故事緣何火爆“出圈”》)語文試題第1頁(共10頁)材料二:在當代神話的理論視野下,2019年的動畫電影《娜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的動畫電影《姜子牙》以及2023年暑期檔電影《封神第一部》都是較為典型的針對封神故事的原型改編。這種改編主要包括了三個層面的工作。第一個層面是敘事方面的改寫。三部影片均按服“英雄之旅”的方式為人物設計了明確清晰的成長軌跡,將傳統文化素材改寫為能夠被當代觀眾和市場接受的形態。這不僅將較為松散刻奇的傳奇和演義體裁改造為符合當代電影常規的線性敘事形態,也為電影發揮神話的當代文化功能奠定了敘事基礎,這種敘事的改寫均以主要人物為中心,遵循人物動機驅動的邏輯。第二個層面是主題方面的改寫,這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每一個成熟的傳統神話中都包含著若干“原型”,并定義出了這些神話原本的主題。但絕大多數成功的當代改編都對原型和主題進行了較多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改寫,在現代電影敘事結構的基礎上為人物和故事賦予當代價值。《魔童降世》雖然延續了“哪吒鬧海”這一傳說的人物關系,但對于李靖這一角色的關鍵性的改編消解了“父權”的壓力,哪吒“弒父”的對象也不再是生父,而是生而為魔的命運。因而,原著中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慘烈,變成了家人之間的和解和共同對抗命運的不公。哪吒對抗的始終是自身,是“神”的無形之手強加給他的命運。相比于神話傳說“哪吒鬧海”,重獲新生的哪吃重歸“君臣父子”的綱常次序,《魔童降世》的改編是一次進步,它將結局指向了與命運的對抗,哪吒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成長。第三個層面的改寫則是在當代價值的指導下所展開的傳統想象世界的視覺建構,以及戲刷性元素在基本敘事結構中的創新整合。這些層面的改寫能夠讓觀眾在一個富有新意的視聽語境甚至是藝術風格中,比較愉悅和自然地接受對經典故事的不同演繹。當然,在展開這一層面的改寫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仍然是要服務于主題表達和當代價值,任何偏離了敘事結構和主題表達的視聽創意與元素創新,最終都會帶來風格的撕裂和意義指向的混亂。(摘編自梁君健、許嵐楓《民俗·遺產·原型:中國神話改編電影的范式嬗變》)材料三:《封神演義》為什么從古代一直火到現代?在中國小說史上,《封神演義》的地位并不高,通常被列為二三流小說。然而,《封神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卻十分巨大深遠。鄉村廟宇中供奉的神像,有不少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中國民間對于《封神演義》的興趣,與他們對佛、道的崇信是一樣的,不過都是期望能夠得到實際的福佑。一方面,小說中的神魔斗法,爭妍斗奇,可以極大地滿足觀眾的感官娛樂需求。與一般歷史小說虛幻色彩逐漸削弱的發展邏輯不同,《封神演義》借神演史,反而把殷紂和周武王的斗爭歷史神話化了。在歷史敘述的完整性中,《封神演義》加入了幻想的奇詭性,這樣一來就使得它處在了歷史敘事、世俗道教和佛教幻想的交叉點上。語文試題第2頁(共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