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 周亞夫軍細柳15min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 直馳入 ( )(2) 彀弓弩 ( )(3) 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 )(4)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 )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已而之細柳軍不聞天子之詔B.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C.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使人稱謝D.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天子為動3★.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 天子先驅至B. 軍細柳:以備胡C.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D. 居無何4.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 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天子先驅至,不得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學常識填空。(1) 《周亞夫軍細柳》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夏陽人,________(朝代)史學家。(2) 《史記》原名《太史公傳》,它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_(體裁)。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魯迅贊其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下列對文章內容及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寫了漢文帝勞軍的故事,重點寫了他被周亞夫擋在細柳營外的情形。B. 文章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漢文帝威嚴強勢,周亞夫忠于職守、剛正率直。C. 文章用語精準,如用“被”“彀”等詞,寫出細柳營戒備森嚴的情景。D. 文章善用對比手法,將霸上軍、棘門軍與細柳軍作比,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明。20min【拓展閱讀】(2025蘇州開學摸底考)【甲】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節選自《周亞夫軍細柳》)【乙】武德,安豐人。元至正①中為義兵千戶,知元將亡,言于其帥張鑒曰:“吾輩才雄萬夫,不如早擇所依。”鑒然其言,相率歸太祖。隸李文忠,從赴池州,力戰,流矢中右股,拔去,戰自若。取于潛、昌化,克嚴州。苗帥楊完者軍烏龍嶺,德請曰:“此可襲而取也。”文忠問故。對曰:“乘高覘②之,其部曲③徙舉不安而聲囂。”文忠曰:“善。”即襲完者,覆其營。取蘭溪,克諸暨,攻紹興。文忠嘆曰將士人人如此何戰不捷哉!(節選自《明史·武德列傳》)【丙】觀 獵[唐]王維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④處,千里暮云平⑤。【注釋】①元至正: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②覘(chān):窺視,觀察。③部曲:軍隊。④射雕:北齊斛律光精通武藝,曾射中一雕,人稱“射雕都督”,此處引用其事以贊美將軍。⑤暮云平:傍晚的云層與大地連成一片。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1) 至霸上及棘門軍( )(2) 軍士吏被甲 ( )(3) 從赴池州 ( )(4) 克嚴州 ( )2. 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兩處。 (2分)文 忠 嘆 曰 將 士 人 人 如 此 何 戰 不 捷 哉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 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德請曰:“此可襲而取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內容,完成表格。(6分)選文 以及人物 人物特點 具體事例【甲】周亞夫 剛正不阿、威嚴、“真將軍” 細柳軍全副武裝; (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乙】武德 有政治敏感度、勇猛善戰、有高超的軍事才能 (3) 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 對楊完者部隊觀察仔細、分析入理【丙】將軍 (5) 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 英姿颯爽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5min你們班擬開展“保護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5分)1.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下列文化遺產中選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填在橫線上。(2分)文化遺產:兵馬俑、相聲、石刻、中華刺繡、壁畫、京韻大鼓非物質文化遺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活動中,現場有小記者采訪了你一個問題,請你回答。(3分)小記者:同學你好,有人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工作人員的事情,與我們無關,對此你怎么看呢?你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周亞夫軍細柳基礎積累1. (1) 趕著馬快跑 (2) 張開 (3) 營壘 (4) 已經2. C(C項,均為“動詞,派遣”;A項,動詞,到,往/助詞,的;B項,名詞,軍隊/名詞,軍營;D項,動詞,擔任/介詞,表示被動)3. C(C項,均為“驚詫”。A項,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先驅者。B項,古義:駐軍、駐扎;今義:軍隊。D項,古義:經過;今義:住)4. (1) 任命河內郡的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來防備匈奴(侵擾)。(2) 皇帝的先行引導人員來到(營門前),不能夠進入。(3) 于是皇帝就控制住車馬,緩慢前行。(4) 先前霸上、棘門的駐軍,簡直就像兒戲一樣,他們的將軍是一定可以(被)偷襲并(被)俘虜的。5. (1) 司馬遷 子長 西漢 (2) 紀傳體通史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6. B閱讀鑒賞【拓展閱讀】1. (1) 軍營 (2) 同“披”,穿著 (3) 跟隨 (4) 攻克(每空1分)2. 文忠嘆曰/將士人人如此/何戰不捷哉(每處1分)3. (1) 披甲戴盔的將士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陛下)。(2分)(2) 武德奏請說:“此處可以襲擊,然后攻取。”(2分) 4. (1) 全營嚴格執行軍令 (2) 周亞夫本人嚴格遵守軍禮 (3) 預感元朝將要滅亡,早做打算 (4) 中箭后拔箭,戰斗自若 (5) 箭法高超 (6) 武藝高強(每空1分)【乙文參考譯文】武德是安豐人。元朝至正年間擔任義兵千戶,預感到元朝將要滅亡,對他的將帥張鑒說:“我們的才華超過萬人,不如盡早選擇能依靠的(君主)。”張鑒認同他的話,(于是他們)率領部將歸順明太祖。(武德)在李文忠麾下,跟隨(李文忠)奔赴池州,竭力奮戰時被飛來的箭射中右腿,(他)拔去箭,像平常一樣繼續戰斗。攻取了于潛、昌化等地,攻克了嚴州。苗帥楊完者駐軍烏龍嶺,武德奏請說:“此處可以襲擊,然后攻取。”文忠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在高處窺視(敵情),他的軍隊浮躁不安、吵吵鬧鬧。”文忠說:“好。”隨即襲擊楊完者,殲滅了敵軍。(隨后)占領蘭溪,攻克諸暨,攻打紹興。文忠感嘆道:“將士如果人人如此,又有什么戰爭打不贏呢!”素養提升1. 相聲、中華刺繡、京韻大鼓(2分)2. [示例]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的文化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民族文脈的延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共享的文化財富,所有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它。(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