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誡子書1.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夫君子之行(fū)B.淫慢則不能勵精(yín)C.意與日去,遂成枯落(suì)D.悲守窮廬,將復何及(lú)2.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B.非寧靜無以致遠(導致)C.意與日去(意志)D.遂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B.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C.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4.※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C.意與日去 D.險躁則不能治性5.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靜以修身 B.非淡泊無以明志C.夫君子之行 D.非寧靜無以致遠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2023廣東中考)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詩文,如“致遠堂”出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 ”。 (2)在“一起向未來”的主題班會上,老師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 , ”兩句告誡同學們放縱懈怠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不能修養性情。 (3)《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 , 。 (4)《誡子書》中運用比喻的手法告訴孩子如果不珍惜時間,最終將一事無成的句子是: , , , 。 (5)注重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勸誡兒子以“君子之行”這種高標準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做到“靜以修身, ”。 (2025石家莊期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非淡泊無以明志: (2)淫慢則不能勵精: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例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靜以修身A.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B.可以為師矣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D.東臨碣石,以觀滄海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0.結合自身學習經驗,說說你對“學須靜也”的理解。 (一)【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節選自《誡子書》)【乙】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后動。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①,期②于必濟③。若心疲體懈,或牽于外物,或累于內欲?;蛴兄械蓝鴱U,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繁華熠耀④,無結秀之勛;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嘆息也。(節選自嵇康《家誡》,有刪改)注:①恥躬不逮: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出自《論語》“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②期:期望。③濟:成,成功。④熠耀:光彩鮮明的樣子。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非寧靜無以致遠: (2)險躁則不能治性: (3)必擬議而后動: (4)臨樂則肆情: 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 3.班級對甲、乙兩文中的教子內容進行了比較探究,請你把探究結果填寫在橫線上。甲文寫信的目的是:(1) ; 乙文寫信的目的是:(2) ; 甲、乙兩文的共同話題是:(3) 。 (2025邯鄲期末)(二)【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節選自《誡子書》)【乙】后生才銳①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②。吾此言,后生之藥石③也,各須謹之,毋貽④后悔。(節選自《放翁家訓》)注:①才銳:才思敏捷。②一端:這里指一個方面。③藥石:治病的藥和石針,這里指良藥,規勸。④貽:留下。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誡子書 鄉書何處達B.非志無以成學 匹夫不可奪志也C.其可慮之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吾此言 吾日三省吾身5.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2)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 6.甲、乙兩文都是給子孫們的家訓,請結合原文,說說這兩篇文章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 誡外甥書諸葛亮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①有所存,惻然②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③,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④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選自《諸葛亮集》)注:①揭然:顯露,顯著,昭彰。②惻然:哀痛憂傷的樣子。③淹留:停留,這里引申為境遇不佳。④竄伏:躲藏。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去細碎(丟棄)B.何患于不濟(渡過)C.徒碌碌滯于俗(白白地)D.默默束于情(束縛)8.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 (2)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 9.本文是諸葛亮對外甥的殷切告誡,他在文中對外甥寄予了哪些厚望 10.(文化自信)學校開展了以“傳承節儉美德”為主題的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面的任務。(1)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讓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文字,請你運用對聯知識,根據畫線部分的內容對出下聯。節約是財富,拒奢尚儉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價值支柱。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鋪張浪費、奢靡揮霍,不僅糟蹋物質財富,更會侵蝕民族精神大廈,腐蝕社會風氣。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意義絕不只在減少浪費,更重要的是改善未來社會風氣和夯實個人奮斗的基石。上聯:鋪張揮霍糟蹋財富腐蝕風氣下聯: (2)活動結束后,老師請你做簡單的發言來進行總結倡議,你會如何說 對點練習:見“課堂達標”4題。題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是(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方法:詞匯的發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①詞義擴大。如“江”“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專指長江、黃河;現在泛指大的河流。②詞義縮小。如“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③詞義轉移。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古義指有氣節有壯志的人;今義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④感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詞,指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現在則是貶義詞,指(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⑤改音變義。如“臭”,古義:a.臭味,如“朱門酒肉臭(chòu)”(《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b.香氣,如“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送東陽馬生序》)。今義只保留第一個讀音和義項。據此,結合具體句子分析其古今義即可。【詳解答案】課堂達標1.A 解析:“夫”應讀“fú”。2.B 解析:B項有誤,“非寧靜無以致遠”中的“致”:達到。3.C 解析:C項有誤,“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4.A 解析:B項,“馳”,古義指疾行,迅速逝去;今義指(車馬等,使車馬等)跑得很快。C項,“去”,古義指喪失;今義指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D項,“險”,古義指輕薄;今義指遭到不幸或發生災難的可能。5.C 解析:A項,“靜”,形容詞用作動詞,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B項,“明”,形容詞用作動詞,明確、堅定;C項,“行”,操守、品德,不屬于詞類活用;D項,“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目標。6.(1)非寧靜無以致遠(2)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治性(3)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4)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5)儉以養德7.(1)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2)懈怠8.D 解析:例句“靜以修身”中的“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A項中的“以”,動詞,認為;B項中的“以”,介詞,依靠、憑借;C項中的“以”,介詞,用;D項中的“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9.(1)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2)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陋室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10.示例:靜是學習的前提,只有排除雜念干擾,心無旁騖,潛心學習,才能學有所成。我們日常學習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寧靜專一的精神。課后提升1.(1)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 (2)修養 (3)一定,必定 (4)面對,碰上2.(1)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2)與這樣的人(結盟簽訂)誓約(他)大多會違背,與這樣的人謀劃(事情他)就容易泄露。3.(1)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珍惜時間,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不可淫慢險躁(2)教導孩子要確立志向并用心堅持(3)教導孩子要確立志向參考譯文【乙】人(活著)沒有志向,就算不上(真正的)人。只要君子用心,所想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夠實現,自己應當衡量其中好的方面,(做事前)必定會先斟酌討論然后行動。如果(要做的事)是(自己)志向所想達到的,那么(就要做到)口與心保持一致,奉行(這一原則)到死也不懷疑。以說了而做不到為可恥,期望一定能夠成功。如果內心倦怠身體松懈,有時被身外之物牽連,有時被內心的欲望掛累。或許半途而廢,或許功虧一簣。與這樣的人(結盟簽訂)誓約(他)大多會違背,與這樣的人謀劃(事情他)就容易泄露。(這樣的人)面對快樂(的事情)就會放縱(自己的)情感,處在安逸(的境地)時就會恣意妄為。因此(這樣的人)雖然(像)繁花盛開一樣光彩鮮明,(但)沒有(植物)開花結果的功勛;(雖)終年勞累,(卻)沒有一日成功。這些都是君子所嘆息的。4.C 解析:A項中“書”都是“書信”的意思;B項中“志”都是“志向”的意思;C項中“之”的意思分別為結構助詞,可譯為“的”/代詞,它;D項中“吾”都是“我”的意思。5.(1)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2)倘若有這樣的情況,做父親兄長的應當把它認為是憂慮的事,不能把它認為是可喜的事。6.《誡子書》告訴孩子不論做人還是學習,都要從“靜”入手,這是成敗的關鍵?!斗盼碳矣枴氛J為可以從思想、品行、人際交往方面培養才思敏銳的年輕人。前者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后者告誡子孫后代要關注年輕人的成長。參考譯文【乙】后輩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情況,做父親兄長的應當把它認為是憂慮的事,不能把它認為是可喜的事。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熟讀儒家經典著作,訓導他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不這樣,可以憂煩的事情絕非一件。我這些話是給后人的良言規誡,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后悔和遺恨。7.B 解析:B項有誤,“何患于不濟”中的“濟”:成功。8.(1)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戒絕情感欲望。(2)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9.諸葛亮希望外甥以先賢為榜樣,樹立遠大志向,胸懷寬廣,虛心學習,立志成才。參考譯文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戒絕情感欲望,拋棄猶豫不定。使幾乎接近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為沒有實現志向)感到哀痛憂傷。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的雜念,廣泛地(向人)請教咨詢,去除怨恨恥辱,這樣即使境遇不佳,哪里會損傷(自己)美好的志趣,又何必擔心不成功。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白白地碌碌無為沉湎于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永遠躲藏在平凡庸俗之列,免不了成為地位低微之輩。10.(1)勤儉節約減少浪費夯實基石(2)示例:同學們,從今天起,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節約每一滴水、每一粒糧食、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分錢……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好習慣,讓我們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