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第一中學2025屆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語文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0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在某種意義上,20世紀80年代文學是以重建鄉村歷史敘述開始的。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小說思潮的演進通常被敘述為“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與“新寫實文學”。在這個序列中,也有一條鄉土小說的脈絡。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傷痕”“反思”“改革”“尋根”“先鋒”“新寫實”的特點或多或少也都體現在鄉土文學中。鄉土文學的價值判斷和創作方法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正是鄉土文學演變成為“新鄉土文學”的一個表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鄉土文學之所以重要,與鄉土中國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獨特位置有很大關系。鄉土中國被納入現代化建設藍圖后,如果參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鄉土小說,改革開放以來的此類作品可以稱為“新鄉土小說”。此后,鄉土小說之“新”幾乎都與鄉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作家對現代化模式的認知有關。在這樣的現代化敘事中,反思性得到凸顯。可以說,“反思文學”是重建鄉土敘事的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鄉土文學”貫穿著一條重述鄉村歷史的線索。“反思”并不等于“斷裂”。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鄉土文學一脈相承,80年代的鄉土文學仍然是潛藏著巨大歷史動能的實踐性、革命性空間,盡管關于革命敘事的模式發生了變化。當把高曉聲和趙樹理放在一起討論時,我們或許可以說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和“陳奐生系列小說”也是“問題小說”(趙樹理曾說“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問題小說’”);而在閱讀路遙時,我們自然會想到柳青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注重“文學性”的文學史敘述往往徑自繞過五六十年代文學,將80年代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直接關聯起來,80年代初期鄉土文學呈現出的面貌恰恰是對這種敘述的質疑。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記事》重回讀者視野,汪氏的鄉土小說被很多研究者視作現代文學經驗(特別是現代文學的抒情傳統)在80年代的復蘇。但也有學者注意到了汪曾祺與五六十年代文學的關系,提出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實踐特別是趙樹理的創作對汪曾祺在80年代的小說創作的影響。因此,在“聯系”之中討論“斷裂”,才能既將鄉土文學和“新鄉土文學”視為整體,又能突出二者的差異。20世紀以來,中國的現代化敘事是在復雜的結構中展開的。鄉村社會的現代轉型、反抗帝國主義入侵的民族戰爭、現代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的革命,都是現代中國歷史的重要脈絡,這些脈絡在鄉土中國中縱橫交織。歷史交替之際,文學創作通常以重新表現和書寫歷史的方式來銜語文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