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金克巴散文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無滯之境金克巴①陶淵明是否會彈琴?對這一問題向來眾說紛紜。他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出“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又在《自祭文》中寫下“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實難想象內心豐贍的他是一個樂盲。率性而為的陶公,真的有必要為自己弄一個多才多藝的虛假“人設”嗎?看法不一的原因在于他有一張無弦琴。②為何會有那樣一張琴?據《晉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不懂音律,但雅好琴韻,便弄了一張弦徽不具的琴,每每與朋友相處之際,即撫而和之。還自我解嘲地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宋書·陶潛傳》的作者也沿用此說,認為陶淵明雖備有一張素琴,其實不懂操琴。附庸風雅,怎么看都不像不憚于給人生做減法的陶淵明之所為。擱在那個時代,反倒讓他更像嘩眾取寵的行為藝術家。還是陶淵明的隔代粉絲蘇東坡說得削切中理。他認為,陶淵明自言“和以七弦”,不可能不通琴藝,應該是琴弦壞了,從此不再更換。到了陶淵明那種境界,反倒覺得無弦琴自有無盡妙用。蘇東坡對這種樂趣頗有同感。他被流放海南,一時衣食維艱,隨身攜帶的東西能賣的盡數變賣,唯有一只荷葉杯橫豎舍不得賣,閑來無事就拿出來把玩。想來,明人張岱對這種雅癖也是深以為然的,他直截了當地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br/>③沉浸于內心世界的陶淵明從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他的確有一張無弦琴,但出發點不是裝點門面,而是撫弄以寄意。對于有精神潔癖的陶淵明來說,他大可以不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慨然掛冠歸去,下定決心,從今往后要皈依田園,在東籬下采菊,在南山下種豆,過著至為淳樸的生活。載奔載欣,回到故里,他感慨萬分,頓時覺得今是而昨非,慶幸自己在迷途上走得還不算太遠。這個超逸絕塵的有趣的靈魂有一種魔力。他輕撫無弦琴的當口,仿佛琴聲正從撥動的指尖流出來,如銀瓶迸水,似月光瀉地。一如我邂逅了一片旖旎的風光,腦海中便浮起與之相襯的背景音樂。④一張無弦琴對陶淵明意味著什么?或許原本就無所謂有沒有無弦琴,它不過是取自廣漠之野中的一段朽木;不過到了陶淵明手里,就化腐朽為神奇,讓朽木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琴。他間或沉浸其間,一番撫弄,那些懂音律的朋友通過他嫻熟的指法聽到潺潺的水聲、浮云的低唱,看到了山之黛、月之白、菽之青、菊之黃……無弦琴能助他進入自由的狀態,讓他倏忽之間已然抵達無滯之境。倘有好事者趁他沉浸于一曲時,悄然將木頭拿開,他也依然會將心曲彈奏到終了。⑤有一種弦,名為“自由之思”??藸杽P郭爾[1]高度評價這每每被人忽視的瑰寶,他甚至有些抱怨,說人們幾乎從來沒有善用已經擁有的自由,比如思想的自由,反倒要求什么言論的自由。這并不是說后一種自由是可以委棄泥涂的權利,而是前一種自由明明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卻沒有被人充分利用。⑥我也曾有一張松風之琴。如今,天籟之音又仿佛在我耳邊響起。二十歲以前,我生活的圓心是華中腹地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比屋連甍的天井院落后面,是郁郁蔥蔥的松樹林。我的琴天造地設,只待空靈的風之手來撥動。晚秋的夜風尤其強勁,好似戰旗獵獵的冬之大軍在向戀棧于斯的晚秋叫陣。于是兩軍在松林陷入鏖戰,一浪接一浪的松風在黑黢黢的夜里響個不停。那松風之曲,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寒宵。⑦即使是白晝,松風有時也會在林海遼闊的懷抱里淺吟低唱。在遠處“嘩嘩嘩——”,到近處就變成了“呼呼呼——哈哈哈——”,稍息之后又一浪接過一浪,如同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不斷向前推進。與此同時,落葉紛飛,林間鋪滿了各種雜木的落葉。林間的天籟就是落葉的歌曲吧,唱給滿山落葉,唱給悲喜交匯的秋,也唱給我。因為就在電光石火之間,地上斑駁的落葉令我想起了克爾凱郭爾的戰栗與不安,他的話發人深?。喝绻淮撕土硪淮说某霈F如同林中的樹葉,如果一代人取代另一代人如同林中的鳥鳴聲,如果一代人穿過世界,如同船只穿過大海,如同風暴穿過沙漠,只是一種沒有思想的行為……那么,生活該多么空虛??!⑧對于重視精神生活的人來說,隨遇而安是一種優勢策略。下雨由它下,刮風由它刮,如果猝不及防,那么就在櫛風沐雨的同時且聽風雨唱和。那是一種至情至性的無羈和淡泊之美。讓我心心念念的無滯之境,它是內心澄澈的歡樂嗎?回首曩昔,它不時地閃現。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可以想象那種順滑如綢緞般的快樂。⑨生的掛礙是什么呢?好似月明之夜,蘇東坡與三五同道中人泛舟于赤壁之上,開懷暢飲,有人扣舷而歌,有人吹起洞簫以和,嗚嗚的簫聲扣人心弦,在泛著一層乳白色月光的江面上飄蕩,令人有感于在茫茫大地和悠悠高旻之間浮游一世的縹緲,有客不勝傷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那種傷懷,換一種說法就是海德格爾[2]所言,一種極為個體化的感受——畏,知道生命有終,惴栗恐懼油然而生。畏,可以轉變為激勵人成長的能量,促使人去認識和把握自己當下的全部可能性。對于人生致命的滯礙,我們一向諱莫如深,不知從何時開始還學會了委婉地安慰自己,從一切不幸與磨難中提取出“正能量”。我們的亞圣孟子早就將磨難視為命運的考驗與積極的準備,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蘇東坡對有涯之生有一種更為感性的認識。在他看來,人生固然短暫,卻可以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不辜負大自然的美好,不與天地間的無盡饋贈當面錯過。⑩天地間,何所有?我說:這里有皎然的月光,有自由的清風,有無邪的微笑……(取材于金克巴的同名散文)注釋:【1】克爾凱郭爾:丹麥詩人。【2】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1.下列對選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削切中理 中理:意為正確的道理B.被人忽視的瑰寶 瑰寶:比喻自由的思想C.戀棧于斯 戀棧:比喻舍不得離開D.浮游一世的縹緲 縹緲:形容空虛而渺茫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第①段運用設問表達了對陶淵明是否有無弦琴的看法,能吸引讀者的注意。B.作者在第②段引用明人張岱的話,意在表達對蘇東坡喜歡荷葉杯這一雅癖的贊美。C.作者在第⑥段運用比喻和擬人等手法,描繪了自己彈奏用松制成的琴發出的樂聲。D.作者在第⑨段借助想象和哲學家之言表達對生的掛礙的理解,為結尾段作了鋪墊。3.請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結合文章內容,寫出標題“無滯之境”的涵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生活的陀螺金克巴⑴我不揣簡陋地認為陀螺沒有靈性是不對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事物無論多么卑微,都有可能涉及宇宙的奧秘,是無數因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F在,我是一只陀螺,我在南方旋動,一粒小石子的使絆,也會讓陀螺踉踉蹌蹌。⑵十一月底,我黯然辭職。⑶現在我有充沛的時間利用好自己的出租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夠盡情享用一個月的時間為自己打造一個讀書之境,就沒有什么值得讓我顧影自憐的,那些光陰相當于蜉蝣的若干個世紀呢。我把出租屋改造成簡易書房,閉門不出??ǚ蚩ㄕf,我們需要的書是一把能夠劈開生活冰海的利斧。閱讀會獲得一種力量,當我們走向大海,洶涌的海水就從海底深處讓開一條道路。⑷在小莫的記憶里,閱讀是學生時代的事物。五花八門的新聞滲入人體,以特有的方式將人腌制起來。小莫的業余生活被電視里五光十色的節目所占據。她開始跟我揶揄一番:“真后悔年輕時讀過許多閑書,不知讀到哪兒去了,反正一點都記不得,譬如那本巴黎什么來著……”⑸“《巴黎圣母院》。”⑹“以前讀過,現在徹底想不起是螞蟻還是蟑螂在書頁上爬來爬去?!?br/>⑺小莫對書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視,是她的閱歷和邏輯思維上結出的一枚堅果:致富能力跟讀書成反比,書讀得越多賺錢能力就越弱。⑻許多人心目中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包括我的同事小莫,她家里應該也有一個哪怕僅僅當作擺設的書房,她一次次置身其間。盡管隨著年齡漸長,對她來說閱讀是沒落世界的一道影子,但她依然不會感到跟書籍待在一起是一種羞恥。⑼這些年來我曾精心策劃過幾出“苦肉計”,一旦倍感掙扎無力就壯士斷腕,從那個讓自己身心交瘁的地方逃走。⑽小時候我喜歡圓形玩意兒:骨碌碌地玻璃珠子,圓圓的乒乓球,聚焦陽光讓紙張躥起火苗的凸透鏡,用軸承做成的簡易小推車,用木頭劈成的陀螺。圓形的物什總是擄獲孩子們的心,讓自己成為小小宇宙的中心,行星一樣閃爍的目光則繞著它旋轉。孩子們在曬臺上打陀螺,麻繩鞭子抽得啪啪直響,抽得地面光溜溜的像掃帚掃蕩過一番。陀螺快要停下,在地上踉蹌轉動,似停未停,這時候任憑你徒勞地揮動鞭子,它干脆賴在地上不肯再轉。站在旁邊的臘狗叔早就看得手癢癢的,他迫不及待地奪過鞭子。臘狗叔三十好幾,光桿司令一個,在我們村只要沒娶媳婦就只能算個娃娃頭。他憑借一人吃飽全家不饑的優勢,成天在村里廝混,玩轉大人小孩兩拔人群。那時候傳統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圓十里。臘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無奈的陀螺,在村里轉來轉去。⑾上個世紀最后十年,傳統的農耕生活發生了顯著的嬗變,生活的陀螺不再緊緊圍繞祖輩賴以生存的一畝三分地旋轉。人們紛紛沿著村前的田間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離開的腳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獨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護傳統的農耕生活。⑿二十四節氣的小雪,陰雨綿綿。我來到十字路口,在沙井南環路學府雅苑下車,踅入一個老工業區。我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廠房看上去很簡陋,踏入并不敞亮的老廠房,才覺得自己的第一印象有偏差。三樓寫字樓裝修得另有乾坤,走進去是面積不大的小廳,像一個溫馨的吧間。⒀在工廠一墻之隔馬路上,我有時看見一個無家可歸的智障人士,年紀介于三四十之間,只見他形容枯槁、虬髯凌亂,像國畫里落拓不羈的隱士。他總是仰起頭,并不在意絡繹不絕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車輛,只一味沉湎在自己虛擬的情境之中。早上我去上班,他正蹲坐在電話亭里,嘰里呱啦說個不停。他在自編自導的戲里不斷變換語調,并佐以表情,仿佛同時扮演不同角色。我確信人類的命運是一個整體,個體的命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⒁那些天,南方的天空下總是濕漉漉的,漫天都是迷迷蒙蒙的毛毛雨,我的臉上肚子上有一種潮濕的感覺。待在出租屋里,心里的莖蔓始終在蔓延,在探尋著什么——轉動的陀螺用它的尖錐承受希望的旋轉,心靈被啃噬的同時也感受著小小的幸福。(本文有刪改)5.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內涵豐富,請簡要賞析。(1)小莫對書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視,是她的閱歷和邏輯思維上結出的一枚堅果。堅果:(2)轉動的陀螺用它的尖錐承受希望的旋轉,心靈被啃噬的同時也感受著小小的幸福。啃噬:6.第(10)(11)段,作者筆下的“生活的陀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7.作者在文中詳細描寫無家可歸的智障人士,有何用意?8.結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經歷,談談你的理解與感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草垛印象金克巴①草垛,在我看來是一個溫暖的名字。草垛,是有生命的,總是想站起來,穩穩地站著,雙腳著地就有無窮力量。各種農作物經過收獲時一番折騰之后都被堆成一垛垛的,村莊周遭應時隆起的實體的高度意味著這一年的汗水澆灌有了不錯的回饋。大大小小的草垛是各種秸稈的集中展示,有稻草垛、麥垛、油菜垛、蕎麥垛、黃豆垛、芝麻垛……②我們就生于各種各樣的堆堆垛垛中,儼然城堡里優游卒歲的貴族,成天在自己領地上閑逛,一個個心意無羈,顧盼自雄,絕不至于患上大自然缺失癥。因為我們原本就是大自然的孩子,是山澤的孩子,是草垛的孩子,受惠于各種大美不言的堆堆垛垛的滋養。那是一種休戚與共的深度關聯,鄉親們兀兀窮年,用汗水澆灌了莊稼,讓它們在天野之下茁壯生長,繼而顆粒飽滿。它們還有另一套適用于一切眾生的法則,那就是: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于是它們一茬茬地怒發,一茬茬地枯萎,總是生生不息。草垛才不屑于落人言筌。在我的經驗里,草垛的草是豐贍的,每一種草都別具風容。就拿稻草來說,它曾佇立于平川,席地幕天,櫛風沐雨,直至有一天時光積淀成金黃的稻粒,沉甸甸地壓彎了它們的腰桿,它們接受收割,被攢成一垛一垛。在我的凝視之下,每一枝稻草依然有著各自的色澤,它們拒絕被以“草垛”之名一言蔽之。一枚稻草雖然至微,亦有著各自的生長際遇,它在泥水里躲過猝至的侵害:天旱、水澇、蟲害,就連憨厚的阿牛哥也惦記著它們的好,總是伺機闖入大快朵頤,但一枚水稻絕不放棄任何一線存活的希望。摩挲稻草,它身段柔軟,到了秸稈階段依然恬淡溫柔。一個個形狀各不相同的草垛的共性是醒目而穩妥,就像倉頡造字,人們創造了那樣一個個象形文字,亦賦予其穰穰滿家的美好寓意。林林總總的草垛各具特色,體量不同,微聞薌澤,稻粱菽麥從不掠人之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人們正是通過一個個曾經掇菁擷華的草垛獲得閑庭信步的底氣。因為可以種豆南山下,相形之下為五斗米折腰便令人不堪其重,那么便“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在我們村莊常見的是稻草垛,稻草柔軟,散發出淡淡的稻香。如果說“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么對于一只隨性的母雞來說,它也總是樂于將蛋下在稻草垛里。仿佛只要假以時日,讓它身心釋然的稻草垛就會變成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伊甸園,那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而非溝通無效的巴別塔?,F在,一個個草垛靜如處子,待到林寒洞肅的冬日,稻草便成了阿牛哥賴以果腹的唯一指望,它只好躺在堂屋里咀嚼和反芻,通過一捆稻草去回味水草豐美的好日子。在印象中,一把稻草即便偶爾參與人類的惡作劇也是溫文有趣的。有時,我們的菜地里同時晃蕩著幾個外強中干的稻草人,在風的助力之下它們長袂飄飄,儼然以肢體語言見長的啞劇演員。但它們就算可以暫且嚇阻深諳空氣動力學的羽族,對四蹄的饕餮之徒也大概率以警告無效而告終??傊静菥湍菢舆M入我的童話世界。稻草支撐過一個少年的塵夢。那一年他去縣城討生活,閉塞的年月荊棘塞途,即使只是置身于一個群山環抱的小邑也居大不易。他鎩羽而歸,一文不名,僅有的選項是徒步六十余里返回家去。夜空點綴著無數星光,他時而矯首仰望,恍兮惚兮失落于星叢之中。時值中秋,他以骨髓體會到人間的清涼。夜宿道旁,所幸每隔不遠便有一個草垛,似殷勤侍者。他走走停停,實在走不動了就窮猿奔林一般,投入草垛的懷抱里數星星。倘若你即便命蹇時乖寄身于草垛還不忘仰望深邃的星空,那你定然是癡迷于造物神奇的人。③再看看一垛垛麥秸吧。經過脫粒的蹂躪,針鋒相對的麥芒雖然銳氣不再,但風采仍在,通體是那種養眼的黃。我知道它的好,卻莫之奈何。但同樣一把麥秸,到了鄰居駝背老爹手里,他就能點石成金,讓麥秸向神奇轉化。只見他從草垛抽出一把黃燦燦的麥秸,攢齊,擺放到腳邊,隨后長滿老繭的手指舞動起來,似有摶土造人的魔力,未幾,一頂草帽就呼之欲出,似乎只要哈一口氣就能讓它獲得新生。他還會編草鞋,自給自足對他來說全然不是誑語。令我嘖嘖稱奇的是,這身體畸形的老農居然是隱匿的手藝人,只是他藏得太深,在萬丈紅塵的底層隱鱗藏彩,十八般武藝用得著時又信手拈來,游刃有余。曾幾何時,我也戴著一頂草帽,在大氣層和地心引力無形的彀中拔足狂奔,只因為血管里奔流不息的江河總令我心潮澎湃,我深深服膺于這世界的妙處。喬山中在《草帽歌》中這樣唱道:“媽媽,你可曾記得你送給我那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那草帽,它飄搖著墜入了霧積峽谷……”初次聽到這首歌,我就不由得悵然若失又潸然淚下,因為就在我周遭,頂著烈日的草帽隨處可見,像飛碟一樣在大地上飄來飄去,只是它們仍然遮擋不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到如今,那些草帽不知都飄到哪里去了。我也想說:“媽媽,④很久以前,我也丟失了我的草帽?!本S特根斯坦曾經相信,“誠實的勞動”可以令混亂的心靈沉淀下來,然而對我來說,道阻且長的漂泊之旅有如迷宮,遍布著下落不明的歧途,屢屢令誠實的勞動也淪為一種奢望。(有刪改)9.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賦予草垛以豐富的精神內涵,它具有生命,穩穩地有力地站著,不畏艱難困苦,甘于奉獻。B.草垛是值得信賴的,它可以讓人釋然,陶淵明情愿種豆南山下,老母雞也樂意來草垛里下蛋。C.外強中干的稻草人,在菜地里舞動著它們那飄飄的長袂,嚇跑了四蹄的饕餮之徒,立下赫然戰功。D.麥秸失去了針鋒相對的銳氣,但通體的黃依然養眼,且有的麥秸經過民間藝人之手變成了草鞋、草帽。10.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其中的“溫暖”是文章的文眼,與郁達夫《故都的秋》開篇方法頗似。B.句子②寫作者對于草垛給予人們的自由、享受的認識和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草垛的感激之情。C.句子③“再看看一垛垛麥秸吧”承上啟下,使文章由上文寫稻草垛,自然過渡到下文寫麥秸垛。D.句子④中,作者賦予了“草帽”以深刻的內涵,丟失“草帽”表達了作者逃離艱辛的勞動的幸運。11.第七段,“稻草支撐過一個少年的塵夢”這個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12.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回憶·成長。乙組提出一組關鍵詞:家鄉·草垛。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答案1.A 2.D 3.①內容上:揭示無弦琴對陶淵明的意義——象征精神自由,強調其超越形式的境界。以“化腐朽為神奇”呼應“無滯之境”,說明內心豐盈可超越物質局限。②結構上:承接前文對無弦琴的爭議,啟下引出“自由之思”與作者的“松風之琴”。為后文探討精神自由奠定基礎。 4.“無滯”既指破除物質形式的滯礙,也指超越精神層面的束縛;“無滯之境”指超脫外物束縛、心靈自由通達的精神境界。 【導語】這篇文章以陶淵明的無弦琴為引子,探討了精神自由與無滯之境的主題。作者通過陶淵明的軼事、蘇東坡的雅癖、克爾凱郭爾的哲學思考以及個人對松風天籟的感悟,層層遞進,展現了超越物質束縛的精神追求。文章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思想巧妙融合,體現了作者對自由、淡泊與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A.錯誤,由“怎么看都不像不憚于給人生做減法的陶淵明之所為。擱在那個時代,反倒讓他更像嘩眾取寵的行為藝術家。還是陶淵明的隔代粉絲蘇東坡說得削切中理”可知,“中理”應意為“切中事理、合乎情理”,而非“正確的道理”。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表達了對陶淵明是否有無弦琴的看法”錯誤,第①段以設問引出爭議,但重點在探討陶淵明有無弦琴的深意,而非“是否有無弦琴”。B.“意在表達對蘇東坡喜歡荷葉杯這一雅癖的贊美”錯誤,引用張岱“人無癖不可交”是為了說明雅癖體現深情。C.“描繪了自己彈奏用松制成的琴發出的樂聲”錯誤,第⑥段“松風之琴”是比喻自然風聲,作者未彈奏。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第④段通過描寫陶淵明撫弄無弦琴時的狀態,展現了其“自由之境”的精神內核。文中“無弦琴能助他進入自由的狀態,讓他倏忽之間已然抵達無滯之境”,直接點明無弦琴的本質意義:不在于琴本身,而在于它象征的精神自由。通過“它不過是取自廣漠之野中的一段朽木;不過到了陶淵明手里,就化腐朽為神奇,讓朽木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琴……”的描述,說明陶淵明能以超然心境將普通事物轉化為精神寄托。 ②該段承接第②③段關于無弦琴真偽的討論,由具體器物轉向精神境界的討論。其中“那些懂音律的朋友通過他嫻熟的指法聽到潺潺的水聲”等描寫,自然引出后文第⑤段關于“自由之思”的哲理探討,以及第⑥段作者個人“松風之琴”的體驗,形成由具象到抽象、由古及今的遞進結構。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本文標題“無滯之境”的涵義在文中多處得到體現。陶淵明的無弦琴正是破除物質形式滯礙的典型象征,第④段中“無弦琴能助他進入自由的狀態,讓他倏忽之間已然抵達無滯之境”直接點明這一境界。同時,文章通過松風之琴、克爾凱郭爾對自由之思的論述等,展現了超越精神束縛的層面,第⑤段提到“思想的自由”這種“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內在自由。結尾段“皎然的月光,有自由的清風,有無邪的微笑”的描寫,則是對這種超脫外物、心靈自由境界的形象化呈現。全文通過多個層面的描寫,共同構建了“無滯之境”這一精神境界的內涵。5. (1)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小莫對現實世界無奈、偏執的看法。 (2)運用比擬的手法,生動揭示生活驅趕著人們,而生活的嚴酷使人們的心靈感到痛苦、心力交瘁的現象。 6.①以臘狗叔為代表的鄉村的人們在狹小的天地里“有趣而無奈”地打轉;②鄉村的人們擺脫土地的挽留,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 7.①他也是生活的陀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眼前的世界。②即使不在意外部世界,也會在自己虛擬的情境中轉動,他是人類命運的一個寫照,和其他人的命運并無本質的區別。 8.理解:小莫就像一只被生活鞭笞的陀螺。業余生活被娛樂節目占據,遠離了書香世界,很少有遐想的空間,變得功利而現實。感悟:人的命運有如陀螺,有時也會疲憊,難免也有抱怨,正視它,接受它,終究會明白奔波的人生也是有滋有味的。雖然不時出現磨難和痛苦,只要堅定目標,懷揣希望,在生活中我們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解析】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中詞語的含義的理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抓住句子的理解,(1)小莫對書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視,是她的閱歷和邏輯思維上結出的一枚堅果。(2)轉動的陀螺用它的尖錐承受希望的旋轉,心靈被啃噬的同時也感受著小小的幸福。根據理解文中的情節,小莫是一個不愛閱讀的人,句子中的“堅果”是比喻小莫心靈中形成對閱讀抵觸的壁壘,也體現出了小莫對閱讀消極的心態。第二句中的“啃噬”旨在說明人們在生活的捶打中,經歷的痛苦和變故,雖然被歲月和生活啃噬了幸福,但是也感受著小小的幸福,這足以見得作者對生活的樂觀心態。6.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的能力??忌紫纫⒁忸}干要求是:第(10)(11)段,作者筆下的“生活的陀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考生首先要注意抓住原文理解,原文中傳統的生活陀螺是:那時候傳統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圓十里。臘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無奈的陀螺,在村里轉來轉去?,F代的生活陀螺是:上個世紀最后十年,傳統的農耕生活發生了顯著的嬗變,生活的陀螺不再緊緊圍繞祖輩賴以生存的一畝三分地旋轉。人們紛紛沿著村前的田間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離開的腳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獨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護傳統的農耕生活。根據以上對原文生活陀螺變化的把握,可以理解其實傳統和現代的生活陀螺是人們范圍(圈子)、觀念、理念發生了變化。7.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的寫作手法的賞析能力。題干問的是:作者在文中詳細描寫無家可歸的智障人士,有何用意?考生首先要回歸原文寫智障人士的段落,認真理解原文的內容。根據理解,原文寫智障人士的生活,首先是在內容上豐富“生活陀螺”的內容,在表達的效果上,讓讀者知道,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陀螺。文中旨在說,無論什么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要在生活的陀螺中轉動。8.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評價能力。題干問的是:結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經歷,談談你的理解與感悟。根據對題干的理解,本題是要從小莫的生活經歷上進行作答,小莫是一個不太愛閱讀的人,她的生活陀螺被現實充斥著,她的生活被實際的追求所驅使著。給讀者的感悟是:人在利益和物質的驅使下,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的目標,就像一個陀螺一樣沒有方向的亂轉。小說中的小莫的形象,是許許多多現實社會中的人的形象。作者在引導社會上的一些人,要在生活中沉下心走進圖書,多從書本中借鑒智慧。【點睛】評價文本內容類試題是閱讀題??嫉念}型,考生要注意這類試題首先要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分析作答,在內容的挖掘上要注意結合內容的深刻的含義進行理解,抓住了含義后方能準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例如本題就要先抓住對小莫的生活經歷的理解,進而把握對小說人物經歷的評價和啟示,在談啟示的時候要注意扣住對作品的解讀,同時也要跳出作品結合社會中的普遍的現象進行分析。9.C 10.D 11.①這一段插敘了作者少年時“去縣城討生活”,狼狽歸來的路上“投入草垛的懷抱”的經歷,突出草垛對作者少年時落魄遭遇的慰藉,由寫物到寫人,豐富了文章的內容。②引出下文的議論,表達作者對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題。 12.甲組答案示例:①作者對家鄉的草垛進行了回憶,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草垛印象,贊頌了草垛的優秀品質,賦予草垛以深刻的精神內涵。②回憶促進成長,成長也離不開回憶。對草垛般尋常事物的回憶,都可以給人靈魂啟迪的妙方,促進成長。乙組答案示例:①草垛是家鄉的象征,是無私奉獻的代名詞。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曾經養育過自己的家鄉。②草垛是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棲息地,是安頓靈魂的地方。草垛精神是永恒的,它將伴作者走向將來,擁抱未來。【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嚇跑了”錯誤,原文是說“對四蹄的饕餮之徒也大概率以警告無效而告終”,選項曲解了文意。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逃離艱辛的勞動的幸運”錯誤,文章結尾處說“‘誠實的勞動’可以令混亂的心靈沉淀下來,……屢屢令誠實的勞動也淪為一種奢望”,此處的“逃離艱辛的勞動的幸運”應為“脫離誠實的勞動的遺憾”。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從內容上看,這一段插敘了作者少年時“去縣城討生活”,狼狽歸來的路上“投入草垛的懷抱”的經歷,說明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農村生活是如此的艱辛,使作者久久難以忘懷,同時突出草垛對作者少年時落魄遭遇的慰藉,它給了“我”精神上的溫暖,文章由寫物到寫人,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從結構上看,引出下文“倘若你即便命蹇時乖寄身于草垛還不忘仰望深邃的星空,那你定然是癡迷于造物神奇的人”的議論,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表達作者對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草垛精神是永恒的,它將伴隨作者走向將來,擁抱未來。12.本題考查學生寫文學短評的能力。題干要求以關鍵詞寫文學短評思路,只是要求寫“短評思路”,而且提供了關鍵詞,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己閱讀文章后的感觸,選自己有話可說的一組答題。做題時要注意分析所給關鍵詞指向作品的哪個方面,是思想內容、人物形象還是藝術特色等方面。甲組兩個關鍵詞“回憶·成長”很明顯指向思想內容、人物形象,我們選這組就需要梳理文章內容,把握人物形象,挖掘作品內涵。聯系開頭第一段“草垛,在我看來是一個溫暖的名字。草垛,是有生命的,總是想站起來,穩穩地站著,雙腳著地就有無窮力量”以及下文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回憶”指“我”回憶自己的過去?!傲至挚偪偟牟荻飧骶咛厣薄案髅榔涿?,美美與共”文章中提到了草垛的不同形態,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草垛印象;“成長”可聯系文中的這段話“道阻且長的漂泊之旅有如迷宮,遍布著下落不明的歧途,屢屢令誠實的勞動也淪為一種奢望”來理解,“我”贊頌了草垛的優秀品質,賦予草垛以深刻的精神內涵,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草垛在作者生命中留有永恒的印記,農村生活的艱辛在描述草垛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作者對草垛般尋常事物的回憶,都給我們以靈魂的啟迪,促進我們成長。如果選擇乙組,關鍵詞是“家鄉·草垛”,從文章中可以看到,家鄉是故事的重要背景,是組材表達時的抒情意象,偏重于藝術特色,那我們就要從這一角度來作出評價。草垛是家鄉的象征,“家鄉”借“草垛”這一意象得以升華,家鄉是無私奉獻的代名詞,它給了“我們”精神上的溫暖,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樂趣,無論身在何方,“我們”都不能忘記曾經養育過我們的家鄉。同時,對于“草垛”來講,父親對草垛的敬畏之情感染了“我”;草垛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草垛精神是永恒的,“草垛”是心靈的棲息地,是安頓靈魂的地方。農村生活的艱辛,作者一家人的勤勞、父親的智慧都是在為草垛忙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草垛精神伴隨作者走向將來,給作者以精神的慰藉,它將伴隨作者走向將來,擁抱未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