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基礎知識綜合班級正在制作短視頻《唐詩宋詞》,以下是部分解說詞,請你閱讀后完成下面小題。【唐詩·興會】唐詩,滋養著所有中國人的心靈。在中國藝術世界里,物我之間最原始的關系不是模仿,而是起興。①“興”雖然是一切創造力的源頭,也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替代的東西。②古人在舟車勞頓中輾轉逶迤,亦于跋山涉水中收獲無數“興會”。③這種“興會”,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感物方式。④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在山水間徜徉,在月光下把酒臨風,唱和不息。【宋詞·破局】宋詞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豪放派”創作視野廣闊,氣勢磅礴。蘇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他擴大了詞的境界,打破詞只能寫哀婉悵惘之情的局限。辛棄疾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他的詞里表現的常是闊大的場景、戰斗的雄姿、豪邁的氣gài( )。他________地融會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形式的優長,使詞的表達空間更為開闊,從而確立了豪放派的風格,使豪放詞異軍突起。1.閱讀解說詞,給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1)唱和( ) (2)氣gài( )2.填入“宋詞·破局”解說詞橫線上的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目空一切 B.因地制宜 C.妙手偶得 D.天衣無縫3.結合語境,解釋解說詞中畫波浪線的詞語。(1)悵惘: (2)異軍突起:4.“唐詩·興會”解說詞①-④句中,有一個句子有語病,請指出并修改。二、語言表達5.在制作短視頻時,同學們就唐詩和宋詞的不同特點展開了討論,下面有一位同學的發言不恰當。請指出并說明理由。小邕:我喜歡唐詩。唐詩形式嚴謹,遵行固定句式和字數,對仗工整,體現了高度的格律化。小南:我喜歡宋詞。宋詞形式自由,句式長短不一,與音樂關系緊密,更具韻律感和靈活性。小寧:我喜歡戲劇。戲劇表演形式多樣,舞臺上的故事,凝聚著不盡的人生,令人感動深思。小江:唐詩和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瑰寶,兩者各有特色,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1) 發言不恰當,理由是(2) 。6.下圖是勞動實踐基地規劃圖。請你從古詩文中尋找靈感,參照B園區的命名方式,給C或D園區命名,并解說你的創意。規劃方案:基地分為四個園區,分別種植糧食作物、蔬菜、樹木和花卉。命名解說:B園區種植蔬菜,取名為“蔬樂園”,創意來源于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中的“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用“蔬樂園”命名,既點明此處種植的是蔬菜,又能體現出同學們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到的歡樂和收獲的滿足。古詩文提示:《錢塘湖春行》 《桃花源記》7.寫推薦語。讀書會上,你要向同學推薦《經典常談》這本書,請圍繞作者、作品內容、作品風格三方面寫一段推薦語。三、名句名篇默寫8.根據語境,填寫文學常識和古詩文名句。誦讀古詩文,既能怡情悅心,又可啟智增慧。“① ,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子衿》),既描寫動作,點明地點,又運用夸張,形成主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形象地抒發了主人公的感慨。“② ,端居恥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以比喻和雙關,表達作者渴望出仕而無人引薦的感慨。“城闕輔三秦,③ ”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人著一“望”字,即把目光從鎮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風煙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滿深情厚誼。“⑤ ,⑥ ”(陶淵明《桃花源記》)運用借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活富足平和、老少安樂的社會圖景。四、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學習了生物學,小邕同學搜集了一些有關“玉米”的資料。資料一:【玉米】亦稱“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強大。稈高,粗壯。葉寬大,帶狀披針形。異花授粉。果穗圓柱狀或長圓錐狀,外被數張苞葉。籽粒大,扁長形或方圓形。喜溫暖,喜光。需肥、水多,較耐旱、耐瘠。中國主要產區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飼料外,工業用途極廣,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稈、葉可青飼或作青貯原料,苞葉可作編織工藝品的原料。(摘錄自《辭海》)資料二:到了玉米開花的季節,雄花開花會稍微早于雌花開花。雄穗在開花的5天到8天時間里,能產生2000萬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輕,有點微風,成熟的花粉散落,就會給長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邊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傳粉)。隨后,玉米須變暗并開始變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狀,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體,這時籽粒的含水量高達85%。接著玉米須變干,玉米籽粒內的物質呈漿糊狀,淀粉和營養物質迅速積累,并且頂部開始凹陷。隨著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層,黑色層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質和養分從植株移動到籽粒。到了收獲的季節,剝去玉米的苞葉,我們就能看到金黃的玉米了。(摘編自《玉米的一生》)資料三:一個基因可以關聯農業未來,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優良品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所在。生物育種研究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應用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我們團隊針對黃淮海、西南山區玉米品種在抗病、品質、產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選育了20多個玉米新品種,創制出大量熱帶玉米新種質,供國內選育出的品種占西南玉米片區種植面積50%以上。(摘編自《中國教育報》2023年7月31日)9.下列對資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資料一”介紹了玉米的知識,內容簡明扼要,語言精練,條理清晰。B.“資料一”按照邏輯順序來安排內容,“資料二”采用時間順序進行說明。C.“資料二”和“資料三”都使用了數字,使內容更加真實可信,確切具體。D.“資料三”中的育種研究實現了從“田間”到“實驗室”的應用轉化。10.分層概括“資料一”中畫橫線部分的內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內。11.“資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可以解釋“資料一”中的哪一個句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過年的花炮和花燈肖復興①我們中國傳統過年,講究放花炮和掛花燈。一是震天的聲響,一是絢爛的燈光,有聲有色,從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熱熱鬧鬧,將春節這一幕大戲渲染殆盡。②除夕之夜,花炮最響,響徹長夜,一直到黎明,有著驅除陳年舊疾、辭舊迎新的古老底蘊。這種辭舊迎新,是人們之所以要過年的傳統之意。③花炮多種多樣。小人花,是一種很小的花,點燃之后,火花四射,不過,很快消失。二踢腳,是點燃之后,在地上響一聲,蹦到半空中再響一聲。竄天猴,是一種禮花,長長的,燃放之后,火箭炮一樣飛出,色彩繽紛的禮花,在夜空中盛開一朵或幾朵,此起彼伏,猶如四散倒垂的菊花。④老北京,最講究放花放炮的,得屬放花盒子。花盒子是一種把煙花、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種類,兩者結合,彼此呼應,相互的功能整合一起,算是花炮的升級版。它像是多層寶塔,每放一層的時候,呈現出的禮花色彩紛呈,還會從中飛迸出一幅大喜字,類如福祿壽喜之類的拜年話。⑤在老北京過年,少不了掛燈籠。掛燈籠,也還有驅邪避災之意。⑥那時候,那么多燈,只知道看熱鬧,叫不出它們的名字,認識的,只有一種叫作“氣死風”,一種是走馬燈,覺得這兩種燈已經很高級了。⑦“氣死風”,只是一種簡單的圓形或橢圓形提燈。說它“氣死風”,是說你提著它怎么跑,風也吹不滅,不過是夸張而已。這種紙做的燈籠,跑不了多久,只要風稍微大一點,里面的蠟燭一歪,燈籠就著了。不過,這種“氣死風”,一般物美價廉,有各種圖案和造型,其中金魚燈最受老幼歡迎,老人圖它個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則圖它好看玩著痛快,即使最后被風吹得燃著成一個火球,也會讓孩子在大呼小叫中獲得一種難得的快樂。⑧走馬燈里面有一柄紙傘,用鐵絲綁著,可以轉動。這是因為蠟燭點燃后,造成冷熱空氣流動,燈籠便不由自主地轉動不停,顯然比我們糊的燈籠要強很多,有點兒技術含量,一般人做不來。大了以后,讀到《燕京歲時記》,才知道走馬燈有大有小,小的有4面,大的有9面和12面。大燈的四周可以工筆細描畫上西廂紅樓,如旋轉舞臺,成了連貫的一出戲,只可抬頭觀賞;小燈的才是我們大院孩子用來提著滿院跑的。⑨得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簡單的一盞盞燈,在手藝人的手里,可以變化萬千,展現著豐富無窮的想象。⑩在這里,人們已是看燈不是燈,有著更多象征的意義和美好祈愿在燈里面了。繽紛的燈光幻影里,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包括審美、性情、志趣、驅災避禍、納福祈愿等民俗的諸多方面,這應該是人們過年的時候最大的心愿吧。 這樣多姿多彩的燈,要一直掛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時候,花炮自然還會響起,但這時候的燈卻是比花炮更為重要的角色了。就如同除夕之夜花炮是過年的主角,這時候的主角已經當仁不讓屬于花燈,所以,這一天叫元宵節,叫上元節,又叫燈節。這一天,春節這一出大戲就要落幕了,滿場掌聲響起來了,滿場觀眾站起來了,滿場燈光一下子亮起來了,那種火樹銀花、燈火通明的感覺,就像天光璀璨,就像天光獵獵,就像天光浩蕩。哪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節日,有我們這里從除夕到元宵節,一場連臺戲,唱得如此鋪排堂皇?唱出我們避災驅邪納福迎新最樸素最真切最渴盼的心底愿景?(有刪改)12.【信息提取】選文描寫了各種各樣的花炮、花燈,請歸納它們的特點,并完成下表。名稱 特點花炮 小人花 體積小,點燃后火花四射,但很快消失。二踢腳 響兩聲① 長長的,燃放之后色彩繽紛,呈花狀。花盒子 ②花燈 ③ 圓形或橢圓形提燈,物美價廉,造型多樣。走馬燈 ④13.【批注賞析】請從修辭角度給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做批注。14.【表達方式】作者在選文中融合了說明、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請你結合第⑧~⑩段的內容,簡析說明、議論的作用。15.【比較綜合】請概括本文與吳伯簫的《燈籠》所表達的感情的相同之處。五、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采用了“比”的手法,先說“蒹葭”和“白露”,后引出所詠對象。B.“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實寫之詞,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尋。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D.這首詩表現了主人公對伊人執著追尋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絕望情緒。17.詩中反復吟詠“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六、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A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B其石之突怒①偃蹇②,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嵚③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④然角列⑤而上者,若熊羆⑥之登于山。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⑦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⑧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⑨,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節選自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有刪改)【注】①突怒:突出隆起。②偃蹇(yǎn jiǎn):高聳的樣子。③嵚(qīn):高峻,高險。④沖(chōng):直上。⑤角列:像獸角那樣排列。⑥羆(pí):棕熊。⑦瀯(yíng)瀯:象聲詞,水流回旋的聲音。⑧匝:滿;⑨灃(fēng)、鎬(hào)、鄠(hù)、杜:均為地名。18.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擇其善者而從之B.潭中魚可百許頭 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C.皆若空游無所依 若牛馬之飲于溪D.殆不可數 思而不學則殆19.下面對甲、乙兩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以四字句為主,雜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參差錯落的變化美,讀起來極有韻味。B.甲文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繪之中,直抒胸臆,表達被貶流放的憂傷怨憤。C.乙文描寫小丘美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作者置身其間則有心醉神迷的獨特感受。D.乙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語言精煉秀美,結尾用議論句表達作者對小丘的憐愛。20.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21.有人認為,柳宗元在永州寫的詩文,輕松中透著悲涼。請你結合甲文作者游覽過程中情感的起伏變化談談自己的理解。22.明代文學家茅坤說:“夫古之善記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請賞析【甲】【乙】兩文中畫波浪線的AB處,分別指出其筆下景物的特點及所使用的寫作手法。七、名著閱讀23.【理方法】閱讀《經典常談》后,你分享了閱讀方法,所分享的表格中,有幾個遺漏的信息需要補充。方法一 瀏覽目錄 全書共13篇,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你認為屬于“經”的是① 。(填選項) A.《論語》 B.《漢書》 C.《楚辭》 D.《呂氏春秋》方法二 依據興趣 如果你對文字來源感興趣,你可以閱讀的篇章是② 。(填選項) A.《說文解字》第一 B.《周易》第二 C.《尚書》第三 D.三禮第五方法三 歸納總結 《經典常談》中介紹了《詩經》的來源、構成與特色,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③ ,是國人詩歌啟蒙之源,因此深入閱讀《詩經》不僅可以了解先秦人們的生活,感悟人生的道理,還可以欣賞其語言美,學習④ 、比、興的表現手法。八、作文24.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歲月總是匆匆而過。佇立在時光深處,驀然回首,你可能會有一次難忘的遇見----或遇見一個人,或遇見一件事,或遇見一本書,或遇見一株開花的植物……那次遇見可能給你打開了一扇窗,讓你走進了另一個精神世界……所以,我們要感謝那次遇見。你有怎樣的關于“遇見”的故事呢?請你寫出來,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分享。請以“感謝那次遇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敘寫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求:①把題目謄抄到答題卡指定位置。②不得抄襲,不得套作,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卷面整潔,書寫工整,字數不少于600字。參考答案1. hè 概 2.D 3. 惆悵、迷惘 這里指豪放詞成為一種新的獨具特色(引人注目的)流派。 4.①句有語病,應把“雖然”改為“既”。(把“雖然……也……”改為“不僅(不但)……而且……”5. 小寧 小寧發言未緊扣議題6.示例一:C園區種植樹木,取名為“樹怡園”,該名稱創意來源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用“樹怡園”命名,既點明這里種的是樹,又表現了學生在該園區勞動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和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示例二:D園區種植花卉,取名為“落英園”,該創意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用“落英園”命名,富有文化氣息,不但點明這里種的是花卉,還能表明學生在基地里能欣賞四季花卉,提升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7.本書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學大家,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經典常談》是他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全書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很適合中學生閱讀。8. 挑兮達兮 欲濟無舟楫 風煙望五津 王勃 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9.D 10.習性、(中國主要)產區、用途 11.異花授粉。12. 竄天猴 像多層寶塔,把煙花和鞭炮的功能組合在一起,禮花色彩紛呈,且有拜年話。 “氣死風” 會轉動,有大小之分;大燈掛著,只可抬頭觀賞;小燈,孩子用手提著滿院跑。 13.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竄天猴”燃放時的狀態形容像火箭炮一樣飛出,將禮花在空中盛開的樣子比作四散倒垂的菊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竄天猴”升空速度的快及綻放時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竄天猴”的喜愛之情。 14.第⑧段運用說明,清晰地向讀者介紹了走馬燈的樣子,點明其制作技藝復雜;⑨~⑩兩段運用議論,表達了對中國人智慧的贊美,揭示了花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和美好祈愿的內涵,使文章主題更鮮明、深刻。 15.①兩文都表達了作者對燈籠的喜愛之情;②對童年美好生活的依戀與懷念;③濃濃的家國情懷。16.C 17.“長”“躋”“右”分別突出了道路的漫長(遙遠)、高峻(險峻)、曲折,側面烘托對伊人的執著不變的追尋,以及欲見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18.C 19.B 20.(1)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2)即使古代愛好山水的人士,也許沒有到過這地方吧。 21.①甲文先寫小石潭水清石奇樹茂,表達了喜悅歡快之情;②寫魚樂,物我合一,作者得到慰藉;③然而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感覺“凄神寒骨”,可見作者的輕松是掩蓋失意后的凄苦、孤寂。(意思對即可) 22.A水的特點是清澈。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寫魚來側面突出水的清澈。B石的特點是奇特。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奇怪的石頭比作“牛馬之飲于溪”“熊羆之登于山”,突出石的奇特。23. A A 詩歌總集 賦24.例文:感謝那次遇見我仍忘不了第一次遇見你的情景。那是一個細雨霏霏的午后,小雨沖淡了夏日的炎熱。剛從書店出來的我撐著一柄宛若荷葉的小傘,慢悠悠地走到車站,恰好遇見被雨淋成落湯雞的你。你凍得瑟瑟發抖,嘴唇青紫。我望著你,明明是初次見面,卻覺得似曾相識。看著你狼狽的樣子,我于心不忍,脫下外套正準備給你披上,卻猶豫起來: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披外套,未免唐突了。過了一會兒,我終究忍不住開了口:“嘿,這外套你先披著,可別著涼了。”你詫異地看著我,仿佛見到了外星人。顯然,你并不信任我。我尷尬極了,正準備穿上外套時,你可能是真的凍得無法忍受,伸手接過了外套,小聲地說了句:“謝謝。”過了一會兒,我等的公交車來了。上了車,車門一關,我突然想起外套還在你身上呢!我看著窗外漸漸遠離的車站,一邊抱怨著你也不提醒我一下,一邊又想著,這樣至少還有理由再次相見。據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如果真是這樣,那你上輩子肯定沒少偷看我。白駒過隙,時光荏苒。升入初一,班級調整后,我走進新教室。望著完全陌生的同學,我有點兒心慌,眼睛四處亂瞟,竟看到了你。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驚愕、尷尬寫得滿臉都是。終于我先開了口:“我外套呢?”直截了當,沒有開場白,亦沒有客套。你愣了一下,從書包里扯出一個袋子,我定睛一看,哎喲,真是我的外套。我一臉嫌棄地說:“我的外套你還隨身帶著呀,你不會對我有什么想法吧?”你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一直紅到了脖子根兒,然后小聲地說道:“沒,沒有,我只是覺得……今天應該能遇見你。”看著你小心翼翼的樣子,我有點兒不好意思,便伸出手:“認識一下吧!”時光似水,半學期的時光轉瞬即逝,你我早已成了好朋友、好兄弟,形影不離。賽場上互相激勵,學習中互幫互助。人生便是一次又一次的遇見,初次遇見你,是我人生中最美麗的遇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