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等三校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備考實用性聯考(二)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 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劉勰所謂詞外之情即言外之意,這兩句話可以說最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詩的語言的本質。中國傳統詩論和傳統哲學愛講“言不盡意”“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恰恰是重視詩的語言不同于一般非詩的語言的表現,恰恰說明了詩的語言乃是以說出的東西暗示出未說出的“無窮之意”。如果語言根本不能表意,那還有什么詩的藝術可言呢?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所以也特別重視發揮語言的詩性,重視用詩的語言表達無窮之意。 詩的語言不能像平常說話或科學的邏輯論證那樣鋪陳展開,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表達盡量多的內涵,所謂“言約旨遠”“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較大的未說出的東西的空間,詩中的言辭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則,就成為無詩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憶李白》中的兩聯為例具體說明了詩的語言的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兩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完全表達出來了。李白的詩,清新得像庾信的詩一樣,俊逸得像鮑照的詩一樣。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看見了暮云春樹,觸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誼的回憶來。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嗎?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摘編自張世英《語言的詩性與詩的語言》) 材料三: 詩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謂詞的多義性有相通的地方,詩歌可以借助詞的多義性以取得多義的效果,然而它們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詞匯學的解釋,詞義是客觀事物或現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這種語言的群體在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由于語言中詞的數量有限,不可能一對一地表示復雜的客觀事物和現象,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義詞。然而,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種意義,這些意義都是確定的,可以在詞典里一一注明。而且這些意義都是社會性的,為社會所公認的。而詩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說的詞的這種多義性不同。詩人不僅要運用詞語本身的各種意義來抒情狀物,還要藝術地驅使詞語以構成詩的形象,在讀者頭腦中喚起種種想象和聯想,激起種種情感的波瀾。詩人寫詩的時候往往運用藝術的手法,部分地強調著或者改變著詞語的意義,賦予它們以詩的情趣,使一個本來具有公認的、確定的意義的詞語,帶上復雜的意味和詩人主觀的色彩。而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他們的想象、聯想和情感,以及呈現在他們腦海里的形象,雖然離不開詞義所規定的范圍,卻又因人因時而有所差異。生活經驗、思想境界、心理氣質和文藝修養互不相同的讀者,對同一句詩或一句詩中同一詞語的意義,可以有不同的體會。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體會也不完全一樣。可見,詩歌的多義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一首含義豐富的詩歌,好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組合。 另外,在詞匯學里講詞的多義性,是把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意義加以總結,指出它的本義和引申義。如果孤立地看,一個詞固然有多種意義,但在具體的時候,一般說來,一次只用其一種意義,歧義是一般情況下使用語言時需要特別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詩歌里,恰恰要避免詞義的單一化,總是盡可能地使詞語帶上多種意義,以造成廣泛的聯想,取得多義的效果。中國古典詩歌的耐人尋味,就在于這種復合的作用。“詩無達詁”這句話,如果理解為詩是不能解釋的,那么這句話當然是錯誤的。如果從詩的多義性上理解,這句話倒也不無道理,由于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多義性,讀詩的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有不同的體會和理解,這是很自然的。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寒風掃高木”中的“高木”換成“高樹”,從詞義上看也是可以的,但這樣就改變了意境,沒有了葉子越來越少的空闊感。 B.材料二劉勰所說的“情在詞外曰‘隱’”,指詩的語言具有暗示性,其中蘊藏的言外之意,需要讀者在閱讀時思考、感悟。 C.材料三認為一個詞語的意義是確定且具有社會性的,但在詩歌中,詞語被詩人藝術化,其意義變得不確定且有極強的主觀性。 D.象征性和隱喻性語言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很常見,往往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中國古典詩歌耐人尋味的原因就在此。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邊落木蕭蕭下”中杜甫選用“落木”而非“落葉”并非偶然,這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中國詩人們挖掘出的語言形象中潛在的力量。 B.《歸園田居》中“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正是材料二強調詩的“言約旨遠”“語少意足”,指向一個“虛室生白”的明朗境界。 C.材料三中所提“詩無達詁”即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讀《故都的秋》有人讀出孤寂悲涼,有人讀出眷念熱愛。 D.三篇選文分別選取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隱秀性、多義性作為論題,雖切入點不同,但都從宏觀上對相應的文藝理論做闡釋。 3.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月亮”意蘊豐富,以下不是其意蘊的一項是(???) A.思鄉懷人 B.游移漂泊 C.時間永恒 D.孤獨離別 4.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讓詩歌呈現“豐富多彩、一言難盡”之美,請結合材料分析概括我們閱讀古詩時如何去感受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5.材料三中提到“詩人寫詩的時候往往運用藝術的手法,部分地強調著或者改變著詞語的意義,賦予它們以詩的情趣,使一個本來具有公認的、確定的意義的詞語,帶上復雜的意味和詩人主觀的色彩”,以所學詩詞為例,佐證此觀點。 要求:點明詞語,舉出具體詩句,并結合內容分析其在兩個不同語境中的意蘊。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邊城翠翠 譚仲池 從邊城歸來,在很長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眼前仍晃動著那根光澤锃亮的鋼纜。它穿過船體上的鐵環,橫跨江面固定在岸邊堅實的墩座上。我們上船后,一個苗族青年手持帶有凹槽的短木棒,在鋼纜上一卡一拉,船就順著鋼纜駛向對岸。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 由沈從文《邊城》開篇時提到這7個“一”,巧妙地鋪開,便牽出了一個動人的凄美愛情故事。從此,翠翠就活在許多讀者心中。2021年秋天,我第一次來邊城,是特意來尋訪邊城故事的誕生地。當時,我發現白塔下河邊上聳立著兩架水車。這是《邊城》中沒有提到的。可這兩架水車,卻勾起了我一番感慨。 水車極自然地成了見證邊城巨變的“時光老人”。我白天在邊城看到水,看到牌樓、石橋、村落、街道、小巷、碼頭和木船、竹筏、客棧、飯店門前懸掛的酒旗、燈籠,還有已被歲月風雨沖洗和人車踩出的深淺不一的印痕。這一切都在被旋轉歌唱的水車日夜不停地召喚著。 我在茶峒師范原址,看到依山而建、青瓦重疊有序覆蓋的音樂教室,似已有近百年歷史。令人感嘆惋惜的是在這個一腳踏三省的茶峒,翠翠與儺送等待的“明天”始終沒有到來。反而在一個風聲、雨聲、雷聲交加的夜晚,白塔被洪水沖塌,老船夫在風雨嘶鳴中死去,只留下翠翠和一只黃狗…… 我第一次來到邊城,就把這些看到、品味著的印象,形成了不同的畫面,留在心上。我第二次來邊城,打算多住幾天,看看能不能在這里遇見當今的翠翠。 我很幸運。曾經相識的湘西女作家龍寧英,她對當地文化很有研究。這次有她同行,自然就成了我的向導和老師。在采訪空隙,她不止一次用苗語給我們唱歌: 你歌沒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雙牛耳朵。唱了三年六個月,剛剛唱完一只牛耳朵。 是的,現在的邊城與3年前的邊城又不一樣了。在當下全城旅游掀起的熱潮中,邊城又煥發了青春的蓬勃,變得更加整潔、繁華、美麗。 在邊城,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兩天。 第三天,我決定去離邊城鎮幾公里外的和平村,看看鄉村振興中的這座邊城新農村。清早,團團白霧還飄浮在蒼翠的山巒,田園村落都隱藏在茫茫白霧里。待太陽升高,白霧散盡,山野的一切都顯露出各自的姿態,放射著青綠黃紫的鮮活色彩。上午10點,穿過黑瓦白墻夾道的棟棟村民住宅,沿著彎曲村路,我們步行去看村上規模達4000畝的臍橙基地。望著山巒坡邊掛滿臍橙的果園,我轉身端詳眼前的80后女村支書曾華,覺得她正是我心中想象的當今翠翠。 此時,我想起了頭天下午與她在鎮上交談的情景。她穿一件白色短袖上衣,烏黑的短發,白凈的瓜子臉,一雙大眼睛,臉上不時浮起淺淺的笑窩。 我問曾華讀過《邊城》沒有?她說:“當然讀過,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書中的一句話,‘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只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只手造的!’”我記起來了,這是書中老船夫與一個茶峒人的對話。后來,老船夫在心里說:“翠翠有兩只手,將來也去造洛陽橋吧,新鮮事!” 了解曾華的故事后,我才明白她為何喜歡這句話。她體悟到了其中的深意,我從內心佩服她。 曾華不是魯班,她不能造“洛陽橋”,可她用兩只手和村民們造了一座“花果山”。在交談中,我還知道曾華的丈夫因一次車禍落下了終身殘疾,可他克服身殘的困苦,仍去廣東打工,全力支持曾華的工作。而曾華勇敢地挑起了養育兩個子女,操持家業,帶領全村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擔子。 望著眼前這個靈秀聰穎的女子,我無法想象她內心的明澈、她意志的堅強,我被感動得淚花盈眶。我走進果園,用顫抖的手從樹上摘下一個帶著幾片綠葉的金色臍橙。我要帶回長沙去,與家人分享曾華和鄉親們一起創造的甜美生活。 我在邊城鎮采訪時,總會在不經意中,聽到鎮干部講起火焰土村的故事。我決定去實地察看。 火焰土村有202戶人家,長期以來散居在山巒坡邊。房屋底下都是已打通的礦洞。隨著時間的推移,如遇暴雨雷擊、山洪暴發,隨時都可能引來房屋的倒塌。站在我眼前的女村支書龍伍華,年齡并不大,可她飽經風霜的臉龐,使我對她的經歷產生了好奇。 她對我說:“前些年,由于礦山的業主違規無序開采,整個山體百孔千瘡。好在近幾年從嚴督辦、整改,采取關礦、堵洞、墾復、栽樹還綠的舉措,才還了昔日的青山綠嶺。” 我爬上山梁,穿越荊棘叢生、已經封堵墾復的礦井舊址,就能看見腳下和遠處山巒已完全恢復良好生態。我不禁深深感嘆于沈從文那句“一切生命無不出自綠色,無不取給于綠色,最終亦無不被綠色所困惑”。這時,一個背著雙肩包的青年小伙子,趕著一群毛色油亮的黃牛,向山頭緩緩移動,一會兒就消失在一片綠色的叢林中。 返程途中,我想起沈老先生在《邊城》中的一段話:“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會在一塊石頭上雕出骨血如生的人像,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績?”說得真妙!我想沈老先生若地下有知,他看到今天的邊城鋪開的瑰麗畫卷,呈現的美好生活風情,他或許會寫一個《邊城》的續集,描繪當代翠翠的傳奇。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兩次訪問邊城,品味邊城,在文學與現實的交織中把他對邊城、邊城翠翠的感受與體悟娓娓道來。 B.文中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三年前的邊城、現在的邊城,交融延展,鋪成一幅瑰麗美好、純粹雋永的畫卷。 C.火焰土村從“山體百孔千瘡”到“還了昔日的青山綠嶺”,展現了生態修復的成果,也凸顯了邊城人的追求。 D.文中描寫苗族青年擺渡、龍寧英唱苗歌等場景,旨在說明邊城傳統文化已完全融入現代生活,被完美傳承。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語言既奔放飄逸,又質樸清新。對自然的描寫富有詩情畫意,兼有畫面感和抒情性。 B.文中對背著雙肩包的青年小伙子趕黃牛場景以由近及遠的鏡頭呈現動態畫面,令人回味無窮。 C.文中曾華“臉上不時浮起淺淺的笑窩”的神情與其生活及工作帶來的重壓形成鮮明對比。 D.作者引用沈從文的“一切生命無不出自綠色”表達對生態與人文、自然與生命的深刻思考。 8.白塔下河邊聳立著的“兩架水車”于全文有重要意義,談談你的理解。 9.作者在文末寫道“他或許會寫一個《邊城》的續集,描繪當代翠翠的傳奇”。請結合曾華、龍伍華的形象,分析“當代翠翠”與邊城翠翠的異同。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涂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者,則豫讓也。刃其捍,曰:“欲為知伯報讎!”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卒釋之。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后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過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懷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于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讎,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于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 (節選自《戰國策·趙策》) 材料二: 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諫之。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知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節選自方孝孺《豫讓論》) 10.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豫讓又漆身A為厲B滅須C去眉D自刑E以變F其容G為乞人H而往乞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定,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相同。 B.明,闡明,與《師說》中“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明”意思不相同。 C.數,多次,與《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的“數”意思相同。 D.與,給予,與《魚我所欲也》中“呼爾而與之”的“與”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替知伯報仇,豫讓更名改姓,扮為囚犯,到趙襄子宮中清掃廁所,被發現后趙襄子有感于他的“義”,便放了他。 B.豫讓的朋友認為聰明的復仇方法是:先憑借才能接近趙襄子,得到信任后借機殺之。可豫讓卻認為這樣做愧對后世的忠臣。 C.豫讓在橋下伏擊趙襄子不成,趙襄子詢問豫讓如此執著地為知伯復仇的原因,聽完豫讓的解答,趙襄子更加贊賞他的俠義。 D.豫讓幾次復仇計劃都失敗,請求趙襄子將衣服給他刺幾刀以表達替知伯報仇的意愿,心愿完成后,橫劍自刎,以身殉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者,則豫讓也。 (2)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 14.老子認為做事最好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根據原文,你認為豫讓在知伯的事情上有沒有做到這一點?為什么?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① 黃庭堅 愛酒醉魂在,能言機事疏。 平生幾兩屐?身后五車書。 物色看王會②,勛勞在石渠③。 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④。 【注】①錢穆父贈黃庭堅猩猩毛筆,黃以此詩酬和。猩猩毛筆:高麗筆,舊說是猩猩毛制成。《唐文粹》載猩猩因愛酒、屐而被人擒獲。《禮記》“猩猩能言,不離禽獸”。②王會:《汲冢周書》篇名,記四方貢物。③石渠:漢代皇家藏書閣。④楊朱:戰國思想家,《孟子》載“楊朱氏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猩猩“愛酒”“能言”切入,暗扣毛筆原料來源,語言風趣鮮活。 B.頷聯用“幾兩屐”嘆人生短暫,以“五車書”贊著作永恒,對比強烈。 C.頸聯借“王會貢物”“石渠勛勞”,強調毛筆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D.尾聯“拔毛濟世”,直接贊美毛筆的實用價值,表達對友人饋贈的樸素感謝。 16.詩人借“猩猩毛筆”這一物象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字經》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勸學》中以木材和刀具為喻說明同樣道理的句子是“ , ”。 (2)西漢名將霍去病大敗匈奴之后,曾在漠北筑壇祭天,慶功且昭告天下,無數后人景仰他的壯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也曾想效法他,辛棄疾在其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及此事的句子是“ , ”。 (3)下邊的圖畫描繪出了一個意象,課文中與其意境相契合的詩句是“ , ”。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成語之妙,在于運用。頰上三毫,龍睛一點。與其濫也寧嗇。”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這段話深刻地闡述了成語在語言表達上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運用成語要注意恰如其分,否則,寧可不用也不能濫用。可是,當今濫用甚或錯用成語的現象比比皆是。 以下一段為學生習作: 古人中不乏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在學習這條路上,他們孜孜以求,可謂處心積慮。而如今眾多莘莘學子好高騖遠、急于求成,稍有失敗便擺爛,自暴自棄自己,如此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以上習作中多處誤用成語,以致詞不達意、不倫不類。那么如何去避免誤用呢?只有全面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成語的意義、色彩和適用對象,并努力做到與上下文意保持一致,才能達到恰如其分的效果。而成語的意義很多時候是不能單純地去死記硬背的,若能從語法角度去分析成語,往往可事半功倍,對成語的語法結構進行辨析,對我們深入正確地理解、準確無誤地運用、條分縷析地歸納成語將大有裨益。 成語結構指的是成語內部各語素間的組合形式,它具體體現在語素排列的有序性、層次性上。聯合關系的如“陽春—白雪”“得寸—進尺”等;主謂關系的如“肝膽—相照”“完璧—歸趙”等;動賓關系的如“暗渡—陳倉”“穩操—勝券”等;偏正關系的如“不脛—而走”“梁上—君子”等。 我們若從語法的角度去認識成語的結構,讓成語入句后仍然能保持其意義和結構的穩定,便能準確使用,比如一個成語倘若本身已經帶有賓語,(??????),一般就不能再帶賓語了。如“稍有失敗便擺爛,自暴自棄自己,如此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自暴自棄”是主謂型聯合式,但兩個“自”兼施動、受動者,整個成語是“自己損害自己,自己鄙棄自己”的意思,已帶有潛在的賓語,所以使用時不能再帶賓語了。從簡短而固定的結構格式中往往可以窺見其規律和核心,從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成語的意義。因此,我們在平時識記成語時最好能夠對成語的結構做一定了解,如此才能在遣詞造句時恰如其分地使用成語。 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加點詞“自暴自棄”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B.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 C.在外國的地攤上賣的書,到了國內搖身一變,被捧成了“傳世經典”。 D.記不清從什么時候起,列車的時刻表上,還是多了“臺兒溝”這一站。 19.將下列語句填入文中括號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那么作句子的成分時 B.就作句子的謂語時 C.也作句子的謂語時 D.那么作句子的謂語時 20.語言學家主張語文教學應該以語言文字為重點,但費孝通先生卻認為“在鄉土社會中文字是多余的”,以下說法不能支持費孝通先生觀點的一項是(???) A.人們彼此是熟人,面對面接觸,用語言交流更直接有效。 B.文字在交流時有時會有“言不盡意”的缺陷,所以可不用文字。 C.面對面時,表情、動作甚至比聲音更容易傳情達意,何需文字。 D.鄉下人不識字,也安于知識層面的“愚鈍”,文字是多余的。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找出并作修改。 22.文中“學生習作”有多處誤用成語或表述不準確的地方,請按要求完成修改。 (1)指出成語誤用或表述不準確的地方并作修改。(除“自暴自棄”外任選兩處) (2)請從分析成語結構的角度去闡釋我們應如何準確使用“莘莘學子”。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 ②韓愈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說:“如果梁文峰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我唯一知道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沒有他們做得好!” 關于學習,以上文字既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也有些許互為補充的意思,對此你又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以上文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 2.D 3.B 4.①要理解詞語本身的意義(概念意義),還要展開聯想和想象去感受詞語(概念)背后的情趣和旨意。②豐富生活經驗,提升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等,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5.答案示例一:①“洞庭湖”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與“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中有不同的意趣。②杜甫筆下的洞庭湖分裂吳、楚,吞吐日月星辰,氣勢宏偉,浩渺壯闊,詩人由此發出由衷的禮贊及個人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的孤弱無助、迷茫痛苦的悲嘆;張孝祥筆下的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一塊碩大的玉鏡、一片無垠的玉田,光潔明凈、澄澈浩渺,一葉扁舟浮于其上,茫茫宇宙與渺小自我和諧統一,不禁讓詩人胸襟開闊、豪邁灑脫。 答案示例二:①“江月”在“別時茫茫江浸月”與“唯見江心秋月白”中有不同的意趣。②“別時茫茫江浸月”中月灑江面,蒼茫迷離,烘托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凄涼氛圍,暗示詩人孤寂的心情;“唯見江心秋月白”中江月融合,悠遠清冷,既烘托琵琶曲的悠長余韻又暗含孤寂苦澀。 6.D 7.A 8.①水車是田園生活的重要元素,與渡船、牌樓、石橋等及《邊城》中小溪、白塔呼應交融構建邊城“田園牧歌”式的意境。 ②水車隱喻作者對邊城的變與恒常的思考,一邊邊城由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煥發青春的蓬勃,變得更加繁華美麗。一邊邊城人的純真質樸、純粹堅韌及對生命與自然和諧的追求一直未變。 ③水車深化文章主題,暗示水車繼續轉動,將繼續見證由當代人寫的邊城“續集”,邊城人的“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也將綿延。 9.相同點:她們都純真質樸、純粹堅韌,展現著美好的人生形式。 不同點:①邊城翠翠是自然之女,天真無邪、純凈明澈;而當代翠翠獨立頑強、堅韌執著。 ②邊城翠翠受制于環境,隱忍、孤獨,具有悲劇性;而當代翠翠改造環境,堅韌不拔,生命力勃發。 10.BDG 11.C 12.B 13.(1)趙襄子去上廁所,忽覺心驚,就把清掃廁所的人抓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 (2)我放了你,也已經足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過你了。 14.沒有。豫讓在知伯對土地貪得無厭,放縱情欲,荒淫暴虐,已有滅亡的端倪時沒有勸諫阻止,于國家“未亂”之時不作為,致使知伯滅國。 15.D 16.①對友人饋贈的珍視與共勉,通過寫毛筆從“王會”進貢到“石渠”修書的歷程,表達與友人共擔文化使命的期許。 ②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平生幾兩屐”感嘆人生短暫,“身后五車書”強調精神不朽,在個體渺小與文明永恒的對比中寄托人生追求。 ③對濟世精神的歌頌與追求,尾聯“拔毛濟世”贊美犧牲自我造福社會的崇高境界,并借“謝楊朱”批判“為我”的利己思想。 17. 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18.B 19.D 20.D 21.對成語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對我們條分縷析地歸納、深入正確地理解、準確無誤地運用成語將大有裨益。 22.(1)“汗牛充棟”改為“比比皆是”;“處心積慮”改為“殫精竭慮”;“眾多莘莘學子”改為“莘莘學子”。 (2)“莘莘學子”是偏正結構。“莘莘”意為“眾多的樣子”,作“學子”的定語,所以“莘莘學子”指眾多的學生,使用時應避免加數量詞對其進行贅述,如“眾多莘莘學子”“一位莘莘學子”。 23.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