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度上期高2026屆入學考試語文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上。2.作答時,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上,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27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材料一: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的活動。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尋求真理;人能發(fā)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教育的功用,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使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和發(fā)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育對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美育在實施與理論方面都很少有人顧及。20年前蔡元培先生一度提倡過“以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張似沒有發(fā)生多大的影響。還有一派人根本仇視美育。他們覺得藝術有幾分不道德,美育對于德育有妨礙。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就以為藝術是逢迎人類情感的,多受藝術的熏染,人就會失去理智的控制而變成情感的奴隸。近代哲學家盧梭懷疑藝術,因為他把藝術看成樸素天真的腐化劑。他們的根本錯誤在于認定情感是惡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鎮(zhèn)壓感情,才達到至善。這種觀念何以是錯誤的呢?人是一種有機體,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讓理性壓抑下去,便是一種損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莖枝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的發(fā)展,才長得繁茂有生氣。有些園丁不知道盡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發(fā)達到超出常態(tài),另一部分則受壓抑摧殘。這種畸形發(fā)展是不健康的狀態(tài)。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盡量發(fā)揮,以造就一個全人。美感教育的重要,我們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論語》有一句話總述儒家教育宗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樂都屬于美感教育。詩與樂相關,目的在怡情養(yǎng)性,養(yǎng)成內心的和諧:禮重儀節(jié),目的在使行為儀表規(guī)范,養(yǎng)成生活上的秩序。內具和諧而外具秩序,從倫理觀點看,是最善的;從美感觀點看,也是最美的。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他們的著重點無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們最后的目標指向,這是他們與西方哲學家柏拉圖諸人相同的。不過他們高于柏拉圖諸人,因為柏拉圖諸人誤認美育妨礙德育,而儒家則認定美育為德育的必由之徑。道德并非陳腐條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從根本做起,必須怡情養(yǎng)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養(yǎng)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礎功夫。善與美不但不相沖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們的必有條件同是和諧與秩序。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美感觀點看,善也是一種美。真正的善人對于生活不茍且,猶如藝術家對于作品不茍且一樣。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愜心貴當,生活也須求愜心貴當。我們嫌惡行為上的卑鄙齷齪,不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們贊賞行為上的光明磊落,不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2025-2026學年度上期高2026屆開學考試參考答案1.B(A項,強加因果,原文為“求知、想好、愛美都是人類天性”。C項“優(yōu)先培養(yǎng)藝術技巧”與原文“大學美育的目標就應當是優(yōu)先培育大學生的人生信仰”相矛盾。D項“空心人”是指“只滿足于從西方借鑒來現代美育觀念和藝術手段”的,忽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人。)2.A(將情感與理性進行簡單二元對立,是造成“仇視美育”的根本原因,而非“忽視美育”。)3.D(材料二美育思想的核心在于“美育樹信仰”,A項側重點在科學與理性,而非美育,B項側重于藝術技巧而非個體信仰,C項側重于技術創(chuàng)新,與個體信仰無關。)4.材料一:通過指出蔡元培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在當時未產生多大影響,證明在流行教育中,美育被忽視。(2分)材料二:①通過指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歷史局限,表明其思想在借鑒西方理論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落實生效。(2分)②通過指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凸顯美育的信仰地位和對當下大學美育的借鑒意義,為自己提倡的“美育樹信仰”提供權威學說的支撐。(2分)5.B(“突出草原食物供應緊張的困境”錯誤,從后文“你們不打算嘗嘗?什么,沒聽說過,不愿意嘗”可知,作者借“怎么還是老三樣”這段話強調藏民因環(huán)境閉塞,傾向守護舊習慣,對新事物有排斥心理,并非想突出草原食物供應緊張的困境。從后文“大米、蔬菜、水果、點心,世上能吃的東西多啦,只要有錢就能買得到”也可知草原食物供應并不緊張。)6.C(A項“是因為他們質疑父親在草原生態(tài)保護上的權威性”錯,“冷臉”體現牧人對買賣的抵觸,與父親的“權威性”無關。B項“開始變得圓滑世故,也暗示他逐漸放下了最初的信念”錯,父親“扯家常”是策略調整,非“圓滑世故”;后文“去州上反映”證明其堅守初心,而非“父親‘學乖后’的轉變”。D項“象征生態(tài)保護理念與傳統游牧文化的徹底割裂”過度解讀象征,老虎般的“哭泣”僅體現父親對草場惡化的絕望,未涉及“文化割裂”;且從末段“牧人總是提前把牛羊趕向高處”來看,牧人也持有生態(tài)保護理念,只是迫于牲畜過多。)》7.①表現自然的靈性:以日尕的視角來見證父親的一系列行為,增強故事的現場感與閱讀的新奇感。②展現人性的善:通過與日尕對話,使父親的心靈世界自然流露,助于塑造父親草原守護者與改革者形象。③弘揚生態(tài)意識:以日尕對父親溫情陪伴、忠誠付出的書寫,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意識,豐富小說主題。④表現獨特的精神文化生命力:駿馬日尕與英雄父親互助共生,是對藏族民間傳說的吸取與演繹,這為草原變遷的現代故事帶來神秘而詩意的色彩。(一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答到其中3點得6分。)8.CEF(“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中,“少卿”為主語,“視”為謂語,“于妻子”為狀語,“何如哉”為賓語,句意完整,中間不應斷開,應在C處斷開:“勇者”“怯夫”句并列,分述兩種情況,“節(jié)”是“死”的賓語,“義”是“慕”的賓語,EF處斷開。)9.B(“用法不相同”錯誤,都是意動用法,親的意思是“以…為親”。)10.D(“意思不同”錯誤,成語“無稽之談”“有案可稽”中的“稽”也是“查考、核查”的意思。)11.A(“司馬遷被滯留在周南”錯誤。由“而太史公留滯周南”可知,是太史公被滯留在了周南,這里的太史公是司馬遷的父親。)12.(1)我雖然不聰明,請允許我詳細編纂先人所整理的史實古事,不敢讓它有半點缺失。(關鍵詞:“小子不敏”:“次”,依次編排:“闕”,空缺,缺失。一點1分,句意1分,共4分)(2)(此書)起草尚未完成,恰好就碰上這樁禍事,惋惜它沒有寫成,因此寧愿接受宮刑而沒有怨怒的表情。(關鍵詞:“就”,完成;“會”,恰好:“慍色”,怨怒的臉色。一點1分,句意1分,共4分)(3)知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安定動蕩的道理,嫻熟外交辭令。(關鍵詞:“志”,記;“治亂”,國家安定動蕩的道理:“嫻”,熟悉,熟練。一點1分,句意1分,共4分)13.①為完成父親的遺愿:接續(xù)祖先的事業(yè);讓明君賢臣事跡揚于后世。②為實現自己的志向:讓自己的文章傳于后世,抒發(fā)心中的郁憤;探究天人、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成就自己的學說。(一小點1分,一共4分)14.B(“直接寫歌聲優(yōu)美”錯,并沒有具體寫到歌聲如何優(yōu)美,只點明歌唱的形式是“齊唱”,歌唱的內容是“憲王”的“春樂府”。)15.①李詩:通再現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戲曲時演員擅場、眾人齊唱、月光如霜普照大地的歡樂場面,表達了詩人希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期盼之情、祝福之意。②辛詞:自比為一個孤高、淡泊、獨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表現了其內心的孤獨、寂寞之感,在詞中寄寓了詞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悶,表達了詞人不愿跟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悲憤之情。(或:詩人寫自己苦苦尋覓一個孤高、脫俗的女子,表達了對心中的君王、國都的深情。)(每點3分,情感概括1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16.(1)雖九死其猶未悔(2)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成都市第七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8月入學考試語文.pdf 成都市第七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8月入學考試語文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