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一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 本試卷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2.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班級、姓名、學號寫在密封線內。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 作詩一定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中國古典詩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之力量為最基本的特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內心感動,然后用詩歌表達出來。鐘嶸在《詩品序》中說:“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 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可見鐘嶸所認識的詩歌,其本質乃是心物相感應之下發自性情的產物。使人心動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間的死生離別更加使人心動。如杜甫寫在天寶亂世年間的詩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你看到沿途有餓死、凍死的人,難道不會去關心嗎 所以,作詩的真正動機和興起,可以使人對宇宙萬物、社會產生一種關懷。詩歌的吟誦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詩詞是一種美文,它包括了形、音、義等幾個方面,所以詩詞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的語言有四聲——平、上、去、入。這種單音獨體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特色。因此,詩歌有平仄和結構,有一種獨特的聲調。而這個平仄的結構和聲調,不是古人生編硬造給我們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詩經》大多是四個字一句,就是因為我們獨體單音的語言,四個字一句才能夠表現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聲調和節奏。《詩經》里的第一首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兩字一停頓,才有節奏,而這個節奏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的基本節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原則上是兩個字一個停頓,如“國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頓;“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二二三的停頓。這種停頓,是詩詞最基本的節奏。中國的傳統詩歌吟誦是結合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特色,經過一個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所形成的一種音調,雖然現在聽來會覺得奇怪甚至單調,但它卻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因此,我認為中國的傳統吟誦很重要。讀詞背詩,要懂得它所隱藏的深厚內涵。我們來欣賞一首李白的作品《憶秦娥》。這首詞寫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時候——天寶之亂。中國的詩詞講究出處,字字有來歷。“秦娥”出自漢朝的一首樂府詩:“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因此秦樓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著美麗的女子。李白的這首詞看起來是一首尋常的描寫相思怨別的詞,可是它寫在天寶安史之亂之時,其中就有了深意。這部作品帶給了我們非常豐富的聯想。“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你聽到那吹簫的聲音,像哭泣一樣的嗚咽,那樓上的女子,每當月明的夜晚,就懷念起那個遠離她的人。“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陵是首都長安送別人的地方,有人要遠行,就到灞陵道別。可是這首詞中讓人懷念的人,可能不是指愛人,而是逃難到西蜀的唐玄宗。“樂游原上清秋節”,樂游原是長安郊外的一處草原,樂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發慘淡。“咸陽古道音塵絕”,從長安出發,在咸陽古道遠行的那個人,一直沒有回來。玄宗到了四川,“音塵絕”,留在長安的詩人或百姓心斷望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陽殘照之下,一陣秋風吹過。“漢家陵闕”,是我們大唐漢民族的陵墓,是我們的宮闕。從最后的兩句可以看出,這不是普通的描寫男女相思怨別的詞。在這首詞里,有詩人對國家危亂的無盡悲哀和無限感慨。所以,讀詩詞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會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詩寫作的時代、寫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內容、深刻的感情讀出來。中國古典詩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為中國古典詩歌重視心、物之間的興發感動,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無窮;以內心的感發為主,“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感情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出來,千百年后再讀其詩作,依然能夠受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生命。(摘編自葉嘉瑩《傳統詩詞到底美在哪兒》)材料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德的重視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門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養和完善。孔子大約從30歲開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詩禮樂作為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被視為達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徑。如何進行道德修養 《論語·泰伯》中記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指出了道德修養的三個層面,首先應該先學詩,而后以禮來立身,最后用音樂完善人性。禮樂文明的創立者是周公姬旦,“禮樂”是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是社會秩序和諧的標志。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禮樂文化無法適應變革時代的社會要求,禮壞樂崩的局面開始出現,如何對待周代的禮樂文明,也是先秦百家爭鳴的議題。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崇尚禮樂文明中蘊含的仁愛精神。同時,孔子也崇尚詩,他甚至把詩與禮樂并立,之于道德修養,孔子甚至認為詩的作用在禮樂之上。孔子認為首要的關鍵是學“詩”。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他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孔子將《詩經》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視為修身養性的教科書。在道德修養層面,《詩經》為何受到孔子的重視 從《詩經》已有的篇章記載來看,敬德、愛民、德政、忠孝皆與道德修養有關。“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經》中記述了后稷、公劉、文王等圣君明主進德修業,強調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應以愛民為根;“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君主要實行德政,非暴力強制,而是通過禮樂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禮儀、行為規范等,對人的道德規范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出則忠,入則孝,忠孝兩全,方能成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講學,重視道德修養層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確實承載了道德修養的積極意義,孔子的“詩教”觀也為中國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源遠流長,敬德、愛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國文學的重要精神內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成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真切感懷,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誓言,即使在當代,余華、陳忠實、莫言等優秀的作家仍然承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在生動再現歷史現實的同時,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著自己對國家、對民眾、對個體深沉的人文關懷。孔子論“詩”與道德修養的關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響之下的中國文學的精神文化內核,對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學的創作和中國文學思想的傳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礎。(摘編自房瑩《孔子以“詩教”為核心的詩學觀述評》)1. 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中國古典詩歌從誕生開始就以給人直接的感發力量為最基本的特色,這感發力量都來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間的生離死別。B. 中華詩詞有平仄和結構的特殊要求,這是中華民族詩詞所獨有的,這種平仄和結構的要求是中國傳統詩詞吟誦一開始就固定下來的。C. 如何對待周代禮樂文明是先秦百家爭鳴的議題,但孔子依然崇尚詩禮樂,他認為在道德修養方面,詩的作用在禮樂之上。D. 《詩經》蘊含了許多倡導加強道德修養的內容,也為中國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讀詩背詞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會背就算了,要能夠知人論世,把詩歌所隱藏的深厚內涵和深刻感情讀出來。B. 葉嘉瑩認為李白的《憶秦娥》可能不是描寫男女相思怨別,而是詩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這種深層解讀,未必是定論。C.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道德,源于孔子對道德人格的重視,孔子認為達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徑是學習詩禮樂。D. 孔子重視道德修養層面的人格完善,他認為敬德、愛民、德政、忠孝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精神內核。3. 下列各項中,與上述兩則材料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3分)( )A. 辛棄疾有兩句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樹、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鳥、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們也要有這種愛惜和關懷宇宙萬物之心。B. 閱讀杜甫的詩《春夜喜雨》之后,我們不但感受到了順應時節下得恰到好處的春雨,還可能了解到杜甫對于老百姓的關懷。C. 普希金《致大海》中遼闊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驕傲而又倔強的大海,正是詩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體現出詩人在重重束縛下迸發出的斗爭激情。D. 《論語·陽貨》篇記載:“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見孔子十分重視《詩》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4. 請簡要分析兩則材料在論證上的共同點。(4分) 5. 孔子主張“不學《詩》,無以言”,請結合材料二的相關內容,概括孔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山 地 回 憶孫 犁從阜平鄉下來了一位農民代表,參觀天津的工業展覽會。我們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見面了。臨走的時候,我一定要送點東西給他,我想買幾尺布。為什么我偏偏想起來買布 因為他身上穿的還是那樣一種淺藍的土靛染的粗布褲褂。這種藍的顏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過的三年戰斗的歲月。他這身衣服的顏色,在天津是很顯得突出,也覺得土氣。但是在阜平,這樣一身衣服,織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覺得鮮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氣冷,山地不容易見到太陽。那里不種棉花,我剛到那里的時候,老大娘們手里搓著線錘。很多活計用麻代線,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就是因為襪子,我和這家人認識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個冬天,該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擊打到了這個小村莊,情況緩和了,部隊決定休整。我每天到河邊去洗臉。有一天早晨,刮著冷風,只有一抹陽光,黃黃地落在河對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塊石頭上。砸開那個冰口,正要洗臉,聽見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見我在這里洗菜嗎 洗臉到下邊洗去!”這樣冷天。我來砸冰洗臉,反倒妨礙了人。心里一時掛火,就也大聲說:“離著這么遠,會弄臟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惱了,說:“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為什么不臟 ”我站立起來轉過身去,才看見洗菜的是個女孩子,也不過十六七歲。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十月嚴冬的河灘上,敵人往返燒毀過幾次的村莊的邊沿,在寒風里,她抱著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這該是早飯的食糧。不知道為什么,我一時心平氣和下來。我說:“我錯了,我不洗了,你在這塊石頭上來洗吧!”她冷冷地望著我,過了一會兒才說:“你剛在那石頭上洗了臉,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著說:“你看你這人,我在上水洗,你說下水臟。現在叫你到上水來,我到下水去,你還說不行,那怎么辦哩 ”“怎么辦,我還得往上走!”她說著,扭著身子逆著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塊尖石上,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什么時候,才能打敗鬼子 ”女孩子望著我,“我們的房,叫他們燒過兩三回了!”“也許三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們總是要打下去。”“光著腳打下去 ”女孩子轉臉望了我腳上一下,就又低下頭去洗菜了。我一時沒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問:“你說什么 ”“說什么 ”女孩子也裝沒有聽見,“我問你為什么不穿襪子,腳不冷嗎 不會求人做一雙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誰做去呀 ”“我給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來,“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里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她端著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著一雙“踢倒山”①的鞋子,凍得發黑的腳,一時覺得我對于面前這山,這水,這沙灘,永遠不能分離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襪子。女孩子的父親計劃販紅棗到曲陽去賣。上級允許我幫老鄉去做運輸,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紅棗,順著河灘,爬山越嶺,送到曲陽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給我們做飯,飯食很好。一天,大伯說:“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嗎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個人背棗,我們妞兒是不會給我吃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說:“沾他什么,他穿了我們的襪子,就該給我們做活了!”又說:“你們跑了快半月,賺了多少錢 ”我們一同數了票子,一共賺了五千多塊錢,女孩子說:“夠了。”“夠干什么了 ”大伯問。“夠給我買張織布機子了!”我們到了曲陽,把棗賣了,就去買了一架機子。大伯不怕多花錢,一定要買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們分著背了回來,累得渾身流汗。這一天,這一家人最高興。就像要了幾畝地,買回一頭牛。以后,女孩子就學習紡織的全套手藝了:紡,拐,漿,落,經,鑲,織。當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發了。從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雙襪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沒有破綻。開國典禮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貨公司去買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藍士林布,送給女孩子一身紅色的。大伯沒見過這樣鮮艷的紅布,對我說:“多買上幾尺,再買點黃色的!”“干什么用 ”我問。“這里家家門口掛著新旗,咱那山溝里準還沒有哩!你給了我一張國旗的樣子,一塊帶回去,叫妞兒給做一個,開會過年的時候,掛起來!”他說妞兒已經有兩個孩子了,還像小時候那樣,就是喜歡新鮮東西,說什么也要學會。(選自《白洋淀紀事》,1949年12月,有刪改)注:①踢倒山:舊時山區農村常穿的老式布鞋。6. 下列對文本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小說圍繞一雙襪子展開故事,通過河邊“爭吵”、販棗、買織布機子等生活片段,再現地方風俗之美,表現抗戰軍民魚水之情。B. “我”到河邊砸冰洗臉,遭到女孩子的訓斥,一番爭吵之后,女孩子主動表示做一雙襪子送給“我”表達歉意,讓“我”感動。C. 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當早飯,房子被日本鬼子燒過兩三回,反映了抗戰時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D. 妞兒送“我”的襪子陪伴“我”走遍山南塞北,并且質量很好,穿了三年也沒有破綻。7.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小說以倒敘的方式敘述故事,由阜平鄉下來的一位農民代表的穿著引發回憶,回憶結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點接著敘述,結構完整。B. 小說用“……燒過兩三回”“……也許十年八年……”描寫戰爭,寫出了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與持久。C. 小說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刻畫人物,女孩妞兒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鐵凝筆下的香雪都是戰爭年代“美”與“善”的化身。D. 小說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參與者,又是故事的敘述者,這種筆法不僅使小說具有真實感,還能讓讀者更好地體會“我”的情感。8. 鐵凝說:“她們身上有孫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尋的‘美好的東西’。”這篇小說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東西” 請結合小說概括分析。(4分) 9. 孫犁的《白洋淀紀事》和茹志鵑的《百合花》,因其獨特的風格,被歸為“詩化小說”。請結合本文,從人物、語言、主題等方面談談你對這種“詩化小說”文體特征的理解。(6分) 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 ”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頃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后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節選自《晉書·陶潛傳》,有刪改)材料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節選自《歸去來兮辭并序》,有刪改)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私A事上官B郡C遣督郵D至縣E吏F白G應束H帶見之。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乃,在文中指于是,與《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詞義不相同。B. 語,在文中指告訴,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越人語天姥”的“語”詞義相同。C. 委,在文中指交托,與《琵琶行并序》中“委身為賈人婦”的“委”詞義相同。D. 仲秋,農歷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按孟仲季之序稱為仲秋。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陶淵明因為家庭貧困,親人年邁,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職回家了,后來他又歷任鎮軍、建威參軍、彭澤令。B. 陶淵明做彭澤令時,一開始命令公田全部種秫谷,后來在妻兒的請求下才決定一半種秫谷一半種粳米。C. 陶淵明好酒,每當朋友帶著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會喝醉,因為他感覺非常舒適快意,就會吟詠不停。D. 陶淵明請求到彭澤縣去做官,是考慮到當時社會動蕩,彭澤縣離家較近,且公田之利足夠釀酒。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 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4分) (2) 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4分) 14. 結合兩則材料概括陶淵明辭去彭澤令的原因。(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①弟歸浮梁辛棄疾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只消閑處過平生: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②。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問誰千里伴君行 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注:①祐之:辛祐之,辛棄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構思新穎精巧。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詞中分別以“鐘鼎”“山林”比喻繁華與隱逸兩種不同生活,指出這兩種生活皆如夢幻。B. “人間寵辱休驚”一句勸導族弟坦然面對人間得失榮辱,體現了詞人淡泊曠達的人生態度。C. 下闋前兩句不直寫送別,而是回憶與族弟當年風雨之夜燈下暢談的情景,更顯情真意切。D. 下闋綜合運用了虛寫、設問、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離別時對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16. 這首送別詞結尾寫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灑脫豁達,極具辛詞特色,請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抒發年歲已老、功業未成之感的兩句是“ , ”。 (2) 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詩經》中寫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來表達渴慕賢才之意的兩句是“ , ”。 (3) 杜甫的《登高》中,“ ”寫出了詩人遠離家鄉、漂泊時長的境況,“ ”更顯得詩人形單影只、老病孤苦。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要受到兩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經過詩人審美經驗的淘洗與 ① ,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與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說,意象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一個物象可以構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構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帶著貧士幽人的孤高。陶淵明《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暖云”則帶著春天的感受。羅隱《寄渭北徐從事》:“暖云慵墮柳垂條,驄馬徐郎過渭橋。”“停云”卻帶著對親友的思念。陶淵明《停云》:“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個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成的意象也就 ② 。 詩人在構成意象時,可以 ③ 物象某一方面的特點,以加強詩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將另一物象的特點移到這一物象上來;還可以圍繞某一物象作為聯想的起點,營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總之,意象不是物象的 ④ 。從物象到意象是藝術的創造。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篩選 大相徑庭 夸張 生搬硬套B. 篩選 大相徑庭 夸大 墨守成規C. 挑選 背道而馳 夸大 生搬硬套D. 挑選 背道而馳 夸張 墨守成規19. 下列選項中,與文中畫波浪線處雙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B. 包扎所設在一個小學里,大小六個房子組成“品”字形。C. 火車特有的氣息堅定了她的信心,她學著“北京話”的樣子,輕巧地躍上了踏板。D. 有幾個“慈祥”的老板把撿來的菜葉用鹽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了。20.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 文中第二段引用陶淵明《詠貧士》,其中“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6分) 22.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描寫了生機勃勃的秋日美景,請依據材料,分析詩人是如何對物象“魚”進行藝術創造的。(4分) 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切似乎近在咫尺,但有時人們又會突然發現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現象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