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宜賓天立學校第二學月質量檢測八年級語文卷(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150分)一、語文知識及運用(20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連翹(qiào) 歸醒(xǐng) 束縛(shù) 銷聲匿跡(xiāo)B.遷徙(xí) 欺侮(wǔ) 斡旋(wò) 嘎然而止(jiá)C.狩獵(shòu) 震撼(hàn) 枯燥(zào) 人情世故(shì)D.龜裂(guī) 嚴峻(jùn) 踴躍(yǒng) 草長鷹飛(yīng)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當的一項是( )(3分)A.看到老師突然進來,他肆無忌憚的大笑聲戛然而止。B.老人們常常抱怨年輕人不懂人情世故。C.江南的春天,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年年如此。D.他在演講時目空一切,侃侃而談,深深地吸引了聽眾,贏得了陣陣掌聲。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A.我國發展現階段,要加強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B.初三學生能否在中考中脫穎而出,關鍵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心態。C.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讓“君子文化”代表中華民族的深層精神追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D.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以上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4.對下列句子排序,并將正確的順序寫在橫線上。(5分)在中國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為什么?①古人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②而它的起點“修身”當然不能缺少對身體的包裝行為。③即必須首先從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風范的形象。④因為在禮儀之邦,衣是臉面、包裝,是身份的體現。⑤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與行為準則。5.請依照例句仿寫2個句子。要求:句式一致,表達通順。(6分)例句:河岸上,春天的腳步所經過的地方,到處是繁花與茂草。現代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6-8題。(9分)十二生肖的秘密[材料一]①在沒有考古發現之前,關于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在書中完整記錄了十二生肖,與后世記載一致。②但在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將生肖的起源時間大大提前。提到“十二生肖”的《日書·盜者》篇很有可能來自楚人,因此,十二生肖的說法大約在戰國時就已存在。③《日出·盜者》中十二地支與動物的關系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鼠 牛 虎 兔 ? 蟲 鹿 馬 環 水 老羊 豕④說明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地支與動物之間的對應。⑤而漢代以前文物中沒有貓的痕跡,我們熟悉的家貓并不是本土馴化的生物。根據資料記載,貓最早是由埃及人馴化的,早在7000多年前,貓就和古埃及人一起生活。在他們的觀念里,貓是豐產和康復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因而非常崇敬貓,甚至連法老墓里都有貓的木乃伊。⑥我們對貓的理解是從東漢開始的,等它被我們祖先熟知的時候,十二生肖早就排滿了。⑦雖然虎、蛇等動物也沒有被馴化,甚至龍根本不存在,但是它們為先人所熟知,在遠古時期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氛圍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文字記錄。于是在用動物指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時,被放上了臺面。⑧此外,還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生肖的產生與地支、紀年密切相關,現在的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也是語音、字形的影響。⑨比如“子鼠”,“鼠”在秦簡中多與“予”相通,兩字讀音也相同,而“予”與“子”字形相似。數術家可能因此有所附會。而“丑牛”,在《說文解字》中“丑,紐也”,“牛”與“紐”古音相近。“寅虎”中的“寅”字,其金文寫法像虎形,且“寅”也有虎紋的含義……⑩其實十二生肖并非中國獨有,在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生肖。(選自《喵!十二生肖里為什么沒有貓?》,有刪改)[材料二]①卯兔:“卯”是“寅”之后,新生事物快速出現,從細小微弱到形貌初具狀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②在常見動物中,兔子看上去身體不大,柔弱溫馴,但跑起來很快。兔子睡在地下洞中,白天鉆出來活動。兔子的這種形象和習性好比一件新生事物、一個新的生命,雖然還不夠強大,但生命力旺盛,在迅速成長。所以古人用兔和卯相配合,用“兔肖卯像”。有意思的是貓和兔子的個頭差不多,樣子也很招人喜愛,也許這正是稱其為“貓”的由來,所以好像用“貓”和“卯”搭配也可以。但“貓”不像兔子那樣每天總是從地下鉆出來,同時貓也很少長時間奔跑,所以還是“兔”和“卯”搭配更貼切一些。(選自《十二生肖哲學思想初探》,有刪改)[材料三]毫無疑問,敘說生肖,就是用動物來標記年份,生肖年可以對應、替換用地支字表示的年號。比如人們常說的“猴年馬月”。猴年就是申年,馬月就是午月。可見用生肖動物名替換地支字,不僅同樣能起到標記時間的作用,還更為生動形象。(選自《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的生物鐘?》,有刪改)[材料四]①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民間傳統節日的時間和風俗,也基本和中國一樣。越南也有十二生肖,而且給每種動物賦予了不同的品性。不過,越南生肖有貓無兔,也就是說,越南會過“貓年”,有人屬貓。②為什么越南生肖有貓而無兔呢?有一種說法是,十二生肖傳入越南時,“卯兔”的“卯”與漢語“貓”的讀音相似,結果“卯年”誤讀成“貓年”。這種“錯誤引進”在現代越南語中非常普遍,越南語至少70%的詞匯為漢語借詞,借著借著,意思就和原產地大不相同了。③另一種說法認為,有貓而無兔,是因為越南人更熟悉貓及貓鼠相克的平衡性所決定的。越南學者阮越山在《越魂》中說,“貓是十二種用來與地支相配的動物之一(中國為兔,但兔不屬于六畜)。”越南地處熱帶,氣候炎熱多雨。兔子怕熱不怕冷,在越南極少見,而貓比較親近人,更為人們所熟悉。于是,貓就成了越南的十二生肖之一。(選自《十二生肖有貓嗎?》,有刪改)6.下列關于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舉例子 B.引資料 C.下定義 D.列數字7.某同學對中國的十二生肖沒有貓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下列說法與材料不符的一項是( )(3分)A.我們對貓的理解是從東漢開始的,等它被人們熟知的時候,十二生肖早就排滿了。B.“貓”不像兔子那樣,每天總是從地下鉆出來,“兔”和“卯”搭配更貼切。C.雖然貓是十二種用來與地支相配的動物之一,但是貓不屬于六畜,所以落選。D.雖然在不少國家貓也是生肖之一,但我們熟悉的家貓并不是本土馴化的生物。8.下列有關生肖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不符合文義的一項是( )(3分)A.在遠古時期,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文字記錄,影響了人們對生肖的選擇。B.關于中國的十二生肖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是王充的《論衡》,其中完整記錄了十二生肖,與后世記載一致,C.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地發生變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D.用動物來標記年份,用生肖動物名替換地支字,可以起到標記時間的作用,還更為生動形象。(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9-11題。(9分)識人待人慎“愛屋及烏”匡吉①心理學上有一種“光環效應”,即看到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是優秀的,就會認為他方方面面都優秀;與之相應還有“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方面有不良印象,就會對這個人的整體評價偏低。因此識人待人,須理性客觀,全面公正。②識人待人要警惕“光環效應”與“惡魔效應”。“光環效應”或“惡魔效應”,皆屬典型的情感旁移。據《說苑》記載,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詢問姜太公拿殷商臣民怎么辦。姜答道:“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遂建議把他們斬盡殺絕。盡管建議未被采納,但“愛屋及烏”“惡其余胥”兩句成語卻廣為流傳。③要防止因“愛”或“惡”而產生偏見。因“愛”或“惡”,最終將態度與情緒覆蓋到與對象相關的一切,其實很不理性。“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美”的片面傾向,影響對人或事物本質的認知。一家企業需要選聘一名總經理秘書,人力資源總監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了推薦,但卻無視了被推薦人文筆不佳、愛出風頭、不能嚴守公司秘密等不適合秘書崗位的特點,最終給總經理的工作帶來了諸多麻煩。④使用一名不合適員工造成的后果,可能污染的只是河流;但如果以愛屋及烏與憎屋及烏的情緒覆蓋去識人待人的話,污染的就不僅是河流,而且是污染了整個水源,從而損害了整個社會精神文化基因。⑤與人相處要避免“愛屋及屋”或“憎屋及烏”。如果喜愛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一切都是好的,哪怕品行不端、作惡多端、為非作歹的惡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朋友,都要處處袒護,甚至越過法律與道德的底線,不惜違法亂紀。某人協助好友販毒,結果自己身陷囹圄。如果不喜歡一個人,“憎而不知其美”,以為這個人一切皆惡,哪怕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作風正派,便處處排擠擠他,并牽連其周圍的所有人。結果會自陷孤立,即使春暖花開之季也覺冷如三九冬日。⑥干部用人也要防止“愛屋及烏”或“憎屋及烏”。如果領導干部一旦對某個人有好感,就對他百般信任、非用不可,甚至連缺點也不在乎,可能就會“帶病提拔”;一旦對某個人有成見,一點余地也不留,甚至因為一句話、一件事就堅決不用,極易“因瑕廢玉”。并且,這樣的“愛”“惡”如果通過一個人遷移到與其相關的人身上,欣賞一個人就對被他推薦或與他親近的人也特別好,反感一個人就連跟他同地域、同單位的人也一并打壓……這樣“推愛”“導惡”,不僅導致用人不公,而且污染整個社會生態環境。⑦其實,無論識人用人還是交友待人,都應努力規避主觀因素的消極影響。跳出片面、偏執的怪圈,不被所處的位置、特定的情緒所左右,我們必定能看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風景,收獲“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5日04版)9.下列對文章的中心論點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識人待人慎“愛屋及烏”。B.識人待人,須理性客觀,全面公正, 要警惕“光環效應”與“惡魔效應”。C.識人待人要警惕“光環效應”與“惡魔效應”。D.識人待人要防止因“愛”或“惡”而產生偏見。1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選文第①段分析一正一反兩個心理學效應是為了更好的提出中心論點。B.選文通過識人待人要警惕“光環效應”與“惡魔效應”;要防止因“愛”或“惡”而產生偏見;與人相處要避免“愛屋及屋”或“憎屋及烏”;干部用人也要防止“愛屋及烏”或“憎屋及烏”等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C.第④段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形象生動地論證了“愛屋及烏”與“憎屋及烏”是對整個社會精神文化基因的破壞,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D.選文的結構方式為:總(①)——分(②③④⑤⑥)——總(⑦)。1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選文第⑤段畫線句給人的啟示是:如果與人相處帶著“憎屋及烏”的偏見便會自陷孤立,體驗不到人生的溫暖幸福。B.選文第②段講的姜太公“把殷商臣民斬盡殺絕”的建議,是為了更有力地證明“惡魔效應”的危害。C.事例“明朝有個吏部尚書叫王翱,他最疼愛的女兒嫁給京城周邊一個地方官吏,女婿請求王翱把他調到京城做官,王翱拒絕了。”可以證明“用人要防止‘愛屋及烏’”這論點。D.無論識人用人還是交友待人,都應全部規避主觀因素的影響。(三)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2-15題。(18分)山中的小草郭震海①或許和年齡有關吧,我越來越喜歡回到鄉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溝溝渠渠中錯落的農舍,摸一摸身邊的一草一木,疲憊頓消,心生愉悅。②太行山是雄偉的,也是溫柔的,如一位歷經滄桑的母親,包容萬物。一片片白楊林、柳樹林、松柏林交織在一起,還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叢,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長在大山的懷抱里。大山無聲,默默地哺育著草木;草木無言,靜靜地供養著山里的動物。③每當走在山中,我總喜歡俯下身子,去觀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風從耳邊吹過,小鳥在頭頂歡唱。草木香混合著泥土的芳香,吸幾口,如飲佳釀。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從小就進山識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寶貝,可以作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飼料,更可成為醫治疾患的“救命草”——它們不僅為蒼山披綠,也曾在漫長的歲月里救過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傳,口口相授,對各種草木的習性和作用如數家珍。⑤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跟在父親身后上山采中草藥。我最先認識的是黃芩,我喜歡它的向陽而生。除了喜歡陽坡外,黃芩似乎不再擇地,荒石縫隙,道路旁邊,只要有一點泥土就能生長。根莖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細小的軀干慢慢抽出。農人們懂得,此時的黃芩格外嬌嫩,走過之時腳步會變得緩而輕,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細長的軀干會高高上揚,如柳葉般的葉子在軀干兩邊展開,頂端開出紫色的小花,隨風搖曳,很是漂亮。黃芩的根能入藥,味道很苦,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黃芩的時候很講究,比如發現成片的黃芩,會選一些年長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繼續生長。⑥小柴胡似乎有點調皮,喜歡往灌木叢里鉆,仿佛在和農人捉迷藏。不過它散發出的特殊香氣總會暴露它的存在。這種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發現,因為上一年的枯枝還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認出。不過太行山里的農人不會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樣會遭到鄉親們的數落。小柴胡的葉子同樣細長、秀麗,春生夏長,開出的小黃花香氣四溢。小柴胡的根細長,多用于治療感冒發熱等。山里人偶感風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幾根大蔥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煥發。⑦益母草的性格則比較外向,田埂旁,小路邊,它總喜歡與灌木比高低,長得很是旺盛。仿佛春來它先知,嫩小的新葉迎春破土,生長很快。進入夏季,遠遠望去,挺拔的個頭開滿了粉紅色的小花。花開兩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時候。選一個晴朗的天氣,用鐮刀齊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來年又會旺長。采回后,稍作晾曬,清洗干凈,母親會將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鍋里熬,邊熬邊攪拌。最后過濾掉枝葉,再接著熬,直到熬成膏狀,放入罐里,待入藥用。⑧每一次回鄉,我總會走進山里,去看看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訪一個個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風在蒼茫的群山中、空曠的原野上奔跑,蘇醒的小溪一路邁著輕盈的腳步邊走邊唱。背陰處偶有殘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雞、野兔走過,爪印如盛開的花朵。沉睡了一個冬天的老桃樹、大柳樹,枝條上已有新芽冒尖,讓人驚喜。此時大地之下,成群結隊的小草聞風而動,枯枝敗葉中孕育著新生。陽坡上的黃芩,灌木叢中的小柴胡,田埂邊的益母草,點點嫩芽已經在解凍的泥土中萌生。我輕聲喚著它們的名字,微風中,它們紛紛點頭應答……12.文中第②段畫線句子“太行山是雄偉的,也是溫柔的,如一位歷經滄桑的母親,包容萬物”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 )(3分)A. 夸張,突出太行山的險峻高大。B. 擬人,將太行山人格化,賦予其母親般的形象。C. 對比,強調太行山剛柔并濟的特點。D. 借代,用“母親”代指太行山的植被。1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現出太行山區的人們對家鄉小草非常熟悉。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點泥土就能生長”,突出黃芩生命力頑強,對生存環境別無他求。C.第⑦段寫采收益母草到制成膏狀的過程,用了割、晾曬、清洗、熬等動詞,準確精練。D.第⑧段的景物描寫,有靜態有動態,有視覺有聽覺,展現了大山初春時節的勃勃生機。14.文章線索明晰,首尾呼應,請從以上兩個角度結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作者通過寫黃芩、小柴胡和益母草這三種小草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古詩文閱讀。(28分)文言文閱讀。(16分)游白水書付過①蘇軾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②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④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選自《東坡志林》,有刪改)【注】①此文是作者遠謫惠州時所作。白水:山名。過:蘇軾第三子,名過。②懸水:瀑布。③縋(zhuì)石:用繩子系著石頭向下。④山燒:夕照景象。⑤擊汰:擊水。16.下面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復與過飲酒:又B.書與付過:書信C.顧影頹然:回頭看D.循山而東:向東。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B.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C.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D.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雪濺雷怒,可喜可畏。(二)詩歌鑒賞。(6分)【甲】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乙】山中流泉[唐]儲光羲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19.下列對兩首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甲】詩“天平山上白云泉”一句用簡潔的語言點出了白云泉的位置。B.【甲】詩中,詩人筆下的白云泉從容自得地奔流,白云也自在舒卷。C.由“映地為天色”可知【乙】詩中的“流泉”和天空一樣是白色的。D.【乙】詩中的流泉漲滿了山澗,分出的支流也注滿了小池塘。20.下列對兩首詩的藝術手法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甲】詩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理趣盎然。B.【甲】詩表達了詩人渴望能在動蕩社會中建立一番功業的追求。C.【乙】詩表達了詩人對清凈淡泊、飄逸出俗、自強不息的個性和境界的追求。D.【乙】詩中,詩人詠物抒懷,將個人情懷寄寓在山泉之中。(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21.周鳥南鳴,“(1),在河之洲”掀開了《詩經》中謙謙君子的思戀篇章;身處困境,勞動者以“微君之躬,(2)”表達對統治者的驅使和剝削的控訴;送友宦游,王勃以“(3),”的心意相通來勸慰友人要豁達樂觀;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4),”展現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四、名著閱讀。(6分)22.請運用閱讀《經典常談》所積累的知識,完成下面小題。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著的一個人。舊歷五月五日端午節,相傳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競渡據說原來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來是祭他的。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也是為了紀念的緣故。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他是個節士,而且是個浮游塵外、清白不污的節士。“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劇。可是他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原”是他的號,“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國的貴族,懷王時候,做“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現在的秘書。他很有學問,熟悉歷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參贊國事,一方面給懷王見客,辦外交,頭頭是道。懷王很信任他。(1)語段里提到的,延續至今的端午節兩種習俗是、。(2分)(2)《經典常談》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是為了給中學生做個向導,因此既有知識性又有通俗性。請結合語段,說說這本書的特點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4分)五、寫作。(60分)23.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寫作。煩惱積壓在心頭,沉甸甸的。她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無意間打開窗戶,蔓延的綠意撲面而來,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聯想或感悟?請任選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天立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卷答案 一、語文知識及運用 1.C 2.D 3.B 4.④①⑤②③ 5.田野里,春天的腳步所經過的地方,到處是綠意與生機;溪流邊,春天的腳步所經過的地方,到處是歡聲與笑語。 二、現代文閱讀 (一) 6.C 7.C 8.B (二) 9.B 10.C 11.D (三) 12.B 13.D 14.線索:文章以 “山中的小草” 為線索,先總寫對太行山中草木的喜愛,再具體描寫黃芩、小柴胡、益母草三種小草的生長習性、作用及人們對它們的利用,最后又回到對回鄉看草木的描寫,圍繞 “山中的小草” 展開,使文章脈絡清晰。 首尾呼應:開頭寫 “我越來越喜歡回到鄉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溝溝渠渠中錯落的農舍,摸一摸身邊的一草一木,疲憊頓消,心生愉悅”,結尾寫 “每一次回鄉,我總會走進山里,去看看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訪一個個交情甚厚的老友”,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回鄉看山中草木,表達對山中草木的喜愛,形成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15.表達了對太行山中小草的喜愛與珍視之情;對山里人懂得合理利用和保護小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賞之情;對鄉村生活、家鄉的眷戀之情。 三、古詩文閱讀 (一) 16.B 17.B 18.(1)水邊的懸崖上有幾十個巨大的腳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佛跡。 (2)(瀑布)像雪一樣飛濺,像雷一樣轟鳴,既讓人歡喜又讓人畏懼。 (二) 19.C 20.B (三) 21.(1)關關雎鳩 (2)胡為乎泥中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四、名著閱讀 22.(1)競渡(賽龍舟)、吃粽子(2)知識性:語段介紹了屈原的身份、官職、性格、事跡以及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等內容,讓讀者了解到關于屈原和端午節的知識;通俗性:語言通俗易懂,如將 “左徒” 比作 “現在的秘書”,使中學生更容易理解古代官職,符合寫給中學生看的定位,體現了通俗性的特點。 五、寫作 23.(略,需根據題目要求自行創作,注意文體為記敘文,600 字左右,不出現真實人名、校名、地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