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南帆散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題。草書的表情南帆①時常聽到抱怨,草書難懂如同天書。②我的想法是,何必執意認出每一個字?墨跡濃淡枯腴,運筆頓挫緩急,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細若游絲,撫摸得到搏動于撇捺點劃之間起伏的內心波瀾,這就是懂得草書了。那些戲迷不在乎舞臺上的故事情節,他們是為演員的柔軟身段和激越唱腔而搖頭晃腦。草書也是如此。跌宕錯落,奔走踴躍,蓬勃之勢潮水般地涌過紙面,至于寫下的是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③無聲的書法是有表情的。“厚德載物”也罷,“天道酬勤”也罷,“寧靜致遠”也罷,“清風遣懷”也罷,相同的辭句可以寫出迥不相同的書法表情。草書甩開了一筆不茍的橫豎撇捺,頤使氣指,是篆、隸、楷諸體之中表情最為豐富的一種。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把推開了正襟危坐的楷書,縱筆馳騁,不拘濃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憤躍然紙上。王羲之當年與眾多賢人聚會蘭亭,流觴曲水,惠風和暢之間生死無常的哲學感嘆沒有切膚之痛。據說他的《蘭亭集序》是微醺之際的書寫,字形俊朗,風神飄逸。然而,日后的《哀禍帖》終于喪失了那一份優游自得,剛硬硌人,不暇修飾,第一行的幾個字形同仰天哀號。懷素的《自敘帖》呼風喚雨,飛沙走石,闔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長長的呼嘯回旋。因此,日后讀到了懷素的小草“千字文”,不禁大為吃驚。這是他六十三歲的作品。相對于《自敘帖》,小草“千字文”安詳恬淡,漫不經心。書法史對這一件作品贊不絕口。所謂蒼勁靜穆,所謂法度精嚴,甚至稱之為“千金帖”——一字千金之謂也。然而,我在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一個隨和淡然的老者。歲月終于撫平了心中的激昂,年邁體衰,心意驟冷,神志與軀體似乎都有些萎縮,當然,書法史更樂意將這種格調形容為“人書俱老”。⑤我與書法相遇,大約是四十多年前,偶然得到一本隸書字帖。臨摹了一段時間,又借到一本殘缺不全的草字匯。我設法弄到了一疊透明紙,細心地將整本字帖描了下來。這就是草書的啟蒙了。一管毛筆開始在舊報紙上快速移動的時候,那個少年顯然認為,草書比隸書有趣。⑥我的生活再度擁有一張書桌時候,書法已經成為過時的傳統手藝。窗外的日子充滿了工業的節奏,書桌的統治者無疑是電腦。我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打五筆字形,毛筆如同一個古老的傳說湮沒在斑駁的往事中。很長的時間里,我與書法的唯一往來就是讀一讀字帖。書店里遇到一些名帖,總是忍不住要買下來。讀帖是無言的對話,緩重的一點一劃是隱忍,洶涌的筆勢是慷慨陳詞,古拙的橫平豎直是心如古井,長長的枯墨是一縷不絕的歌謠盤山而過……當然,悠然心會,神交而已。發現了意外的精妙情不自禁,也不過伸出手指在空氣中將某個字臨寫一遍。⑦再度握住毛筆,仿佛是突如其來的一念之間。騰出一張桌子,展紙研墨,熟悉的感覺穿過了四十多年的塵埃驟然彌漫開來。草書,墨跡淋漓,運筆如風,意想不到的快樂。年齡漸長,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闖北的時候,草書是另一種馳騁。吸一口氣,提一管狼毫毛筆滿紙飛奔,這里有天馬行空的任意。“紙上江湖,筆墨風月”,這張條幅是為自己寫的。從車水馬龍之中脫身而出,一間空曠的屋子,一張大桌,一刀宣紙,一副筆墨,這就是自得其樂的時刻。⑧幾幅字鑲入鏡框懸掛在墻上,不加裱褙。紙張微皺猶如亂頭粗服,自有自然天真之態。有朝一日覺得了寡趣生厭,可以另行再寫一幅換上。享受草書如同享受時裝,心中快樂不減。不時挑選兩幀發布在微信上,若干文友捧場點贊。偶爾有方家路過,指指點點。褒貶由人,心中快樂不減。忽然想為自己的客廳書寫一幅,然而屢屢不能得手。除了滿地的紙團,整個下午一事無成。受挫之感潮水般地涌過,心中仍然快樂不減。⑨我沒有寫詩的才能,無法將一腔的心事托付于鏗鏘的句子。詩是少年的狂放,中年的故事多半是欲說還休。現在好了,草書不期而至。孫過庭的《書譜》曰:“偶然欲書。”心血來潮的那一刻握住一管筆,點若飛石,橫若枯木,盤旋若龍蛇,奔放若快馬入陣,草書就是一個存放心情的空間。胸中有不盡之意,那么,鋪一張大紙,揮毫潑墨,一片縱橫起伏猶如無聲的吶喊與長嘯。⑩閑暇時寫幾筆草書,似乎很難接受白話文。遇到“汽車”、“電腦”、“主義”這些詞,草書寫不下去,甚至不斷出現的“的”也是一個障礙。寫唐詩宋詞的句子,筆墨立即就流暢起來。“月”、“雨”、“雪”、“云”、“水”、“茶”都是常常寫到的字,古人的日子充滿了水意,不枯燥。還常常寫到“花”字。風高竹有聲,夜深花不寐,這時我明白過來了,草書就是在紙面上回憶古老的詩意生活。“閉門煮茶,秉燭讀花”,寫下這一幅對子,寫的是一種久違的期盼。(取材于南帆同名散文)1.根據作品內容,下列作為作者客廳的對聯,恰當的一項是A.喜有和風駐 欣無俗客來B.墨研清凈日 書成春風庭C.云山起翰墨 星斗煥文章D.無事此靜坐 有福方讀書2.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以反問起筆,強調欣賞草書重在關注墨跡的濃淡枯腴、運筆的頓挫緩急。B.作者列舉顏真卿等書法家的作品,表明草書書寫字如其人,性格決定草書書寫形態。C.作者寫草書時很難接受白話文,是因為他熱愛詩意生活,完全不能適應充滿工業節奏的生活。D.作者敘寫了自己對草書的獨特感受,語言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增強了文章可讀性。3.作者常寫蘊含古人詩意生活的“雪”、“月”、“花”、“茶”等字。下列《紅樓夢》中與此相關的詩意生活,解說有誤的一項是A.賈母帶領眾姐妹在大觀園中賞雪,四面粉妝銀砌,眾人在琉璃世界中享受美好時光,此時盛景顯現了賈府的鼎盛繁華。B.中秋月朗,黛玉和湘云聯詩吟月,“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表現了兩人的詩情才情,也暗示了兩人的悲凄命運。C.春日葬花,結詩社詠花,與眾人賞花……黛玉惜花愛花,花亦如其人,芙蓉、菊花、牡丹、海棠都能映射黛玉的性情。D.妙玉在櫳翠庵中請寶黛釵三人飲茶,使用的茶具精美,烹茶講究,品茶獨到,這是賈府富貴雅致生活的一個縮影。4.作者再次遇到草書,從草書中獲得了哪些樂趣?請概括作答。5.請對文中劃線句子進行賞析。讀帖是無言的對話,緩重的一點一劃是隱忍,洶涌的筆勢是慷慨陳詞,古拙的橫平豎直是心如古井,長長的枯墨是一縷不絕的歌謠盤山而過……6.文章以“草書的表情”為題目,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閱讀下文,完成小題。叩訪感覺南帆①感覺的等級通常井然有序。根據統計,人們的絕大多數經驗來自視覺,視覺所復蓋的空間范圍是無可比擬的。這無形地決定了視覺的特殊威望。如若聽覺、味覺、嗅覺或者觸覺異于視覺,視覺有權力予以否決。這種優先甚至使視覺晉升至精神范疇。“觀點”、“意見”、“看法”、“重視”、“洞見”,這些詞的詞根均出自視覺。②當然,并非所有的動物都如此器重視覺,甚至人類的視覺崇拜也不是亙古如斯。但時至今日,視覺已經主宰了社會。丹尼爾·貝爾指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它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無論是繪畫、電影、尤其是電視無不體現出視覺文化的強大規模。③視覺的時代是如何來臨的 這也許是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十七世紀的科學曾經如同宗教一樣否定了人的軀體。宗教宣布軀體是貪欲之源,科學宣布軀體感官無法獲知真理。然而,這種否定并不包括視覺。在后來的科學發展中,視力甚至變成了一種控制的形式,盟主之尊不可動搖。④盡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感覺都樂意承認現有的等級秩序。譬如觸覺。觸覺表明了真正的軀體親歷,遙看泰山并不算登臨泰山,唯其一雙腳掌觸及泰山極頂的那一塊巖頭之后,登臨方告完成。視覺之泛濫如同唾手可得的報紙,觸覺卻像獨一無二的日記。⑤人們還可以重新核對一下感覺的等級秩序: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種排列無寧說體現了社會文明的認定。馬爾庫基曾經指出,味覺或者嗅覺之所以顯得低級,恰是因為這兩種感覺屈從強烈的肉體快樂。所以,這種排列表明,感覺的社會功能正在依次減弱,空間范圍逐漸縮小;但是,社會文明遺忘了,這種排列同時表明軀體與感覺對象之間的距離不斷迫近,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愈越密切。人們不難想象一個極端的例證:置身于干燥的沙漠之上,海市蜃樓的眼睛享受怎能同一掬涼水的口舌之快相比呢 ⑥然而,視覺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過分。眼睛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感官,它貪婪地向四處射出視線,不僅能夠穿透空間距離,還可以氣吞山河。在這個意義上,嘴弗如遠甚。眼睛卻毫不費力地吞噬一座大山,盡管眼眶的容積不過是口腔的七分之一。⑦所以,一個人眼睛所消費的景象是驚人的。幸好,這些景象不會因為眼睛的消費而遭受損耗。然而,這并不是說視覺僅僅是一種從“我”到“它”的單向度運動,它表明軀體與對象之間的特殊關聯。我看到十尺之外的一棵樹,此刻的樹成了“我”的環境,成了軀體的延長。這種特殊關聯甚至令人感到看的作用是有形的,視線的投射將引起物的回響。看是以軀體為中心重新組織視覺世界。我的眼光刺入了世界的縱深,表面上并沒有能挪動對象,但依然表明了軀體的到場與無聲參與。⑧不管怎么說,看是一種享樂,一種軀體欲望的間接滿足。這至少是一部分視覺娛樂長盛不衰的原因。人們可以通過窺視欲解釋某些電影和電視片。它們保證了觀眾不必尷尬或冒險地卷入特殊情節,可以在一個安全地帶盡情地窺視他人秘密,從而悄悄獲得一份軀體的快樂。于是,看與被看之間出現了主從等級。⑨這當然不僅是眼睛的角逐和較量。一個人所有的身份、財富、權勢乃至體力都將凝聚到眼睛上,介入視覺快感的再分配。許多時候,文化習俗已經作出了規定。例如,人們在長輩面前必須低眉俯眼,盯視上司是無禮之舉,如此等等。在某些場合,眼睛和眼睛也可能狹路相逢,互不相讓。這種對抗往往是是以怯弱者轉開眼睛而告終——他通過轉讓看的權力而換取了人身安全。⑩人們的看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眼睛是在畫家的率領下重新認識了山川森林,花鳥魚蟲。然而在今天,視覺領袖的位置已經逐漸為電視攝像機所篡奪。電視攝像機力圖獨攪大權。它有效地延長了視覺距離,讓眼睛縱情飽覽;另一方面,它又將自己的速度、立場、視野范圍和編輯剪接強加給觀眾,剝奪觀眾不同的視覺選擇。在這個電視的時代,人們看到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同時,人們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易于患上左拉所說的“視覺癱瘓癥。”(節選自南帆《叩訪感覺》,有刪改)7.第⑥段中“氣吞山河”在文中指的是 。8.具體分析第④段是如何說明“觸覺”的作用的?9.下列對第⑤段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⑤段上承第④段的內容,重在說明社會功能決定了感覺的等級秩序。B.第⑤段內容是對第④段的補充,說明其他感覺同樣構成對視覺的挑戰。C.第⑤段將幾種感覺進行橫向比較,是為了在下文強調視覺的統治地位。D.第⑤段主要是為了說明感覺的等級秩序并不是絕對的,應該加以調整。10.可用來闡釋第⑦段中所謂“軀體與對象之間的特殊關聯”的一項是( )。A.古希臘哲人認為藝術源于對自然的模仿B.《論語》中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C.李白筆下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D.《赤壁賦》中的“主客問對,抑客伸主”11.結合全文,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具體分析第⑧--⑩段的闡述。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其實山不在高南帆綠水青山,人心所向,這樣的話沒有必要多作解釋。人們說過了這樣的話之后,就要想起那些名山大川來了。某些山水的巨大名聲讓人們產生了久久的渴念——哪一天能夠背負行囊,親自見識黃山的神奇,三峽的偉岸,華山的險峻,或者錢塘江潮的澎湃氣勢呢?當然,那些渴念總會有實現的一天。于是,幾個人攢夠了時間,在一個狹小的窗口買到了火車票、興沖沖地慕名而去。多少天以后,這幾人回來了。他們曬黑了臉,滿身風塵,疲憊得想倒頭便睡;盡管如此,他們的話明顯地多了起來。他們喋喋地說著山的高,水的險,說著望夫巖或者豬八戒馱媳婦這一類民間傳說,眉宇之間掩不住得意之情。可是,如若詳詳細細地說得多了,他們的心里就會慢慢地生出一些憾意來。他們知道這一次還是沒有將那些山水里里外外地讀個透徹。山太高了,而且山外有山;水太長了,誰知道溯源而上還會遇到多少故事?時間到了,他們只能撤離。下一次再來吧,當時他們心里這么想著。他們在事后這樣安慰自己:閱讀這些山水就像是閱讀偉人的著作——難道人們有可能一次就領會了偉人的所有奧妙思想嗎?但是,這幾人終于也知道了名山大川的分量。這樣的分量甚至給人帶來了壓迫感。所有的雄偉、奇崛、宏闊——所有的鬼斧神工和莫測天機都讓人嘆為觀止。某一個瞬間,這幾個人確確實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他們甚至因為自卑而生出了某種隔閡和生疏:面對這樣的自然造化,我們這樣的螻蟻之軀又算得了什么呢?名山大川只適于遙看而難以昵近,這又會讓人有了另一種心思。于是,這幾個人記起了另一個類型的山水。這些山水的格局是袖珍型的;這些山水并沒有震懾人心的巨大體積和一眼望不到邊的面積,進入這些山水,人們不至于誠惶誠恐,目不暇接。人們有可能獨辟蹊徑,細細品嘗一丘一壑;也可能攀上一個制高點,縱覽無余。這些山水或許算不上氣勢非凡,但是,這些山水似乎卻更易于讓人親切。如果再讓這幾個人說得具體一些,他們就不得不舉出冠豸山作為例子了。如多少人認識了冠豸山呢?如車子剛剛駛出連城,一扭頭,人們的目光立即就會被幾座山峰的峨岈之勢勾住了——這時一定就會有人告訴你:這就是冠豸山了。冠豸山的山勢如同古時法官頭上的獬豸冠,人們按照象形的原則為它安上了如此一個奇怪的稱謂。冠豸山不知成于何時?可以肯定,冠豸山的歷史遠遠超過了連城行政地界的歷史。然而,人們總會在無意之中覺得,冠豸山是自然賦予連城人賞玩的一個大號盆景。冠豸山成了連城的一個綴物,這自然是連城人的運氣。把冠豸山說成一個大號盆景,這并不意味著冠豸山是好對付的。不信,人們可以試著尋訪隱匿于山峰之間的竹安寨、循著小徑踏入山間,最初的幾步仍然徐徐緩緩。可是,驟然之間,人們四周的空間迅速地切換了。那些公路、汽車、小店鋪以及泥墻根下悠然覓食的雞和豬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眼前只剩下了一架架筆立的危崖,剩下在巖石之間掙扎得千姿百態的樹木。一陣長長的風從背后吹來,茅草和林子噼啪響成一片,仿佛將陌生者的抵達通知到了山的深處。小徑盤旋回轉,指引人們潛行于山林的腹地。沿途之中,那些挨挨擠擠的山崖如同得到了指令,列隊相迎。有的山崖昂然而立,一如傲慢的壯夫;有的山崖置身于樹木之間,一如羞澀的少女。某些時候,山間的小徑也會要一要脾氣。它陡然拔地而起,眼前的一級級臺階就要磕到人們的鼻梁;而后又惡作劇地從泉水邊掠過,讓人們在青苔上走得斂神屏息。峰回路轉之際,人們偶爾還會從兩座山峰的間隙看到了山外面星羅棋布的房舍和田野。人們甚至覺得這些房舍和田野近在咫尺,一伸手就可以撈得上來;身邊這些峻峭的懸崖不過是一道薄薄的布景。然而,只要一個小小的拐彎,人們又陷入了嶙峋的巖石之間,讓喘息和心驚肉跳伴隨著每一串腳步。臨近竹安寨寨門的時候,一塊黑黝黝的巨大巖石橫豆在眼前,魚脊般的巖石上鑿著數百級臺階,兩側沒有護欄。人們必須空無所依地踩過這些臺階,方能進入寨門。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心悸的段落。目不斜視,顫顫巍巍,四周只有空曠的天空和或松或緊的山風,人們仿佛被孤零零地頂到了光禿禿的巖石背上,一步一步地考驗膽量和勇氣。好在這個段落并不長,好在這個段落之后有著足夠的補償——人們終于在寨門里面見到了刀切一般的水門墻,見到了慈眉善眼的壽星巖,還見到了一泓天池和幾座讓人遐想不止的古堡。竹安寨只是一個廢棄的遺址,幾段的殘垣斷壁之間不可久留。汗水開始涼下來的時候,人們就會互相招呼著下山去。下山是一種被迫的緊張。陡峭的坡度讓人收不住腳。于是,人們在眾多峰巒的夾縫之間緊緊地追逐那條小徑,踉踉蹌蹌。豁然出山之際,人們的小腿肚子已經抖索不已。這時的人們一定看到了路邊的一座小小寺廟。撞進了廟門,人們會不由分說地灌下了兩杯熱茶。慢慢地喘出一口大氣,一個人無意地看了看腕上的手表。他大約會驚奇地啖了一聲:“怎么才用了這么一點時間?”的確,僅僅經過了兩三個小時,人們就在冠豸山上經歷了峰、泉、林、石,經歷了險、奇、峭、崛。如果這里有一個讀過《藝概》的人,他可能就要想到了劉熙載的一句很巧妙的話:雖好卻小,雖小卻好。名山大川是一部巨著,那么,冠豸山就該比擬為一首小令了。人們可以準備一個星期游覽黃山,而冠豸山只要一個星期天。可是,許多精湛的小令不就是靠凝練的一擊而回響不絕嗎?(取材于南帆的同名散文)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讓人們產生了久久的渴念 渴念:渴望與向往之情B.將那些山水里里外外地讀個透徹 透徹:詳盡而深入C.這并不意味著冠豸山是好對付的 對付:游覽D.緊緊地追逐那條小徑 追逐:追尋1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二段末句語言生動,句式整齊,表達出人們對身邊山水美景的無盡向往之情。B.第三段寫人們從名山大川游覽歸來的得意,但在歡喜中依舊有未能盡興的遺憾。C.第十一段引用劉熙載之語,凝練地概括了冠豸山風景的特點,使文章具文學性。D.作者發現平凡的山水,卻給人別樣的享受,啟發我們對事物應有更深入的思考。14.文章第九段寫冠豸山的風光,在修辭方法的使用上很有特點,請從中任選兩處,分析其表達效果。15.文章中作者描寫了兩種不同的山水,請分別概括兩種山水的特點,并結合題目思考作者這樣構思體現了怎樣的匠心。答案1.B 2.D 3.C 4.①從讀帖中獲得與書寫者的神交心會。②從塵俗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的生命感受。③從欣賞自己草書作品中獲得自在和滿足。④從書寫中釋放情感,表達心情的酣暢與快意。⑤喚起自己對詩意生活的回憶與期盼。 5.該句運用排比,寫出了草書的多樣形態及其中蘊含的書寫者豐富的情感這一特點,表現了作者對草書深入的理解和獨特的感受,表達了他對草書的熱愛。排比的運用突出了草書形態的多樣性,行文節奏感強,增強了作者情感的表現力。 6.交代寫作內容,文章圍繞題目,敘寫了作者的草書鑒賞感受和書寫經歷;運用擬人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草書的外在形態是書寫者內在情感的映射,表達了作者對草書的熱愛之情;用語生動新穎,引發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分析】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對聯。這道題考的是適合客廳的對聯。A項,由“俗客”一詞可見此聯適用于一般客廳。B項,由“墨研”“書成”可見此聯用于作者。C項,“翰墨”“文章”可見此聯用于書房。D項,“讀書”可見此聯用于書房。故本題選B項。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品中的重要內容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要先通讀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內容和主旨分析四個選項的內容,尤其是四個選項識記的上下文,要結合上下文再做出準確判斷。A項,錯在“強調欣賞草書重在關注墨跡的濃淡枯腴、運筆的頓挫緩急。”本節強調的是欣賞草書重在關注書寫草書的跌宕錯落,奔走踴躍,蓬勃之勢。B項,錯在“表明草書書寫字如其人,性格決定草書書寫形態”。C項,無中生有,錯在“是因為……,完全不能適應充滿工業節奏的生活。”原文是說“閑暇時寫幾筆草書,似乎很難接受白話文”是因為“草書就是在紙面上回憶古老的詩意生活。”故本題選D項。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品中的結合對文意的準確理解。C項,錯在“菊花、牡丹、海棠都能映射黛玉的性情”。林黛玉是“瀟湘仙子”芙蓉花神,黛玉的性情如荷花一樣高潔,其他花并不能反映她的性情。故本題選C項。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篩選作品中的重要內容。閱讀原文,圍繞草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概括作答。文章從作者與草書相遇到,書寫草書,享受草書的事情,閱讀全文,從中找出草書給作者帶來樂趣的句子或段落,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或概括出本題的答案。有效的答題區間:第④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縱筆馳騁,不拘濃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憤躍然紙上。王羲之……《蘭亭集序》是微醺之際的書寫,字形俊朗,風神飄逸。然而,日后的《哀禍帖》終于喪失了那一份優游自得,剛硬硌人,不暇修飾,第一行的幾個字形同仰天哀號。懷素的《自敘帖》呼風喚雨,飛沙走石,闔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長長的呼嘯回旋。……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安詳恬淡,漫不經心。……我在字里行間看到的是一個隨和淡然的老者。歲月終于撫平了心中的激昂,年邁體衰,心意驟冷,神志與軀體似乎都有些萎縮。”由此可見作者從讀帖中獲得與書寫者的神交心會。第⑦節,“再度握住毛筆,仿佛是突如其來的一念之間。……草書,墨跡淋漓,運筆如風,意想不到的快樂。”作者寫草書,有一種從塵俗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獲得新的生命感受。作者從書寫中釋放情感,表達心情的酣暢與快意。“年齡漸長,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闖北的時候,草書是另一種馳騁。吸一口氣,提一管狼毫毛筆滿紙飛奔,這里有天馬行空的任意。”“‘紙上江湖,筆墨風月’,這張條幅是為自己寫的。從車水馬龍之中脫身而出,一間空曠的屋子,一張大桌,一刀宣紙,一副筆墨,這就是自得其樂的時刻。”第⑧節,“享受草書如同享受時裝,心中快樂不減。不時挑選兩幀發布在微信上,若干文友捧場點贊。偶爾有方家路過,指指點點。褒貶由人,心中快樂不減。忽然想為自己的客廳書寫一幅,然而屢屢不能得手。除了滿地的紙團,整個下午一事無成。受挫之感潮水般地涌過,心中仍然快樂不減。”作者從欣賞自己草書作品中獲得快樂、自在和滿足。第⑨節,“心血來潮的那一刻握住一管筆,點若飛石,橫若枯木,盤旋若龍蛇,奔放若快馬入陣,草書就是一個存放心情的空間。胸中有不盡之意,那么,鋪一張大紙,揮毫潑墨,一片縱橫起伏猶如無聲的吶喊與長嘯。”第⑩節,“草書就是在紙面上回憶古老的詩意生活。“閉門煮茶,秉燭讀花”,寫下這一幅對子,寫的是一種久違的期盼。”草書喚起自己對詩意生活的回憶與期盼。本題的答案點分散在全文,概括難度較大,針對以上有效的語句分點回答。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品味文章語言內涵的能力。首先回歸文本,找到劃線句子,看該句所寫的對象,看有無使用技巧,圈出關鍵詞語,然后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內涵。分析時首先是通過語句內容辨認修辭手法,然后結合下文的內容,聯系設題句子的手法品味句子的含義,最后結合文段分析其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結合句子分析具體的效果。如該句采用“……是……”的句式,運用排比的手法,“緩重的一點一劃”、“洶涌的筆勢”、“古拙的橫平豎直”寫出了草書的多樣形態,“隱忍”、“慷慨陳詞”、“心如古井”寫出了草書的多種形態中蘊含著書寫者豐富的情感,表現了作者對草書深入的理解和獨特的感受。“長長的枯墨是一縷不絕的歌謠”運用比喻,把枯墨比喻成歌謠,表達了他對草書的熱愛。行文節奏感強,增強了作者情感的表現力。回答本題先回答修辭手法,再結合文意答出這種手法寫出了草書的特點和作者對草書的感情。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標題的作用。標題是小說的眼睛標題的作用如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點明寫作特點或含義;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題,表達作者的情感或態度;記敘的線索;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回答標題的作用題一般從結構、主旨、形象以及藝術技巧等角度分析。閱讀全文,文章圍繞題目“草書的表情”敘寫了作者的草書鑒賞感受和書寫經歷。本標題,是一個偏正短語,“草書”是修飾語,交代了寫作內容;中心詞是“表情”運用擬人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草書的外在形態,表達了作者對草書的熱愛之情。從效果上來看,“表情”是“草書”的,用語生動新穎,引發讀者的興趣。【點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題的解題思路:一、從關鍵詞語入手:1、句中的特定稱謂;2、句中的指示代詞;3、句中的動詞和修飾語,多為形容詞和條件、原因狀語。二、從特殊位置入手:1、首句,一般具有點明主旨,總領全文的作用;還可為后文提出觀點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鋪墊;還可點題以及交代起因或緣由。2、過渡句,多出現在文章的中間部分,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起轉換或逐層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對本段內容進行總領和總結。三、從修辭手法入手:關鍵是將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還原成沒有使用修辭方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還原出作者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比喻句要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借代句要找出相關性,比擬句要找出形象性等。四、從相鄰的句子入手。在語段中間的句子,要結合這個句子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隱含著解題的信息。五、抓住題目中的提示語或引導語來答題。提示語有明確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記住,題干中一定會有這樣的信息,一定要加強審讀,不能大略看一下問什么和有幾問,就草草答題。六、抓住句子的陳述主體來答題:1、分清句子的陳述主體可以明確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點。2、如果句子的陳述主體在句中省略必須通過上下文來推斷,把它補充出來。7.視力可將體積龐大的物體納入眼中 8.主要借助與視覺相比較來說明。先以登臨泰山的實例,說明觸覺才是軀體的“親歷”,是有實際價值的。再進一步以比喻突出兩者的差異,表明觸覺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貴的感覺。 9.B 10.C 11.第⑧段呼應了第②段中提到的“具有強大勢力的視覺文化”,并進一步分析視覺娛樂長盛不衰的原因,由此引出了“看”與“被看”的等級差異,第⑨段對這種等級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加以分析。再從上文“主動的看”引申到“被動的看”,在第⑩段深入揭示出“電視的時代”的特征,尤其是給人們造成的局限。從全文看,這三段是在上文對“視覺的特性”加以闡說之后,從社會文化層面闡釋“視覺之于人的影響”,以引發人們對“視覺為王”的時代的思考。【解析】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含義的能力,題干要求回答第⑥段中“氣吞山河”在文中的意思。解答時既要理解詞語的本義,還要理解詞語的語境義,本題題干要求答出“氣吞山河”“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要答出這個詞語的語境義。第⑥段的中心句是“視覺的意義怎么估計也不過分。”本節說的是視覺的功能強大。先說“眼睛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感官,它貪婪地向四處射出視線,不僅能夠穿透空間距離,還可以氣吞山河。”再把眼和嘴作對比,說“眼睛卻毫不費力地吞噬一座大山,……”顯然,前后語句都強調“眼”的視覺功能強大,即“視力可將體積龐大的物體納入眼中。”8.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作用。這道題考的是具體分析說明“觸覺”的作用。首先要閱讀第④節內容。第④節先說“并不是所有的感覺都樂意承認現有的等級秩序”,接著以登臨泰山的實例,闡明觸覺才是軀體的“親歷”,是有實際價值的。“視覺之泛濫如同唾手可得的報紙,觸覺卻像獨一無二的日記。”這句話是把觸覺的功能和視覺的功能進行對比,運用比喻論證的方式,說明兩者的差異,從而進一步表明觸覺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貴、更獨特的一種感覺。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內容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閱讀第⑤段,分析它自身的作用以及它與第④段之間的關系。第④段的內容是說觸覺才是更具私人化的、更珍貴、更獨特的一種感覺。第⑤段的內容是說其它幾種感覺對對視覺同樣構成挑戰。A項,上下文關系搞錯,錯在“第⑤段上承第④段的內容”。第⑤段顯然是對第④段的補充。C項,曲解文意,說“……是為了在下文強調視覺的統治地位”是錯的。第⑤段將幾種感覺進行橫向比較,是為了闡明視覺已經受到其它幾種感覺的排擠,漸漸失去了“唯我獨尊”的統治地位。D項錯在“應該加以調整”于文無據。點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題目,題干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要理解第⑦段的內容,再分析所謂“軀體與對象之間的特殊關聯”這句話的意思,然后理解所給選項中的句子,尤其是詩句的意思。第⑦段是以眼睛看樹為例,闡明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即主體參與到客體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這種特殊關聯甚至令人感到看的作用是有形的,視線的投射將引起物的回響。看是以軀體為中心重新組織視覺世界。我的眼光刺入了世界的縱深,表面上并沒有能挪動對象,但依然表明了軀體的到場與無聲參與。”“它表明軀體與對象之間的特殊關聯”這句話的重要詞語是“特殊關聯”,不是說視覺僅僅是一種從主體到客體的單向度運動,“軀體與對象之間”的聯系很特殊。A項是說模仿是藝術的起源。B項是說對智者、仁者對自然的享受。D項說的是主客問對。三個選項都沒有談到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故均錯誤。C項,“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寫出了人作為主體和客體的“山”之間的和諧關系。綜上,本題選C項。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內容的作用。題干明確要求結合全文,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具體分析第⑧——⑩段的闡述。首先要認真閱讀第⑧——⑩段,了解內衣節所寫的內容,在分析這三節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第⑧段分析視覺娛樂長盛不衰的原因,由此引出了“看”與“被看”的等級差異。第⑨段對這種等級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加以分析。第⑩段深入揭示出“電視的時代”的特征,尤其是給人們造成的局限。在結構上與第②段中提到的“具有強大勢力的視覺文化”相照應。從全文的內容安排上看,這三段從社會文化層面,闡釋了視覺對人們的影響”,以引發人們的思考。12.D 13.A 14.①將冠豸山比作大號的盆景,生動形象地寫出冠豸山精致與獨特,讓游客只需很少的時間就能有不同凡響的精神享受,從而為后文具體描寫冠豸山的風景做鋪墊;②“掙扎”一詞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的寫出冠豸山上的樹木在險崛的山峰呈現出纖姿百態,進而呼應后文冠豸山險、奇、峭、崛的特點;③文段末句使用了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語言優美,生動的強調了冠豸山景色兼具柔美與雄奇,從而展示出冠豸山獨特的風景,為結尾的抒情做鋪墊。 15.①第一種是名山大川,他們山高水險,歷史悠久,有著巨大名聲,美麗動人的風景,但卻給人巨大的壓力,讓人難以親近。②第二種是身邊的山水,雖然精巧卻趣味無窮,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充分體會游覽的快樂。③匠心:作者構思時選擇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山水,通過二者的參照與對比(襯托),來凸顯身邊山水精巧卻讓人回味無窮特點,對文章題目“山不在高”做了生動的詮釋。【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的能力。D.追逐:因為山勢陡峭,受慣性的影響,順著山路,快步向下。結合“于是,人們在眾多峰巒的夾縫之間緊緊地追逐那條小徑,踉踉蹌蹌。豁然出山之際,人們的小腿肚子已經抖索不已”可知。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文章內容、語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A.“表達出人們對身邊山水美景的無盡向往之情”錯誤,結合“人們說過了這樣的話之后,就要想起那些名山大川來了。某些山水的巨大名聲讓人們產生了久久的渴念一哪一天能夠背負行囊,親自見識黃山的神奇,三峽的偉岸,華山的險峻,或者錢塘江潮的澎湃氣勢呢?”可知,是對名山大川的向往。故選A。1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①“把冠豸山說成一個大號盆景,這并不意味著冠豸山是好對付的”,該句承接上段“冠豸山是自然賦予連城人賞玩的一個大號盆景”的說法,將冠豸山比作大號的盆景,盆景的特點就是將景物縮小于颶尺盆中,讓觀賞者在短時間內盡覽景物風貌,作者借此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冠豸山精致與獨特,讓游客只需很少的時間就能有不同凡響的精神享受;從結構上看,又為后文具體描寫冠豸山的風景做鋪墊。②“那些公路、汽車、小店鋪以及泥墻根下悠然覓食的雞和豬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眼前只剩下了一架架筆立的危崖,剩下在巖石之間掙扎得千姿百態的樹木”,該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掙扎”一詞將樹木擬人化,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冠豸山上的樹木在危崖的巖石間呈現的千姿百態,和后文冠豸山“險、奇、峭、崛”的特點相照應。③“有的山崖昂然而立,一如傲慢的壯夫;有的山崖置身于樹木之間,一如羞澀的少女”,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傲慢的壯夫”“如羞澀的少女”,從不同角度生動地展現出冠豸山兼具柔美與雄奇的不同特色;“有的山……一如……;有的山……一如……”運用對偶的手法,句式整齊,語言優美,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贊美之情,為結尾的抒情做了鋪墊。1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信息,探究作者構思意圖的能力。①結合“人們說過了這樣的話之后,就要想起那些名山大川來了”“但是,這幾人終于也知道了名山大川的分量。這樣的分量甚至給人帶來了壓迫感。所有的雄偉、奇崛、宏闊一一所有的鬼斧神工和莫測天機都讓人嘆為觀止。某一個瞬間,這幾個人確確實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他們知道這一次還是沒有將那些山水里里外外地讀個透徹。山太高了,而且山外有山;水太長了,誰知道溯源而上還會遇到多少故事?時間到了,他們只能撤離”可知,第一種是名山大川,他們“雄偉、奇崛、宏闊”,山高水險,歷史悠久,有著“巨大名聲”,但這些給人們帶來的卻是人巨大的壓力,讓人難以親近。②結合“于是,這幾個人記起了另一個類型的山水。這些山水的格局是袖珍型的;這些山水并沒有震懾人心的巨大體積和一眼望不到邊的面積,進入這些山水,人們不至于誠惶誠恐,目不暇接。人們有可能獨辟蹊徑,細細品嘗一丘一壑;也可能攀上一個制高點,縱覽無余。這些山水或許算不上氣勢非凡,但是,這些山水似乎卻更易于讓人親切”可知,第二種是身邊的山水,這樣的山水格局不太,可以容易讓人親近,在短時間充分體會游覽的快樂。③匠心:結合“名山大川是一部巨著,那么,冠豸山就該比擬為一首小令了。人們可以準備一個星期游覽黃山,而冠豸山只要一個星期天。可是,許多精湛的小令不就是靠凝練的一擊而回響不絕嗎 ”可知,作者構思時選擇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山水,目的是將二者進行對比,用名山大川來襯托冠豸山,來凸顯身邊山水精巧卻讓人回味無窮特點;同時又委婉地照應題目“其實山不在高”,并對其做了生動的詮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