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角梁上皮與椽子上皮的高度增大,但為滿足構造上鋪設望板的需要,又須將角梁與椽子的上皮取齊,如此遂為屋角起翹提供了內在的結構依據。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斗拱尺度明顯縮小,外跳距離隨之縮短,椽子與角梁的作用因而加大,特別是角梁的斷面加大,遂使建筑屋角起翹的強化成為可能。明清時期的南方建筑加大了翼角起翹的幅度,以至成為地域風格的一種重要特征。不難看出,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頂獨具風韻,它那彎曲的屋面,向外探伸和向上起翹的屋角,使十分龐大高聳的屋頂顯得格外生動而輕巧。據說,這種屋頂由于在靠近屋脊處高聳陡峻,靠近屋檐處比較平緩,可以把落在屋面上的雨水急速地拋到遠處,從而保護木柱不受雨淋而糟朽、同時又可以因“反宇向陽”而減少屋檐對室內采光的遮擋。除了屋面是凹曲面外,中國古典建筑的屋檐、屋角和很多建筑的正脊也都是彎曲的,它們彼此相形相映,有機地構成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頂造型。倘若建筑家對古典建筑的屋頂特征爛熟于胸,應能設計出美觀的屋頂。需要補充的是,建筑屋頂的瓦面鋪裝也是設計上不可忽視的環節:在做法上有純用板瓦和筒、板瓦合用兩種,后者的規格高于前者;按質料分有布瓦(青瓦)和琉璃瓦兩種,琉璃瓦多用于宮殿、壇廟、陵寢等皇家建筑。至遲自唐代,中國建筑已大量使用琉璃瓦,有黃、綠、藍等色。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畫顯示,建筑物屋頂覆以青瓦,而屋脊、鴟尾都用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輪廓鮮明。這種做法稱為“剪邊”,與暖色的木構殿身及淺色的石構基臺相配。宋至明清,建筑的屋面開始大規模使用琉璃瓦,使建筑的外觀變得光彩華麗。除色彩之外,在屋頂的正脊、垂脊上大量使用龍、鳳、魚、走獸等裝飾構件,民間及地方鄉土建筑中還大量使用花卉植物、人物故事等題材。房屋翼角戧脊的端部是視覺的焦點,安置以形象各異的仙人走獸既可給平滑的曲線作結,又豐富了各脊的輪廓線,強調了動勢,同時也增加了整個屋頂的裝飾效果,提高了屋頂的藝術表現力、體現了建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