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肇慶市香山中學2026屆高三初期調研考試語文試卷考生須知:1. 本試題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 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3. 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 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雖然從國家意義上傳統禮樂制度和禮樂形態在20世紀漸行漸遠,但在廣袤的鄉間社會中卻以禮俗意義依舊相對廣泛地存在。21世紀以來,國家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界驚奇地發現,中國傳統禮樂文明當下以非遺形態、以小傳統方式存在于鄉間社會之中。何以如此呢?一是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積淀深厚,鄉間社會有著相對完整的親緣、地緣和血緣關系,傳統在文化認同意義上延續。二是傳統禮樂在社會功能、實用功能和教育功能意義上為禮俗文化之不可或缺,雖被“邊緣化”卻“艱難”前行。延續數千載從國家意義上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禮樂文明大傳統,在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下發展延續。雍正禁除樂籍,即由重官方為用的國家禮樂轉而為官民共用,如此至少延續兩百余載,進一步夯實了禮樂文明的民間基礎,并消解了禮樂的等級化。然而,在20世紀社會變革中,由于對傳統禮樂文明缺乏整體認知,從國家意義上缺失禮樂制度體系化的主導延續,這致使傳統禮樂文化邊緣化。中國禮樂文明傳承在于國家與民間互動,好比向一個平靜的池塘中心不斷投擲石子,會持續向外發散漣漪。由于鄉間社會相對穩定的親緣關系,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當中心“平靜”,這“邊緣”地帶的禮樂文化不會立馬消解,這是與自然現象的不同之處。禮樂觀念滲透于中國傳統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如此方顯禮樂文明整體意義。非所有禮儀都用樂,用樂的禮定與儀式相須,人們從儀式和用樂中體味人生意義,規范行為方式,表達豐富的儀式情感。禮儀用樂有規定性,非用于所有儀程。諸如婚姻喪紀之禮涉家族和家庭,至于宗祠、廟會等,更是群體性敬畏先賢、敬畏自然、祈福保安的儀式性訴求,樂成為儀式的興奮劑和黏合劑,直抵在場人們的心靈深處,不可缺席,甚至有將俗樂納入民間禮俗儀式為用。作為嘉禮的婚姻大事、祝壽、開業、慶典等,禮樂在場彰顯莊重、喜慶、祥和,可見禮樂表達情感的豐富性。用樂彰顯社會、實用和教育等多種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亦在其間,畢竟樂本體屬“技與藝”,祭祀儀式用樂類型謂“事神娛人、人神共享”,對社會和諧功莫大焉。這是中國傳統社會創造禮樂文明,民眾認同的意義所在。(節選自項陽《禮樂文明: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創造與標志性存在》)材料二:禮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我曾經將禮的意義歸納為三點:對于共同體而言,禮意味著秩序;對于人際交往而言,禮意味著尊重;對于個體而言,禮意味著教養。毫無疑問,禮在今日依然不可或缺。幾十年前,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呼吁:要“大興禮樂教化,從人的性情根本處入手,陶養涵育一片天機活潑而和樂恬謐的心理”。在經歷過一百余年對“禮”的污名化批判之后,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非常自覺地在弘揚中華禮樂文化,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但是,我以為今天弘揚禮樂文化,最需要重視的就是把握好仁禮關系。我們必須明白“禮的靈魂在于仁”。在孔子儒家那里,禮和仁的關系,可以表述為“仁以成禮,禮以顯仁”——仁是禮的內在本質,禮是來彰顯仁德的。如果沒有仁,禮就會流于形式;因此仁是更關鍵、更基礎、更根本的。如果說仁是體,那么禮就是用。誠如王陽明所說:“故仁也者,禮之體也……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而非仁也,無一而非性也……故克己復禮則謂之仁,窮理則盡性以至于命,盡性而動容周旋中禮矣!”仁德是所有禮的本體,忽視了仁德,禮就成了失去了靈魂的空殼,禮所要求的敬、謙、節、讓,莫不會成為虛偽的表演。歷史上和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舍體而求用的現象。《左傳·昭公五年》記載了一個古人區分“禮”和“儀”的著名故事。春秋時期,魯昭公有一次去晉國訪問,“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魯昭公對于繁復的禮儀十分熟稔,沒有出現任何差錯。晉平公稱贊其“善于禮”,而晉國大臣女叔齊則說:“魯侯焉知禮?”魯侯怎么能夠算得知禮呢?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判斷:“是儀也,不可謂禮”,將禮與儀作出了明確區分。在他看來,魯昭公所做都是一些禮儀形式,算不上禮。所謂“禮”,是“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將此稱之為“本”,而將“儀”視之為“末”,認為“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昭公“屑屑焉習儀以亟”,不懂這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道,僅僅執著于細微的禮儀末節,因此不能說其知禮。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容易犯同樣的錯誤,即只謹守外在的儀式流程,而內心缺乏誠敬。更有甚者,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將“禮”作為攫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因此孔子才會感慨:“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失去了仁德,失去了誠敬,禮樂也失去了莊嚴,淪為一種令人生厭的形式過場。如此一來,越是行禮如儀,越是令人厭憎。我們經常批評的那種“形式化”,不就是因為這樣的形式是缺乏真誠的嗎?本來,禮是陶冶人的性情,是“成人之道”,這樣一來,禮反而成為束縛人性正常發展的桎梏,豈不悲乎!(節選自宋逸民《禮的靈魂在于仁》)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傳統的禮樂文明雖然在國家層面上逐漸被邊緣化了,但在鄉間社會中,卻以禮俗方式得到民間相對廣泛地認同。B. 禮儀用樂并不用于所有儀程,但婚姻喪紀之禮以至于宗祠、廟會等群體性儀式,樂都是不可或缺的興奮劑和黏合劑。C. 今天國人在文化上取得了自信,所以盡管“禮”被長時間污名化批判,人們也還是能自覺地弘揚中華禮樂文化。D. 禮樂要想保持莊嚴感,就要有作為根本的仁德,也需要誠敬之心,否則,就將淪為形式過場,束縛人性正常發展。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雍正禁除樂籍一事說明,國家的管理雖有利于禮樂的主導地位,但也容易加強等級化。B. 雖然禮樂以禮為根本,但相應的樂和儀式能讓人體味人生意義,規范行為,也很重要。C. 梁漱溟先生“大興禮樂教化”的呼吁主要針對個人教養,表明禮樂至今還有教育功能。D. 魯昭公因遵守儀式流程,內心缺少真誠而受到指責的故事,最早明確了禮與儀的不同。3. 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 分)A.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B. 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C. 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李白《古風》D.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4. 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比喻論證,請簡析其構成及論證效果。(4 分)5. 如何推動中國禮樂文明在新時代的延續傳承?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建議。(6 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 4 小題,16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題。黃牛黃牛上樓來(節選)侯建臣村子里的人大多已經搬了,好多房子變成了殘垣斷壁。村里的干部來催了好多遍了,空落落的村子,樹上都經常是空的,人少了,喜鵲、麻雀也把家搬走了。寂靜的傍晚,只有趙二狗家的煙囪往外冒著一股灰藍灰藍的煙,顯得那么孤寂落寞。“怎么還不搬,怎么還不搬?”村干部問。趙二狗撓撓頭。“莫非是有啥沒想開的?莫非是還有要求?”鄉干部也來了,鄉干部的話里明顯是帶了不滿。其實該答應的條件大都答應了,為了這村子搬遷的事,鄉干部也是受了不少煎熬。看看好說話的、不好說話的一戶戶都搬走了,這趙二狗家卻是遲遲不動。趙二狗還是撓著頭,他快把頭發撓光了。“還不是因為那牛!”二狗老婆終于說了實話。二狗老婆的話音還沒落,院子里的牛就叫了一聲,接著又叫了一聲,且比第一聲響。鄉干部和陪著鄉干部的村干部一齊朝著院子里看,可不是,那頭牛站在院墻根下,正準備叫第三聲哩。“因為牛?”村干部看看那牛,就看趙二狗。趙二狗還在撓頭,趙二狗頭上的毛真的快被撓光了。“那牛怎了?那牛是你爺爺還是你爹?”村干部一下子火了,他左看看,右看看,就看到了放在鍋臺上的菜刀:“一頭老牛,一頭老得路都快走不動的老牛還當成寶貝了?我這就給你宰了它,看看它的老肉能不能燉爛!”“甭……甭……”趙二狗不撓頭了,趙二狗攔下了村干部,眼睛緊緊地盯著那老牛,趙二狗的眼里塞滿了內容。“反正是得搬,反正是得搬。這一天一天拖的,難不成你是想讓我跪下求你?”村干部看一眼鄉干部,再看趙二狗。一起在村里長大的,說話也不客氣。見鄉干部看他,村干部就挪開了目光,又看趙二狗,村干部就咬了牙說:“再給你半個月的時間,如果再搬不走……你看看,你看看……還真就不給你留面子了……”“也就是一頭牛嘛,老趙,你也不能因為一頭老牛就不搬家了。你過去看看,你過新房去看看,那可是樓房,你住進去就知道那里有多好,你住進去就再也不想這舊村子舊院子了。”鄉干部說完,在地上轉了一圈,繞著又看了看趙二狗的院子,開始往外走。村干部也沒再說啥,往外走的時候,又回頭看了看鍋臺上的菜刀。院子里的牛又叫了一聲。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那就搬吧,再不動,好像俺趙家是不好說話的人似的。趙二狗把手里的半截煙重重地甩到地上,咬了咬牙。可是抬起頭,一看到那牛,他就又猶豫了。關鍵是,他只要一抬起頭來看那牛,那牛總在看他。那牛見他看它,就會晃晃頭,然后把舌頭伸出來探到這個鼻孔,再探到那個鼻孔,牛的眼里有話哩。“咋弄哩?”趙二狗看著牛。“哞……”牛說。“咋弄哩?”趙二狗還看著牛。“哞……”牛還是這么說。“你光叫,你光叫,也不說個啥;你光叫,你光叫,也不說個啥!”趙二狗拍了拍牛的脖子,又拍牛的嘴。這一次牛沒叫,而是用身子蹭蹭趙二狗,尾巴晃著,尾巴梢子輕輕地掃到了趙二狗的身上。“要不你走哇,隨你自己,想去哪去哪。”趙二狗一下一下地摸著老黃牛的脖子:“你走吧,隨你,想去哪去哪,越遠越好,越遠越好。”老黃牛耳朵晃晃,一會兒看遠處,一會兒扭過頭來看趙二狗。老黃牛不僅耳朵晃,還搖頭,老黃牛看一眼趙二狗搖一下頭,老黃牛再看一眼趙二狗再搖一下頭。“你搖啥頭?你搖啥頭?你是不信我的話?我是真的讓你走哩。這么多年了,我趙二狗啥時候說過騙人的話?這么多年了,我趙二狗啥時候說過騙你的話?”老黃牛抽了抽鼻子,像是在笑哩。趙二狗看它確實是在笑哩。“你還甭笑,我這就解了你的韁繩,我這就解了你的韁繩——”趙二狗說著話,就真的解了系在老黃牛頭上的韁繩,繞成團扔到牛圈外邊的窗臺上。其實韁繩早就成了一個擺設,牛只要隨便一掙就掙開了,但一直就系在老黃牛的脖子上,似乎是習慣了,老黃牛已經沒有了掙開的想法。趙二狗開了大門往外走,牛跟在趙二狗的后邊也往外走。街上真是沒人了,房子也快拆光了,趙二狗的心就一下子變得空空的。趙二狗走上了廟兒梁,村子的后邊是個廟,廟后邊就是那個梁,所以人們把它叫廟兒梁。廟兒梁上的石頭堆還在,那些年村子里有個災呀難的,人們會在廟兒梁上壘一個高高的石頭垛;村子里好久不下雨了,也壘。時間長了,那石頭垛就一直站著了。小時候趙二狗不知道是誰壘,長大了知道是侯大先生。侯大先生識得幾個字,每年還給全村人寫對聯,有時候誰家丟了東西會叫侯大先生給算算,侯大先生就撥著指頭,嘴里念念有詞,不一會兒睜開眼睛隨手指了指方向,是告訴人到哪個哪個方向去找哩。趙二狗下了后坡,又往遠處走。遠處是榆嶺,榆嶺倒是長滿了樹,但不是榆樹,一棵一棵都是楊樹。榆嶺的溝里有泉,那幾年水草豐茂,趙二狗常拉著牲畜去放,后來水沒了,泉也沒了,但相對還是雜草長得好的地方。趙二狗一直找草好的地方,趙二狗一直走一直走,不回一下頭。趙二狗又去了三頃關、小攤兒,趙二狗還去了東梁、西灣……趙二狗把村子周圍走遍了,他回到家門口,扭頭看,老黃牛還在他的后邊跟著。“你……”趙二狗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有刪改)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在村干部到趙二狗家去讓他搬家時,作者寫了他三次撓頭和最后不再撓頭的細節,既刻畫了趙二狗糾結的特點,也表露了對村干部殺牛建議的反對。B. 面對鄉干部的壓力,村干部對趙二狗表面很嚴厲,不給他面子,實則還是很寬容,要再給他半個月搬遷時間,說明村干部很理解他的作法。C. 描寫解開系在老黃牛脖子上的韁繩的情節,不僅說明了人與牛之間有深厚的情感,而且也為下文老黃牛跟著趙二狗走遍村子的情節作鋪墊。D. 整篇小說語言描寫富有特色,不僅有人與人的對話,還有大量人與牛的對話場景,結合鄉村搬遷的大背景,使小說充滿了鄉村生活氣息。7. 文中寫趙二狗和老黃牛走遍了村子周圍,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趙二狗走遍廟兒梁等地,直到結尾才說老黃牛跟著,可以給讀者帶來意料之外的感受。B. 對侯大先生描寫的部分,強調了時間的變化,體現了趙二狗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和懷念。C. 對廟兒梁和榆嶺詳寫,其它則一筆帶過,使文章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給讀者深刻印象。D. 趙二狗找草好的地方,實際上是為了安置老黃牛,擺脫牛的束縛,說明對牛也有了怨氣。8. 文中畫橫線的段落寫出了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請簡要分析。(4 分)9. 鄉土文學蘊涵著人們對生活、人情世故的感悟。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理解。(6 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 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5 小題,22 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題。材料一: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后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后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將苑·將誡》)材料二:兵之勝敗,本在于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則兵強矣;民勝其政,下畔其上,則兵弱矣。故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知強弱之勢,此必勝之本也。地廣人眾,不足以為強;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為存政者,雖小必存;為亡政者,雖大必亡。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潁、汝以為洫①,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云,溪肆無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蛟革犀兕,以為甲胄,修鎩短鍬②,齊為前行,積弩陪后,錯車衛旁,疾如錐矢,合如雷電,解如風雨。然而兵殆于垂沙,眾破于栢舉。楚國之強,大地計眾,中分天下,然懷王北畏孟嘗君,背社稷之守,而委身強秦,兵挫地削,身死不還。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③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當戰之時,十日亂于上,風雨擊于中,然而前無蹈難之賞,而后無遁北之刑,白刃不畢拔而天下得矣。故將以民為體,而民以將為心。心誠則支體親刃,心疑則支體撓北。心不專一,則體不節動;將不誠心,則卒不勇敢。故良將之卒,若虎之牙,若兕之角,若鳥之羽,若蚚之足,可以行,可以舉,可以噬,可以觸。強而不相敗,眾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故民誠從其令,雖少無畏;民不從令,雖眾為寡。故下不親上,其心不用;卒不畏將,其形不戰。守有必固而攻有必勝不待交兵接刃而存亡之機固以形矣。(《淮南子·兵略訓》)注釋:①洫:xù護城河。②鑢:cōng古代一種兵器,短矛。③汜:sì汜水,在中國河南省。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守A有必固B而攻C有必勝D不待交兵E接刃F而存亡之機G固以形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安,使……感到安寧,與《赤壁賦》中“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意思不相同。B.本,意思是根本,與《伶官傳序》“抑本其成敗之跡”中的“本”意思不相同。C.水,遇到大水,與《勸學》“非能水也”的“水”字意思不同,用法也不相同。D.彗星,即傳說中的掃帚星,材料中武王伐紂有彗星出現,寓意發動戰爭不吉利。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以戲耍和蔑視的方式對待就得不到他們的真心擁護,所以,籠絡人心是將領取勝的重要訣竅。B.將領不僅要有戰時的合理指揮,對不同敵人采取不同策略,甚至對戰利品也要分配得當,這樣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C.楚國強大卻敗亡,武王弱小卻獲勝,兩則史實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論證了存政必存、亡政必亡的道理,極具說服力。D.將領和民眾關系就像人的心臟和肢體一樣緊密,如果民眾誠心,肢體就會親附心臟;民眾心疑,肢體就會背離心臟。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4分)(2)然而前無蹈難之賞,而后無遁北之刑,白刃不畢拔而天下得矣。(4分)14.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材料二中有哪些依據可以支持上述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送韓校書赴江西幕唐·朱慶馀從軍五湖外,終是稱詩人。酒后愁將別,涂中過卻春。山橋槲葉暗,水館燕巢新。驛舫迎應遠,京書寄自頻。野情隨到處,公務日關身。久共趨名利,龍鐘獨滯秦。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 首句“五湖”指江南的五大湖,是友人韓校書即將赴任的地方,與標題相照應。B. “卻春”即春天消逝,借春逝寫友人旅途時間長,即將長途跋涉,滿含離別愁情。C. “驛舫”句一“迎”一“寄”,表明作者期望友人能從京中多寄書信,保持聯系。D. 作者長久追逐名利卻還在秦地獨自停滯不前,以“龍鐘”抒發出潦倒不得志之情。16. 詩歌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 小題,6 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面對阻撓,以盤庚的事例來勉勵自己,其中“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盤庚遷都受阻的情況。(2)《擬行路難(其四)》中鮑照面對不平借酒來撫慰心靈,以“________,________”為自己遭遇發出悲愁的歌聲。(3)古代詩人寫人物,常在詩中以官職稱呼,如“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官職來代替人名。三、語言文字運用(18 分)(一)語言文字運用 I(本題共 3 小題,10 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題。李大釗為自己取字“守常”,意為固守常法,勉勵自己持之以恒,堅持理想。這與創新在字面上略顯矛盾,但革命先驅已證明,它們本是一體。一百年后,創新(甲),守常卻似乎被冷落了,還染上不知變通的貶義色彩。可有時候, ① 。因為要守的,除了常法,還有一顆心。守常,守的是一顆良心。前些年,“科技與狠活”一詞扯下餐飲界的遮羞布。原來,很多打著現熬現做、古法手工等口號的店家,壓根兒沒有堅持耗時耗力的工序,而用各種預制菜和食品添加劑以次充好。本應造福于人的科技, ② 。回看那些真正現熬現做的店面,我們不禁感慨,怪不得他們生意興隆。世人心中皆有一桿秤,守住了常,守住了良心,才能讓顧客(乙),最終讓整個街區共同守住小店的生意。當魚目混珠的預制菜熱度不斷下降時,貨真價實的現制菜永遠能守住剛剛出爐時的熱度。18. 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 分)甲:________ 乙:________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 分)20. 請在文中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 個字。(4 分)(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題。每年,我的祖母或母親,都要在木格窗上糊幾次窗紙。紙,是潔白的道林紙。剛糊好的窗口,白凈而明亮,似乎想極力照徹老屋的陳舊。可是,過不了多久,窗紙就開始破裂了。或是因為糨糊粘得太多,待干后,自己慢慢地“掙”裂了;或是因為,下了一場雨,斜斜的雨點打在了窗紙上,將窗紙“漬”破了。剛破的窗紙,只是裂開一條縫,慢慢地就有了殘缺,就出現了一個個的缺口。支離著,破碎著,直待再糊上新的窗紙,才能結束它那一派的蕭索和蒼涼。雨打紙窗,四個字,有著淋淋漓漓的詩意。細密的雨點,唰唰唰唰地響著,像是春蠶在做一場透徹的咀嚼;雨點,大而疏,落到紙窗上,便是一種吧嗒吧嗒的聲音,緩慢,沉重,仿佛生命的凝重,就該如斯。后來讀書,讀到“隔窗聽雨”四個字,覺得那“窗”,就應該是糊紙的木格窗,如此,才能聽出飽滿的意趣。21.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加點的字表達十分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22. 文中說“雨打紙窗”有著詩意,請結合畫橫線句子對此進行分析。(4分)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Ⅰ提到“禮”與“儀”有著內容與形式的區別與聯系。“禮”等內容必須依附形式才能被認識嗎?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