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三峽》情境任務分層作業學完《三峽》,小文做了“學三峽之文,賞三峽之美”的歸類整理,請你幫他完成相應任務。【讀準字音】1.為了讀準《三峽》,小文準備對課文讀音易錯(加點)字標注讀音,請你幫他完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① 】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② 】月。 至于夏水襄【③ 】陵,沿溯【④ 】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⑤ 】綠潭,回清倒影,絕 【⑥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⑦ 】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⑧ 】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答案】①quē ②xī ③xiānɡ ④sù ⑤tuān ⑥yǎn ⑦shù ⑧zhǔ【積累名句】2.為了更好地背誦《三峽》、積累名句,小文對課文的常考名句作了梳理整理,請你幫他填上相應的句子。(1)酈道元《三峽》一文中,描寫春冬之時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峽》結尾引用漁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現猿鳴之哀,渲染三峽秋天悲涼肅殺的氣氛。 (3)《三峽》中描寫群山連綿不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峽》中用快馬和疾風來形容船行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酈道元的《三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夏季江水滿溢,漫上山陵,航道阻斷的景象。【答案】(1)(則)素湍綠潭 回清倒影(2)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3)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4)雖乘奔御風 不以疾也(5)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讀準節奏】3.為了讀準課文節奏,小文對課文一些句子劃分了節奏,但有一句劃分錯誤,請你幫他找出來( )A.或王命/急宣 B.其間/千二百里C.絕 /多生怪柏 D.巴東三峽/巫峽長【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A項,“或”是“王命急宣”的狀語,所以二者中間應停頓。故正確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或/王命急宣。【字詞積累】4.文言詞語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小文對《三峽》中的文言詞語做了如下梳理,請你幫他完成。[1]通假字略無闕處 闕:【答案】闕同缺,空隙、缺口[2]詞類活用(1)雖乘奔御風 奔:(2)每至晴初霜旦 霜:【答案】(1)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 (2)名詞作動詞,下霜[3] 一詞多義①自三峽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①沿溯阻絕②絕 多生怪柏③哀轉久絕①回清倒影②清榮峻茂③香遠益清【答案】(1)①于 。 這里是“在”的意思②如果 (2)①隔斷②極(高)③停止 (3)①清波②水清③清芬[4] 重點實詞(1)略無闕處 略無:(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3)不見曦月 曦:(4)至于夏水襄陵 襄:(5)沿溯阻絕 沿: 溯:(6)不以疾也 疾:(7)則素湍綠潭 素: 湍:(8)回清倒影 回清:(9)清榮峻茂 榮:(10)良多趣味 良:(11)林寒澗肅 肅:(12)屬引凄異 屬: 引: 凄異:(13)空谷傳響 響:(14)哀轉久絕 哀轉:【答案】(1)完全沒有 (2)如果不是 (3)日光,這里指太陽 (4)沖上、漫上 (5)順流而下 逆流而上 (6)快 (7)白色 急流 (8)回旋的清波 (9)茂盛 (10)甚,很 (11)肅殺,凄寒 (12)連接 延長 凄慘悲涼 (13)回聲 (14)聲音悲涼婉轉[5] 文言虛詞(1)其間千二百里(2)雖乘奔御風(3)不以疾也(4)春冬之時(5)則素湍綠潭(6)故漁者歌曰【答案】(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2)連詞,表假設,可譯為“即使” (3)動詞,認為 (4)結構助詞,的 (5)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 (6)代詞,相當于“……的人”【句子翻譯】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4)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6)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答案】(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3)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4)在春、冬兩個季節,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著的各種景物的影子。(5)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6)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閱讀《三峽》,完成下列各題。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小文梳理了《三峽》的行文思路,請你幫她補充下面導圖。【答案】(1)夏水 (2)兇險迅疾 (3)春冬之景 (4)凄涼哀婉2.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用筆在文章或文本上記錄閱讀思考過程的方法。同學們用批注式閱讀賞析《三峽》一文展現山之姿的句子,請你仿照示例再找一句描寫水之姿的句子進行批注賞析。句子示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批注示例:運用了互文和夸張的修辭手法,“隱天蔽日”應為“隱蔽天日”,表現了三峽好像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起來,極言三峽之山的連綿高峻。句子:批注:【答案】示例一: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馬、駕著疾風也追趕不上,極言江水流動的迅疾。示例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運用側面描寫,寫出三峽山的高峻,為下文寫景作鋪墊。3.你與小文在完成導圖后發現作者先寫“山”再寫“水”,且沒有按照春夏秋冬的時序來寫三峽之景,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答案】第一問:①山為屏障,是峽之外圍,故從“山”寫起;②再寫夏水,既可解釋水流迅疾的原因,也使得峻嶺與急流相互映襯,更好地展現三峽的奇絕。第二問:①三峽的山和水,尤以夏天兇險、迅疾的江水最有代表性,所以先寫夏天景色,后寫春冬景色的清麗多姿,最后寫秋天的肅殺之景;②由奔放到清幽,再到凄婉,符合讀者情感認識的順序。小文在學習本文時,又從互聯網上查找了陸游《入蜀記》中寫巫山風光的片段,但有很多地方不理解,請你幫小文答疑解惑。(15分)【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三峽》)【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③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⑥數百,送迎客舟。(節選自陸游《入蜀記》)【注】 ①謁:拜謁。②祠:供奉祖先、鬼神等的處所。③太華、衡、廬:華山、衡山、廬山。④纖翳:云煙。⑤鸞鶴:鳳凰、白鶴。⑥烏:烏鴉。1.下列對兩文段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同文同詞比較推斷釋義:“絕 多生怪柏”中的“絕”和“哀轉久絕”中的“絕”為同義,都是“消失”的意思。B.新舊知識聯系推斷釋義:“有絲竹之音”中的“絲竹”聯系《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推斷解釋為“像絲一樣纖細的竹子”。C.根據今義理解推斷釋義:“雖乘奔御風”中的“奔”,今義多為“奔跑”,故在此句中也可理解為“奔跑”的意思。D.課內課外比較釋義:“達旦方漸止”與“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旦”意義相同,可解釋為“早晨”。【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A項,“都是‘消失’的意思”錯誤。“絕 多生怪柏”中的“絕”是“極(高)”的意思;“哀轉久絕”中的“絕”是“消失”的意思。二者不同義。B項,“推斷解釋為‘像絲一樣纖細的竹子’”錯誤。“絲竹”在古代指的是樂器,“有絲竹之音”“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都代指音樂。C項,“故在此句中也可理解為‘奔跑’的意思”錯誤。“雖乘奔御風”中的“奔”在這里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指飛奔的馬。故選D。2.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答案】(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分。關鍵詞:“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2)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2分。關鍵詞:“惟”,只有;“如”,像;“徘徊”,散步。)3.下面是小雯對兩個文段的理解,有一項是不正確的,請你幫她選出來( )(3分)A.甲文選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描繪了優美多姿的三峽風光;乙文選自南宋陸游的《入蜀記》,主要寫的是巫山峰巒景觀。B.甲文先總寫三峽概貌,接著借文脈之勢,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與第一段一脈相承;再寫春冬與秋天,轉為沉靜,雖氛圍、特色不同,但文氣相貫。C.乙文先寫巫山峰巒特點,后重點描繪了神女峰的奇妙景觀,并引用傳說之語來增強神女峰的神秘感。D.兩文都寫到了巫山的“猿鳴”,表達的意境也相同,都是為了突出巫山峰高峽長的特點,借以襯托出蕭瑟凄涼的氣氛。【答案】D【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項,“表達的意境也相同,都是為了突出巫山峰高峽長的特點,借以襯托出蕭瑟凄涼的氣氛”錯誤。結合甲文第4段中的“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可知,作者通過對猿鳴的描寫,從聽覺角度渲染出三峽秋季的凄清、悲涼,襯托出環境的寂靜和蕭瑟,同時也流露出一種哀傷、惆悵的情感。乙文主要描繪巫山峰巒景觀,從整體氛圍看,并非重點借猿鳴來營造蕭瑟凄涼的氣氛,兩文關于“猿鳴”表達的意境不同。故選D。4.甲、乙兩文都寫到了“山”,兩文中的“山”各自有怎樣的特點?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什么情感?(5分)【答案】甲文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2分)乙文描繪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點,(2分)都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贊美與喜愛之情。(1分)【參考譯文】【乙】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高天,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都說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管弦音樂,在峰頂上來回走,能聽到山上的猿啼鳴,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在廟的后邊,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這個地方把符書送給禹。”在石壇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樣。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圍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象。祠堂里原來有數百只烏鴉,送走客人,迎來新舟。第11課 《三峽》情境任務分層作業學完《三峽》,小文做了“學三峽之文,賞三峽之美”的歸類整理,請你幫他完成相應任務。【讀準字音】1.為了讀準《三峽》,小文準備對課文讀音易錯(加點)字標注讀音,請你幫他完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① 】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② 】月。 至于夏水襄【③ 】陵,沿溯【④ 】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⑤ 】綠潭,回清倒影,絕 【⑥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⑦ 】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⑧ 】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積累名句】2.為了更好地背誦《三峽》、積累名句,小文對課文的常考名句作了梳理整理,請你幫他填上相應的句子。(1)酈道元《三峽》一文中,描寫春冬之時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峽》結尾引用漁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現猿鳴之哀,渲染三峽秋天悲涼肅殺的氣氛。 (3)《三峽》中描寫群山連綿不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峽》中用快馬和疾風來形容船行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酈道元的《三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夏季江水滿溢,漫上山陵,航道阻斷的景象。【讀準節奏】3.為了讀準課文節奏,小文對課文一些句子劃分了節奏,但有一句劃分錯誤,請你幫他找出來( )A.或王命/急宣 B.其間/千二百里C.絕 /多生怪柏 D.巴東三峽/巫峽長【字詞積累】4.文言詞語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小文對《三峽》中的文言詞語做了如下梳理,請你幫他完成。[1]通假字略無闕處 闕:[2]詞類活用(1)雖乘奔御風 奔:(2)每至晴初霜旦 霜:[3] 一詞多義①自三峽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①沿溯阻絕②絕 多生怪柏③哀轉久絕①回清倒影②清榮峻茂③香遠益清[4] 重點實詞(1)略無闕處 略無:(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3)不見曦月 曦:(4)至于夏水襄陵 襄:(5)沿溯阻絕 沿: 溯:(6)不以疾也 疾:(7)則素湍綠潭 素: 湍:(8)回清倒影 回清:(9)清榮峻茂 榮:(10)良多趣味 良:(11)林寒澗肅 肅:(12)屬引凄異 屬: 引: 凄異:(13)空谷傳響 響:(14)哀轉久絕 哀轉:[5] 文言虛詞(1)其間千二百里(2)雖乘奔御風(3)不以疾也(4)春冬之時(5)則素湍綠潭(6)故漁者歌曰【句子翻譯】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4)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6)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閱讀《三峽》,完成下列各題。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小文梳理了《三峽》的行文思路,請你幫她補充下面導圖。2.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用筆在文章或文本上記錄閱讀思考過程的方法。同學們用批注式閱讀賞析《三峽》一文展現山之姿的句子,請你仿照示例再找一句描寫水之姿的句子進行批注賞析。句子示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批注示例:運用了互文和夸張的修辭手法,“隱天蔽日”應為“隱蔽天日”,表現了三峽好像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起來,極言三峽之山的連綿高峻。句子:批注:3.你與小文在完成導圖后發現作者先寫“山”再寫“水”,且沒有按照春夏秋冬的時序來寫三峽之景,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小文在學習本文時,又從互聯網上查找了陸游《入蜀記》中寫巫山風光的片段,但有很多地方不理解,請你幫小文答疑解惑。(15分)【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三峽》)【乙】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③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⑥數百,送迎客舟。(節選自陸游《入蜀記》)【注】 ①謁:拜謁。②祠:供奉祖先、鬼神等的處所。③太華、衡、廬:華山、衡山、廬山。④纖翳:云煙。⑤鸞鶴:鳳凰、白鶴。⑥烏:烏鴉。1.下列對兩文段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同文同詞比較推斷釋義:“絕 多生怪柏”中的“絕”和“哀轉久絕”中的“絕”為同義,都是“消失”的意思。B.新舊知識聯系推斷釋義:“有絲竹之音”中的“絲竹”聯系《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推斷解釋為“像絲一樣纖細的竹子”。C.根據今義理解推斷釋義:“雖乘奔御風”中的“奔”,今義多為“奔跑”,故在此句中也可理解為“奔跑”的意思。D.課內課外比較釋義:“達旦方漸止”與“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旦”意義相同,可解釋為“早晨”。2.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3.下面是小雯對兩個文段的理解,有一項是不正確的,請你幫她選出來( )(3分)A.甲文選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描繪了優美多姿的三峽風光;乙文選自南宋陸游的《入蜀記》,主要寫的是巫山峰巒景觀。B.甲文先總寫三峽概貌,接著借文脈之勢,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與第一段一脈相承;再寫春冬與秋天,轉為沉靜,雖氛圍、特色不同,但文氣相貫。C.乙文先寫巫山峰巒特點,后重點描繪了神女峰的奇妙景觀,并引用傳說之語來增強神女峰的神秘感。D.兩文都寫到了巫山的“猿鳴”,表達的意境也相同,都是為了突出巫山峰高峽長的特點,借以襯托出蕭瑟凄涼的氣氛。4.甲、乙兩文都寫到了“山”,兩文中的“山”各自有怎樣的特點?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山川的什么情感?(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三峽:兩岸連山藏險峻 四時異水蘊清奇(情境任務分層作業)(原卷版).docx 11 三峽:兩岸連山藏險峻 四時異水蘊清奇(情境任務分層作業)(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