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 《孟子》三章八年級(3)班在學習了《<孟子>三章》后,舉行了“走進先賢孟子,傳承中華文化”知識大比拼活動,請你積極參與。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畎畝(quǎn) 公孫衍(xián)B.傅說(yuè) 丈夫之冠(guān)C.膠鬲(gé) 法家拂士(fú)D.百里奚(xī) 富貴不能淫(yín)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米粟非不多也(大米和谷子)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了解,明白)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家)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財資缺乏)C.夫環而攻之(句首發語詞,不譯)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少)D.曾益其所不能(曾經)人恒過,然后能改(過失)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得志,與民由之C.居天下之廣居 妾婦之道也D.管夷吾舉于士 入則無法家拂士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 B.委而去之C.親戚畔之 D.丈夫之冠也5.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 )A.環而攻之而不勝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C.丈夫之冠也 D.必先苦其心志6.根據要求默寫相應的句子。(1)(2024通遼中考)“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對正道的堅守。(《<孟子>三章》)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的關系的句子(即中心論點)是: , 。 (3)正因為有許多像陳祥榕這樣的戍邊英雄為祖國戍守邊防,中華大地才能和諧安定,國家才能不斷走向強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有一處關于興盛國運的反面例證的句子是: , , 。 (4)青少年應胸懷天下、志存高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踐行“居天下之廣居, , ”的責任擔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富貴不能淫》) (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七里之郭: (2)池非不深也: (3)親戚畔之: 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標兩處)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環而攻之而不勝。 10.從文中可以看出戰爭要取得勝利的因素有哪幾個 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二)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12.(教材變式題,見課后習題二)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1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句話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三)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行拂亂其所為: (3)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15.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標兩處)然 后 知 生 于 憂 患 而 死 于 安 樂 也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文中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和鏈接材料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鏈接材料: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平吳。(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2025保定期末)【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臨武君①與孫卿子②議兵于趙孝成王③前。王曰:“請問兵要④。”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⑤,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⑥也。”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⑦,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⑧。弓矢不調⑨,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⑩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選自《荀子·議兵》)注:①臨武君:戰國時楚國將領。②孫卿子:荀子。③趙孝成王:名丹,趙惠文王的兒子。④兵要:用兵的關鍵。⑤發:出發。⑥要術:關鍵。⑦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⑧一民:統一人心。⑨調:協調。⑩造父:歷史上著名的善御者,為周穆王駕車出游,得知叛亂消息,造父駕車日馳千里,周穆王得以迅速返回,平定了叛亂。附民:使民眾歸附(支持)自己。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寡助之至: (2)臨武君對曰: (3)觀敵之變動: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3.“自古知兵非好戰”,中華文化向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請說說“知兵”的孟子、荀子均認為作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二)(2025邯鄲期末)【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富貴不能淫》)【乙】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選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贊:自我總結。②庶幾:差不多。③觀者如堵:圍觀的人多得像一堵墻。4.解釋下面加點的詞。(1)父命之: (2)富貴不能淫: 5.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標兩處)俄 有 使 使 止 之 至 則 死 矣 見 聞 者 無 不 流 涕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7.《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請從甲文中找出一例,作具體分析。 8.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乙文哪些地方表現了文天祥的“大丈夫”氣概 (2025石家莊月考)褚承亮①,字茂先,真定②人。宋蘇軾自定武③謫官過真定,承亮以文謁之,大為稱賞。宣和④五年秋,應鄉試,同試者八百人,承亮為第一。明年,登第⑤。調易州⑥戶曹⑦,未赴,會金兵南下。天會⑧六年,斡離不⑨既破真定,拘集境內進士試安國寺,承亮名亦在籍⑩中,匿而不出。軍中知其才,嚴令押赴,與諸生對策。策問“上皇無道,少帝失信”。舉人承風旨,極口詆毀。承亮詣主文劉侍中曰:“君父之罪,豈臣子所得言耶 ”長揖而出。劉為之動容。余悉放第,凡七十二人,遂號七十二賢榜。劉多承亮之誼,薦知藁城縣。漫應之,即棄去。年七十終,門人私謚曰“玄貞先生”。(節選自《金史》,有刪改)注:①褚承亮:人名,宋金之際學者。②真定:地名。③定武:地名。④宣和:北宋時期,宋徽宗第六個年號。⑤登第:這里指應考被錄取。⑥易州:地名。⑦戶曹:掌管民戶、祠祀、農桑等的官署。⑧天會:金朝年號。⑨斡離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次子,金朝名將。⑩籍:名冊。對策:這里指按簡策上的問題陳述自己的見解。上皇無道,少帝失信:這里的“上皇”“少帝”分別指宋徽宗和宋欽宗。承風旨:這里指迎合意旨。主文:指主考官。放第:這里指被錄取。多:贊美。誼:合理的道理、行為。知:主持,掌管。藁城:地名。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斡離不既破真定: (2)承亮詣主文劉侍中曰: (3)余悉放第: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調易州戶曹,未赴,會金兵南下。 11.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對表現褚承亮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2.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來看,褚承亮符合孟子所認為的“大丈夫”的標準嗎 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13.《孟子》就像一座寶藏,雖歷經千年,卻依然閃爍著時代的光輝。請從下面的選項中為甲、乙兩幅書法作品分別選出最適當的評價。甲:( ) 乙:( )A.筆意連綿,靈活自由,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須經受磨煉。B.體正勢圓、筆畫均勻,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C.行云流水、飄逸舒展,贊美人品格的高尚。D.結構整齊、端正秀美,表達了在為人處世中應保持的態度。對點練習:見“課堂達標”第3題。題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方法:解答一詞多義題,一要靠平時的積累,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如“故”“固”“或”“間”“為”“亡”等進行歸納,并理解記憶;二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詳解答案】課堂達標1.D 解析:A項的“衍”應讀“yǎn”;B項的“冠”應讀“guàn”;C項的“拂”應讀“bì”。2.C 解析:A項,“米粟非不多也”的“米粟”應解釋為“糧食”;B項,“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的“國”應解釋為“國防”;D項,“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應解釋為“同‘增’,增加”,“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應解釋為“犯錯誤”。3.C 解析:A項中“戒”的意思分別為:告誡/謹慎。B項中“得”的意思分別為:能/實現。C項中“之”的意思均為:結構助詞,的。D項中“士”的意思分別為:獄官/賢士。4.A 解析:A項,“天時不如地利”的“天時”古今意義相同,均為“宜于做某事的氣候條件”。B項,“委而去之”的“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C項,“親戚畔之”的“親戚”:古義,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D項,“丈夫之冠也”的“丈夫”:古義,男子;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5.A 解析:B項,“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的“固”:形容詞作動詞,鞏固。C項,“丈夫之冠也”的“冠”:名詞作動詞,行冠禮。D項,“必先苦其心志”的“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6.(1)貧賤不能移(2)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3)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4)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7.(1)外城 (2)護城河 (3)同“叛”,背叛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10.戰爭要取得勝利的因素有三個,即“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作者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人和”才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11.(1)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呢 (2)男子行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1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具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的人。13.這句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利益的誘惑,我們不能迷失本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14.(1)選拔,任用 (2)違背 (3)指在國外 (4)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15.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6.通過這些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17.示例:逆境造就人才(或:只有經受艱苦環境的磨煉,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也應當將其當成磨煉自己的機會,積極面對。參考譯文:鏈接材料:吳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踐返回越國,于是(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地思索,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方,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抬頭看看苦膽,喝水吃飯的時候也要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忘記會稽山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親自織布,(他)吃的飯里沒有肉,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對待賢明的人畢恭畢敬,用優厚的待遇對待賓客,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一同勞作……滅了吳國。課后提升1.(1)極點 (2)回答 (3)觀察2.(1)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就連天下人都會歸順他。(2)所以善于使百姓歸附的人,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3.施行仁政,民心所向,以民為本。(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乙】臨武君與荀子在趙國國君孝成王面前辯論用兵之道。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關鍵。”臨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察敵人的變化動向,比敵人后發兵,而先到達,這就是用兵的關鍵。”荀子說:“不是這樣。我所聽說的古人用兵的方法是,凡是用兵攻伐作戰的根本在于統一人心。弓與箭不協調,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標;六匹馬不配合,就是善御的造父也無法將馬車趕往遠方;士人與百姓不親近歸附國君,就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善于使百姓歸附的人,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關鍵在于使百姓依附罷了。”4.(1)教導,訓誨 (2)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5.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6.(1)公孫衍、張儀難道不確實是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 (2)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義正詞嚴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三個實質,三個“天下之”的反復,將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極致。8.面對死亡,文天祥寫下絕筆《自贊》,表達自己舍生取義的意志;“過市,意氣揚揚自若”“南面再拜就死”表現他從容面對死亡、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對國家的忠貞不渝。這些都體現了文天祥的“大丈夫”氣概。參考譯文:【乙】文天祥即將被押出監獄時,寫下自白的遺書《自贊》,把它綁在衣帶上。文詞說:“孔子說要成全仁德,孟子說要為正義而犧牲;因為該負的責任都盡了,所以才達成了仁德。讀圣賢經典,所要學習的(不是成仁取義)又是什么事呢 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他被押過市集時,氣概神色自如,態度從容,圍觀的人多得像一堵墻。即將受刑的時候,(他)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說:“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圍觀的人詢問南北方向,面向南方連拜兩次,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但到達時文天祥已經死了。當時凡是看見、聽見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9.(1)已經 (2)拜訪 (3)都10.(褚承亮)調任易州戶曹,還未去赴任,正趕上金兵南下。11.寫蘇軾對其大為稱賞,側面烘托了褚承亮才華出眾。12.示例:我認為褚承亮符合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標準。當金人要求其對策時,褚承亮不懼威逼脅迫,長揖而出;當他被舉薦掌管藁城縣時,他不慕名利,亦斷然離去。這些行為都體現了他沒有被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堅守本心,所以,他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標準。參考譯文:褚承亮,字茂先,真定人。宋朝時,蘇軾從定武被貶官路過真定,褚承亮帶著自己的文章去拜訪他,蘇軾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宣和五年秋天,褚承亮參加鄉試,與他一同考試的共有八百人,褚承亮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他成功登科及第。(褚承亮)調任易州戶曹,還未去赴任,正趕上金兵南下。天會六年,斡離不攻破真定后,將境內的進士全部拘捕,在安國寺進行考試,褚承亮的名字也在名冊之中,但他藏匿自己不出現。軍中知道他的才華,嚴令押解他去參加考試,與其他考生一同應對策問。策問的內容是“上皇無道,少帝失信”。考生們迎合意旨,極力詆毀宋徽宗和宋欽宗。褚承亮拜訪主考官劉侍中說:“君父的罪行,怎么是臣子可以談論的呢 ”說完,他深深作揖后離開了。劉侍中為此深受觸動。其余的人都被錄取了,總共有七十二人,于是被稱為“七十二賢榜”。劉侍中贊美褚承亮的義舉,推薦他掌管藁城縣。褚承亮只是敷衍地應承下來,然后就棄官離開了。他七十歲時去世,他的門人私下給他加了個“玄貞先生”的謚號。13.甲:B 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體符合“體正勢圓、筆畫均勻”的特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體現的是“施行仁政”的思想。乙:D 解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字體符合“結構整齊、端正秀美”的特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闡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也是我們為人處世中應保持的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