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8月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1.B(A.因果倒置,材料一指出《山海經》“一直被視為志怪之書,所以人們對其史料價值的認識和研究還遠遠不足”;C.材料二第一段中指出“傳統紋樣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煥發新顏”,而非“通過數字技術的介入完全取代傳統紋樣”,選項表述與原文不符;D.“材料二則認為…現代轉化比史料價值更重要”錯誤,材料二僅側重論述現代轉化,并未與史料價值進行重要性比較,屬于無中生有。)2.C(C項錯誤。“善嘯”是客觀記錄神靈特征(非擬人),“其狀如牛”是類比(非文學性比喻),均屬于白描實錄,并非“生動華麗”的修辭;A.對應材料“簡明扼要”“白描手法”的描述;B.對應材料“通過羅列具體物象完成場景建構”“實錄性”的表述;D.語言“簡明扼要”與敘事“流水賬式”均服務于“記事而非表現”的志書特性,邏輯一致。)3.C(C項不符合“雙重編碼”原則,雖然使用了傳統工藝(拉坯技法),但修改了《山海經》“燭龍”的核心符號(將“人面蛇身”改為“人形持燭”),違背了“保留神話核心符號”的要求。A項符合,既保留“西王母”“戴勝、虎齒、豹尾”的核心符號,又通過“漸變色彩工藝”實現工藝創新;B項符合,保留“畢方鳥”“單足、赤文”的核心符號,結合“數碼刺繡機”實現工藝創新;D項符合,保留“肥遺蛇”“雙頭、蛇身”的核心符號,通過“銀雕鏤空工藝”實現工藝創新。)4.①在前人創造中學習:風箏藝人保留“精衛銜木填海”的核心意象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內核,(2分)采用傳統工藝,體現對神話敘事和傳統技藝的傳承。(2分)②在學習中創造:風箏藝人使靜態神話形象獲得動態生命力,讓持之以恒的精神以風箏飛行的姿態得以具象化表達,賦予神話動態敘事,實現技藝與敘事的創新。(2分)(評分參考:“在前人創造中學習”部分4分,采分點:保留核心意象、技藝傳承;“在學習中創造”部分2分,采分點:動態生命力、動態敘事。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5.示例一:神話織進蘇繡針,古卷活成非遺韻;示例二:山海神話觸可及,非遺匠心續新章;示例三:一根絲繡千年夢,半片銀刻山海魂(4分,任答一點)(評分參考:體現“神話與工藝關聯”“傳承與創新”各給2分,沒有使用對仗形式不給分。)6.A(“源于長期照料病人的疲憊”說法不準確。通過文本可知,“我”之前在北京工作,沒有對生病的父親進行長期的照料。)7.D(“跑步”串聯了“母親的回憶”說法不準確。母親的回憶主要跟“門檻”相關。)8.①營造生活氣息與鄉土氛圍:門檻是傳統民居的典型元素,承載著鄰里間的溫情與守護。門檻的意象增添了文本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溫情;②展現人物性格與情感:發生在門檻邊的故事(如老書記偷偷遞煙、黑昌假裝看美女實則懷念父親),生動地展現了老書記的細心以及黑昌對亡父深切的思念。(評分參考:每答對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示例一:親情困惑父親去世后,我內心的創傷是難以自我抵達、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文章通過父親隱瞞想要兼職的想法、“我”逃避回到故鄉等情節,揭示了父子之間的深情與隔閡。最終通過黑昌的講述,“我”彌補了對父親認知的缺失,縫合了內心的情感裂縫。(評分參考:指出人物“自我抵達、自我理解、自我表達”的處境2分,分析出原因即深情與隔閡同在2分,完成情感縫合2分。)示例二:生存困境海堤上慢跑團的中年人“睡眼惺忪但莫名精神抖擻”,他們和父親一樣在命運的困境中努力掙扎,難以言說。文章借由黑昌喊出的“命運就是我們跑出來的路”的口號,呈現出普通民眾的生命韌性,體現了民間草根面對困境時不屈的生命力。(評分參考:指出中年人的困境和掙扎難以言說2分,分析出跑步是他們的對抗方式2分,體現出生命的韌性2分。)10.ADG(時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11.C(A.意思相同;B.第二個“所以”表示“用來…”;C.第二個“顧”表示“顧慮,考慮”;D.第二個“卻”表示“擊退”。)12.D(狄青是否有謀反之意,材料中沒有明確表述。)13.(1)宋仁宗因為狄青多次獲得戰功,想召見他詢問大政方針,正趕上敵兵入侵渭州。(“以”“會”“寇”各1分,句意1分。)(2)本朝的太祖難道不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嗎?但是因為得到了軍心,所以才會發生陳橋兵變的事情。(“豈”“但”各1分,反問句、句意各1分。)14.①狄青不同意皇帝的建議除掉他當士兵期間在臉上刺的字跡、符號;②狄青希望得到蕃邦部落的騎兵數百名,再加些禁衛軍,皇帝很欣賞他的話;③狄青打敗了敵人,皇帝要立即與宰相商議獎賞,不能遲緩。(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得2分,答對任意兩點給滿分。)語文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8月高三聯考語文試題浙江強基聯盟研究院命制考生注意:的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折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1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就整體性質而言,《山海經》是一部山川地理博物志和四海方國民俗志的合集,其價值首先體現在了解上古歷史、地理、文化的史料價值。《山經》詳細記錄了數百座山、數百條河流以及蘊藏其中的數百種動物、植物、礦物的名字、屬性和效用,對于研究上古地理、環境、生態、早期本草疊醫學乃至名物訓詁都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海經》不僅記錄了數十個方國的國名、方位、世系、習俗,還廣泛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話、博物等內容,全面反映了商周之際先民的世界觀,保存了豐富的上古文化記憶,對于重建上古歷史、地理更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實際上,由于《山海經》一直被視為志怪之書,所以人們對其史料價值的認識和研究還遠遠不足。翼強調《山海經》的史料價值,并不意味著低估該書的文學和民俗學價值。《山海經》的這些價值首先在于它記載了豐富的上古神話故事,是保存中華早期神話最豐富、最系統的傳世典籍,足以讓我們在數千載之后一窺華夏原始神話的原貌。《山海經》并非為敘事或抒情而作的文學著作,而是為記載山川、博物、方國地理而作的志書。志書貴在條理清楚、簡明扼要,因此《山海經》記載的神話都極為簡單,大都僅具情節梗概,線與希臘、印度的神話史詩或后世志怪、神魔小說那種細致的形象刻畫、恢宏的場景描寫、跌宕起數伏的情節鋪展相比,顯得相形見絀。這是因為《山海經》的目的本不在表現,而在記事。現代文學史往往將《山海經》視為小說或敘事文學的源頭。其實,敘事內容在《山海經》中所占比重甚小,至于《山海經》的主體內容,毋寧說更像一部不厭其煩地羅列事項、數據的“流水賬”。但恰恰是這種缺乏文學性的記事文字,真實地保存了神話的原始面目。(摘編自劉宗迪《山海經〉與華夏神話的淵藪》)材料二:當《山海經》的神話敘事遇上蘇繡的絲光和苗銀的錘紋之時,一種全新的美學范式正在生成:它既承襲了神話“觀物取象”的詩性思維,又借助工匠之手將虛無縹緲的傳說轉變為可觸摸感受的物質形態。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傳承與創新的張力悄然顯現一傳統紋樣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煥發新顏,古老傳說借公共美育滲透當代生活,神話的“神性”不再囿于典籍,而成為連接歷史記憶與現代審美的橋梁。語文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語文-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8月高三聯考(1).pdf 語文-浙江強基聯盟2025年8月高三聯考DA(1).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