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秦和元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家有幽蘭秦和元①春節期間,我家陽臺上的蘭花發芽了。這淡黃的小精靈,陪伴著我們度過了一個特別的新春佳節。全家人都沒出門,每天看著它慢慢長,慢慢長,想著:蘭花開花了,春天也就來了。可是,它的芽兒一直長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來越飽脹,卻就是遲遲不見開花。這可愛的小精靈,究竟在等待什么呢?②這天早上,一覺醒來,房間里忽然彌漫著清幽的馨香,我知道,這是蘭花開了!我翻身起床,“唰”地拉開窗簾,燦爛的春光一下子涌進來,陽光打在花葉之上。蘭花微微張開著,淺黃,嬌嫩,卻又蓬蓬勃勃的樣子,讓人一見就心生歡喜。我想,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經過一冬的積蓄,它終于在這個燦爛的清晨綻放了。③前年,在隨州千年銀杏谷賞玩秋色時,遇人在滿地金黃的路邊售賣蘭花。那剛從山里挖來的幽蘭,水靈之中透出一種野性的樸實秀美,叫人一見傾心。但是我沒有買,我要自己去尋。④于是,與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的詩句。地上積滿櫟樹、栗樹、櫻樹、楓樹、柿樹及其他雜樹的落葉,厚厚的一層,色彩斑斕,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發出“沙沙”的響聲。一樹樹的紅柿子,像盞盞小燈籠,照著前進的路。我們溯溪而上,手腳并用,爬坡,探險,跨越泉溪……⑤“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在一處幽谷的老樹下,終于發現兩片青草,從枯葉中探出頭來。我心里暗喜:肯定是蘭花。我輕輕地、慢慢地扒開樹葉,蘭花漸漸地顯現出來,獨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聲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細地將蘭花挖出來,連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裝好,帶回了家。⑥蘭花葉片深綠,扁平修長,有暗淡的脈紋。它不爭艷,不媚俗,素潔、典雅、清遠,不畏嚴寒,不懼霜雪。它既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質。⑦首次尋蘭即能遇蘭,朋友們都說我與蘭有緣。其實,我是有一顆對蘭花虔誠敬畏的心。⑧回家后,我以同樣的心情,對蘭花精心栽培。選一個透氣性良好的紫砂盆,將紅土磚碎渣混合顆粒泥炭作為栽培的基質墊底,連同大洪山帶回來的腐殖土,把野生蘭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給它松土、施肥、澆水,精心呵護而不溺愛,倍加憐惜而不嬌慣。⑨蘭花的株形端莊秀麗,花香清幽純正,朱德同志說“唯有蘭花香正好”——正氣也;蘭花有氣質,文雅內斂,修為高雅,和悅謙恭,潔身自愛——雅氣也;董必武同志詩云“竹自具五好,蘭有其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清氣也;蘭花富有致靜的境界,靜不失慮,靜不失態,沉穩練達——靜氣也。幽蘭這“四氣”在人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養蘭就是養氣。⑩現在,這馥郁的清香,蘊涵著淡雅的詩意,叫人迷戀,令人沉醉。 在這眾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時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像我這樣的耳順之軀,以及許許多多的普通民眾,既當不了志愿者,又參加不了突擊隊。那么,不傳染,不添亂,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就是為這場戰疫情工作出力,就是為社會做貢獻,哪怕是節約一只口罩。 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蘭是我的好朋友,也給了我最多的心靈慰藉。 蘭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這段日子,蘭花是我身邊最鮮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來仔細觀賞,它都會幫我置換心境,讓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種幽蘭——長在幽谷人未知,獨有風韻靜自開,它讓我在焦躁不安時,忽然變得氣定神閑。 蘭花不擇地勢,不畏風雪地頑強生長,教我不怕困苦,不懼磨難,堅韌剛強。我所住的不遠處就是金銀潭醫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離疫情現場很近,但每天堅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間內,讀書,寫作,鍛煉身體。白天,我與蘭花同呼吸;夜晚,我與蘭花共剪影。此心安處是吾鄉。 蘭花所有的特質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無不鼓舞著我,激勵著我,熏陶著我,給我以戰勝疫情的勇氣和力量,給我迎來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雖然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但是,蘭花開了,明媚的春天來了!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幽蘭”不僅串聯起“我”遇蘭花、尋蘭花、養蘭花的經歷,也見證著“我”不同時期對“幽蘭”情感的變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B.文章首段以“我家陽臺上的蘭花發芽了”開始,尾段以“蘭花開了,明媚的春天來了”作結,首尾呼應,結構完整。C.文章④⑤⑨段引用的詩句,增添了文章的古典韻味和詩意情趣,也都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幽蘭”的喜愛和贊美之情。D.文章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幽蘭”,并聯系時事,增加了文章的針對性、表現力和感染力。2.作者為什么對蘭花具有一顆虔誠敬畏的心?請簡要概括。3.聯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賞析。(1)在一處幽谷的老樹下,我終于發現兩片青草,從枯葉中探出頭來。(賞析加點詞)(2)一樹樹的紅柿子,像一串串晶瑩的紅寶石,像一只只忽閃的大眼睛,又像一盞盞掛滿的小燈籠,照亮著前進的路。(賞析句子)4.文中插敘“我”上山尋蘭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請從內容、情感、結構三方面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通觀全文,作者借“幽蘭”表現了哪些豐富的意蘊?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微風燕子飛秦和元①多雨時節,天氣悶熱潮濕。我每天早晚散步時,總看到燕子在步行街低空飛行。②步行街東西走向,綠樹蔥蘢盎然,紫薇鮮艷明麗。燕子飛舞著,收斂翅膀,一個轉身俯沖,旋即張開雙翼,幾乎掠地飛行,又箭一般向上向前,體態輕盈,姿態優美。午后,街上人頭攢動,燕子靈巧地在人流中穿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像黑色閃電。③我知道燕子不像尋常鳥類那樣啄食,而是在飛翔中捕食。它如剪的尾翼,使其轉彎、翻飛靈活自如。可是,燕子在人流中閃電般飛翔的光景,我之前是沒見過的。④小時候,村莊周圍都是稻田。我們在田間扯豬草的時候,時常看見燕子。母親說,燕子是最親近人的家鳥,是專吃蚊子、蒼蠅的益鳥。村莊里的人都喜歡燕子,視燕子為平安吉祥的象征。人們建房子時,都會在大門上方留一個長方形的小窗,好讓燕子出入,稱之為“燕窩”。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燕子做窩。燕子銜來一粒粒濕泥巴,一點一點地壘筑窩巢。看著兩只燕子辛辛苦苦地飛進飛出,我對母親說,我們幫幫它們吧。母親說,燕子是最勤勞的,它們只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在我焦急的盼望中,它們的房子終于建好了。外墻是一粒粒的圓泥黏貼而成的,一圈圈排列組合,很勻凈,有一種和諧的天然美。⑥燕子出入的頻率降低了。我想它們在充分地享受愛巢。不久,燕子夫婦又繁忙起來。緊接著,幾只嫩黃色的小嘴從鳥巢里探出來,嘰嘰地叫著,嘴巴張得大大的。燕子夫婦更忙了,你來我往,盡心盡力。但是每次,我只是看見親鳥與小鳥對嘴,沒有看清楚哺喂的食物。⑦兒時對燕子的記憶,難以忘懷。后來上學,離開了家鄉,住在省城的高樓大廈里,有一段時間幾乎沒再見到過燕子。如今燕子不僅再次現身,而且在人群中毫無怯意地自在穿行,我想大約要歸功于城市綠化的發展。⑧此去再往東,過馬路,是大規模舊城改造工程開辟的濕地公園。深水區清波蕩漾,淺灘荷葉田田、蓮花盛開、菖蒲油綠。我想,它們肯定是在這濕地公園銜泥做窩的,因為方圓幾公里,燕子在別的地方啄不到春泥。但是在東步行街,我沒有發現燕子窩。⑨西步行街也是商業街,不過相對清靜,門面上方的陽臺與居家的屋檐頗為相似。尋著燕子飛行的蹤跡,我很快就在那里的陽臺下發現了燕子窩,一共有六處。每窩里或兩只雛燕,或三四只,最多的一巢有六只,擠擠挨挨的一排,露出頭頸,站隊似的,默默地等候著。親鳥飛來,它們齊聲歡快地叫著,個個張大嘴巴。親鳥閃電般地將食物送進一只雛鳥嘴里,又閃電般地飛離。雛鳥們又安靜地等著。一會兒,親鳥又來了,將食物送進另一只雛鳥嘴里。⑩我呆呆地看了好幾分鐘,不停地用手機拍照,又問店老板,我不會打擾它們吧?老板說,不會,它們聰明著呢,知道你沒有惡意。 鳥聲啾啾,我不由得沉浸于這人與燕子默契相處的美妙時刻,思緒飄回那遙遠而美好的童年……(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②段“收斂”“俯沖”“張開”等一系列動詞將燕子自由飛行的姿態描寫得十分生動。B.第⑦段是過渡段,由記憶中的燕子寫到眼前的燕子,突出了“我”對兒時燕子的偏愛。C.第⑨段寫親鳥的活動時連用兩個“閃電般”,在句式上構成反復,凸顯了燕子速度迅疾。D.文章寫燕子在熱鬧的都市中現身,在商業街筑巢,在人流中穿行,自然彰顯文章主題。7.結合語境,從感官角度賞析第⑥段中畫線的句子。緊接著,幾只嫩黃色的小嘴從鳥巢里探出來,嘰嘰地叫著,嘴巴張得大大的。8.早在幾千年,燕子就進入了中國文學的視野,成為文人吟誦的對象。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人們為什么喜歡燕子。9.文章結尾說:“鳥聲啾啾,我不由得沉浸于這人與燕子默契相處的美妙時刻,思緒飄回那遙遠而美好的童年……”結合全文內容,談談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連枷秦和元①宋代范成大有詩云:“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聲歌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②小時候,家鄉已經沒有大范圍使用連枷了,但鄉親們還是常常用它拍打黃豆、綠豆和大麥、蕎麥。③連枷由三部分組成——連桿、排拍和轉軸。大伯是做連枷的好手。他會先找一根五六尺長的木桿,在一頭用鑿子挖出一個長方形的眼孔。然后把一塊一尺多長的厚木板鋸成上寬下窄的形狀,再將寬的一頭削成半圓,從上往下鉸三個圓形的孔——上面的孔用于安裝轉軸。所以比下面兩個穿藤條的小孔要大得多。大伯把兩根拇指粗的堅韌藤條從小眼穿過,用火烤彎曲,使之成為并排的四根藤條,再用細藤、麻繩和鐵絲編成排拍。最后,用堅硬的橡木做一個高腳蘑菇狀的轉軸,將木桿和排拍安裝在一起,一個連枷就做成了。④大伯不僅給自家做連枷,也給鄰居和塆里的人做,而且有求必應,分文不取。⑤生產隊大量的水稻,小麥都用機械脫粒,對于少量的黃豆、綠豆、赤豆、麻豆和豌豆等雜糧,連枷就是最好的脫粒用具。⑥秋高氣爽,天干物燥。經過太陽的暴曬,場地上的豆稈已經焦干。夕陽西下,正是使用連枷拍打的最好時間。⑦打連枷有一定的技巧,初學者動作生硬笨拙,排拍翻轉不順暢,落下來不整實,沒有力度,聲音就會軟綿綿的;熟練者則靈巧自如,力度恰到好處,拍打在立桿上發出有節奏的“嘣——嘣”聲。一般,五六個人能一起上場的都是熟手,大家的連枷同時舉起。落下,整齊劃一,響聲雷動,節奏分明。如果覺得單調了,還可以打出花樣來;你舉我放,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或者分成兩組比賽,你追我趕,相互鼓勵。隨著連枷拍打的節奏漸入高潮,有人喊起號子,唱著歌謠,場上歡聲笑語,十分熱鬧。這是勞動的樂趣,是豐收的舞蹈,是喜慶的樂曲。⑧縱向拍打一遍后,用揚叉將豆稈翻個面,再橫著拍打一遍,豆子就全部脫粒了。⑨離開家鄉以后,我就沒有見過連枷了。這些年,鄉村旅游方興未艾,民俗館里,連枷成了供游人參觀的農具展品。每次回老家,大概多半是由于春節期間吧,從未見有人使用。幸運的是,今年深秋回家鄉,剛到村口,就見有人在稻場上揮動著連枷——那熟悉的動作,那熟悉的“嘣—嘣”聲,仿佛從四十年前穿越而來……⑩打連枷的老人不是塆下的幺叔嗎?我快步走過去。 “幺叔,在忙啊?身子骨還好吧?” “還好,還好……和元回來啦,一點晚豆子,今天太陽好,曬得焦,打出來。” “幺叔還是老把式啊!” “是啊,東西少,連枷好用。這家什還是你大伯做的呢,幾十年了,結實、好用。” “幺叔,您忙,我看看。” 幺叔的連枷高高舉起,排拍飛旋,順勢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然后翻轉豎起,重重地拍下來。只見豆莢頃刻爆裂,豆粒紛紛滾落出來。就這樣,隨著連枷的起起落落,豆粒調皮地嘻嘻哈哈,歡樂地蹦蹦跳跳…… 結實好用的連枷被幺叔使用著,我的鄉愁有了著落。(有刪改)10.下列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引用詩句,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息,暗示連枷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農具。B.打連枷需要一定的技巧,初學者動作生硬笨拙,熟練者則靈巧自如,兩者對比很鮮明。C.如今,連枷慢慢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讓作者有些傷感,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D.文章語言清新典雅而又質樸,綜合運用了敘述、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情感真摯感人。11.時光流逝,歲月更迭,連枷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12.聯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賞析。(1)大伯是做連枷的好手。(賞析加點詞語)(2)隨著連枷的起起落落,豆粒調皮地嘻嘻哈哈,歡樂地蹦蹦跳跳……(賞析句子)13.文中的大伯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分析。14.結尾說“結實好用的連枷被幺叔使用著,我的鄉愁有了著落”,請結合文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C 2.①不爭艷,不媚俗,素潔、典雅、清遠,不懼霜雪,有氣質,有品質。②蘭花的株形端莊秀麗,花香清幽純正,具有四氣;③蘭花生幽谷,不擇地勢,堅韌剛強。 3.(1)“探”是向上伸出的意思,用在這里寫出了幽谷中的蘭花可愛的形態,以及蓬勃、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我”在終于發現蘭花之后的驚喜之情。(2)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把紅柿子比作“紅寶石”“大眼睛”“小燈籠”,句式整齊,增強語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柿子的色澤與形態,寫出了柿子的紅、大、亮、圓的特點,表達了“我”對柿子的喜愛之情。 4.①內容上:提及蘭花的由來,寫出蘭花仙風道骨的氣質和清芳自足的品質;②情感上:蘭花的野性和靈氣使“我”執意上山尋蘭,表達“我”對“幽蘭”的喜愛、虔誠與敬畏;③結構上:為下文寫“我”在幽蘭身上汲取戰役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作鋪墊,前后照應,使結構更完整。 5.①作者對蘭花的喜愛、敬畏、虔誠、迷戀之情及對蘭花“四清四氣”特質的贊美之情;②蘭花生于幽谷,教我要耐住寂寞;③蘭花不擇地勢,不畏風霜,教我不懼磨難,堅強樂觀地生活;④蘭花凌寒綻放,給我乃至全國人民帶來戰勝疫情的希望和鼓舞。【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C.第④段引用的“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句描寫的是山林環境,這不是直接表達情感。故選C。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提煉與概括。作者之所以對蘭花具有一顆虔誠敬畏的心,是因為對蘭花的特質和秉性所折服。可根據文中具體語句進行概括。根據第⑥段中“它不爭艷,不媚俗,素潔、典雅、清遠,不畏嚴寒,不懼霜雪。它既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質”,可概括為原因之一:不爭艷,不媚俗,素潔、典雅、清遠,不懼霜雪,有氣質,有品質;原因之二為第⑨段中“蘭花的株形端莊秀麗,花香清幽純正”原因之三可根據第 段“蘭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第 段中“蘭花不擇地勢,不畏風雪地頑強生長,教我不怕困苦,不懼磨難,堅韌剛強”概括為:蘭花生幽谷,不擇地勢,堅韌剛強。3.本題考查詞句賞析。(1)聯系“在一處幽谷的老樹下,終于發現兩片青草,從枯葉中探出頭來”的內容可知,“探出頭來”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蘭花賦予人的情感。“探”字生動形象地寫出蘭花在枯葉中生長出來時,具有蓬勃、頑強的生活力,情態極其可愛。再結合第⑤段“我心里暗喜:肯定是蘭花。我輕輕地、慢慢地扒開樹葉,蘭花漸漸地顯現出來,獨茂于壑谷”可知,表達出“我”終于發現蘭花的驚喜和喜愛之情。(2)“像一串串晶瑩的紅寶石”“像一只只忽閃的大眼睛”“又像一蓋盞掛滿的小燈籠”是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不僅使句子句式整齊,起到增強語勢的作用,突出表現了柿子的色澤與形態,勇“紅寶石”“大眼睛”和“小燈籠”寫出了柿子的紅、大、亮、圓的特點,表達了“我”對柿子的喜愛和贊美之情。4.本題考查插敘的作用。插敘本身有豐富文章內容,讓文章行文結構有所變化,搖曳生姿之作用。內容上,寫出蘭花的來源,第⑤段中“在一處幽谷的老樹下,終于發現兩片青草,從枯葉中探出頭來。我心里暗喜:肯定是蘭花。我輕輕地、慢慢地扒開樹葉,蘭花漸漸地顯現出來,獨茂于壑谷”,生活在幽谷之中,擁有“不爭艷,不媚俗,素潔、典雅、清遠,不畏嚴寒,不懼霜雪。它既有仙風道骨的氣質,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質”(第⑥段);第③段中“那剛從山里挖來的幽蘭,水靈之中透出一種野性的樸實秀美,叫人一見傾心。但是我沒有買,我要自己去尋”體現出“我是有一顆對蘭花虔誠敬畏的心”(第⑦段),以及對蘭花真誠喜愛之情;結構上,為 段寫從蘭花中“蘭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蘭花不擇地勢,不畏風雪地頑強生長,教我不怕困苦,不懼磨難,堅韌剛強”“蘭花所有的特質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無不鼓舞著我,激勵著我,熏陶著我,給我以戰勝疫情的勇氣和力量”做鋪墊。另外,插敘在結構上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平鋪直敘,使行文有變化。5.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意蘊”指蘭花的精神品質給“我”帶來的感悟。從第⑨段可見,“‘唯有蘭花香正好’——正氣也;蘭花有氣質,文雅內斂,修為高雅,和悅謙恭,潔身自愛——雅氣也;董必武同志詩云‘竹自具五好,蘭有其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清氣也;蘭花富有致靜的境界,靜不失慮,靜不失態,沉穩練達——靜氣也。幽蘭這‘四氣’在人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表達作者對蘭花氣質與情操的敬畏、贊美之情; 段“蘭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它讓我在焦躁不安時,忽然變得氣定神閑”, 段“花不擇地勢,不畏風雪地頑強生長,教我不怕困苦,不懼磨難,堅韌剛強”, 段“蘭花所有的特質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無不鼓舞著我,激勵著我,熏陶著我,給我以戰勝疫情的勇氣和力量,給我迎來春光的意志和信心”,表達蘭花的品性激勵鼓舞著“我”,讓“我”有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最后一段“雖然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但是,蘭花開了,明媚的春天來了”,寫蘭花凌寒綻放,給“我”乃至全國人民帶來戰勝疫情的希望和鼓舞。6.B 7.“嫩黃色的小嘴”“嘰嘰地叫”“嘴巴張得大大的”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刻畫了小燕子在巢里等待投喂的場面,體現了作者觀察的細致,表達了作者對燕子的喜愛之情。(意對即可) 8.①燕子體態輕盈,姿態優美,符合國人的審美。 ②每年春天,燕子會銜來泥巴壘筑窩巢,為愛構筑一個家,這種勤勞、負責的品質受到國人推崇。 ③燕子捕食害蟲,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人熟悉,與人親近,受人喜歡。 ④燕子只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接受別人的施舍,這種堅守原則、堅守本心的品格與文人的追求契合。 ⑤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希望、愛、平安吉祥、勤勞、和諧的象征。(答出四點即可) 9.①表現了作者對人們關心和愛護燕子的欣慰。 ②贊美燕子勤勞、負責、堅守原則的品質,以及親近人類的特性。 ③呼吁人們要尊重和保護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 ④贊賞人們為維護生態平衡做出的努力。(答出三點即可)【導語】《微風燕子飛》以細膩筆觸勾勒出燕子靈動身姿與人類生活的和諧共生。作者通過今昔對比,將童年記憶中的鄉村燕影與都市重逢的燕子巧妙串聯,既展現了燕子“黑色閃電”般的飛行之美(第②段),又揭示了其“親近人”的習性(第④段)。文中“燕窩”的細節(第⑤段)與濕地公園的呼應(第⑧段),暗含對城市生態改善的欣慰。結尾“啾啾”鳥鳴引發的童年追憶(第 段),更深化了人與自然的情感紐帶。全文以燕子為媒介,抒發了對質樸生活的懷念與對生態文明的禮贊。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分析。B.聯系第⑦段中的“兒時對燕子的記憶,難以忘懷。后來上學,離開了家鄉,住在省城的高樓大廈里,有一段時間幾乎沒再見到過燕子。如今燕子不僅再次現身,而且在人群中毫無怯意地自在穿行,我想大約要歸功于城市綠化的發展”可知,此段是過渡段,由記憶中的燕子過渡到眼前的燕子,突出的是城市綠化發展讓燕子重現,而非“我”對兒時燕子的偏愛。故選B。7.本題考查詞句賞析。聯系畫線句“緊接著,幾只嫩黃色的小嘴從鳥巢里探出來,嘰嘰地叫著,嘴巴張得大大的”可知,“嫩黃色的小嘴”是視覺所見,呈現出小燕子的稚嫩形態 ;“嘰嘰地叫”是聽覺所聞,傳來小燕子的急切聲響 ,“嘴巴張得大大的”從視覺展現出小燕子等待投喂的模樣。從視覺與聽覺的感官角度,細致描繪出小燕子在巢里盼食的畫面,讓讀者如臨其境,也足見作者觀察入微,字里行間滿是對燕子的喜愛。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從燕子的外在姿態看:聯系第②段“燕子飛舞著,收斂翅膀,一個轉身俯沖,旋即張開雙翼,幾乎掠地飛行,又箭一般向上向前,體態輕盈,姿態優美”,其體態輕盈、姿態優美,符合國人審美,所以受喜愛。從燕子筑巢育雛的品質看:聯系第⑤段“燕子銜來一粒粒濕泥巴,一點一點地壘筑窩巢”、第⑥段“燕子夫婦更忙了,你來我往,盡心盡力” ,燕子銜泥筑巢、哺育幼雛,勤勞負責,這種品質受國人推崇,故而人們喜歡。從燕子對生產生活的作用看:聯系第④段“母親說,燕子是最親近人的家鳥,是專吃蚊子、蒼蠅的益鳥”,燕子捕食害蟲,參與生產生活,與人親近,因此受喜愛。從燕子的處事原則看:聯系第⑤段“母親說,燕子是最勤勞的,它們只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接受別人的施舍”,燕子堅守原則、靠勞動獲取成果,契合文人追求,所以被喜歡。從燕子的象征意義看:聯系第④段“村莊里的人都喜歡燕子,視燕子為平安吉祥的象征”,燕子是平安吉祥等象征,寄托美好寓意,故而人們喜歡。9.本題考查賞析主旨。聯系第⑩段“我呆呆地看了好幾分鐘,不停地用手機拍照,又問店老板,我不會打擾它們吧?老板說,不會,它們聰明著呢,知道你沒有惡意”、末段“鳥聲啾啾,我不由得沉浸于這人與燕子默契相處的美妙時刻”可知,當下城市里人們(如店老板)對燕子無惡意,作者看到人與燕子和諧相處,欣慰于人們愛護燕子,愿與它們默契相伴。聯系第④段“母親說,燕子是最親近人的家鳥,是專吃蚊子、蒼蠅的益鳥”、第⑤段“母親說,燕子是最勤勞的,它們只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可知,回憶童年時燕子親近人、勤勞等品質,成年后又見燕子,作者對燕子這些美好特性滿懷贊美。聯系第⑦段“如今燕子不僅再次現身,而且在人群中毫無怯意地自在穿行,我想大約要歸功于城市綠化的發展”、第 段“我不由得沉浸于這人與燕子默契相處的美妙時刻”可知,城市因綠化等生態改善,燕子重現且與人和諧,作者借此傳遞尊重自然、與萬物共生的呼吁,希望延續這份美好。聯系第⑦段“如今燕子不僅再次現身,而且在人群中毫無怯意地自在穿行,我想大約要歸功于城市綠化的發展”可知,作者察覺到城市綠化等舉措讓燕子回歸,認可人們為生態平衡(給燕子營造生存環境)付出的努力,飽含贊賞之情。10.C 11.脫粒用具(拍打黃豆、綠豆、大麥、蕎麥等);供游人參觀的農具展品;寄托鄉愁的媒介。 12.(1)“好手”指在某一方面技藝精良的人,相當于“行家”,表現大伯制作連枷技藝精湛。(2)將豆粒人格化,生動地寫出了豆粒在連枷拍打下滾落出來時調皮歡樂的情態,表達對連枷的贊美和喜愛。 13.手藝精湛;熱心助人;不計較金錢。 14.大伯做的連枷結實好用,它還被使用著,讓人想起制作連枷的好手——大伯,想起了生產隊勞動的場景,勾起了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解析】1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C.有誤,本文的主旨主要是借連枷表達了作者的鄉愁,沒有對童年的懷念;故選C。1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結合⑤段中“生產隊大量的水稻,小麥都用機械脫粒,對于少量的黃豆、綠豆、赤豆、麻豆和豌豆等雜糧,連枷就是最好的脫樁用具”可概括為:脫粒用具(拍打黃豆、綠豆、大麥、蕎麥等);結合⑨段中“離開家鄉以后,我就沒有見過連枷了。這些年,鄉村旅游方興未艾,民俗館里,連枷成了供游人參觀的農具展品”可概括為:供游人參觀的農具展品;結合 段中“結實好用的連枷被么叔使用著,我的鄉愁有了著落”可概括為:寄托鄉愁的媒介。12.本題考查詞句賞析。(1)好手,指在某一方面技藝精良的人或者能力強的人。結合“大伯是做連枷的好手”的內容可知,“好手”,突出了大伯制作連枷技藝的精湛。(2)結合“隨著連枷的起起落落,豆粒調皮地嘻嘻哈哈,歡樂地蹦蹦跳跳……”的內容,由“豆粒調皮地嘻嘻哈哈,歡樂地蹦蹦跳跳”可知,句中將豆粒人格化,賦予人的情態,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豆粒在連枷拍打下滾落出來時調皮歡樂的情態,表達對連枷的贊美和喜愛之情。或:運用疊詞“起起落落”“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使連枷拍打豆粒和豆粒滾落出來的描寫更具畫面感,讀起來瑯瑯上口。13.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結合③段中“大伯是做連枷的好手。他會先找一根五六尺長的木桿,在一頭用鑿子挖出一個長方形的眼孔。然后把一塊一尺多長的厚木板鋸成上寬下窄的形狀,再將寬的一頭削成半圓,從上往下鉸三個圓形的孔——上面的孔用于安裝轉軸。所以比下面兩個穿藤條的小孔要大得多。大伯把兩根拇指粗的堅韌藤條從小眼穿過,用火烤彎曲,使之成為并排的四根藤條,再用細藤、麻繩和鐵絲編成排拍。最后,用堅硬的橡木做一個高腳蘑菇狀的轉軸,將木桿和排拍安裝在一起,一個連枷就做成了”可知,大伯是做連枷的好手,手藝精湛;結合④段中“大伯不僅給自家做連枷,也給鄰居和塆里的人做,而且有求必應,分文不取”可知,大伯無償為鄉親們制作連枷,熱心助人,不計較金錢。14.本題考查句子理解。結合⑨段中“離開家鄉以后,我就沒有見過連枷了。這些年,鄉村旅游方興未艾,民俗館里,連枷成了供游人參觀的農具展品。每次回老家,大概多半是由于春節期間吧,從未見有人使用。幸運的是,今年深秋回家鄉,剛到村口,就見有人在稻場上揮動著連枷——那熟悉的動作,那熟悉的‘嘣—嘣’聲,仿佛從四十年前穿越而來……”, 段中“連枷好用。這家什還是你大伯做的呢,幾十年了,結實、好用”, 段中“結實好用的連枷被么叔使用著,我的鄉愁有了著落”的內容可知,大伯做的連枷結實好用,它還被使用著,讓人想起制作連枷的好手——大伯,想起了生產隊勞動的場景,勾起了作者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