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劉漢斌散文閱讀散文,完成下面小題。瘋狂的麥蚜劉漢斌麥蚜太小,通體與夏日的麥子一色。麥蚜生性慵懶,喜潮濕、陰暗、怕光,仿佛它們知道自己就不是光明正大干事的蟲子,所以蚜蟲多聚集在麥子的葉片背面繁衍生息,黏黏糊糊,拒絕陽光。若不仔細看,是看不出麥子上生了麥蚜的。有經驗的農人教我看螞蟻。螞蟻往復奔忙的麥子上,一定聚集了不少的麥蚜。喜歡蚜蟲分泌的黏液是螞蟻的天性,它們就是一群嗜甜如命的瘋子。蚜蟲分泌的黏液里糖分含量高,螞蟻見了甜食就走不動路。于是,黝黑的螞蟻亮晃晃地趴在麥子上,就等于將麥蚜在葉片下的隱秘勾當公布于眾。麥蚜的嘴細如絲,卻又鋒利無比,它輕輕一扎,就把嘴扎進麥子肥嫩的葉肉里。它只吸漿汁,把原本麥子由根系輸送給果穗的營養液,輕而易舉地截留了。這是一群聚集在麥子生命隘口且貪婪無比的蟊蟲,它們利用整整一個夏日,把嘴扎進麥子的葉肉中,榨取汁液,過著荒淫無度的日子,這還不夠,它們竭盡全力繁殖后代,并將嘗到一點甜頭就走不動路的螞蟻勾引來,為它們清理垃圾。螞蟻們樂此不疲地往返于麥稈子粗的路上,忙碌無比。整個夏日,麥蚜和螞蟻各自懷著鬼胎,將一株株麥子折磨得死去活來。你去看,田土肥沃,水分充足,而麥子在應該青蔥的夏日里泛白打蔫,果穗生得扭扭捏捏,單薄而又瘦小。黑乎乎的螞蟻在麥子上亂爬,麥蚜家族四代同堂,憑借龐雜的家族成員,飛揚跋扈且目無麥子地榨取麥子的汁液,它們都優雅地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隨手翻開一片麥葉的背面,麥蚜就像是一種綠色的虱子,熙來攘往地聚集在一起。頻繁蠕動的是成蟲,而晶瑩剔透且一動不動的是蟲卵。眼前的情景使人頓感渾身發癢。我小時候,虱子和卵就是如同這般寄生在我的身上。對待這類令人作嘔的寄生蟲,母親有絕招,用開水燙衣服,燙一次,就會消停一些日子。衣服不怕開水,大不了縮縮水,還能湊合穿。可是麥子的葉子畢竟不是衣服,開水會要了麥子的命。這時候,農藥順應了我痛恨這種昆蟲的心境。我痛恨農藥,更痛恨這種貪婪無度的昆蟲,可是我愛麥子啊。我如果這時候不用農藥來滅殺,蚜蟲們就會從麥子那里克扣了我的口糧。面對麥子,我承認自己比麥蚜高尚不到哪里去,我們都以麥子為生,只不過是我早已動了殺念,而它們只盯著麥葉子大的幸福渾然不覺而已。夏日的麥蚜不僅遮蔽在麥葉子的背面,而且也被蒙在鼓里,它們像慵懶的落寞貴族那樣,對即將來臨的滅頂之災毫無防備。麥蚜橫行的仲夏,蚊子也伺機藏匿在麥子中間,它們對麥子綠色的汁液不感興趣,而專盯著那些在麥田里轉悠的人或動物。它們會在你伸出手接觸到麥子的過程中將你的血液吸走。吸一點血倒也無妨,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它留在肌膚上的瘙癢和腫痛。麥子灌漿期,也是田間雜草灌漿的好時期,我每天要做的是趁雜草尚未成熟將它們拔掉。我能忍受夏日的溽熱,卻無法忍受蚊子狂轟濫炸的襲擊。兩種昆蟲實在令我忍無可忍,只需要一種藥,就會解決我和麥子共同遇到的麻煩。 (選自《朔方》2017年第1期)1.細讀第三自然段,簡要概括麥蚜的“瘋狂”表現在哪幾個方面。2.請按要求賞析下面句子的妙處。(1)整個夏日,麥蚜和螞蟻各自懷著鬼胎,將一株株麥子折磨得死去活來。(從修辭的角度賞析)(2)麥蚜家族四代同堂,憑借龐雜的家族成員,飛揚跋扈且目無麥子地榨取麥子的汁液,它們都優雅地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從詞語的角度賞析)3.在你看來,文中的“我”和麥蚜誰更高尚?為什么?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生物風化作用(有刪減)劉漢斌①作為三大風化作用之一,生物風化作用經常與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同時進行。生物風化主要指生物通過根劈作用、分泌有機酸或腐敗產生腐殖酸,對巖石和礦物產生破壞作用,加速其風化。生物風化促進了巖石風化后土壤的形成,也是改變山川地貌和地表建筑的“開路先鋒”。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探尋那些隱藏在古詩中的生物風化作用。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清代書畫家鄭燮的這首《竹石》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竹子立根于巖石縫隙中、扎根于青山上的頑強生命力和剛毅品質,借物喻人,表達自己堅定不移、不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③竹子正常高5~10米,最高可達40多米,其特殊就在于它的根部可向泥土或巖石中不斷延伸,吸收水分與營養,最深可達2米。不斷生長的根對周邊巖石、土壤和地層產生了強大的劈裂作用,產生的縫隙促使更多水分和空氣進入,從而加速了根的生長發育,產生更強的劈裂作用。如此循環往復,加速了巖石、礦物的風化,增加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宋代蘇軾《甘露寺》中的“枝撐云峰裂,根入石窟蟠”形象地寫出了樹枝把巖石撐裂,植物的根直接扎進了石窟巖石中,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都是植物的根劈作用的形象描述。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五》中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雖然脫離官場,但是依然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展現了詩人牽掛國家、敢于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無畏精神。⑤除了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描寫植物葉子凋落的詩歌還有很多。植物有機質的凋落和腐敗在客觀上增加了土壤腐殖酸和有機質的含量,加速了成壤作用,提升了土壤的肥力。⑥此外,林火也是成壤作用之一。生物經林火焚燒后產生大量草木灰,成了新的肥料,促進了新的植物生長。典型的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⑦除了植物,動物的分解也是成壤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荒野磷火的一個重要來源。典型的如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杜甫《兵車行》中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⑧骨頭中含有大量羥磷灰石。動物和人死后,骨頭風化剝蝕,其中的磷由磷酸根狀態轉化為易燃的磷化氫,在常溫下與空氣接觸便會燃燒起來,加速了骨頭的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堅硬的骨頭就慢慢分解為土壤的一部分。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3000多年前,周朝一位大夫在路過周朝故都鎬京,看到埋沒在荒草中的舊時宗廟遺址,有感于周朝的滅亡,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黍離》,被后世當作“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其實,這首詩的背后就是植物對建筑物的加速風化作用。⑩植物作為環境敏感先鋒物,一旦在建筑物廢棄后就迅速占領,通過根劈和成壤作用,讓建筑物在短期內迅速風化、瓦解,成為斷壁殘垣。典型的還有元代詩人張養浩的“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此外,植物也是石質文物如石窟、石碑破壞的主要外力。典型的如清代詩人蔣節的“何年刻石石自裂,風雨剝蝕生苔紋”,表明石碑在風雨作用下長滿了青苔。 生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在改變地球表面的生態和形態的同時,也以一己之力推動了地球上巖石、礦物的風化分解和成壤作用,改變了地球和地表人工建筑的面貌、形態,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物質循環。4.請簡述第③段畫線句子用到的說明方法及作用。22.文章提到了多種成壤作用,請根據選文及你的理解,在①②處填上恰當的內容,在A處選填恰當詩歌的序號。選填詩句:a.故園別日久,歸來三徑荒。(郭印《治園》)b.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c.松楸僅有存,骨肉化為土。(方回《秋晚雜書三十首》)6.生物的風化作用也是大自然的一種語言,談談從第⑩ 段傳遞的信息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發?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會“行走”的瀑布劉漢斌①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種常見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個階段。大部分河流在形成演化中都會形成瀑布,然后逐漸退縮,到最后夷平,然后進行新一輪的退縮與循環。在我們看來,這其中的退縮就是瀑布在后退:不過,由于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在河流演化史中只占短短的幾十年,導致人類無法以肉眼窺見瀑布的后退。幸好,古人用文字幫我們記錄了下來。以壺口瀑布為例,《尚書·禹貢》記載,大禹鑿河導流時,孟門緊連壺口,而今天的孟門在壺口瀑布下游約5000米處。在幾千年的時光中,壺口瀑布從孟門逐漸退縮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時間按5000年計算,那么壺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②原來,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杰作。河流為什么會發生溯源侵蝕呢?③這是因為河流在形成演化過程中由于構造抬升或侵蝕基準面的變化,會形成一個個河道斷面或者河道臺階;之后,隨著河流的演化,河水會逐漸磨平或者說夷平這些斷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這些斷面的過程就是溯源侵蝕的過程。這些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它們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換句話說,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我國的壺口瀑布、黃果樹瀑布、云臺山瀑布無不如此。必須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點。如廬山瀑布,只是廬山山麓的季節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點。④那么,裂點的地質作用又有哪些呢?裂點在河流地貌中較為常見,它們在河道中常以急流、跌水、瀑布等形式出現,對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條件下,河流河床的縱剖面為一條平緩圓滑的下凹曲線;但當構造抬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面相對下降時,河床會突然抬升,形成一個新的侵蝕基準點,并由此開始溯源侵蝕。新形成的較陡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緩河段之間的緩陡坡段間的轉折處即成為裂點。裂點的出現表明河流開始溯源侵蝕,裂點的后退則標志著溯源侵蝕的過程,裂點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蝕結束。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就是河流的加寬、加深與延長。像黃河壺口段“十里龍槽”的出現,就是黃河溯源侵蝕導致河道加深、延長的結果。⑤回顧壺口瀑布的歷史,你會發現,大約100萬年前,壺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縣和陜西宜川交界處,而是遠在下游65千米的龍門。由于地殼運動,龍門巖層發生斷裂,形成東西方向的斷層,自北向南流淌的黃河水在經過斷層時形成了瀑布。自形成開始,河水裹挾著泥沙,就像一塊流動的砂紙,不斷打磨河床的臺階,使得瀑布的基點一直往上游移動。換句話說,每一秒壺口瀑布都在發生著變化。據估算,在溯源侵蝕作用下,壺口瀑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動。⑥孟門曾經是昔日壺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蝕,裂點不斷沿河向上游推移,壺口瀑布下的深潭由此延伸成“十里龍槽”。如今,這段黃河的裂點已到達龍王辿,即今之壺口瀑布:而孟門山就是較近地質時期裂點后退與河流下切時遺留在河床的兩個石島,壺口瀑布、“十里龍槽”乃至孟門山,都是黃河水流沖刷出來的。⑦未來,隨著繼續的溯源侵蝕,黃河壺口段的河道將繼續加寬。到那時,“十里龍槽”將不復存在,而壺口瀑布也將最終消亡。(選自2023年第3期《百科知識》,有刪改)7.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文中的相關知識可知,《尚書·禹貢》記載的壺口瀑布的位置,與課文《壺口瀑布》(梁衡)所描寫的壺口瀑布的位置相距約5000米。B.河水夷平的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因此,我國的每一條瀑布都是河流的一個裂點。C.“據估算,在溯源侵蝕作用下……”中的“據估算”表示不確切,是推測或估計,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D.文章主要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進行說明,使讀者對會“行走”的瀑布有較為真切的了解。8.說說河流溯源侵蝕的表現方式是什么?裂點有哪些標志性的表現?閱讀《黃芪的四季暢想曲》,回答問題黃芪的四季暢想曲劉漢斌①飄了一夜雨,清晨起來,黃芪開花了。②黃芪的花一開就是一串,就像是一串串鈴鐺,在晨風里輕輕地搖曳,聽不到任何聲響,只看見花兒怒放時的歡暢。③黃芪真是植物中的精靈鬼,早不開晚不開,雨一落花就開了,就像是在下雨的夜里遇到了什么喜事,心里一樂,黃燦燦的花就開了一地。④黃芪的花蕾是被雨水在夜里打開的,一串串像鈴鐺一樣的小花,是黃芪綻放在大地上最幸福的表情。花朵怒放的表情里,飽含著陽光的溫暖、大地的關愛、雨水的溫潤。此刻,黃芪的根系在土壤中所感受到的溫暖,全都掛在枝頭上,將黃芪在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無限延長。⑤花期逢甘露,是大喜事。黃芪的喜事,就是萬物的喜事。⑥印象中,在家鄉的土地上,只要是撂荒的地方,就有黃芪,它廝混于各種各樣的野草中,像所有野草一樣,常常被忙于生計的人們遺忘。⑦在孩子們的眼里,黃芪一生中最美的時候不是在開花期,而是在掛果以后。莢果表皮膨脹,充滿氣體,用手輕輕一捏,“啪”的一聲就爆裂了。隨著這一聲輕響,黃芪正為生產下一代種子而憋的一股氣就放掉了,上一代種子以發芽和傳承種族繁衍為己任的夢想也隨之而破滅了。⑧那膨脹的果皮,那充滿氣體的莢果,就像是具有魔力的精靈,將懵懂的孩子牢牢地抓住。⑨直到現在,有時候,我會不禁回想起兒時的那些情形,黃芪的莢果輕輕爆裂的聲音,孩子們在莢果的爆裂聲中歡暢的笑聲,這些總會讓我的心里產生一點點隱隱的疼,并日趨加重。⑩現在,家鄉的土地上已經很少見到黃芪了。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小時候的喜好而破壞了黃芪種族繁衍的規律呢?如果是,那么我將是黃芪的罪人。小時候,每當黃芪掛果的時候,總會有一位老者阻撓我們的頑皮,這個被村里所有的人稱為“九爺”的老者,是所有孩子心里的罪人。 黃芪進入成熟期之后,枝葉開始干枯,身體日漸單薄,就像是進入暮年的老者。那些果實被孩子們當“響炮”放了的植株,顯得分外單薄。它們佝僂著干瘦的身軀,在秋風里沉默,就像是在村口單身過了一輩子的九爺,滿身秋色,滿臉滄桑,滿心孤獨。 深秋里的最后一場霜凍,讓這些單薄的枝干徹底地趴下了,就如同在深秋里突然離世的九爺,心里最想留下的都沒有留下。 深秋時節,沒有在大地上留下種子的黃芪,把根留在了土壤里,等待下一個春天。而沒有在世間為自己留下后代的九爺,把自己當做根留在了土壤里,與黃芪的根系為鄰,繼續著他守護黃芪的夢。 我還是不知道黃芪的瀕臨滅絕,究竟是否與我們小時候的喜好有關,但是我知道,九爺最有資格和黃芪成為真正的朋友。 黃芪一生,從萌芽到蒼老,它們的身上始終帶著人的靈性。幼苗期,它們有著孩子般的快樂和率真;青苗期,它們有著年輕人的熱情和奔放;到了種子成熟的時候,黃芪就像是暮年的老者,單薄的身軀里透出智者的豁達和寬容;等到深秋,那些在秋風中敗落的枝葉和留在土壤中的根系,也總能給人類一些啟迪。9.請從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角度,說說你對第②段畫線句子的理解。10.從文章第⑥段可以讀出黃芪怎樣的特點?11.說說你對下面句子加點詞語“憋”“破滅”的理解。黃芪正為生產下一代種子而憋的一股氣就放掉了,上一代種子以發芽和傳承種族繁衍為己任的夢想也隨之而破滅了。12.本文描繪黃芪的四季,卻反復提及一位被村里人稱為“九爺”的老人呢,二者有何相似之處呢?答案1.整整一個夏日,貪婪無比,截留汁液,過著荒淫無度的日子;竭盡全力繁殖后代;勾引螞蟻為它們清理垃圾(勾引螞蟻,一起把麥子折磨得死去活來)。 2.(1)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賦予麥蚜、螞蟻和麥子以人的心態,生動形象地寫出麥蚜和螞蟻各懷目的一次次榨取汁液的得意和麥子痛苦不堪的情態,表達出作者對掠食者的痛恨和對麥子的同情與熱愛之情。(2)“飛揚跋扈”形容驕橫放縱,目中無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麥蚜對麥子肆意榨取的情態;“優雅”形容優美高雅,此處褒詞貶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麥蚜的衣食無憂、無比滿足的情態,兩個詞都表達了作者對麥蚜強烈的痛恨之情。 3.示例一:“我”比麥蚜高尚。我們雖然都以麥子為生,但是麥蚜只是寄生麥子,而“我”不僅栽種麥子、照料麥子,而且對麥子充滿熱愛,甚至對所痛恨的麥蚜也有憐憫之情,對自己不得已殺害麥蚜充滿自責。(人勞動而且有思想) 示例二:麥蚜比“我”高尚。同樣是生物,麥蚜和“我”都以麥子為生,這是麥蚜和“我”生存的需要,但是麥蚜生活得更單純更純粹,而“我”為了生存,不惜殺害與“我”奪食的麥蚜,從這個意義上看,麥蚜是無辜的,更高尚。 示例三:“我”和麥蚜都高尚。“我”和麥蚜同為生物,是平等的;為了活著,為了生命的延續,均以麥子為生,無可厚非。 示例四:“我”和麥蚜都不高尚。麥子把全部生命奉獻給別人,無疑是高尚的。相對于麥子,“我”和麥蚜則是寄生者、掠食者,都不高尚。【解析】1.此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及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要統觀全文,注意提示性語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題目首先在要審題后確定答案范圍,提取答案時要精讀相應語段,找到關鍵語句,然后根據這些語句將最關鍵的核心的扣題的語句提取出來做答。此題可以從吸取麥子漿汁,過度繁殖,勾引螞蟻為它們清理垃圾三個角度來談。2.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的賞析能力。一般來說,要求學生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這就要求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第(1)句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麥蚜、螞蟻的痛恨,對麥子的同情;第(2)句“優雅”褒詞貶用,表達了作者對麥蚜的厭惡之情。3.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能力解讀。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解決此類題型,要注意:寫出感悟最深的一點;絕對不能脫離文章內容;要運用議論性的語言;語言通順、有條理。無論選擇誰更高尚,一定要言之有據,可以從對待麥子的態度這一角度進行分析。4.作詮釋。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解釋了竹子根的劈裂作用,將抽象原理具象化,讓讀者能清晰了解根劈作用的原理與過程。 5.①植物有機質凋落和腐敗增加了土壤腐殖酸和有機質的含量②林火焚燒后產生的草木灰成為新的肥料 A.c 6.①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們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平衡。②生物的風化作用會破壞人文建筑,在建筑時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和保護。③生物的風化作用促進物質循環,提醒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言之有理即可)【導語】本文以生物風化作用為核心,巧妙融合古詩與科學闡釋。先界定概念,再借鄭燮、龔自珍等詩人的詩句,分別從植物根劈、有機質腐敗,到動物分解、植物對建筑的風化等方面,具象化生物風化的表現與影響,最后總結其生態意義。文理交織,既有科學嚴謹性,又具文學感染力,讓讀者在詩韻中理解自然之力。4.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作詮釋是指對事物的性質、特征、成因、功能等進行具體的解釋和說明,目的是讓讀者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被說明的對象。畫線句“不斷生長的根對周邊巖石、土壤和地層產生了強大的劈裂作用,產生的縫隙促使更多水分和空氣進入,從而加速了根的生長發育,產生更強的劈裂作用。如此循環往復,加速了巖石、礦物的風化,增加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清晰揭示了竹子根劈裂作用如何逐步加速巖石、礦物風化并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原理,這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拆解了復雜的自然現象,讓讀者能直觀理解劈裂作用的原理與過程,同時補充了前文詩句所描繪現象的科學內涵,使說明更具體、透徹。5.本題考查內容概括。第①空:結合④段“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第⑤段“除了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描寫植物葉子凋落的詩歌還有很多。植物有機質的凋落和腐敗在客觀上增加了土壤腐殖酸和有機質的含量,加速了成壤作用,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植物葉子等有機質凋落、腐敗,能增加土壤腐殖酸與有機質含量,加速成壤,所以①處對應植物有機質凋落和腐敗的成壤作用。第②空:第⑥段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例,說明林火焚燒生物產生草木灰,可作新肥料促進植物生長,屬于林火成壤作用,對應②處。結合第⑦段“除了植物,動物的分解也是成壤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荒野磷火的一個重要來源”、第⑧段“骨頭中含有大量羥磷灰石。動物和人死后,骨頭風化剝蝕,其中的磷由磷酸根狀態轉化為易燃的磷化氫,在常溫下與空氣接觸便會燃燒起來,加速了骨頭的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堅硬的骨頭就慢慢分解為土壤的一部分”可知,第⑦⑧段講動物分解及磷化氫燃燒,“松楸僅有存,骨肉化為土”描述了骨肉(動物或人骨骼)分解成土,契合動物分解、磷化氫燃燒加速分解成壤的內容;a寫家園荒蕪,b寫戰爭中家書珍貴,均不涉及,故A選c。6.本題考查啟發。結合第⑩段“植物作為環境敏感先鋒物,一旦在建筑物廢棄后就迅速占領,通過根劈和成壤作用,讓建筑物在短期內迅速風化、瓦解,成為斷壁殘垣”可知生物的風化作用讓建筑物在短期內迅速風化、瓦解,使建筑物遭受破壞,在建筑施工階段,需通過合適的手段實施預防和防護舉措;結合第 段“生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在改變地球表面的生態和形態的同時,也以一己之力推動了地球上巖石、礦物的風化分解和成壤作用,改變了地球和地表人工建筑的面貌、形態,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物質循環”可知生物不僅是生態系統的一環,更通過風化、成壤等作用推動地球物質循環和形態演化,說明地球的演化是生物與環境協同作用的結果,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對維持地球平衡的意義;結合第⑩段“植物作為環境敏感先鋒物,一旦在建筑物廢棄后就迅速占領,通過根劈和成壤作用,讓建筑物在短期內迅速風化、瓦解,成為斷壁殘垣”“植物也是石質文物如石窟、石碑破壞的主要外力”第 段“也以一己之力推動了地球上巖石、礦物的風化分解和成壤作用,改變了地球和地表人工建筑的面貌、形態,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物質循環”可知自然對人工痕跡的破壞或重塑能力很強,警示人類在改造自然時需敬畏其內在規律,而且生物的風化作用促進了地球的演化和物質循環,也提醒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7.B 8.表現方式: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標志性的表現:裂點的出現表明河流開始溯源侵蝕,裂點的后退則標志著溯源侵蝕的過程,裂點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蝕結束。【解析】7.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河水夷平的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因此,我國的每一條瀑布都是河流的一個裂點”表述錯誤。從第③段“必須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點。如廬山瀑布,只是廬山山麓的季節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點”可知,“我國的每一條瀑布都是河流的一個裂點”說法太絕對。故選B。8.本題考查信息梳理與概括提煉能力。從第③段“河流磨平或者夷平這些斷面的過程就是溯源侵蝕的過程。這些斷面或者臺階在地貌上的表現就是瀑布,它們在地質上又被稱為河流的裂點。換句話說,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可知,河流溯源侵蝕的表現方式是:河流的溯源侵蝕是以河流裂點后退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從第④段“裂點的出現表明河流開始溯源侵蝕,裂點的后退則標志著溯源侵蝕的過程,裂點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蝕結束。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就是河流的加寬、加深與延長。像黃河壺口段……黃河溯源侵蝕導致河道加深、延長的結果。”可知,裂點標志性的表現是:裂點的出現表明河流開始溯源侵蝕,裂點的后退則標志著溯源侵蝕的過程,裂點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蝕結束。9.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一串串的黃芪花比作“一串串鈴鐺”,將花兒搖曳的情形擬人化的描寫為“怒放時的歡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芪花靜靜盛開時的情態,表現作者對黃芪花的喜愛、贊美之情。 10.黃芪生命力強,蓬勃旺盛,平凡樸素。(適應環境,隨遇而安,甘于冷落) 11.“憋”意指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表現出黃芪為生產下一代種子甘愿承受壓力與痛苦;“破滅”指指毀滅(滅亡;落空;消失),因孩子們的頑皮造成黃芪種子未成熟就爆裂,無法傳承種族繁衍。句中的兩處加點詞語,表達出作者對黃芪的敬意,以及對黃芪種子被損毀的惋惜、傷痛之情。 12.①黃芪“廝混”于野草中,正如九爺在人世間的微不足道;②黃芪莢果遭損,深秋干枯寥落,不能繁衍生息,這正如九爺一生凄苦,老境孤獨無依,也未能留下后代;③最終他們帶著對生活的希望、春天的渴望深埋在土壤里;④都透出智者的豁達和寬容,并帶給人類啟迪。【解析】9.本題考查語句賞析。解答此類題先判斷這個句子的特點,可以從修辭、描寫、有特點的詞語入手;在這類句子的作用中選擇,用術語解說句子的作用很重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這個句子在這里表達的意思,結合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分析表達作用或效果。本題題干要求“從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角度”,“黃芪的花一開就是一串,就像是一串串鈴鐺,在晨風里輕輕地搖曳,聽不到任何聲響”運用比喻修辭,把一串串的黃芪花比作一串串鈴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芪花靜靜盛開時的情態;“花兒怒放時的歡暢”運用擬人修辭,把花兒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芪花盛開時的歡暢情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據此作答,做到語言簡潔連貫。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概括。“只要是撂荒的地方,就有黃芪”可見黃芪隨遇而安,生命頑強;“它廝混于各種各樣的野草中,像所有野草一樣,常常被忙于生計的人們遺忘。”可見黃芪平凡樸素而不被人重視。據此作答,做到語言簡潔連貫。11.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此類題的答題格式:詞語的意思+詞語的語境義+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憋”意指抑制或堵住不讓出來,在 “黃芪正為生產下一代種子而憋的一股氣”句中寫出黃芪為生產下一代種子而抑制住一股氣,表現了黃芪甘愿為下一代承受壓力與痛苦,讓人對黃芪產生了敬意;“破滅”指毀滅(滅亡;落空;消失),“上一代種子以發芽和傳承種族繁衍為己任的夢想也隨之而破滅了”寫出黃芪傳承種族繁衍的夢想毀滅了,是被頑皮的孩子們毀滅的,表達出作者對黃芪種子被損毀的惋惜之情。據此概括作答,做到語言簡潔連貫。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文章第⑥段“印象中,在家鄉的土地上,只要是撂荒的地方,就有黃芪,它廝混于各種各樣的野草中,像所有野草一樣,常常被忙于生計的人們遺忘。”第⑩段“小時候,每當黃芪掛果的時候,總會有一位老者阻撓我們的頑皮,這個被村里所有的人稱為‘九爺’的老者,是所有孩子心里的罪人。” 黃芪“廝混”于野草中,正如九爺在人世間的微不足道;文章第 段“它們佝僂著干瘦的身軀,在秋風里沉默,就像是在村口單身過了一輩子的九爺,滿身秋色,滿臉滄桑,滿心孤獨。”第 段“深秋里的最后一場霜凍,讓這些單薄的枝干徹底地趴下了,就如同在深秋里突然離世的九爺,心里最想留下的都沒有留下。”黃芪莢果遭損,深秋干枯寥落,不能繁衍生息,這正如九爺一生凄苦,老境孤獨無依,也未能留下后代;第 段“深秋時節,沒有在大地上留下種子的黃芪,把根留在了土壤里,等待下一個春天。而沒有在世間為自己留下后代的九爺,把自己當做根留在了土壤里,與黃芪的根系為鄰,繼續著他守護黃芪的夢”最終他們帶著對生活的希望、春天的渴望深埋在土壤里;第 段“黃芪一生,從萌芽到蒼老,它們的身上始終帶著人的靈性。”“到了種子成熟的時候,黃芪就像是暮年的老者,單薄的身軀里透出智者的豁達和寬容;等到深秋,那些在秋風中敗落的枝葉和留在土壤中的根系,也總能給人類一些啟迪。”他們都透出智者的豁達和寬容,并帶給人類啟迪。據此概括作答,做到語言簡潔連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