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國名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語 文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nèi)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主觀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二單元。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儒家視域中的“君子”一詞內(nèi)涵豐富,它蘊含了“位”“德”“智”“美”等諸多屬性,是一種對人的各方面修養(yǎng)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首先,從詞源學的角度看,君子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位者”,即指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先秦時期,這一含義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內(nèi)涵。如《詩經(jīng)》《尚書》中的君子即多指此義。其次,經(jīng)孔子轉化后,君子的“位”的意義大大降低,而主要成為一個側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謂“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比如“君子喻于義”“君子懷德”“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等。但此時“位”的屬性仍然得以保留,比如孔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這里面的君子即具有“位”的內(nèi)涵。最后,在儒家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還必須具有智慧和審美的特征。一個欠缺智識、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這里都難以被稱為君子。所謂“君子博學深謀”“毋側聽,毋暾應,毋淫視,毋怠荒”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總體來看,儒家的君子是一個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種屬性的復合概念,更是一個德性概念,即側重以道德水準界定何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謂“德”,從其根本來說,乃是一種“生”德,正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民生問題,則構成“生”的首要問題。因此,在儒家這里,一個人能夠體悟上天創(chuàng)生萬物之德,能夠仁民愛物、關心民生,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構成儒家評判君子的一個基本標準。(摘編自張舜清《傳統(tǒng)儒家君子觀在當代的傳承與實踐》)材料二:儒家在其思想體系中有豐富而系統(tǒng)的“君子觀”,樹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襲中國古代文明整個過程的君子文化。從西周至孔子論君子之前,君子文化處于萌芽階段,此時“君子”一詞只是特指“君之子”,即貴族,強調(diào)君子有位而有德。隨著貴族精神的衰敗,春秋末期,孔子對君子的含義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詮釋,突出德行修養(yǎng),主張凡有德者皆稱君子。在孔子、孟子對君子人格的大力推崇下,在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的相互爭鳴和融合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子文化達到相對成熟階段。這一時期,學術領域中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經(jīng)形成,思想家的君子文化意識更加濃厚。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1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自漢代始,君子文化的發(fā)展貫穿于中國整個封建社會。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君子文化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君子文化的精華思想提升為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和封建社會的價值體系。從此,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從民間走向官方。而在實踐領域,君子文化作為知行合一的文化資源,首先進入有聲望有地位的知識分子的自身修養(yǎng)中,而修身養(yǎng)性是低配,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終極目標。要實現(xiàn)這樣的終極目標,主要依憑才學,不僅需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且還得富有文人雅趣。所以,從個人來看,君子人格是構成士大夫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組成因素,涌現(xiàn)了無數(shù)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另外,從更廣泛的層面上講,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僅被后世諸多的士大夫仰慕與實踐,而且由他們進一步弘揚和傳播,推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從而讓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傳之彌久。這是因為傳統(tǒng)君子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最精華的東西是自強不息、尊道崇德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歷史上發(fā)揮著涵養(yǎng)民族精神、弘揚價值觀念、引領道德風尚的重大作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民間傳說所塑造頌揚的君子形象數(shù)不勝數(shù),生動鮮活地感染人、引導人”。因此,從整個社會來看,君子人格形成了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美德。中華民族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文明演進和發(fā)展之后,最終形成了諸如修己慎獨、仁愛孝悌、克己奉公、忠誠正直、勤勞勇敢、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團結互助等傳統(tǒng)美德。這些內(nèi)容已經(jīng)深深地凝結在中國人民的血液中,凝聚在中華民族的國格中。(摘編自孔宥《儒家君子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材料三:君子文化是中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種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審美內(nèi)涵的“人”。對普通人來說,雖不能與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識或君子風范,便值得稱道。做個君子,不但預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確立了最具終極意義的人生價值追求。君子既是中華文化的“普世價值”,又是中華文化人格的品牌標識。弘揚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傳承君子文化優(yōu)良基因的同時,應該正視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為“文弱書生”,這顯然是對君子的誤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沒有血性和勇武。當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緣于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大行其道,以及現(xiàn)代性焦慮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斷裂。事實上,當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時代,因為大眾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編自張國龍、凌麗君《中華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儒家的“君子”一詞內(nèi)涵豐富,對人的各方面修養(yǎng)均有很高要求,蘊含了“位”“德”“智”“美”等諸多屬性。B.一個人能否心懷仁愛、關心民生,能否承擔起他對社會的責任,這屬于儒家評判他能否成為君子的基本標準的范疇。C.春秋時期,孔子對君子的含義進行了重新詮釋,君子的含義主要由政治上的貴族變?yōu)榈赖滦摒B(yǎng)的踐行者。D.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子文化相對成熟,因為該時期百家爭鳴,相互融合,促進了君子文化核心要素的形成。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武帝獨尊儒術,提升了君子文化的思想價值和社會地位。B.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傳之彌久,這僅因為后世士大夫對傳統(tǒng)君子文化的仰慕、實踐、傳播和弘揚。C.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的傳統(tǒng)美德,其中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D.只要具有君子意識或君子風范,就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審美內(nèi)涵的“人”,與君子同一。3.下列選項,不符合儒家君子形象的一項是(3分)A.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B.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C.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從古至今,君子觀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說明。(4分)5.當代青年應該如何推行君子文化?請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6分)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2頁(共6 頁)選擇性必修上冊(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渡 口健立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過這水庫的上游嗎?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幾個小時的太陽,猴子成群結隊,參天古木,綿延千里,無窮無盡的財富,正等待人們?nèi)ラ_發(fā)。我去年是為了調(diào)查一種貨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來到了大山腳下的渡口。水庫還沒修成,水流非常急,轟轟轟,嘩嘩嘩,響得人頭發(fā)暈。我在渡口一棵大樹下坐了下來,因為翻了幾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覺著有一個人朝我走來,睜眼一看,一個六十多歲老頭,站在我面前。這老頭滿臉皺紋,頭發(fā)胡子都是白的,個子又高又瘦,像個長頸鶴,他沖著我沒頭沒腦地問:“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這里,也不喊我一聲!”“渡河?”我慢慢爬起來,一只起碼有一百年歷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蕩著。老頭不聲不響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瞇成一條縫,臉上泛起淡淡的極溫和的笑意,說:“太累了吧?我在河對岸就看見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趕過來,誰知你倒睡著了!唉,年輕人啦,身體怎么樣?還好吧?”我和老頭上了船,他蕩起了槳,不時用眼睛盯著我,似乎想打聽什么,可是我陰沉著臉,把他的話頭攔住了。我注視著河面,河面上不斷涌起浪花,嘩啦啦,河底下全是猙獰可怕的怪石頭,跟水頑強地搏斗著,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沖得亂擺亂動,直不起腰來。太陽早已不見了,天空碧藍,金色的陽光在山峰頂上閃動,水聲和竹林里的風聲喧嘩競賽地響著!“同志……”老頭喊我,可在這同時,我卻該死地冒出一句話來,我說:“真倒霉,跑到這個鬼地方,才四點鐘就看不見太陽,唉!”一口氣才嘆完,只見老頭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見了,臉色陰暗下來。我不知道老頭臉色為什么變得這樣快,還在嘟嘟噥噥抱怨,最后我說:“這回回去。得要求調(diào)動工作了,同志們多得很,干嘛非要我干這個!”老頭再不說話了,我也抑郁地望著對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頭看看老頭,他正低著頭,用濕布仔細抹著船沿,雖然它并沒有半點灰塵。我在對岸合作社設立的小客店坐下來,一個中年婦女問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當兒,兩邊路上來了十幾個年輕人,背著背包,穿著草鞋,連衣服都是破的。他們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樂得像群麻雀,有個扎辮子的姑娘,邊走邊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婦女見他們來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頭也直起腰來。“杜老爺爺,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們好,工作完成啦?”“快啦,老爺爺!”客店里那位婦女滿面笑容地走回來,她對我說:“你看這些勘察隊的年輕人,山風把他們吹得比鐵還硬!咳,不容易呀,才來時,都是白面書生和嬌嫩的小姐。”不知究竟是什么緣故,當我疲乏地躺在鋪上時,杜老頭的形象總在我眼前。店里婦女說杜老頭祖居渡口,父親是擺渡的。他成年的時候,賭咒也不干擺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說,他也不干。他堅決要到山外去;誰知這時候他家里忽然來了一個人,這人是干什么的,別人不清楚。不久,這人和杜老頭交上了朋友,杜老頭不鬧著要走了,他忘記了自己賭的咒,干起擺渡的活。別人問他為什么,他不說,問急了,便笑笑說:“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說得叫人莫名其妙。后來山里鬧起革命,他不聲不響地擺渡;紅軍走了,日本人來了,他還是不聲不響地擺渡。不久,他的大兒子——游擊隊的一個分隊長給反動派殺害了;小兒子,一個勇敢的游擊隊員在山里犧牲了;他的老伴給反動派逮去了,臨死還喊:“共產(chǎn)黨萬歲!”老頭身邊只剩下一個女兒,他老了,頭發(fā)白了,人瘦了,他離開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們還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來,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們的同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大家才曉得他是個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員,二十多年的老黨員。他到過北京、合肥,縣里給他蓋了休養(yǎng)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擺起渡來,這回不是不聲不響,而是大聲大響大笑大唱了!大家又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說,我這渡船將來是一個見證人,我還能不陪它到底?等它進了博物館,我還要做講解員陪著它……這便是那中年婦女跟我說的情況,至于杜老頭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談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點睡意也沒有,我披上衣,爬起來,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時候月亮已經(jīng)爬到頂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層朦朦朧朧的薄霧籠罩著,天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3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空沒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襯托得更亮。我從這里向南邊看過去,南邊的最高峰上亮著無數(shù)燈光,閃閃爍爍,像是鑲在山頂上的一個寶石珠冠。燈光下篝火隱約,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時有爆炸聲響起。再看看東北兩面群山,原來以為是荒無人跡的地方一下子變成了神話世界,數(shù)不清的燈火像珍珠一樣掛在林間!我仿佛聽見人們在歡笑,看見建設者們的紅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設開始了!”我心里想。這時河上來了一個船隊,竹筏上點點燈火,許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著,招呼聲、喊聲使幽靜的渡口喧嘩起來了。1959年(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財富”“開發(fā)”等詞語暗含對山里美好未來的期待,這交代了小說時代背景,也成為“我”進山的背景。B.面對主動熱情幫助自己的杜老頭,“我”卻始終陰沉著臉,這讓杜老頭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語表明態(tài)度。C.杜老頭說“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從中看出他決心參加革命事業(yè),用自己的行動守衛(wèi)一方山水。D.杜老頭及其家人為了革命事業(yè)而殞身不恤的事實,說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許許多多普通民眾的支持。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在描寫人物形象時富有暗示性,如杜老頭出場時的肖像描寫用精練節(jié)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頭的革命精神。B.小說借客店婦女之口道出勘察隊年輕人的變化,雖是寥寥數(shù)語,卻展現(xiàn)了新中國早期建設者的風采,富有浪漫氣息。C.小說反復寫到杜老頭新中國成立前擺渡時的“不聲不響”,凸顯他的謹慎與堅毅,也與新中國成立后的“大聲大響”形成了對比。D.小說中杜老頭將老渡船比作歷史見證人,雖然渡船會隨著時代發(fā)展失去擺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8.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呈現(xiàn)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別具特色。請簡要分析其功能。(4分)9.小說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開,這樣敘述有怎樣的文學效果?請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曾子弊衣而耕于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在厄》)材料二: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此二者,任辯之失也。夫視鍛錫②而察青黃,區(qū)冶③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fā)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④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夫有功者必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4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顯學篇》)【注】①埃墨:煙灰。②鍛錫:古人鍛煉金屬時摻的錫。青黃:藍黃色,冶煉金屬時的火色。③區(qū)冶:區(qū)冶子,春秋時善于鑄劍的人。④必:判斷。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而世主之聽眩乎A仲尼B為悅C其言D因任E其身F則焉G得H無失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與,給予,與《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中的“與”含義不同。B.其,代詞,與《〈論語〉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用法不相同。C.顧,回頭看,泛指看,與成語“三顧茅廬”中的“顧”含義不同。D.涂,同“途”,與《齊桓晉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曾子生活貧困,面對魯君的賞賜做了出人意料的選擇,孔子對其所言大加贊賞,認為他可以保全名節(jié)。B.孔子信任顏回,子貢告訴孔子顏回偷吃米飯后,孔子直接向顏回詢問事情的原委,證實了自己的判斷。C.材料二認為華陽之戰(zhàn)的慘敗、長平之戰(zhàn)的大禍,是由魏、趙兩國任用能言善辯的孟卯與馬服造成的。D.材料二運用比喻說理,通過如何識別劍器的鈍銹與鋒利、馬匹的低劣與優(yōu)良,形象地闡釋了識人之道。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曾子弊衣而耕于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不受。(4分)(2)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4分)14.材料二寫孔子識人之失有何用意?(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又示宗武①杜 甫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②。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jīng)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③,達者得升堂。【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768),時詩人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時年十五歲。②《晉書·謝玄傳》:“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即焚之。”③曾參、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參以孝行稱,子游、子夏以文學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三、四句中“青玉案”代指古詩,“紫羅囊”則運用謝玄的典故,以配飾象征對物質(zhì)享受的追求。B.詩人寫宗武即將與自己一樣高,也開始愛讀文章,透露出他看到兒子成長時的歡喜與欣慰。C.詩人勸勉兒子,以教導了眾多弟子的孔子為榜樣,將來做一名教育家,培養(yǎng)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D.本詩用語樸素自然,如話家常,通俗易懂卻也語重心長,符合詩人“示宗武”的創(chuàng)作目的。16.杜甫借本詩對宗武進行了懇切的教導,其教育內(nèi)容主要有哪些方面?請簡要說明。(6分)(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大學之道》用“ , ”兩句指出本末始終的道理,進而說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2)《〈老子〉四章》中傳達了一種謙虛和謹慎的價值觀,提醒人們不要自夸的句子是“ , ”。(3)《小窗幽記》中說:“大豪杰,舍己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這個道理用《(論語)十二章》中的句子來表達,就是“ , ”。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5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①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吸了醍醐,飲了仙露,大有 A 之感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起鶻落。我 B ,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②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③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 C 。我想飛往雨過的天際,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④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nèi)。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與文中加點的“什么”,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你什么時候去,我也什么時候去。B.什么曬一天,曬三天也曬不干。C.只要認真學,什么都能學會。D.甭說什么客氣話了,有事兒就說吧。20.“此時有聲勝無聲”這句話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牵?分)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很多人認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熱量也越高。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因為水果的甜度 ① ,還與“糖”的種類以及含酸性物質(zhì)的多少有關。水果中的“糖類”,主要包括單糖(果糖,葡萄糖)、雙糖(蔗糖,麥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 ②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麥芽糖更次之,淀粉則基本沒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較大,甜度遠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為主的水果,如獼猴桃。水果中的有機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顯,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來沒有草莓甜,就是 ③ 。對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來說,水果是不是必須“拉黑”呢?實際上,這類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攝入食物的總熱量,對含糖量較高的鮮棗等水果,盡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選擇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須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議平均一天不超過200克。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22.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林則徐,從“抗日英雄”楊靖宇到狼牙山五壯士,從“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載和平”的維和女警和志虹,他們都是英雄,他們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領袖多次提及。新時代領路人每到一個革命歷史紀念地,都會獻上花籃,身體力行緬懷那些犧牲和奉獻的英烈,號召大家銘記歷史、崇尚英雄。新時代領路人說:“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鼓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第6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D(“只因為”原因表述不全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子文化相對成熟還與孔子、孟子對君子人格的大力推崇有關。)2. A(B項,“這僅因為后世士大夫對傳統(tǒng)君子文化的仰慕、實踐、弘揚和傳播”錯誤,還因為傳統(tǒng)君子文化的魅力。C項,“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錯誤,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美德。D項,“只要……就能……與君子同一”理解錯誤,原文是“對普通人來說,雖不能與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識或君子風范,便值得稱道”。故選 A。)3. C(儒家的君子突出德行修養(yǎng),主張凡有德者皆稱君子。C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這里的“君子”沒有突出德行修養(yǎng)。故選C。)4.①先秦時期,君子的基本含義是指“在位者”,即指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②春秋末期,孔子對君子的含義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詮釋,突出德行修養(yǎng),主張凡有德者皆稱君子。③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君子文化進入有聲望有地位的知識分子的自身修養(yǎng)中。④當今,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審美內(nèi)涵的“人”。(每點 1分,酌情給分)5.①要正確理解君子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努力弘揚君子人格的正能量,傳播中華優(yōu)秀君子文化。②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內(nèi)外兼修,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審美內(nèi)涵的“人”。③要正視君子文化的瑕疵,努力推行君子文化的精華,幫助人們確立最具終極意義的人生價值追求,緩解現(xiàn)代性焦慮,樹立人文精神信仰。(每點2分,酌情給分)6. B(“這讓杜老頭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語表明態(tài)度”錯,由原文“我說:‘真倒霉,跑到這個鬼地方,才四點鐘就看不見太陽,唉’一口氣才嘆完,只見老頭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見了,臉色陰暗下來”“老頭再不說話了”,可見讓杜老頭失望的不是“我”始終陰沉著臉,而是“我”說的這句話,對這個地方的抱怨,讓他失望,因而沉默。)7. A(“巧妙暗示了杜老頭的革命精神”過分拔高,杜老頭出場的肖像描寫是“一個六十多歲老頭,站在我面前。這老頭滿臉皺紋,頭發(fā)胡子都是白的,個子又高又瘦,像個長頸鶴”,從這個肖像描寫無法看出其“革命精神”。)8.①反映“我”的心理狀態(tài)。開篇以湍水急風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喪,最后以燈火處處的建設景象抒寫“我”的豪邁。②體現(xiàn)“我”的成長過程。借助對景物一次次飽含情感的描繪,形象揭示“我”經(jīng)歷一次次的心靈觸動,最終獲得成長的過程。(每點 2分,酌情給分)9.①在“我”講述的個人經(jīng)歷的大故事中,套著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隊年輕人成長的小故事;②兩個小故事體現(xiàn)了家國精神的傳承,也使“我”從中找到前行的動力,深化了主題;③這種形式避免了小說敘事單一與平鋪直敘,使結構嚴謹而活潑,內(nèi)容真實而豐富。(每點2分,酌情給分)10. BD F(“乎”相當于介詞“于”,比的意思,“乎仲尼”是后置狀語,所以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尼”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悅”的賓語為“其言”,所以應在“言”后面斷開,即在D處斷開;“任”的賓語為“其身”,所以應在“身”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并且“焉得……乎”為固定結構,中間不應斷開。故選 BDF 處斷開。)11. A(A項,錯誤。含義相同,都是“給予”。B項,正確。代詞,他/語氣副詞,大概。C項,正確。回頭看,泛指看/訪問,拜訪。D項,正確。都是“道路”的意思。故選 A。)12. B(“孔子直接向顏回詢問事情的原委”錯誤。由原文“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可知,孔子并不是直接詢問顏回,而是借用自己的夢境。)13.(1)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魯國種地,魯國國君知道(聽說)了這件事,送給他封地,曾子堅決推辭不接受。(“弊衣”“固”、介詞結構后置句“耕于魯”各1分,句意1分)(2)用官職來試用他,考核他的功績(工作成績),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會對他是愚蠢還是聰明感到疑惑了。(“課”、省略句“試之官職”、介詞結構后置句“不疑于愚智”各1分,句意1分)14.材料二寫孔子識人之失,是為了證明認識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實踐來驗證;進而提出選拔官員的見解。(3分,酌情給分)15. C(“以教導了眾多弟子的孔子為榜樣,將來做一名教育家,培養(yǎng)出眾多優(yōu)秀人才”錯誤。“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意思是十五歲的男兒懷抱志向,你要能夠成為像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一員那樣優(yōu)秀的人才。像曾參與子游、子夏一樣,學問技藝能夠升堂入室。可知詩人運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學習榜樣,努力上進。)16.①對詩歌藝術的學習。包括學習“青玉案”之類的古體詩和有嚴格格律的新體詩。②對古代儒家經(jīng)書的學習。希望兒子飽讀經(jīng)書,精通術數(shù),提升學問。③對先賢高尚德行的學習。希望兒子像曾參一樣培養(yǎng)美好的德行,不要追求物質(zhì)享受。④遠大志向的樹立。希望兒子樹立高遠的男兒志向,成為博學之人,成為通達之人。(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17.(1)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2)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全國名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語文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參考答案 第1頁(共2頁)選擇性必修上冊(3)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18.示例:A飄飄欲仙 B浮想聯(lián)翩 C心馳神往(每處1分,合乎語境即可)19. D(A項,任指,兩個“什么”前后照應,表示由前者決定后者。B項,表示不同意對方說的話。C項,任指,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說的范圍之內(nèi)沒有例外。D項和原文“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中的“什么”都是用在否定句中,處在名詞前,可以刪除,且意思不變,語氣略顯直率。故選 D。)20. A(“此時有聲勝無聲”,默默無聲卻比有聲更感人。①處前面說“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靜靜地”“雨滴聲”語境對應“有聲”“無聲”。應放在①處。故選 A。)21.示例:①除了與含糖量高低有關外 ②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因為有機酸含量較多(每處2分,合乎語境即可)22.對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來說,因為要控制攝入食物的總熱量,所以要盡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5分,酌情給分)23.【寫作指導】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作文材料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古今英雄舉例,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每逢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英雄總是挺身而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大地涌現(xiàn)出一批批時代英雄。從古代的岳飛、林則徐,到近代的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再到現(xiàn)代的焦裕祿和志虹,這說明英雄的界定范圍可以非常廣泛,只要為國家、為民族,甚或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人們,都可以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二是對待英雄的態(tài)度,不論何時,那些曾為我們流過血流過汗,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絕不該被我們遺忘。我們應當緬懷英雄、尊敬英雄、崇尚英雄。三是銘記英雄的意義。雖然我們今日身處和平年代,不需要像當初的英雄那樣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唯有銘記英雄的犧牲精神、學習英雄的本領,才能居安思危,不再陷入當初的險境。寫作時,首先可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對“英雄”的概念重新進行界定。詞典上對“英雄”的釋義為:“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斗,令人敬佩的人。”因此,可選擇的寫作對象并不局限于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先輩,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并取得不凡成就的社會建設者、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綻放人性光輝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文章描寫與贊頌的對象。【參考立意】學習英雄事跡,傳承英雄精神;感念英雄,共建家鄉(xiāng);英雄如火,照亮后路;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等等。參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在魯國種地,魯國國君知道(聽說)了這件事,送給他封地,曾子堅決推辭不接受。有人說:“先生不是有求于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么堅決推辭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封地,沒有對我表現(xiàn)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jié)。”孔子受困于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著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請求村民讓他換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土屋下煮飯,有塊熏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臟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為顏回在偷吃。他進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窮時也會改變節(jié)操嗎?”孔子說:“改變節(jié)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jié)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jīng)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里,我來問問他。”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我們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獻給祖先。”顏回說:“剛才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干凈;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孔子說:“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顏回出去后,孔子看著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們由此嘆服顏回。材料二:澹臺子羽有著君子的儀表,孔子信以為真君子,就收他為徒;同他相處時間長了,卻發(fā)現(xiàn)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稱。宰予說起話來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處時間一長,卻發(fā)現(xiàn)他的智力遠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說:“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談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來,即使憑借孔子那樣的聰明,也還有看人失實的結論。現(xiàn)在流行起來的巧辯大大超過了宰予,而當代君主聽起話來又比孔子還要眩惑;因為喜歡他的言論,就去任用他這個人,這怎么能不出差錯呢?因此,魏國聽信孟卯的花言巧語,結果帶來了華陽之戰(zhàn)的慘敗;趙國聽信趙括的紙上談兵,結果造成了長平之戰(zhàn)的大禍。這兩件事,都是任用能說會道的人而鑄成了大錯。如果煉銅造劍時只看所摻的錫和火色,就是區(qū)冶也不能斷定劍的好壞;可是用這把劍到水上砍死鵠雁,在陸上劈殺駒馬,那么,就是臧獲也不會把劍的利鈍搞錯。如果只是打開馬口看牙齒,以及觀察外形,就是伯樂也不能判斷馬的好壞;可是讓馬套上車,看馬究竟能跑多遠,就是臧獲也不會把馬的優(yōu)劣搞錯。如果只看一個人的相貌、服飾,只聽他說話議論,就是孔子也不能斷定這個人能力怎樣;用官職來試用他,考核他的功績(工作成績),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會對他是愚蠢還是聰明感到疑惑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從地方官中選拔上來的,猛將一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有功勞的人必定給予獎賞,那么俸祿越優(yōu)厚他們就越受鼓勵;不斷地升官晉級,那么官職越高他們就越能辦事。高官厚祿,公務大治,是稱王天下的正道。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 參考答案 第2頁(共2頁)選擇性必修上冊全國名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語文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nèi)項目填寫清楚。需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親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主觀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如4.本卷命題范閣: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二單元。部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的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 儒家視域中的“君子”一詞內(nèi)涵豐富,它蘊含了“位”“德”“智”“美”等諸多屬性,是一種對人的各方面修養(yǎng)均有很高要求的人格理念。舒首先,從詞源學的角度看,君子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位者”,即指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先秦時期,這-一含義-一直都是君子的基本內(nèi)涵。加《詩經(jīng)》《尚書》中的君子即多指此義。其次,經(jīng)孔子轉化后,君子的“位”的意義大大降低,而主要成為一個側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應所謂“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百余次,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比如“君子喻于義”“君子懷德”“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等。但此時“位”的屬性仍然得以保漸留,比如孔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這里面的君子即具有“位”的內(nèi)涵。影最后,在儒家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還必須具有智慧和審美的特征。一個欠缺智識、外表遵通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這里都難以被稱為君子。所謂“君子博學深謀”“毋側聽,母暾應,淫視,毋息荒”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總體來看,儒家的君子是一個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種屬性的復合概念,更是一個德d性桃念,即側重以道德水準界定何為真正的君子。而儒家所謂德”,從其根本來說,乃是一種“生”德,正所謂“天地之大德日生”。而民生問題,則構成“生”的首要問題。因此,在儒家這里,一個人能夠體悟上天創(chuàng)生萬物之德,能夠仁民愛物、關心民生,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構成儒家評判君子的一個基本標準。(滴編自張舜清《傳統(tǒng)儒家君子觀在當代的傳承與實踐》)材料二:儒家在其思想體系中有豐富而系統(tǒng)的“君子觀”,樹立了君子的理想人格,形成了沿襲中國古代文明整個過程的君子文化。從西周至乳子論君子之前,君子文化處于萌芽階段,此時“君子”一詞只是特指“君之子”,即貴族,強調(diào)君子有位而有德。隨著貴族精神的衰敗,春秋末期,孔子對君子的含義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詮釋,突出德行修養(yǎng),主張幾有德者皆稱君子。在孔子,孟子對君子人格的大力推崇下,在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的相互爭鳴和融合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子文化達到相對成熟階段。這一時期,學術領域中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經(jīng)形成,思想家的君子文化意識更加濃厚。高二上月考卷(一)·語文第1頁(共6頁)選擇性必修上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省2025~2026學年度全國名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 語文試卷(含答案).docx 吉林省2025~2026學年度全國名校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 語文試卷(含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