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八中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一、積累與運用。(36分)1.(12分)小語閱讀了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后,寫下了下面的文字。 與語文為伴,赴文學之旅。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民俗是民間流傳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世代傳承并創造的民間文化。《社戲》展現了鄉村生活的質樸純粹,讓人回味無窮;《回延安》使人激情澎湃,洋溢著作者對延安的深情;《安塞腰鼓》的鼓聲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桃花源記》描繪的貌似閉塞的世外桃源如夢如幻,引人入勝;《大自然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花香鳥語的自然世界,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消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諸多課文如沙礫中的貝殼,璀璨奪目,各具特色。通過對這些課文的研習,我們可以融會貫通,馳騁奔騰在文學的大道上。我們在語文的天地中茁壯成長,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1)文段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質樸(pǔ) 澎湃(pài)B.洋溢(yì) 磅礴(bó)C.閉塞(sāi) 沙礫(1ì)D.馳騁(chěng)茁壯(zhuó)(2)文段中劃波浪線的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A.回味無窮B.氣勢磅礴C.世外桃源D.消聲匿跡(3)文段中劃橫線的詞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A.嘆為觀止B.引人入勝C.花香鳥語D.融會貫通(4)文中劃線句子有語病,修改正確的一項是 A.民俗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化,是由民眾世代傳承并創造的習俗、風尚。B.民俗是民間流傳的風尚、習俗,是由民眾世代傳承并創造的民間文化。C.民俗是民間流傳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D.民俗是民間流傳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世代創造并傳承的民間文化。2.(3分)小語喜歡閱讀新聞,從報紙上摘錄了下面的文字。 3月的北京,生機盎然,欣欣向榮。來自祖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共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會議日程緊湊、與會代表踴躍發言,①代表們表示建設美麗中國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②2023年僅京津冀區域PM2.5比2014年增加了近六倍。另外打造農旅融合的綠色產業,③( )有利于調動各方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有助于推動當地可持續發展。下面是小語對這段話的理解和運用,其中錯誤的一項( )A.在語言表述中,要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文段畫線句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加上雙引號使用正確。B.文段中畫線句子②中的短語“增加了近六倍”是后補短語。C.在語言表述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文段中畫線句子③括號里的關聯詞可以填“既”“也”。D.“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源頭治理,不斷拓展綠色發展空間。各地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可以銜接在第③句后面。3.(3分)小語準備參加級部組織的“文學文化常識”比賽,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的是后一部分,敘述了“我”少年時一段看水鄉社戲的往事,表現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B.《安塞腰鼓》與《燈籠》同為散文,前者用磅礴句式歌頌黃土高原的生命力,后者以微小物件串聯家國情懷。C.《大自然的語言》屬于事物說明文,而《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通過恐龍化石佐證“板塊構造理論”,屬于事理說明文。D.《詩經》兩首都采用了重章疊句的形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情感。不同的是《關雎》敘事線索明晰,畫面形象可見;《蒹葭》意境含蓄,場景朦朧。4.(10分)小語閱讀了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后,認為這本經典著作雖然是作者寫給中學生看的書,但因為教育背景不同,現在的中學生閱讀時會有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到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小語決定編寫一本有助于開展自主閱讀的《<經典常談>閱讀指南》,并推選你擔任主編。(1)在確定閱讀指南的目錄時,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建議,請你幫助小語選擇最適合編入目錄的兩項是 目錄 前言 一、_______ 二、閱讀規劃 三、_______ 四、單篇閱讀建議A.比較閱讀的方法B.篇目分類C.作者的其他作品推薦D.閱讀方法E.閱讀時間安排(2)下面對《經典常談》中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書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等經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內容,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介紹傳統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詩言志”中的“志”總是關聯著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們用這樣的觀點去解讀作品,如孔子評價《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C.“樂”在古代與“禮”并稱,二者各自獨立,具有教化作用。“樂”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D.戰國七雄中“秦”最強大,它與六國對峙中,有人主張六國聯合抗秦,叫作“合縱”,有的主張六國聯合起來親秦,張儀便是屬于連橫派。(3)閱讀了《經典常談》中的《辭賦第十一》一章后,小語搜集到了有關《楚辭》應用的相關資料:《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的名字“天問一號”,便取自屈原的《天問》。請你結合《經典常談》的相關內容,參考以下鏈接資料,簡要分析探測器這樣命名有何妙處。【鏈接資料】 月球探測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關于月球想象的優美神話,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測器也是從地球奔向月亮進行探測,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適。5.(8分)小語別出心裁,運用不同形式品析古詩文,請你參與其中。 翻開八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我們美好的詩詞回憶翻涌而上,聽“(1)蒹葭萋萋, ”在岸邊觀望蘆葦回想心中所念之美好;看李白《送友人》中“(2) ,落日故人情”感受依依惜別的深情;聞“(3) ,并怡然自樂”想象陶淵明筆下桃花源中美好;讀“(4)萬籟此都寂, ”感嘆優美的畫面;析“(5) , ”感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掃離別的千古愁云,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看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6) , ”感受洞庭湖宏大壯闊。二、閱讀與鑒賞。(54分)6.(7分)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小題。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唐】孟浩然水亭涼氣多,閑棹①晚來過。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②荷。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幽賞未云③遍,煙光奈夕何。【注】①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②芰:菱角。兩角的是菱,四角的為芰這里指出水的荷。③云:助詞,無實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開篇點題,并且以“閑”字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B.頸聯寫景繪人繪景,視聽結合,寫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C.尾聯以“未云遍”“奈夕何”寫自己的意猶未盡,表現詩人對水亭風光的喜愛之情。D.這首詩描寫了美麗的夏日晨景,流露出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山水的恬淡閑適之情。(2)詩頷聯“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描寫精妙,請簡要賞析。7.(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小石潭記》【乙】 二里,見大溪自石門①出,溪北無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無路入。惟望石門近在咫尺,上下逼湊,駢削萬仞,相距不逾二丈。蓋本一山外屏,直從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難為陸陟②,復無從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徑東向,復從以入,將及門下,復渡溪北。溪中縛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過望。乃先降而就溪則溪水正從門中躍出有巨石當門分為二道。(選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注】①石門:位于云南蒼山。②陟:登,上。(1)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涼”的意思,寫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涼。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樣,表現出溪流的曲折蜿蜒。C.“明滅可見”中的“明滅”指忽明忽暗,寫出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D.“甚喜過望”中的“甚”在這里是“非常,很”的意思,表現了作者極度的喜悅之情。(2)下列對兩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B.【乙】文中作者前往石門,先是發現溪北無路可入,溪中多巨石、奔流也無路可入,后來終于找到一條向東的小徑得以進入。C.【甲】文作者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D.【乙】文中作者最后沒有找到通往石門的路,無奈之下只能放棄前行。(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相應的字母依次填寫下來。乃先降A而就溪B則溪水正C從門中躍出D有巨石當門E分為二道(4)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將及門下,復渡溪北。(5)小語和小文一起探討上面的文章。小語:【乙】文作者探游石門的經歷與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情景有何相似之處?你認同嗎?說說你的理解。小文: 8.(13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材料一】 ①過去,“戶外活動”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長途跋涉、挑戰自我、突破極限。數據顯示,近一年。放慢了遠行腳步的年輕人,在致力于挖掘身邊戶外活動新鮮玩法的同時,也讓戶外活動變得更加“平易近人”。郊區的露營野餐、城市的探索騎行、公園綠道上的徒步……年輕人的戶外休閑“微度假”可以輕松融入每個節假日、每個周末。 ②近年各大平臺上最火的一種戶外“微度假”式露營。春季“露營+賞花”、夏季“露營+玩水”、秋冬季“星空露營+音樂會”“農場露營+親近萌寵”……年輕人把露營玩出了新花樣。“平時工作學習都太累了,周末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露營,有一種暫時逃離城市緊張生活的感覺。”一位95后露營者說。既能親近自然,又能放松心情,露營成為年輕人心中當紅的“微度假”形式。【材料二】 ①今天,你參加徒步運動了嗎?城市周邊的戶外徒步正成為頗受年輕人歡迎的一種“微度假”形式。“一邊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一邊運動鍛煉身體,還不用請年假,周末就可以走起來,何樂而不為?”一位90后這樣解釋年輕人喜歡戶外徒步的原因。 ②作為一種長盛不衰的戶外運動,徒步運動的優勢很明顯。首先,徒步對場地的限制不高。除了可以到野外山地或專業的穿越路線開展徒步運動外,城市里也有可供徒步的場地。很多城市都修建了完善的步道,城市公園及城市周邊景區也都為徒步運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市民利用周末或是其它閑暇時間,就可以輕松完成一場徒步之旅。人們只要“因時制宜”設計好線路,在該線路最好的季節前往,就可以獲得最佳徒步體驗。因此,一年四季都是參加徒步運動的好季節。另外,不同圈層、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從徒步運動中獲得滿足感。專業的青年徒步玩家可以通過征服山地等高難度線路獲得挑戰自我的滿足;而對“非專業人士”和中老年人來說,徒步也可以是“茶余飯后”親近自然的一種休閑方式。【材料三】 ①致力于解鎖更多“微度假”玩法的年輕人,扛起釣竿親近自然,在城市周邊的水域里找到了垂釣的新樂趣——享受運動。 ②比起傳統釣魚活動“坐等上鉤”的佛系,年輕人更傾向于主動出擊的新鮮玩法。于是,最早流行于歐美的“路亞”成了年輕釣友們的最愛。“路亞”是模仿弱小生物引發大魚攻擊的一種方法。這種釣魚方法講究技巧,需要釣者通過全身運動完成竿、餌、輪的綜合操作。年輕人用新釣法打破了釣魚的固有印象,將這項靜止的活動玩成了緊張激烈的運動。盡管這項運動對于裝備和技術都有著較高要求,樂于挑戰自我的年輕人仍舊為之“前赴后繼”。(1)你認為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既能親近自然,又能放松心情,露營是年輕人心中當紅的“微度假”形式。B.徒步運動既可以到野外山地開展,也可就近在城市步道、公園及景區開展。C.按“因時制宜”設計的線路開展徒步運動,一年四季都可以獲得良好體驗。D.釣魚這項運動對于裝備和技術都有著較高要求,只適合樂于挑戰的年輕人。(2)請你從上述三則材料中,總結年輕人喜歡戶外“微度假”的原因。(3)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促進健康中國建設,請你從上述材料中選擇一項運動推薦給你的爺爺奶奶,并說明推薦理由。9.(17分)現代文閱讀。我的啟蒙老師賈平凹①5歲那年,娘牽著我去報名,學校不收,我就抱住教室的桌子腿哭,老師都圍著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學生,是一年級“見習生”。娘當時要我給老師磕頭,我跪下就磕了,頭還在地上磕出了響聲。②那個女老師倒把我抱起來,我以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著肉窩兒的手一捏,卻將我的鼻涕捏去了。③“學生了,還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覺得很丟人,從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來。因為沒有手巾,口袋里常裝著楊樹葉子,每次進校前就擦得干干凈凈的了。④老師長得很白,講課的聲音十分好聽,每每念著課文,就像唱歌一樣。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她這么好聽的聲音,開頭的半年時間里,幾乎沒有聽懂她講的是什么,每一堂課卻被她的聲音陶醉著。所以,每當她讓我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我一句話也答不出,她就說:“你真是個見習生!”見習生的事原先同學們都不知道,她一說,大家都開始小瞧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們就朝我伸小拇指頭,還要在上邊呸呸幾口,再說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個見習生!”我們為此打過幾次架。⑤娘后來狠狠地揍了我一次,罰我一頓不準吃飯。老師知道了,尋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檢討,說是她的不對,問我是不是聽不懂課。我說:“我光聽了你的聲,你的聲好聽!”她臉紅紅的,就笑了。從此,我就下了決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師對我格外好起來,她的聲音還是那么好聽,但一下課,就來輔導我,惹得同學們都眼紅起來。⑥一年級學完后,老師對我說:“你年紀小,不讓你升級。”我當即就嚇哭了。老師卻將我抱起來,說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見習生了。我一高興,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卻并沒有惱我,還擰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⑦我那時最愛語文,尤其愛造句,每造一句都要寫得很長,作業本就用得費。后來,就常常跑黃坡下的墳地,撿那死人后掛的白紙條,回來訂成細長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內訂成十多個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長,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老師卻表揚我,說我腦子靈活,每一次作業都批“優秀”,但卻將錯別字一一挑出,讓我連做三遍,學寫大字也是我最喜歡的課,但我沒有毛筆,就曾偷偷剪過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筆,老師知道后,就送了我一支。我很感謝,越發愛寫大字,別人寫一張,我總是寫兩張三張。老師就將我的大字貼在教室的墻上,后來又在寺廟的高年級教室展覽過。她還領著我去讓高年級學生參觀,高年級的講臺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沒了影兒,她把我抱起來,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筆,后來一直用到沒毛了,我還舍不得丟掉。⑧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我的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給父親去信,總是拿著幾顆雞蛋來求老師代寫,教師硬是不收雞蛋,信寫得老長。到了二年級下半學期,她說:“你現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學著給你父親寫信呢?”我說我不會格式,她說:“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寫什么,不要考慮格式!”我真的就寫起來,因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說給父親聽,比如奶奶的病好轉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體很好,只是嘮叨天涼了,父親的棉衣穿上沒有。還有我學習很好,考試算術得了100分,語文得了98分。信花了3天才寫好,老師又替我改了好多錯字,說:“以后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熟悉什么就寫什么,寫清、寫具體就好了。”我從那時起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之所以如今我還能寫些小說、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我影響很大。⑨這一年,我們上完了二年級。寒假里,同學們都去挖藥、砍柴賣錢,商量春節給老師買些年畫拜年。到了臘月三十中午,我們就集合起來,拿著一卷子年畫,還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師,但是,老師卻不在。問校長,原來她調走了。校長拿出一包水果糖來,說是我們的老師臨走時,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們,但時間來不及了,就買了這些糖,讓開學后發給我們每人一顆。我們就都哭了。從那以后,我再也沒看見到我的那位老師,在寺廟里讀了4年書,后來又到離家15里外的中學讀了3年,就徹底畢業了,但我的啟蒙老師一直沒有下落。如今,老師還在世沒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來,心里就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惆悵。(1)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最初被學校拒絕,但通過自己的堅持和老師的支持,最終成為了一名正式學生。B.同學們一開始對作者持有偏見,稱他為“見習生”,導致他們之間發生了幾次打斗。C.在老師的鼓勵和輔導下,作者決心不落后,并逐漸提高了學習成績。D.作者因為經常使用白字或別字代替不會寫的字,所以被老師批評為“錯別字大王”。(2)聯系上下文,賞析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每一次作業都批“優秀”,但卻將錯別字一一挑出,讓我連做三遍。(3)結合選文內容,說說“我”的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4)結合全文,談談你對作者“每每想起來,心里就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惆悵”的理解。三、寫作。(共60分)10.(60分)按要求作文。“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是“樂土”留給少年迅哥兒成長的印記。正當少年的你們,關于過去,相信也有某段經歷、某種感悟,讓你的心靈里長出一朵“最好”的花,值得憧憬。請以“最好的 ”為題,寫一篇敘事類文章,寫出自己的故事。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②寫出真情實感,不要套作;③卷面整潔,字跡工整。2024-2025學年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八中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積累與運用。(36分)1.答案:(1)C(2)D(3)A(4)C2.ABC.正確;D.有誤,該句應該放在第①句與第②句之間。故選:D。3.ABD.正確;C.有誤,《大自然的語言》屬于事理說明文,它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闡述了物候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等事理,并非事物說明文。故選:C。4.(1)本題考查名著常識。A選項“比較閱讀的方法”:比較閱讀相對來說是一種較為深入、高階的閱讀方法,對于剛開始自主閱讀《經典常談》的學弟學妹們,可能理解和操作起來有難度,不太適合放在閱讀指南的目錄中作為重點內容。B選項“篇目分類”:《經典常談》包含眾多經典篇目的介紹,對篇目進行分類,可以讓學弟學妹們在閱讀前對整本書的內容框架有清晰的認識,便于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求選擇閱讀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書籍結構。C選項“作者的其他作品推薦”:編寫閱讀指南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作者的其他作品推薦與直接閱讀《經典常談》的關聯性不大,不能直接幫助解決閱讀《經典常談》時遇到的困難。D選項“閱讀方法”:考慮到現在中學生閱讀可能存在困難,提供合適的閱讀方法至關重要。例如精讀、略讀、批注閱讀等方法,能幫助他們更高效地理解書中內容,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E選項“閱讀時間安排”:閱讀時間安排較為個性化,不同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不同,很難給出一個統一適用的閱讀時間安排,其普遍指導意義不如篇目分類和閱讀方法。故選:BD。(2)本題考查名著常識。ABD.正確;C.有誤,原文是:“樂”在古代與“禮”并稱,二者各自獨立,具有教化作用。在古代,“禮”是社會行為規范,而“樂”則是人們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樂”包括歌和舞,它不僅能夠娛樂身心,還能夠教人平心靜氣、尊重他人、遵守規矩等道德品質。“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錯誤,說法過于絕對。故選:C。(3)本題考查名著常識。從鏈接資料可知,命名往往會與傳統文化內涵相關聯。在《經典常談》中提到,屈原在《天問》里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眾多現象進行發問,體現出他尋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問一號”以此命名,有著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它表明中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探索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延續了古人對天地宇宙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寓意著探求科學真理的征途漫長,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答案:(1)BD(2)C(3)從《經典常談》可知,屈原在《天問》中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諸多現象進行發問,展現出他尋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問一號”命名一語雙關,一方面表明中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延續了古人對天地宇宙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寓意著探求科學真理的征途漫長,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5.答案:(1)白露未晞(注意“晞”的書寫)(2)浮云游子意(3)黃發垂髫(注意“髫”的書寫)(4)但余鐘磬音(注意“磬”的書寫)(5)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6)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注意“撼”的書寫)二、閱讀與鑒賞。(54分)6.(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ABC.正確;D.有誤,首聯“水亭涼氣多,閑棹晚來過”,描繪的是夏日水亭的涼爽和傍晚時分悠閑劃船的情景;尾聯“幽賞未云遍,煙光奈夕何”,優美的景色還沒有賞遍,只是天色已晚,無法欣賞美麗的風光了。由此可知,此項“這首詩描寫了美麗的夏日晨景”理解有誤。故選:D。(2)本題考查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寫的是水中倒映著藤蘿青竹,潭間散發出芰荷的芳香。這是兩句寫景詩,鑒賞寫景詩句,要考慮動靜結合,敢管結合,遠近結合以及運用了什么修辭。這里很明顯“澗影見松竹”是看到的,是視覺感官,而“潭香聞芰荷”是聞到的,是嗅覺感官。且流動的山澗之水是動態的呈現,松竹以及荷花的縷縷清香是靜態的呈現,寫景動靜結合。畫面的特點是較為幽靜的,傳達的是詩人的一種閑適愜意的心情。答案:(1)D(2)頷聯調動視覺、嗅覺感官,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水中倒映著松枝竹影,潭間散發著芰荷的芳香,流動的澗水、荷花的清香,動靜相映,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清爽幽靜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情。譯文:夏日的水亭格外涼爽,水中倒映著藤蘿青竹,潭間散發出芰荷的芳香。村野小童扶著醉步蹣跚的老翁,山間的鳥兒歡叫助人高歌。如此清爽幽靜、怡然自得的境界,使人游賞忘返。7.(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確。C.有誤,“明滅可見”意思是: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明滅”指忽明忽暗,寫出溪流的曲折蜿蜒。故選:C。(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ABC.正確。D.有誤,根據“徘徊久之,得一徑東向,復從以入”可知,作者徘徊了很久,找到一條向東的小徑,又沿著它進去。“無奈之下只能放棄前行”說法錯誤。故選:D。(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這個句子的大意是:于是先下降到溪邊,發現溪水正從石門中躍出,有一塊巨石擋在門口,將溪水分為兩條道。據此斷句為:乃先降而就溪/則溪水正從門中躍出/有巨石當門/分為二道。故選:BDE。(4)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有:將,快;及,到。句意為:快要到達石門下時,又渡過溪北。(5)本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要理解文段意思,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詩句既寫出了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的特點,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閱讀乙文,由“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無路入”“惟望石門近在咫尺,上下逼湊,駢削萬仞,相距不逾二丈。蓋本一山外屏,直從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難為陸陟,復無從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徑東向,復從以入,將及門下,復渡溪北。溪中縛木架巨石以渡”可知,作者探游石門的經歷與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情景有相似之處:都表現出面對困難時峰回路轉的喜悅之情。答案:(1)C(2)D(3)BDE(4)快要到達石門下時,又渡過溪北。(5)【乙】文中的“復無從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徑東向,復從以入……”描寫作者在峽谷中穿行,經過重重困難,最后終于到達石門,看到了令人驚喜的景色,這與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情景是相似的。8.(1)ABC.正確。D.有誤,材料三第②段說“盡管這項運動對于裝備和技術都有著較高要求,樂于挑戰自我的年輕人仍舊為之‘前赴后繼’”;并沒有說“只適合樂于挑戰的年輕人”。該選項不符合文意。故選:D。(2)從材料一“年輕人把露營玩出了新花樣……既能親近自然,又能放松心情,露營成為年輕人心中當紅的‘微度假’形式”可知,戶外“微度假”能親近自然、放松心情。從材料二“一邊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一邊運動鍛煉身體,還不用請年假,周末就可以走起來”可知,戶外“微度假”能運動健身且時間靈活。從材料二“不同圈層、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從徒步運動中獲得滿足感”以及材料三年輕人對垂釣新玩法的探索可知,戶外“微度假”形式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需求。(3)如果推薦徒步運動,理由可從材料二中徒步運動對場地限制不高,城市里有完善步道、公園及景區可供徒步,且一年四季都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滿足感等方面闡述。如果推薦露營,理由可從材料一露營能親近自然、放松心情,讓中老年人感受年輕人的新玩法,豐富生活等方面闡述。答案:(1)D(2)①能親近自然、放松心情;②能運動健身;③時間靈活,不用請年假,周末即可進行;④形式多樣,能滿足不同圈層、不同年齡段人的需求。(3)示例一:我推薦徒步運動。理由:①徒步對場地限制不高,城市里有完善步道、公園及景區可供徒步;②一年四季都適合徒步;③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從徒步運動中獲得滿足感,爺爺奶奶可以親近自然,鍛煉身體。示例二:我推薦露營。理由:①露營能親近自然、放松心情;②可以讓爺爺奶奶體驗年輕人的新玩法,豐富生活。9.(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ABC.正確;D.有誤,原文相關內容是“句子造得長,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不是“被老師批評”。故選:D。(2)本題考查賞析詞語。要結合具體語境,從修辭、句式、表現內容、表達情感、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等方面考慮,簡潔準確表述。“一一”是逐字逐個的意思,根據上文句子“句子造得長,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老師卻表揚我”可知,這是“我”在寫了長句子,用了很多白字錯字的情況下,老師不但表揚“我”,而且不辭辛苦的地為“我”逐個改正錯別字,表現了老師批改“我”的作業仔細認真,突出老師工作的細致,贊美老師有強烈的責任心。(3)本題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談舉止及事件分析概括。注意本題要求從兩個方面分析。根據第②段句子“那個女老師倒把我抱起來,我以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著肉窩兒的手一捏,卻將我的鼻涕捏去了”,根據第⑤段句子“老師知道了,尋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檢討,說是她的不對,問我是不是聽不懂課”可知,這位老師是關愛學生,知錯能改的人。根據第⑦段句子從“我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老師卻表揚我”,根據句子“每一次作業都批“優秀,但卻將錯別字——挑出。讓我改寫三遍”可知,老師善于鼓勵學生,嚴格要求,老師是一個有教育智慧、認真負責的人。(4)本題考查理解句子。要結合具體語境,抓住關鍵詞分析理解,簡潔準確表述。“惆悵”是非常失望或失落之意。然后再交代出為什么如此失望,老師替“我”捏鼻涕、輔導“我”學習、修正“我”的錯別字、鼓勵“我”寫作等等,老師對“我”的關愛,使“我”對老師產生了深深的依戀、感激之情。從第⑨段句子“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見到我的那位老師”可知,“我”二年級以后就再也沒有見到老師,也不知老師的下落,表現出失落失望之情,因此,心里就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惆悵。答案:(1)D(2)“一一”這里是逐字逐個的意思,表現了老師對作業批改的仔細,突出老師工作細致認真。(3)①老師是一個有教育智慧的人。如“好多字不會寫,就用白字或別字替著,同學們都說我是錯別字大王,老師卻表揚我”,說明老師善于鼓勵學生。②老師是一個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人。如“老師臨走時,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們,但時間來不及了,就買了這些糖,讓開學后發給我們每人一顆”,說明老師調職前仍牽掛著學生。(4)“深深的惆悵”在這里指非常失望或失落之意。老師替“我”捏鼻涕、輔導“我”、一一修正“我”的錯別字、鼓勵“我”寫作等等對“我”的關愛都使“我”對老師產生了深深的依戀、感激之情。二年級以后就再也沒有見到老師,也不知老師的下落,對老師的思念越深,失落越大。因此,心里就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惆悵。三、寫作。(共60分)10.最好的自己也許每個人都有缺陷、不足,但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做一回最好的自己。市里要舉辦英語演講比賽,我對英語不感興趣,可經不住媽媽的“威逼利誘”,我還是勉強報了名。既然報了名就得準備,總不能讓別人看笑話吧!為了我的面子,也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我開始不亦樂乎地忙了起來。找文章,背單詞,翻譯……幾乎每天我都忙到深夜,終于,我將演講的文章背的滾瓜爛熟,甚至有些期待比賽的到來。比賽的那天到了,坐在大廳里,看著別人出色的發揮,我反復問自己:“你行嗎?”漸漸地,我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看我這副沒有信心的樣子笑著說:“孩子,有什么好怕的?拿出信心來,做一個最好的自己!”該我演講了,我有些惴惴不安地走上了講臺,可還沒幾分鐘,我便卡了殼,腦子里一片空白,仿佛我背的東西都飛到了地球的另一邊。這短暫而又漫長的寂靜使我更加不知所措,好像手腳都失去了知覺,木頭般僵在那里。空曠的大廳里只剩下了我的呼吸聲和心跳聲。“做一個最好的自己!”爸爸的這句話從我的腦中一閃而過,猶如醍醐灌頂使我從極不自信中解脫了。我找回了自信,繼續開始演講。雖然我背得不是很流暢,畢竟我有自信站在這里。當我演講結束后,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清楚的看見了爸爸臉上的笑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但要拿出自己的勇氣與信心,證明自己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挑戰自我,做一個完美的自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在有限的時間里,用無限的精力去拼搏,去奮斗,我們終會遇見最好的自己。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