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七年級(上)期中語文試卷一、積累與運用(30分)1.(6分)班級擬召開“有朋自遠方來”主題班會,請你參與。下面對以上漢字“朋”“友”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朋”是會意字。上古人以貝為貨幣,“朋”的甲骨文描繪的就是兩串貝相并聯的樣子。B.小篆“友”是兩只手上下相并的樣子,以雙手相握表示友好。因此“友”是會意字。C.古人稱“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是說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習的人稱之為“朋”,志趣相投的人稱之為“友”。D.朋友,《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彼此有交情的人。2.(3分)同學們整理了關于交友之道的成語典故,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音之交:知音也謂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講述的是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B.管鮑之交:本義指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深厚友情,后來形容朋友之間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關系。C.刎頸之交:講述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D.莫逆之交:指年齡、輩分不同但交情深厚的朋友。講述的是孔融和禰衡的故事 ,形容年齡差異較大的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3.(6分)(1)同桌提供了下面的材料,請你仔細閱讀,選出說法有誤的一項 我國古代學者認為,交友不僅要廣取,而且要審慎□也就是說,交友不僅要有擇友的虛心態度,還要有擇友的正確標準。墨子把交友比作染絲,他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已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入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者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A.“學者”“態度”“標準”都是名詞;“認為”“居”“聞”都是動詞。B.“墨子把交友比作染絲”這一句使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C.“與善人居”中“善”的本意是美好的、友善的,這里用它的引申義,可以理解成“品德高尚的”。D.生活中,“鮑魚之肆”通常使用它的比喻義,指壞人成堆、小人聚集的地方。(2)上面材料第一行的□中填入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A.。B.;C.,D.!4.(6分)(1)在名著閱讀交流會上,小語展示了下面三幅圖。小語:《朝花夕拾》這本書中,魯迅先生與好友閏土的友情特別讓人感動。你認為哪幅圖更能表現魯迅和閏土的友情?請結合名著內容簡述理由。(2)在交流名著閱讀感受時,小文表達了以下觀點。小文:魯迅和范愛農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但他們后來又成為了摯友。細讀原文可知,作者對范愛農的感情經歷了三次變化。請結合對《范愛農》的閱讀,談談魯迅對范愛農的感情變化。5.(6分)你們組的同學準備朗誦下面這首名為《感謝》的現代詩,請你參與活動。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卻給了我整個海洋。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擷取一枚紅葉,你卻給了我整個楓林。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請參照詩歌前三節,在橫線處補寫第四節。(2)閱讀這首詩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朗讀時應重讀“一縷春風”和“整個春天”,以突顯兩者意義的對照。)B.作者用了“春風”“浪花”“紅葉”三個依次照應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意象,抒發感情。C.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鏗鏘有力的,朗讀時宜使用較高的語調和激昂的語氣。D.這首詩四個小節構成排比段,在反復中強化抒情,表達了“我”對“你”真切動人的感激之情。6.(6分)主持人整理了一組關于友情的詩歌,請你幫他將結束語中的古詩補充完整。友情如璀璨星辰穿越時空,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輝,散發著不朽的光芒。(1)“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友情是一種深深的依戀,是心有靈犀的牽掛和守護;(2)“ , (《江南逢李龜年》)”,友情是一種時光的重合,是歲月流轉中的守望相助;(3)“ , (李白《峨眉山月歌》)”,友情是一種彼此的思念,是“思君卻不見”的深沉感慨和難以割舍。山海不足重,重在遇知己。肝膽相照的情分,必將長留史冊。二、閱讀與鑒賞(60分)7.(7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過香積寺①王維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②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③。【注釋】①香積寺:唐代著名寺院。②咽:指泉水為澗石所阻時,流動不暢。③安禪:通過禪定使身心至于空明寂靜的境界。毒龍:佛家比喻邪念。(1)下面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的“過”字,意為“訪問,拜訪”與《過故人莊》中的“過”同義。B.首聯寫詩人初次造訪,在云霧彌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數里,還不知道香積寺在哪里。“數里”寫出了香積寺的幽深。C.詩中描寫的“鐘聲”與“泉聲”打破了山中靜謐清幽的氣氛,讓人覺得精神一振。D.詩歌寫景由遠及近,內容安排由景物到心境,層次自然,渾然一體。(2)老師跟同學們一起鑒賞詩歌時,說到“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冷”兩字為重音,建議重讀(或者重音輕讀),請你簡要說明這樣朗讀的理由。8.(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①,俱委而竊聽。炊忘著②箅③,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④?”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箅,飯今成糜⑤。”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志⑥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⑦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選自南朝劉義慶編《世說新語》)【注釋】①進火:燒火。②著:放。③箅(bì):蒸鍋中的竹屜。“箅”的作用是使米不漏到鍋中。④餾(liú):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開,再撈出蒸成飯。⑤糜(mí):比較稠的粥。⑥志:記憶。⑦更相:互相。(1)朗讀下面句子,并用“/”劃分朗讀節奏(劃兩處)。賓 客 詣 陳 太 丘 宿(2)參考表格中提示的詞語含義推斷方法,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詞句 推斷詞義方法 字詞釋義賓客詣陳太丘宿 字形辨析法:(言,詢問)+(旨,想法、思想) 拜訪,拜見俱委而竊聽 課內遷移法:相委而去 ① 爾頗有所識不 查閱詞典法:a.偏差,不平正;b.好邪,邪佞;c.略微,稍微;d.很,甚。 ② 更相易奪 聯系語境法:“易奪”本意為“改變,奪取”,這里可以聯想兩孩子互相爭辯情形,聯系下文“他們說的話合在一起,沒有一點遺漏”來理解詞義 ③ (3)小語對敬辭與謙辭特別感興趣,學了《陳太丘與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的口吻對陳太丘說了以下這段話。句中畫線的敬辭與謙辭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愚兄此次到寒舍拜訪賢弟,感觸頗多。令郎元方雖年紀尚小,卻甚有見識。愚兄言語不周之處,還請見諒。A.愚兄B.寒舍C.賢弟D.見諒(4)小文根據此文和《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情節導演一個短劇,請你幫他完成下面的導演手記。原文 表演指導(合理推測人物的神態、語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元方 ① 說:“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爾頗有所識不?” 陳太丘 ② 說:“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陳太丘(欣慰地)說:“③ !”(5)根據此文和《陳太丘與友期行》,小語和小文進行了下面的對話,請幫他們補充完整。(4分小語:我認為《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元方勇敢、聰明、機智,具體表現在① 。小文:我覺得此文中,元方兄弟有著② 的品質,從“他們偷聽太丘和客人的談論,做飯時忘了放箅子,米都落進鍋里”,可以看出。9.(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小背簍彭學軍①我的小背簍是爺爺編的。②爺爺的手很巧,家里的籮筐啊,籃子呀,都是他編的,漂亮又耐用,還有一股淡淡的竹子清香。幾場春雨過后,桃花開了,油菜花田黃燦燦的一片。嘰嘰嘰——房梁上的巢里熱鬧起來。兩只燕子飛進飛出。一只燕子的腿上還纏了根紅繩呢,不用說,還是去年那對燕子。紅繩是爺爺纏上去的。那只燕子的腿受傷了,是爺爺給它治好的。③我背著小背簍打豬草的時候,還能撿到菌子呢。奶奶用臘肉炒了,香香的。她用竹飯簍子盛好飯放進小背簍里,讓我給爸爸送去。“喲——喲——”遠遠地就能聽見吆喝聲,是爸爸在趕著牛犁田。梯田一層一層依著山勢往上走,爸爸說,這都是爺爺、爺爺的爺爺開墾出來的。爸爸吃飯的時候,我就把牛趕到山坡上去。我知道那里的三葉草多。爺爺告訴過我:“春天的三葉草鮮嫩多汁,牛兒很喜歡吃。”④犁好田,再耙勻,往田里放滿水,就可以插秧了。爸爸媽媽都下田了。一聽到弟弟餓得哇哇哭,我就會用小背簍背他去田里找媽媽。⑤夏天到了,門前桃樹上的桃子熟了。菜園子里的辣椒哇,西紅柿呀,都紅了;絲瓜、豆角的藤蔓爬上了架。趕集的時候,爸爸把園子里的蔬菜瓜果挑到集市上去賣。他會帶上我,我的小背簍能裝不少東西呢。回來的時候,小背簍里滿滿當當的,有奶奶的頭巾、爸爸的煙草、媽媽繡花用的絲線、弟弟的撥浪鼓,還有給我做新衣服的碎花布。⑥很久都沒下雨了,天上好像有十個太陽,把大地都快烤干了。剛抽穗兒的稻子耷拉著腦袋,田里的裂縫好像都在說:“好渴呀,我想喝水!”全家人都出動了,我們挑水澆大田、澆菜園子、澆西瓜地、澆紅薯地、澆果樹……轟隆隆——響雷一陣陣傳來,閃電仿佛把天撕開了,雨終于漏了下來。大暴雨!稻子、果樹、瓜地、紅薯地,還有整個菜園子,都活了。山里的野果樹也活了。我和小伙伴背著小背簍進山,野果子是最饞人的,特別是野枇杷,毛茸茸的黃,味道酸酸的。⑦秋天來了,稻子熟了。很快,收割的時節到了。田里掉了不少稻穗,我撿起來放進小背簍里。終于吃到新米啦。米飯香噴噴的,是太陽的味道嗎?我邊吃邊想:這就是我春天插下的幾株秧苗長出來的吧!爸爸說“最香的是新米做成的酒。”媽媽蒸米做酒的時候,我在灶前幫著燒火。小背簍里裝滿了剛挖出來的紅薯,我摸出一個放在灶邊烤。烤出來的紅薯粉粉甜甜的,好吃極了。⑧做好的酒封在壇子里,天氣越來越冷,冬天就要來了。沒有孩子不喜歡冬天。冬天到了,離過年就不遠了。⑨過年,讓人開心的事太多了:穿新衣、放鞭炮、收壓歲錢、看舞子……年夜飯桌上,爺爺的座位是空的。爸爸給爺爺擺上一個盛滿酒的杯子和一副碗——爺爺是去年冬天離開我們的。奶奶說:“年夜飯就是團圓飯。”⑩這時候,我好想念爺爺。 雪下了一夜,院子變白了,一大清早我就跑進雪地。雪花落在我的手心里,它真的像爺爺說的那樣,銀閃閃、亮晶晶的,好看極了。房梁上的巢里安安靜靜,燕子們在冬天到來之前就飛走了。不過,它們會和春天一起回來的。它們不會忘記自己的家,不會忘記爺爺。 我的小背簍是爺爺編的,這個我也永遠不會忘記。(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角度來描寫“我”對四季不同的感受。B.本文大量使用短句,簡潔活潑,以兒童的口吻來描繪眼中的生活充滿了趣味性。C.第②段和第 段寫“燕子”的歸去來回,意在表達“我”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D.“小背簍”作為文章的題目同時也是本文的寫作線索,起到了貫穿全文的作用。(2)朗誦社的同學選擇本文參與朗誦,請你參考朗讀卡1的設計示例,按照括號中的要求。對朗讀卡2、朗讀卡3的句子按照要求進行朗讀設計并說明理由。朗讀卡1【句子】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他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設計示例1:重音角度:“特別”“小搖籃”要重讀,是為了強調小山的溫情可愛。設計示例2:語氣語調角度:讀“安靜不動地”“低聲地”時語氣要輕柔一點,是為了傳達出濟南冬天溫暖的情意。朗讀卡2【句子】轟隆隆——響雷一陣陣傳來,閃電仿佛把天撕開了,雨終于漏了下來。【朗讀設計】(重音角度) 朗讀卡3【句子】終于吃到新米啦,米飯香噴噴的,是太陽的味道嗎?【朗讀設計】(語氣語調角度) (3)有人曾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如果要將本文作為閱讀拓展篇目放入七上課本中,你會選擇下面哪一單元?請結合文章內容及單元主題說明理由。第一單元主題:親近自然第二單元主題:摯愛親情第三單元主題:學習生活10.(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自然的安慰錢紅莉①距家兩三公里處,有一片菜地。每隔幾日,我總喜歡去逛逛,回來時仿佛沾了一身的靈氣。一日再去,菜地竟被碾平,變成千篇一律的草圃,失落得很。②那片郊區的菜地,作為農業文明的微縮景觀,似乎保全了幾欲失傳的二十四節氣,一年年地,一日日地加深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這八個字里,不僅有美味,還有農時,以及四季流轉。③十余年來,這菜地日漸變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緒唯有依靠它們,才能開出一點點花來。土地,森林,花朵,飛鳥,山嵐,河流……正是滋養人們靈氣的源泉。④從事書寫這門手藝,幾同于挖井,徒手開掘,緩慢笨拙,仿佛農業文明的一點點深耕。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對于一個逐漸失根的人,它是一種寄托。⑤今年夏天持續高溫,直接覆蓋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從37度的酷夏一夜過渡至深秋。辛丑年秋天,總歸不像個秋天!沒有往年身著長袖襯衫的舒緩漫長,令一個在農業文明里生長的軀體頗感不適。⑥近日,一切又都回來了,平凡的日子被寒露、霜降穩穩接住。這樣熟悉的持續感,讓印刻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又一次重回秋寒,總歸錯不了。這長久地賦予人精神上的季節性安穩,讓人的內心踏實,始終有一種恒定的東西存在。⑦霜降前后的農歷九月,應是農人們起山芋、點油菜的時節。你看,最早厘清人與天地關系的,并非哲學家,而是農民。應時而種,應節而收,正是在踐行某種哲學思想。⑧早前,我家附近這片菜地,同樣精準地遵循著農時。往年這時日,山芋禾子被鋤頭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幾米長的麻花,在秋風里滾著滾著,漸黃、漸枯……⑨夜讀白謙慎《傅山的世界》。看到傅山有一張冊頁: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攔腰折斷,傷口處支棱著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見過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樹樁,分開兩枝,一枝徹底枯了,另一枝上,新葉漸生粉花,熱鬧與枯寂同在,滋味殊異,唯獨不見苦相。佇立良久,那種視覺上的強烈刺激,讓人說不出什么好來,卻一直難忘。直至夜觀傅山冊頁。⑩秋風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卻又與人親,與人近。 深秋后的土地,被潑上水,撒了菜籽,蓋上枯草。過幾日,憑空鉆出無數乳白的芽,青菜的,芫荽的,菠菜的……露臺上的花盆也清理出來種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會抽出嫩芽來。老梅樹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葉叢中花苞點點。年年如此。世間,還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再無。這無端地讓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 小區遍植鵝掌楸,樹冠下層的葉片漸黃,但并非失水的枯黃,而是富于生命力的黃,黃得蓬勃。綠化帶轉角處,總有雁來紅,群群簇簇,相擁相依,風一日日地寒了,它們紅得如此熱烈,用整個生命在紅。還有蔥蘭,綠葉叢中冒出點點的白,白得從不辜負人。年輕時,認為雞冠花粗拙老丑,如今透過中年的眼,反覺此花最具品質,倔強,頑強,凌寒不懼,縱然被嫌棄,照樣有底氣開花,多日不絕,猶如高山墜石的氣魄,挺好,不容易。 人心的孤獨,一年年被這些植物安慰著。久而久之,更加劇了精神上的依賴。 閑來散步,整個小區都籠在似有若無的桂花香里,有“不來常思君”的迂回曲折。正巧,朋友送來一枝桂花,剪了插瓶。深夜,香氣漸攏,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劃亮一支火柴。(選自《湖南文學》2022年第1期,有刪改)(1)作者在全文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參照示例,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2)請根據提示,品析句子。①結合語境,理解第⑦段畫橫線句子的含義。②從修辭角度,賞析第 段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③選文寫菜地作物生長時,在第⑨段引入傅山冊頁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內容,這樣安排有何作用?(4)參照下面句式,根據生活經驗再補寫兩例,表達植物給予你的啟迪或安慰。鵝掌楸,用蓬勃的黃訴說生命的精彩;蔥蘭,用純潔的白昭示從不辜負人的節操;雞冠花,用多日不絕的花期表達自我的倔強與頑強; ; 。三、寫作(60分)11.(60分)題目:那頓飯吃得好 _______(快樂、過癮、難忘、沮喪、掃興、心酸)要求:①自定立意,補全題目,可不局限于括號內的詞語;②要有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③不得泄露真實的人名、校名等個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2024-2025學年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七年級(上)期中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積累與運用(30分)1.A.有誤,是一個象形兼會意的字。BCD.正確。故選:A。2.ABC.正確;D.有誤,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不是講述的是孔融和禰衡的故事 ,形容年齡差異較大的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故選:D。3.答案:(1)B(2)C4.(1)本題考查對名著情節的把握。選出更能表現魯迅和閏土的友情的圖片,請結合名著內容簡述理由即可。示例:C.閏土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孩子,他教魯迅雪地捕鳥,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美好的想象,這樣的事使魯迅感到新奇和羨慕。圖片上兩人關系親密無間,這份純真的友情顯得尤為珍貴。(2)本題考查對名著情節的把握。魯迅對范愛農的感情經歷了一個由憎惡到喜愛的過程。范初到日本時魯迅因他帶著繡花弓鞋,讓座等搖頭的舉動使二人而產生隔閡。后又因留學生們接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刺殺、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的消息,同鄉會時他反對魯迅等人主張發電回國的想法,二人結仇。后來相同的境遇使他們再次相遇、相熟、相知,最后成為了摯友。“再見面時,兩個原來態度主張完全不同的人竟然境遇相同,一個在“故鄉做教員”,一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恍如隔世的感傷、歷盡艱辛的感慨,使彼此不免有了一番“嘲笑和悲哀”。這時的范愛農已經衰老了許多,布馬褂、破布鞋,生活窘困;他回到故鄉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只得以酒消愁。而在故鄉教書的魯迅同樣也處于苦悶中,于是兩人在飲酒中慢慢相熟,在酒后的瘋話中漸漸相知,前嫌盡釋、誤會解除,而作者至此也開始親切地使用“愛農”的稱呼。兩人共同的革命愿望和行動又加深了兩人的感情,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范愛農死后,魯迅是懷著懷念、傷感、憤懣、自責的感情來寫范愛農的。答案:(1)示例一:A.閏土經常給魯迅講述他在農村的經歷,如看瓜刺猹,月下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就呈現出來,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美好的想象,這樣的故事讓魯迅感到新奇和羨慕。圖片能夠充分展現少年魯迅和閏土之間純真而珍貴的友情。示例二:B.閏土經常給魯迅講述他在農村的經歷,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等,這些故事都會魯迅感到新奇和羨慕。圖片能夠充分展現少年魯迅和閏土之間純真而珍貴的友情。(2)示例:魯迅對范愛農的感情經歷了一個由憎惡到喜愛的過程。①在東京初識范愛農,因與他起了言語上的爭執誤會、意見上的不和,對他心生厭惡。(初到日本時,魯迅因他帶著繡花弓鞋,讓座等搖頭的舉動使二人而產生隔閡。后又因留學生們接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刺殺、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的消息,同鄉會時他反對魯迅等人主張發電回國的想法,二人結仇。)②回國后,和他的接觸多了起來,兩個人的感情日漸深厚。(后來相同的境遇使他們再次相遇、相熟、相知,最后成為了摯友;兩人在飲酒中慢慢相熟,在酒后的瘋話中漸漸相知,前嫌盡釋、誤會解除;兩人共同的革命愿望和行動又加深了兩人的感情,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③后來范愛農去世,對他深深懷念。魯迅是懷著思念、傷感、憤懣、自責的感情來寫范愛農的。5.(1)本題考查仿寫。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與例句的格式保持一致即可。所選意象符合冬天特點,兩個意象之間的邏輯關系正確,或者一小一大,或者局部和整體等。本題可仿寫為:我原想采摘一縷陽光,你卻給我了一顆太陽。我原想拾起一棵小草,你卻給了我一片草原。(2)本題考查詩歌賞析。ABD.正確;C.有誤,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溫暖柔和的,朗讀時不宜使用太高的語調和太硬的語氣。故選:C。答案:(1)示例:我原想親吻一朵雪花,你卻給了我銀色的世界。(2)C6.答案:(1)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書寫)(2)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注意“逢”的書寫)(3)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二、閱讀與鑒賞(60分)7.(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ABD.正確;C.有誤,詩中描寫的“鐘聲”與“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采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襯托環境的幽靜,并非形成對比。故選:C。(2)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煉字。詩歌中的“詩眼”往往是詩歌中運用精當的動詞、形容詞。本詩頸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字在這里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答案:(1)C(2)示例:“咽”是“幽咽”“嗚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譯文:不知道香積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幾里誤入云擁群峰。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里何處傳來古寺鳴鐘。山中泉水撞危石響聲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顯寒冷。黃昏時來到空潭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抑制心中毒龍。8.(1)本題考查句子的朗讀。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有客人在陳太丘家留宿。故斷為:賓客/詣陳太丘/宿。(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句意:都停下來偷聽。委:丟下,舍棄。②句意: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頗:略微,稍微。③句意:互相補充。易奪:修正,補充。(3)本題考查敬辭和謙辭。ACD.正確。B.有誤,在漢語文化中,敬辭是用于表示對別人的尊敬,謙辭則是用于表示自己的謙虛。“寒舍”是謙稱自己的家,比如自己可以說“歡迎到寒舍做客”,但此處是客人說要到“寒舍”拜訪,那就變成客人把對方的家說成自己的家了,邏輯錯誤,應該用敬稱對方家的詞語,如“貴府”“府上”等,所以“寒舍”在這里使用不當。故選:B。(4)本題考查綜合應用的能力。①在《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情節中,友人因為遲到且對子罵父,這是不守信和不禮貌的行為。元方面對這種情況,說出“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句話,是在明確而有力地指責友人的錯誤行為,維護父親的尊嚴。從這種情境可以推測出元方說這話時的神態和語氣應該是嚴肅、堅定,義正詞嚴的,所以填寫“義正詞嚴地”能很好地體現元方當時的狀態。②對于句子“爾頗有所識不?”,這是陳太丘在得知元方和季方因為偷聽他和客人的談論而導致做飯失誤(炊忘著箅,飯今成糜)后,詢問他們是否還記得談論的內容。陳太丘此時應該是帶著一種好奇、期待的心情,想知道孩子們有沒有從他們的談論中有所收獲,所以用“期待地”來描述陳太丘說這句話時的神態和語氣是比較符合情境的。③這是對原文“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的準確翻譯。在導演手記的情境中,前面已經給出了陳太丘說這話時是欣慰地神態,而這句話本身表達的是陳太丘在得知元方和季方雖然做飯出了差錯,但能把聽到的內容完整復述出來后,覺得即便沒做成飯,喝做成的粥也可以了,所以直接將原文準確翻譯過來作為陳太丘所說的具體內容,能完整呈現當時的情境。(5)本題考查綜合應用的能力。①在《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故事里,友人先是遲到,違背了與陳太丘的約定,這是無信的表現;然后又當著元方的面罵陳太丘,這是無禮的行為。而元方面對友人的這些不當行為,毫不畏懼,用“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簡潔而有力地反駁了友人,清晰地指出了友人的錯誤之處,維護了父親的尊嚴。這種在面對他人對父親的不當指責時,能夠憑借充分的理由進行有力回擊的表現,充分體現了元方勇敢、聰明、機智的品質。②在本題所給的這篇文言文中,元方和季方在做飯的時候,因為想聽父親和客人的談論,就都丟下了燒火的事去偷聽,結果導致炊忘著箅,飯成了糜。但之后他們又能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也就是能夠把聽到的內容完整地復述出來。這說明他們非常渴望學習,即使在做飯這種日常事務中,一旦有了可以學習(聽父親和客人談論)的機會,就會不顧一切地去抓住,并且能夠認真地記住所學內容,所以可以看出元方兄弟有著善于抓住機會學習、刻苦好學的品質。通過對這些答案的解析,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詞句含義、文化常識以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內容。答案:(1)賓客/詣陳太丘/宿。(2)①丟下,舍棄;②略微,稍微;③修正,補充(3)B(4)①(元方)義正詞嚴地②(陳太丘)期待地③“像這樣,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吃米飯呢!”(5)①友人當面批評他父親時,能夠以充分的理由反駁友人對父親的指責,義正言辭,有理有據②善于抓住機會學習、刻苦好學9.(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ABD.正確;C.有誤,第②段和第 段寫“燕子”的歸去來回,意在表達“我”和小燕子都不會忘記爺爺。故選:C。(2)本題考查朗讀設計。朗讀卡1:“轟隆隆——響雷一陣陣傳來,閃電仿佛把天撕開了,雨終于漏了下來”通過聽覺、視覺等角度描寫了下雨的情景,“轟隆隆”突出了雷聲的震撼,“撕開”“漏下”突出了閃電的氣勢之大和雨勢的猛烈。因此,這幾個詞應重讀。朗讀卡2:“終于吃到新米啦,米飯香噴噴的,是太陽的味道嗎”一句把米飯的味道語太陽的味道相比,突出了新米味道的香甜,“終于”“香噴噴”突出了對新米的期待和贊美之情,朗讀時語氣要充滿喜悅和滿足感。(3)本題考查句子含義。本文講述了一年四季“我”背著小背簍打豬草,給爸爸送飯菜,趕集,摘野果子,烤紅薯等事件,表達了“我”對爺爺的懷念。根據本文的主要內容可知,“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雖然爺爺已經去世,但“我”通過回憶與小背簍相關的點點滴滴,仍然感受到爺爺的存在和影響。爺爺編的小背簍、爺爺對燕子的照顧、爺爺開墾的梯田等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評析。本文講述了一年四季“我”背著小背簍打豬草,給爸爸送飯菜,趕集,摘野果子,烤紅薯等事件,表達了“我”對爺爺的懷念。根據本文的主要內容可知,本文適合放在第二單元,理由:文章通過描述我與小白樓相關的四季生活,展現了我與爺爺之間的深厚感情,表達了對爺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符合摯愛親情的主題。本文的主題語第一單元主題“親近自然”和第三單元主題“學習生活”不一致。答案:(1)C(2)朗讀設計2:重音角度:“轟隆隆”“閃電”“撕開”“漏下”要重讀,以強調雷聲的震撼和雨勢的猛烈。朗讀設計3:語氣語調角度:讀“終于”“香噴噴的”時語氣要充滿喜悅和滿足感,以表達對新米的喜愛和期待。(3)這句話在文中的體現是,雖然爺爺已經去世,但“我”通過回憶與小背簍相關的點點滴滴,仍然感受到爺爺的存在和影響。爺爺編的小背簍、爺爺對燕子的照顧、爺爺開墾的梯田等記憶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4)第二單元主題:摯愛親情。理由是文章通過描述“我”與小背簍相關的四季生活,展現了“我”與爺爺之間的深厚感情,表達了對爺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符合摯愛親情的主題。10.(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①根據提示“人與自然”“郊區的菜地”和關鍵句“十余年來,這菜地日漸變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緒唯有依靠它們,才能開出一點點花來。土地,森林,花朵,飛鳥,山嵐,河流……正是滋養人們靈氣的源泉”“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對于一個逐漸失根的人,它是一種寄托”可得出答案:讓人得到寄托,滋養靈氣。②根據提示“人與自然”“深秋的植物”和關鍵句“深秋后的土地……露臺上的花盆也清理出來種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會抽出嫩芽來。老梅樹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葉叢中花苞點點。年年如此。世間,還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再無。這無端地讓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可得出答案:讓人感到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2)①本題考查句子含義。根據上文“霜降前后的農歷九月,應是農人們起山芋、點油菜的時節”和下文“應時而種,應節而收,正是在踐行某種哲學思想”可知,“你看,最早厘清人與天地關系的,并非哲學家,而是農民”一句把哲學家和農民作對比,突出了農民順天應時的偉大智慧。②本題考查句子賞析。從修辭的角度來看,“深夜,香氣漸攏,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劃亮一支火柴”把香氣比作火柴,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香氣帶的人的美好感受,結合上文“正巧,朋友送來一枝桂花,剪了插瓶”可知,這句話抒發了作者對桂花香的喜愛之情。③本題考查寫作手法。根據“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攔腰折斷,傷口處支棱著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見過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樹樁,分開兩枝,一枝徹底枯了,另一枝上,新葉漸生粉花,熱鬧與枯寂同在,滋味殊異,唯獨不見苦相。佇立良久,那種視覺上的強烈刺激,讓人說不出什么好來,卻一直難忘”可知,第⑨段引入的傅山冊頁中的瘦桃、古寺老桃具有“熱鬧與枯寂同在,滋味殊異,唯獨不見苦相”的特點,表現了這種視覺上的強烈刺激讓人一直難忘;結合上文“早前,我家附近這片菜地,同樣精準地遵循著農時。往年這時日,山芋禾子被鋤頭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幾米長的麻花,在秋風里滾著滾著,漸黃、漸枯……”和下文“秋風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卻又與人親,與人近”“世間,還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再無。這無端地讓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可知,所寫菜地作物與傅山冊頁中的瘦桃、古寺老桃一樣都具有“丑拙枯老,卻又與人親,與人近”的特點,都能讓人感到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第⑨段引入傅山冊頁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內容,是運用正面襯托的方法,突出它們與人的親密關系,表現它們帶給人的依靠之感。在表達效果上,豐富了文章的內容,突出了本文的主旨。(4)本題考查仿寫。例如:向日葵,用始終如一的朝向太陽的姿態展示對光明的向往。向日葵的生長習性是始終朝向太陽,這種特性象征著對光明和希望的不懈追求。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向日葵始終向著光明的方向生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啟示,鼓勵人們在困難中保持樂觀和堅定。2.梅花,用寒冬中綻放的花朵彰顯不畏嚴寒的堅韌。梅花在嚴寒的冬季依然能夠綻放美麗的花朵,這種特性象征著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梅花的堅韌和不屈不撓,激勵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堅強和毅力,勇往直前。答案:(1)①讓人得到寄托,滋養靈氣 ②讓人感到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2)①示例:農民順天應時耕種收獲,智慧地處理并揭示了人與天地的關系,是最偉大的哲學家。②示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香氣比作火柴,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香氣帶的人的美好感受,抒發了作者對桂花香的喜愛之情。③第⑨段引入傅山冊頁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內容,是運用正面襯托的方法,突出它們與人的親密關系,表現它們帶給人的依靠之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突出了本文的主旨。(4)示例:荷花,用亭亭玉立的身姿昭示自己潔身自好的執著;臘梅,用縷縷暗香表達自己的堅貞與頑強。三、寫作(60分)11.那頓飯吃得好溫馨那是一個冬日的傍晚,天邊最后一抹夕陽也已悄然隱去,寒風在街道間穿梭,卷起片片落葉。我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滿是疲憊與孤獨。然而,當我推開家門的那一刻,一股暖流瞬間涌上心頭——那頓飯吃得好溫馨。餐桌上,媽媽已經擺好了熱氣騰騰的飯菜,香氣撲鼻而來,讓人瞬間忘卻了外面的寒冷。爸爸則坐在一旁,翻閱著報紙,不時抬頭望向門口,眼神中充滿了期待。看到我回來,他微微一笑,輕聲說道:“回來啦,快洗手吃飯吧。”我迅速洗完手,坐到餐桌旁。餐桌上擺滿了我愛吃的菜肴,有紅燒排骨、清蒸魚、蒜蓉青菜……每一道菜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仿佛在訴說著家的溫暖。我拿起筷子,夾起一塊排骨,輕輕一咬,肉汁四溢,口感鮮美,讓我忍不住連聲稱贊。媽媽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不時地為我夾菜,叮囑我多吃點。爸爸則在一旁講述著今天的新聞趣事,逗得我和媽媽哈哈大笑。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個溫馨的港灣,所有的疲憊與孤獨都煙消云散。那頓飯,我們邊吃邊聊,笑聲不斷。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與幸福,也感受到了父母對我的關愛與呵護。他們雖然不善言辭,但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句關心的話語,都讓我感到無比溫馨與感動。飯后,我們一起收拾碗筷,聊著家常。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地方。如今,每當我想起那頓飯,心中依然充滿了溫馨與感動。它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也讓我更加懂得了家的珍貴與重要。那頓飯吃得好溫馨,它將成為我記憶中最美好的瞬間之一,永遠珍藏在我的心中。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