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五四學制)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共22分)1.(2024六上·臨淄期中)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蒼 qióng 搖 yè yǎn 然 滄海一sù 冠冕 干涸 沮喪 迥然不同(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作答。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 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 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2.解釋詞語崎嶇: 全神貫注: 3.造句 橫七豎八:4.(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泰山是令人心馳神往的勝地,今天我們終于來到它的腳下。B.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別出心裁的數字人點火給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記憶。C.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D.2023年央視《主持人大賽》,成為許多家長和孩子們晚飯后津津有味的話題。5.(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B.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C.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D.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6.(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刀郎的神曲《羅剎海市》讓淄博又火了,這是因為淄博是神曲原創地的緣故。B.2023 年 10月 26日,中國載人航天再次創造歷史,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成功實現太空“會師”。C.杭州亞運會報名規模、項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彰顯了亞洲人民對杭州亞運會的熱切期盼和堅定支持。D.論壇、研討會、展銷會、文化藝術季等系列活動相繼在齊文化節上亮相,精彩紛呈,全面展示了齊文化的獨特魅力。7.(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面關于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作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杭州西湖邊上。B.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期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 《呂氏春秋》《列子》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于民間。C.《花之歌》作者紀伯倫,印度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D.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松柏寓指傲岸長青等。8.(2024六上·臨淄期中)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①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②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③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④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⑤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A.①④⑤②③ B.⑤①④③② C.①⑤②③④ D.⑤①③④②二、古詩文積累與閱讀(共28分)9.(2024六上·臨淄期中)默寫填空。(1)君子坦蕩蕩, 。(《論語·述而》)(2)千磨萬擊還堅勁, 。(鄭燮《竹石》)(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4)有情芍藥含春淚, 。(秦觀《春日》)(5)捐軀赴國難, 。(曹植《白馬篇》)(6)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7)五嶺逶迤騰細浪, 。(毛澤東《七律·長征》)(8) ,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風雪宿芙蓉山主人》(9)“齊鳴”讀書節上,班級排練“四季的雨”詩詞誦讀,請你根據語境補充朗誦稿。男:江南春日煙雨蒙蒙,那是杜牧在《江南春》中的綿綿情思,“南朝四百八十寺, 。”女:西湖夏日驟雨滂沱,那是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中的醉酒山水,“黑云翻墨未遮山, 。”合:我愛戀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動,你給我的生命帶來活躍,你給我的感情帶來滋潤,你給我的思想帶來流動。(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回答后面的問題。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10.下面關于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前兩句是庭院之景,干凈無苔是由于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B.詩中對湖陰先生戶內外環境的描寫,可見湖陰先生勤勞、喜歡花木、熱愛山水、熱愛生活的特點。C.詩歌景物描寫極具層次,從院內寫到了院外,多角度觀察,由遠及近,既是對主人的贊嘆,又寫出了山水的情態。D.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山水田園及與友人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樂趣。1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的三四句。(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文言文, 完成后面問題。【甲】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乙】管寧、 華歆共園中鋤菜。 見地有片金, 管揮鋤與瓦石不異, 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③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 ④寧讀書如故 1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標1處)少 選 之 間 而 志 在 流 水14.下列對“管揮鋤與瓦石不異”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管寧揮動鋤頭和瓦石不一樣。B.管寧揮動鋤頭和遇到瓦石不相同。C.管寧揮動鋤頭與碰到瓦石沒有不同。D.管寧揮動鋤頭與瓦石沒有不一樣。15.甲文中寫伯牙“善”琴,文中主要采用什么寫法來表現他琴音的高妙 16.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包含了豐富的擇友、處友哲理。高山流水、管寧割席,一個個經典的故事帶著歷史的沉思、深刻的勸誡、高潔的操守,給后人交友處世指明了方向。請你結合選文談一談你對交友的理解。三、(13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竹節人》選段, 完成下面小題。①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 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②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癢癢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里不便咚鏘。③偏偏后面的同學不知趣, 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④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 “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⑤下課后,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里轉悠,希望老師能像往常一樣,把沒收的東西扯散了,隨手扔出窗外。⑥蹲著身子,瞪大眼,可一無所獲。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卻見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⑦我也湊過去,一探頭,咦,看見了什么 ⑧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⑨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一樣。⑩于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17.品讀第②~ 段,完成下表。 我 老師行為 心理 行為 狀態上課時 與同桌仍在玩竹節人 意興不減 沒收竹節人 虎視眈眈、怒氣沖沖下課后 (1) 沮喪、悻悻然 玩竹節人 (3) 看到老師玩竹節人 (2) 18.根據提示,品味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1) 偏偏后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請任選其中一個動詞加以賞析)(2) 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請從人物描寫手法的角度加以賞析)19.老師沒收了竹節人,會怎樣批評兩位同學呢?想象一下,寫出來吧。50字以內。20.結尾寫老師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玩竹節人是否多余?談談你的理解。四、(19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面小題。夾竹桃季羨林①央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 但是,對我來說,她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緣故,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在我故鄉的那個城市里,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墻下,正對著大門口。客人一走進大門,撲鼻的是一陣幽香,入目的是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覺到仿佛走進自己的家門口,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③我們家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是紅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時候,天天都要從這下面走出走進。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里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④只有一墻之隔,轉過影壁,就是院子。我們家里一向是喜歡花的; 雖然沒有什么非常名貴的花,但是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著來的是桃花、杏花、 海棠、榆葉梅、 丁香等等, 院子里開得花團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滿院葳蕤。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五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時候也不會忘記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帶來凄清的寒意, 菊花報告花事的結束。總之,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 情景雖美,變化亦多。⑤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靜悄悄地一聲不響, 一朵花敗了, 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弄姿,從春天一直到秋天, 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嗎 ⑥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游魚。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競變成活畫了。有這樣的韌性,能這樣引起我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面走出走進。最初我的個兒矮,必須仰頭才能看到花朵。后來,我逐漸長高了,夾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漸矮了起來。等到我眼睛平視就可以看到花的時候,我離開了家。⑧我離開了家,過了許多年,走過許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過央竹桃,但是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⑨兩年前,我訪問了緬甸。在仰光開過幾天會以后,緬甸的許多朋友們熱情地陪我們到緬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覽。這地方以佛塔著名, 有“萬塔之城”的稱號。據說,當年確有萬塔。 到了今天, 數目雖然沒有那樣多了,但是,縱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個個從地里涌出,宛如陽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筍”這一句老話,差堪比擬。 雖然花草樹木都還是綠的,但是時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蕭瑟荒寒氣象。⑩然而就在這地方,在我們住的大樓前,我卻意外地發現了老朋友夾竹桃。 一株株都跟一層樓差不多高, 以至我最初竟沒有認出它們來。花色比國內的要多,除了紅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記得還有黃色的。葉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綠得像綠蠟,花朵開在高高的枝頭,更像片片的紅霞、團團的白雪、朵朵的黃云。蒼郁繁茂,濃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每天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走出走進。晚上同緬甸朋友們在樓上憑欄閑眺,暢談各種各樣的問題,談蒲甘的歷史,談中緬文化的交流,談中緬兩國人民的胞波(兄弟) 友誼。在這時候,遠處的古塔漸漸隱入暮靄中,近處的幾個古塔上卻給電燈照得通明,望之如靈山幻境。我伸手到欄外,就可以抓到夾竹桃的頂枝。花香也一陣一陣地從下面飄上樓來,仿佛把中緬友誼熏得更加芬芳。 就這樣,在對于夾竹桃的婉美動人的回憶里,又涂上了一層絢爛奪目的中緬人民友誼的色彩。我從此更愛央竹桃。21.閱讀文章,看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回憶夾竹桃的,作者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完成下面的表格。與夾竹桃有關的回憶 作者情感我家大門內種著如雪似火的兩盆夾竹桃 贊美 訪問緬甸, 發現美麗的夾竹桃 更愛夾竹桃22.結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1) 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靜悄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 花色比國內的要多,除了紅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記得還有黃色的。葉子綠得像綠蠟, 花朵開在高高的枝頭,更像片片的紅霞、 團團的白雪、 朵朵的黃云。(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這樣寫好在哪里 )23.在第④段中,作者從春到秋描寫了 14種各種各樣的花,且用許多四字詞語描寫得紛繁美麗,這樣不是把夾竹桃比下去了嗎 請談談你的理解。24.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借助下面的“鏈接材料”,請你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鏈接材料】季羨林,1911 年生于山東清平,家境清貧,曾被尊稱為“國學大師” “學界泰斗”,此時的他并沒有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主動提出辭去“國學大師” “學界泰斗”這樣的稱號。2006年,95歲的季羨林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還是非常謙虛地說: “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哪。 ”從幼年、童年到少年、壯年,夾竹桃見證著季羨林的成長和人生歷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那雪火相容、紅白相間的夾竹桃與他的品格十分相似,難怪宗璞稱他為“夾竹桃知己” 。25.本文與宗璞的《丁香結》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五、名著閱讀(8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小文閱讀《童年》時遇到一些困難,下面是她的探究方法,你也來試一試吧。26.【思維導圖記人名】小文經常被人物姓名困擾,老師建議她畫一張思維導圖梳理一下,請你完成空缺的部分① ② 27.【人工智能猜情節】小文在閱讀時,喜歡停下來猜想情節,下側是她與人工智能對話的內容,她提出的問題會得到人工智能什么樣的回答 小文:“我”做這件事后得到什么懲罰 文中的他為“我”做了什么 28.【跨媒介閱讀有所悟】小文不理解阿廖沙的家庭生活環境為何這么復雜。她聽了新華社 2023 年 11月的“夜讀”內容(下方材料) 后,似有所悟。你認為阿廖沙得到最好的家庭教育了嗎 結合任意一點幫助小文分析。最好的家庭教育,如同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先放糖,是給孩子關愛和鼓勵,讓他們變得自信、志氣昂揚;再放鹽,是教會孩子直面挫折,讓他們變得堅強、百折不撓; 再補鈣,是教會孩子自力更生,讓他們變得獨立、自強不息。六、寫作(共60分)29.(2024六上·臨淄期中)新初中, 新進入初中,你來到新校園,走進新班級,遇到新老師,結識新同學,認識新學科,感受到新氣象……面對新的一切,你一定會有許多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請以“新初中,新 ”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 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表達真情實感; ③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④書寫認真,卷面整潔,不少于6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穹;曳;儼;粟;ɡuān;hé;j ;jiǒnɡ【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字形。蒼 qióng(穹) :“蒼穹” 特指廣闊的天空,是書面語中常用的表達,如 “仰望蒼穹”。 搖 yè(曳) :“搖曳” 形容物體在風中輕輕擺動的動態,如 “柳枝搖曳”“燭光搖曳”,也可用于抽象語境,體現 “優游自在”,如 “心神搖曳”。 yǎn 然(儼) :“儼然” 是多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①形容整齊,如 “屋舍儼然”(出自《桃花源記》);②形容模樣逼真,如 “儼然一位老學者”;③形容態度莊重,如 “神色儼然”。 滄海一 sù(粟) :“滄海一粟” 是經典成語,字面指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事物極其渺小、微不足道,如 “個人的力量在集體中猶如滄海一粟”。 冠冕(ɡuān) :“冠” 是多音字,讀 “ɡuān” 時,特指帽子或類似帽子的東西,“冠冕” 即 “帽子的總稱”,如 “皇冠”“衣冠楚楚”;讀 “ɡuàn” 時,側重 “戴帽子”“位居第一” 等動作或狀態,如 “加冕”“冠軍”。此處結合 “冠冕” 的 “帽子” 含義,確定讀音為 “ɡuān”。 干涸(hé) :“涸” 僅讀 “hé”,指 “(河流、池塘等)沒有水,干枯”,如 “干涸的河床”“湖泊干涸”。 沮喪(jǔ) :“沮” 讀 “jǔ” 時,表 “灰心、失望”,“沮喪” 即 “情緒低落、失去信心”,如 “考試失利后,他有些沮喪”;讀 “jù” 時,多用于 “沮洳(rù)”,指 “低洼潮濕的地方”,日常語境中 “沮喪” 是最常用的搭配,需牢記 “jǔ” 的讀音。 迥然不同(jiǒnɡ) :“迥” 讀 “jiǒnɡ”,表 “遠、差別大”,“迥然不同” 即 “兩者差距很大,完全不一樣”,如 “這兩種設計風格迥然不同”。 故答案為:穹;曳;儼;粟;ɡuān;hé;j ;jiǒnɡ【點評】本題考查重要詞語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在平時對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詞準確的識記,加強積累。【答案】2.崎嶇:形容山路不平。;全神貫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3.符合要求即可【知識點】詞義理解;見解表述【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既要從詞語的本義出發,又要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分析。(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解答語言表達類的題目,要做到“準確、簡明、連貫、得體”四個方面,同時還應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實用類文體的基本寫作方法和技巧。2.本題考查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語段中 “崎嶇的山路” 是關鍵提示,直接點明該詞用于描述 “山路” 的特點。結合戰斗場景可知,“崎嶇” 不僅指 “不平”,還隱含 “道路難走、不利于行軍或行走” 的意味,這也能側面體現戰士們在艱難環境中堅守陣地的不易。詞義拓展:“崎嶇” 除形容山路外,還可用于抽象語境,比喻 “人生道路、發展過程等充滿波折”,如 “他的創業之路十分崎嶇”。全神貫注:語段中 “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瞄準敵人射擊”,生動體現出戰士們專注于戰斗、心無旁騖的狀態,這與 “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的含義完全契合。通過場景描寫,可更直觀地理解該詞強調 “精神無分散、專注于某一目標” 的特點。“全神” 即 “全部精神”,“貫注” 即 “集中(在一點)”,組合起來就是 “把所有精神都集中在一處”,可通過拆解字義輔助記憶。故答案為:崎嶇:形容山路不平;全神貫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3.本題考查造句能力。本題考查詞語運用能力,需先明確 “橫七豎八” 的核心含義 ——形容多個物體雜亂無章地擺放,沒有規律,且常帶有 “數量較多” 的隱含信息,再結合不同場景造句,確保語境合理、表達通順:需搭配 “多個物體”(如書籍、樹枝、玩具等),不能用于描述單個物體(如 “一支筆橫七豎八地放在桌上” 表述錯誤,因單個物體無法體現 “雜亂擺放” 的特點)。可用于 “雜亂的環境”(如凌亂的房間、災后的現場、玩耍后的場地等),突出 “無序” 的狀態,造句時可適當補充場景背景(如 “打掃前”“臺風過后”),讓句子更具體。故答案為:示例1:桌子上橫七豎八的擺著幾本書。示例2:路的中央橫七豎八地擺放著許多紙箱子。4.【答案】D【知識點】詞語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正確運用的能力。A.心馳神往:指心神被所向往的事物深深吸引,內心迫切渴望去接觸或到達。句子中 “泰山是勝地”,說明泰山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心馳神往” 恰好體現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之情,后續 “來到它的腳下” 也印證了這種向往從心理走向現實,符合語境邏輯,運用恰當。B.別出心裁:指在構思、設計或方法上,跳出常規思路,想出與眾不同的點子,強調 “新穎性” 和 “獨特性”。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的 “數字人點火” 是突破傳統點火方式的創新設計,“別出心裁” 精準概括了這種新穎的形式,與 “給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記憶” 的結果相呼應,突出了設計的獨特價值,運用恰當。C.孤芳自賞:原指獨自開放的香花自我欣賞,后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脫離群體,只注重自我欣賞,帶有一定的情境化色彩(可用于擬人化表達)。句子出自冰心的詩歌,采用擬人手法將 “墻角的花” 當作人來寫。“孤芳自賞” 既貼合 “墻角的花” 獨自生長、遠離群體的生長環境,又通過 “天地便小了” 的感慨,傳遞出 “自我封閉會局限視野” 的哲理,擬人化用法恰當,符合詩歌語境。D.津津有味:有兩層核心含義,一是形容吃東西時味道好,吃得很投入(如 “津津有味地吃飯”);二是形容談論或欣賞事物時,興趣濃厚、專注投入(如 “津津有味地講故事”)。需注意:該成語的適用對象是 “動作行為”(吃、談、看等),而非 “事物本身”(如話題、書籍、節目等)。句子中 “津津有味” 用來修飾 “話題”,但 “話題” 是被談論的對象,并非 “談論” 這一動作。正確的表達應使用 “津津樂道”,“津津樂道” 特指 “對某件事興趣濃厚,樂于談論”,適用對象是 “話題、事情”,與 “家長和孩子們晚飯后談論《主持人大賽》” 的語境完全匹配。因此 “津津有味” 屬于搭配對象錯誤,運用不恰當。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能力。成語的理解與運用,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準確含義,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分析與判斷。成語的誤用一般容易出現幾種情況:色彩不當、輕重不分、詞義不明、謙敬誤用、語境不和等等。5.【答案】B【知識點】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標點符號。ACD.正確;B.本句中前半部分 “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扣” 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描述了花苞的形態與比喻,語義已獨立完整; 后半部分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是另一個獨立的陳述句,表達 “我” 的恍然大悟及結論,與前半句并非 “并列關系”,而是 “先描述事物,再抒發感悟” 的承接關系。 因此,“恰如衣襟上的盤扣” 后應改用句號(。),分隔兩個獨立的語義單元,而非分號。本選項標點使用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標點符號使用正誤的辨析。平時學習中,我們要用心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書寫過程中也要做到盡可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另外對于一些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積累。6.【答案】A【知識點】句式雜糅【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辨析病句。A.句式雜糅。本句想表達 “淄博火的原因是‘淄博是神曲原創地’”,常用的正確句式有兩種:①“這是因為……”(如 “這是因為淄博是神曲原創地”);②“這是…… 的緣故”(如 “這是淄博是神曲原創地的緣故”)。 原句同時使用了 “因為” 和 “的緣故”,兩種表原因的句式疊加,屬于典型的 “句式雜糅”,造成表達重復、結構混亂。 BCD.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題應掌握的知識點為幾種常見的病句類型: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結構混亂、語意不明等。通讀句子,尋找具有常見病句類型標志性的詞或短語做出判斷。如果不能判斷的,可以通過壓縮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方法,找出病因。7.【答案】C【知識點】其他常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識記。ABD.正確;C.《花之歌》的作者紀伯倫并非印度詩人,而是黎巴嫩著名詩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原選項中對作者國籍的表述混淆了 “黎巴嫩” 與 “印度”,屬于核心常識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語法知識的掌握與文化常識的識記。此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根據平時所學,結合各選項內容分析判斷。8.【答案】B【知識點】句子排序【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句子的排序。文段開頭已交代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首先應承接 “馬” 和 “車” 引出對應的 “人”,⑤句 “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 中,“乘馬或坐車” 直接呼應前文的 “許多匹馬,許多輛車”,明確了這些車馬對應的人物身份與來意,是對開頭場景的自然延伸,因此⑤句應放在首位,排除以①句開頭的 A、C 兩項。接下來需遵循 “見面 — 互動 — 情感” 的邏輯順序,⑤句引出 “人” 之后,自然過渡到雙方的動作,①句 “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 描述了雙方從車馬下來的動作,是見面的第一步,承接⑤句合理;見面后通常會有肢體互動,④句 “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 則描寫了握手這一親密互動場景,緊跟在 “下車” 動作之后,符合實際見面流程,故①句后接④句。互動之后,應進一步深化情感與語義,③句 “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 從 “握手” 的動作延伸到語言與心意的對比,點出雙方雖語言有別但心意相通的核心情感,承接④句的互動場景;最后②句 “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是對③句 “心可是一樣” 的具體闡釋,明確了 “心意相通” 的最終指向,起到總結升華的作用,故③句后接②句。綜上,正確的銜接順序為⑤①④③②。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9.【答案】小人長戚戚;任爾東西南北風;威武不能屈;無力薔薇臥曉枝;視死忽如歸;移舟泊煙渚;烏蒙磅礴走泥丸;柴門聞犬吠;多少樓臺煙雨中;白雨跳珠亂入船【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1)(2)(3)(4)(5)(6)(7)(8)詩文默寫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筆畫要準確,不能寫錯別字。此題中容易寫錯的字有:威,薇,渚,礴。(9)題干明確指向杜牧的《江南春》,且前文已給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結合詩歌內容,這兩句詩描繪的是江南春日煙雨籠罩下的寺廟景象,后一句 “多少樓臺煙雨中” 既呼應了 “煙雨蒙蒙” 的春日雨景,也與前一句形成完整的詩意,展現出江南春雨中寺廟錯落的畫面,符合 “春日煙雨” 的語境設定。題干指定為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前文給出 “黑云翻墨未遮山”,該詩描寫的是西湖夏日驟雨突至的景象,“黑云翻墨” 形容烏云密布,后一句 “白雨跳珠亂入船” 則以 “白雨跳珠” 生動描繪出雨點像珍珠一樣亂跳進船中的驟雨場景,與 “夏日驟雨滂沱” 的語境完全契合,準確體現了夏日暴雨的特點。故答案為:(1)小人長戚戚(2)任爾東西南北風(3)威武不能屈(4)無力薔薇臥曉枝(5)視死忽如歸(6)移舟泊煙渚(7)烏蒙磅礴走泥丸(8)柴門聞犬吠(9)多少樓臺煙雨中;白雨跳珠亂入船【點評】(1)(2)(3)(4)(5)(6)(7)(8)(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答案】10.C11.示例: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靜為動,寫出了水和山對人的情誼,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之情。【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生活雜感【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作答,如從詩歌遣詞用句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從修辭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作答時只要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的特點完成作答即可。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確;C.詩歌寫景雖有清晰層次,從院內的茅檐、花木過渡到院外的水與山,但觀察視角并非 “由遠及近”,而是 “由近及遠”——“茅檐”“花木” 是詩人近觀庭院所得之景,“一水護田”“兩山排闥” 則是詩人將目光投向院外的遠景,該選項混淆了寫景的視角順序,因此賞析有誤。故答案為:C11.本題考查詩歌鑒賞。“一水” 與 “兩山” 在數量詞和名詞的搭配上形成對應,“護田” 與 “排闥” 均為動賓短語,“將綠繞” 與 “送青來” 在結構和語義上也相互呼應,對偶手法的運用讓詩句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賦予山水景色和諧的韻律美。其次,詩句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護” 字將 “一水” 賦予人的動作與情感,仿佛河水化身衛士,主動環繞農田守護著綠色;“排闥”(“闥” 指門,“排闥” 即推門而入)則把 “兩山” 擬人化,好似青山帶著主動熱情的姿態,推開門將青翠的景致送到眼前。擬人手法的使用,不僅將原本靜態的山水轉化為動態的、富有靈性的形象,生動展現出山水與農田、人居之間親密融洽的關系,更傳遞出詩人對這種充滿生機與溫情的自然山水的深切喜愛與由衷贊美。故答案為: 示例: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靜為動,寫出了水和山對人的情誼,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之情。【答案】12.心志,情志;值得;一起、一塊;原來13.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14.C1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通過伯牙能創作出寄托自己情思的曲子和鍾子期的“善聽”來表現。16.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寫作特色;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給語句斷句時,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需要斷幾處。(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的賞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選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 (5)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參考譯文】 【甲】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里想著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樣高峻。”不一會兒,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乙】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看見它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1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中,“志” 結合 “鼓琴時心里想著高山” 的語境,可知是 “心志、情志”,指伯牙彈琴時寄托的情感與意念;②“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從 “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彈” 的行為可推斷,他認為世上再沒有 “值得” 為之彈琴的人,故 “足” 為 “值得”;③“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 描述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菜的場景,“共” 即 “一起、一塊”;④“寧讀書如故” 中,“故” 結合后文 “歆廢書出觀” 的對比,指管寧仍像 “原來” 一樣讀書,未受外界影響,故 “故” 為 “原來”。故答案為: ① 心志,情志 ② 值得 ③ 一起、一塊 ④ 原來13.本題考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不一會兒,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中,“少選之間” 是表時間的狀語,意為 “不一會兒”,在句中作時間背景,需與后面的主謂部分 “志在流水”(心里想著流水)斷開,以體現句子的停頓邏輯。故答案為: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1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重點詞:“不異” 是 “沒有不同”,表同等對待;“瓦石” 在此處并非單純指 “瓦石” 這兩種物體,而是 “遇到瓦石” 的意思。句意為:管寧揮動鋤頭時,對待金子與遇到瓦石沒有區別。故答案為:C15.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甲文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是對伯牙的正面描寫,直接體現他彈琴時能將 “志”(情志)寄托于琴聲,展現其琴藝高超;而鍾子期的兩次贊嘆 ——“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則是側面描寫,通過聽者能精準捕捉伯牙琴聲中的意境,從側面烘托出伯牙琴音的高妙,二者結合讓伯牙的 “善琴” 更具說服力。故答案為: 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甲文中,伯牙與鍾子期的 “高山流水” 之交,核心在于 “知音”—— 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琴聲中的情志,二人在藝術感悟與精神層面高度契合,這說明交友應尋求志同道合、能理解彼此的人,這樣的友誼才能深厚長久;乙文中,管寧因華歆 “見金心動”“廢書觀軒冕”,認為其與自己在品德修養、人生追求上存在差異,進而 “割席分坐”,這表明交友需注重對方的品德與志向,若價值觀、操守不同,應謹慎擇友,遠離與自己志向相悖的人。綜上,兩則故事共同啟示我們:交友應看重志同道合與品德高潔,既要珍惜能懂自己的知音,也要對志向不同者保持清醒,堅守交友的原則與底線。故答案為: 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答案】17.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相視一笑、心滿意足18.(1)示例一:“伸”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拉長自己的脖子,湊上去看,體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示例二:“探”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把頭往前伸,從而出現在參戰同學的肩膀上方,表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2)運用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心投入,說明大家都愛玩竹節人游戲,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19.示例:玩竹節人,我不反對,但是上課時間能玩嗎?希望你們上課要先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先學好;課后再好好玩,這樣就能玩好了。20.不多余。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于玩竹節人的游戲也是全神貫注,這說明竹節人對大人也有誘惑力,老師也童心未泯;課文寫學生和老師玩竹節人的游戲都很入迷,體現了竹節人的巨大誘惑力;竹節人和老師共同構成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節;分析文章語言特點;啟發、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3)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觀點明確即可。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闡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4)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17.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梳理。(1)結合第⑤段 “下課后,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 和第⑥段 “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可知 “我” 下課后的行為是 “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對應 “沮喪、悻悻然” 的心理;(2)依據第⑧段 “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能提取出老師玩竹節人時 “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 的狀態;(3)從第⑩段 “于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 可知,看到老師玩竹節人后,“我” 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為 “相視一笑、心滿意足”。故答案為:(1)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2)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3)相視一笑、心滿意足18.(1)本題考查對詞語的賞析。若選 “伸”,“伸” 字精準描繪出后面同學為看清竹節人對戰,努力拉長脖子的動作,直觀體現出他們對竹節人游戲的極度癡迷;若選 “探”,“探” 字突出同學恨不得從 “我們” 肩膀上把頭往前伸的急切姿態,進一步強化了游戲對同學們的吸引力。(2)本題考查從人物描寫角度賞析句子。故答案為:(1)示例一:“伸”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拉長自己的脖子,湊上去看,體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示例二:“探”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把頭往前伸,從而出現在參戰同學的肩膀上方,表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2)運用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心投入,說明大家都愛玩竹節人游戲,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19.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 是動作描寫,細致刻畫了老師操控竹節人的動作;“全神貫注,忘乎所以” 是神態描寫,展現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注狀態。兩種描寫結合,生動形象地寫出老師玩竹節人時的投入,既體現出竹節人游戲的趣味性,也暗示其能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帶來快樂。故答案為: 示例:玩竹節人,我不反對,但是上課時間能玩嗎?希望你們上課要先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先學好;課后再好好玩,這樣就能玩好了。2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分析。結尾寫老師玩竹節人并不多余,從人物形象上看,老師作為成年人,玩竹節人時 “全神貫注、忘乎所以”,展現出童心未泯的一面,打破了老師 “嚴肅” 的固有印象,讓形象更鮮活;從主題上看,學生和老師都對竹節人癡迷,突出了竹節人游戲的巨大吸引力,也體現出童年游戲能跨越年齡界限帶來快樂;同時,這一情節讓 “我” 之前的怨恨與沮喪化為烏有,轉化為心滿意足,進一步豐富了童年回憶的美好感,深化了文章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一主旨。故答案為: 不多余。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于玩竹節人的游戲也是全神貫注,這說明竹節人對大人也有誘惑力,老師也童心未泯;課文寫學生和老師玩竹節人的游戲都很入迷,體現了竹節人的巨大誘惑力;竹節人和老師共同構成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答案】21.開心;其他花爭奇斗艷的時候,夾竹桃靜悄悄開放;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我豐富的聯想;愛上夾竹桃22.(1)“靜悄悄”是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夾竹桃花開的特點,使文章語言風趣,富有感染力。(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綠葉比成“綠蠟”,將花朵比作“紅霞”“白雪”“黃云”,寫出了夾竹桃繁茂、濃翠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23.這里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與夾竹桃形成強烈對照(對比/比較);突出夾竹桃的韌性。24.作者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一聲不響,一朵花敗,又開一朵”的安靜和韌性,表達作者不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辭去眾多稱號,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25.在選材方面,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寫起,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能打動讀者;在寫作手法方面,都借花表達自己的情思;在寫作角度方面,都從花的形狀、顏色、香氣等角度寫。【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節;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語言特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3)(4)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手法。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常見的寫作方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描寫手法、表現手法四個方面。然后根據文章的特點抓住一點或幾點完成做答即可。(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2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概括。從第③段可知,作者回憶家門前兩盆夾竹桃,“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里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這份 “樂” 與 “有趣” 體現出作者 “開心” 的情感,故第一空填 “開心”。文中表達 “贊美” 之情的部分在第④-⑤段,作者先寫院子里春到秋各類花朵 “花團錦簇”“五彩繽紛” 卻 “花開花落,沒有間歇”,再對比寫夾竹桃 “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從春天到秋天持續開放,這份韌性讓作者心生贊美,因此第二空概括為 “其他花爭奇斗艷卻有開有落時,夾竹桃靜悄悄持續開放”。第⑥段聚焦月光下的夾竹桃,“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且結尾明確 “有這樣的韌性,能這樣引起我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由此第三空填 “月光下的夾竹桃,引發我豐富的幻想”,第四空填 “愛上夾竹桃”,完整呈現作者從初識到深愛夾竹桃的情感脈絡。故答案為:開心;其他花爭奇斗艷的時候,夾竹桃靜悄悄開放;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我豐富的聯想;愛上夾竹桃22.本題考查對文章藝術效果的鑒賞。(1) “靜悄悄” 本義指寂靜無聲,此處用來描寫夾竹桃,既貼合其 “一聲不響” 持續開花的狀態,又與第④段中其他花朵開放時的熱鬧形成對比,生動凸顯出夾竹桃不張揚、默默堅守的特質,語言質樸卻精準,讓夾竹桃的形象更鮮活,也暗含作者對其低調韌性的欣賞。 (2) 運用比喻手法,將 “綠葉” 比作 “綠蠟”,形象寫出葉子的濃綠與有光澤;將紅、白、黃色花朵分別比作 “紅霞”“白雪”“黃云”,既精準對應花色,又展現出花朵繁茂、色彩明艷的特點。這些比喻不僅讓夾竹桃的形態與色彩更具體可感,更傳遞出作者初見緬甸夾竹桃時的驚喜與喜愛之情,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故答案為:(1)“靜悄悄”是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夾竹桃花開的特點,使文章語言風趣,富有感染力。(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綠葉比成“綠蠟”,將花朵比作“紅霞”“白雪”“黃云”,寫出了夾竹桃繁茂、濃翠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23.本題考查對寫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第④段詳細描寫 14 種花草從春到秋的絢爛開放,用 “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等詞語凸顯其熱鬧與短暫,看似讓夾竹桃顯得平淡,實則是為了與第⑤段夾竹桃 “靜悄悄地一聲不響”“從春天一直到秋天,無不奉陪” 的特點形成強烈對比。通過其他花朵 “有間歇”“變化多” 的反襯,更突出夾竹桃 “無日不迎風弄姿” 的持久韌性,這種 “以繁襯簡”“以鬧襯靜” 的手法,讓夾竹桃的獨特品質更鮮明,也為后文作者對其產生喜愛之情做了鋪墊。故答案為: 這里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與夾竹桃形成強烈對照(對比/比較);突出夾竹桃的韌性。2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文中夾竹桃的核心特質是 “安靜” 與 “韌性”—— 它不與百花爭艷,“靜悄悄” 地持續開放,一朵敗了又開一朵,不被外界環境(春風、暴雨、清冷)影響;同時,作者在鏈接材料中提到,季羨林面對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 的稱號,不被外界喧鬧干擾,主動辭去,始終保持謙虛低調。二者特質高度契合,作者正是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不慕熱鬧的形象,托物言志,表達自己不追名逐利、堅守內心寧靜、低調謙遜的人生追求,讓夾竹桃成為作者品格的象征,使情感表達更含蓄深沉。故答案為:作者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一聲不響,一朵花敗,又開一朵”的安靜和韌性,表達作者不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辭去眾多稱號,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2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對比。選材上,兩篇文章均從身邊常見的植物(夾竹桃、丁香)入手,選取與植物相關的日常場景(家門前的夾竹桃、生活中的丁香),而非宏大題材,通過細膩的生活體驗傳遞真情實感,容易引發讀者共鳴。寫作手法上,二者都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夾竹桃》借夾竹桃表達謙遜韌性的追求,《丁香結》借丁香結抒發對人生愁緒與豁達的思考,均以植物為載體,將個人情思融入其中。描寫角度上,都注重從感官出發,《夾竹桃》描寫花色(紅如霞、白如雪)、香氣(撲鼻幽香、濃濃烈烈)、形態(葉影參差),《丁香結》也刻畫丁香的顏色(雪白、淡紫)、香氣(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狀(十字小白花、丁香結),從視覺、嗅覺等角度讓植物形象更立體。故答案為: 在選材方面,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寫起,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能打動讀者;在寫作手法方面,都借花表達自己的情思;在寫作角度方面,都從花的形狀、顏色、香氣等角度寫。【答案】26.外祖母;樂觀善良27.“我”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他”是小茨岡。他伸出胳膊替“我”擋住柳條;在“我”養傷期間來探望,講一些有趣的事防止“我”孤單,告訴“我”再遭毒打時怎么才能減輕疼痛。28.示例:阿廖沙的家庭生活中有“糖”,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有趣的故事,生病時照顧他,外祖父毒打時保護他,教他為人處事的道理,給他關愛和鼓勵,讓他變得自信、志氣昂揚。【知識點】作品的基本內容;作品的經典情節;對作品的體驗感受【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結合語言描寫和故事的敘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2)本題考查文學名著情節的積累。要求學生對教材中及課后推薦的名著要點加以了解和識記,尤其是教材中文學文體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識點要記牢。(3)本題考查名著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從名著的基本內容出發,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聯系現實生活,表達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即可。26.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這題考查對《童年》人物的熟悉度。咱看思維導圖,“伊凡諾夫娜” 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在書中就是勤勞善良的形象,所以①填 外祖母 。小茨岡作為阿廖沙的伙伴,性格樂觀善良,總在阿廖沙挨打時保護他,傳遞溫暖,所以②填 樂觀善良 。通過梳理人物關系和性格,能更清晰記住《童年》里的重要角色 。故答案為:外祖母;樂觀善良27.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與理解。從對話里 “染桌布” 情節,能對應到《童年》中阿廖沙染藍桌布后, 外祖父暴怒,狠狠毒打了阿廖沙 。而 “奪桌布” 的 “他” 是小茨岡,他對阿廖沙特別仗義:阿廖沙挨打時,小茨岡 伸出胳膊替他擋柳條,減少疼痛 ;養傷期間,還來探望,講趣事逗阿廖沙開心,怕他孤單,甚至教阿廖沙再挨打時咋減輕疼痛 。記住這些情節,能感受小茨岡的善良和阿廖沙童年的坎坷 。故答案為:“我”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他”是小茨岡。他伸出胳膊替“我”擋住柳條;在“我”養傷期間來探望,講一些有趣的事防止“我”孤單,告訴“我”再遭毒打時怎么才能減輕疼痛。28.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的拓展。結合材料和名著內容,分析阿廖沙的家庭教育。材料說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給關愛鼓勵)、再放鹽(教直面挫折)、再補鈣(教自力更生)” 。有 “糖” :外祖母就是他童年的 “糖”!外祖母總給阿廖沙講奇妙故事,生病時細心照顧,外祖父毒打他時拼命保護,還教他做人道理,用關愛和鼓勵,讓阿廖沙在苦難里也能保持自信、志氣昂揚 。有 “鹽” :阿廖沙遭遇超多挫折,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外祖父打罵,可他在這些苦難里學會直面,變得堅強、百折不撓 。有 “鈣” :阿廖沙為了生活,去大街撿垃圾、廢鐵賣錢,甚至外婆死后,10 歲就獨自謀生,靠自力更生,變得獨立、自強不息 。所以,阿廖沙的家庭雖復雜,但從 “糖”“鹽”“鈣” 角度看,也有能滋養他成長的家庭教育,只是藏在苦難里,需要去挖掘 。通過這樣分析,能明白名著里環境對人物成長的影響,也讀懂家庭教育不同的呈現方式 。故答案為:示例:阿廖沙的家庭生活中有“糖”,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有趣的故事,生病時照顧他,外祖父毒打時保護他,教他為人處事的道理,給他關愛和鼓勵,讓他變得自信、志氣昂揚。29.【答案】例文:新初中,新感覺長大了,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初中生,有人歡喜有人憂。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無知幼童,成長為一個風華正茂的翩翩少年,同時也跨入了初中的大門,迎接新的學習生活。此刻,我只想大喊一句:“初中的感覺真好!”初中的感覺真好,身邊的一切都變了樣,新的環境,新的起點,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課本,新的知識,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挑戰性,我如一個新生的嬰兒,迫切渴望去接觸,去了解他們。初中的感覺真好,各種各樣的課本,給予我們五花八門的知識:地理課上,老師教我們學習經緯度,帶領我們“穿越”大洲大洋,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講解各種各樣的地理知識。歷史課上,老師和我們一起領略秦兵馬俑的恢弘氣勢,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給我們講述七雄爭霸,三國鼎立,商鞅變法,三顧茅廬,秦始皇的獨斷專橫,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我們聽得又愛又怕,卻又神往無比。生物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解細胞的分裂,花朵的傳粉,病毒的結構,克隆的神奇。政治課上,老師教育我們怎樣做人,還告訴我們國家大事,最新時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讓人陶醉,沉迷。初中的感覺真好,老師們細致入微的講解,同學們天真友善的面孔,讓還沉浸在昔日小學離別之情的我得到一絲慰藉,拉著他們的手,共同進步。初中的感覺真好,一切都等于零,無論你以前多么的優秀,或是多么的差勁,進入初中,這些都煙消云散了,我們共同進步,共度風雨,沒有煩惱,沒有糾葛,只有前進和希望。我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雖然初中的生活很累,但我一點都不會怕,因為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完成了人生的“蛻變”, 開始人生最美麗的旅途,此時我只想大喊一句:“新初中,新感覺!上初中的感覺,真好!”【知識點】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圍繞 “新初中” 展開的提示性文字,關鍵詞為 “新初中”“新校園”“新班級”“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新氣象”“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中心話題是初中新生面對全新校園生活時的經歷、體驗與思考,體裁為半命題作文寫作提示,形式上通過列舉初中生活中的 “新” 元素,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補充題目并創作。【題干分析】①材料與要求解讀:半命題補充要求:“新初中,新” 需補充的內容,需從材料提及的 “新校園”“新班級”“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新氣象”“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 中選取,或圍繞初中新生活衍生的其他 “新” 元素(如 “新習慣”“新挑戰”“新成長” 等),補充內容需貼合初中新生的真實生活與認知,避免過于空泛或脫離校園場景。內容要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表達真情實感”,意味著作文需以第一人稱 “我” 展開,選取具體事件(如第一次參加初中班會、第一節陌生學科課、與新同學的初次互動等),通過細節描寫(動作、語言、心理、環境等)傳遞真實感受,不可虛構脫離自身經歷的內容。結構要求:“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要求作文有清晰的敘事順序(如時間順序、事件發展順序),重點部分(如體現 “新” 的關鍵事件、內心感悟深刻的片段)需詳細描寫,鋪墊性內容(如進入校園的整體印象)可略寫,避免平鋪直敘或詳略顛倒。格式與字數要求:“書寫認真,卷面整潔,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需注意字數達標,用 “XX 中學”“XX 老師”“小 A” 等代稱替換真實信息,保證卷面規范。②寫作思路:確定中心:先補充題目,明確寫作核心(如 “新初中,新溫暖” 聚焦新同學的幫助,“新初中,新挑戰” 聚焦新學科的學習難度),再圍繞核心選取 1-2 個典型事例,避免事例過多導致主題分散。開頭寫作:可采用場景切入法(如 “推開 XX 中學的大門,教學樓前的香樟樹在秋風里沙沙作響,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初中校園,一切都帶著陌生又新鮮的氣息”),或設問引入法(“初中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直到我坐在初一(X)班的課桌前,聽著老師溫和的自我介紹,才明白答案藏在每一個‘新’的瞬間里”),快速點明 “新初中” 的背景與 “新” 的主題。事例選取:需選取有細節、有情感的具體事件。如寫 “新初中,新友誼”,可寫 “開學第一天忘帶文具盒,鄰座的小 A 默默遞來一支筆,還笑著說‘以后我們就是同桌啦’,那支筆的溫度,成了我初中生活里第一個溫暖的印記”;寫 “新初中,新發現”,可寫 “生物課上老師帶我們觀察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原本抽象的‘細胞’突然變得清晰可見,我第一次發現科學原來這么有趣”。結尾寫作:需呼應題目與開頭,升華主題,體現 “新初中” 帶來的成長或感悟。如 “新初中的這些‘新’,像一顆顆星星,點亮了我的成長路,我知道,未來還有更多新鮮的故事等著我去書寫”,或 “原來初中的‘新’,不只是環境的改變,更是我學會適應、學會交流、學會探索的開始”。常見誤區提醒:避免只堆砌 “新” 元素卻無具體事例(如只寫 “新校園很大,新老師很好,新同學很友好”,無細節支撐);避免詳略不當(如用大量篇幅寫小學回憶,僅結尾提及初中生活);避免情感虛假(如強行拔高 “新初中讓我瞬間長大”,卻無具體事件體現成長)。【立意提取】1.新初中,新溫暖2.新初中,新挑戰3.新初中,新發現4.新初中,新習慣5.新初中,新感動【點評】文章以 “新感覺” 為核心,從 “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課本、新知識” 等角度切入,精準呼應題目中 “新初中” 的背景與 “新” 的核心要求,如地理課 “穿越大洲大洋”、歷史課 “領略秦兵馬俑氣勢” 等內容,讓 “新感覺” 有具體載體,不空洞。 選取初中典型學科課堂場景(地理、歷史、生物、政治),描寫符合初中生認知與體驗,比如 “聽得又愛又怕,卻又神往無比” 的聽課感受,真實還原了初中學習中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投入,易引發同齡讀者共鳴。1 / 1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五四學制)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共22分)1.(2024六上·臨淄期中)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蒼 qióng 搖 yè yǎn 然 滄海一sù 冠冕 干涸 沮喪 迥然不同【答案】穹;曳;儼;粟;ɡuān;hé;j ;jiǒnɡ【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字形。蒼 qióng(穹) :“蒼穹” 特指廣闊的天空,是書面語中常用的表達,如 “仰望蒼穹”。 搖 yè(曳) :“搖曳” 形容物體在風中輕輕擺動的動態,如 “柳枝搖曳”“燭光搖曳”,也可用于抽象語境,體現 “優游自在”,如 “心神搖曳”。 yǎn 然(儼) :“儼然” 是多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①形容整齊,如 “屋舍儼然”(出自《桃花源記》);②形容模樣逼真,如 “儼然一位老學者”;③形容態度莊重,如 “神色儼然”。 滄海一 sù(粟) :“滄海一粟” 是經典成語,字面指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事物極其渺小、微不足道,如 “個人的力量在集體中猶如滄海一粟”。 冠冕(ɡuān) :“冠” 是多音字,讀 “ɡuān” 時,特指帽子或類似帽子的東西,“冠冕” 即 “帽子的總稱”,如 “皇冠”“衣冠楚楚”;讀 “ɡuàn” 時,側重 “戴帽子”“位居第一” 等動作或狀態,如 “加冕”“冠軍”。此處結合 “冠冕” 的 “帽子” 含義,確定讀音為 “ɡuān”。 干涸(hé) :“涸” 僅讀 “hé”,指 “(河流、池塘等)沒有水,干枯”,如 “干涸的河床”“湖泊干涸”。 沮喪(jǔ) :“沮” 讀 “jǔ” 時,表 “灰心、失望”,“沮喪” 即 “情緒低落、失去信心”,如 “考試失利后,他有些沮喪”;讀 “jù” 時,多用于 “沮洳(rù)”,指 “低洼潮濕的地方”,日常語境中 “沮喪” 是最常用的搭配,需牢記 “jǔ” 的讀音。 迥然不同(jiǒnɡ) :“迥” 讀 “jiǒnɡ”,表 “遠、差別大”,“迥然不同” 即 “兩者差距很大,完全不一樣”,如 “這兩種設計風格迥然不同”。 故答案為:穹;曳;儼;粟;ɡuān;hé;j ;jiǒnɡ【點評】本題考查重要詞語字音、字形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在平時對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詞準確的識記,加強積累。(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作答。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 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 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2.解釋詞語崎嶇: 全神貫注: 3.造句 橫七豎八:【答案】2.崎嶇:形容山路不平。;全神貫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3.符合要求即可【知識點】詞義理解;見解表述【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既要從詞語的本義出發,又要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掌握分析。(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解答語言表達類的題目,要做到“準確、簡明、連貫、得體”四個方面,同時還應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實用類文體的基本寫作方法和技巧。2.本題考查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語段中 “崎嶇的山路” 是關鍵提示,直接點明該詞用于描述 “山路” 的特點。結合戰斗場景可知,“崎嶇” 不僅指 “不平”,還隱含 “道路難走、不利于行軍或行走” 的意味,這也能側面體現戰士們在艱難環境中堅守陣地的不易。詞義拓展:“崎嶇” 除形容山路外,還可用于抽象語境,比喻 “人生道路、發展過程等充滿波折”,如 “他的創業之路十分崎嶇”。全神貫注:語段中 “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瞄準敵人射擊”,生動體現出戰士們專注于戰斗、心無旁騖的狀態,這與 “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的含義完全契合。通過場景描寫,可更直觀地理解該詞強調 “精神無分散、專注于某一目標” 的特點。“全神” 即 “全部精神”,“貫注” 即 “集中(在一點)”,組合起來就是 “把所有精神都集中在一處”,可通過拆解字義輔助記憶。故答案為:崎嶇:形容山路不平;全神貫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3.本題考查造句能力。本題考查詞語運用能力,需先明確 “橫七豎八” 的核心含義 ——形容多個物體雜亂無章地擺放,沒有規律,且常帶有 “數量較多” 的隱含信息,再結合不同場景造句,確保語境合理、表達通順:需搭配 “多個物體”(如書籍、樹枝、玩具等),不能用于描述單個物體(如 “一支筆橫七豎八地放在桌上” 表述錯誤,因單個物體無法體現 “雜亂擺放” 的特點)。可用于 “雜亂的環境”(如凌亂的房間、災后的現場、玩耍后的場地等),突出 “無序” 的狀態,造句時可適當補充場景背景(如 “打掃前”“臺風過后”),讓句子更具體。故答案為:示例1:桌子上橫七豎八的擺著幾本書。示例2:路的中央橫七豎八地擺放著許多紙箱子。4.(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泰山是令人心馳神往的勝地,今天我們終于來到它的腳下。B.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別出心裁的數字人點火給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記憶。C.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D.2023年央視《主持人大賽》,成為許多家長和孩子們晚飯后津津有味的話題。【答案】D【知識點】詞語的使用(搭配)【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成語正確運用的能力。A.心馳神往:指心神被所向往的事物深深吸引,內心迫切渴望去接觸或到達。句子中 “泰山是勝地”,說明泰山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心馳神往” 恰好體現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之情,后續 “來到它的腳下” 也印證了這種向往從心理走向現實,符合語境邏輯,運用恰當。B.別出心裁:指在構思、設計或方法上,跳出常規思路,想出與眾不同的點子,強調 “新穎性” 和 “獨特性”。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的 “數字人點火” 是突破傳統點火方式的創新設計,“別出心裁” 精準概括了這種新穎的形式,與 “給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記憶” 的結果相呼應,突出了設計的獨特價值,運用恰當。C.孤芳自賞:原指獨自開放的香花自我欣賞,后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脫離群體,只注重自我欣賞,帶有一定的情境化色彩(可用于擬人化表達)。句子出自冰心的詩歌,采用擬人手法將 “墻角的花” 當作人來寫。“孤芳自賞” 既貼合 “墻角的花” 獨自生長、遠離群體的生長環境,又通過 “天地便小了” 的感慨,傳遞出 “自我封閉會局限視野” 的哲理,擬人化用法恰當,符合詩歌語境。D.津津有味:有兩層核心含義,一是形容吃東西時味道好,吃得很投入(如 “津津有味地吃飯”);二是形容談論或欣賞事物時,興趣濃厚、專注投入(如 “津津有味地講故事”)。需注意:該成語的適用對象是 “動作行為”(吃、談、看等),而非 “事物本身”(如話題、書籍、節目等)。句子中 “津津有味” 用來修飾 “話題”,但 “話題” 是被談論的對象,并非 “談論” 這一動作。正確的表達應使用 “津津樂道”,“津津樂道” 特指 “對某件事興趣濃厚,樂于談論”,適用對象是 “話題、事情”,與 “家長和孩子們晚飯后談論《主持人大賽》” 的語境完全匹配。因此 “津津有味” 屬于搭配對象錯誤,運用不恰當。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正確使用能力。成語的理解與運用,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準確含義,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分析與判斷。成語的誤用一般容易出現幾種情況:色彩不當、輕重不分、詞義不明、謙敬誤用、語境不和等等。5.(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B.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C.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D.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又漫步在廣場上,忽然背后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答案】B【知識點】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標點符號。ACD.正確;B.本句中前半部分 “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扣” 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描述了花苞的形態與比喻,語義已獨立完整; 后半部分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是另一個獨立的陳述句,表達 “我” 的恍然大悟及結論,與前半句并非 “并列關系”,而是 “先描述事物,再抒發感悟” 的承接關系。 因此,“恰如衣襟上的盤扣” 后應改用句號(。),分隔兩個獨立的語義單元,而非分號。本選項標點使用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標點符號使用正誤的辨析。平時學習中,我們要用心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書寫過程中也要做到盡可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另外對于一些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積累。6.(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刀郎的神曲《羅剎海市》讓淄博又火了,這是因為淄博是神曲原創地的緣故。B.2023 年 10月 26日,中國載人航天再次創造歷史,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成功實現太空“會師”。C.杭州亞運會報名規模、項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彰顯了亞洲人民對杭州亞運會的熱切期盼和堅定支持。D.論壇、研討會、展銷會、文化藝術季等系列活動相繼在齊文化節上亮相,精彩紛呈,全面展示了齊文化的獨特魅力。【答案】A【知識點】句式雜糅【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辨析病句。A.句式雜糅。本句想表達 “淄博火的原因是‘淄博是神曲原創地’”,常用的正確句式有兩種:①“這是因為……”(如 “這是因為淄博是神曲原創地”);②“這是…… 的緣故”(如 “這是淄博是神曲原創地的緣故”)。 原句同時使用了 “因為” 和 “的緣故”,兩種表原因的句式疊加,屬于典型的 “句式雜糅”,造成表達重復、結構混亂。 BCD.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題應掌握的知識點為幾種常見的病句類型: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結構混亂、語意不明等。通讀句子,尋找具有常見病句類型標志性的詞或短語做出判斷。如果不能判斷的,可以通過壓縮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方法,找出病因。7.(2024六上·臨淄期中)下面關于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作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 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杭州西湖邊上。B.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期人,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 《呂氏春秋》《列子》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于民間。C.《花之歌》作者紀伯倫,印度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D.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松柏寓指傲岸長青等。【答案】C【知識點】其他常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識記。ABD.正確;C.《花之歌》的作者紀伯倫并非印度詩人,而是黎巴嫩著名詩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原選項中對作者國籍的表述混淆了 “黎巴嫩” 與 “印度”,屬于核心常識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語法知識的掌握與文化常識的識記。此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根據平時所學,結合各選項內容分析判斷。8.(2024六上·臨淄期中)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①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②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③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④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⑤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A.①④⑤②③ B.⑤①④③② C.①⑤②③④ D.⑤①③④②【答案】B【知識點】句子排序【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句子的排序。文段開頭已交代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首先應承接 “馬” 和 “車” 引出對應的 “人”,⑤句 “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 中,“乘馬或坐車” 直接呼應前文的 “許多匹馬,許多輛車”,明確了這些車馬對應的人物身份與來意,是對開頭場景的自然延伸,因此⑤句應放在首位,排除以①句開頭的 A、C 兩項。接下來需遵循 “見面 — 互動 — 情感” 的邏輯順序,⑤句引出 “人” 之后,自然過渡到雙方的動作,①句 “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 描述了雙方從車馬下來的動作,是見面的第一步,承接⑤句合理;見面后通常會有肢體互動,④句 “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 則描寫了握手這一親密互動場景,緊跟在 “下車” 動作之后,符合實際見面流程,故①句后接④句。互動之后,應進一步深化情感與語義,③句 “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 從 “握手” 的動作延伸到語言與心意的對比,點出雙方雖語言有別但心意相通的核心情感,承接④句的互動場景;最后②句 “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是對③句 “心可是一樣” 的具體闡釋,明確了 “心意相通” 的最終指向,起到總結升華的作用,故③句后接②句。綜上,正確的銜接順序為⑤①④③②。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加強閱讀領悟能力的培養,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抓關鍵詞,抓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連接詞去逐句推敲。二、古詩文積累與閱讀(共28分)9.(2024六上·臨淄期中)默寫填空。(1)君子坦蕩蕩, 。(《論語·述而》)(2)千磨萬擊還堅勁, 。(鄭燮《竹石》)(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4)有情芍藥含春淚, 。(秦觀《春日》)(5)捐軀赴國難, 。(曹植《白馬篇》)(6)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7)五嶺逶迤騰細浪, 。(毛澤東《七律·長征》)(8) ,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風雪宿芙蓉山主人》(9)“齊鳴”讀書節上,班級排練“四季的雨”詩詞誦讀,請你根據語境補充朗誦稿。男:江南春日煙雨蒙蒙,那是杜牧在《江南春》中的綿綿情思,“南朝四百八十寺, 。”女:西湖夏日驟雨滂沱,那是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中的醉酒山水,“黑云翻墨未遮山, 。”合:我愛戀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動,你給我的生命帶來活躍,你給我的感情帶來滋潤,你給我的思想帶來流動。【答案】小人長戚戚;任爾東西南北風;威武不能屈;無力薔薇臥曉枝;視死忽如歸;移舟泊煙渚;烏蒙磅礴走泥丸;柴門聞犬吠;多少樓臺煙雨中;白雨跳珠亂入船【知識點】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解析】【分析】(1)(2)(3)(4)(5)(6)(7)(8)詩文默寫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筆畫要準確,不能寫錯別字。此題中容易寫錯的字有:威,薇,渚,礴。(9)題干明確指向杜牧的《江南春》,且前文已給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結合詩歌內容,這兩句詩描繪的是江南春日煙雨籠罩下的寺廟景象,后一句 “多少樓臺煙雨中” 既呼應了 “煙雨蒙蒙” 的春日雨景,也與前一句形成完整的詩意,展現出江南春雨中寺廟錯落的畫面,符合 “春日煙雨” 的語境設定。題干指定為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前文給出 “黑云翻墨未遮山”,該詩描寫的是西湖夏日驟雨突至的景象,“黑云翻墨” 形容烏云密布,后一句 “白雨跳珠亂入船” 則以 “白雨跳珠” 生動描繪出雨點像珍珠一樣亂跳進船中的驟雨場景,與 “夏日驟雨滂沱” 的語境完全契合,準確體現了夏日暴雨的特點。故答案為:(1)小人長戚戚(2)任爾東西南北風(3)威武不能屈(4)無力薔薇臥曉枝(5)視死忽如歸(6)移舟泊煙渚(7)烏蒙磅礴走泥丸(8)柴門聞犬吠(9)多少樓臺煙雨中;白雨跳珠亂入船【點評】(1)(2)(3)(4)(5)(6)(7)(8)(9)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我們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根據提示語句寫出相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錯別字。理解性識記,注意結合語境填充。(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回答后面的問題。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10.下面關于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前兩句是庭院之景,干凈無苔是由于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B.詩中對湖陰先生戶內外環境的描寫,可見湖陰先生勤勞、喜歡花木、熱愛山水、熱愛生活的特點。C.詩歌景物描寫極具層次,從院內寫到了院外,多角度觀察,由遠及近,既是對主人的贊嘆,又寫出了山水的情態。D.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山水田園及與友人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樂趣。11.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的三四句。【答案】10.C11.示例: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靜為動,寫出了水和山對人的情誼,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之情。【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賞析;生活雜感【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作答,如從詩歌遣詞用句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從修辭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作答時只要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的特點完成作答即可。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確;C.詩歌寫景雖有清晰層次,從院內的茅檐、花木過渡到院外的水與山,但觀察視角并非 “由遠及近”,而是 “由近及遠”——“茅檐”“花木” 是詩人近觀庭院所得之景,“一水護田”“兩山排闥” 則是詩人將目光投向院外的遠景,該選項混淆了寫景的視角順序,因此賞析有誤。故答案為:C11.本題考查詩歌鑒賞。“一水” 與 “兩山” 在數量詞和名詞的搭配上形成對應,“護田” 與 “排闥” 均為動賓短語,“將綠繞” 與 “送青來” 在結構和語義上也相互呼應,對偶手法的運用讓詩句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賦予山水景色和諧的韻律美。其次,詩句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護” 字將 “一水” 賦予人的動作與情感,仿佛河水化身衛士,主動環繞農田守護著綠色;“排闥”(“闥” 指門,“排闥” 即推門而入)則把 “兩山” 擬人化,好似青山帶著主動熱情的姿態,推開門將青翠的景致送到眼前。擬人手法的使用,不僅將原本靜態的山水轉化為動態的、富有靈性的形象,生動展現出山水與農田、人居之間親密融洽的關系,更傳遞出詩人對這種充滿生機與溫情的自然山水的深切喜愛與由衷贊美。故答案為: 示例: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靜為動,寫出了水和山對人的情誼,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贊美之情。(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文言文, 完成后面問題。【甲】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乙】管寧、 華歆共園中鋤菜。 見地有片金, 管揮鋤與瓦石不異, 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③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 ④寧讀書如故 1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標1處)少 選 之 間 而 志 在 流 水14.下列對“管揮鋤與瓦石不異”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管寧揮動鋤頭和瓦石不一樣。B.管寧揮動鋤頭和遇到瓦石不相同。C.管寧揮動鋤頭與碰到瓦石沒有不同。D.管寧揮動鋤頭與瓦石沒有不一樣。15.甲文中寫伯牙“善”琴,文中主要采用什么寫法來表現他琴音的高妙 16.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包含了豐富的擇友、處友哲理。高山流水、管寧割席,一個個經典的故事帶著歷史的沉思、深刻的勸誡、高潔的操守,給后人交友處世指明了方向。請你結合選文談一談你對交友的理解。【答案】12.心志,情志;值得;一起、一塊;原來13.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14.C15.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通過伯牙能創作出寄托自己情思的曲子和鍾子期的“善聽”來表現。16.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寫作特色;文言文斷句;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給語句斷句時,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需要斷幾處。(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的賞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選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 (5)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出具體的分析即可。【參考譯文】 【甲】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里想著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樣高峻。”不一會兒,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乙】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看見它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1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中,“志” 結合 “鼓琴時心里想著高山” 的語境,可知是 “心志、情志”,指伯牙彈琴時寄托的情感與意念;②“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從 “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彈” 的行為可推斷,他認為世上再沒有 “值得” 為之彈琴的人,故 “足” 為 “值得”;③“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 描述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菜的場景,“共” 即 “一起、一塊”;④“寧讀書如故” 中,“故” 結合后文 “歆廢書出觀” 的對比,指管寧仍像 “原來” 一樣讀書,未受外界影響,故 “故” 為 “原來”。故答案為: ① 心志,情志 ② 值得 ③ 一起、一塊 ④ 原來13.本題考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不一會兒,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中,“少選之間” 是表時間的狀語,意為 “不一會兒”,在句中作時間背景,需與后面的主謂部分 “志在流水”(心里想著流水)斷開,以體現句子的停頓邏輯。故答案為: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1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重點詞:“不異” 是 “沒有不同”,表同等對待;“瓦石” 在此處并非單純指 “瓦石” 這兩種物體,而是 “遇到瓦石” 的意思。句意為:管寧揮動鋤頭時,對待金子與遇到瓦石沒有區別。故答案為:C15.本題考查寫作手法。甲文中,“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是對伯牙的正面描寫,直接體現他彈琴時能將 “志”(情志)寄托于琴聲,展現其琴藝高超;而鍾子期的兩次贊嘆 ——“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則是側面描寫,通過聽者能精準捕捉伯牙琴聲中的意境,從側面烘托出伯牙琴音的高妙,二者結合讓伯牙的 “善琴” 更具說服力。故答案為: 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甲文中,伯牙與鍾子期的 “高山流水” 之交,核心在于 “知音”—— 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琴聲中的情志,二人在藝術感悟與精神層面高度契合,這說明交友應尋求志同道合、能理解彼此的人,這樣的友誼才能深厚長久;乙文中,管寧因華歆 “見金心動”“廢書觀軒冕”,認為其與自己在品德修養、人生追求上存在差異,進而 “割席分坐”,這表明交友需注重對方的品德與志向,若價值觀、操守不同,應謹慎擇友,遠離與自己志向相悖的人。綜上,兩則故事共同啟示我們:交友應看重志同道合與品德高潔,既要珍惜能懂自己的知音,也要對志向不同者保持清醒,堅守交友的原則與底線。故答案為: 示例:交友要交品德高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就如伯牙和鍾子期;對于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要遠離他們,就像管寧和華歆。三、(13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竹節人》選段, 完成下面小題。①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 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②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癢癢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里不便咚鏘。③偏偏后面的同學不知趣, 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④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 “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⑤下課后,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里轉悠,希望老師能像往常一樣,把沒收的東西扯散了,隨手扔出窗外。⑥蹲著身子,瞪大眼,可一無所獲。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卻見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⑦我也湊過去,一探頭,咦,看見了什么 ⑧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⑨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一樣。⑩于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17.品讀第②~ 段,完成下表。 我 老師行為 心理 行為 狀態上課時 與同桌仍在玩竹節人 意興不減 沒收竹節人 虎視眈眈、怒氣沖沖下課后 (1) 沮喪、悻悻然 玩竹節人 (3) 看到老師玩竹節人 (2) 18.根據提示,品味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1) 偏偏后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請任選其中一個動詞加以賞析)(2) 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請從人物描寫手法的角度加以賞析)19.老師沒收了竹節人,會怎樣批評兩位同學呢?想象一下,寫出來吧。50字以內。20.結尾寫老師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玩竹節人是否多余?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7.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相視一笑、心滿意足18.(1)示例一:“伸”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拉長自己的脖子,湊上去看,體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示例二:“探”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把頭往前伸,從而出現在參戰同學的肩膀上方,表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2)運用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心投入,說明大家都愛玩竹節人游戲,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19.示例:玩竹節人,我不反對,但是上課時間能玩嗎?希望你們上課要先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先學好;課后再好好玩,這樣就能玩好了。20.不多余。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于玩竹節人的游戲也是全神貫注,這說明竹節人對大人也有誘惑力,老師也童心未泯;課文寫學生和老師玩竹節人的游戲都很入迷,體現了竹節人的巨大誘惑力;竹節人和老師共同構成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節;分析文章語言特點;啟發、思考、感悟等開放類型【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2)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詞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義。(2)聯系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義。(3)瞻前顧后,揣摩特殊意義。(4)把握詞語的感彩。除此以外,還要聯系文章的主題、作著的思想感情,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等來理解詞語的含義。(3)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觀點明確即可。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闡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4)本題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句段所處的位置來分析。二是從句子的表達內容來分析。17.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梳理。(1)結合第⑤段 “下課后,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 和第⑥段 “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可知 “我” 下課后的行為是 “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對應 “沮喪、悻悻然” 的心理;(2)依據第⑧段 “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能提取出老師玩竹節人時 “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 的狀態;(3)從第⑩段 “于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 可知,看到老師玩竹節人后,“我” 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為 “相視一笑、心滿意足”。故答案為:(1)看別的同學玩竹節人(2)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3)相視一笑、心滿意足18.(1)本題考查對詞語的賞析。若選 “伸”,“伸” 字精準描繪出后面同學為看清竹節人對戰,努力拉長脖子的動作,直觀體現出他們對竹節人游戲的極度癡迷;若選 “探”,“探” 字突出同學恨不得從 “我們” 肩膀上把頭往前伸的急切姿態,進一步強化了游戲對同學們的吸引力。(2)本題考查從人物描寫角度賞析句子。故答案為:(1)示例一:“伸”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拉長自己的脖子,湊上去看,體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示例二:“探”表明觀戰的同學為了看清戰局,非常努力地把頭往前伸,從而出現在參戰同學的肩膀上方,表現了同學們對竹節人游戲的癡迷。(2)運用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生動地寫出了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心投入,說明大家都愛玩竹節人游戲,它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19.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 是動作描寫,細致刻畫了老師操控竹節人的動作;“全神貫注,忘乎所以” 是神態描寫,展現老師玩竹節人時的專注狀態。兩種描寫結合,生動形象地寫出老師玩竹節人時的投入,既體現出竹節人游戲的趣味性,也暗示其能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帶來快樂。故答案為: 示例:玩竹節人,我不反對,但是上課時間能玩嗎?希望你們上課要先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先學好;課后再好好玩,這樣就能玩好了。2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分析。結尾寫老師玩竹節人并不多余,從人物形象上看,老師作為成年人,玩竹節人時 “全神貫注、忘乎所以”,展現出童心未泯的一面,打破了老師 “嚴肅” 的固有印象,讓形象更鮮活;從主題上看,學生和老師都對竹節人癡迷,突出了竹節人游戲的巨大吸引力,也體現出童年游戲能跨越年齡界限帶來快樂;同時,這一情節讓 “我” 之前的怨恨與沮喪化為烏有,轉化為心滿意足,進一步豐富了童年回憶的美好感,深化了文章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一主旨。故答案為: 不多余。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對于玩竹節人的游戲也是全神貫注,這說明竹節人對大人也有誘惑力,老師也童心未泯;課文寫學生和老師玩竹節人的游戲都很入迷,體現了竹節人的巨大誘惑力;竹節人和老師共同構成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四、(19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面小題。夾竹桃季羨林①央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 但是,對我來說,她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緣故,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在我故鄉的那個城市里,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墻下,正對著大門口。客人一走進大門,撲鼻的是一陣幽香,入目的是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覺到仿佛走進自己的家門口,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③我們家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是紅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時候,天天都要從這下面走出走進。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 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里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④只有一墻之隔,轉過影壁,就是院子。我們家里一向是喜歡花的; 雖然沒有什么非常名貴的花,但是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著來的是桃花、杏花、 海棠、榆葉梅、 丁香等等, 院子里開得花團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滿院葳蕤。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五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時候也不會忘記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帶來凄清的寒意, 菊花報告花事的結束。總之,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 情景雖美,變化亦多。⑤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靜悄悄地一聲不響, 一朵花敗了, 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弄姿,從春天一直到秋天, 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嗎 ⑥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游魚。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競變成活畫了。有這樣的韌性,能這樣引起我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面走出走進。最初我的個兒矮,必須仰頭才能看到花朵。后來,我逐漸長高了,夾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漸矮了起來。等到我眼睛平視就可以看到花的時候,我離開了家。⑧我離開了家,過了許多年,走過許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過央竹桃,但是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⑨兩年前,我訪問了緬甸。在仰光開過幾天會以后,緬甸的許多朋友們熱情地陪我們到緬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覽。這地方以佛塔著名, 有“萬塔之城”的稱號。據說,當年確有萬塔。 到了今天, 數目雖然沒有那樣多了,但是,縱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個個從地里涌出,宛如陽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筍”這一句老話,差堪比擬。 雖然花草樹木都還是綠的,但是時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蕭瑟荒寒氣象。⑩然而就在這地方,在我們住的大樓前,我卻意外地發現了老朋友夾竹桃。 一株株都跟一層樓差不多高, 以至我最初竟沒有認出它們來。花色比國內的要多,除了紅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記得還有黃色的。葉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綠得像綠蠟,花朵開在高高的枝頭,更像片片的紅霞、團團的白雪、朵朵的黃云。蒼郁繁茂,濃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每天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走出走進。晚上同緬甸朋友們在樓上憑欄閑眺,暢談各種各樣的問題,談蒲甘的歷史,談中緬文化的交流,談中緬兩國人民的胞波(兄弟) 友誼。在這時候,遠處的古塔漸漸隱入暮靄中,近處的幾個古塔上卻給電燈照得通明,望之如靈山幻境。我伸手到欄外,就可以抓到夾竹桃的頂枝。花香也一陣一陣地從下面飄上樓來,仿佛把中緬友誼熏得更加芬芳。 就這樣,在對于夾竹桃的婉美動人的回憶里,又涂上了一層絢爛奪目的中緬人民友誼的色彩。我從此更愛央竹桃。21.閱讀文章,看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回憶夾竹桃的,作者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完成下面的表格。與夾竹桃有關的回憶 作者情感我家大門內種著如雪似火的兩盆夾竹桃 贊美 訪問緬甸, 發現美麗的夾竹桃 更愛夾竹桃22.結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1) 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靜悄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 花色比國內的要多,除了紅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記得還有黃色的。葉子綠得像綠蠟, 花朵開在高高的枝頭,更像片片的紅霞、 團團的白雪、 朵朵的黃云。(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這樣寫好在哪里 )23.在第④段中,作者從春到秋描寫了 14種各種各樣的花,且用許多四字詞語描寫得紛繁美麗,這樣不是把夾竹桃比下去了嗎 請談談你的理解。24.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借助下面的“鏈接材料”,請你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鏈接材料】季羨林,1911 年生于山東清平,家境清貧,曾被尊稱為“國學大師” “學界泰斗”,此時的他并沒有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主動提出辭去“國學大師” “學界泰斗”這樣的稱號。2006年,95歲的季羨林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還是非常謙虛地說: “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哪。 ”從幼年、童年到少年、壯年,夾竹桃見證著季羨林的成長和人生歷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那雪火相容、紅白相間的夾竹桃與他的品格十分相似,難怪宗璞稱他為“夾竹桃知己” 。25.本文與宗璞的《丁香結》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答案】21.開心;其他花爭奇斗艷的時候,夾竹桃靜悄悄開放;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我豐富的聯想;愛上夾竹桃22.(1)“靜悄悄”是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夾竹桃花開的特點,使文章語言風趣,富有感染力。(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綠葉比成“綠蠟”,將花朵比作“紅霞”“白雪”“黃云”,寫出了夾竹桃繁茂、濃翠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23.這里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與夾竹桃形成強烈對照(對比/比較);突出夾竹桃的韌性。24.作者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一聲不響,一朵花敗,又開一朵”的安靜和韌性,表達作者不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辭去眾多稱號,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25.在選材方面,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寫起,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能打動讀者;在寫作手法方面,都借花表達自己的情思;在寫作角度方面,都從花的形狀、顏色、香氣等角度寫。【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節;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語言特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決此類題目首先要瀏覽全文,明確各個段落(語句)的內容,同時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語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關鍵語句),簡潔準確概括。(2)本題考查賞析句子的能力。賞析句子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從修辭、語句中重要的動詞、形容詞、描寫的角度、句式特點等幾個角度考慮。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對作者情感內容的闡述。(3)(4)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手法。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常見的寫作方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描寫手法、表現手法四個方面。然后根據文章的特點抓住一點或幾點完成做答即可。(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文章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2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概括。從第③段可知,作者回憶家門前兩盆夾竹桃,“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里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這份 “樂” 與 “有趣” 體現出作者 “開心” 的情感,故第一空填 “開心”。文中表達 “贊美” 之情的部分在第④-⑤段,作者先寫院子里春到秋各類花朵 “花團錦簇”“五彩繽紛” 卻 “花開花落,沒有間歇”,再對比寫夾竹桃 “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從春天到秋天持續開放,這份韌性讓作者心生贊美,因此第二空概括為 “其他花爭奇斗艷卻有開有落時,夾竹桃靜悄悄持續開放”。第⑥段聚焦月光下的夾竹桃,“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且結尾明確 “有這樣的韌性,能這樣引起我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由此第三空填 “月光下的夾竹桃,引發我豐富的幻想”,第四空填 “愛上夾竹桃”,完整呈現作者從初識到深愛夾竹桃的情感脈絡。故答案為:開心;其他花爭奇斗艷的時候,夾竹桃靜悄悄開放;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我豐富的聯想;愛上夾竹桃22.本題考查對文章藝術效果的鑒賞。(1) “靜悄悄” 本義指寂靜無聲,此處用來描寫夾竹桃,既貼合其 “一聲不響” 持續開花的狀態,又與第④段中其他花朵開放時的熱鬧形成對比,生動凸顯出夾竹桃不張揚、默默堅守的特質,語言質樸卻精準,讓夾竹桃的形象更鮮活,也暗含作者對其低調韌性的欣賞。 (2) 運用比喻手法,將 “綠葉” 比作 “綠蠟”,形象寫出葉子的濃綠與有光澤;將紅、白、黃色花朵分別比作 “紅霞”“白雪”“黃云”,既精準對應花色,又展現出花朵繁茂、色彩明艷的特點。這些比喻不僅讓夾竹桃的形態與色彩更具體可感,更傳遞出作者初見緬甸夾竹桃時的驚喜與喜愛之情,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故答案為:(1)“靜悄悄”是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夾竹桃花開的特點,使文章語言風趣,富有感染力。(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綠葉比成“綠蠟”,將花朵比作“紅霞”“白雪”“黃云”,寫出了夾竹桃繁茂、濃翠的特點,表現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23.本題考查對寫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第④段詳細描寫 14 種花草從春到秋的絢爛開放,用 “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等詞語凸顯其熱鬧與短暫,看似讓夾竹桃顯得平淡,實則是為了與第⑤段夾竹桃 “靜悄悄地一聲不響”“從春天一直到秋天,無不奉陪” 的特點形成強烈對比。通過其他花朵 “有間歇”“變化多” 的反襯,更突出夾竹桃 “無日不迎風弄姿” 的持久韌性,這種 “以繁襯簡”“以鬧襯靜” 的手法,讓夾竹桃的獨特品質更鮮明,也為后文作者對其產生喜愛之情做了鋪墊。故答案為: 這里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與夾竹桃形成強烈對照(對比/比較);突出夾竹桃的韌性。24.本題考查寫作手法。文中夾竹桃的核心特質是 “安靜” 與 “韌性”—— 它不與百花爭艷,“靜悄悄” 地持續開放,一朵敗了又開一朵,不被外界環境(春風、暴雨、清冷)影響;同時,作者在鏈接材料中提到,季羨林面對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 的稱號,不被外界喧鬧干擾,主動辭去,始終保持謙虛低調。二者特質高度契合,作者正是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不慕熱鬧的形象,托物言志,表達自己不追名逐利、堅守內心寧靜、低調謙遜的人生追求,讓夾竹桃成為作者品格的象征,使情感表達更含蓄深沉。故答案為:作者借夾竹桃“默默綻放,一聲不響,一朵花敗,又開一朵”的安靜和韌性,表達作者不被外界的喧鬧而干擾,辭去眾多稱號,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2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對比。選材上,兩篇文章均從身邊常見的植物(夾竹桃、丁香)入手,選取與植物相關的日常場景(家門前的夾竹桃、生活中的丁香),而非宏大題材,通過細膩的生活體驗傳遞真情實感,容易引發讀者共鳴。寫作手法上,二者都運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夾竹桃》借夾竹桃表達謙遜韌性的追求,《丁香結》借丁香結抒發對人生愁緒與豁達的思考,均以植物為載體,將個人情思融入其中。描寫角度上,都注重從感官出發,《夾竹桃》描寫花色(紅如霞、白如雪)、香氣(撲鼻幽香、濃濃烈烈)、形態(葉影參差),《丁香結》也刻畫丁香的顏色(雪白、淡紫)、香氣(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狀(十字小白花、丁香結),從視覺、嗅覺等角度讓植物形象更立體。故答案為: 在選材方面,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寫起,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能打動讀者;在寫作手法方面,都借花表達自己的情思;在寫作角度方面,都從花的形狀、顏色、香氣等角度寫。五、名著閱讀(8分)(2024六上·臨淄期中)小文閱讀《童年》時遇到一些困難,下面是她的探究方法,你也來試一試吧。26.【思維導圖記人名】小文經常被人物姓名困擾,老師建議她畫一張思維導圖梳理一下,請你完成空缺的部分① ② 27.【人工智能猜情節】小文在閱讀時,喜歡停下來猜想情節,下側是她與人工智能對話的內容,她提出的問題會得到人工智能什么樣的回答 小文:“我”做這件事后得到什么懲罰 文中的他為“我”做了什么 28.【跨媒介閱讀有所悟】小文不理解阿廖沙的家庭生活環境為何這么復雜。她聽了新華社 2023 年 11月的“夜讀”內容(下方材料) 后,似有所悟。你認為阿廖沙得到最好的家庭教育了嗎 結合任意一點幫助小文分析。最好的家庭教育,如同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先放糖,是給孩子關愛和鼓勵,讓他們變得自信、志氣昂揚;再放鹽,是教會孩子直面挫折,讓他們變得堅強、百折不撓; 再補鈣,是教會孩子自力更生,讓他們變得獨立、自強不息。【答案】26.外祖母;樂觀善良27.“我”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他”是小茨岡。他伸出胳膊替“我”擋住柳條;在“我”養傷期間來探望,講一些有趣的事防止“我”孤單,告訴“我”再遭毒打時怎么才能減輕疼痛。28.示例:阿廖沙的家庭生活中有“糖”,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有趣的故事,生病時照顧他,外祖父毒打時保護他,教他為人處事的道理,給他關愛和鼓勵,讓他變得自信、志氣昂揚。【知識點】作品的基本內容;作品的經典情節;對作品的體驗感受【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結合語言描寫和故事的敘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2)本題考查文學名著情節的積累。要求學生對教材中及課后推薦的名著要點加以了解和識記,尤其是教材中文學文體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識點要記牢。(3)本題考查名著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從名著的基本內容出發,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聯系現實生活,表達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即可。26.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這題考查對《童年》人物的熟悉度。咱看思維導圖,“伊凡諾夫娜” 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在書中就是勤勞善良的形象,所以①填 外祖母 。小茨岡作為阿廖沙的伙伴,性格樂觀善良,總在阿廖沙挨打時保護他,傳遞溫暖,所以②填 樂觀善良 。通過梳理人物關系和性格,能更清晰記住《童年》里的重要角色 。故答案為:外祖母;樂觀善良27.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與理解。從對話里 “染桌布” 情節,能對應到《童年》中阿廖沙染藍桌布后, 外祖父暴怒,狠狠毒打了阿廖沙 。而 “奪桌布” 的 “他” 是小茨岡,他對阿廖沙特別仗義:阿廖沙挨打時,小茨岡 伸出胳膊替他擋柳條,減少疼痛 ;養傷期間,還來探望,講趣事逗阿廖沙開心,怕他孤單,甚至教阿廖沙再挨打時咋減輕疼痛 。記住這些情節,能感受小茨岡的善良和阿廖沙童年的坎坷 。故答案為:“我”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他”是小茨岡。他伸出胳膊替“我”擋住柳條;在“我”養傷期間來探望,講一些有趣的事防止“我”孤單,告訴“我”再遭毒打時怎么才能減輕疼痛。28.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的拓展。結合材料和名著內容,分析阿廖沙的家庭教育。材料說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給關愛鼓勵)、再放鹽(教直面挫折)、再補鈣(教自力更生)” 。有 “糖” :外祖母就是他童年的 “糖”!外祖母總給阿廖沙講奇妙故事,生病時細心照顧,外祖父毒打他時拼命保護,還教他做人道理,用關愛和鼓勵,讓阿廖沙在苦難里也能保持自信、志氣昂揚 。有 “鹽” :阿廖沙遭遇超多挫折,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外祖父打罵,可他在這些苦難里學會直面,變得堅強、百折不撓 。有 “鈣” :阿廖沙為了生活,去大街撿垃圾、廢鐵賣錢,甚至外婆死后,10 歲就獨自謀生,靠自力更生,變得獨立、自強不息 。所以,阿廖沙的家庭雖復雜,但從 “糖”“鹽”“鈣” 角度看,也有能滋養他成長的家庭教育,只是藏在苦難里,需要去挖掘 。通過這樣分析,能明白名著里環境對人物成長的影響,也讀懂家庭教育不同的呈現方式 。故答案為:示例:阿廖沙的家庭生活中有“糖”,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有趣的故事,生病時照顧他,外祖父毒打時保護他,教他為人處事的道理,給他關愛和鼓勵,讓他變得自信、志氣昂揚。六、寫作(共60分)29.(2024六上·臨淄期中)新初中, 新進入初中,你來到新校園,走進新班級,遇到新老師,結識新同學,認識新學科,感受到新氣象……面對新的一切,你一定會有許多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請以“新初中,新 ”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 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表達真情實感; ③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④書寫認真,卷面整潔,不少于6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例文:新初中,新感覺長大了,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初中生,有人歡喜有人憂。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無知幼童,成長為一個風華正茂的翩翩少年,同時也跨入了初中的大門,迎接新的學習生活。此刻,我只想大喊一句:“初中的感覺真好!”初中的感覺真好,身邊的一切都變了樣,新的環境,新的起點,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課本,新的知識,一切都是那么富有挑戰性,我如一個新生的嬰兒,迫切渴望去接觸,去了解他們。初中的感覺真好,各種各樣的課本,給予我們五花八門的知識:地理課上,老師教我們學習經緯度,帶領我們“穿越”大洲大洋,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講解各種各樣的地理知識。歷史課上,老師和我們一起領略秦兵馬俑的恢弘氣勢,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給我們講述七雄爭霸,三國鼎立,商鞅變法,三顧茅廬,秦始皇的獨斷專橫,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我們聽得又愛又怕,卻又神往無比。生物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解細胞的分裂,花朵的傳粉,病毒的結構,克隆的神奇。政治課上,老師教育我們怎樣做人,還告訴我們國家大事,最新時政。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讓人陶醉,沉迷。初中的感覺真好,老師們細致入微的講解,同學們天真友善的面孔,讓還沉浸在昔日小學離別之情的我得到一絲慰藉,拉著他們的手,共同進步。初中的感覺真好,一切都等于零,無論你以前多么的優秀,或是多么的差勁,進入初中,這些都煙消云散了,我們共同進步,共度風雨,沒有煩惱,沒有糾葛,只有前進和希望。我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雖然初中的生活很累,但我一點都不會怕,因為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完成了人生的“蛻變”, 開始人生最美麗的旅途,此時我只想大喊一句:“新初中,新感覺!上初中的感覺,真好!”【知識點】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圍繞 “新初中” 展開的提示性文字,關鍵詞為 “新初中”“新校園”“新班級”“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新氣象”“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中心話題是初中新生面對全新校園生活時的經歷、體驗與思考,體裁為半命題作文寫作提示,形式上通過列舉初中生活中的 “新” 元素,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補充題目并創作。【題干分析】①材料與要求解讀:半命題補充要求:“新初中,新” 需補充的內容,需從材料提及的 “新校園”“新班級”“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新氣象”“新感受”“新見聞”“新想法” 中選取,或圍繞初中新生活衍生的其他 “新” 元素(如 “新習慣”“新挑戰”“新成長” 等),補充內容需貼合初中新生的真實生活與認知,避免過于空泛或脫離校園場景。內容要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表達真情實感”,意味著作文需以第一人稱 “我” 展開,選取具體事件(如第一次參加初中班會、第一節陌生學科課、與新同學的初次互動等),通過細節描寫(動作、語言、心理、環境等)傳遞真實感受,不可虛構脫離自身經歷的內容。結構要求:“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要求作文有清晰的敘事順序(如時間順序、事件發展順序),重點部分(如體現 “新” 的關鍵事件、內心感悟深刻的片段)需詳細描寫,鋪墊性內容(如進入校園的整體印象)可略寫,避免平鋪直敘或詳略顛倒。格式與字數要求:“書寫認真,卷面整潔,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需注意字數達標,用 “XX 中學”“XX 老師”“小 A” 等代稱替換真實信息,保證卷面規范。②寫作思路:確定中心:先補充題目,明確寫作核心(如 “新初中,新溫暖” 聚焦新同學的幫助,“新初中,新挑戰” 聚焦新學科的學習難度),再圍繞核心選取 1-2 個典型事例,避免事例過多導致主題分散。開頭寫作:可采用場景切入法(如 “推開 XX 中學的大門,教學樓前的香樟樹在秋風里沙沙作響,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初中校園,一切都帶著陌生又新鮮的氣息”),或設問引入法(“初中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直到我坐在初一(X)班的課桌前,聽著老師溫和的自我介紹,才明白答案藏在每一個‘新’的瞬間里”),快速點明 “新初中” 的背景與 “新” 的主題。事例選取:需選取有細節、有情感的具體事件。如寫 “新初中,新友誼”,可寫 “開學第一天忘帶文具盒,鄰座的小 A 默默遞來一支筆,還笑著說‘以后我們就是同桌啦’,那支筆的溫度,成了我初中生活里第一個溫暖的印記”;寫 “新初中,新發現”,可寫 “生物課上老師帶我們觀察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原本抽象的‘細胞’突然變得清晰可見,我第一次發現科學原來這么有趣”。結尾寫作:需呼應題目與開頭,升華主題,體現 “新初中” 帶來的成長或感悟。如 “新初中的這些‘新’,像一顆顆星星,點亮了我的成長路,我知道,未來還有更多新鮮的故事等著我去書寫”,或 “原來初中的‘新’,不只是環境的改變,更是我學會適應、學會交流、學會探索的開始”。常見誤區提醒:避免只堆砌 “新” 元素卻無具體事例(如只寫 “新校園很大,新老師很好,新同學很友好”,無細節支撐);避免詳略不當(如用大量篇幅寫小學回憶,僅結尾提及初中生活);避免情感虛假(如強行拔高 “新初中讓我瞬間長大”,卻無具體事件體現成長)。【立意提取】1.新初中,新溫暖2.新初中,新挑戰3.新初中,新發現4.新初中,新習慣5.新初中,新感動【點評】文章以 “新感覺” 為核心,從 “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課本、新知識” 等角度切入,精準呼應題目中 “新初中” 的背景與 “新” 的核心要求,如地理課 “穿越大洲大洋”、歷史課 “領略秦兵馬俑氣勢” 等內容,讓 “新感覺” 有具體載體,不空洞。 選取初中典型學科課堂場景(地理、歷史、生物、政治),描寫符合初中生認知與體驗,比如 “聽得又愛又怕,卻又神往無比” 的聽課感受,真實還原了初中學習中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投入,易引發同齡讀者共鳴。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五四學制)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五四學制)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