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單元寫作任務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任務一:巧用修辭手法描寫景物時,恰當運用修辭手法能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景物特征更加鮮明,情感更加分明。下面是一個景物描寫片段。請根據提示的修辭手法,填寫句子,要求既能突出事物特征,又能傳遞出“喜、怒、哀、樂”等情感。鳥瞰烏江,放眼望去,滿眼都是賞心悅目的綠色。江水是綠色的,兩岸的山也是綠色的,就連那清澈的天空,① (夸張)。暑假,我坐船沿烏江逆流而上,船啟動后,這種綠的感覺就格外明顯,② (擬人)。烏江蜿蜒曲折,清澈見底,③ (夸張),越往深處,④ (擬人)。伸出手來,指尖剛觸及水面,一絲涼意便傳遍全身,繼而生出一種說不出的快意,⑤ (比喻)。這是一種純潔的綠,沒有一點瑕疵,掬起一捧仔細地嗅,仿佛還能聞到一股清新的綠的氣息。船疾馳而過,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頃刻間泛起漣漪,向四周蕩漾開去。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時間變得波光粼粼。岸邊是一黛青山,青山綠水連為一體,⑥ (比喻),仿佛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寫意畫。 任務二:活用感官描寫描寫景物時,應融入自己的情感,追求景物特點和自我情感的有效結合,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1)請根據提示,運用相應的感官描寫,補寫下面這段展現“江南的春”的文字。 江南的春天有一種溫柔的秀美,你看,① (視覺);你聞,② (嗅覺);你聽,③ (聽覺)。江南的春天可謂一塵不染,在這生機盎然的春色中,最耐人尋味的便是那春歸江南時的蒙蒙細雨。 (2)承接上段文字,運用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再寫一段文字,表達對“江南的雨”的贊美之情,不少于40字。 任務三:綜合練習對我們的校園(村莊或小區等),你也許已經非常熟悉了,但其中很可能還有你未曾留意到的一小塊天地;同一處景物,你也未必能觀察到它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請以《我仿佛第一次走過 》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單元寫作任務任務一答案 (示例)①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綠渲染著滲透著濃濃的綠意 ②仿佛我被綠色簇擁著 ③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到江底 ④江水就愈發綠得可愛 ⑤好似剛才觸及的是冰窖美玉 ⑥交織出一幅夏日的圖畫任務二答案 (1)(示例)①楊柳依依,柳絮翩翩,裊裊柔柔 ②淘氣的風兒傳送著新翻的泥土特有的氣息和百花爭艷徐徐飄過的馨香 ③多情的鳥兒攜著熹微陽光喚醒了窗欞,演奏出婉轉醉人的美妙歌曲(2)(示例)在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里,江南的雨悄悄地來了,如煙似霧,宛如溫柔多情的靚麗佳人,帶著一絲淡淡的憂郁,同時又帶著清新嫵媚的氣息,(描寫)是那么熟悉,原始而清麗,蘊含著天地的精華,沒有任何世俗的蕪雜。(抒情和議論)任務三[例文] 我仿佛第一次走過亭下穿過廊橋來到亭下,才發覺亭外的景色似與先前有些不同了。剛來此地時正值窮秋,池里的荷花早已枯萎,徒留皺著一層黑皮的莖在水里立著。只有寥寥幾只不在意景色的蜻蜓光顧,這是池中為數不多的生機。池邊過去是一截短短的草坯,草坯不遠處是連著池的小湖,湖上有一個破敗的涼亭,亭下堆著殘破的蛛網,但未見蜘蛛。(白描)第一次走到亭下,不為賞景,只為避雨。空氣仿佛被水汽取代,秋雨的涼意在頃刻間瀉下來。滴答滴答的雨聲,落在青苔滿布的廊橋上,落在外衣剝落的墻上,落在枯黑的荷莖上。(觸覺、聽覺、視覺相結合,給人孤寂之感)抖落頭發上的水珠,我站在亭下等雨停。遠處山上籠著一層霧,墨綠被掩住,忽隱忽現。我想起老家秋季的雨,像薄霧,卻不像這般悶。(比喻和對比,強調此處的雨之悶)抬頭看去,只覺得那亭壓著我,雨瀑圍成封閉的空間,讓我出不去。(夸張,表達壓抑之感)轉校搬家至今,心情始終沉郁。恍惚間,我聽見身后有熟悉的聲音在呼喚,轉過身去,是肆意的秋天的風。雨一停,我便匆匆離去。此后疲于奔忙,學業繁重,一直到第二年秋,又為避雨,我再次來到亭下。我看到原先破敗的蛛網已變得密密匝匝,一只蜘蛛正伏在上面,晃動,晃動,好似炫耀著自己的成果。(反復、擬人,突出蜘蛛的堅韌)原來這亭下,還有同我一般的獨客!人生非似風前絮,歡弗零星,悲弗零星!(抒情、議論)諺語說:“蜘蛛結網,于樹之枝。大風忽起,吹落其絲。蜘蛛勿惰,一再營之。人而不勉,不如蜘蛛。”人們本能地畏懼蜘蛛恐怖的外形,卻又忍不住被它的堅韌感染。此刻我想變作一只蜘蛛,或許能覓得一絲安穩。(抒情、議論)一直到黃昏,那雨才停歇,天地的饋贈結束了。碧水驚秋,黃云在暮色中凝聚,淹沒了微弱的陽光,只留下奔赴大地的木葉和去而復返的蟲吟,還有水珠從亭檐滴落下來,落入湖中。(視覺、聽覺相結合,凸顯出環境的生機)陰云漸散,水汽氤氳,我竟有些不愿離去了,這兒,還有生命陪著我。(抒情)恍惚間,我聽見身后有熟悉的聲音呼喚,轉過身去。“給你帶了把傘,沒想到,雨先停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