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練習--9 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聲聲慢(尋尋覓覓)(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練習--9 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聲聲慢(尋尋覓覓)(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
9 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尋尋覓覓)
基礎過關練
一、教材銜接
1.下列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大江東去”三句總領全詞,為下文描寫周郎蓄勢,營造出雄渾的氣勢。
B.“一時多少豪杰”呼應“千古風流人物”,為贊美周郎蓄勢,自然過渡到下闋。
C.“小喬初嫁”“羽扇綸巾”“談笑間”等詞句從正面贊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詞的下闋通過對周瑜的回想,表達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感情。
2.下列對《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將小喬嫁與周郎這一赤壁之戰前的事,移至赤壁之戰時,以美人來襯托英雄,相得益彰。
B.《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劉義隆的典故追述歷史上的沉痛教訓,表現出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
C.兩首詞都選擇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如赤壁之戰、劉裕北伐等,為英雄馳騁戰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D.情感抒發方面,兩首詞都抒發了緬懷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都借古諷今,表達了對朝政昏亂的憤懣。
3.下列對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前三句用一連串疊詞,寫出一種悲愁而凄厲的氛圍,是詞人血和淚的吞吐,也是向蒼天的悲慘呼告,是詞人晚年凄涼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B.上闋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消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最后“雁過也”三句承上啟下,自然地由抬頭仰望過渡到低頭俯視。
C.“梧桐更兼細雨”幾句寫桐葉簌簌,秋雨滴滴,這里是從側面渲染詞人的悲苦心情。
D.末句“愁”字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全詞用象征手法,把國破家亡的身世之悲寓于景物描寫之中,表現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情感。
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2022全國甲)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      ,        ”兩句,表現了當年劉裕率軍北伐時的強大氣勢。
(2)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        ”兩句收束了對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寫,引出后面對歷史人物的緬懷。
(3)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通過“     ,        ”兩句,細節化地呈現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指揮若定的瀟灑,暗藏了詞人的艷羨之情。
(4)《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表現詞人憑吊英雄人物,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      ,        。”
(5)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通過對比四十三年前“       ”的慘烈回憶和現實中“       ”的熱鬧場景,含蓄地表現了對淪陷區百姓忘卻戰敗歷史的心痛。
(6)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歷史人物自況,流露出有志報國卻不被重用的苦悶與惆悵的兩句是:“      ,        ”
(7)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登高》中“        ”寫木葉搖落之景,表現出杜甫的悲涼心境;《聲聲慢》(尋尋覓覓)中“        ”借菊花渲染了李清照難以排解的愁緒。
(8)酒是詩歌中的重要意象,也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李清照用“         ”[《聲聲慢》(尋尋覓覓)]來抵擋“晚來風急”;杜甫飽經艱難苦恨,兩鬢斑白,更是“        ”(《登高》),令人感慨。
(9)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化繁為簡,化多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獨、無奈,紛繁的說不盡的愁緒,都以“     ,        ”出之。
二、語用綜合
(2025河南南陽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1分)
  東坡書院,大門朝向南方,進入院內,先是會經過一座小石橋,然后就會看到當時蘇東坡和友人會面一起議事的場所——載酒亭。亭的東西兩側是蓮花池,亭、池相依,相映成趣。亭中有一匾,上面寫著“魚鳥親人”,這是由清朝的儋州知州張霈題寫的,出自蘇東坡《留別雩泉》中的詩句:“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親。”“魚鳥親人”寓意是:東坡認為儋州不僅山川秀美,人心友善,(1)就連魚鳥都懂人情,解人意,與人親近。
從“載酒亭”中出來沿著臺階向上走,就到達了“載酒堂”。“載酒堂”建于蘇東坡到儋州的第二年。蘇東坡在載酒堂設帳講學,培養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姜唐佐和第一個進士符確,形成了“人知教子,家習儒風,青衿之士,日以增盛”的局面。蘇東坡北歸后,他的弟子接連不斷考取功名,宋一代,海南共出十二位進士。“瓊之有士始乎儋,瓊之士亦莫盛乎儋”,正是蘇東坡對于儋州文化開發不朽之功的贊譽。(2)如今,這里陽光依然明媚,穿透樹葉落在地上,星星點點,斑斑駁駁,隨著微風變幻出無窮的圖形,和千年前的陽光毫無二致,一如蘇子歷經千年依然耀眼的風采神韻……
1.下列句子中的“會”和文中加點的“會”,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這道題你會不會,只有你自己清楚。
B.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C.他是一名會各種樂器的數學老師。
D.高三一年,我希望會逆風翻盤!
2.文學作品中,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結合文中第(1)處畫橫線部分的句子,分析其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4分)
                             
                             
                             
                             
3.文中第(2)處畫橫線的句子如果改成“如今,這里陽光依然明媚,透過樹葉落在地上,光影隨著微風變幻出無窮的圖形,和千年前的陽光毫無二致,讓人聯想到蘇子歷經千年依然耀眼的風采神韻……”,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4分)
                             
                             
                             
                             
(2025陜西漢中校際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7分)
  雖然宋代不像后人所說的那樣“積貧積弱”,但始終面臨強敵環伺、國力不強的趨勢。宋代士人對此憂心忡忡,所以他們很少用詩歌來歌功頌德。宋代外患不斷,漢、唐都亡于內憂,而北宋和南宋卻亡于外患。這樣,宋代詩人就勢必對愛國主題給予格外的重視。北宋無力制止遼和西夏的侵擾,以供給巨額財物來求得妥協。這種屈辱的處境成為詩人的心頭之患,成為宋詩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即使在婉約風格尚占統治地位的詞壇上,也出現了蘇軾、賀鑄等人在詞中要求抗敵的呼聲。即使是以婉約為主要詞風的姜夔、吳文英等人,也在詞中訴說了對中原淪亡的哀愁。即使是崇尚隱逸的“四靈”和行謁謀生的江湖詩人,也寫過不少憂國的篇章。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則是陸游、辛棄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聲,他們的作品把愛國主題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為宋代詩詞注入了英雄主義。從那以后,每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人們總是會從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等宋代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
4.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分)
                             
                             
5.文段中寫到陸游、辛棄疾等人的作品為宋代詩詞注入了英雄主義,請從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指出兩處英雄主義的體現。(4分)
                             
                             
三年模擬練
一、(2025湖南師大附中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鷓鴣天[注]
蘇 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注] 本詞作于蘇軾謫居黃州時。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夏末秋初的雨后,幽居的村舍周圍蟬聲雜亂、衰草肆生,流露出詞人的失意情緒。
B.詞人的內心世界可以在他手拄藜杖,緩步慢行于城邊小道至日暮時分的行為中窺見一二。
C.天公饒有情義,下的這場好雨使得詞人度過了涼爽的一天,進而生發出飄然如仙的快意。
D.全詞先寫游賞村景,最后點明游賞之景與昨夜之雨有關,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
2.(表達技巧)多角度描寫景物是本詞特色,試結合“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兩句加以賞析。(6分)
                             
                             
                             
                             
                             
二、(2025安徽阜陽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② 戲馬臺③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 ①本詞為黃庭堅被貶黔州期間所作。②華顛:頭發花白。③戲馬臺:為項羽所筑,劉裕北征,會僚屬于此,賦詩為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一首。
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上闋首二句起調低沉,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秋雨使人困居室內,影射環境的險惡。
B.上闋后三句寫適逢重陽節,天又放晴,催發詞人以鬼門關的險峻來襯托內心的抑郁愁苦,借酒消愁。
C.本詞通過重陽即事感懷,借謝瞻、謝靈運戲馬臺賦詩之典,將詩人豪爽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D.全詞結構上一抑三揚,從雨天困居的沉悶到“馳射”“拍肩”的暢快,語意奔放,意境開闊。
4.(思想感情)有人評價黃庭堅的詞“入于蘇而又出于蘇”。本詞下闋在寫法上“入于蘇”,在情感上“出于蘇”,請結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對此簡要分析。(6分)
                             
                             
                             
                             
三、(2025河南周口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辛棄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歌上片重在寫景,在寫景中言情抒懷,前四句為情造文,描寫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為一體。
B.“照我滿懷冰雪”表現的是詞人的高潔傲岸,內心像冰雪一般純潔,這表現的是詞人對朝廷的赤誠、忠心。
C.“鯨飲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飲如長鯨吸百川”,極度夸張,具有一種豪邁精神和陽剛之氣。
D.這首詞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行文波瀾起伏,寫景生動形象,議論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動人。
6.(抒情手法)本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均是辛棄疾的“英雄之詞”,但抒情手法相異。請以“誰念英雄老矣”與“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為例簡要賞析。(6分)
                             
                             
                             
                             
四、(2025遼寧聯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①,更長門②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③。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④、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⑤。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注] ①馬上琵琶關塞黑:指王昭君出塞之事。②長門: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后被幽閉長門宮。③典出《詩經·邶風》的《燕燕》詩,相傳為莊姜送別戴媯而作。春秋時,衛莊公之妾戴媯之子完繼立為君,州吁作亂,完被殺,戴媯離開衛國,莊公之妻莊姜為其送別。④河梁:漢將李陵《與蘇武詩》中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⑤荊軻刺秦前,燕太子率眾穿白衣,戴白帽,在易水之濱送別,荊軻臨行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
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上片“綠樹……都歇”,運用賦、興手法,借啼鳥悲鳴奠定基調。
B.上片“啼到……離別”,寫傷春苦恨也抵不上離愁別緒,悲傷更推進一層。
C.下片由女子離別之凄涼轉為男子離別之悲壯,拓展了離別悲傷的廣度。
D.下片“啼鳥……明月”,既照應開篇,又由實轉虛,抒發對十二弟的不舍,堪稱妙筆。
8.本詞雖寫送別,但很多技法的運用和內容情感的表達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非常相似。請簡要賞析。(6分)
                             
                             
                             
五、(2024河北張家口階段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①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 ①謾:同“漫”,空、徒然。②三山: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詞的前兩句以寫景起筆,既具自然的真實感,也帶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后文的“歸帝所”“聞天語”做了場景鋪墊。
B.主人公歷盡世俗的坎坷,空有才華卻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在夢境中的盡情傾訴也折射出其在現實中奮力掙扎的痛苦。
C.詞中的美好的仙境與世俗世界對比鮮明,這種反襯的筆法與《夢游天姥吟留別》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詞的情感先揚后抑,雖夢遇慈祥溫和的天帝,卻終究擺脫不了現實中無奈的境遇,美好的愿景終究是空想。
10.(詩歌風格)梁啟超評價這首詞“絕似蘇辛”,認為其頗有豪放派的風格。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六、(2024四川瀘州模擬,改編)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9分)
驀山溪·梅
曹 組
  洗妝真態,不作鉛華御①。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黃昏院落,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
  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結子欲黃時,又須作、廉纖②細雨。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東陽③也,試問花知否
  [注] ①鉛華御:用鉛粉化妝。鉛華,鉛粉,用于涂面的化妝品。御,用。②廉纖:雨細的樣子。③東陽:指南朝梁曾任東陽太守的沈約,因不得志而瘦損。
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上片寫梅姿態美好和高傲獨立。“洗妝真態,不作鉛華御”寫梅天然本色,不用脂粉裝扮,展現天然去雕飾的美。
B.下片化用林逋詠梅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用“月邊疏影”“消魂”“細雨”營造了一種令人抑郁傷感的氣氛。
C.“消瘦損,東陽也,試問花知否 ”詞人自比東陽,已經日漸消瘦了,還戲問花兒,尤顯得超凡脫俗,瀟灑飄逸。
D.全詞用清麗委婉的筆墨,詠嘆梅花的清芳傲骨,表達了詞人對梅花高潔品格的贊賞,也抒發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12.(疊詞作用)古人在詩詞中常用疊詞來表情達意。請比較本詞中的疊詞與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在運用上有何不同。(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一、
1.C “從正面贊美周郎的少年得志”錯誤,“小喬初嫁”寫的是小喬,沒有從正面寫周瑜,是側面描寫,不是從正面贊美。
2.D “都借古諷今,表達了對朝政昏亂的憤懣”錯誤,《念奴嬌·赤壁懷古》沒有表達對朝政昏亂的憤懣。
3.D “象征手法”錯誤,這首詞主要的寫作手法為借景抒情,沒有用象征手法。
4.答案 (1)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2)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3)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4)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5)烽火揚州路 一片神鴉社鼓
(6)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7)無邊落木蕭蕭下 滿地黃花堆積
(8)三杯兩盞淡酒 潦倒新停濁酒杯
(9)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
1.D 文中加點的“會”,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A.助動詞。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學習的事情)。B.理解,懂得。(動詞,熟悉,通曉)。D.助動詞,表示有可能實現。
2.答案 ①兩個逗號連續運用,強調了蘇軾對儋州人文風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②逗號將畫線句分隔成三個短句,使語言簡潔連貫,音韻和諧,符合整體語境。
解析 ①連用兩個逗號將句子分隔成三個短句,讀到標點處有停頓,起到了強調作用,強調了蘇軾對儋州人文風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②逗號將句子分隔成三個短句,“就連魚鳥都懂人情”“解人意”“與人親近”,三個短句都包含動賓結構,顯得語言簡潔,語意連貫,音韻和諧,符合整體語境。
3.答案 ①原句中的詞語“穿透”寫出了陽光透過樹葉投射到地面的力度,比改句的“透過”更有力量;“星星點點,斑斑駁駁”突出陽光灑落的形狀,增強了美感。②原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形象的陽光比喻為抽象的風采神韻,新穎貼切,比改句更傳神。
解析 ①從詞語運用的角度上看,原句形容陽光透過樹葉落在地上的情景,用了“穿透”這個詞,改句用的是“透過”,“穿透”寫出了陽光透過樹葉投射到地面的力度,比改句的“透過”更有力量。
原句使用“星星點點,斑斑駁駁”兩個詞語來寫光影,因為陽光是透過樹葉照下來的,零散、有明有暗,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光影的特點,突出了陽光灑落的形狀,增強了美感;而改句只用了“光影”一詞,缺少畫面美感。
②從修辭的角度上看,原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是形象的陽光,喻體是抽象的風采神韻,二者的共同點是歷經千年依然美好,比喻新穎貼切,表達了對蘇軾的贊美和敬仰,比改句更傳神。
4.答案 (示例)宋代雖然不像后人所說的那樣“積貧積弱”,但始終面臨強敵環伺、國力不強的局勢,宋代士人對此憂心忡忡,所以他們很少用詩歌來歌功頌德。
解析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①語序不當,第一個句子主語是“宋代”,關聯詞“雖然”應放在“宋代”之后;②搭配不當,“但始終面臨強敵環伺、國力不強的趨勢”中的“趨勢”指事物發展的動向,用在這里不合適,可改為“局勢”或“局面”。
5.答案 ①孫權:始置京口、雄踞東吳。②劉裕:起兵北伐、恢復中原。③廉頗:年老體強、仍思報國。④辛棄疾:追憶英雄、仰慕英雄,表現出英雄之志、愛國之情。(從中任選兩點即可)
解析 英雄主義體現為不畏強敵、熱愛國家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多處體現出英雄主義。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中的“孫仲謀”,即三國時期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遷都建業,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到劉裕,他起兵北伐,恢復中原;“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中的廉頗,年老體強,仍思報國。最后,從整首詞中可以體會出詞人(辛棄疾)追憶英雄、仰慕英雄,表現出英雄之志、愛國之情。
三年模擬練
1.C “進而生發出飄然如仙的快意”錯誤。末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雖然詞人度過了涼爽的一天,但“又”字隱藏著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無可奈何的感慨。
2.答案 ①視覺、嗅覺相結合。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色彩明麗;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
②遠近結合。“翻空白鳥”是遠景;“照水紅蕖”是近景。遠近結合,富有層次感。
③動靜結合。白鳥在空中翻飛,屬于動景;紅蕖映水,屬于靜景。動靜結合,靈動形象。
解析 ①視覺、嗅覺相結合。“翻空白鳥”是視覺描寫,白鳥在藍天的映襯下飛上飛下,顯得格外靈動,給人以開闊、自由的感覺。“照水紅蕖細細香”是視覺與嗅覺相結合,寫紅色的荷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色彩鮮艷,富有美感;“細細香”則寫出了荷花散發的綿長的香氣;兩相結合,使讀者不僅能“看”到美麗的荷花,還能“聞”到其香氣,更加生動地描繪出荷花的神韻。視覺、嗅覺相結合,多種感官的運用調動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
②遠近結合。“翻空白鳥”是遠景,“照水紅蕖”是近景,遠景和近景相結合,使畫面更加開闊,富有層次感。
③動靜結合。白鳥翻飛是動態描寫,展現出鳥兒的活潑,給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和活力;紅蕖照水是靜態描寫,將荷花靜靜倒映在水中的姿態呈現出來,宛如一幅靜謐的畫卷。動靜相襯,讓整個畫面既有靈動的活力,又有寧靜的美感。
3.B “催發詞人以鬼門關的險峻來襯托內心的抑郁愁苦,借酒消愁”錯誤,“及至重陽天也霽”中“及至”“也”體現了詞人喜出望外,生出“催醉”之意,并非“借酒消愁”;寫“鬼門關”,是用其險峻來襯托忘懷得失的胸襟和傲兀之氣,并非“襯托內心的抑郁愁苦”。
4.答案 ①寫法上“入于蘇”:都把自己和古人作對比,都用到“白發”意象。
②情感上“出于蘇”:蘇詞中“早生華發”卻功業無成的蘇軾,與年華方盛就卓有建樹的周瑜形成對照,帶有自嘲自傷的意味,表達了蘇軾有志報國卻功業未就的憂憤之情(或“表達了對周瑜的仰慕之情,渴望自己能像周瑜一樣得到重用,建功立業”);黃庭堅則表達了自己“風流”不遜于二謝的豪邁情懷,并以“白發簪花”這種不入俗眼的舉止,表現了自己不向命運屈服的志向,抒發了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樂觀奮發精神。
解析 (1)寫法上“入于蘇”:指的是黃庭堅的詞在寫作手法上效法了蘇軾。
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中運用了與古人進行對比的寫作手法,用“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與“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進行對比,將意氣風發、指揮若定、功成名就的周瑜與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的自己進行對比,同時還用“華發”這一意象道出了自己韶華不再的心酸。
②本詞下闋也用了相似的意象“華顛”來表現自己雖老卻不服老的氣概,在“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幾句中,詞人將自己與古人謝瞻和謝靈運進行對比,這種寫法和蘇詞很像,所以說寫法上“入于蘇”。
(2)情感上“出于蘇”:指的是他們所抒發的感情不同。
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中由“遙想”領起六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風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的英雄形象,反觀詞人,被貶黃州,處境艱難,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牾,所以詞人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詞人自感蒼老而功業無成,這同年華方盛就卓有建樹的周瑜形成對照,表達了蘇軾有志報國卻功業未就的憂憤之情。
②本詞中,“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詞人借這種不入俗眼的舉止,寫出一種不服老的氣概,“莫笑”“君看”全是自負口吻。最后三句“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說自己重陽節不但照例飲酒賞菊,還要騎馬射箭,吟詩填詞,其氣概直追古時的風流人物,更將豪邁氣概表現到極致,抒發了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樂觀奮發精神。所以說情感上“出于蘇”。
5.D “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錯誤,詞的上片寫美景、抒豪情,下片寫壯志難酬,采用的是欲抑先揚的手法。
6.答案 ①“誰念英雄老矣”是直接抒情,作者眼看中原淪陷,同胞們愁意濃重,朝廷北伐卻遙遙無期,不禁嘆問:有誰想到英雄已老、功名無成呢 直接表達出滿腔悲憤。②“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借典抒情,廉頗雖老,但為求重新被起用,在使者面前吃下一斗飯、十斤肉,作者以廉頗自比,表達自己不服老,仍希望為國立功的情感。
解析 ①“誰念英雄老矣”意為有誰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抒情手法上屬于直接抒情。該句直抒胸臆,表達出英雄功名無成,空懷報國之志的滿腔悲憤。
②“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為煩勞誰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此句借典抒情,作者以廉頗自比,一是表達了其對廉頗的敬仰,二是表明自己不服老,像廉頗一樣仍有一腔熱血,渴望為國立功,收復失地。
7.D “由實轉虛”錯誤,下片“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是由上文歷史典故中的各種離別轉到現實,應是由虛轉實。
8.答案 ①兩首詞都羅列大量典故,抒發國運衰頹的憂思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愴。②“綠樹聽鵜”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都用景來渲染凄涼蕭瑟的氛圍。③“向河梁、回頭萬里”與“贏得倉皇北顧”都借動作描寫突出戰敗者的狼狽。
解析 ①兩首詞都羅列大量典故,抒發國運衰頹的憂思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愴。比如本詞,寫王昭君出塞,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衛莊公之妻莊姜送別戴媯,李陵與蘇武訣別,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入秦行刺秦王,等等,這些典故悲壯而沉重,暗含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對國家未來的憂慮。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借孫權和劉裕的典故表達對英雄的仰慕、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對南宋沒有這樣的英雄的無奈,借劉義隆的典故表達對草率北伐的擔憂,既有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又有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對國事衰頹的憂思。
②本詞上片“綠樹聽鵜……杜鵑聲切”同時用多種鳥的悲鳴起興,渲染濃烈的悲傷氣氛,寄托了詞人的悲痛心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寫英雄去后,其故居呈一片荒涼之象,渲染了凄涼蕭瑟的氛圍。
③“向河梁、回頭萬里”與“贏得倉皇北顧”都借動作描寫突出戰敗者的狼狽。前者是寫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他的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后來蘇武得到歸漢機會,李陵送他,有“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之語;又世傳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長當從此別”等句。后者是寫劉義隆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北伐,反而戰敗被北魏追擊,想要得到封狼居胥的功業,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結局。
9.D “這首詞的情感先揚后抑”“美好的愿景終究是空想”錯誤,這首詞的情感并非先揚后抑,雖然主人公在現實中有諸多無奈,但在夢境中與天帝的對話,展現出其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有大鵬高飛之志,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勇敢追求的精神,并不是說美好的愿景終究是空想。
10.答案 ①形象意境上,海天相接、大鵬高飛的畫面遼闊高遠,意境壯闊。
②內容上,人間與天上、現實與夢境交織,給人一種奇幻感。
③情感上,詞中抒發了豐富強烈的情感,有不滿,有憤懣,也有對生活、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④藝術風格上,全詞表現出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顯現出“蘇辛”豪放派的風格。
解析 ①形象意境上,開篇描繪出一幅海天相接、云霧彌漫、星河轉動、千帆競渡的宏大壯闊的畫面。這種遼闊高遠的意境與豪放派詩詞常展現的宏大壯美的意境有相似之處。
②內容上,詞中人間與天上、現實與夢境交織,先是描繪現實中的自然景象,接著寫“仿佛夢魂歸帝所”,進入夢境。而豪放派詩詞常常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豐富的內容來展現廣闊的世界和復雜的人生。
③情感上,“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現詞人雖有才華卻不被賞識的憤懣,“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現詞人對自由、理想之地的向往和追求。情感豐富強烈,既有對現實的不滿,又有對理想的渴望,與豪放派詩詞中常表達的豪邁、激昂的情感有相通之處。
④藝術風格上,全詞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從“夢魂歸帝所”到與天帝對話,再到借助大風去往三山,充滿了奇幻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豪放派如蘇軾、辛棄疾也常常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來表達情感和理想。這種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使得這首詞在藝術風格上與豪放派有相似之處。
11.D “也抒發了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錯誤,全詞以清麗委婉的筆墨、細膩的筆觸,詠嘆了梅花的清芳傲骨,表達了詞人對高潔的梅花的贊賞,也流露出被賞識和重用的期待,沒有抒發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12.答案 ①本詞以疊詞寫人的觸覺和視覺,借此繪景,無論是在院落里,還是在寒風吹過、白雪茫茫的江邊,孤芳自賞的寒梅,始終發出陣陣的清香。
②李詞中的疊詞寫人的動作、感受、心境,直接抒情,寫出了詞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悵然若失、孤寂凄慘的狀態,為全詞定下悲傷的基調。
解析 本詞中“風細細,雪垂垂”寫寒風徐徐,飛雪飄飄,一片凄迷。“風細細”寫觸覺,“雪垂垂”寫視覺,詞人以疊詞繪景,無論是在院落里,還是在寒風吹過、白雪茫茫的江邊,孤芳自賞的寒梅,始終發出陣陣的清香。
李詞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寫詞人不停尋覓,只覓得滿眼冷清,還有滿心的凄楚哀傷。“尋尋覓覓”寫動作,“冷冷清清”寫感受,“凄凄慘慘戚戚”寫心境,這七組疊詞極富音樂美,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至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直接寫出了詞人遭受不幸后的悵然若失、孤寂凄慘的狀態,為全詞定下悲傷的基調。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宜州市| 托克逊县| 英超| 武强县| 清原| 长顺县| 永福县| 宜州市| 澎湖县| 抚远县| 黎城县| 米泉市| 宝应县| 石渠县| 来宾市| 湖南省| 上思县| 岳阳县| 那曲县| 建始县| 时尚| 巍山| 安宁市| 兴城市| 石门县| 仁怀市| 伊宁县| 平顺县| 视频| 大化| 承德市| 大城县| 邢台县| 金昌市| 淅川县| 宁晋县| 滨州市| 汽车| 翁源县|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