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同步第三單元7 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基礎過關練一、教材銜接1.下列選項中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烏雀 桑樹巔 月明星稀 開荒南野際B.慷慨 反自然 契闊談宴 池魚思故淵C.佳賓 樊籠里 食野之萍 桃李羅堂前D.狗吠 適俗韻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煙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陌:東西向的田間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間小路B.契闊談讌,心念舊恩契闊:聚散,這里指久別重逢C.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動詞,向南D.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3.對《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寫女子思念男子,曹操借用此典,來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求。B.“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原詩表現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的溫情。C.“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仿用《管子》中的話,用對比的手法說明曹操渴望多納賢才,表達了曹操遠大的志向。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的一個典故。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是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4.下列對《短歌行》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明明如月……天下歸心”這部分詩句表達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古樸雄渾,氣度非凡。B.以“明明如月”作比,表明賢士如明月一樣令人仰望。“越陌度阡……心念舊恩”中,作者想象有才學的人屈駕來訪,自己與之宴飲暢談的情景。C.“月明星稀……何枝可依”中,作者把自己比作烏鵲,南飛而無處棲息,暗示自己率軍南下,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不知該逃向何方。D.“山不厭高……天下歸心”中,作者運用典故,表達廣攬人才的愿望,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要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使天下人歸心。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2022新高考Ⅰ)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表達了自己希望接納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2)(2022新高考Ⅱ)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 , ”兩句使用疊字,增添了鄉村遠景的平靜安詳之感。 (3)(2021新高考Ⅱ)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 , ”兩句,采用對仗句式,連用兩個比喻,表達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的向往。 (4)曹操《短歌行》中的“ , ”兩句引用了《詩經》的詩句,將女子的深情相思變成了詩人對賢才的思慕。 (5)《短歌行》中運用比興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渴望賢才前來歸附的心意的詩句是:“ , ” (6)《短歌行》中,“ , ”兩句比喻賢士不知何去何從。 (7)《歸園田居》(其一)中,“ , ”兩句表露了詩人清高孤傲、不同于流俗的性格,為全詩奠定了基調,同時又埋下了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最終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8)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用“ , ”來抒發自己終于脫離官場、回歸田園的喜悅。 二、語用綜合(2025浙江臺金七校聯盟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1分)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過這樣的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與“適俗”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俗之人講究的是所謂處世之道,智巧鉆營、人情練達。但中國自古以來還有另一種處世方式,即“守拙”,這看起來似乎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實是人生大智慧。榮利會滋生貪婪、荒誕,權勢能隱藏愚弄、殘忍,機巧會伴隨虛偽、狡詐,陶淵明的“拙”,針對的恰是這些。這不是消極,而是智慧。當時世人眼中并不明智的“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在陶淵明自己看來則是“欣然”“取拙”。因為不想委曲求全,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事,舍去的是世人競相追逐的如云煙的功名利祿,成就的卻是完滿人格和千載身后名。陶淵明的人生選擇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真誠。這種“守拙”的智慧滲透到中國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蘇州有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光從園名就可知,園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要義的。遠離紛擾世界,退避塵氛,在完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種花植草、賞畫聽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種人生境界。1.文中加點的詞“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達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4分)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兩個“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4分) 3.下列選項中的引號與文中“拙政園”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我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名。B.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C.你真是個“聰明”的學生,竟然把作業都抄錯了。D.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2025江蘇連云港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6分)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哀傷,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曹氏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右軍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陶潛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但這一思緒的核心卻是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看似頹廢悲觀的感嘆中,卻深藏著對生命的強烈欲求和留戀,是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建安風骨”的人生哀傷是與其建功立業的“慷慨多氣”交融在一起的,也有人企圖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找尋人生慰藉。《古詩十九首》、“建安風骨”直到陶淵明的“自挽歌”,對生死的悲傷并不使人心衰氣喪,相反,獲得的恰好是一種具有一定深度的積極感情。 4.下列與該語段內容相關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3分)( )A.曹氏指曹操,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建安風骨”是指漢魏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人的剛正品格,近體詩《短歌行》即為代表。B.王右軍就是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兼善草、楷、行,有“書圣”之稱。他書寫的《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C.“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由漢武帝首創,明清大多一個皇帝一個年號。D.陶潛即陶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詩人、辭賦家,被譽為“田園詩派之鼻祖”。5.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是生命對人的意義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追求B.是人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追求、把握、發現、思索C.是人對生命意義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追求D.是生命對人的意義的重新追求、把握、發現、思索三年模擬練一、(2025江蘇揚州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9分)短歌行①曹 丕仰瞻帷幕,俯察幾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靈倏忽,棄我遐遷②。靡瞻靡恃,泣涕連連。呦呦游鹿,銜草鳴麑③。翩翩飛鳥,挾子巢棲。我獨孤煢,懷此百離④。憂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圣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注] ①短歌行:為樂府詩舊題。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詩當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遷:遠離。此指去世。③麑(ní):幼鹿。④百離:種種痛苦。離,同“罹”,憂苦。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四句從人亡物在寫起,看到父親生前用過的帷幕、幾筵,不禁觸物傷情,起筆十分自然。B.“神靈倏忽,棄我遐遷”中的“倏忽”一詞,生動地寫出了詩人喪親之后惘然若失的心態。C.“人亦有言”四句緊承上面的“憂”字展開,寫到自己白發早生,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早衰的憂傷。D.整首詩質樸本色,詩人把思親之情描寫得細膩、生動、真摯,體現出“工于言情”的特點。2.(情感態度)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詩經·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兩者表達的情感相同嗎 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曹丕詩 曹操詩(1)明確 關鍵詞句 “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2)理解 分析詩句 寫 ,形象生動,充滿親子的溫情。 寫鹿群在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畫面熱烈而和諧,詩人借此暢想 的熱鬧場景。 (3)概括 情感態度 以動物親子之間的和諧、相親來反襯 。 抒發 。 (4)整理 作答 二、(2025山東菏澤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9分)歸園田居(其五)陶淵明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①。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注] ①榛曲:草木叢生的幽僻之處。②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離婁》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③漉:過濾。④近局:近鄰。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詩人獨自策杖還家途中的情景和回家之后的活動為描寫對象,展現了詩人回歸田園后的具體生活。B.“崎嶇歷榛曲”渲染出當時社會的動蕩,以及道路的難行,形象地道出了詩人離開官場時受到的重重阻撓。C.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與近鄰農戶相處友好、往來密切。D.“歡”字下著一“來”字,自然傳神。此情此景,引得詩人怨起“夕”時短暫,興致難盡。4.(表達方式)這首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與《歸園田居》(其一)有相似之處。請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6分) 三、(2025陜西西安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9分)行行重行行[漢]佚名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①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②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 ①越鳥:南方的鳥。②棄捐:拋棄。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開篇連用四個“行”字,以疊詞手法感嘆遠行的路途漫長、距離遙遠。B.詩人以“胡馬”和“越鳥”比興,表達出對遠行之人早日歸家的殷切期望。C.“衣帶”一句寫人思念成疾日漸消瘦,與“衣帶漸寬終不悔”異曲同工。D.詩末主人公從悲吟中醒悟,表示不愿受相思之苦,將拋棄對方,自己保重。6.本詩中的“歲月忽已晚”和曹操《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都抒發了對人生短暫的慨嘆,但引發慨嘆的具體原因卻不相同,請簡要賞析。(6分) 五年高考練一、(2024新課標Ⅱ,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雨后為山亭獨臥葉夢得① 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 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 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 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 [注] 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2.(情感意蘊)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 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二、(2023新課標Ⅰ,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 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4.(情感態度)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一、1.D2.C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3.C “用對比的手法”錯誤,曹操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樣盡可能多地接納賢才,沒有運用對比的手法。4.C5.答案 (1)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2)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3)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5)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6)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7)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8)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二、1.答案 ①韻律感不同。“傻傻笨笨”更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②語義輕重不同。“傻笨”的語義較重,“傻傻笨笨”的語義則相對較輕。解析 “傻傻笨笨”是疊詞,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而“傻笨”一詞不具有這種效果。“傻笨”的語義較重,“傻傻笨笨”一詞語義則相對較輕。語境表明“守拙”的人并不是真的傻笨,因此用“傻傻笨笨”表達更恰當。2.答案 ①第一個“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虛浮的名聲,含貶義。②第二個“名”,指的是被歷史和世人認可、贊美的高尚美好的名聲,含褒義。解析 “世人競相追逐的如云煙的功名利祿”中的“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虛浮的名聲,含貶義。“成就的卻是完滿人格和千載身后名”中的“名”,指的是被歷史和世人認可、贊美的高尚美好的名聲,含褒義。兩個“名”都指名聲,但感彩不同。3.A “拙政園”的引號,表特定稱謂。A.表特定稱謂。B.表直接引用。C.表反語,有諷刺意味。D.表特殊含義。4.A “‘建安風骨’是指漢魏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人的剛正品格,近體詩《短歌行》即為代表”錯誤。“建安風骨”是文學風格,不是“人的剛正品格”;《短歌行》是樂府詩,屬于古體詩,不是近體詩。5.C 根據前文“深藏著對生命的強烈欲求和留戀”“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可知,語境強調的是“人的覺醒”,“人”對生命意義有了新的認識,排除A、D兩項;“追求”“把握”“發現”“思索”的順序應該為“發現、思索、把握、追求”,排除B項。三年模擬練1.C “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早衰的憂傷“錯誤。“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一何早”緊承前面的“憂”字展開,寫到自己白發早生,是從喪親之痛著筆的,沒有表達“對自己早衰的憂傷”。2.答案 (1)呦呦游鹿,銜草鳴麑(2)母鹿叫聲不停,銜著草呼喚小鹿 賢才歸附,自己設宴款待,賓主盡歡(3)自己的喪親之哀、孤獨之苦 對賢才的強烈渴望(4)①曹丕的詩中,“呦呦游鹿,銜草鳴麑”寫母鹿叫聲不停,銜著草呼喚小鹿,以動物親子之間的和諧、相親來反襯自己的喪親之哀、孤獨之苦。②曹操的詩中,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兩句,暢想賢才歸附,自己設宴款待,賓主盡歡的熱鬧場景,抒發對賢才的強烈渴望。解析 解答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一般步驟類型 答題要點 解題步驟同一作者描寫相似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 ①讀懂需要比較的詩句,并能準確比較鑒賞。 ②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結合全詩的感情基調分析。 ③分析思想感情時,抓住關鍵詞句,用語要準確恰當,不能亂套用。 ①找到需要比較的詩句。 ②分別找出相同內容和不同內容,整體把握后進行局部分析。 ③知人論世,聯系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作者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 ①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分析作者感情。 ②根據詩歌的不同類型特點,分析詩歌表達的感情。 ③結合全詩內容,分析詩歌主旨,進行恰當鑒賞。 ①先分析兩者的相同點,說明兩首詩共同描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②再分析兩者的不同點,說明兩首詩分別側重描寫什么內容,各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3.B “形象地道出了詩人離開官場時受到的重重阻撓”理解不當。“崎嶇歷榛曲”,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嶇,暗示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道路的難行透露出時代的特定背景。詩人是借此透露出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生活的艱難。4.答案 ①直抒胸臆。《歸園田居》(其五)中的“悵恨獨策還”寫詩人孤獨無伴,只身還家,難免悵然生恨;《歸園田居》(其一)中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厭惡以及對自然的熱愛。②借景抒情。《歸園田居》(其五)中的“山澗清且淺”正是詩人恬然自適心態的自然流露;《歸園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等景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③借事抒情。《歸園田居》(其五)中,“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荊薪代明燭”這些生活小事表現了詩人瀟灑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歸園田居》(其一)中,“開荒南野際”一事則寫出了詩人歸隱后內心的寧靜。解析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則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本詩第一句“悵恨獨策還”說詩人獨自悵然拄杖還家,“悵恨”直抒胸臆;《歸園田居》(其一)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意為少年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情致,天性本就喜愛山林,直接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厭惡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本詩第三句寫景,“山澗清且淺”說山澗流水清澈見底,流露出恬然自適之情,屬于借景抒情;《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描寫了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本詩第五至八句寫事,“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濾好家中新釀的美酒,烹一只雞款待鄰里;太陽落山后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描寫了詩人還家后的實事實景,屬于借事抒情。《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開荒南野際”寫詩人在南面的田野里開墾荒地,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的閑適自得。5.D “將拋棄對方,自己保重”錯誤。“棄捐”意為“拋棄”,“道”是“說”的意思,“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意為還有很多相思之言都不再說了,只愿各自保重,切莫受饑挨餓。6.答案 ①本詩主人公因未能與思念之人團聚而嘆人生短暫。思婦與游子“各在天一涯”,離別日久、相聚日少,頓覺時光飛逝、年華老去,就算往后相聚,日子也所剩無幾。②曹操因霸業未成而嘆人生短暫。他滿懷雄心壯志,無奈賢才難得、年華易逝,“天下歸心”的愿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憂從中來”。解析 本詩以思婦的口吻表達了對游子的思念之情,寫游子離家距離之遠、時間之久,思婦在思念中度日,日益憔悴衰老,進而感慨“歲月忽已晚”,感嘆人生短暫,與游子的相聚不知在何時,發出相聚日少的慨嘆。《短歌行》中曹操想要完成霸業而未完成,發出人生短暫的憂嘆。“去日苦多”的字面意思是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表達了曹操對光陰易逝的感嘆,這種感嘆源于曹操對統一天下的渴望,他深感時間的緊迫和生命的有限,借此詩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幫助他,但“天下歸心”的愿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從而“憂從中來”。兩首詩雖然都發出了對“人生短暫”的慨嘆,但一個出于對心上人的思念,一個出于對尚未實現理想的憂慮,具體原因并不相同。五年高考練1.C 詩人并沒有“憑軒望月”,他只是因多次看到“薄月當軒過”感受到時光匆匆,蟲聲也不足以“驚擾”他,令他心驚的,是秋蟲提醒他又一年的節序更替即將來臨,逼他正視人生易老的事實。2.答案 ①“白頭心事”即詩人念念不忘、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抗擊外敵、收復失地的志愿。②“臥聞刁斗起連營”,軍事意象的出現表明詩人時時牽掛對敵戰事;③“慚愧兒童話請纓”,寫詩人感慨自己雖壯心不已,卻已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請纓殺敵。解析 “白頭心事”指年邁的詩人如今心中放不下的事,答題時結合注釋①及詩句“臥聞刁斗起連營”“慚愧兒童話請纓”分析概括即可。3.A “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有誤。首句的意思是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的真諦,次句諷刺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并非指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4.答案 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每點3分,第①點闡明名言的含意,第②點結合魏了翁名言與林詩的相似之處進行分析,意思對即可)解析 首先,理解魏了翁名言的含意,其含意是桃李花在賣花擔上已經活力不再,觀者只欣賞賣花擔上的鮮花的話,是想象不到桃李花綻放的盛況的,只有親自到樹頭枝底才能看到它們盛開的樣子,體會到它們的活潑精神。或者說鮮花如果脫離了樹這一根源,就會失去生命活力。然后,聯系全詩,分析主題。首聯表明了詩人認為用“逐字箋”這種學習方法難以領悟經典真諦的觀點,流露出詩人對做學問流于表面的人的嘲諷之情。頷聯認為“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們口耳流傳的話語中。頸聯以“參禪”“修仙”為例,用類比方式闡述了親身治學方可獲得學問真諦的觀點。最后,詩人用魏了翁的名言強調自己的觀點。魏了翁名言蘊含的道理與詩人的治學觀點是一致的,求學須回歸本原,須自己去領會、體悟,方能獲得真諦。知識拓展概括分析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選擇角度 具體闡述作者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風格、理想抱負,有助于理解詩歌情感。標題 標題可能蘊含著諸多信息,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注釋 介紹寫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創作動機及詩歌的思想內容;介紹相關句子,一般暗示詩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紹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詩歌的藝術風格及情感基調;介紹別人對詩歌的評價,一般暗示詩歌的藝術特色。重要意象 把握詩中的重要意象,有助于理解詩中營造的意境,進而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重要手法 通過對重要手法的分析,理解作者使用該手法的意圖以及達到的表達效果,進而掌握詩歌的情感內涵。關鍵詞句 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感悟、觀點態度等,讀懂這些詞句有助于理解詩歌的主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