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談論昌耀的詩歌之前,我翻閱了網頁上可以查找到的關于昌耀先生的評論,有各大博士的論文、昌耀先生的推崇者的文章等,他們大多給他一個“悲情詩人”的稱號。我覺得他們絲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那么熱愛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對父親、母親以及其他人的離世,要不然面對誤讀的誣陷,要不然面對空無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煩惱、無回應的愛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被殺死多少回了,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給了他梵高式的磨難,也給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詩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來完成他應造就的詩歌使命。詩歌的句子不是與生俱來的,句子和詞語,是流淌在詩人敏感的情懷和敏銳的洞悉之中的。昌耀先生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在一次次打擊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與他人的不解,那么如何能獲得這些厚重的句子和詞語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與內容是并重的,縱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內心是空洞的,也不過是炫技而已,那樣的詩句,機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載靈魂的藝術。昌耀先生的詩,大多是充滿隱喻的。他吝嗇詞語,也吝嗇著詞語的修辭藝術,他的詩字里行間無不體現著他這樣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詩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詩的裁剪程度是一個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不分行的詩歌,其設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認為是“先鋒”的詩人書寫著。要讀明白昌耀先生的詩,不能單從字面上去解讀,還需要讀一讀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國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歷史進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寫詩,他是在用生命記錄著每一段經歷。(摘編自若小曼《淺談詩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我們在讀昌耀的詩集時,會發覺其選入的詩歌與網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異。作為研究昌耀的專家,燎原當然更早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當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詩作——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詩作時,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資料發現,收入昌耀詩集中的很多早期詩作,都并非當年的原貌,而是在1979年之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改寫。昌耀對其早期創作的“重寫”,已構成一個不容忽視、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現象。有人認為這種改寫“帶有根本性,涉及語言風格、修辭手段乃至價值觀的調整”。在我看來,昌耀對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徹底改寫,完全體現了他對詩歌標準新的認定,也體現了他重寫自己一生的意志和決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確立的“尺度”來嚴格考量自己。不僅重寫舊作,他還要讓那個一直在他身上的年輕苦役犯重新出來說話,這就是詩集中那些落款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實則明顯寫于八十年代并且“屬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說這是一個一生都在尋求“救贖”的詩人,那么重寫舊作就是他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他要留下一個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來的一生。縱然這給人們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這就是昌耀。他最終要奉獻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鑄就的“命運之書”,而非一部面目混亂、良莠不齊的全集或選集。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昌耀最獨特的,在我看來,是創造了一種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學追求相稱的文體,這種孤絕超拔、沉雄遒勁、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的文體,我們可以稱之為“昌耀體”。正是這種“昌耀體”使他的詩歌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存在。這種“昌耀體”當然不限于一般意義上的個人風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學追求和創作實踐(包括對早期作品的重寫)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不僅有獨特的詞匯學、修辭運作方式、意象系統,還有統攝性的精神風骨。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語言作品作為支撐。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創作,把這一切提升到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探討和研究的高度。“昌耀體”的顯著標志,正如人們看到的,首先來自昌耀高度自覺地與漢語言古典傳統的接通,由此給我們的“新詩”帶來了漢語本身的血質、底蘊、調性和文白之間的語言張力,帶來了一個“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種崇高感、歷史感和文脈貫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時而蒼勁恣肆、時而雍容華貴、時而高峻幽秘的文體風格。詩論家胡亮也曾這樣精彩地描述過他對昌耀的語言文體的印象:“他大量啟用古字古詞,粗糲,嶙峋,滯澀,猙獰,驚悚,硬語盤空,而又能透出個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講究到極致,精雕細刻,窮物盡相,甚至連每個小局部都會有生動的樂感和畫面感。”(摘編自王家新《論昌耀詩歌的“重寫”現象及“昌耀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昌耀是一位熱愛生命、有美學追求的詩人,他憑著敏感的情懷和敏銳的洞悉,在詩歌界達到了同梵高之于繪畫領域的地位。B.昌耀的詩在用詞和修辭藝術上往往顯示出簡潔的傾向,大多充滿隱喻,需要聯系歷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讀。C.昌耀以其成熟期的風格與“尺度”,對其早期作品進行了大幅度重寫,但并未使其早期創作發生質的變化。D.“昌耀體”是一種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的文體,就是因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詞語”。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詩人”的稱號,是因為那些博士、推崇者等沒有真正地讀懂他。B.昌耀先生的詩大多是充滿隱喻的,這與其生活經歷、歷史進程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C.昌耀十分重視對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與裁剪,他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的詩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體”不僅是昌耀創造的一種文體風格,更是與其精神人格、美學追求和創作實踐密切地聯系在一起。3.下列詩句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有關“昌耀體”風格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一位濱海女子飛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長者,/臨別將一束火紅的玫瑰贈給這位不幸的朋友。”(昌耀《一十一枝紅玫瑰》)B.“是的,在善惡的角力中/愛的繁衍與生殖/比死亡的戕殘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從空氣攝取養料,經由陽光提取鈣質,/我的須髭如同箭毛,/而我的愛情卻如夜色一樣羞澀。”(昌耀《良宵》)D.“斜掃過這金屬般凝固的鑄體,/消失于遠方巖表的反照,/遁去如騎士。”(昌耀《踏著蝕洞斑駁的巖原》)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 請簡要說明。(4分) 5.昌耀先生在詩歌創作上有哪些特點 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白蘭花戴 濤 我每次走過街邊的花店,總免不了朝里面的鮮花看上幾眼,心想會不會有白蘭花呢 可每次都會很失望。其實我也知道,白蘭花是不會出現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認識她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黃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貨公司買東西,這家公司坐落在已經繁華了百年的淮海路(舊名“霞飛路”)上。當我經過一個弄堂口時,感覺有一縷香氣飄來,自然清幽,還夾帶了一絲暖暖的甜味,這顯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氣中彌漫著的各類人造香精。于是我開始尋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來歲的老婦人,她坐在一張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著一個竹子編織的籃子,籃子里面鋪著一塊藍條白底的濕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著十幾朵奶白色的小花,它兩三厘米長,體形纖細,卻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阿婆,這是什么花 白蘭花。哦,白蘭花,這花真好聞。嗯,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老婦人說話的聲音,還有她的笑容,都顯得特別優雅,完全顛覆了我平日里對街頭擺攤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她賣花。這時走過來一對青年男女,女子問男子:老公,這是什么花 這么香呀。男子說:我也不知道。于是他們蹲下來問老婦人。當知道這叫白蘭花時,男青年顯得異常興奮:哇,這就是白蘭花!我看過幾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電影,里面都有在街頭叫賣“白蘭花”“白蘭花”的。這叫聲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電影,這聲音還在我的腦子里轉。老婦人微笑著看著他們:嗯,白蘭花在這個城市被人喜歡的時間啊,已經超過了我的年齡。女青年對男青年說:老公,我要買。好的。阿婆,這花多少錢一朵 難得你們年輕人喜歡,就送給你啦。說完,老婦人從籃子里精心挑選出一朵白蘭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鐵絲彎成一個鉤子,將花輕輕地掛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隨后還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們像白蘭花一樣美好。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濕潤了。告別了老婦人,我的心情卻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據,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會坐在弄堂口賣花嗎 可照她這樣的賣法,一天又能掙幾個錢 我開始有意無意地路過那里,然后買一朵白蘭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經營賓館的朋友聊天,他說他想打造一家能夠體現上海這座城市文化風貌的酒店,問我有什么建議。我說可以在每個房間放上一朵白蘭花,并且告訴客人,這是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聽后說:好像有點道理,可以試試。我說:這花由我來提供吧。朋友笑了,說:這點小生意你也做。我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老婦人,她的臉上還是那么優雅、那么平靜,說:這樣好嗎 這有什么不好 不是為了宣傳我們城市的文化嘛。老婦人終于同意了。明天您準備兩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過去。不麻煩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還是陪您去吧。我堅持道。老婦人見我這樣堅決的態度,也就只好答應了。我們說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給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這是在市中心區域的一排老式洋房,應該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推開她家的門,客廳的設計和家具的擺設全是歐式的。她讓我坐到沙發上,給我倒上一杯白開水,充滿歉意地對我說:真對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經不備咖啡、茶葉了。為了打破尷尬氣氛,我問她:您怎么會想到去街上賣白蘭花 她沉默了片刻,說:記得小時候,我看見媽媽穿的旗袍上總是別著一朵白蘭花。白蘭花的氣味就像是媽媽的氣味,然后整個城市好像也是這個氣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蘭花。從我上小學到開始教書,每天都會佩戴著一朵白蘭花。可是現在,白蘭花要從這個城市消失了,人們腳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蘭花。喜歡白蘭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頭賣白蘭花嗎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夠喜歡白蘭花。還有,我感覺拿賣花所掙的錢去幫助失學兒童,要比拿其他的錢更有意義,也更讓我開心。(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走過街邊的花店,總要朝里面的鮮花看上幾眼,這說明“我”對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婦人賣白蘭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難忘。B.精心挑選、小心翼翼地把鐵絲彎成鉤子、為女青年輕輕地掛上白蘭花……細致的描寫勾勒出溫馨的場景,這一場景令“我”深受感動。C.老婦人對體形纖細、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蘭花情有獨鐘,是因為白蘭花寄寓著她對丈夫、對母親的懷念。D.老婦人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和英勇壯舉,但“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優雅、寧靜、溫暖、愛心,看到了人性美與人情美的光輝。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致力于細節描寫,如“鋪著一塊藍條白底的濕毛巾”體現了老婦人對白蘭花的細心呵護。B.小說所寫一對青年男女買花的情節既刻畫了老婦人的形象,又為后文“我”找老婦人買白蘭花做了鋪墊。C.與《哦,香雪》的寫作視角不同,本文從“我”的視角出發,講述了“我”的所見所感,增強了真實性。D.小說運用插敘的手法,先寫現在,然后敘述往事,這樣安排設置了懸念,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8.老婦人并非因生活拮據而賣花,在小說結尾揭開這一謎底之前,前文已進行了暗示,請簡要分析。(4分) 9.茹志鵑的《百合花》被人們稱為“散文化小說”,這篇小說也具有“散文化”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齊桓公見小臣,三往不得見。左右曰:“夫小臣,國之賤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見,其可已矣!”桓公曰:“惡!是何言也!吾聞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身于萬乘之君;萬乘之君不好仁義,不輕身于布衣之士。縱夫子不欲富貴,可也;吾不好仁義,不可也。”五往而得見也。天下諸侯聞之,謂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節選自韓嬰《韓詩外傳》,有刪改) 材料二:國家惛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魯國安寧,外內無憂,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后,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乞師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賢,而后乃漸變為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亡之所損也。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矣;若智能見之,而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宋殤公、魯莊公知能見賢而皆不能用,故宋殤公以殺死,魯莊公以賊嗣。使宋殤蚤任孔父[注],魯莊素用季友,乃將靖鄰國,而況自存乎!桓公問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無害于霸乎 ”管仲對曰:“此極非其貴者耳,然亦無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管仲對曰:“不知賢,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 ”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國市租一年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 ”對曰:“疏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節選自劉向《說苑·尊賢》,有刪改) [注] 孔父:人名,宋國賢才。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孔子曰A管仲之賢B不得C此D三權者E亦不能使F其君G南面H而霸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乘,指國家擁有萬輛兵車,象征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是代表國家實力的一種說法。B.靡,無,沒有,與“風靡一時”和《曹劌論戰》“望其旗靡”中“靡”的含義不同。C.賤,低賤之人,形容詞作名詞,與《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中“故”“新”的用法不同。D.治,這里指治理得好,社會安定太平,與“齊桓公使管仲治國”中“治”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齊桓公認為平民百姓在君主面前不降低身份是可以的,自己因喜好仁義,降低身份也是應該的,所以五次前往最終見到了想見的官吏。B.魯僖公任用季友時,魯國內外無患;季友去世后,魯國受到南北夾擊,外患嚴重,只能向楚國求援。賢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C.如果國君的智慧不足,不能發現賢才,那也沒有辦法;但如果國君能夠發現賢才而遲疑不任用賢才,危害極大,宋殤公、魯莊公就是例證。D.齊桓公逐一滿足了管仲提出的三個條件,齊國得到有效治理并稱霸天下,孔子認為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齊桓公賦予管仲的三種權力。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下諸侯聞之,謂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 (2)魯不勝其患,乞師于楚以取全耳。 14.在對待賢才的問題上,齊桓公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請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概括。(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白居易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①鶴氅②人。紅蠟燭前明似晝,青氈帳里暖如春。十分滿盞黃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塵④。對此欲留君便宿,詩情酒分合相親。[注] ①高情:超然物外之情。②鶴氅:用鳥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美稱“鶴氅”,古時常作為名士的服裝。③黃金液:指酒。④玉塵:比喻雪。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題目中的“喜”字表達了詩人雪夜拜訪李郎中的心情,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B.首聯中,“鵝毛雪”寫出了大雪紛飛的場景,“可憐”表達了詩人對雪夜的喜愛之情。C.頸聯出句寫室內歡聚、熱鬧,對句寫室外雪大、清冷,對比強烈,極具畫面感。D.尾聯表達出詩人對和友人相聚的美好時光的珍惜,希望兩人飲酒賦詩、徹夜暢談。16.“燭”是中國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本詩和聞一多的《紅燭》都借“紅燭”表情達意,請簡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沁園春·長沙》中,深秋時節獨立湘江邊的毛澤東,面對宇宙的廣闊,發出慷慨激昂的心聲:“ , ” (2)《沁園春·長沙》中,描寫湘江上靜中有動、富有活力的場面的句子是“ , ”。 (3)中秋節期間,小剛和同學玩飛花令,以“明月”這一意象為題,吟詠了名句“ , ”。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攀巖,這項曾經的小眾運動,近年來已逐漸成為青年熱衷的生活休閑方式之一。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室內攀巖館正如 A 般涌現。①作為年輕人來說,②攀巖趣味性強、入門門檻低,③新手不需要帶什么裝備,④人來就行了。⑤在辦公樓下、商圈內、體育公園里,⑥攀巖墻隨處可見。⑦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⑧墻上就會爬滿跟攀巖線路“死磕到底”的年輕人。這些飛檐走壁的“巖壁舞者”,摘掉“脆皮青年”的標簽,成為當下新城市運動一道炫酷的風景。 室內攀巖運動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攀石、難度攀巖和速度攀巖。對于初學者來說,攀石通常是最適合開始練習的室內攀巖類型。起初,你可能 B 地認為攀巖需要有力的手臂肌肉,但其實重心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從腿部、背部到腹部等全身肌肉群的參與,所以你會發現,攀巖是一個“練肌肉”非常快并且能“雕刻肌肉”的運動。每個經常攀巖的人,都有極其漂亮的肌肉線條。不僅如此,攀巖還需要伸展和彎曲身體,這有助于提高身體的柔韌性。此外,攀巖還很“燒腦”,這是因為“巖壁”上那些五顏六色的巖點都是由專業人員設計的,所以,當你開始嘗試攀巖,第一步絕不是埋頭猛爬,而是要先學會讀線,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能力水平,思考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線和動作技巧。每一次攀爬,都是一次與自己對話、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的過程。 研究發現,與單純的體育鍛煉相比,攀巖在緩解焦慮、改善身體形象和提升整體自尊等方面顯示出一定的優勢。而且,攀巖的目標很明確,參與者可以在解決攀爬中的難題、逐級提升技能并最終實現目標的過程中,( 甲 ),這種連續的成就感有助于恢復并增強個人對生活的主導權和控制感。此外,( 乙 ):為了在巖壁上保持平衡,參與者必須保持專注,不能急躁,從而進入忘我的“心流狀態”。18.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19.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攀巖運動,鼓勵他們從“脆皮青年”蛻變為“巖壁舞者”,請為某室內攀巖館擬寫一則宣傳語。要求:包含“巖壁”“脆皮”兩個關鍵詞,使用對偶句式,表達簡明準確,40個字以內。(4分) 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21.文中第二段的“燒腦”作為網絡流行語被廣泛使用,它有何含義及表達特點 請簡要說明。(4分) 22.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北京時間10月30日4時27分,一道耀眼光柱點亮漆黑夜空。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奔赴中國空間站。10月30日12時51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實現“太空會師”。據悉,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中,首次作為指令長的“70后”航天員蔡旭哲,是我國目前重返空間站間隔時間最短的航天員;航天員宋令東、王浩澤,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90后”。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則均為80后。太空會師,實現了“70后”“80后”“90后”3個年齡層次航天員的“天宮”同框。(摘編自《人民日報》2024年10月31日) 材料二:①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夠觸摸到。希望你們都能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王亞平 ②奮斗是青春的底色,是青年人的本色。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③征途漫漫,惟有奮斗。當代青年能以自身奮斗參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何其幸運!生逢盛世,青年人以奮斗書寫精彩人生,定能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④據悉,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均為“80后”。這些航天員們,以青春之我逐夢太空,用勇氣和智慧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傳奇。他們的精神風貌,不僅是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對新時代青年奮發有為、擔當有為的最好注解。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以“青春閃耀、擔當有為、逐夢不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與解析1.B A.“在詩歌界達到了同梵高之于繪畫領域的地位”曲解文意。材料一中的“上天是公平的,給了他梵高式的磨難,也給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詩人的桂冠”是說昌耀經歷了與梵高類似的困境,并最終獲得了認可,并不是說他在詩歌界的地位等同于梵高在繪畫領域的地位。C.“但并未使其早期創作發生質的變化”錯誤。材料二明確提到昌耀對其早期作品的改寫“帶有根本性”,“昌耀對于自己早期作品……新的認定”,這意味著“重寫”使其早期創作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D.“就是因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詞語’”因果不當。根據材料一“那么如何能獲得這些厚重的句子和詞語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與內容是并重的”和材料二“它不僅有獨特的詞匯學……還有統攝性的精神風骨”等可知,“昌耀體”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詞語”。2.C “他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的詩皆在修改后才面世”以偏概全。根據材料一“他大部分的詩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和材料二“收入昌耀詩集中的很多早期詩作……不同程度的改寫”可知,原文表述為“大部分”“很多早期詩作”,并非全部。3.A 根據材料二可知“昌耀體”的風格特點:孤絕超拔、沉雄遒勁,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啟用古字古詞,粗糲、嶙峋、滯澀、猙獰、驚悚,有獨特的詞匯學、修辭運作方式、意象系統和統攝性的精神風骨。A.語言相對平實,風格質樸直白,也沒有運用修辭,沒有明顯的“昌耀體”的風格特征,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有關“昌耀體”風格的觀點。B.“善惡的角力”“愛的繁衍與生殖”“戕殘”等表述帶有一定的深度和獨特性,能體現“昌耀體”的風格特征。C.“須髭”用的是古詞,“我的須髭如同箭毛”“我的愛情卻如夜色一樣羞澀”體現了獨特的修辭運作方式,能體現“昌耀體”的風格特征。D.“這金屬般凝固的鑄體”“遠方巖表的反照”等具有青銅般的色調,能體現“昌耀體”的風格特征。4.答案 ①在論證思路方面,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②在論證方法方面,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解析 ①論證思路方面:首先提出了昌耀詩歌中的“重寫”現象,引起讀者的關注;接著詳細分析了昌耀對早期作品的“重寫”及其意義,論述了“昌耀體”的形成及其特點;最后總結了昌耀“重寫”現象的重要性和“昌耀體”的獨特價值,強調了昌耀對中國當代詩歌的貢獻。②論證方法方面:道理論證,文中引用相關專家燎原和詩論家胡亮的觀點,增強了論證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比喻論證,通過比喻形象地說明觀點,如將昌耀的詩歌比作“命運之書”,形象地表達了昌耀詩歌的深刻內涵。5.答案 ①充滿隱喻,吝嗇詞語及其修辭藝術,大多的創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體現了其用生命記錄著每一段經歷以及其成熟期對詩歌標準新的認定;③文體風格孤絕超拔、沉雄遒勁、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解析 ①結合材料一“昌耀先生的詩,大多是充滿隱喻的……無不體現著他這樣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詩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可知,他的詩充滿隱喻,吝嗇詞語及其修辭藝術,大多的創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結合材料一“昌耀先生不只是……用生命記錄著每一段經歷”和材料二“昌耀對于自己早期作品……對詩歌標準新的認定”等可知,他的詩體現了其用生命記錄著每一段經歷以及其成熟期對詩歌標準新的認定。③結合材料二“昌耀最獨特的……這種孤絕超拔、沉雄遒勁、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的文體,我們可以稱之為‘昌耀體’”等可知,他的詩文體風格孤絕超拔、沉雄遒勁、具有“新古典”性質和青銅般色調。6.C “對丈夫、對母親的懷念”錯誤。老婦人在述說她去街上賣白蘭花的原因時,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7.D “小說運用插敘的手法”錯誤。小說先寫現在,然后敘述往事,采用的是倒敘的手法。8.答案 ①老婦人的聲音、笑容特別優雅,這不像是街頭擺攤者或一般市民所能具有的氣質。②兩個年輕人喜歡并且想要買白蘭花,老婦人就送給他們。③“我”給老婦人帶來了生意,老婦人卻并不格外驚喜。④老婦人的家是市中心區域的老式洋房,客廳的設計和家具的擺設全是歐式的,這暗示了老婦人的生活并不拮據。解析 ①“老婦人說話的聲音,還有她的笑容,都顯得特別優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把老婦人的聲音、笑容與街頭擺攤者或一般市民進行比較,突出老婦人特別優雅的特點,暗示了老婦人并不是因為生活拮據而賣花。②“難得你們年輕人喜歡,就送給你啦”“老婦人……隨后還送上一句祝福……一樣美好”,這是對老婦人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老婦人把花送給喜歡并且想要買白蘭花的女青年,這說明老婦人賣花并不是為了賺錢。③“我把這一消息……她的臉上還是那么優雅、那么平靜……老婦人終于同意了”,“我”給老婦人帶來了生意,老婦人卻并不格外驚喜,經“我”勸說才同意,這說明老婦人賣花并不在意賺錢多少。④“第二天中午……她的家……客廳的設計和家具的擺設全是歐式的”,這是對老婦人家庭環境的描寫,老婦人的家是市中心區域的老式洋房,客廳的設計和家具的擺設全是歐式的,這暗示了老婦人的生活并不拮據。9.答案 ①這篇小說不以曲折復雜的情節取勝,只是敘述了一位老婦人賣花的平凡故事。②文中對老婦人的描寫多突出其身份特征,而無具體刻畫。③借老婦人突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人性美與人情美。④本文語言清新淡雅,抒情意味較為濃厚,表達含蓄。⑤本文以“白蘭花”為意象,“白蘭花”貫串全文,讓小說充滿詩情畫意。解析 “散文化小說”和“詩化小說”這類小說淡化情節,不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取勝,也少有沖突、懸念,呈現給讀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敘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合在色調平淡的描寫中。解答本題,可從虛化人物、淡化情節、注重環境描寫、語言散文化等角度分析。①從情節上看,這篇小說只是敘述了一位老婦人賣花的平凡故事,因為愛花,所以賣花,結尾表明老婦人賣花的原因。小說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不以曲折復雜的情節取勝,呈現給讀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②從塑造人物上看,文中對老婦人的描寫多突出其身份特征,沒有對老婦人進行具體的刻畫,淡化了人物形象。③從表現主題上看,小說敘述了與老婦人因白蘭花結緣的故事,人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優雅、寧靜、溫暖、愛心,看到了人性美與人情美的光輝,強調了簡單平凡背后的人性光輝。④從語言上看,這篇小說的語言注重抒情。如“當我經過一個弄堂口時,感覺有一縷香氣飄來,自然清幽,還夾帶了一絲暖暖的甜味”“祝福你們像白蘭花一樣美好”等語言抒情意味較為濃厚。⑤從意境上看,這篇小說以“白蘭花”為意象,這種花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滿詩意;這一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一如老婦人的形象,小說中“白蘭花”貫串全文,讓小說充滿詩情畫意。10.ABE “孔子曰”中“曰”表示后文是孔子說的話,A處斷開;“管仲之賢”作后句主語,主語后停頓表強調,B處斷開;“不得此三權者”是動賓短語,其后停頓,“亦”用于下句句首,E處斷開。11.C A.正確。B.正確。無,沒有/倒下/倒下。C.錯誤。用法相同。賤,低賤之人,形容詞作名詞/故,學過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新的理解和體會,形容詞作名詞。D.正確。治理得好,社會安定太平/治理。12.D “起決定性作用”錯誤。根據原文“管仲之賢……而霸矣”可知,齊桓公賦予管仲的三種權力和管仲的賢能都是齊國稱霸的原因,不能說“三種權力”起“決定性作用”。13.答案 (1)天下諸侯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齊桓公對待平民尚且能夠自降身份,何況是對待國君呢!(2)魯國不能承受這樣的禍患,向楚國請求救兵來保全國家。解析 (1)“猶”,尚且;“下”,自降身份與人交往,謙恭待人;“布衣之士”,平民;“況”,何況。(2)“勝”,經得住,能承擔;“患”,禍患;“乞師于楚”,狀語后置句,向楚國請求救兵;“全”,保全。14.答案 ①禮敬賢才(禮賢下士)。②發現、任用并信任賢才。③給賢才以尊貴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解析 根據材料一中齊桓公對待“小臣”的態度,以及材料二中管仲與齊桓公的對話,可以看出齊桓公是一個重視賢才,能夠虛心接受賢才意見的君主,他不僅三次拜訪“小臣”,還在聽到身邊之人的勸阻后,堅持自己的看法,最終五次拜訪得見“小臣”,這體現出他對賢才的尊重和重視。根據材料二中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以及齊桓公的做法可知,齊桓公能夠發現、任用并信任賢才,能夠給賢才以尊貴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去見一個職位低微的官吏,去了三次都沒有見到。身邊的人說:“小臣,是國中地位低賤的臣子,您去了三次還沒有見到,應當可以停止了!”齊桓公說:“唉!這是什么話!我聽說:平民不想要富貴,所以在大國之君面前不會降低身份;大國之君不喜好仁義,所以在平民面前也不會降低身份。縱使那個人不想要富貴,這是可以的;但我不喜好仁義,這是不可以的。”去了五次才見到那位官吏。天下諸侯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齊桓公對待平民尚且能夠自降身份,何況是對待國君呢!于是相從前來朝拜,沒有不來的。材料二:國家紛亂時,賢良之臣就顯現出來了。魯國大亂,季友的賢能就顯現出來了。魯僖公即位后任用季子,魯國安寧,國內外沒有憂患,推行政令二十一年。季子去世后,邾國攻打它的南邊,齊國侵犯它的北邊,魯國不能承受這樣的禍患,向楚國請求救兵來保全國家。魯僖公的本性,并非前二十一年總是賢明,然后才漸漸變為不賢明的,這是季子活著帶來的好處,也是季子去世帶來的損害。得到賢才或失去賢才,所帶來的好處或壞處就是像這樣得到驗證,而國君卻忽視任用賢才,真是非常令人痛心。如果國君的智慧不足以發現賢才,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國君的智慧能夠發現賢才,卻遲疑不能任用賢才,這樣大的危害就是身死國滅,小的危害就是國家動蕩,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宋殤公、魯莊公憑智慧能夠發現賢才但都不能任用賢才,所以宋殤公被殺死,魯莊公害了他的后代。如果宋殤公早任用孔父,魯莊公平素重用季友,這樣將能夠平定鄰國,更何況保全自身呢!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想讓酒在酒器中放壞,肉在砧板上放爛,這樣奢侈對稱霸有無妨害 ”管仲回答說:“這些絕非值得重視的事,這樣做對稱霸也無妨害。”齊桓公問:“怎么樣會妨害稱霸呢 ”管仲回答說:“不知道賢才,妨害稱霸;知道賢才卻不能任用,妨害稱霸;任用了賢才卻不信任,妨害稱霸。”齊桓公說:“說得好。”齊桓公讓管仲治理國家,管仲回答說:“地位低的人不能統治地位高的人。”齊桓公就任命他為上卿,但國家卻沒有治理好。齊桓公問:“這是什么緣故 ”管仲回答說:“貧窮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齊桓公便將齊國一年的市場稅收賜給他,但國家還是沒有治理好。齊桓公又問:“這是什么緣故 ”管仲回答說:“跟君主關系疏遠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關系親近的人。”齊桓公就尊他為仲父。于是齊國社會非常安定,終于稱霸天下。孔子說:“管仲這樣的賢才,如果不能得到這三種權力,也不能使他的君主居于尊位最終稱霸。”15.A “詩人雪夜拜訪李郎中”錯誤。題目中“李郎中見訪”的意思是“李郎中訪問我”,“見”在此處是“我”的意思。16.答案 ①本詩頷聯寫“燭”,寫了蠟燭的顏色和燭火帶來的溫暖與光亮,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對友人雪夜來訪的喜悅之情。②聞一多《紅燭》中的“紅燭”,是獨立鮮明的意象,象征著奉獻自我、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解析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中,“紅蠟燭前明似晝”是寫坐在紅蠟燭前,感覺明亮如白晝。可以想象燭火在這樣的雪夜帶來的溫暖與光亮,友人來訪的情誼如同這燭火照亮詩人內心,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對友人雪夜來訪的喜悅之情。而聞一多《紅燭》中的“紅燭”意象鮮明,具有象征意義,象征著奉獻自我、不屈不撓的精神。紅燭燃燒自己,為世界帶來光明,體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17.答案 (1)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2)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3)(示例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示例2)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示例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18.答案 ①將“作為”改為“對于”。⑦改為“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解析 ①“作為……來說”搭配不當,可將“作為”改為“對于”。⑦有歧義,“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有兩種理解:“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和“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結合現實生活,可改為“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19.答案 (示例)告別脆皮生活,勇攀巖壁高峰。解析 擬寫宣傳語,一要緊扣主題,本題要求為某室內攀巖館寫宣傳語,宣傳語要包含“巖壁”“脆皮”兩個關鍵詞;二要有號召和鼓動作用,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攀巖運動,鼓勵他們從“脆皮青年”蛻變為“巖壁舞者”;三要使用對偶句式,使宣傳語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明快,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據此擬寫即可。20.答案 (示例)A雨后春筍 B理所當然解析 A.語境是說,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室內攀巖館大量出現;再結合橫線前后的“正如”“般”可知,此處要填一個帶有比喻義的成語。可填“雨后春筍”。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B.語境是說,人們基于對攀巖運動的直觀印象,認為攀巖靠手臂力量就行,可填“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從道理上說應當這樣。21.答案 ①“燒腦”即燃燒腦細胞的意思,指人們調動知識儲備,進行大量思考,從而充分“燃燒”腦細胞的行為。②在文中,“燒腦”用來形容攀巖運動中選擇路線和動作技巧的思考過程,強調了攀巖不僅是體力活動,更是一項需要大量思考和策略運用的運動,生動形象地突出了人們在進行攀巖運動時在思維層面所面臨的挑戰和需要付出的努力。解析 先解釋含義。“燒腦”在一般語境中的含義是燃燒腦細胞,指人們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大量深入的思考,讓大腦處于高度運轉的狀態。然后聯系語境分析表達特點。文中使用“燒腦”來形容攀巖運動中思考路線和動作技巧的過程,將抽象的、需要耗費大量腦力進行思考規劃的過程,用一種非常直觀且富有畫面感的方式呈現了出來。通過“燒腦”這個詞,把人們在進行攀巖運動時在思維層面需要面臨的挑戰和需要付出的努力,以一種輕松、形象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傳達給了讀者。22.答案 甲:持續獲得正面的反饋 乙:攀巖還是一項沉浸式的運動解析 甲處,根據前句“攀巖的目標很明確,參與者……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及后句“這種連續的成就感有助于……控制感”可知,語境是說攀巖目標明確,在解決難題、提升技能并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讓參與者不斷得到如成就感這樣的正面反饋,故可填“持續獲得正面的反饋”之類的內容。乙處,根據后句“為了在巖壁上保持平衡,參與者必須……忘我的‘心流狀態’”可知,語境是說攀巖是一項需要參與者非常投入的運動,故可填“攀巖還是一項沉浸式的運動”之類的內容。23.[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題目要求以“青春閃耀、擔當有為、逐夢不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材料一描述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以及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實現“太空會師”的事件,強調了不同年齡段航天員的參與合作,體現了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與取得的成就。材料二中,引用王亞平關于夢想與奮斗的名言,強調青年要有夢想并為之努力;提到奮斗是青春的底色,指出當代青年能夠參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是幸運的;強調航天員們的精神風貌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也是對新時代青年奮發有為、擔當有為的最好注解。話題“青春閃耀、擔當有為、逐夢不停”中,“青春”象征著活力、希望、進取,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擔當”指承擔責任,勇于面對挑戰,體現青年一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為”體現青春的價值和意義;“逐夢”體現青春的激情和動力。寫作時,應立足于航天員的奮斗精神,聯系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探討如何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參考立意] (1)青春夢想,奮斗不止。(2)擔當使命,傳承航天精神。(3)青春當以奮斗為底色。[例文]青春的星河,奮斗的征途浩瀚宇宙,星光璀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如同一道耀眼的光柱,劃破夜空,照亮了我們青春奮斗的征途。“70后”“80后”“90后”三代航天員的“天宮”同框,不僅象征著中國航天事業的薪火相傳,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勇于擔當、逐夢不停的精神風貌。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我們每一個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星空浩渺,夢想為帆。航天員王亞平曾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夠觸摸到。”夢想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青年一代的夢想,不應是空中樓閣,而是要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緊密相連。正如那些為了航天夢,數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頑強拼搏的航天員們,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夢想的價值,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征途漫漫,奮斗作槳。青春的底色是奮斗,青年人的本色是擔當。我們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要有信心和能力實現目標。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以航天員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為指引,在學習、生活中,勇于挑戰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奮斗的人生最精彩。唯有奮斗,才能讓青春閃耀出更加奪目的光芒。時代浪潮,逐夢揚帆。“神舟”飛天,“嫦娥”奔月,這些偉大的成就,無不凝結著幾代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也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歷程。他們以青春之我,逐夢太空,用勇氣和智慧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傳奇。他們的精神風貌,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對新時代青年奮發有為、擔當有為的最好注解。新時代青年,應當以他們為榜樣,傳承和發揚這種逐夢不停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里,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青春是奮斗的黃金時期。讓我們以航天員為榜樣,以夢想為帆,以奮斗作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揚起青春的風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讓我們用青春的激情和奮斗的汗水,譜寫出一曲無悔的青春之歌,讓青春在奉獻中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