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4月聯考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人發明的風箏,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是最早的飛行器之一。風箏亦稱為紙鳶、紙鷂、風鳶,形狀不一。如《紅樓夢》第七十回所描述,風箏有蝴蝶形、魚形、螃蟹形等。清末滿族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風箏》中寫道:“風箏即紙鳶,縛竹為骨,以紙糊之,制成仙鶴、孔雀、沙雁、飛虎之類,繪畫極工。”風箏在空中飛行時受到三種力的作用:重力、空氣動力、拉力。稍有氣流,風箏就上升。當風力微弱或無風時,風箏因其自重而下降。放風箏者常拉緊線跑動,借相對氣流運動而使風箏飄浮或升空。此時,風箏沿一大圓弧運動,拉線之長即其運動軌道的半徑。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若干飛行先驅稱自己的實驗飛機是“動力風箏”或“巢形風箏”。1909年,在蘭斯航空展覽會上曾以一串風箏攜帶軍事觀察員升空。中國風箏不僅對現代空氣動力學和航空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現代科學的其他許多方面也有甚多貢獻。如美國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于1752年利用風箏探測空中閃電的性質;在氣象觀察方面,利用風箏將溫度計攜至高空測量高空云層的溫度。對于紙質風箏起源的時間,曾眾說紛紜:或說漢代初期韓信創制,其依據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部第四十二·紙鳶》所記;或說五代漢隱帝時宮人侍者李業所創,其依據是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卷二十二《辯證類·紙鳶》所述;另據《新唐書·田悅傳》載,又有人認為是唐代創制。漢代說似乎太早,五代說又似乎太晚。據目前考證,紙質風箏起源于蕭梁朝。唐代李冗的《獨異志》卷中寫道:“梁武帝大(太)清三年,侯景反,圍臺城,遠近不通。簡文與太子大器為計,縛鳶飛空,告急于外。侯景令左右射之。及墮,皆化為禽鳥飛去,不知所在。”唐代馬總在《通紀》卷七中亦有類似記述。從歷史文獻看,它最初是作為戰爭通信的手段,然后成為宮中娛樂物,再發展為平民百姓,尤其是兒童的嬉玩物。迄南宋止,據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載,市上已有專賣風箏的小經紀了。先有紙鳶、風鳶,而后有風箏。大概是紙鳶中又有了帶響聲的構件,其聲似箏,故名風箏。唐代高駢《風箏詩》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有聲的風箏無疑是從無聲的紙鳶發展來的。大約明清時期,“風箏”一名才成為無聲與有聲的紙鳶的統稱。關于有聲紙鳶的造法,明代陳沂在其《詢芻錄》中說:“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名俗呼風箏。”這就是說,在紙鳶竹架的頭部同時捆扎上一根短小竹笛,放風箏時,氣流通過竹笛而鳴響。在談及風箏的起源時,我們曾反復強調紙質風箏。至于木質風箏,其起源還要早。戰國時期墨家創始人墨翟、東漢科學家張衡,曾分別創制稱為木鳶和木雕的飛行器。(摘編自戴念祖《文物中的物理》)材料二: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展深深植根于農耕社會的生產力基礎與文化土壤之中,其知識體系的構建始終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相連。從《考工記》被尊為工藝典范收入《周禮》,到《墨經》理論體系在漢代后逐漸散佚的命運對比中,清晰可見古代科技發展的實用主義脈絡。《考工記》記載的車輪制造采用“規、矩、水、縣”四法檢測質量,雖暗含幾何學原理卻止步于經驗總結;而《墨經》提出的力學定義“力,形之所以奮也”,因缺乏實踐支撐最終湮沒于歷史長河,這種“重術輕學”的特征成為中國古代物理學的重要標識。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古代物理學展現出獨特技術智慧的同時,也存在某些不足。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不僅記錄了地磁偏角現象,更通過觀察聲學共振改良軍樂器,但其研究始終服務于歷法修訂、軍事裝備等實際需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系統記載的提花機結構,雖暗合機械聯動原理,其傳承卻依賴工匠口授而非理論解析。這種知識形態導致技術發展常陷于螺旋循環:宋代燕肅耗費四十年復現指南車,本質上是對前代機械的經驗重構,而非基于力學理論的創新突破。中西科技發展路徑的差異在近代尤為凸顯。李約瑟統計顯示,1600年前中國有26項重大技術發明西傳,但伽利略開創的實驗科學方法使西方完成質的飛躍。沈括雖早于歐洲四百年發現磁偏角,卻未能像吉爾伯特那樣構建地磁學說;《墨經》雖系統論述小孔成像原理,終究未能催生出開普勒《折光學》般的理論體系。這種分野源于社會認知結構的深層差異:儒家“經世致用”思想將科技限定為“器用”層面,程朱理學“格物致知”最終導向倫理認知,而西方在資本主義推動下形成的學術共同體,構建起“理論—實驗—技術”的創新鏈條。回望中國古代物理學史,其經驗性成就與理論局限共同構成獨特的發展邏輯。祖沖之《綴術》的失傳與《考工記》的千年傳承,折射出技術經驗與理論體系的失衡。這種特征既造就了“四大發明”的輝煌,也使近代轉型陷入困境。當我們以歷史眼光審視這些成就時,既要避免以現代標準苛責先人,也需清醒認識制度性制約因素,方能真正理解中華科技文明的特質與價值。(摘編自《〈中國古代物理學史〉緒論》)1. 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之一,其材質多樣、形狀各異,這使風箏有了不同的分類。B. 稱自己的實驗飛機是“動力風箏”或“巢形風箏”,表明這些飛行先驅認真研究過中國風箏。C. 南宋時期的集市上已經出現了專賣風箏的小經紀,說明風箏已徹底轉變為民間百姓的嬉玩物。D. 先有紙鳶、風鳶,而后有風箏,有聲的風箏從無聲的紙鳶發展而來,而木質風箏起源更早。2. 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古代物理學具有“重術輕學”的特點,這從《考工記》和《墨經》不同命運結局可以看出。B. 中國古代物理學存在某些不足,比如知識形態導致古代技術發展常陷于螺旋循環的怪圈。C. 西方“理論—實驗—技術”創新鏈條的構建,證明社會認知結構對科技發展路徑有著重要作用。D. 中華科技文明呈現出技術經驗與理論體系失衡的特征,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獨特的發展邏輯。3. 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和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中借助風箏受力作用示意圖,形象具體地說明其在空中飛行的力學原理。B. 材料一中以中國風箏為例,介紹了風箏的起源時間,并闡述其分類和發展過程。C. 材料二將中西科技的發展進行對比,突出了中國古代物理學研究的獨特智慧及先進性。D. 材料二引用李約瑟統計數據,表明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對世界曾有過重要影響4. 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風箏的作用。5. 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展過程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請你結合材料,對當代科研工作者提出建議。(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周樸園(指窗)窗戶誰叫打開的?魯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地走向中門)周樸園 (看她關好窗門,忽然覺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貴姓?魯侍萍 我姓魯。周樸園 姓魯。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魯侍萍 對了,我不是,我是江蘇的。周樸園 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魯侍萍 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周樸園 (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魯侍萍 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周樸園 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魯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周樸園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魯侍萍 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周樸園 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魯侍萍 哦,好地方。周樸園 你三十年前在無錫嗎?魯侍萍 是,老爺。周樸園 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魯侍萍 哦。周樸園 你知道嗎?魯侍萍 也許記得,不知道老爺說的是哪一件?周樸園 哦,很遠的,提起來大家都忘了。魯侍萍 說不定,也許記得的。周樸園 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我想打聽打聽。可是那個時候在無錫的人,到現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著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魯侍萍 如若老爺想打聽的話,無論什么事,無錫那邊我還有認識的人,雖然許久不通音信,托他們打聽點事情總還可以的。周樸園 我派人到無錫打聽過。——不過也許湊巧你會知道。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家姓梅的。魯侍萍 姓梅的?周樸園 ①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嗎?魯侍萍 不敢說。周樸園 哦。魯侍萍 我倒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的。周樸園 哦?你說說看。魯侍萍 ②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周樸園 也許,也許你弄錯了,不過你不妨說說看。魯侍萍 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矩的。周樸園 (苦痛)哦!魯侍萍 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館,剛生的孩子她抱在懷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樸園 (汗涔涔地)哦。魯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周樸園 (抬起頭來)你姓什么?文本二:放下你的鞭子(節選)[注]陳鯉庭青工 鞭子放下來!(挺身欲來,為左右兩人所阻)漢子 請你少管閑事。(怒)青工 我偏要管!(一躍上臺)快放下!漢子 我打的是我自己的女兒,用不著誰來管。青工 我們都是一樣窮苦的人,用不著誰來欺侮誰。漢子 在這個世界上,誰能養活她,誰就有權使用她。朋友,你年紀輕輕,還不懂得這個道理哩!青工 這是你拿鞭子打人的道理嗎?在這世界上不應該有這種人吃人的道理!漢子 什么?“不應該”,“人吃人”,我可顧不到這許多。(又舉起鞭子欲打)青工 ③放下你的鞭子!青工 那么你們是什么地方人?你們是從關外逃來的嗎?香姐 是的,我們的家就在沈陽,先生,你們不記得“九·一八”嗎?(回憶)日本兵開到沈陽,幾十幾萬的中國兵說是受了什么不準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著我們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那兒受苦。青工 (氣憤地)哼!(轉過氣來)后來你們怎么樣呢?香姐 后來我們每家還捐了三塊錢,他們說送點錢給東洋人,他們就不會來糟蹋我們了。其實你把全部家產交給他們,還是要你的命。我們也想過,這樣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們也投了義勇軍和這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們倆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漢子 (痛苦地)最可憐的是你媽,她活著的時候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連死也死得那么可憐……香姐 (哭泣著)爸爸,爸爸。漢子 而且我現在還發了瘋,打你罵你,想從你身上榨出咱們的飯來!天哪,怎么的,誰使我瘋的呢?青工 那你怨恨誰呢?漢子 人家都說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許是的。青工 我告訴你們,使你們挨冷受苦,無家可歸的是日本帝國主義,是不抵抗的賣國漢奸!漢子 先生的話固然不錯,可是叫我們怎么辦呢!青工 怎么辦呢?咱們就得一伙兒去,向壓迫我們、剝削我們的人算賬去——這才有我們的生路!漢子 香姐(齊)可是叫我們拿什么去打倒他們呢?青工 你要打倒他們,(拾起鞭)你應該用你這個武器。我們是有我們的武器的。就是空著兩只手,拳頭也是我們的武器呀!漢子 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飛機大炮呀!青工 只要大家齊心,團結起來,這力量比什么都大!觀眾 ④對呀!大家聯合起來,一齊去打倒我們的仇人!(有刪改)【注】《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的抗戰街頭劇。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地走向中門”中“慢慢地”,表明魯侍萍內心的痛苦、矛盾。B. 聽到侍萍說出“侍萍”這個名字,周樸園“抬起頭來”驚問,說明周樸園想見到當年的侍萍,思念之情躍然紙上。C. 文本二寫青工、漢子街頭偶遇,與《雷雨》寫魯大海、周樸園在周公館沖突一樣,都通過寫生活場景折射出時代背景。D. 文本二作者對漢子的態度是既哀其不幸遭遇,又憫其蒙昧不爭,因而借青工之口開導、激勵他奮起抗爭,尋找出路。7.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句子①“很賢惠,也很規矩”運用了反語,周樸園極盡贊美之能事,意在掩蓋自己曾經犯下的罪惡,維護自己的身份、地位。B. 句子②潛臺詞豐富,言外之意是“她要是小姐怎么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你又何必如此虛偽?”C. 句子③,以劇中人物的臺詞為標題,既能強調人物的強烈情感,又可以借此提示有關劇情。D. 句子④是觀眾的話,鼓勵民眾拿起抗戰武器,勇敢地反抗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8. 魯侍萍和周樸園都說無錫是個“好地方”,他們的心理一樣嗎?請簡要分析。9. 阿爾貝·加繆提出:何謂反抗者?一個說“不”的人!請闡述文本一中的魯侍萍和文本二中的漢子是否是反抗者。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②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蚤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維霰。”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①時也。③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義帝②。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④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增亦人杰也哉!(蘇軾《論范增》)【注】①卿子冠軍:秦末楚懷王封給臣子宋義的稱號。②義帝: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秦二世二年,被楚地反秦軍首領項梁等擁立為王。10. 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增A始勸項梁立B義帝C諸侯以此D服從E中道F而弒之G非增H之意也。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間,離間,與《庖丁解牛》“彼節者有間”中的“間”意思不同。B. 蚤,同“早”,與《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意思相同。C. “增之欲殺沛公”與《齊桓晉文之事》“牛何之”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D. “用”,任用,采用,與《燭之武退秦師》“吾不能早用子”的“用”意思不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中引《詩經》中的話意在證明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項羽的性格也是變化著的。B. 蘇軾認為范增離開項羽的最佳時機是項羽刺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C. 蘇軾認為立義帝一事,范增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義帝的存亡,不僅關系到楚的盛衰,范增也與其禍福密切相關。D. 文章用物品必先腐爛才能生蟲,人必先有懷疑之心然后才聽得進讒言,來說明項羽早就開始懷疑范增。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2)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14. 蘇軾對范增有怎樣的評價?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懷①元好問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黃華②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注】①貞祐元年,蒙古軍南侵,詩人故鄉山西忻縣受到波及。詩人流寓三鄉后又移居登封,是歲之秋,蒙古軍占領山西全境。這個壞消息使詩人心情十分沉痛,在縣北十里的嵩山中,他寫下了這首詩歌。②華:同“花”。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歌首聯從觸覺、聽覺和嗅覺等角度交代了季節、天氣等,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B. 頷聯上句中的“黃華”應是菊花,與下句中的“白發”,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C. 頷聯中的“先”字,好像在抱怨白發專門欺負詩人這個“遠客”,這句看似無理,實則映射了詩人的內心。D. 詩人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感悟,使得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16. 有人評價這首詩歌“雖意境蒼涼,情感悲愴,但結尾有柳暗花明之妙”。請你結合詩歌,談談對這一評價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表示,對于一個夾在大國之間又“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國”,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變勇敢并懂規矩。(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在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讓曾皙不要有所顧慮,大膽說出自己的理想,因為每個人只是說說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說到東北的“報春使者”,側金盞花絕對 ① 。三月的東北,冰雪還未完全消融,就能在林下看到它的身影。初時只是一個個其貌不揚的花苞,藏在落葉堆里。等它準備好了,才會在陽光明媚的日子慢慢綻放,一小簇一小簇,在林下像一個個小太陽,熠熠生輝。為什么側金盞花要選擇蕭瑟的早春綻放呢?這主要是因為,側金盞花多生于林下,等到大樹長得 ② 時,它很難曬到太陽。所以,為了爭取充足的陽光,側金盞花決定“錯峰出行”!在大樹長葉之前,側金盞花開始綻放,在一片嚴寒中美滋滋地享受“專屬日光浴”。因為頂著冰雪盛放的特點,也有人叫它“頂冰花”。選擇在春寒料悄時獨自美麗,意味著側金盞花早春時節要做很多保暖工作。側金盞花的植珠很矮,既避免了寒風襲擾,也可享受地表較高的溫度。而且,深色系的花萼也能吸收更多的熱量。神奇的是,它富有光澤的花瓣會排列成凹面鏡一樣的結構,在晴郎的天氣隨著太陽轉動,通過陽光來增加花的溫度。18. 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頂冰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 )A. 并蒂蓮 B. 傲霜菊 C. 關山月 D. 滿庭芳19. 文中第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20.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 文中畫波浪線“錯峰出行”指什么?為什么要加引號?22. 我國東北地區某少兒科普欄目計劃制作一個科普小視頻,推出側金盞花卡通形象。請你根據以上材料,替側金盞花寫一段自我介紹,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80個字。四、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2025年初,AI引發人們熱議。某青年在使用AI個性化學習系統時發現,AI通過分析其行為數據,不斷推送“最適配”的職業規劃建議。他感嘆:“算法比我更了解自己。”但哲學家指出:“若將自我價值交給數據定義,人類將失去探索未知的勇氣。”與此同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修復師堅持“手工描摹”,認為“每一筆的瑕疵都是人文精神的烙印”。算法的“精準”與人文的“不確定性”,科技考量與人文堅守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青年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學年度高一4月聯考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 D 2. D3. C 4. ①用于軍事。在古代作為戰爭通信的手段,可以用風箏發送戰爭信息,請求救援等。②用于娛樂。由宮中娛樂物,發展為平民百姓,尤其是兒童的嬉玩物。③用于實驗探測。中國風箏不僅對現代空氣動力學和航空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現代科學的其他許多方面也有貢獻。5. ①科研要緊密結合實際需求,解決實際問題,注重技術應用。②不能僅滿足于經驗總結,要重視理論研究,構建理論體系③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避免制度性制約,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④要有創新意識,不能局限于對前人成果的經驗重構,要實現創新突破。⑤要重視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構建“理論——實驗——技術”的創新鏈條。(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 B 7. A8. ①周樸園的“好地方”:對自我美化的過往的懷念,是虛偽的溫情包裝。②魯侍萍的“好地方”:對痛苦過往的反諷,是壓抑的悲憤與清醒。9. ①加繆所說的“反抗者”,核心是“拒絕接受不公”的“說不”姿態,這種姿態未必是激烈的行動,也可以是真相的揭露、認知的覺醒。②魯侍萍的反抗是個體層面的“拆穿式反抗”:她面對的是周樸園代表的階級壓迫與道德虛偽,以“揭穿真相”為武器,否定自己“被遺忘、被美化”的命運,是深沉而堅定的“說不”。③漢子的反抗是集體層面的“覺醒式反抗”:他面對的是日本帝國主義代表的民族壓迫,從“麻木認命”到“認清敵人”,否定“苦難即宿命”的謊言,是起步卻充滿力量的“說不”。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10~14題答案】【答案】10. CEG11. C 12. A13. (1)在眾人之中發掘識別宋義,提拔他做上將軍,這樣做還不夠賢明嗎?(2)在項羽殺宋義時,項羽和范增一同為義帝之臣,還沒有確定君臣名分。14. ①范增不明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項羽成就功名,是淺陋的;②范增讓高祖畏懼,他的離去導致項羽的滅亡,堪稱人杰。(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 A 16. ①意境蒼涼:詩歌前三聯用涼葉、雨聲、秋風、秋霜、黃華、西風、秋蟲、寒鵲等意象,勾畫了一幅蕭瑟凄涼的秋日景象,營造出蒼涼的意境。②情感悲愴:詩人因戰亂只能流落在異鄉,看到秋日蕭瑟之景難免觸景生情,生發出“白發先從遠客生”的慨嘆,表達了有家難回的悲愴。③柳暗花明:尾聯詩人在痛苦傷心中想到家鄉,希望踏上家鄉的小路,望一望家鄉的山,“明”字透露出期盼和希望,情感發生逆轉,有柳暗花明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 ①. 加之以師旅 ②. 因之以饑饉 ③. 端章甫 ④. 愿為小相焉 ⑤. 何傷乎 ⑥. 亦各言其志也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18~22題答案】【答案】18. B 19. “春寒料悄”應為“春寒料峭” “植珠”應為“植株” “晴郎”應為“晴朗”20. ①當仁不讓 ②郁郁蔥蔥21. ①“錯峰出行”指側金盞花為了爭取充足陽光,搶在大樹長葉前綻放。②加引號是為了表明此處“錯峰出行”有特殊含義,不同于通常所說的避開人流、車流高峰時段出行。22. “大家好!我是側金盞花,東北的‘報春使者’!我頂著冰雪在早春綻放,金燦燦的花兒像小太陽。為了享受充足的陽光浴,我聰明地在大樹長葉前開花!也有人叫我勇敢的‘頂冰花’哦!”四、寫作(60分)【23題答案】【答案】例文:以算法為鏡,以人文為魂算法在日益“精準”的規劃和建議中,我們到底如何平衡算法與人文“不確定性”的深層關系?自我價值的坐標,該由數據定義,還是在人文探索中生長?算法的精準性固然為自我認知提供了高效參考,卻難掩其對自我價值的扁平化解讀。AI 通過歸納行為數據生成的“適配建議”,本質是對過往經驗的數學化總結。去年某教育平臺推出的“AI 升學顧問”,雖能依據學生模考成績、興趣測試給出院校清單,卻無法預判一名理科生因讀《時間簡史》萌生的天文夢,也無法理解文科生為一首古詩觸動而立志傳承非遺的熱忱。算法能計算“最優解”,卻算不出人類靈魂中那些超越數據的、流動的可能性。若青年一味將自我價值錨定在算法的“精準畫像” 里,便如同把生命裝進預設的程序框,最終會失去自我豐富的個性。反觀人文領域的“不確定性”,恰恰是自我價值生長的沃土。敦煌研究院的修復師們面對壁畫殘片時,從沒有“標準答案”,同一處飛天飄帶的補繪,不同修復師會因對唐代審美理解的差異,勾勒出略有不同的弧度。那些在旁人看來是“瑕疵”的筆觸偏差,實則是修復者對歷史人文的敬畏與思考。這種“不確定”不是隨意,而是人文精神的鮮活注腳。作家余華在創作《活著》時,最初設定的主角并非福貴,而是在反復修改中才逐漸讓這個飽經苦難卻堅守生命的農民形象站立起來。這說明自我價值的真諦不是數據標簽的堆砌,而是在人文堅守中不斷突破邊界、豐盈靈魂的過程。當代青年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本應是算法精準與人文堅守的辯證統一。用算法的“精準”為自我認知搭建框架,比如借助 AI 學習系統梳理知識漏洞,卻不被其限定學習方向;參考AI職業建議了解行業趨勢,卻不因此放棄對小眾領域的熱愛。就像00后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既用直播算法分析觀眾喜好,讓面塑藝術走進大眾視野,又始終堅持手工捏制,在每一個面人表情的細微差異里,留住傳統手藝的溫度。算法如鏡,能映照出我們已知的自我;人文如魂,能引領我們探索未知的可能。青年不必糾結于 “算法是否比我更懂自己”,因為真正的自我價值,從不是被數據定義的靜態結果,而是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織中,以勇氣突破算法的邊界,以熱愛填補 “不確定” 的空白。當我們既能用算法優化路徑,又能懷人文之心奔赴遠方,方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走出屬于自己的、兼具理性與溫度的人生軌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