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練 古詩詞誦讀一、 語言文字運用(一) 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宋詞的耀眼絢麗,并不遜于唐詩的燦爛輝煌。遺憾的是,無論是唐還是宋,閃耀于文壇的女性作者①________。我們知道的,僅僅有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等。許多天資聰穎、文辭造詣不輸須眉的女詞人的芳名連同其杰作都被遺忘和湮沒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世風里而幸存傳世者鳳毛麟角。詞到南宋,日臻成熟,洗盡了鉛華,拓寬了視野,更加自由而多側面地觀照社會人生。到了宋末,面對元蒙的入侵,詩詞自然要擔當起“記錄時代”的使命,這時的宋詞急速“變身”,記錄兵連禍結、百姓②________之狀,抒發國恨家仇、生死別離之痛,弘揚愛國主義、人文精神就成了這一時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③________,在拯救民族危亡的吶喊聲中,宋代文壇上的“半邊天”沒有缺席。她們哪怕曇花一現,也感天地,泣鬼神。1.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 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變身”“半邊天”兩處使用了引號,其引號的作用是否相同?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語言文字運用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5題。虹關佇立,徽墨式微。近百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書寫工具,使得人們迅速地移情別戀,墨與硯臺的耳鬢廝磨,也早已被墨汁橫插一杠,固態墨便黯然失色,近年來漸漸被人遺忘。到后來,實現了從紙張到數字化的華麗轉身,書寫也已成為少數人的事情了,墨塊更是被束之高閣,制墨傳習幾乎無人問津。徽墨,制作濫觴于南唐,興盛于明清,享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之美譽。有權威人士言之鑿鑿指陳,北京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數十塊虹關徽墨。徽墨無聲,虹關有幸,虹關徽墨不負眾望,其身上所承載的文化意蘊終于為虹關換來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在虹關尋墨,我不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時刻保持一顆對文化敬畏的心。在尋找徽墨中,不僅我揣摩到徽墨蘊含的千年底蘊,也感受到濃淡相宜的虹關凸顯出的古村文化。這是墨潤心靈的過程,這是沉醉馨香的過程,這也是國學照耀的過程。虹關,坐落在和風細雨敲開的綠茵茵的帷幔里,是徽墨潤開的一首唐詩,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闋宋詞里,時光鋪陳,歲月靜好。4.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寫6. 《無衣》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詩經·秦風·無衣》中描寫將士們團結友愛,穿同樣戰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詩經》名篇《無衣》中,描寫將士們修理鎧甲兵器,共同趕赴戰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后世多將軍隊中的同事稱為“袍澤”,這個詞源自《詩經·秦風·無衣》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兩句。7. 《春江花月夜》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月光下的人們有不一樣的夢,有不一樣的心事。在《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神思飛躍,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秘。(2) 《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春江花月夜》中表現游子歸途艱難和遙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將進酒》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李白《將進酒》中,直接寫飲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寫沒酒后要求主人買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 《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達出樂觀自信的積極思想,“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達出蔑視權貴的人生態度。(3) 《將進酒》中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埋沒,表現詩人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看似矛盾,卻是詞人更深一層的情懷,體現的正是如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般的相思之情。(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詞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帶出自己當年的閨房之樂,寥寥數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溫柔美好的印象。(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描寫詞人與妻子相見卻無法被認出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寫詞人對亡妻的懷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句與“此恨綿綿無絕期”有異曲同工之妙。三、 古代詩歌閱讀閱讀《無衣》這首詩,完成10~11題。10.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章是全詩的總領。為了“同仇”這個目標,所以才能“同袍”“同澤”“同裳”。B. 這首詩表達了戰士們同心協力、共同御敵的決心。反問句的使用,語氣強烈,增強了詩句的藝術感染力。C.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澤”,或同穿一“裳”,說明百姓從軍時貧窮“無衣”,表達了他們悲憤哀怨、無可奈何的情感。D. 這首詩敘寫了出征前戰友相互勉勵的情形,抒發了團結友愛、共御外侮的壯志豪情。11. 《詩經》主要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其中的哪種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完成12~13題。12.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歌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詩歌內容中的春、江、花、月、夜這五種意象所體現的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B. 詩人由春江的美景寫起,寫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發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學思考。C. 江月永恒,流水無情,詩人在下半篇轉到游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上,借月寫出了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D. 全詩以“江”為主體,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贊嘆自然的奇麗,謳歌愛情的純潔,探索人生的哲理,構成了奇妙的藝術世界。13. 請簡要賞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將進酒》這首詩,完成14~15題。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詩人借題發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也表達了施展抱負的愿望。B. 全篇詩情忽張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束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奔放跌宕。C. 詩中起興、夸張的手法運用得頗具特色。如詩篇開頭的兩組夸張的長句,就有風雨呼嘯而來之勢,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詩中屢用含有巨額數字的詞語“十千”“千金”“萬古”表現了豪邁詩情,略給人空浮之感。D. 詩句以七言為主,間以三、五、十言“破”之,長短不一,參差錯綜,使全詩語勢快慢多變,一瀉千里。15. 詩人為何寫陳王曹植的典故?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完成16~17題。16. 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十年生死兩茫茫”寫詞人與亡妻生死兩隔,恩愛夫妻一朝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B. “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刻畫的雖是詞人的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跟亡妻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蘊含在這六個字之中了。C. “相顧無言”中,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更覺凄涼。D. 下片記述夢境,表達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全詞濃墨重彩,抒發出詞人對亡妻的綿綿情意,字字血淚。17.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詞人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這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練 古詩詞誦讀1. 示例:①寥若晨星 ②顛沛流離 ③同仇敵愾解析:第一空,根據后文“我們知道的,僅僅有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等”可知,此處強調女性作者被人所熟知的極少;再結合“閃耀”一詞,故可填“寥若晨星”。第二空,根據原文“記錄兵連禍結、百姓……之狀”可知,此處是指百姓因受戰亂影響而流離失所,故可填“顛沛流離”。第三空,根據原文“弘揚愛國主義、人文精神就成了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可知,此處是指在民族危亡之際,愛國主義得到弘揚,官民同心,一致對外,故可填“同仇敵愾”。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顛沛流離:生活艱難,四處流浪。同仇敵愾:全體一致地仇恨敵人。2. 示例:許多女詞人天資聰穎、文辭造詣不輸須眉,當時的世風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的芳名連同其杰作都被遺忘和湮沒了,幸存傳世者鳳毛麟角。3. 相同,其作用都是表示特殊含義。4. 在尋找徽墨中,我不僅感受到徽墨蘊含的千年底蘊,也感受到濃淡相宜的虹關凸顯出的古村文化。5.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耳鬢廝磨”賦予墨與硯臺以人的情態,形象地展現出墨與硯臺相伴相生的特點;“橫插一杠”賦予墨汁人的行為,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對墨與硯臺被現代科技沖擊而遭受冷落的惋惜。6. (1)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2)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3) 與子同袍 與子同澤7. (1)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3)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8. (1) 會須一飲三百杯 徑須沽取對君酌 (2) 天生我材必有用 鐘鼓饌玉不足貴 (3) 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9. (1) 不思量 自難忘 (2) 小軒窗 正梳妝 (3) 縱使相逢應不識 料得年年腸斷處10. C “說明百姓從軍時貧窮‘無衣’,表達了他們悲憤哀怨、無可奈何的情感”錯誤,這首詩表現的是百姓寧可“同袍”“同澤”“同裳”,也要奔赴戰場、共同殺敵、誓死衛國的精神。11. 主要運用了“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抗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一層地揭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12. D “全詩以‘江’為主體”錯誤,全詩是以“月”為主體的。13. 這兩句把“月”擬人化,它要和思婦做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灑在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斷的相思,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14. C “略給人空浮之感”錯誤,應該是“給人豪邁之感”。15. 三國時期的陳王曹植是個才華橫溢的人物,因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以酒澆愁,以淚度日,最后年紀輕輕就去世了。詩人由曹植想到了同樣懷才不遇的自己,因權貴當道,自己為國效力的志向無法實現,英雄無用武之地。詩人借曹植的典故盡吐心中的不平,面對著“古來圣賢皆寂寞”的現實,內心有太多的不滿和不平。16. D “濃墨重彩”錯誤,全詞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字字發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深沉。17. 不矛盾。“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實在太苦、太傷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結果卻是“自難忘”。“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難忘”初看雖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詞人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更可能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這一敘述的跌宕,更顯出詞人思妻之情的深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