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練 *兼愛 一、 文言基礎知識 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療 B. 故虧父而自利 虧:使受損失 C. 具此而已矣 具:完備、齊全 D. 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勸:勸解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當察亂何自起 B. 故不孝不慈亡 C. 故盜賊有亡 D. 諸侯之相攻國者乎 3. 下列句子中,含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 當察亂何自起 B.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C. 國與國不相攻 D. 兄之不慈弟 4. 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B. 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C. 父自愛也 D.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5. 下列對課文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 B. 《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墨家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學并稱“顯學”。 C. 儒家講“愛人”,墨家講“兼愛”。前者強調“親親”“尊尊”的等級差別,后者主張“愛”沒有等級差別。 D. 《周禮》中曾記錄“邦”和“國”的區別,“大曰邦,小曰國”;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魯陽文君將攻鄭,子墨子聞而止之,謂陽文君曰:“今使魯四境之內,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殺其人民,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則何若?”魯陽文君曰:“魯四境之內,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奪之貨財,則寡人必將厚罰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也。今舉兵將以攻鄭,天誅其不至乎?”魯陽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鄭也?我攻鄭,順于天之志。鄭人三世①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我將助天誅也。”子墨子曰:“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今又舉兵,將以攻鄭,曰:‘吾攻鄭也,順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強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則豈不悖哉!”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于竹帛,鏤之于金石,以為銘于鐘鼎,傳遺后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亦書之竹帛,以為銘于席豆,以遺后世子孫,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天下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譬猶小視白謂之白,大視白則謂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謂也。” (節選自《墨子·魯問》) 【注】①三世:祖孫三代。②強梁:強橫,強悍果決。 7.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 8.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子墨子聞而止之”和《五石之瓠》中“吾為其無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 “大家伐其小家”和《兼愛》中“大夫各愛其家”的“家”含義相同。 C. 豕,本意是豬,在古代用“豚”來表示大豬,“彘”來表示小豬。 D. 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笞、杖、徒、流、死”五大刑罰中,“笞”是相對較輕的刑罰。 9.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篇各段記載了墨子與魯陽文君的一些談話,多處申明了其“兼愛”“非攻”的主張,體現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 B. 魯陽文君攻打鄭國的行為如同在其境內“大家伐其小家”一樣,但仍打著順應天意的旗號,表現出當時的諸侯們對擴張戰爭的狂熱。 C. 文中墨子將諸侯互相攻伐的行為和平民互相爭斗的行為進行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服魯陽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樣目光短淺,施行不義的戰爭。 D. 竊物者“不仁”為盜賊,竊國者反而為“義”成諸侯,墨子通過形象的事例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我將助天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為銘于鐘鼎,傳遺后世子孫曰:“莫若我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墨子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練 *兼愛 1. D 勸:鼓勵。 2. D A項,“當”同“嘗”,嘗試;B項,“亡”同“無”;C項,“有”同“又”,“亡”同“無”。 3. D 慈:形容詞作動詞,慈愛。 4. C C項為賓語前置句,A、B、D三項均為判斷句。 賓語前置有四種情況: (1) 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2) 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則賓語前置。 (3) 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志。 (4) 介詞賓語前置——把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注: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5. B “《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錯誤,《墨子》一書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 6. (1)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于是才能治理混亂。(重點:“事”“所自起”“焉”) (2) 諸侯各自愛自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因此攻打別人的封國來使自己的封國得利。(重點:“異”“攻”“利”) 7. BDF “故”是表原因的連詞,一般用于句首,應在其前斷開,即在B處斷開;“故其父笞之”句意完整,應在其后斷開,即在D處斷開;“其鄰家之父”,名詞性短語,做“舉木而擊之”的主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F處斷開。 8. C “在古代用‘豚’來表示大豬,‘彘’來表示小豬”錯誤,應為“豚”指小豬,“彘”指豬。 9. C “文中墨子將諸侯互相攻伐的行為和平民互相爭斗的行為進行對比”錯誤。根據原文“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可知,二者之間是類比說理,不是對比。 10. (1) 鄭國人祖孫三代殘殺他們的君主,上天降給他們懲罰,使他們三年不順利,我將要幫助上天討伐(他們)。(重點:“父”“誅”“全”) (2) (他們)認為把它銘刻在鐘、鼎上,可以傳給后世子孫說:“(戰果)沒有誰比我多!”(重點:“以為”“銘”“莫”) 11. ①鄭國人祖孫三代殘殺他們的君主,上天已經降給他們懲罰;②上天已經懲罰了鄭國,魯陽文君再攻打鄭國就有悖常理;③竊取一個國家一個都城是不義的行為。 【參考譯文】 魯陽文君將要攻打鄭國,墨子聽到了就阻止他,對魯陽文君說:“現在讓魯國四境之內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殺害人民,掠取牛、馬、狗、豬、布、帛、米、粟、貨、財,那怎么辦?”魯陽文君說:“魯國四境之內,都是我的臣民。現在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奪他們的貨、財,那么我將重重懲罰攻打的人。”墨子說:“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魯國四境之內一樣。現在(您)發動軍隊攻打鄭國,上天的懲罰難道就不會到來嗎?”魯陽文君說:“先生為什么阻止我進攻鄭國呢?我進攻鄭國,是順應了上天的意志。鄭國人祖孫三代殘殺他們的君主,上天降給他們懲罰,使他們三年不順利,我將要幫助上天討伐(他們)。”墨子說:“鄭國人祖孫三代殘殺他們的君主,上天降給他們懲罰,使他們三年不順利。上天的懲罰已經夠了,現在您又舉兵將要攻打鄭國,說:‘我進攻鄭國,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好比這里有一個人,他的兒子強橫、不成器,所以他的父親鞭打他。他鄰居家的父親,也舉起木棒擊打他,說:‘我打他,是順應他的父親的意志。’這難道還不荒謬嗎!” 墨子對魯陽文君說:“進攻它的鄰國,殺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馬、粟、米、貨、財,把這些事情書寫在竹、帛上,把這些事情鏤刻在金、石上,(他們)認為把它銘刻在鐘、鼎上,可以傳給后世子孫說:‘(戰果)沒有誰比我多!’現在下賤的人,也進攻他的鄰家,殺害鄰家的人民,掠取鄰家的狗、豬、食、糧、衣服、被子,也書寫在竹、帛上,認為把它銘刻在席子、食器上,可以用來傳給后世子孫,說:‘(戰果)沒有誰比我多!’難道可以嗎?”魯陽文君說:“對。我用您的言論觀察,那么天下人所說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確了。” 墨子對魯陽文君說:“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現在這里有一個人,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豬,就被稱作不仁;竊取了一個國家一個都城,就被稱作義。這就如同看一小點白就說是白,看一大片白則說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卻不知道大事,這就像這句話所講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